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术后为什么不能停用他汀和阿司匹林?做了支架或搭桥,和即使未支架、未搭桥的冠心病患者也应常年坚持服用这两种药物。小剂量(75--100mg/日)阿司匹林是预防心脑和下肢动脉内发生血栓的重要预防药物。而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卒中、甚至心脏猝死的根源。他汀类药物通过降胆固醇,尤其是降“坏胆固醇”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之不易破裂。斑块不破裂,就不会发生血栓。他汀类药物及早应用,坚持使用,降坏胆固醇达标(降至1.8mmol/L以下),还可能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以,他汀表面看是一类降胆固醇的药物,实质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即预防、稳定、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支架和搭桥都是解决一时问题(急症或缓解心绞痛病状的权宜之计)——医学上称姑息疗法。不少冠心病患者在导致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症状的完全闭塞或狭窄严重的病变处放了支架,往往同时在其他血管分支也存在程度不重,尚无需支架的血管狭窄。支架内不但长期存在发生血栓,导致再次心肌梗死的风险,而且支架内也可能会复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再次发生狭窄。如果在这么小的血管里支架再套支架,近远期疗效都会受到影响,而且风险更大。他汀类药物可以预防支架内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预防其他血管分支狭窄程度不重的病变加重。再戒烟限酒,管住嘴,迈开腿,做好心脏康复,这才长治久安。为什么这么多支架患者把阿司匹林停了呢?最常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怕伤胃。阿司匹林确有这方面的副作用,如果有溃疡病或食管返流,应认真治疗。在认真治疗胃病基础上,可选用有效的小剂量阿司匹林。如我国有每片25mg、40mg、50mg剂型的阿司匹林。如果实在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可更换为另一种预防血栓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原研药物商品名为波立维每片75mg,每日一次,每次一片。不敢坚持用阿司匹林的第二个原因是怕出血。有严重后果的是消化道出血与脑出血。做了支架的患者中不少人有高血压,一定要把血压降平稳,才能预防阿司匹林引发脑出血的严重后果。前面已讲过,有溃疡病患者要认真治疗胃病,或同时服用保护胃的药物。但不少患者用阿司匹林,皮肤出现出血点或淤斑,就害怕不敢用阿司匹林,皮肤出血点与淤斑并不预示脑出血与消化道出血。如出现这种情况,并非不能用阿司匹林。为什么很多支架患者停用了他汀呢?1.不了解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逆转斑块的重要意义。2.一看化验单,胆固醇和坏胆固醇项目的指示箭头朝下了,认为可以减量停药了。尤其坏胆固醇降到1.2、1.3mmol/L或再低的水平时,认为胆固醇太低了,于是就停药或减量了。做过支架的患者,要把坏胆固醇降到1.8mmmol/L以下,注意“以下”二字!实际上1.8mmol/L是个最基本标准,降的更低一些,只要无副作用,效果更好,逆转斑块的希望更大,更安心放心了。有人怕他汀伤肝,也怕伤肾。他汀不是肝毒药!因他汀导致不可逆肝病不是少见,而是极为罕见。肝脏是人体合成胆固醇最大的器官。他汀类药物降坏胆固醇的作用机制就是作用于肝脏,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少数患者服用他汀6—8周的早期可能出现一过性肝酶升高,这时应查一下肝酶与血脂。如肝酶明显升高(升至化验值正常上限的3倍或更高)可暂停药物,待肝酶恢复正常后,再更换一种他汀,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剂量。如果肝酶升高仅几个单位或十来个单位,可继续用药,复查肝酶。用他汀前应查一下肝酶。脂肪肝十分常见,有些脂肪肝患者也会有肝酶轻度升高,这些患者如同时有冠心病或放了支架,可以用他汀。用药过程中,有些患者肝酶平稳,甚至下降了,可能这些患者放了支架,更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多运动,严禁喝酒。
心电图、心超、冠脉造影3种心脏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冠脉造影是截然不同的检查方法,它们分别检测心脏不同方面的结构和功能。经常会有人去心脏内科咨询或就诊,诉说着自己心脏方面的各种问题,包括胸痛、胸闷、心慌、憋气、头晕等,随后接诊医生会开出相关的检查。有患者抱怨:我的症状很简单,不过是胸闷和胸痛,“我做了心电图,为什么还要做彩超?”“我一会就要做造影,还有必要做彩超吗?”······还有些患者嫌做这么多检查太麻烦了,还“浪费”钱,为啥要做这么多检查?其实,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造影这三个检查各有用途,不能相互替代。有位心内科专家比喻的很形象:如果把心脏看成是一座房子。那么,心电图是看房子的电路通不通;心脏彩超是看房子多大,漏不漏水;冠脉造影检查水管堵不堵,这管子里锈成啥样。接下来,就详细的和您说一说最常见的3种心脏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造影,这3种检查都预示哪方面疾病?