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新生儿科医生,我们深深知道每个妈妈在生育过程中的伟大和艰辛。我们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之中,也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当妈妈,缺少带孩子的经验,所以总是会向我们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一次,我们总结了新手妈妈最常问的10个问题进行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新生儿多久喂一次奶?一般2-3小时喂奶1次,每次喂养的量根据宝宝的需求而定,即按需喂养。对于头三天的新生儿或者消化道疾病状态下的宝宝,则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限制奶量。如果宝宝吃完不到1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就需要再吃,要排除一下是不是喂养量不足;如果遇到宝宝长时间不肯吃奶,且有精神萎靡或是哭闹不安等表现,需警惕病理因素,要及时就诊。新生儿需要喝水吗? 母乳和配方奶都含有宝宝需要的水分,一般不需要特别多喝额外的水,喂太多水反而会让宝宝原本就不大的胃容量不够容纳每日必须的奶量。有的妈妈担心宝宝奶渍残留在口腔容易发生鹅口疮,可以选择在每次喝奶后有少量水漱口,一般5毫升左右即可,最主要的还是口腔护理。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因为宝宝出生后脊椎是比较直并且向后弯曲的,如果使用枕头,颈部垫高之后反而不符合宝宝的颈椎弯曲程度,导致宝宝睡觉不舒服。所以,新生儿是不需要睡枕头的。美国儿科学会推荐1岁之前都不要使用枕头,当然每个宝宝的情况不同,可以在宝宝能坐立之后,观察他最舒服的睡姿决定是否需要用枕头。新生儿睡觉要换姿势吗?对于还不会翻身的宝宝,差不多生后4-6月之前,妈妈们要协助更换各种姿势,一般3-4小时变换1次,主要原因是不管何种睡姿,长时间保持都不利于宝宝。比如仰睡太久,头型容易扁平,而且溢奶的机会增加;趴睡太久,头型容易较长,而且无法观察到宝宝的颜面部的异常表现,之前也有发生猝死的案例;侧睡太久,可能压迫耳轮使之变形,且长时间同一边侧睡也会使头型偏歪。新生儿能吹空调吗?在广州天气特别炎热的时候,宝宝可以在空调房休息。因为比起太高的室温,适宜的空调房凉爽温度更利于宝宝睡得安稳。不过要注意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摄氏度,不要让宝宝对着出风口,同时要注意空调的定期清洁和房间经常开窗换气保证空气流通。开空调时,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或者在房间里放置装水的开口容器,另外还要适当给宝宝喂点水。新生儿可以晒太阳吗?研究表明晒太阳不仅可以促进钙的吸收,还能帮助黄疸消退,所以新生儿可以适当晒太阳。由于宝宝的皮肤娇嫩,所以满月前最好在室内窗台晒太阳,并且避免阳光直射,主要晒背部为主,特别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晒太阳时间不宜过长,每次10-30分钟不等,可以早晨和傍晚各1次,同时宝宝晒太阳之前为避免水分蒸发太多,可以喝5毫升左右的白开水。新生儿该不该剪指甲?宝宝指甲太长会抓伤颜面,而且也容易藏污纳垢,所以满月后可以尝试给宝宝剪指甲。但是因为宝宝皮肤娇嫩,又比较爱哭好动,所以最好在宝宝睡觉的时候给他剪指甲。同时动作要轻柔,不要剪太多伤及皮肤导致感染,选择宝宝专用的指甲刀更好。在满月之前,可以在宝宝睡觉时,给宝宝戴小手套来避免皮肤抓伤,但是要注意检查手套里是否有线头,谨防线头缠绕引起手指血运不畅。新生儿应该穿多少件衣服?在室温下,一般建议宝宝比成人多穿1件衣服。有的妈妈喜欢给宝宝包裹得严严实实,这样容易发生“捂热综合征”,导致宝宝体温升高,还可能影响正常呼吸和血液循环。同时,妈妈们可以通过检查宝宝有无出汗、有无冷颤,以及颈后的皮肤温度来判断宝宝穿的衣服件数是否合适。新生儿洗澡水温多少合适?一般室温28摄氏度,水温38摄氏度比较合适宝宝洗澡,同时放好水后,妈妈们要注意用手试一下水温检查一下。值得警惕的是,如果是热水和冷水分开倒入洗澡盆中,应该先放冷水,再放热水,防止宝宝在不注意情况下提前落水烫伤。新生儿一天几次大便是正常的?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较软,每日2-4次或者4-6次不等;人工喂养的宝宝大便较硬,每日1-2次。当然实际情况下,由于每个宝宝喂养条件不同,肠道发育不同,大便次数可能因人而异。要判断大便是否异常,除了大便次数增减之外,还要注意大便性状的改变。因为新生儿胃肠功能脆弱,容易发生紊乱,如果调整喂养方式和口服益生菌后好转,那么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大便异常持续不能纠正,甚至越来越严重,则要到医院就诊,必要时化验送检。
