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发表在《保健医苑》2017年11期上的一篇文章,关注健康,养成好的习惯,养生从现在开始
咱们之前提到肉桂姜枣茶可以用于脾胃虚寒的保养,用生姜10克洗净拍碎,大枣10克去核掰开,姜枣一起放入养生壶中煮10分钟,再加入肉桂粉1.5克,焖3分钟,就可以喝了,注意肉桂不要煮时间长了。肉桂姜枣茶不仅可以治疗脾胃虚寒,还能治疗手脚怕冷,小肚子凉,尿频等属肾阳虚者。有的人虚不受补,喝这个茶会觉得有口干舌燥等上火表现,可以在里面加一点莲子心同煮。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中药肉桂。肉桂,别名有菌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牡桂、紫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商品规格有桂通、板桂、桂心、桂碎、中筒、官桂等。肉桂原产于越南,故有“交趾肉桂”的称呼。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品质最优的是越南清化肉桂,是著名的“清化桂”,其中以产自高山、后期采收的更佳,有“高山后期紫油玉桂”之称。多于秋季剥取树皮,阴干,除去杂质及粗皮。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厘米,宽或直径3~10厘米,厚0.2~0.8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和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甘、辛。以含油量高、香气浓、甜胜于辣者为佳。广义的桂皮包括肉桂,严格来讲,桂皮和肉桂的树种不一样。桂皮是樟科植物阴香、细叶香桂、川桂、天竺桂的干燥树皮。主产于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多做香料或副食作料(如五香粉)。桂皮跟肉桂比,桂皮:颜色深、厚度较薄、油性小、味道香。肉桂:颜色浅、厚度较厚、油性大、味道甜辣。广东的罗定肉桂,桂味甘甜、辣味适中,其提取的桂油广泛应用于食品、香料和医药,也是制作香皂和化妆品的重要原料;桂油还可作为饮料及糖果等食品之香料配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和健力宝等多种名牌饮料均添加了它。另有斯里兰卡肉桂,或叫锡兰肉桂,香气柔和带有花果香,甜而不辛,适合甜品烘焙及在咖啡中冲入。肉桂性大热,味辛、甘。归肾经、脾经、心经、肝经。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肉桂含挥发油,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肉桂醇等。研究表明肉桂有解热解痉、抗菌、抗肿瘤、健胃抗溃疡等作用。肉桂挥发油中所含有的桂皮醛对人工发热有显著的降温作用,肉桂油能够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缓解痉挛性疼痛的发作。肉桂体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伤寒杆菌等都有明显抑制作用,肉桂煎剂在体外对真菌具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桂皮酸等均具有较强杀菌作用,肉桂油对幽门螺杆菌具有广谱抗菌效能。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酸是调节植物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激素,近年研究发现桂皮酸具有抑制黑色素瘤、胶质母细胞瘤等细胞系的增殖,可诱导肝癌细胞、肺腺癌细胞等分化,是一种对多种细胞有分化作用的分化诱导剂,除了肉桂醛和桂皮酸外,肉桂中可能存在其他抗癌活性成分。肉桂水提物可调节微循环、改善胃粘膜血流量,进而抑制胃溃疡的形成,有研究表明肉桂可抑制胃酸分泌但不影响胃蛋白酶的分泌。临床上一般研末冲服,用0.5~1.5克;或入丸剂。也可以内服:1~4.5克,不宜久煎;也可以研末调敷外用。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均禁服,畏赤石脂。肉桂的经典方剂1.交泰丸:黄连、肉桂两味药组成。黄连苦寒,善于泻心火;肉桂温热,长于补命火。二药合用,寒热并用,相辅相成,有交通心肾之妙。治疗心火盛、肾阳虚所致的失眠、心烦心慌、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同时又有腰膝酸冷,小便频数,黄连和肉桂的比例为6︰1为佳。