甲亢患者选择了碘131治疗,建议认真阅读以下内容: 治疗前 1. 治疗前尽量低碘饮食,让甲状腺处于“碘饥饿”状态。 2. 治疗前应该遵医嘱停用甲硫咪唑3-4天,其他基础药物根据需要可以服用。 治疗当日 1.口服碘131前后2小时均需禁食,可适度饮水。 2.服药后不要揉压颈部。 3.服药后当日,有“晕车”史的患者应避免乘坐机动车,以防晕车呕吐。 治疗后 1. 休息及饮食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精神刺激,服药后第二天开始可适当多喝水。继续低碘饮食(不要吃海带、紫菜及其他海产品)。 2. 治疗后不适的应对 碘131治疗一般无任何不适,少数患者可能会在治疗后几天内出现乏力、纳差、恶心、皮肤瘙痒、甲状腺部位肿胀、疼痛等症状,只要注意观察、按医嘱服药即可,如果严重应联系医生咨询。 3. 注意辐射防护 服碘131后一段时间内,患者体内有辐射,在治疗后1周内,需避免与他人太靠近。治疗后2周内应避免与婴幼儿及孕妇近距离密切接触;有生育计划者应在半年后再考虑怀孕。 4.坚持复查 在接受碘131治疗后1月,一般要遵医嘱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挂号就诊。治疗后1~6个月内复查,以后根据病情定期随访复查。
1.什么是桥本氏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甲状腺疾病。顾名思义是甲状腺发生了炎症,这个炎症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菌或是病毒引起的炎症,它是由于身体错误地把自己的甲状腺当成了【敌人】,引发身体【内部斗争】,致使甲状腺组织遭遇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也就出现了甲状腺发炎、变硬、肿大,伴或不伴有其他一些不适症状,如颈部的压迫感、异物感,月经不规律,手抖、怕热、容易流汗、躁动、心悸、体重减轻或怕冷、虚胖、容易便秘、无精打采等。2.桥本氏甲状腺炎怎么治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首先是个消息--桥本氏病不能被治愈。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常用的含硒制剂(如:硒酵母片)疗效不确切,但是对部分患者可以起到帮助缓解症状的效果。最主要的是桥本氏病最终都会发展为“甲减”,这就需要服用“优甲乐”长期治疗。 吃药有两件事情要牢记 1.坚持用药:有的患者当服用甲状腺制剂后,甲状腺症状缓解了、身体状况也变好了,就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服药。停药后,因为短期之内不会有明显变化,这往往使患者误认为病已经好了。但是停药一定时间后就有可能回到服药前的不良状态,甚至比当初患病时的状态更糟糕。所以一定不要自行停药。 2.定期检查:每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随时复诊,了解它的具体情况,根据医嘱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本文系刘渊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患者接受核医学ECT扫描时需口服或注射显像剂,显像剂会通过身体向周围散射出少量的辐射,所以尽量减少与孕妇、婴幼儿的接触时间(相隔距离1-2米影响轻微),与成人避免短距离长时间接触(短距离短时间接触影响不大)。 患者口服或注射显像剂后4小时内,应多喝水、勤排尿。绝大多数放射性显像剂通常在数小时,最多2天便从身体内完全排出或衰变完毕,99.9%的患者不会发生副反应,所以也不必过分紧张。
近年来,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且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那么,甲状腺癌的发生,到底是什么因素作用的结果呢? 遗传因素甲状腺癌与家族史息息相关。如果某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中有一人或多人患有甲状腺癌,那么此人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就比一般人高。电离辐射1945 年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后,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以及 2011 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危机后,当地甲状腺癌的患病人数均急剧增加。这表示甲状腺癌和电离辐射有关。 核电站泄漏、核武器爆炸及医疗 X 光、CT 检查所造成的辐射,都属于电离辐射。如果电离辐射剂量很大,就可以破坏细胞结构,使之癌变。最容易受电离辐射影响的部位就是甲状腺。因为它位于颈部的表浅部位,无遮无拦。 其中儿童及青少年的甲状腺对电离辐射更加敏感,比成人更容易得甲状腺肿瘤。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在电离辐射剂量很大时(比如核武器爆炸),才有可能引发癌症。而一般的 X 光检查、CT 检查,以及利用放射性碘 131 治疗甲亢、甲状腺癌,所产生的电离辐射剂量都很小,不会造成癌变。碘摄入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有可能导致甲状腺癌发生。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碘摄入过量者,罹患恶性程度较低的甲状腺癌风险增加,如乳头状癌;而碘摄入不足者,罹患恶性程度较高的甲状腺癌风险增加,如未分化癌。雌激素某些研究发现,雌激素本身可能为促癌物,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所关联。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得甲状腺癌。另外,雌激素还会增强甲状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促进甲状腺癌转移。肥胖肥胖与许多癌症的发生有关,包括甲状腺癌。肥胖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比较高,过多的胰岛素会刺激甲状腺细胞增殖、转化,促进甲状腺癌的发病。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吸烟、情绪抑郁或焦虑,都可能诱发甲状腺结节出现。出现的甲状腺结节有一小部分可能就是甲状腺癌,良性甲状腺结节也可能恶变成甲状腺癌。