之前姑姑发现出生四个月的小孙子舌头总是伸不长,看着还有点向上卷,怕影响以后说话,曾问我是否需要剪掉“舌筋”,我当时给她的答复是“先观察,看是否会影响发音再决定”。这阵子刚好看了几篇相关文献,察觉自己当时回答不够全面。所谓的“舌筋”,其实就是指舌系带,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发现宝宝舌系带过短应该怎么办。舌系带过短(Ankyloglossia)是一种先天性口腔畸形,其特征是异常短而厚、或连接紧密的舌系带,限制了舌头的活动,可以观察到舌前伸时舌尖因被舌系带牵拉而出现凹陷,舌尖呈W形。舌系带过短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波动于1%-10%,之所以跨度这么大是因为现阶段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有研究报道其遗传原因为X连锁腭裂综合症,是由于TBX22上的基因突变导致,在男性群体的发病率似乎更高,男女比例为1:1.1至3:1。不过大多数舌系带过短病例被认为是散发性的而不是遗传性的,通常是一种孤立的先天性异常,尽管也有人报道它与其他遗传性疾病的相关性。有家属看到这里肯定要问,那到底多短才算过短呢?遗憾的是目前尚没有标准定义。一般对于新生儿来说,可以自由活动的舌系带长度应该大于16毫米,小于11毫米往往提示中度的舌系带过短,小于7毫米则考虑为严重情况。但是这种测量并不适用于婴儿。患有舌系带过短并不一定会出现临床症状,而症状性的舌系带过短也表现各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最值得担忧的是母乳喂养困难,包括哺乳时间延长、吸吮困难、喂奶时的烦躁不安。这些都会导致宝宝体重增长缓慢,也会使得这类宝宝的母亲发生乳头疼痛的风险升高。很多家长跟我姑姑一样,都担心舌系带过短会影响语言发育。确实有一些报道认为由于舌头活动性下降,可能会导致语言相关问题,比如在某些字母(l,r,t,d,n,z等)的发音困难。但也有些专家持不同意见,认为在新生儿期根本无法预测发音问题,也难以证实这种发音困难和舌系带过短的联系。舌系带过短患儿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还包括吃某些食物比如舔(冰淇淋)、玩某些管乐器(例如长笛、单簧管、大号、小号)和正畸问题(开放咬合和咬合不正)等困难。除此之外,自尊和心理问题也可能成为舌系带患儿的困扰。诊断舌系带过短其实并不困难,但在针对舌系带过短的管理方面却存在很多争议,在是否应该治疗的问题上,往往不同医生会有不同的建议,这就导致了家长们的困惑。但其实和大多数疾病一样,选择治疗方式最主要的依据还是权衡利弊。如果病情在新生儿期间没有引起任何问题,观察是最好的治疗选择。如果出现喂养困难,且排除了其他可能的原因,则可以考虑系带矫正术。对于那些出现发音问题的患儿,要做出是否治疗的决定更加困难,推荐寻求语言病理学家进行评估和治疗。庆幸的是,系带矫正术其实非常简单,只需一个动作就能完成,一般是先将舌头向上拉紧使系带变紧,然后沿着与舌头平行且靠近舌头的线来切割筋膜样组织。手术耗时短、出血少、风险低,并发症也比较少见,术后即可恢复喂养。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手术过程中的疼痛管理问题。临床上有医生用术前给予蔗糖的方式来缓解患儿疼痛,但大于4个月的宝宝,由于体力和意识都明显增强,通常需要麻醉。总而言之,舌系带过短大多只是一种解剖学的发现,不一定引起功能障碍(特别是语言发育障碍),大部分情况下只需要密切观察。如果发现舌系带过短患儿出现喂养困难,应该先排除其他原因并且与有母乳喂养专业知识的保健人员协商,确实严重时可给予手术干预,同时要注意镇痛方式的选择。当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讲,在选择治疗方式的时候,也要考虑母乳喂养的母亲乳头疼痛的感受。参考文献【1】Becker S, Mendez MD. Ankyloglossia. Stat 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18-.2018 Feb 5.【2】Ballard JL, Auer CE, Khoury JC. Ankyloglossia: assessment, incidence, and effect of frenuloplasty on the breastfeeding dyad. Pediatrics. 2002 Nov;110(5):e63.【3】Rowan-Legg A. Ankyloglossia and breastfeeding.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15 May;20(4):209-18.【4】Chinnadurai S, Francis DO, Epstein RA, et al. Treatment of ankyloglossia for reasons other than breastfeeding: a systematic review. Pediatrics. 2015 Jun;135(6):e1467-74.