另外,二药均有降糖之效,若血糖较高,可用黄连30克配伍肉桂6克,增强降糖之效。黄连很苦,这个药做成丸药才方便服用。2.桂附地黄丸:来源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又叫金匮肾气丸、八味丸。由肉桂、附子、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八味药组成,有温补肾阳作用,用于腰膝酸冷,小便频数,畏寒肢冷,阳事不举,倦怠嗜卧,精力不足等。注意中成药要买桂附地黄丸。中成药的金匮肾气丸,是在桂附地黄丸基础上加了车前子,牛膝,实际上是济生肾气丸,主要治疗肾阳不足、水湿内停等导致的肾虚水肿、腰膝酸痛、小便不利、痰饮咳嗽。3.五苓胶囊:来源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名五苓散。由泽泻、茯苓、猪苓、肉桂、白术五味药组成。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小验方肉桂粉10克,用醋调成糊饼状。每晚在临睡前,将药料均匀摊于2块塑料薄膜上,分别贴敷于两脚心(涌泉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次日晨取下,每日1次,连敷3~5次。治疗小儿口水多。
孙一奎在《医旨绪余》提到一个治疗带状疱疹的验方,临床验之确实效果良好。原文如下:“余弟於六月赴邑,途行受热且过劳,性多躁暴,忽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疹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增热,次早看之,其皮肤上红大如盘,水泡疮又加至三十余粒,医教以白矾研未,井水调敷,仍于前方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其夜痛苦不已,叫号之声彻于四邻,胁中痛如钩摘之状,次早观之,其红已及半身矣,水泡疮又增至百数。予心甚不怿,乃载归以询先师黄古潭先生。先生观脉案药方,哂曰:切脉认证则审矣,制药定方则末也,夫用药如用兵,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今病势有烧眉之急,累卵之危,岂可执寻常泻肝之剂正治耶?是谓驱羊搏虎矣。且苦寒之药,愈资其燥,以故痛转增剧。水泡发于外者,肝郁既久,不得发越乃传其所不胜,故皮腠为之溃也,至于自焚即死矣,可惧之甚。为定一方,以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戌时进药,少顷就得睡,至子丑时方醒,问之,已不痛矣。乃索食。予禁止之,思邪火未尽退也。急煎药渣与之。又睡至天明时,微利一度,复睡至辰时,起视,皮肤之红皆已冰释,而水泡疮也尽敛矣,后也不服他药。夫病重三日,饮食不进,呻吟不辍口,一剂而愈,真可谓之神矣。夫瓜蒌味甘寒,经云:泻其肝者缓其中,且其为物,柔而滑润,於郁不逆,甘缓润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考之本草,瓜蒌能治插胁之痛,盖为其缓中润燥以至于流通,故痛自然止也。”邹孟城老中医的《三十年临证经验集》提及:余得此方,喜不自禁,盖“医家之病,病道少”。为医者能多一治病法门,则病家少一份痛苦。……未几,疱疹流行,余于数日内接治五六人,无论证之轻重,皆以上方加板兰根15克予服,惟全瓜蒌不用如许之多,改为重者30克,轻者15克,中者21-24克,其收效之速,“真可谓之神矣”。轻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率皆痊可。后凡遇此证者,概以此方投之,无一例不效者。余所治病例中,病灶面积最大者几达胸部之半,理疗一月未愈,服上方一周即退净。而其得效之迟速,与瓜蒌用量极有关系,故凡体质壮实者,瓜蒌用量宜适当加重,药后若轻泻一二次,则见效尤速。……关于甘草,余有时仅用3克,同样有效,而红花每以1·5克为率,并不多用,而屡收捷效。仅供参考,请在医师指导下处方。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1948年Brain和Bull首先提出了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由其所引发的临床症候群。随着人们工作时间的延长及运动量的减少,因劳损导致的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病数量也直线上升。据不完全统计,约有7.6%的人患有颈椎病,伏案工作者是高发群体。颈椎病的症状多出现在40岁以后,但目前20岁左右的颈椎病人也不罕见。因此,如果颈部出现长时间疼痛、手发麻、走路步态异常等症状,切不可小视,这些症状都可能与颈椎病变有关,应该及时诊治。