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区分婴儿期的暂时性肌张力增高和病理性肌张力增高:有40%--80%高危新生儿和3个月以内的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可能有肌张力异常。这些肌张力异常经过早期干预(包括肢体运动、抚触等),能够在短期内(1周)得到改善。这是婴儿的暂时性肌张力增高,并不是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或脑损伤后遗症的表现仅被动活动时肌张力高,自主活动时不高时可观察:感触觉对肌张力评估有很大影响,有的婴儿比较敏感,检查时表现为被动活动时肌张力增高,放松时肌张力不高,主动活动时肌张力也正常,不存在异常姿势,且运动发育符合其月龄的水平,也无明显的高危因素。此种情况可能与婴儿的感知觉过度敏感有关,可以先跟踪观察,指导父母加强感觉适应训练和主动运动练习,定期随诊。注意情绪和环境对肌张力的影响肌张力受情绪影响很大,在患儿哭闹时,会表现为增高,因此,肌张力的检查应在婴儿精神状态好的时候,避免在患儿哭闹或睡眠状态下进行。寒冷、疼痛、紧张、焦虑、恐惧等可使肌张力增高,注意反复检查确认排除干扰因素。婴儿期的高肌张力经过积极康复干预大多可改善,避免脑瘫发生家长如果自检发现宝宝有肌张力高的问题,建议尽早请神经内科或儿童康复科的医生帮助确诊是否有脑损伤可能,尤其是婴儿本身就有早产、黄疸、窒息缺氧、颅内出血等高危因素的家长要格外引起关注和重视,病理性的高肌张力往往是脑部运动神经受损的表现!婴幼儿期是中枢神经发育最迅速、可塑性最强、代偿能力最好的脑发期关键期。这时期脑结构和功能上有良好的代偿能力和重组能力。年龄越小,代偿能力和重组能力越强,若在此时给以良性刺激,可促进脑结构和功能的代偿!所以家长发现宝宝肌张力高并不是那么恐怖的事情,积极正确的面对,寻求合适正确的干预治疗,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到这些宝宝。早期正确积极的康复干预治疗,可以让90%以上婴儿期运动发育异常的宝宝有希望达到功能正常化,避免脑瘫的发生!
打预防针之前,宝宝们都会被要求进行常规的神经发育检查,其中有一项就是肌张力,有的家长会被告知宝宝有肌张力增高,建议做训练操。家长往往会比较担忧,肌张力高对孩子的后期发育会有影响吗?肌张力高是不是预示着脑瘫呢?而为了给众多家长答疑解惑,方便医患沟通,在此我们一起聊聊关于肌张力的问题。1什么是肌张力?肌张力是表示肌肉状态的用语,“肌张力”是在安静状态下,肌肉为开始运动做准备,反射性地维持着的紧张状态。肌张力是指被动拉长或牵拉肌肉时所遇到的阻力,或者说肌张力是指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正常肌张力是人体维持各种姿势和运动的基础,也就是说,所以肌张力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只是正常与否。肌张力异常时,可导致姿势及运动异常。当肌张力高时躯干和肢体很僵硬,关节活动度小;肌张力低时身体很软,有抱不住的感觉,关节活动度过大。评估肌张力需要在孩子清醒、自然、放松状态下检查,哭吵或睡眠状态下的评估因存在干扰会影响判断结果。2如何判断宝宝肌张力是否过高?肌张力是否有增高,可以从观察宝宝的一般的运动行为表现、肢体各关节的活动度和触诊肌肉紧实度等来综合判断。首先观察宝宝一般的运动行为表现:超过3个月的正常婴儿,如把他放置于仰卧位,他会自然躺着,清醒时上下肢体会不断对抗重量进行自主运动,自如地保持一定的体位和姿势。肌张力高的宝宝,如被放置于仰卧位,往往出现不对称的异常姿势,主动运动减少,动作显得很刻板,上肢以屈曲样动作为主,下肢则以硬直伸展样姿势为主。肌肉张力越高,主动运动就越少。 而肌肉张力低下的软瘫患儿,如被放置于仰卧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主动运动。其次检查宝宝的关节活动度:活动度过小说明肌张力增高,活动度过大说明肌张力过低,头颈观察颈部的活动度,上肢是观察腕关节和肩、肘关节,下肢是观察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颈部肌张力的观察方法:抱起时宝宝头用力向后仰,放床上头不能平放,颈部喜用力顶起,侧卧时可见头与躯干不能保持直线,头与躯干角度大于30度以上,把3个月以上宝宝放在床上,握住双手把其拉坐起,头还往后仰用力,这些都显示颈部背伸肌张力高。上肢肌张力观察方法:仰卧位,拉住宝宝的一只手,使其整个上肢围住自己的颈部,当肌张力增高时,肘关节往往不能到身体中线,宝宝吃手困难。俯卧位,可以观察到3月后的宝宝上肢不能向前移位,而是向后伸直用劲,如飞机的机翼,俗称“飞机手”,都是上肢肌张力增高的表现,上肢肌张力增高的宝宝往往也会有手握拳,拇指内扣等异常姿势表现。下肢肌张力观察法:下肢宝宝仰卧位,下肢伸直,抓住宝宝的脚向外分腿,看能打开多少度,90度以内,往往提示下肢内收肌肌张力偏高,家长给宝宝换尿布时也常会感到其喜用力夹腿,会阴部不易清洗护理,扶宝宝站立时出现并脚,迈步时出现剪刀交叉步态;一手握住宝宝脚腕,另一手手掌轻轻向上推脚板,使脚背面尽量靠近小腿,足面与小腿构成的角度正常小于90度, 如角度大于90度往往提示下肢肌张力增高可能,站立时下肢喜硬直用力,往往出现尖足的异常姿势。最后触摸宝宝肌肉的紧实度:测试者可以通过用手触摸患儿上下肢的肌肉来感受肌肉组织的紧张度.若患儿肌肉张力低下,那么手感柔软、松弛,对手指的按压较少有抵抗。如肌肉张力正常,触摸时手感柔软适中,结实而富有弹性。如肌肉张力高,则手感紧张,对手指的按压有比较强的抵抗。肌张力增高的宝宝往往会出现异常姿势,并伴有运动发育的异常,不存在肌张力增高但无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正常的情况,形象的说肢体肌张力增高后就像一把生锈的剪刀,活动起来很费劲,动作笨拙缓慢,会严重制约着宝宝运动功能的发育进步,评估肌张力时需几方面结合起来一起判断。