记得有一天晚上值夜班,急诊来了一个生后1周的宝宝,进门一看,整个脸黄得跟橙子似的。我心里顿时暗叫不好,用经皮黄疸测量仪根本测不出来具体数值,因为黄疸已经高到超出测量范围。于是马上跟家属交代了黄疸的严重性,并立刻收入院检查和治疗。虽然最后通过换血治疗,宝宝的黄疸降到正常水平,但是头颅MRI结果提示“符合胆红素脑损伤表现”,之后一直康复治疗,但仍留下听力障碍的后遗症。我特别清楚地记得,当时宝宝的妈妈哭着问,“黄疸不是生理性的吗?为什么会这么严重?”其实,不单单是这位妈妈,临床上我们遇到好多家长,对于新生儿黄疸的认识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往往容易耽误了针对宝宝黄疸的必要监测和及时治疗,下面,我们就列举出家长们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中最常见的几个误区,希望大家引以为戒,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文章开头病例中的悲剧。误区一 新生儿黄疸都是生理性的新生儿黄疸属于新生儿期最多见的一类表现,大约85%以上的足月儿和大部分早产儿在新生儿期(生后28天内)会产生暂时性总胆红素增高现象,通过肉眼可观察到皮肤、巩膜黄染,主要为生理性黄疸,部分属于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有ABO溶血、Rh溶血等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继发于感染的黄疸升高、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红细胞增多症、胆道闭锁、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等。病理性黄疸最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出现早、程度重、进展快、持续时间长和退而复现。误区二 新生儿黄疸是小问题,不用理会前面提到,病理性黄疸程度较重,而且往往进展很快,稍不留意,游离胆红素就容易突破血脑屏障,使得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发展为急性胆红素脑损伤和核黄疸。胆红素脑损伤严重者50%-70%可在急性期死亡,即便幸存者中,也有75%-90%可能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反复抽搐、听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等。可见新生儿黄疸根本不是小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尤其是生后1周内的宝宝,应该严格按照医生指导密切监测黄疸值。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化验检查,家长们一般难以判断黄疸程度以及是否病理性黄疸,所以必要时除了经皮测量黄疸,还可能需要抽血进一步化验,一旦达到相关治疗标准,应该及时住院治疗。误区三 黄疸高的宝宝晒晒太阳就好了在门诊发现新生儿黄疸的宝宝达到住院标准,我们都建议及时入院治疗,有部分家长会提出这样的观点:“黄疸高,晒晒太阳就好了”。的确,有研究表明晒太阳有利于黄疸消退,但是晒太阳退黄起效相当慢,仅限于程度较轻的黄疸。对于进展很快的病理性黄疸,需要争分夺秒以尽量减少胆红素入脑的机会,应该入院进行更专业的治疗,比如蓝光照射、注射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甚至换血治疗。医生们也会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等专业指南来选择治疗方案。误区四 用金银花给宝宝洗澡可以去除黄疸用金银花等中草药给宝宝洗澡可以退黄的观点,在我们广东非常流行,特别是潮汕地区的一些老人家。但是这种做法毫无科学依据,根本不能降低宝宝体内的胆红素,甚至反而加重黄疸程度。临床观察发现,金银花洗浴可能会诱发患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宝宝出现急性溶血,使得胆红素水平急剧升高,出现急性脑损伤。所以,不要再随便给你的宝宝洗中草药了。误区五 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的黄疸就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现于出生1周后,2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4-12周方消退;若停母乳喂养,黄疸在48-72小时明显消退。新生儿生长发育良好,并可以除外其他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注意这里的重点是,要诊断为母乳性黄疸,需要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因素,并不是所谓母乳喂养的宝宝的黄疸都是母乳性黄疸。另外,确诊母乳性黄疸之后,也不一定要停止母乳喂养;如果黄疸程度不重,反而需要加强母乳喂养,促进大便排出,减少肠肝循环引起的胆红素重吸收。最后跟各位家长总结一下,新生儿黄疸是很常见的,也有很成熟的检查治疗手段,但并不是可以忽视的小问题。在宝宝生后1周内,应该到门诊严密监测黄疸水平,必要时抽血进一步化验,一旦达到治疗标准,应及时入院治疗。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大意和自身疏忽,让你的宝宝变成“小黄人”。