它们各自的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一、心脏电活动改变,心电图当场捕捉先说一下心电图。心电图是检查心脏电活动的,比如心律不齐、早搏及急性心肌梗死都可以靠心电图诊断。这些病都伴随着心脏电活动的改变。但是心电图的诊断依赖于发病与否。比如心慌这个症状,在发作期可能心电有改变,而缓解期心电完全可以恢复正常。所以有心脏不舒服,比如感到胸闷、心慌、胸痛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去大医院找专家,而是就近立刻在发病时捕捉一份心电图,捕捉好发病时的心电图再找专家也不迟。常见的心电图有以下3种:1、常规心电图即静息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这种检查方式在患者症状发生时检出率比较高,如果错过发作期进行检查,可能显示为正常心电图。主要用途:①判定早搏、房颤、室上速等各种心律失常;②了解是否有心肌缺血及缺血血管的初步定位。缺点:在疾病不发作时可能无法捕捉到异常的心电图,出现漏诊。例如,有些冠心病患者,在无胸痛发作时,心电图可表现为完全正常。2、动态心电图(Holter)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可以说是普通心电图的“强化升级版”,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Holter使用方法简便,在病人的胸前贴上数个电极片,然后接在一个像随身听大小的机器上,配挂在腰际。里面有录音带和电池,外壳有一个按钮,不舒服时就按一下,算是做一个记号。它一般可连续记录患者24—48小时内的全部心电图。背Holter做心电图检查,可以适当的活动,比如吃饭、走路、爬楼梯等。主要用途:① 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②提高了一过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③对起搏器功能的评价;④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评价。缺点:①Holter的操作比较繁琐,会限制日常生活的很多活动,比如洗澡等。②贴在身上的电极片一旦脱落,会影响监测的连续性,从而导致漏检,比如阵发性的房颤可能就查不出来;③电极片脱落后,需要重新回到医院由医生粘贴,比较麻烦。3、运动平板心电图:就是让受测者在平板上运动以增加心脏负荷。在此过程中,如果测试者胸痛发作,且监护的心电图出现明显改变并达到相应的诊断标准,就可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用途:临床高度怀疑冠心病,但在安静状态下心电图正常的患者。需要注意:负荷试验是通过各种方法诱发心肌缺血,这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很危险,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属于以下情况的患者不适合做运动试验:①不稳定心绞痛;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③严重心律失常;④心功能不全;⑤血压高于180/110毫米汞柱。二、心脏结构改变,心脏彩超看得见说完心电图,接下来给大家说说心脏彩超。有些心脏病会引起心脏电活动的改变,但是有些心脏疾病却不影响心电活动,而只影响心脏本身的结构。比如心脏扩大了,心脏收缩无力了,心脏的闸门关得不严密了,这些疾病的诊断及发现都更多的依赖于心脏超声的检查,这种病变一般不随症状的缓解而缓解,所以可以随时检查。心脏彩超,就相当于彩超医师的“透视眼”,不需要开胸,就可以看到心脏的大小、内部结构、运动情况等。除了探头压迫可能会有疼痛或不适感外,对患者没有任何创伤。主要用途:①用于对各种先心病、心脏瓣膜病的诊断;②用于各种心肌病、心包疾病的诊断;③对心功能的评估。缺点:①部分严重肺气肿、胸廓畸形等患者可影响图像质量;②主观性强,特别是对先心病的诊断最好找三级医院心内科心超医生检查。需要注意:在检查近期不要剧烈运动,避免感冒。三、冠脉造影,冠心病诊断“金标准”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当这个血管或者它的分支出现病变,我们就会患上冠心病(心肌缺血)。在心脏较轻病变的时候会没有症状,或者仅仅出现心绞痛。在严重病变的时候会有形成心肌梗死的风险。虽然心电图能间接反映心脏缺血时候的病变,但仍存在一定的误差或漏诊。所以对于有冠心病的患者,都应该做一下这个检查,以了解病变程度。这项检查费用相对高一些。冠状动脉的造影需通过介入技术,从患者的股动脉或桡动脉到冠状动脉建立一个通路, 向冠状动脉内注射造影剂,使心脏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影,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注意事项:冠状动脉造影一般是在做完前几项检查后,基本判断是冠心病后,再次确诊的。检查前需要确认血小板含量和凝血功能,以及是否对碘过敏,因为做冠脉造影是需要用到碘制剂来帮助显影。主要用途包括用于确诊冠心病和冠脉支架术后复查。缺点包括有创伤性,有一定并发症的风险;无法对斑块性质进一步准确评估(斑块是否属于易损斑块)。提醒,心脏疾病无小事,如果出现心脏方面的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在医院检查身体时,有时会发现血压、血脂、血糖偏高于正常范围,但是还达不到诊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标准,那么处在偏高这个范围内对身体有害处吗?血压对于健康人而言,正常血压是低于120/80 mmHg,超过这个数值就算偏高了。如果血压超过140/90mmHg就算高血压了。