儿童期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育慢,表现为不说话、说话迟和语句短、词汇量少,我们称之为语言发育迟缓;另一方面是能说但说不清,虽有语言表达,但往往发音不清,影响与别人的沟通交流,也影响学习,称之为言语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表现特点:儿童语言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水平的状态。特点表现在三方面,语言表达障碍:已过了说话年龄不会说话或到了2岁只会讲单字,4-5岁还不能用句子表达;口语理解障碍:1岁6月-2岁仍对口语理解困难,不能遵从指令;交流障碍: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包括接受他人的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起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有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语言环境的脱离及特定的特异性障碍等。病因:首先需要排除的是孩子是否有听力障碍,语言的学习必须以听觉输入的信息作为模板,如果听不到声音或听不清都会影响语言的正常发育,故对于语言发育延迟的孩子要特别注意其听力反应能力,可在安静房间里在孩子的背后给予声音刺激,看孩子是否有反应,如没有反应或反应明显迟钝,应高度警惕听力障碍可能,需到医院进行专业的听力测试检查。其次需了解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语言是智力发育的外在表现,如果说智力发育是埋在土里的根,语言就是长在外面的苗,只有智力发育正常的孩子,语言发育才能得到保障。智力发育可以从观察孩子的模仿、手操作等方面了解,如1岁半的孩子应该会拇食指对捏取物,会模仿戴帽穿鞋了,如果各项反应都迟钝的话建议到医院进行专项的智力评估检测。再次需关注孩子的社会互动交往能力,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如果存在明显沟通交流障碍的孩子语言发育往往会受影响。有那么一类特殊的孩子,我行我素,喊不应,叫不停,对玩具物品特别专注入迷,却对他人行为毫不关注,缺少与人的对视眼神交流。如果存在有上述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需要考虑孤独症谱系障碍可能。另外,家庭的带养环境对孩子影响也很大,如长时间让孩子看电视,孩子缺乏与家长之间的语言互动沟通;或家里的带养人过多,对家长过度呵护,孩子不需语言表达就能满足各种需求,语言发育也会受影响。训练对策:一、提供语言环境:儿童学说话,要有一个适宜的语言环境,为此,要为语言落后儿童创造声音和语言的环境。成人应该常常说自己或宝宝正在做的或见到的事情(比如:“香蕉”、“吃香蕉”、“门”、“开门”,“坐”,“妈妈坐”等),多次重复后,同样情境下,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说,给机会让孩子说话。二、听懂话:主要指能把实物和语音联系起来。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教孩子指认他身边熟悉的人和物,如熟悉的人,吃的、玩的东西等,如提问“妈妈在哪?”,开始可以帮助他用手指,然后就要求他自己指。对语言的理解是语言发育的起点,必须先能听懂话,才可能学说话,故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二、对口型、模仿发音:开始时,由成人发音,鼓励孩子模仿,只教一些称谓发音,如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等,教时口型要做得夸张些,让孩子对口型时看得清楚。对口型模仿模仿发音的训练较枯燥,一般每次以5分钟为度,中间可以穿插模仿动物的叫声、汽车喇叭声等,以维持儿童的兴趣。四、说话:儿童在听懂一些话后才学说话,能比较熟练指认出来后,后面就鼓励孩子自己说。如果儿童能较好的指认卡片后,就可以一个图一个图的教他说出相应的名称,如指一物问“这是什么?”马上要儿童模仿,可以诱导他“这是----”要他将物的名称表达出来,如能较好的说单个的单词后,再开始模仿说词组,然后是短句,循序渐进。词汇量是修建语言大厦的砖头,故大量的词汇量扩充在语言学习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功课。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本身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基础问题,学说话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非常艰难而缓慢的过程,训练治疗需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相信只要你愿付出,那只慢慢爬行的小蜗牛也一定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言语障碍表现特点:是指由于发音器官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而引起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以及运动不协调等,产生发音、共鸣、韵律等言语运动控制障碍。