医学界儿科频道 7个“不推荐”,你错了几个? 作者 | 燕小六 来源 | 医学界儿科频道 往下看之前,一定要仔细、认真地问自己两个问题: 孩子感冒咳嗽,你会主(bei)动(po)喂药吗? 药那么多,你会“不知咋选”吗? 这2个问题,只要有1个问题的答案为“否”,或觉得莫名其妙,就不要往下看了。 ——你就不好奇?—— 非常感谢你拉到这里。 从你的坚持中,燕小六感受到一件事:孩子感冒咳嗽,要不要吃药、吃什么药、吃多久药,是你的烦心事。 《孩子又感冒咳嗽了?恭喜你!》(点击蓝字可阅读该文章)一文发布后,很多人留言,或投来小窗:我自己不想给孩子用药,但家人不同意! 更多人在问:感冒“吃药7天好,不吃药一星期好”,对孩子也适用?药店里那么多感冒药,是摆出来撑门面的吗? “只要不是流感,真的不需要用药。”上海新华医院小儿感染科徐姗姗医生说。 太长不看版 新华医院小儿感染科团队结合美国《儿童普通感冒:管理和预防》(2017年6月27日最后更新),介绍: 吃药,只是让孩子在感冒期间舒服些,而已。 <12岁,感冒咳嗽尽量别用药。 非要用,一定务必MUST选单一成分。 >1岁的孩子,喝温暖的蜂蜜水、鸡汤,有“奇效”。 精神状况是评判感冒轻重的最重要指标,而不是鼻涕多少。 咳嗽2周以上,要就医、排除其他疾病。 特别提醒:感冒有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两种。本文所述“感冒”皆指普通感冒。 1 感冒就是“不治之症” “想知道感冒要不要吃药,首先得弄明白:有没有药。”徐姗姗说。普通感冒源于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是鼻病毒。坏消息是:迄今为止,医学界还未研制出抗鼻病毒的特效药物。希望吃颗药,感冒去无踪,健康更出众——目前就是个梦。此道理对大人孩子都适用。 2 12岁以下,尽量别用药 孩子感冒了。医学界主流观点是:休息+对症治疗+预防继发性感染。 所谓对症治疗,就是用药,旨在缓解发热、流涕、鼻塞、咳嗽等不舒服。基于这些症状,市面上有不少处方药或非处方药(OTC药物)。有单一成分,也有含多种成分的复方制剂。对此,《儿童普通感冒:管理和预防》明确列有原则性用药建议。 第一:没有办法证明,相比安慰剂,儿童使用OTC药物能缩短病程(=好得快)。用了,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 第二:不推荐给<12岁普通感冒患儿用OTC药物。 第三:非要给6岁+儿童用药,最好针对最令人烦恼的症状,选单一成分的药。 “反对声”还有: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咨询委员会:反对在<6岁的儿童中,使用OTC咳嗽和感冒药物。 美国儿科学会:反对在<4岁的儿童中,使用OTC咳嗽和感冒药物;对<6岁的儿童,这些药物还没有确证疗效,且具有潜在毒性。 原因有二。1.已发现,在<2岁的儿童中,OTC咳嗽和感冒药,与致命性的药物过量有关。2.OTC药物的代谢、清除及药效,可能随年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幼儿中,这些药可能“更毒”。 3 感冒药里都有什么? 为让大家更清晰地看透感冒药,燕小六整理两个表格(表1和表2)。 表1 常用成分 (点击放大更清晰) 《儿童普通感冒:管理和预防》认为:除上述成分,锌、松果菊或维生素C等,没法证明有利于治疗儿童普通感冒。 (点击放大更清晰) *备注:为避免纷争,此处仅用成分名,请按表索骥。 结合用药“选成分单一的那种”,你说说:哪些药能给孩子用?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挑刺:既然大原则不推荐用药,企业干嘛生产?药店干嘛销售? 因为家长焦虑,看不得孩子难受。因为这些药的特定成分,能让孩子舒服些。但,用药仅暂时缓解症状,不缩短实际病程!不缩短病程!不缩短病程! 4 7个“不推荐用药” “你怎么理解:有一种喂药,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喂。”有人说。生儿育女过程中,父母有太多的操心、无奈和妥协。但有些事,还是该咬咬牙,冒长辈之大不韪。比如,吃药。《儿童普通感冒:管理和预防》为大家提供了据理力争的“炮弹”。“TA明确,有7类药属不推荐。”徐姗姗说。 1抗生素 不推荐指数:★★★★★ 对普通感冒,没用;对预防继发细菌感染,没用。反而会导致显著副作用,增加耐药性。仅在明确诊断继发性细菌感染(包括细菌性中耳炎、鼻窦炎、肺炎)时,才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抗病毒药物 不推荐指数:★★★★★ 目前没有针对鼻病毒的抗病毒疗法。 