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一.症状学分类1.颈型: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者椎间关节不稳,表现为头、颈、肩、臂疼痛等异常感觉,好发于长期低头等姿势不良的青壮年。2.神经根型: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骨质增生的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引起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常表现为—侧上肢节段的运动障碍或感觉麻木。3.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韧带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颈椎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和缺血,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者。有的以上肢开始发病,向下肢发展;有的以下肢开始发病,向上肢发展。主要表现为走路不稳、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难等。4.椎动脉型: 由于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者,常伴有头晕、黑朦等症状,与颈部旋转有关。5.交感神经型: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状者,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束感,血压升高,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6.食管压迫型:临床上较罕见的,吞咽有异物感及声音嘶哑症状,由颈椎椎体前缘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7.混合型: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颈椎病同时存在的。针灸对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效果较好。二.辅助检查1、颈椎x线片:颈椎病x片常表现为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张,椎间隙狭窄,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2、颈椎CT:可更清晰的观察到颈椎的增生钙化情况及其部位、范围,了解脊髓在椎管内的形状及与周围病变的关系,对于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3、颈椎MRI: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颈椎管内结构的改变、椎管矢状径、椎体缘骨赘及椎管内新生物。4、椎-基底动脉多普勒:用于检测椎一基底动脉血流的情况,也可以观察椎动脉的走行、局部受压等情况,对于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一定参考价值,对于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来说鉴别诊断价值较高。5、肌电图:适用于以肌肉无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主要用途为明确病变神经的定位,与侧索硬化、神经变性等神经内科疾病相鉴别,但对检查条件要求较苛刻,常常会出现假阳性结果.三.鉴别诊断临床出现颈椎病的症状,但也要与非颈椎病引起的症状相鉴别。如同样有眩晕症状,应先排除耳源性眩晕,前庭功能紊乱,听神经瘤等。还有脑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此外同样是颈肩上肢痛,也要与诸如落枕、肩周炎,胸廓出口综合症,网球肘,腕管综合症。风湿性肌、关节炎,脊柱炎肿瘤等相鉴别。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美国“飞鱼”菲尔普斯夺得了他在奥运会上的第20和21金,成就了一段传奇。在菲尔普斯夺金的同时,他背部拔罐留下的“大红印子”也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美联社就曾发布了一篇名为《菲尔普斯为拔罐代言》的文章,提及菲尔普斯在训练比赛中已经使用多年有助于其放松肌肉和缓解疼痛的拔罐治疗。