研究发现,当血压超过115/75 mmHg时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就会逐渐增加。所以只要血压偏高就会对心脑血管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说,对于没有高血压的健康人,同样应该关注血压,并努力把自己血压维持在120/80 mmHg以下。通过合理膳食、规律运动、维持理想体重、少吃盐、生活规律等措施,有助于避免血压升高。对于没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或糖尿病者,如果血压不超过140/90 mmHg,不需要应用降压药物。如果患有上述疾病,则应咨询医生,视情况应用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实际上,血压为139 mmHg与血压为141 mmHg时,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风险并无本质差别。将140/90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存在一定主观性。这个数值不是绝对的。因此不要以为血压没有超过140/90mmHg就不需要关注血压。血脂各项血脂指标中最重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的主要“原料”,而动脉粥样斑块是发生心梗、脑梗的基础。胆固醇越高就越容易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也就越容易发生心梗、脑梗。所以说在一定范围内,低密度脂蛋白低一些更好。虽然从化验单上看你的胆固醇还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这不等于你的心脑血管就是安全的,特别是同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时,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病,因此胆固醇应该控制的更低一些。所以,胆固醇“偏高”当然是有害的,应该积极控制。血糖健康人的空腹血糖为3.9-6.1 mmol/L,如果超过6.1 mmol/L就算血糖增高(实际上空腹血糖超过5.6 mmol/L就算偏高了),但只有≥7.0 mmol/L才能诊断糖尿病。当空腹血糖处于6.1-6.9 mmol/L范围内时称作空腹血糖受损,在专业领域将其视为糖尿病前期,意思是说如果不及时处理,将来很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健康人餐后血糖会高于空腹血糖,但不会超过7.8 mmol/L。当餐后血糖≥11.1 mmol/L后才能诊断糖尿病。当餐后血糖处于7.8-11.0 mmol/L之间时,称为糖耐量受损,这也属于糖尿病前期,是未来发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该加强预防,应该认真对待,以免发展成为糖尿病。如果继续胡吃海喝、继续懒得运动、继续大腹便便,血糖就会继续升高,很可能在几年之后发展成为糖尿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随之增高。所以说,血压、血脂、血糖“正常偏高”就会对身体产生危害了,就应该充分重视起来,把心脑血管病的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在就诊时,医生都会反复强调要适当加强运动,可日常生活中患者对于加强运动这一医嘱的依从性往往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可能人们对于运动防治疾病的获益度并不总是很了解,也可能人们对于运动的理解并不科学,下面,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来看看相关指南和共识怎么说。一、三高人群为什么要加强运动?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其实是可防可控的疾病,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根据医嘱规范的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适度的运动可以降低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预防肥胖、减轻体重,并且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缓解精神压力,改善睡眠、减少抑郁等等。1、关于血压: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可以改善血压水平,有氧运动平均可降低收缩压3.84mmHg,舒张压2.58mmHg。队列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定期锻炼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因此建议非高血压人群(为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以及高血压患者(为了降低血压),除日常生活活动外,每周4-7天,每天累计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当然坚持每天都运动还是最好的选择。长期坚持规律运动,可以带来更好的降压效果。