仅在诊断为流行性感冒时,才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镇咳药 不推荐指数:★★★★☆ 咳嗽是应对气道刺激的一种生理性反应。抑制咳嗽可能导致分泌物滞留+造成有害的气道梗阻。不管是处方、还是OTC镇咳药,在治疗普通感冒引起的儿童咳嗽方面,均无确证疗效。 特别提醒:如果咳嗽伴有气急、口唇青紫、精神差,不管啥情况,都要尽快就医。若孩子持续咳嗽超过两周,无好转或加重,应该考虑其他问题,如哮喘、百日咳、囊性纤维化等。此时应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4减充血剂 不推荐指数:★★★★☆ 可能导致心动过速、舒张压升高以及心悸。停用后,可能导致鼻充血反弹。没有研究证明,这类药在<12岁的儿童中,有效。 不推荐<6岁的儿童使用。6-12岁的儿童,慎。12岁+者,遵医嘱使用。 5抗组胺剂 不推荐指数:★★★★☆ 不良反应包括镇静作用、反常兴奋性、呼吸抑制和幻觉。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不管是单独用、还是与减充血剂联合用,对减轻儿童感冒症状无效。不推荐<6岁的儿童使用。6-12岁的儿童,慎。 6支气管扩张药 不推荐指数:★★★★☆ 对非喘息性的急性咳嗽,无效。但患有感冒的哮喘儿童,要遵医生指导用此类药。 7芳香气化物 不推荐指数:★★★☆☆ 不推荐局部揉擦芳香气化物(包括薄荷脑、樟脑、桉油等),治疗鼻充血。 5 还能用啥? 徐姗姗介绍,感冒症状严重影响儿童或家庭成员的生活,睡不好、吃不下、浑身疼,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这些方法。 第一,解热镇痛类 1.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的儿童,建议在感冒开始几日,因发热(体温>38.5℃)引起不适时使用。 2.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的儿童。适用情况如上。 (图片均为单一成分解热镇痛药。仅为举例。供参考。) 第二,减少鼻充血和流涕 <12岁的儿童,可以用鼻吸引、盐水滴鼻剂或鼻喷雾、冷雾加湿器等,安全又便宜。 第三,蜂蜜 适用于1岁+的孩子。 有一项随机试验。270个患普通感冒且夜间咳嗽的孩子(1-5岁),在睡前喝了杯蜂蜜水(10 g蜂蜜+适量温水)。第二天,其咳嗽频率、严重程以及烦恼程度(估计这是测量父母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有人质疑这个分析数据太少、方法不对,不能太当真。但由于蜂蜜相对安全和廉价,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儿科学会都建议:1岁+孩子急性咳嗽,可以喝点温热的蜂蜜水。两大权威还推荐了剂量:每次一勺,约2.5 ml-5 ml;一天1-2次。《儿童普通感冒:管理和预防》还指出,若家里没蜂蜜,喝点热鸡汤,也是好的。 最后,来看一个感叹:各大医院应对儿童感冒发烧,好像都是开中成药…… 通读本文,我们就能明白:因为真的没啥西药能用。 本文引用资料、数据未涉及中成药,没法评说。截至目前可检索资料,中成药缺乏循证依据。大家见机行事吧! 参考文献: 1. Diane E Pappas, MD, JD,J Owen Hendley, MD. http://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the-common-cold-in-children-management-and-prevention?source=search_result&search=%E5%84%BF%E7%AB%A5%E6%84%9F%E5%86%92&selectedTitle=1~150 (Accessed on
原创: 心宝妈妈 心宝妈妈泌乳顾问在辅食添加的最后一阶段,宝宝的饮食种类和时间安排开始越来越接近成人。但由于胃容量有限,仍然需要保持少时多餐的习惯。因此在本阶段末,会逐步过渡到3顿主餐和2顿点心的安排。配方奶的奶量可能会下降到450Ml左右,母乳宝宝仍然按需喂养。本阶段添加辅食的核心关键点“形成三餐两点的饮食安排”尽量让宝宝和大家一起用餐,讨论菜色,激发食欲。餐椅的设置要让宝宝在能坐直的同时,有充分的空间可以抓取食物。这个阶段对于手指食物兴趣最大,将手指食物和勺子放在宝宝面前,让他自己探索。准备从奶瓶毕业,可以先尝试用吸管杯,也可直接训练用开口杯。新安怡的这个魔术杯我个人觉得很好,又可训练使用开口杯,又倒杯不洒。食物的颗粒在本阶段结束时期,辅食颗粒大概是如下的变化,能接受1cm左右的颗粒。食物的软硬度可以用牙龈或者牙齿可以咀嚼的硬度。大约是肉丸子的感觉。每天的辅食添加时间点本阶段末尾,逐步形成3餐两点的饮食安排。如果是配方奶喂养,可以在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给予。给孩子吃什么在step1,step2阶段,可能食物主要是用蒸煮的料理方式。在step阶段,宝宝可以逐步接受更多的烹调方法,比如加入少量黄油或者植物油的煎炒,焗烤。每次给孩子吃多少辅食任然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以手指食物为主,将勺喂降到最小限度。每餐饭大概是主食1两,素菜水果40到50克,荤的15到20克左右。