特点:患儿通常听觉理解正常并能正确选择词汇和语法排列,但不能很好的控制重音、音量和音调,重者完全不能讲话或丧失发音能力。病因:孩子说话不清楚时常被人们叫做大舌头,那是不是因为他们的舌头长得太大了而引起的说话不清楚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说话的时候除了呼出气流振动声带发出声音外,鼻、咽、口腔都起到共鸣的作用,吐字清晰与否与舌、齿、腭、唇都有关系。病因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种:运动性构音障碍,因脑性瘫痪、脑炎、脑外伤等神经功能障碍的原因导致与说话相关的肌肉运动不协调而不能准确发音;第二种:器质性构音障碍由于因与说话相关的结构组织发生缺损或畸形所导致的说话口齿不清;第三种:功能性构音障碍错误的构音呈固定状态,但发音错误呈固定状态,而听力、智力、发音器官均正常,原因不清。训练治疗:有些先天腭裂的孩子经过腭裂修补手术后,通过专业的发音训练而获得正确的发音;有些孩子因舌系带短不能吐舌而影响发音,可经过简单的手术松解治疗而改善;还有些其他情况如鼻后闭锁、喉蹼、喉狭窄等要经过仔细检查后给予正确治疗才能改善发音。但也有不少孩子的口腔各部位发育正常,但发音却不准。如四和十、师和施、姥和袄、奶和矮、多和拖不分等,这些都是辅音分不清楚。在婴儿儿6-12月是应多和孩子“说话”诱导其发辅音,如发“扑扑扑、嘟嘟嘟”。婴儿期孩子发出的辅音越多,学讲话时语言的清晰度越高。到了3-4岁讲话不清楚也可以单个辅音练习,分清辅音才能使语音清晰。还可以给孩子玩录音游戏,将他的话录下来放给他自己听,还可以将爸爸妈妈的话录下来和他自己的进行对比,让其强化感知自己的语音和别人有差别。有些孩子的舌运动非常不灵活,看不到舌尖,不会做卷舌的动作,在发相应的音时就会含糊不清,可以诱导孩子用舌尖去舔上嘴唇、口角、下嘴唇的海苔(或其他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对镜练习卷舌,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改善舌的灵活性,从而帮助其纠正不良发音习惯。如果孩子发音错误很顽固,单纯的家庭辅导不能很好的改善,则需要进行系统的语音评估测试,根据其测试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训练,总之,孩子如果说不好话,家长一定要耐心引导,必要时接受专业的训练指导,不要让孩子因语言的问题而产生社交等方面的后续问题。
如果孩子1岁半以后仍不能主动喊爸爸妈妈,我们从医学的角度认为他存在有语言发育的延迟,可能与听力、智力反应、交流能力、带养环境等相关,需要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同步的语言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教这样的宝宝学说话成为摆在家长面前的难题,其实家长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训练场所,下面介绍几种有效语言训练方法供家长参考。一、提供语言环境:儿童学说话,要有一个适宜的语言环境,为此,要为语言落后儿童创造声音和语言的环境。成人应该常常说自己或宝宝正在做的或见到的事情(比如:“香蕉”、“吃香蕉”、“门 ”、“开门”,“坐”,“妈妈坐”等),多次重复后,同样情境下,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说,给机会让孩子说话。二、听懂话:主要指能把实物和语音联系起来。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教孩子指认他身边熟悉的人和物,如熟悉的人,吃的、玩的东西等,如提问“妈妈在哪?”,开始可以帮助他用手指,然后就要求他自己指。对语言的理解是语言发育的起点,必须先能听懂话,才可能学说话,故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二、对口型、模仿发音:开始时,由成人发音,鼓励孩子模仿,只教一些称谓发音,如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等,教时口型要做得夸张些,让孩子对口型时看得清楚。对口型模仿模仿发音的训练较枯燥,一般每次以5分钟为度,中间可以穿插模仿动物的叫声、汽车喇叭声等,以维持儿童的兴趣。四、说话:儿童在听懂一些话后才学说话,能比较熟练指认出来后,后面就鼓励孩子自己说。如果儿童能较好的指认卡片后,就可以一个图一个图的教他说出相应的名称,如指一物问“这是什么?”马上要儿童模仿,可以诱导他“这是----”要他将物的名称表达出来,如能较好的说单个的单词后,再开始模仿说词组,然后是短句,循序渐进。词汇量是修建语言大厦的砖头,故大量的词汇量扩充在语言学习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功课。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本身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基础问题,学说话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非常艰难而缓慢的过程,训练治疗需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相信只要你愿付出,那只慢慢爬行的小蜗牛也一定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本文系胡继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粗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与人互动交流的能力、日常生活自理的能力等方面落后于同龄孩子的状态,研究显示婴幼儿期的发育迟缓与与智力障碍、语言障碍、学龄期学习困难等疾病状态明显相关。