2、关于血糖: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将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低0.66%;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长期、系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调整机体多系统的功能活动,改善血糖及血脂代谢,增强机体的代谢水平,对防治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而导致的心肌病变、脑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等多种并发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关于血脂: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脂质及蛋白质代谢。运动初期肌糖原是主要的供能物质,但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肌糖原逐渐耗尽,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供能变得重要起来。运动时脂肪组织的脂肪动员加强,研究表明,每周5~7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代谢运动可使脂肪氧化增加10倍,从而减轻脂肪组织、骨骼肌细胞内的脂质沉积。二、三高怎样运动才科学?运动对于三高的防治,相关研究中均推荐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那么,1、什么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供应充分情况下进行的身体运动形式。即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运动消耗的氧气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简单来说,有氧运动是指任何富韵律性的运动,其运动时间较长(≥15分钟),运动强度在中等或中上的强度。具体运动项目包括: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以及全身肌肉都参与活动的中等强度的有氧体操(如医疗体操、健身操、木兰拳、太极拳)等。还可适当选择娱乐性球类活动,如乒乓球、保龄球、羽毛球等。2、怎么判断自己的运动达到了中等强度:①主观感觉:运动中心跳加快、微微出汗、自我感觉有点累;②客观表现:运动中呼吸频率加快、微微气喘,可以与人交谈,但无法唱歌;③步行速度:每分钟在120步左右;④心率判断:运动中的最快心率每分钟不超过“170-实际年龄”;⑤锻炼后呼吸频率的增加在休息后约10分钟左右应明显缓解,心率也恢复到接近正常,否则应注意是否运动强度过大。3、什么时间段运动最适宜: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一般血压也较高,所以我们建议选择下午或傍晚进行锻炼。4、还有哪些注意事项:①多数情况下,运动疗法是作为三高治疗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于大多数的三高患者来说,规范的药物治疗还是不可或缺的。②运动前评估非常重要: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外周/自体神经病变、晚期视网膜病变、肾病和骨科疾病的存在或严重程度。③掌握循序渐进的原理:运动前2小时内不饱餐或饮用令人兴奋性的饮料,每次运动开始时应进行准备活动,结束时也不应骤然停止,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在锻炼前的4~8周有条件可用心电监护其心率情况。④血压和血糖的评估:未被控制的高血压及血糖偏低或者血糖过高状态,都不推荐运动。⑤紧急情况处理:在运动中如出现腹痛、胸痛、呼吸困难、气短或气短加剧、头晕、恶心、呕吐、心悸、虚弱、出虚汗、极度乏力或心绞痛发作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必要时就医;冠心病有不稳定心绞痛者,先行心脏病专科处理。
有研究资料显示,不论男性或女性,肥胖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冠心病患者来说,维持合理体重尤为重要。若能量摄入过高,人体容易肥胖;但摄入过少,又会出现营养不良;故控制体重与合理的能量摄入密切相关。合理能量是指将体重维持在理想体重或适宜体重时所需要的能量,通常以每天摄入约25~30kcal/kg为宜。而人体所需的能量均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所以,在控制能量摄入时,应主要考虑这三类营养物质的供给比例。下面主要介绍冠心病患者合理能量摄入的四步法:一、丰富碳水化合物来源在平衡的膳食结构中,通常建议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应占总能量的55%~60%。患者的主食除米、面之外,还应增加全谷类杂粮及杂豆、薯类食物。此类食物和精细的白米、白面相比,营养更丰富且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和降低血脂。另外,可用土豆、山药、藕、芋头、荸荠、南瓜等富含淀粉的根茎类蔬菜来代替部分主食,不仅避免主食过于单调,也可增加营养素的摄入。须注意的是,主食应减少蔗糖、果糖等单糖或双糖的摄入量。因为进食能量密度高、缺乏膳食纤维的双糖或单糖,对血糖的影响较大,并可使人体糖代谢增强,脂肪合成增加,进而甘油三酯升高,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也就是说,在控制能量摄入时,不仅要关注碳水化合物的总摄入量,还要注意膳食的种类。