不仅菲尔普斯为拔罐“代言”,游泳、田径、体操、橄榄球、举重……不少运动员也是拔罐疗法的忠实拥趸。美国体操女队的亚历克斯·纳道尔说“在亚马逊上发现15美元的拔罐套装后,我已经用了一年了,我觉得这钱比什么花得都值,它让我一直保持健康。”体操男队队长克里斯·布鲁克斯说“为了缓解伤痛我们用了很多替代疗法,桑拿、按摩、冷疗……这些都试过,只要对我们的身体有帮助我们都会尝试,要说拔罐,那真是太方便了,哪儿酸痛了就来一发,而且你完全可以DIY。”拔罐疗法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使用方便,对伤风感冒、腰酸背痛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民间素有“扎针拔罐,病好一半”之说。因其功效卓著,无毒副作用,在老百姓中非常流行。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的腧穴或疼痛部位,通过负压作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根据材质的不同,常用的罐子有玻璃罐、竹罐、塑料罐(又称真空罐)和硅胶罐等。玻璃罐(用燃火法)、竹罐操作不当容易造成烧烫伤或吸附力太小而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对经络、穴位以及操作手法有一定要求,一般为专业的医疗人员使用,不推荐一般家庭使用。塑料罐(抽气法)和硅胶罐(按压法)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使用燃火更不会造成烧烫伤,适合一般家庭使用。人体在罐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以及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现象,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进机体恢复正常功能。拔罐疗法适应症很多,常用于风寒湿痹、肩周炎、腰背肩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伤风感冒、软组织闪挫扭伤、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腹痛、泄泻、便秘、痛经及中风偏枯等病症。作为家庭的日常保健方法,拔罐一则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和劳损,一般可以哪里痛就拔哪里;二则可以祛除邪气,用来缓解疲劳、治疗伤风感冒、提高免疫力,一般选择后背部拔罐,当然选取后背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拔罐会更好。抽气罐和硅胶罐使用方便,但居家操作要注意以下四大误区:误区一:留罐时间越长越好留罐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超过10分钟容易起水泡、造成感染。时间的调整需要根据个体和局部的情况来定,比如有些青壮年身体比较壮实,留罐10分钟没什么变化,适当延长5~10分钟都可以;但对于皮肤比较嫩或是体质较弱的人群,即使时间再短,如果在留罐过程中透过罐子观察到皮肤已经明显发红甚至出泡,则要马上起罐。一般糖尿病人拔的时间要更短,以免起泡引起皮肤感染。误区二:拔罐后马上洗凉水澡拔完罐后毛孔扩张,不要马上着水或吹风,避免风寒湿气侵入。如果要洗澡,最好也要过几个小时,更不要洗冷水澡。如果拔罐后皮肤出现水泡、破损,未修复时尽量避免接触生水以防感染。误区三:拔罐次数越多越好拔罐次数太勤,会耗伤人体的正气,出现疲劳、乏力等气虚表现。中医讲“有病病当之,无病人当之”,如果身体有寒邪湿邪,拔罐会拔出这些邪气,如果身体没有这些邪气了,再拔罐就会损伤人体的正气。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确定拔罐的频次。误区四:拔罐后印记越黑越好不同人拔罐后身上留下的印记深浅不一,有些人以为印记越深,效果越好。其实不然,如果拔罐的部位风寒湿邪或瘀血比较重,或是有局部炎症,会出现紫红甚至紫黑色的印记。但正常人在健康状态下皮肤有一定的渗透压,拔罐对皮下血管的损伤较小,因此可能拔过后留下的印记“没什么颜色”。另外,拔罐造成皮下瘀血后,留下印记的淡化过程还跟个人的体质、皮肤状况有关系,局部血液循环较好的人吸收得快,淡化得也快。拔罐虽好,不是人人适合,以下人群需要谨慎选择:1.皮肤有溃疡、感染、肿瘤、瘢痕、静脉曲张、过敏处,都不可拔罐;2. 孕妇、女性月经期。尤其是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3.有自发性出血倾向疾患、高热、抽搐等禁止拔罐;4.饥饱醉劳、大血管处等不宜拔罐。
