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九贴 三九贴的作用机制丨根据中医冬病冬防理论,利用三九天阴气最盛,而阳气最弱,此时穴位帖敷药物更能扶助阳气,疏经散寒,温肺逐痰,增强免疫力,降低过敏。 三九贴的适应病证丨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胃脘痛、泄泻、慢性肾盂肾炎、前列腺肥大、关节炎、痛经等,以中医辨证属寒症者效果尤佳。 帖敷时间丨冬至始至三九结束(大约是12月21或22日—1月17或18日)期间帖敷,间隔9—10天一次(逢周末休息顺延),共三次,帖敷2—4小时,儿童酌减,或见烧灼感、起泡即取下,病重而贴敷反应弱者可加强一次。 特别提示丨贴后局部有灼热、微痛、痒感,皮肤潮红,少数起泡,贴后色素沉着,均属正常反应,说明经穴刺激作用明显,效果更好,皮肤易过敏者慎用。
很多孕期妇女患了感冒咳嗽,常常不知所措,用担心用药治疗会对胎儿造成不利的影响!等到病情加重了才来就诊。我曾经遇到两位孕妇咳嗽导致骨折,一例孕妇咳嗽导致羊水早破至8个月就早产了。临床接诊孕妇是经常被问道,吃药不会对孩子不好吧?总要不厌其烦的解释。民间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误导了许多人,中医的毒,其实并不是都指毒性的毒,正如中医经典医籍所论述的,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药性之所偏也,即药物寒热温凉偏性。热药用来祛寒,寒药用来清热。又黄帝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药物的偏性越大所谓毒性越大,对正气损伤越大,这里都不是说中毒的毒,而是偏性。当然个别中药确实是有毒的如马兜铃有肾损害,山慈菇有肝损害,但毕竟是少数,不能以偏概全,这些药物临床医生都会避开使用的,还有个别的中药对胎儿有影响,我们都会避免使用。我在临床治疗孕期感冒咳嗽近800例并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可见该治病时还要治,孕期感冒大致可以分为风寒和风热两大类,风寒感冒以辛温解表发汗为主,轻的仅用姜汤,或颈背部穴位刮痧拔罐,重者服草药治疗如麻黄汤葛根汤荆防败毒散等。风热感冒以辛凉解表为主,用银翘散桑菊饮等配合大椎肺腧等穴位刮痧清热。合并支气管炎的可用千金苇茎汤桔梗杏仁煎等,还有咽痒咳嗽的加用沙参麦冬汤牛蒡解肌汤等。当然患病期间要忌辛辣发物! 本文系张奎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养生圈里铁皮石斛的呼声越来越高,其降糖降脂、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还是让铁皮石斛成了很多人追逐的补养佳品,养生达人们也争相通过多种途径购买。但铁皮石斛真的能达到这么多功效吗?服用的时候有没有禁忌? 药用石斛取的是植物茎部,可以通过表面花纹来进行区分,铁皮石斛是众多石斛品种中比较名贵的一种。在《神农本草经》中,铁皮石斛被列为上品,《本草纲目》中对其也有诸多记载。铁皮石斛主要生长在南方,被当地的居民称为“救命仙草”。由于养生效果受到大家的追捧,因此目前市场上好的铁皮石斛每千克的价钱都达到千元甚至数万元。铁皮石斛味甘,微寒,能起到养胃生津、滋阴除热、名目护眼的作用,是一种滋阴良药。古有“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的说法,因此铁皮石斛尤其对那些阴气不足的人来说,是很好的滋补品。中医认为“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致阴液内耗者”,生活中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体质的人比比皆是,这也正是铁皮石斛近几年大热的原因之一。 