二、首选优质蛋白质食物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在保证供给量的同时,应尽量选择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肉类、大豆类、奶制品及蛋类。而冠心病患者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应在1.2g/kg左右,或将蛋白质的供能比控制在15%左右。须注意的是,富含优质蛋白的动物性食物大多也含有脂肪和胆固醇,故进食可选用瘦肉、脱脂奶等。通常建议患者饮用脱脂牛奶250ml/天;进食完整鸡蛋(注意不是蛋清)2~3次/周,每次50g;进食烹饪方法以挎炖、清蒸为主的鱼类2~3次/周,每次150g等。此外,与动物性蛋白相比,植物蛋白升高胆固醇的作用较弱,且黄豆及其制品中含有的植物固醇还可增加胆酸排出、减少胆固醇合成,但在上述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中,只有大豆类食物属于植物蛋白,故临床建议冠心病患者多食用大豆制品来代替部分肉类食物。三、控制动物性脂肪摄入冠心病患者在执行低脂饮食时,膳食中脂肪的供给量一般占总能量的25%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酸应小于总能量的10%,多不饱和脂肪酸占10%,单不饱和脂肪酸占10%。可适当提高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同时注意控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因膳食中的脂肪来源主要是动物脂肪及植物种子,相对而言,动物脂肪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且胆固醇也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所以,冠心病患者的膳食应控制动物性食物的摄入。植物性油脂中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大豆及葵花籽、亚麻籽、芝麻子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磷脂,但大豆卵磷脂在保护细胞膜、降血脂、防治脂肪肝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因此,为了控制脂肪摄入量,冠心病患者也可用部分大豆制品来代替动物性食物。四、提倡冠心病患者戒酒不建议患者饮酒,更不提倡将饮酒作为预防冠心病的措施。因为1g的酒精可产生7kcal的能量,如一瓶450ml的啤酒含有15g酒精,可提供105kcal的能量,这不仅超过25g主食或50g肉类提供的能量,且还缺少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另外,酒精除产生能量以外,还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吸收入血的酒精在肝内代谢,可干扰脂类、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正常代谢,且一次性大量饮酒后,在几天内都可对肝内的脂肪代谢产生影响。因此,建议冠心病患者戒酒。
一、阿司匹林的危害1、对胃肠道粘膜的损害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粘膜产生损害的机制主要有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①局部损害。②系统作用:最容易导致胃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出血、穿孔;同时低剂量阿司匹林长期应用也可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出血症状包括:呕出鲜红血(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呈暗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减缓或停止)以及黑便(肠道出血)等。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2、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引起皮下出血患者表现为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甚至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尤为常见。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会使手术出血风险加大。这些应引起广泛的重视。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能引起中毒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4、孕妇服用阿司匹林的危害孕妇在怀孕3个月内服用阿司匹林可致胎儿发育异常,之后长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出血的危险,故分娩前2~3周应禁用。二、如何正确服用阿司匹林?1、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经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预防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每日50~100 mg(大多推荐每日75mg)长期服用最为适宜。