中医在治疗“鼻不闻香臭”方面,有大量的记载,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治疗方面上,除了内服外,还有塞鼻、吹鼻、灌鼻、针灸等各种方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治鼻塞气息不通诸方》中,收集了各类处方18条。《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六》中,收集了治鼻不闻香臭处方13条,治齆鼻方12条。《普济方·卷五十六》中,收集了处方43 方,特别是收集了许多治鼻息肉方。3.1 内服《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中的辛夷散:“辛夷、细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活、甘草、白芷、苍耳子,上为末,每服二钱”。《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芎䓖散:“芎䓖、槟榔、人参、赤茯苓、白术、麻黄、肉桂、郁李仁、杏仁、甘草各一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中一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七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3.2 外用3.2.1 塞鼻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以下诸法同出本篇):“木通、细辛、附子各一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枣核大,每夜临卧,纳一丸于鼻中,瘥。”3.2.2 吹鼻法“滑石一分、瓜蒂七枚、麝香半钱、胡黄连一分、蟾酥半钱,上件药,都研令细,每用少许,吹入鼻中。”3.3.3 灌鼻法“蒺藜二握,以水一大盏,仰卧,先满口含饭,以汁一合,灌入鼻中。不通,再灌之”。3.3.4 综合疗法《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六》治疗鼻不闻香臭:“内服苁蓉丸,三日后灸百会穴二十七壮,再贴如神膏”。在治疗鼻息肉方面,《普济方·卷五十六》记载了不少外用处方。二丁散:“丁香七个,赤小豆、粟米各七粒,苦丁香七个,石膏少许,上研细末,竹筒吸入鼻中,(息肉)自消。”青金散:“治鼻息肉,闭塞疼痛,芒硝、青黛各半钱,乳香、没药少许,上共为细末,鼻内嗅之。”最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首“治鼻中息肉方”:“用青蒿烧灰,和石灰淋汁,熬为膏,点息肉”,用青蒿绞汁治疟疾,把青蒿烧灰点鼻,也许为鼻息肉的非手术治疗,开辟新的途径。3.3 针灸针灸治疗也被广泛应用于本病,《金针秘传·卷十》对此作了详细的记载。①上星: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②囱会:治目眩,面肿,鼻塞不闻香臭。③百会:治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④通天:治颈项转侧难,鼻塞。⑤迎香:治鼻有息肉,不闻香臭。《针灸集成·卷二》记载了针与灸的配合应用:“鼻塞不闻香臭,取迎香、上星、合谷。不愈合,灸人中、风府、百劳、前谷。”3.4 保健按摩《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提出:“用中指尖于掌心搓令极热,熨搓迎香二穴,可时搓时运,兼行后功,此法治不闻香臭”。文献仅供参考,请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鼻子在人的面部审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鼻整形手术在面部美容手术中占比越来越高,为了追求效果,手术方式也越来越大胆,由此造成嗅觉障碍也时有发生。鼻整形手术时靠近嗅黏膜、嗅球,而此区域比较脆弱,易导致嗅觉障碍;甚至当手术操作远离嗅上皮区域时,也可能出现嗅觉功能的损伤。对于鼻整形术后引起的嗅觉障碍,临床上可分2种情况:一是暂时性嗅觉障碍;二是永久性嗅觉障碍。(一)暂时性嗅觉障碍这种嗅觉障碍是暂时性的、可逆性的,一般不需要干预治疗,可自行恢复。在术后1 周内表现为嗅觉缺失或者不同程度的嗅觉减退,术后4周症状逐渐减轻并开始恢复,术后6 个月嗅觉功能基本会恢复到术前水平。另外,术后鼻部肿胀、止血海绵填塞、引流管放置、鼻夹板固定等因素都可能会改变鼻腔内容积,阻塞鼻腔通气,减少气体分子与嗅黏膜(嗅觉感受神经元) 的接触。