婴幼儿期是中枢神经发育最迅速的脑发期关键期,此时如果能给予孩子良性刺激,可促进其脑结构和功能的代偿,有效的改善孩子的预后。早期的康复促进训练主要是要增加对大脑的输入,激活大脑结构功能的活化和重组,在婴幼儿期具体来说就是手的精细动作、视听触感知觉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为主。下面就具体来讲讲在家中家长如何通过日常的强化训练来锻炼孩子的大脑:1促进精细动作训练A 大把抓 训练对象为还没有抓握意识或抓握不灵活的孩子。将带柄的玩具,如拨浪鼓、摇铃等,先诱导儿童眼睛注意看到,后用玩具柄轻敲其手背诱导其手指张开,初期若其没有抓握意识,可帮助他握紧玩具柄,并摇晃玩具诱导儿童关注;待其初步有抓握意识后,可把玩具放在他经过努力能拿到的地方,鼓励他来取,训练其在不同方向和位置取物的能力。b对指捏 对指捏是指用大拇指与其他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捏起小物件(如葡萄干、花生米等),特别是大拇指与食指对捏,其捏起小物件的动作极为重要,许多协调动作、技巧都要靠这个基本动作。这个动作是在儿童已经学会大把抓以后才可能开始训练的。C 双手协调 指左右手协同活动去完成一个行为,而且左右手同时要做两种不同的动作。此动作需要在能完成对指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训练。最好的训练项目是串珠子,类似的活动还有双手抛接球、拧毛巾、挤牙膏等。2 促进感知认知功能发育的作业治疗A 触觉训练 可用毛刷、触觉球、沙粒等来强化其手部的感知能力,尤其是指尖部位的感觉刺激非常重要,刺激物可由粗到细,刺激强度由重到轻。b视觉训练 初期用黑白对比鲜明的大卡片或有光亮声响的电动玩具吸引儿童注视看到,逐渐慢慢左右移动扩大其视野,能左右追视180°后再上下移动物体,逗引其注意看到。大物体能稳定的注意看到后逐渐将物体减小、去掉声响和光亮,提高其视觉分辨力。C 听觉的训练 给予不同音质、音频、音量的声音,如玩具、语音、乐器、音乐、复合音 ,分别在距患儿耳边约15 cm处刺激3-5秒,停顿2-3秒后再重复,让患儿感知声音的存在,能左右寻找声源后,再将声源转至患儿头顶和脚下,注意声源呈现时不要让患儿看到,避免视觉代偿。尽量改变说话音调,忽高忽低,或轻或重,或急或缓,让他们辨别;常常在不同地方呼唤他的名字,让他注意寻找;用不同节奏拍手,让他们模仿。D 记忆力训练 视、听、触几种通道同时并用,或交替使用,有利于记忆;选择患儿生活里熟悉的人物或事件进行训练,如爸爸、妈妈、吃饭、喝水、睡觉、玩娃娃等;要记的东西愈具体、愈接近他们的生活愈好;无限制地重复是训练智力落后儿童的记忆的最好方法,重复中把学到的知识记下来;加强事后的强化,凡是他答对了的时候,立即给以强化。E 初步概念的认识:比如颜色、形状。如,教“红色”时用红色纸板作教具,反复教:“这是红颜色的”红积木、红小碗、红盖子、红布也可作教具,让儿童体会红色。学会了红色再教别的颜色,循序渐进。形状学习也是如此,从一种扩展向多种。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进食、自己去坐盆大小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漱洗等。训练生活自理的进程是:让儿童观察→用动作帮助加口语指导→口语指导→适时提醒→独立完成。在训练顺序性较强的生活自理技能时,不妨采用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法,即一种是正向串联,一种是回复串联。正向串联。就是把一种技能如穿衣,细分成许多环节,按技能操作的自然顺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连续教,再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行为。回复串联,就是前面的环节成人已经做好了,他只需要操作最后一个环节、两个环节、三个环节……整个技能就完成了。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艰难的过程,家长需要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根据自己孩子的发育水平及孩子的兴趣点选择适合的训练用具,只要坚持不懈的去努力,相信您的孩子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惊喜。本文系胡继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部分年幼的儿童会出现说话不流利的现象,而且越紧张越说不出来,我们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口吃。一般4岁的儿童可以基本正确发音,言语发音也逐渐成熟。但一部分孩子在入学前会出现口吃现象,男孩子多于女孩子,尤其在2到3岁和5到7岁两个年龄段多见。这部分孩子由于语言发育尚未成熟,言语中常出现口齿不清、发音含糊和口吃,这些现象一般越紧张越严重,有些甚至持续至上学。口吃一般是由于发音器官紧张或言语功能不成熟造成的。幼儿随着词汇量增多、语句复杂,很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有时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言语发育不够成熟,表达能力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于是就出现了口吃。一、一般说来孩子在以下几种情况说话会不流利:1.非常激动时;2.