这样既可达到最佳的预防作用,又可使药物的毒性反应减到最少。2、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阿司匹林应该早晨还是晚上服用?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没有定论有争议,有到底是晚上还是早晨服药各执一词。有人根据夜里2时到上午10时之间血小板更活跃,也是心血管病高发时段,认为晚上吃阿司匹林更有效。也有研究发现,早晨服用夜间血中前列环素水平更高对预防夜间心血管病发作更有效,提出应早晨服药。其实,在哪个时间段服药并不重要,只要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就能获得持续的血小板抑制效果。从药效来讲目前专家们的共识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持续性的,早晚没有多大区别,关键是坚持。3、选用合适的阿司匹林剂型目前在临床上对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均应用肠溶衣型或缓释型阿司匹林,这样可减低对胃粘膜的局部直接损伤作用。4、避免与其他抗血栓药或致消化性溃疡药合用阿司匹林还会与布洛芬和萘普生等非甾体抗炎药、华法林等血液稀释药物以及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等抗血小板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5、重视服药者的病史目前一致认为,过去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者,尤其是过去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或阿司匹林(ASA)时曾发生过类似病史者,这些患者属服用阿司匹林易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应慎用和禁用。6、服药前和服药期间进行检查在用药前最好先查血,如红细胞、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期间如患者有上腹不适,应及时检查,或停药。7、服用阿司匹林需预防胃黏膜损伤可同时服用预防胃粘膜损伤的药物,采取预防性抑酸药物治疗和胃粘膜保护剂合用。老年人胃粘膜对损害因素的适应能力减退,服用阿司匹林更易引起胃粘膜损伤。8、支架患者如何服用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因冠心病做过支架的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个月后,停了阿司匹林服用氯吡格雷。这是不正确的,目前研究证实,氯吡格雷不能替代阿司匹林用于二级预防。正确的做法是,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个月后,停氯吡格雷,单服阿司匹林。如果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者阿司匹林过敏,可以用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三、服用阿司匹林的错误做法和问题很多人是通过“自诊”服用阿司匹林的,《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刊登一项涉及6.8万名患者的新研究发现超过1/10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不当。需注意以下问题:1、未经过专业医生的风险评估如果未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不可经常服用阿司匹林。心脏病或卒中风险取决于已知和未知的多种因素。如果医生对患者心脏病和卒中风险评估不准,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和卒中就不一定恰当。当然如果停用,也不能随意停用,也需经过专业评估。2、隐瞒阿司匹林服用病史患者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应向医生说明。因为阿司匹林与其它药物有相互作用,更常见的是如果这段时间要接受其它手术,应了解手术的额外风险。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会使手术出血风险加大。平诊手术,医生会建议患者在手术、检查或拔牙前至少5天停止服用阿司匹林。如果急诊手术,则需再次评估手术必要时。3、阿司匹林是灵丹妙药?阿司匹林与青霉素、安定一起被认为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杰作。阿司匹林在疾病健康的领域作用很大,包括退热、解痛、抗癌,因此有时其作用会被夸大。但阿司匹林并非灵丹妙药,并非万能药物。在心脏病和卒中预防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服用阿司匹林更重要,而不是单纯服用阿司匹林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免于心脑血管病了。也有人将它当作降脂药物使用,误用为他汀类。4、阿司匹林是床头救命三宝之一?网上传言阿司匹林是床头救命三宝之一,所有怀疑心脏病发作的人都需要立即服用阿司匹林救命。真有这么神奇吗?心肌梗死发作时,阿司匹林可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延缓疾病发展有一定作用。对心肌梗死急救时,服用阿司匹林可使死亡率下降20~30%。