这种容积性改变引起的嗅觉障碍,在术后1 ~ 4 周因鼻部肿胀消退、鼻腔通气恢复,嗅觉功能自然恢复。还有部分患者术后因疼痛、害怕、紧张等心理因素,可能会造成嗅觉感官失能,不过随着术后的康复、心态的调整,嗅觉功能也会恢复正常。(二)永久性嗅觉障碍这类嗅觉障碍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会造成不可逆的嗅觉减退或嗅觉缺失。其原因可能是,术中不当操作造成鼻腔嗅黏膜严重创伤、嗅神经麻痹、嗅丝断裂、筛骨板骨折、术中严重低血压、缺血、缺氧造成嗅觉相关区域微循环障碍等。总之,嗅觉通路上任何环节损伤,都可能形成嗅区瘢痕,阻碍嗅上皮的再生,造成永久性嗅觉障碍。一般认为,伤后2 周内为胶原纤维形成的高峰期,故应争取于2 周内治疗。到伤后4个月内治疗则是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治疗时间窗。这类嗅觉障碍是要预防和避免的。
一、病因治疗对于病因明确的嗅觉障碍患者,应针对原发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二、药物治疗目前文献已报道的治疗嗅觉障碍的药物有多种,其中被证实有一定疗效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维生素A、银杏叶提取物、柠檬酸钠缓冲液等。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嗅觉障碍最常用的药物。其用于治疗炎症性、外伤性和上感后嗅觉障碍的报道较多,其中以炎症性嗅觉障碍的治疗效果最佳。以泼尼松为例,通常推荐口服小到中等剂量,短程治疗(<1个月)。同时可联合银杏叶提取物、维生素A等,效果优于单独用药。鼻喷糖皮质激素可作为辅助治疗。需要指出的是,在鼻腔局部用药时,传统的滴鼻或鼻喷治疗方式使药物主要沉积于中鼻道及下鼻道,很难直接作用于嗅区黏膜。在使用治疗嗅觉障碍的滴鼻剂时,推荐患者处于侧躺位。在使用鼻喷剂时,喷射雾化比普通喷雾治疗更有效。上述两种方法可以明显增加嗅裂区黏膜药物的沉积。鼻腔局部应用维生素A 10 000 U/d,连续使用8周对上感后嗅觉障碍有一定效果,但口服使用没有改善上感后及外伤性嗅觉障碍患者嗅觉功能的作用。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以纠正异常的解剖结构和(或)清除病变(如鼻中隔偏曲、嗅裂区息肉等鼻腔阻塞性病变),伴或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经手术治疗后,部分患者的嗅觉功能可得到改善,但也有部分患者术后嗅觉功能无改善甚至降低。四、嗅觉训练嗅觉训练是指患者主动反复嗅吸各种类型的嗅剂,以提升嗅觉功能的治疗方法。嗅觉训练是目前有1A级证据支持的治疗手段。自2009年德国Hummel等发现嗅觉训练可改善嗅觉障碍患者嗅觉功能后,多项研究证实上感后、外伤性、特发性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嗅觉障碍均可通过嗅觉训练得以改善。目前认为嗅觉训练可诱导脑部神经重塑、增加嗅球体积,但其改善嗅觉功能的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嗅觉训练主要使用苯乙醇(玫瑰)、桉叶醇(桉树)、香茅醛(柠檬)、丁香酚(丁香)4种气味,每种气味嗅10s左右,两种嗅剂间隔10s。每次训练时长5min,每天早餐前及晚睡前各训练1次。嗅觉训练可明显改善嗅觉识别、辨别能力,对嗅觉察觉阈有轻度改善作用。早期进行嗅觉训练可更好地提升嗅觉功能。多项研究发现延长嗅觉训练时间、增加嗅剂种类、提高嗅剂浓度甚至使用随机浓度的精油均可提高嗅觉功能的改善率。推荐嗅觉障碍患者早期应用多种类、高浓度愉快嗅剂进行不低于16周的嗅觉训练。五、其他治疗中医药、针灸对嗅觉障碍有效果,需要综合辩证施治。
一、嗅觉障碍的定义 嗅觉障碍是指在气味感受、传导及信息分析整合过程中,嗅觉通路各环节发生器质性和(或)功能性病变,导致的气味感知异常。嗅觉障碍包括嗅觉定量障碍及定性障碍,前者包括嗅觉减退、嗅觉丧失(失嗅)和嗅觉过敏,后者包括嗅觉倒错和幻嗅。 嗅觉减退是指对气味感受、识别、辨别能力下降。 嗅觉丧失是指不能感知任何性质的气味。 嗅觉过敏是指对一种或多种气味异常敏感。 嗅觉倒错是指对气味性质感知的扭曲。 幻嗅是指在没有气味刺激时产生的虚幻的气味感知。二、嗅觉障碍的分类 嗅觉障碍按解剖部位或性质通常分为以下4类。1. 传导性嗅觉障碍:指气味分子到达嗅觉受体受阻,导致的嗅觉减退或失嗅。如鼻腔鼻窦炎症、鼻中隔偏曲、鼻腔鼻窦肿物、鼻腔异物等均可影响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的结合。2. 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指嗅上皮和(或)嗅神经受损导致的嗅觉障碍。