原创: 心宝妈妈 心宝妈妈泌乳顾问渡过了人生最初的6个月,宝宝的口腔和胃肠道终于准备好要开始接受固体食物了。然而很多家长却开始犯难了。常见疑问有给宝宝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吃多少等等。心宝妈妈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可能和你的想法不太一样。自己的孩子自己做主,你可以结合自家实际情况来看。先放上step分类图示。在1岁前我们的宝宝差不多要能吃这样大小的颗粒。本阶段添加辅食的核心关键点快乐地品尝和探索在添加辅食的初期,目的主要是让宝宝开始熟悉固体食物。不要将重点放在吃进去多少,在这个时期宝宝填饱肚子依然是靠母乳或者配方奶。食物的颗粒在本阶段结束时期,辅食颗粒大概是如下的变化,能接受3~5mm左右的颗粒。完全泥状的食物并不用吃太久,应尽快过度到有颗粒的状态。食物的软硬度从一开始的接近流质的泥慢慢过渡到大约是舌头可以碾碎的软硬度,差不多是嫩豆腐的硬度。每天什么时间点添加一开始基本会放在上午的时间点,以便确认是否过敏。辅食添加时间有很大的灵活性,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宝宝。日程安排仅供参考。辅食添加的顺利之后就可以分成一日两餐,但新的食材仍然要在放在上午添加给孩子吃些什么从6个月开始什么食材都可以尝试,包括肉。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材,过3天确保没有过敏之后可以再增加一种。食材优先考虑高铁的,如强化铁米粉,红肉泥,蛋黄等。关于是不是要吃牛油果,三文鱼,鳕鱼,奶酪等进口食材。我认为如果你购买方便,也有经济实力,这些都可以尝试。但是孩子至少在他长大离家之前,吃的最多的是你们家庭的饭菜,家的味道。所以孩子要优先习惯和喜欢的应该是你们家吃的食物。如果你看到那些繁复的辅食食谱感到难以操作。只要将你们家今天要吃的食材处理成适合宝宝吃的性状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愿意为了宝宝,提升整个家庭的饮食质量,多样性。那自然是极好的了。每次给孩子吃多少辅食我主张孩子吃多少应该由孩子来控制,将辅食放在勺子上放到宝宝下唇上,让他自己张嘴吃进去,或者舔食。如果孩子闭嘴或者摇头,就停下。这也是为什么添加辅食需要等宝宝能坐直,脖子能支撑头部。因为这样他可以表达他的意愿。如果你一定要个参考量,可以参考下图,这是一餐的量。记住,只是参考量。注:勺子大概是婴儿辅食勺的大小本阶段的手指食物来自心宝妈妈的想法:从这个阶段开始孩子就必须练习咀嚼食物,但是他基本只能吞咽舌头能碾碎的食物。所以这个阶段的手指食物,应该是可以锻炼咀嚼而不容易咬断吞下的食物。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能吃到食物用手抓起后露出的部分。所以手指食物的长度最好是长条形,超孩子一个手掌的长度。比如去皮(务必去皮),稍微煮一下有硬度的胡萝卜条,黄瓜条,美芹,大张的白菜叶子,青菜帮子,青椒圈都可以关于磨牙饼干磨牙饼干会被咬断的,有异物窒息的风险。所以食用时,请务必有成人在旁边监护。而且市贩的磨牙棒一般都加糖加油加盐,应该有限制的食用。其实家庭自制磨牙棒很简单,有电饭煲或者烤箱的妈妈百度下阿拉棒(婴儿磨牙棒)无糖无盐版,就可获取诸多巧妇们提供的菜谱。一般耗时约15到20分钟。心宝妈妈那个时候就经常制作。宝宝对辅食完全不感兴趣每个婴儿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孩子可能5个多月就准备好要吃固体食物。而有些孩子到6个月可能对奶以外的食物依然兴致缺缺。记住我们在上文所说的,耐心,细心,不勉强。只要每天给他尝试一下辅食泥,把手指食物放在他的面前,让他探索就行。一定不要强行喂食。孩子知道他要的是什么。宝宝把手指食物都扔在地上他还没有意识到这是食物,是可以放在嘴里的。没关系,多探索尝试他就会知道食物是用来吃的。你也可以演示给他看,如何放进嘴里大口咀嚼。要知道,婴儿最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宝宝经常干呕呕吐反射是婴儿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射,可以预防窒息和噎住。家长不用过分担心。如果因为害怕干呕,而一直只给宝宝流质。反而会导致1岁之后很难吃下块状食物。1 确保孩子是坐直的,而不是后仰的。后仰容易让食物堆积在咽喉处,导致吞咽困难而干呕2 哺喂勺放在宝宝嘴边让他自己吃,可减少因为一次吃太多而干呕3干呕是确实是辅食添加的必经之路。只有从不断的失败中,婴儿才能了解一口要吃多少,食物要塞进去多深才不会戳到喉咙。如何判断宝宝是否过敏(不耐受)上午添加一种新的食物之后,就需要观察宝宝是否会腹疼,皮疹,嘴角发红,腹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推迟一周后再尝试,如果还是不行。则可能要间隔3个月之后才能重新尝试这个食材。宝宝便秘了很多孩子在添加辅食初期,吃强化铁米粉或者其他还没有准备好接受的某些食材就会便秘。如果出现便秘,可以暂停辅食几天,直到大便恢复正常再继续添加。也可让宝宝多趴,刺激肠蠕动来加快排便。