随着人们对铁皮石斛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不仅能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且还能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同时研究者们在实验中还发现铁皮石斛对肝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在抗氧化、对抗酒精性肝损伤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临床上,铁皮石斛多用于治疗慢性咽炎、肠胃疾病、眼科疾病,血栓闭塞性疾病、糖尿病、癌症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铁皮石斛是一种滋补品,虽然能起到降糖、降脂的效果,但也不能替代药物的作用,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铁皮石斛属于滋阴类中药,怕冷、总拉肚子的人一般体内寒气、湿气比较重,属于阳虚,并不适宜吃;同时,慢性病患者、儿童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果想通过铁皮石斛进补,每天服用量推荐在6~15克,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用来做高汤,一般喝1~2个月身体就会渐渐出现改善。但如果食用过多,可能引起腹泻,同时也可能出现心脏和呼吸受到抑制、血压过低等反应,所以还要按量、谨慎服用。
中年女性的身体健康状况 1、自我感觉不适感较普遍、易疲劳。情绪易波动、易生失落感。 2、以功能性疾病为主、多无明显的器质性疾病,即亚健康状态。 中医的养生观 1、平调阴阳 阳盛:生理机能亢盛,发热、疖肿、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腻。 阴盛:外感寒湿,四肢厥冷、腹痛畏寒、便溏关节冷痛。 阳虚:生理机能低下较甚,气虚征象,另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 阴虚:营养物质亏乏,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消瘦盗汗。 阳盛实热则清里泻热:清热解毒药如:双花、连翘;攻下邪热如:大黄、芒硝等。 阴盛实寒则祛寒:温里药如:附子、干姜、川椒等。 阴虚虚热:生地、百合、石斛、旱莲草、银耳、燕窝、甲鱼、西洋参等滋阴清热。 阳虚虚寒:杜仲、淫羊藿、狗脊、巴戟天、鹿茸、虫草等补阳散寒。 2、调和气血 气虚:生理机能低下,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汗出、食少腹胀、便溏。 血虚:营养物质亏乏,面色少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脱发、便秘。 气滞:气机不畅,胁胀、腹胀、烦躁易怒血瘀:淤血内停,身疼痛如针刺、肿块、停经、紫斑、精神异常 气虚当补气:党参、黄芪、山药、白术、太子参、甘草等。 血虚当补血:桂圆、枸杞、当归、熟地、阿胶等。 气滞当行气:柴胡、陈皮、枳壳等。 血瘀当活血:红花、牛膝、桃仁、三七等。 中年女性疾病特点:以虚为主、气阴两虚证及血虚肝旺证多见 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汗出、食少腹胀、口干咽燥、心烦、手足心热等 血虚肝旺证:烦躁易怒、面色潮红或生褐斑、月经减少、乳腺甲状腺肿物等 美容方面:容颜源于内、化妆难掩气血衰 无情的岁月已经在女士脸上留下印记。其实对自己好不应仅停留在脸上的化妆,更应注意补养,脸色难看不外乎气血不足、肝气瘀滞,注意调养气血,气血充足、情志调畅,必然面色红润,自信十足。 月经过多:塞流止血方治本、补血充源可养颜 月经正常应该是多少?很多人不知道,35-80ML/月,有太多的人把自己月经多当成是正常,月经多则伤气血,导致血不养颜致面色无华、血不养心心慌气短、血不养肠便秘、血不养脑则失眠健忘,反倒因为他症前去就医,“漏壶难盈”,唯有塞流止血减少月经,气血才能充盈,其他症状才会改善。 便秘:以补为通能治本、增水行舟除便秘 便秘有虚实之分,虚则补之以通、实则泻之以通。中年女性便秘均为虚,然而补法作用较慢,便秘之人多心情急躁只求速下,加之市售之剂单以通为主者十之有九,故常致用药就便,停药就加重,久之则气血更衰,甚者致肠道黑变病。唯增水行舟,滋阴补气养血,才能好转。平素应多食蔬菜、粗粮。 经断前后诸证:血虚肝旺当用补、月经自断无须留 更年期本是女性生命中必然要经历的时期,是生理现象,不属病态,只是症状有轻有重,现在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延后更年期,只有症状较重影响生活才需治疗,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中医属血虚肝旺,当用补血养肝、滋阴清热之法。对于确因气血大亏而致的提前月经断流可以补气养血,或可月经恢复,不可强求。 通过我以上的讲解中年女性朋友有所了解,涉及具体调养应由专业医生辩证后确定治疗方案,祝大家身体健康!