首先,确诊后要进行彻底的手术。目前外科采用越来越多的手术方式是甲状腺全切或一叶全切、另一叶次(近)全切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而保留一侧腺叶的术式逐步减少。因为前者消除了腺体潜在的多灶性和微转移的隐患。对于有桥本氏病背景的甲状腺癌,即使是单一微小癌,也建议甲状腺全切。 其次,术后行碘-131内照射—靶向性治疗。甲状腺癌病灶有个特点,就是它特别善于“潜伏”。它在甲状腺组织内的进展周期很长,且多呈现为双侧、微小、多灶的特点,并容易出现局部器官侵润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趋势。所以,术后行碘-131清除残余甲状腺是十分必要的。此外,碘-131治疗后更有利于通过全身碘-131显像和测定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监测甲状腺癌。有大量研究表明,甲状腺癌单纯手术后的复发率是手术切除加术后放射性碘-131清甲复发率的3-5倍。 第三,规范的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和定期复查。服用甲状腺素不仅可替代被切除甲状腺的功能,还可将TSH抑制在较低的水平,从而有效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和转移。但TSH并非越低越好。长期TSH过低水平将大幅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特别对于绝经后女性;另外,还将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促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对于老年患者更应谨慎掌握。除高危组,对中低危组甲状腺癌,术后3年病情稳定者,TSH宜控制在正常低限或更高水平。定期复查甲功、TG、TG抗体、颈部B超、胸部CT等对监测甲状腺癌的复发是非常重要要的。
1.服药时间:早餐前至少半小时空腹、顿服优甲乐L-T4最有利于维持稳定的TSH水平。2.如有漏服,应加用原来0.5倍剂量补充1-2天。3.部分病人需要根据冬夏季节结合TSH水平的变化调整L-T4用量(按照医生要求检查甲状腺激素后,冬天适量增加,夏天适量减少)。4.服用左甲状腺素的量是否合适,要看抽血复查甲状腺激素的报告。5.每次调整L-T4剂量后4周左右(老年人慢一些),TSH水平可达到稳定状态,因此,评估L-T4剂量是否合适可在服药后4周进行。6.复查甲状腺功能时,一般建议抽血后再服用左甲状腺素片。
呼气试验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及评估其治疗效果的良好手段,而幽门螺旋杆菌已被明确认为是引起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常见病的致病因子。目前医疗机构提供的呼气试验普遍使用碳13或者碳14这两种同位素。就诊断效果而言,这两者几乎没有区别。区别:碳13是天然存在的稳定性同位素,而碳14则具有微弱的放射性;因碳13呼气试验无创伤、无放射性、准确性高,尤其适用于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等人群。机制:胃内的幽门螺旋杆菌依靠其高活性的内源性尿素酶能将口服的碳13(或碳14)标记的尿素分解成氨气和碳13(或碳14)标记的二氧化碳,后者经肺呼出而被仪器检测到。检测禁忌:近一月内未服用抗生素、铋制剂、质子泵抑制剂等Hp敏感药物,否则会造成检测结果假阴性。注意事项:呼气试验通常在空腹状态或餐后2小时后进行。患者需憋气5秒钟,吹气收集第一袋呼气;然后口服碳13(或碳14)试剂,静坐30分钟后,再次吹气收集第二袋呼气。检测结果大概需要10分钟
一、血液一般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1(0~1%)淋巴细胞L 0.20-0.40(20%-40%)单核细胞M 0.03-0.08(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正常参考值]50-300×106个/L(50-300个/mm3)。[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二、出血性疾病检查:最近写一份儿童的药历,很难写,很多指标和成人不一样,药物剂量也不同。1、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临床意义]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2、出血时间测定(BT)[正常参考值]纸片法:1-5min。[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3、凝血时间测定(CT)[正常参考值]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放射性防护指导:碘125能量低,半衰期长,平均穿透距离短,故对正常组织扰乱少,防护容易,安全性高,离开患者1250px基本无放射活性。国家目前对该类患者暂无强制隔离要求。 虽然碘125辐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是患者还应缩小其活动范围,减少与敏感人群(孕妇、幼儿等)的接触。推荐术前使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术后护理照射时间。术后护理1 患者术后绝对卧床 + 监护6h, 而后可进行适量活动;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四肢活动、体温的变化。碘125植入后可能有局部组织坏死、局部疼痛、感染、水疱、渗(出)血、皮损、粒子浮出等并发症 ,术后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液和渗血,皮肤颜色有无变化等。2 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均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如果疼痛不很严重,一般不予处理,可以与患者交谈,或者让患者听舒缓音乐、看电视,分散其注意力,可以减轻疼痛。疼痛严重者可给予镇静、止痛药物。3 肿瘤患者可有凝血机制障碍,手术完压迫穿刺点5分钟,可以减少出血机会;回到病房后,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敷料包扎情况是否完好,清洁,有无渗血,观察穿刺点下是否有出血和血肿,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防瘤体破裂引发的内出血。4 术后坏死肿瘤组织的重吸收反应导致患者术后2~3天体温可在37.5℃~38℃,所以术后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同时,术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减少医源性感染;应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脱水;如果患者体温过高,可给予物理方法或退热药降温,并补充液体;术后根据需要可给予适量的抗生素,预防感染。5 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恶心等胃肠道症状,所以术后2~3小时可进流食,8小时后改进半流食,2天内饮食应少量多餐,食物要具有高营养、高热量、高维生素、适量高蛋白,如排骨汤、鱼类、瘦肉粥、水果和新鲜蔬菜。6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保持心情畅快,有利于恢复;教会患者自我观察,注意有无局部皮损、出血倾向、呼吸困难和疲倦等症状,一旦发现及时就诊;每2~3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影像学等检查;嘱患者戒烟、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增强机体免疫力。本文系刘渊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