如果宝宝不接受以奶瓶喂养,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不强迫,耐心,多尝试,试试以下方法: 1.每天尝试用奶瓶喂宝宝一次,可能需要连续尝试7天 2.没事让宝宝把玩奶瓶,熟悉它 3.宝宝心情较好不是特别饿的时候喂 4.事先将奶嘴头部用温水泡一下 5.奶瓶放在宝宝上唇,等待他张开嘴,而不是粗暴的塞进去 6.喂奶瓶之前让宝宝吸吮你干净的手指,最好大小接近乳头 7.让其他人来用奶瓶喂养看看 8.用宽口径奶瓶,或者换个不同造型的奶嘴 9.奶瓶上套个馒头冒充乳房 10.如果平时都是抱喂的 ,将奶瓶夹在腋下试试 11.将宝宝夹在腋下喂喂看 12.尝试用更多不同的姿势来喂奶 13.让别人穿上妈妈的衣物喂 14.用妈妈的衣物包裹宝宝再喂 注意! 对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完全可以用学饮杯用鸭嘴杯喝奶! 对于1岁以上的宝宝,他可以吃任何的乳制品,或者选择不吃乳制品而等待你的母乳!
新手爸妈们,在你们探索宝宝的大便时,是否遇到了一些白色或黄色的小颗粒,也就是所谓的“奶瓣”?别担心,这其实是宝宝消化系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下面,让我们一起揭开奶瓣背后的小秘密。 奶瓣是什么?奶瓣:宝宝大便中的白色或黄色小颗粒,实际上是未完全消化的奶制品。 奶瓣形成的详细原因蛋白质消化不完全:母乳或配方奶中的蛋白质有时可能超出宝宝的消化能力,导致未完全分解的蛋白质残留。脂肪消化不完全:奶中的脂肪颗粒有时也可能未被完全消化,形成奶瓣。 消化系统的适应过程适应期:小婴儿的消化系统需要时间来适应外界食物,奶瓣是这一适应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喂养方式的影响喂养速度:如果喂养速度过快或奶量过多,宝宝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导致奶瓣形成。 何时需要关注奶瓣?频繁出现:如果奶瓣频繁出现,且伴随宝宝体重增长缓慢或有其他消化问题。合并其他症状:如宝宝有腹泻、呕吐、皮疹等其他症状。 奶瓣的常见情况正常发展:如果宝宝一直以来大便有奶瓣,不管是喝母乳还是喝奶粉,只要宝宝身高、体重都达标,精神状态良好,那就不需要太担心。自然改善:一般情况下,随着宝宝的成长,消化系统会逐渐发育完善,奶瓣问题会自然解决。专业咨询:如果爸妈们有任何担忧,带宝宝去看医生,进行专业的检查和咨询,总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咨询专业意见医生建议:如果奶瓣持续出现并伴有其他症状,应咨询儿科医生。 新手爸妈们,宝宝的大便是了解其消化健康的一扇窗。奶瓣的出现通常是宝宝消化系统成熟的一个信号,大多数情况下无需过度担心。然而,保持观察,注意宝宝的总体健康状况,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建议,是每位爸妈应当做的。记住,宝宝的每一次成长和变化都值得我们的关注和庆祝。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新手爸妈们更加科学地认识宝宝大便中的奶瓣,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同时也学会如何更好地观察和照顾宝宝的消化健康。在育儿的道路上,你们是最细心的守护者。
维D的作用:摄入的维生素D在阳光照射下可通过皮肤转化成具有活性功能的1,25(OH)D,并加强肠道吸收钙,所以,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成为钙的搬运工。时机:最新指南足月出生后即可补充,早产儿更加要尽快补充,并且建议800-1000。剂量:足月400-600U/日,早产800-1000U/日。即大部分情况下足月的一天一粒,早产的一天2粒或维生素D和维生素AD各一粒。方法:建议直接滴到嘴里,不建议加到奶里容易造成浪费。其他建议:补充后还需要多晒太阳,以促进其转化成活性的维生素D从而发挥吸收钙的作用。另外,足月的宝宝可以维生素AD和维生素D3每天交替服用,即一天维AD一天维D,这样维生素A也能补充到。