秋来了,你的养生方式变了吗?大连市中心医院 张奎军副主任中医师 秋来了。虽然中午依旧炎热,早晚却变凉了,即将告别难耐的盛夏,走进丰收的季节,秋季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所以做好养生保健十分重要。古书《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们的生活起居都应该顺应阳气收敛,以养“收”为原则。早起早睡,别熬夜别贪睡《内经》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夏季天热,很多人都熬夜晚睡,身体消耗较大,入秋后易出现秋乏,常见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养精气。早起以舒达阳气,使肺气得以舒展。养阴润肺防秋燥,忌辛辣忌寒凉《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夏日里,为了增加食欲,人们喜食用辣味开胃,但进入秋季,无辣不欢的人应该“收敛”了。秋季雨水减少,中午温度仍较高,气候干燥,有秋老虎之称,人易出现“秋燥症”,如口鼻干燥、音哑、咽痒、干咳少痰、便秘、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症状。秋天饮食以“滋润”为原则,多饮水和喝汤,多吃些芝麻、粳米、蜂蜜、乳品、梨、葡萄、香蕉、银耳、百合、青菜等滋阴润肺的食品,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初秋午间气温仍然偏高,而早晚凉,温差较大。胃肠对食物凉热变化敏感,秋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的时节,很多秋季腹泻都与寒凉有关。如果过多进食寒冷之品或生冷,会引起腹泻、痢疾等疾病。尤其是老人、小孩、体弱者更需注意。切勿盲目贴秋膘过去夏天人们胃口不佳,常有苦夏,身体变瘦。立秋后,秋风起,胃口开,很多人想吃点好的,增加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民间流行“强秋膘”之风俗,立秋吃肉,以肉帖膘。但是现代人多营养过剩,除非身体瘦弱者,确实须贴秋膘外,多数人是不需要贴秋膘的。而且秋凉的刺激会使一些原来有胃病的人疾病复发,重者还会引起胃出血、胃溃疡等并发症。此时,食量增加,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也易导致胃病的复发。注意膳食合理,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增强胃肠适应力,勿暴饮暴食。适度增减衣物,防感冒、受风秋后,早晚温差加大,民间有“二八月、乱穿衣”之说,大街上的人们穿着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的人短衣短裤,而有的人则长衣长裤,中午出门穿短袖,晚上回来就冷了。初秋忽凉忽热,机体调节机能很难适应暴热骤凉变化。立秋季感冒增多,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在25℃~27℃最好,晚上睡觉时及时关窗,勿吹过堂风。好多人因为不注意,睡觉起来后脸部麻木甚至歪斜,关节、肌肉出现疼痛、怕风等症状。此外,初秋时节人情绪产生波动,或烦躁,或伤感,从而引起忧郁、悲伤。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因此,初秋养生要调摄精神,保持神志安宁,心平气和。
夏天不能喝中药吗?进入夏季,中医门诊的患者有所减少,开汤药的患者更是明显减少,甚至有患者来看病时说:“先诊一诊脉,开点中成药吧,都说夏天不能喝中药,等到秋天再喝中药!”纠正一下,夏天不能喝中药应该是指夏天不能喝汤剂吧。夏天不能喝汤药,来大连工作前未听说这种说法。听到有患者这么说,觉得有些莫名其妙!追问下去,说是夏天喝汤药容易上火。那么如果喝的汤药是泻火的药呢?不但不会上火,反而会清火啊!南方夏季喜饮凉茶,就是由清火药物(金银花、夏枯草等)组成的。如果得了病必须服汤剂,也要等到秋天吗?那不会延误病情吗?看来流言不攻自破。夏天不吃汤药并非全无道理,分析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对中药认识较浅,将喝汤药局限在补药甚至是补阳药上,夏天天气炎热,此时若药中补阳药多,则易上火,若服用。二、夏天天气湿热,脾胃易被湿热所困,脾胃虚弱,食欲下降,即所谓苦夏,此时不欲食油腻,多喜清凉之食物,而汤药口味苦涩,更是难以下咽。所以应将“夏天不能喝中药”,改成“夏天不想喝中药”,更准确些。《黄帝内经》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夏天天气炎热,是人体阳气最旺盛时,若人体有阳虚内寒之证,此时则治之正当其时,体内之寒邪容易祛除,阳气容易恢复,所用之补阳散寒药物则较之秋冬可大幅减少,而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看来没有什么季节不喝中药,那么夏天开中药应注意什么呢?一、夏季多湿热,脾胃虚弱,故方中应加健脾消食、化湿醒脾开胃药,如山药、鸡内金、焦山楂、砂仁、佩兰等。二、补血药易壅滞脾胃,用量不宜过大。三、夏季炎热,补阳药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过犹不及,矫枉过正。四、夏季暑热,易耗气伤阴,常见乏力多汗症状,应注意益气养阴,清暑泄热,可加用西洋参、太子参、五味子、麦冬、西瓜翠衣、夏枯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