急于表达和他人抢话时;3.在严厉的束缚下说话时;4.与不喜欢自己的人说话时;5.使用较难的词汇或使用尚不习惯的词句时;6.在吃惊、害羞、恐惧、窘迫、失望等情绪下谈话。二、如果孩子口吃,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首先,要接受孩子的口吃在家里营造出安静宽松的交流气氛,帮助孩子克服对口吃的恐惧和自卑。不要为难孩子,避免“做给我看,说说!”习惯,因为这样干扰了孩子的思维过程,让孩子过分关注语言的形成。随时随地与孩子谈论当时发生的事情,谈论摆在他面前的物体和事情,孩子语言流畅性会更好。不要说“告诉爸爸,你去过哪里?”“告诉奶奶,你生日得到了什么?”等,因为这些需要大量记忆,可能干扰语言形成。如果大人在描叙过去的事情时,孩子愿意插嘴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可以的,否则不要逼迫孩子说这类话。与孩子交流时,留一定的“暂停时间”,使孩子在想插话时能轻松插上话。但要注意不要沉默长到双方感到不自然,沉默时间太长,让孩子感觉已经失去了轮到他说话的机会,这一方法就失效了。第二,减慢语速。儿童经常加快语速以跟上成人的语言节奏,当孩子加快语速时,一部分孩子的嘴唇和下巴不能同时快速移动,或者呼吸调整不过来,都可能出现口吃。如果我们能减慢自己的语速,孩子就有可能相应减慢语速。我们可以跟孩子说“不必急,我们有很多时间听”。我们不应该说:“慢慢说,放松点”之类的话,因为这样会使他感到说话时犯了错误,以后应该闭嘴。在他努力修正“错误”时,他会更紧张,口吃反而会增加。第三,减少提问次数,最好减少一半提问数量。许多成人与孩子交流时,喜欢提问,而且喜欢连续提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把孩子卡住。父母改变口语交流的方式,减少一半提问数量,使用陈述句式,对孩子口吃的改善非常有益。跟孩子玩时,父母用一些简短的句子跟孩子讨论他在做什么,想什么,有什么感受,说话语气要适中,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跟他做训练。第四,即刻重复。在儿童口吃时,父母小心地简单重复孩子刚刚说的话而不引起孩子对口吃的注意,可以使孩子知道我们已经明白他的意思,同时可以使孩子感到大人在认真地听他们讲话而没有改变话题,这时他们就能放松愉快地交流。建议只有父母用此技巧,且使用2~3月后逐渐停止。一旦孩子消极抵抗“重复”技巧,或者认为这是对他的取笑,那么就应该立即中止。第五,倾听和关注孩子,教会孩子使用简短句子。孩子说话希望引起父母100%的注意力,如果当时我们不注意听,孩子在要求我们注意听时,口吃会增加。教会孩子将长句子分成几个短语,用“3~4个单词”的简单句子说话,孩子说话的流畅性会大大增加。孩子口吃,家长不要指责,通过适当关注和耐心引导等适当的处理,多数随着言语发育成熟可以转为正常。但对于4-6岁以上儿童,发音仍含糊不清,经常明显地出现口吃,孩子出现有意识地中止口吃或回避口吃,就应该及时检查并接受专业治疗,否则孩子可能在与人交往时觉得紧张、焦虑甚至自卑。本文系称刘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世界里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这就是儿童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组严重的,早期起病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的特征是具有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这群“星星的孩子”在人群中并不罕见。根据研究结果,儿童孤独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在逐年上升。该症患病率3~4/万。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数据,美国孤独症患病率在1‰~2‰。国内未见孤独症的全国性流调数据,仅部分地区作了相关报道,如2010年报道,广东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患病率的增高,可能与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增加,特征了解增多有关。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群孩子患儿童孤独症?目前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由生理因素形成,如神经机能发展、生化机能发展、遗传因素或脑部受损所致。可能导致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从家族和挛生子的研究中,发现自闭症人士的挛生兄弟姊妹大约有10%至20%可能有轻微的自闭倾向。 还要特别注意到一些受疾病感染妇女怀孕期间可能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而导致自闭症。此外,新陈代谢疾病亦会造成脑细胞功能失调,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因而造成自闭症。还有,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全,早产、难产、新生儿脑部受伤,以及在婴儿期患上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都可能会增加患自闭症的机会。虽然由于早期治疗和教育的进步,儿童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上升,但儿童孤独症仍然是个预后不佳,需要长期医疗、教育和社会福利关照的一种慢性疾病。