不管是妊娠期糖尿病,还是糖尿病合并妊娠,在临床上都并不少见,我们可以统称为妊娠期高血糖。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调查显示,约1/6的母亲在孕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其中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约占84%,而且亚洲女性GDM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母亲妊娠期的高血糖可能对宝宝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一、 巨大儿通常我们把出生体重大于4kg的宝宝称为巨大儿,超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内脂肪过多。母亲妊娠晚期血糖控制不佳的胎儿特别容易形成巨大儿,因为母体高血糖会导致胎儿高血糖症,从而引起胎儿胰岛素分泌增加以及葡萄糖、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等增加,促进脂肪产生。研究发现,母亲血糖高浓度长期高于7.2mmol/L,胎儿患巨大儿风险增加。巨大儿的主要危险是阴道分娩时易出现头盆骨不称、肩难产,使得宝宝颈部伸展过程中头部和上肢的主要神经受到损伤,或者发生肱骨、锁骨骨折,还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使用产钳助产时,往往还可能导致面神经麻痹。二、 围生期窒息25%的母体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可能发生围生期窒息。母体血糖长期维持在高水平,特别是患有酮症酸中毒时,会导致子宫和胎盘血流量减少,从而增加胎儿缺氧的风险。糖尿病母亲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A1c浓度升高,会增加母亲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降低子宫静脉的氧分压,导致氧气向胎儿的转移减少。研究还发现糖尿病母亲的胎盘基底膜增厚会增加扩散距离,滋养层绒毛水肿会消耗胎盘葡萄糖,这些都会进一步减少流向胎儿的氧气转移,从而引起宝宝缺氧窒息。三、 新生儿低血糖母体糖尿病的宝宝,由于宫内血糖过高,会导致暂时高胰岛素血症,而一旦出生以后,来自母亲的血糖供给突然中断,会引起低血糖。随着早期喂养观念的普及,这种低血糖大都能很快得到控制。但也有部分顽固的低血糖,即使口服糖水、静脉补充葡萄糖都无法马上纠正,可能会导致低体温、癫痫发作、昏迷等严重表现,甚至引起低血糖脑损伤。四、 呼吸系统疾病统计发现,即便是晚期早产儿(34-37周),只要母亲有糖尿病,宝宝还是可能因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引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其发病风险是正常婴儿的6倍。研究证明,胎儿高血糖和高胰岛素浓度会通过阻断关键酶来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而且,在高糖条件下,II型肺泡细胞的脂质运输也受到干扰,表面活性物质的mRNA表达也会降低。此外,巨大儿多采用剖宫产方式,会使得宝宝肺内液体清除不彻底和吸收缓慢,从而导致短暂性呼吸急促(又称“湿肺”)。还需要警惕的是,母体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容易因为血液粘滞度高和慢性缺氧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五、 神经系统损伤不管是巨大儿引起的产伤,围生期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病,还是低血糖导致的脑损伤,都可能严重影响宝宝将来的运动智力发育。临床上在急性期常常表现为癫痫发作、烦躁不安、嗜睡、肌张力减退、运动障碍等。此外,调查还发现,母体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可能性是非糖尿病母亲的16倍。无脑畸形的风险高13倍,脊柱裂的风险高20倍,而这些婴儿的骶尾部发育不良风险高达600倍。除了以上这些方面,母体妊娠期糖尿病的宝宝还可能面临宫内发育受限、低钙血症、高胆红素血症、血栓形成、先天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并发症,而且将来长大后患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相应提高。既然妊娠期糖尿病对宝宝有这么多不利影响,各位孕期的妈妈们一定要注意定期产检,规律监测和控制血糖。参考文献【1】Hay WW Jr. Care of the infant of the diabetic mother. Curr Diab Rep. 2012 Feb;12(1):4-15.【2】魏小辉,王育璠. 2015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妊娠期糖尿病诊疗指南解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6 , 32 (11) :895-899.【3】Benhalima K, Devlieger R, Van Assche A. Screening and manage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2015 Apr;29(3):3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