欧洲的胸痛指南中建议,怀疑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应立即呼叫急救,同时服用阿司匹林。但非专业人士对心脏病缺乏鉴别知识,消化道疾病或主动脉夹层情况服用阿司匹林反而有害,建议怀疑心脏病发作时首先呼叫急救,在急救专业人员指导下用药。急救时,剂量不能太小应达到300毫克,应嚼碎服用,吸收迅速尽快发挥药效。5、与其它药物合用,要慎重①阿司匹林与维生素B1同服,会增加患者的胃肠道反应;②阿司匹林与抗凝药中的双香豆素合用,易致患者出血;③与降糖药D860同用,易致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④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易诱发溃疡;⑤与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强其毒性;⑥与利尿剂同用,容易造成患者水杨酸中毒。
那么有了室早该如何治疗呢?目前对于室早的关注,主要在于区分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有无可逆的病因或诱发因素。对室早的治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年龄、基础心脏病、患者总体情况、服药情况、家族人员有无猝死或晕厥史、电解质紊乱、代谢失衡、药物的致使心律失常效应;40岁及以上的室早患者应除外缺血性心脏病,40岁以下者应考虑非缺血性原因,包括高血压、瓣膜疾病、心肌病和离子通道疾病如长QT综合征等。一般来说,室性早搏如果不频发、也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原则上不用药物。但是可以先进行生活习惯调整,如注意休息,避免刺激性食物或药物,如浓茶、咖啡等等,避免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但是如果症状非常明显或者发作频繁,就要考虑进一步干预了,一般在室早频率超过总心率的5%-10%的情况下开始考虑干预治疗。当然,干预的办法目前主要就是药物和介入治疗,一般先考虑药物治疗。但是在药物治疗中有器质性心脏病和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在选择药物上是明显不同的,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可以选择慢心律、心律平等,但是如果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是不能应用上述的药物治疗的,但是β受体阻滞剂都是可以应用的,改善预后效果很好,如果效果不好可以选择胺碘酮,胺碘酮一般很少用,因为它的副作用较大。具体药物的选择则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而定,不建议患者自行用药,而需要医师诊疗之后方能进行药物治疗。如果药物治疗后早搏仍比较多或者药物治疗无效,则建议必要时可考虑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如果发作频繁的室性早搏可以选择导管消融治疗,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24小时动态监控发现室性早搏超过1万,也是导管消融的指征。在有些患者,如果症状很明显,必要时当早搏在4000-5000以上也可以考虑导管消融治疗。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也可以做导管消融治疗。因此,对于室早的治疗,可以大体归结为:一般来说,早搏的治疗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但可以先进行生活习惯调整(注意休息,避免刺激性食物药物,如浓茶、咖啡等等),之后必要时用药物治疗(具体要看相关资料再行决定)。如果药物治疗后早搏仍比较多或者药物治疗无效,则建议必要时可考虑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心脏起搏器是一个高精密度的仪器,为保证安装后起搏器能够正常工作,患者应注意以下事项:一、安装心脏起搏器后,做动态心电图或心电监护需要注意。请勿将电极片贴于起搏器囊袋处,也不要抓挠患处,以免局部皮肤溃破、造成感染。若伤口及囊袋处出现发热、疼痛、红肿或液体流出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二、安装心脏起搏器后注意不要大幅度活动。前2-3个月起搏器植入侧上肢不要做大幅度活动,以防导管电极未被包埋牢固而发生脱位。三、安装心脏起搏器后,起搏器不能与硬物碰撞,否则可能会损坏起搏器而使之失去正常功能。四、安装心脏起搏器后,应定期来院复查。。一般安装后3个月应做一次程控调试,了解心脏起搏器工作情况,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以后可每半年-1年复查一次。五、安装心脏起搏器后,体力活动要适量。病人安装心脏起搏器后,改善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可适当从事日常工作和家务活动。体育锻炼要量力而行,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练气功等一般强度的活动。六、安装心脏起搏器后,坚持必要的药物治疗。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多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安装心脏起搏器后不能忽视原发病的治疗。其实安装了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同样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因而不能麻痹大意,仍需按医嘱服用治疗原发病的药物。