所以预防仍是降低儿童孤独症出生风险的重要措施。在女性怀孕早期,即胚胎神经管形成和发育期,应避免滥用药,特别是抗癫痫类药物;避免病毒性感染;避开冷热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以及避免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创伤等。搞好母孕期保健,重视产前检查也是避免发生儿童孤独症的早期预防措施。早期和及时发现儿童有孤独症的倾向,是实施早期治疗和教育的关键。这类孩子有三大主要表现: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一般3岁以前出现。第一、社会交往障碍,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学龄期后,虽然年龄增长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第二、言语交流障碍,主要表现包括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很少会用点头、摇头、摆手、指认等手势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第三、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该症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患儿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反复看手玩手、自己转圈等。儿童孤独症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症状有所减轻甚至好转,这仅仅只是一些家长的美好愿望而已。因此,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育不同,出现社交障碍、兴趣爱好狭窄、行为动作单调刻板、言语发育迟缓等时,应该及时到正规专业机构诊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年龄的截止点,事实上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龄获得改善。孤独症干预原则:①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②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应该坚持3个原则:(1)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2)异常行为的矫正;(3)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父母需要接受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训练与父母生活工作的关系。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并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如对待有孤独症症状的婴儿要指导母亲做出特殊的努力去拥抱他,吻他,同他说话,使他具有正常儿童一样的经历。鼓励母亲多与婴儿说话,即使孩子根本不注意母亲的言语,也要努力地对着他们的耳朵低声说话。多用一些患儿感兴趣的物件,吸引他的注意并正视说话人的脸,主动注视其目光,并逐渐延长注视时间,反复多次,并及时给予强化使患儿在“一对一”情况下,对对方的存在、言语、目光等有所注意。同时鼓励患儿进行模仿动作。如:模仿“再见”“欢迎”等。使他们意识到别人的存在。帮助患儿学习姿势性语言如点头,摇头等,给患儿做出示范,要求其模仿,然后反复训练。此后可利用实际动作或画片训练患儿理解身体动作及表情,并对患儿的正确回答及时予以强化,逐渐减少提示,直到能正确辨别和理解为止。可利用情景或利用患儿提出要求时进行,反复训练使患儿在想满足某种要求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多利用游戏改善交往。首先要与患儿建立亲密关系,要观察和关心他的兴趣、爱好,做他感兴趣的事给他看。以后逐步扩大患儿交往范围,待患儿能参加集体游戏时,游戏内容要逐渐注入购物、乘车等日常活动,让患儿扮演不同角色,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方式,学习各种社会规范,使他们逐渐学会如何与人进行交往,完成日常活动,为成年后的自立打好基础。孤独症的教育训练并不完全是一个医学问题,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父母心态、环境或社会的支持和资源均对孩子的预后及恢复程度产生重大的影响。采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辅以药物,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可能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较好的)。对患儿持之以恒、不离不弃的家庭、社会的关怀和有效的训练教育,是儿童孤独症能重返社会并融入社会的基本保障。再次呼吁全社会来关注、帮助和包容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本文系覃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球麻痹 球麻痹即延髓麻痹。