七、安装心脏起搏器后,避免外界因素对心脏起搏器功能的干扰。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精细的电子设备,它的工作性能可受强磁场、电流的干扰。因此,这类病人禁止进入强磁场、电视和电台发射站、雷达地区、变电站、有电弧光焊接的场所,以免干扰起搏器工作。病人也不能进行核磁共振、电热疗、磁疗等影响起搏器功能的检查治疗。手术电刀、心脏除颤器、冲击碎石仪、经皮电刺激议等可能会影响起搏器工作,治疗前应向医师讲明安装起搏器的情况。八、安装心脏起搏器后,注意保护好起搏器植入卡。应随身携带和保管好您的起搏器植入卡,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能迅速了解你的资料,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过机场安检时应出示予以证明。九、安装心脏起搏器后,注意电池的使用。起搏器的电池都有一定的寿命,至担保期的前一年开始随访次数应增加,以便及时发现电池将耗尽,并及时更换起搏器,否则部分病人会因起搏器失去功能而发生意外。十、安装心脏起搏器后,注意日常生活的护理。1、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进食不宜过饱。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注意心理平衡,保证充足睡眠;2、习惯每日清晨量度脉搏并记录,若有较大异常应及时就诊;3、洗桑拿或热水浴原则上对起搏器没有影响,但如有严重的原发心脏病(如冠心病严重血管病变),水温过高、出汗较多可能对病情不利;4、性生活一般不影响起搏器,而与原发病有关;5、起搏器本身不受饮食的影响,因此适度饮酒不影响起搏器。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今天这期内容我们就一起看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临床表现:(1)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疼痛。其部位与性质与心绞痛相似,即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向左肩臂或其他处放射,但疼痛程度明显加重,持续时间长,含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病人常大汗,烦躁不安,恐惧或有濒死感。(2)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恶心,呕吐,肠胀气和上腹部胀痛,重症者可发生呃逆。(3)疼痛发生后一到两天会出现发热,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4)疼痛时常有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休克。(5)部分病人可出现急性左心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重者可发生肺水肿及咳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的临床表现:(1)无疼痛症状或疼痛不剧烈,未引起重视,一般多见于老年人和患有糖尿病者。(2)疼痛部位不典型。如有些病人疼痛位于上腹部,易误认为胃穿孔或急性胰腺炎。(3)部分病人一发病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而无明显的疼痛症状
近几年来我国患上冠心病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冠心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心脏疾病,大家都知道心脏为人体输送血液,当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时,心脏功能就会严重受到影响,后果是比较糟糕的。常见症状胸口疼痛当人体冠状动脉出现损伤时,供血系统会出现异常,心脏由于缺血缺氧人会出现胸口疼痛的情况,主要疼痛部位在胸口中上段,有点像被人打了一拳的感觉。疼痛感可能还会蔓延到手臂、肩部、背部等地方。头晕目眩、挥汗如雨当人体内供血系统出现异常的时候,心跳会加速跳动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此时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人可能会无故出现头晕目眩、挥汗如雨的情况,这个时候要警惕是冠心病,建议尽早就医检查。打嗝、恶心呕吐这一症状与消化道疾病相似,因此常常容易被人忽略,当冠状动脉出现异常时,胸痛可能会辐射到膈肌,导致人出现持续性打嗝的情况,同时还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出现。哪些人容易患上冠心病?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冠心病多发作于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的妇女、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这里要提醒一下,一些糖尿病患者和年纪大的老年人,痛觉神经不太灵敏,出现心肌缺血时往往反应迟钝,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冠心病,时间长了可能会耽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