因为延髓又叫延髓球,所以,把延髓麻痹称为球麻痹,又叫真性球麻痹。而病变在桥脑或桥脑以上部位,造成延脑内运动神经核失去上部之神经支配,而出现的延髓麻痹,称为假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延髓内的运动神经核团,或来自延髓的颅神经(包括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因病引起麻痹时,就会出现一组症状群。主要表现饮水进食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失音等。所以,凡是病变直接损害了延髓或相关的颅神经者,称为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是由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病损(主要是运动皮质及其发出的皮质脑干束)使延髓运动性颅神经核---疑核以及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失去了上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发生中枢性瘫痪所致,临床表现为舌、软腭、咽喉、颜面和咀嚼肌的中枢性瘫痪,其症候同球麻痹十分相似,但又不是由延髓本身病变引起的,故而命名为假性球麻痹临床表现假性球麻痹主要为“三主症”⑴三个困难⑵病理性脑干反射⑶情感障碍三个困难1)言语困难:其本质是构音障碍、主要由口唇、舌、软腭、和咽喉的运动麻痹和肌张力亢进造成的。是一种语音模糊。2)发声困难:很具特征患者所具有的个人特色消失,声音单调、低哑、粗钝。或者相反;3)进食困难:如果食物进入咽腔则仍能顺利完成吞咽。病理性脑干反射 由于是上运动神经元麻痹,除生理性脑干反射活跃和亢进外,还出现一些病理性脑干反射,这些反射大多是一些在婴儿期存在长大后被皮质抑制的一些原始反射。这些原始反射又复出现叫做病理性脑干反射,临床常见的是吸吮反射、掌颏反射、仰头反射、角膜下颌反射。情感障碍 患者表情淡漠、约半数出现无原因的、难以控制的强哭强笑发作,强哭叫强笑常见。 表情特异,独处时表情淡漠、好像对周围事物淡漠不关心,由于表情肌张力亢进患者常睁起眼睛额纹皱起,口张很大,呈现一种悲哀的表情变化少、单调。受到刺激时则一反静止状态,表情变化迅速,甚至出现强哭强笑发作。 强哭强笑发作本质是呼吸中枢的释放,呼吸肌、面肌痉挛所造成的一种窒息状态。这种状态恰好和哭或笑的样子像似而已,不能认为是情感的一种失禁。机械刺激如痛、温觉不能诱发,而常常是以某种程度的情感活动所诱发,一些根本不应引起情感活动的刺激如呼唤其名字就可以引起诱发,而且在一个患者总是以同样的状态表现的。此外还有其他症候: 智能障碍、记忆力逐渐低下。 排尿障碍发生紧迫性的排尿,强制性尿失禁。使用东莨菪碱可以得到改善锥体系症候锥体外系:小脑症候可出现站立和步行障碍站立时下肢分开、宽基运动时共济失调。这是因为与皮质脑干束一起行走的大脑-脑桥-小脑的传导束受累所致分型皮质、皮质下型内囊型桥型 脑桥----小脑型 脑桥-----被盖型皮质、皮质下型皮质、皮质下型损害部位:两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或半卵圆中心的局限性病变所致。此型颜面下半部表情肌、舌、软腭和咽喉肌的麻痹明显而四肢麻痹相对较轻或仅呈一过性,常无强哭强笑症状。内囊型系由双侧内囊病变引起,并常侵及纹状体临床除有三主症之外,常伴有不同程度双侧锥体束及锥体外系损害症候,此型最多见最重要。脑桥型 脑桥----小脑型脑桥-----被盖型真假球麻痹性摄食-吞咽障碍的区别假性球麻痹性摄食-吞咽障碍:假性球麻痹在摄食-吞咽准备期、口腔期障碍严重,咀嚼、食块形成、食块移送困难。但吞咽反射仍有一定程度的存留,虽然移至咽部期后吞咽反射表现迟缓,然而一旦受到诱发,其后的吞咽运动会依次进行。这种时间差会引发误咽。由于常并发高级脑功能障碍,其症状有:不知进食顺序,重复相同动作,进食中说话使误咽危险加大,容易忽略餐桌一侧的食物,舌部和咬肌功能正常却无法吞咽塞满口内的食物。真性球麻痹性摄食-吞咽障碍:球麻痹由损害脑干部延髓吞咽中枢的病灶引起,摄食-吞咽障碍主要发生在咽部期,吞咽反射的诱发极其微弱甚至消失。在先行期、准备期,甚至口腔期没有障碍或障碍轻微。往往误咽情况突出。代表性疾病是Wallenberg Syndrome。由于喉部抬高不够,且食管入口处扩张状况不好,环状咽肌不够松弛,导致食块在咽部滞留,常发生吞咽后的误咽。
胡继红副主任医师脑瘫是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以运动发育落后和异常姿势为突出表现。可同时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等,也可单独只表现有运动障碍。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有:妊娠期或出生时缺氧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黄疸等。所谓高危因素是指有此问题的婴儿出现脑瘫的风险比正常婴儿要更大一些,需要密切关注随诊。脑瘫患儿在其发育过程中与正常孩子有所不同,如果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与正常儿童不同的表现:如早期不会吸允或吸允无力,出生后十分安静少动或持续哭闹,有的孩子喜用劲,好打挺,头后仰或头喜偏向一侧等;还可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6个月后手仍不会主动抓物,9个月仍不能独坐,1岁3月仍不能独站;肌张力和姿势异常,如给孩子把尿时双腿分开困难,6月后双手仍紧握拳头、拇指内收或下肢尖足;主动运动减少和/或出现异常运动;反射异常,如容易出现惊吓反射,会因为突然地体位变化或听到声响而出现惊吓样的弹跳动作。早期症状对于早期诊断脑瘫非常重要,因此应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脑瘫早期识别诊断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使孩子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尽量减少其后期发生残障的可能。过去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但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够在1岁之内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能最大程度的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早期治疗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脑组织在婴儿早期尚未发育成熟,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很大,代偿能力强,恢复能力强。在这一时期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早期的训练治疗包括医疗机构的专业训练和家庭的训练配合,需要根据患儿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一旦发现孩子有上述的异常表现,建议家长及时到专业的儿童康复科进行就诊评估。本文系胡继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脑损伤的孩子往往存在钙磷代谢的障碍,加之运动功能障碍致活动受限,户外活动少,所以脑损伤合并“缺钙”是很常见的。但是如果脑损伤一旦被误诊,就会延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有必要了解缺钙和脑损伤各自的特点:缺钙是由于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需钙量较多,同时户外活动少,太阳照射少,引起钙吸收不足所致的疾病,常称为佝偻病。这种疾病分为四个时期,包括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主要是在初期易被误认为脑损伤。在6月以内,特别是<3月婴儿,主要表现为多汗,尤入睡后头部出汗,汗多刺激头皮出现摇头,久之而出现枕秃。同时伴有夜惊,夜间常突然惊醒,啼哭不止,有些严重的出现尖叫。有些易激惹,精神烦躁,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而此时诊断还需借助左腕部X线平片检查和抽血查血清25-(OH)D3、骨碱性磷酸酶,若左腕部X线平片出现骨骺端钙化带模糊,消失,血清25-(OH)D3下降,骨碱性磷酸酶增高,可确诊为佝偻病,一般给予补充钙剂和维生素AD可缓解。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已有临床异常。在我国早产、新生儿期病理性黄疸及新生儿缺氧窒息是三大主要原因。而低体重、胎儿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新生儿其他严重感染性疾病、低血糖、脑发育不全、多胎、胎盘及脐带问题,以及母亲有妊娠高血压、孕期感染、重度贫血或严重心肺疾患及现在热门研究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等,都是容易导致孩子脑损伤的高危因素。新生儿脑损伤是威胁孩子运动和智力发展的严重疾病。脑损伤的患儿表现出生后特别安静、不哭或睡眠时间短、睡不熟,很轻微的响动就可以使其惊醒(正常新生儿的睡眠时间为一天22个小时);有的患儿表现哭闹不停等情况,这些都很容易被认为是由于缺钙引起的。 脑损伤的孩子与正常孩子的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差别,早期表现为对人物注视、追视及对声音的反应较正常孩子差,而后表现在讲话、走路比正常孩子晚,理解力差。等到了学龄期,这些孩子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多动、烦躁、脾气暴躁,还可能发生癫痫、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难以逆转的后遗症。部分孩子出现运动异常,表现为肌张力改变和固定的异常姿势,较常见的如尖足,上肢的内旋后伸,头后仰等。这些严重影响运动的发育,还可能留下脑性瘫痪等后遗症。脑损伤若发展为脑性瘫痪和智力低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对这些孩子应早期进行干预治疗,越早越好,这样孩子发生智力低下和脑性瘫痪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年龄越小,脑的可塑性越大,疗效越好。如果中枢神经系统某处受损害,经过适当的刺激,代偿功能能够尽早建立,大脑的其他部位也不致受影响。出生至出生后6个月是大脑发育的最快时期,最好在出生内三个月得到系统的脑康复治疗,包括运动、智力训练、高压氧、电疗和营养神经的药物等。尽量使脑损伤患儿回归到正常儿童。综上所述,缺钙存在与脑损伤早期相似的一些症状,如哭吵,易惊等,但是单纯的缺钙不应有肌肉紧张,四肢发硬不灵活和姿势异常、智力行为异常等症状。所以婴儿出现不明的哭闹、易惊等情况时,尽早到大医院就诊,以不延误孩子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