如病毒感染、化学毒物等引起的嗅上皮损伤;头部外伤引起的嗅神经的挫伤或离断等。3. 中枢性嗅觉障碍:指嗅觉高级中枢受损导致的嗅觉障碍。如先天性嗅觉障碍、神经退行性病变、脑或神经肿瘤、颅内手术等导致的嗅觉高级中枢损伤。4. 混合性嗅觉障碍:以上两种或三种部位损伤所致的嗅觉障碍。临床上按照病因主要将嗅觉障碍分为以下9种类型:鼻-鼻窦炎相关嗅觉障碍、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后嗅觉障碍、外伤性嗅觉障碍、先天性嗅觉障碍、老年性嗅觉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嗅觉障碍、毒物/药物性嗅觉障碍、其他病因导致的嗅觉障碍(如鼻颅底手术、肿瘤等所致嗅觉障碍)、特发性嗅觉障碍(无明确已知的病因所致的嗅觉障碍)。
分类 耳鸣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至今尚未统一,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按病程分类急性:12个月。 根据耳鸣产生的症状分类代偿性耳鸣:耳鸣较轻,患者能够耐受,不需进行特殊治疗; 失代偿性耳鸣:耳鸣较重,患者无法忍受,需要积极治疗,降低耳鸣的响度。 按检查者感受情况分类通常按照检查者是否能听到耳鸣的声音而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 客观性耳鸣分为: 1. 咽鼓管异常开放性耳鸣。 2. 肌肉挛缩性耳鸣。临床上容易漏诊,多因鼓膜张肌、镫骨肌、腭帆张肌及咽鼓管咽肌的异常运动和挛缩,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传至耳内,病人一耳或两耳听到“ 巴嗒”、“卡嗒”、“ 咯嗒”戴弹指样等类似声响。 3. 血管性耳鸣主要有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解剖变异、颈动脉瘤、颈静脉球体瘤、动脉静脉瘘以及耳部周围巨大血管瘤等病变,产生血液流动时的搏动性耳鸣。 4. 颞颌关节紊乱性耳鸣。 按病变部位分类耳鸣可分为耳源性耳鸣和非耳源性疾病。 耳源性耳鸣是指引起耳鸣的病变部位限于听觉系统之内,包括外耳病变: 外耳道耵聍栓塞或外耳道肿物、异物等; 中耳病变:中耳炎、耳硬化症、鼓室内占位性病变、颈静脉球高位或颈静脉球体瘤等;内耳病变:梅尼埃病、噪声性听力损失、老年性听力损失等;蜗后及中枢听觉通路病变:听神经瘤、多发硬化、脑肿瘤、血管病变等。非耳源性疾病是源自于听觉系统以外的疾病如贫血、高血压、甲亢、肾病等。 按患者主诉分类耳鸣可以分为耳鸣或颅鸣; 单一耳鸣与复合耳鸣; 搏动性和非搏动性耳鸣; 搏动性耳鸣还可进一步从病因上分为:血管性耳鸣和非血管性耳鸣。血管性还可再分为动脉性和静脉性搏动性耳鸣。良性颅内压增高、颈静脉球体瘤、脑积水等均能引发静脉性搏动性耳鸣。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畸形和变异、动静脉瘘、高血压病等引起动脉搏动性耳鸣。 非血管性耳鸣主要为肌源性耳鸣和咽鼓管异常开放,肌源性耳鸣与鼓膜张肌、腭肌、镫骨肌的阵挛有关。 按病因分类生理性耳鸣:在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处于极其安静环境时可以听到身体内部器官脏器维持其自然活动状态和血液流动时动脉受压所产生的脉动性声音或呼吸声、咽鼓管开放的声音等,这些均属于亚体声,为生理性耳鸣。 病理性耳鸣:任何外界机械性、噪声性、中毒性、感染性、变态反应性、药物耳毒性及全身疾病等病因所引发的耳鸣均属于病理性耳鸣的范畴。药物引起的耳鸣:大剂量水杨酸能引起听力下降和诱发可逆性的耳鸣。耳鸣特点:多为中高频耳鸣、双侧,停药后耳鸣可消失。一般在每天口服400 mg以上水杨酸药物时才会出现耳鸣症状。外伤性耳鸣多发生在脑外伤后,可能与迷路振荡以及脑振荡有关。耳鸣的产生部位可在耳蜗、神经或听中枢,也可混合存在。有证据显示部分脑外伤患者的脑组织出现局部瘢痕,引起异常放电。 分级 根据耳鸣致残量表(THI)评分将耳鸣分为5级 l级(轻微),THI评分。1~16分; 2级(轻度),THI评分18~36分; 3级(中度),THI评分38~56分; 4级(重度),THI评分58~76分; 5级(灾难性),THI评分78~100分。[1-2] 耳鸣致残量表 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 (THI) 以下问卷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您耳鸣的程度,从而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请逐条回答问题。有:4分;没有:0分;有时候:2分。 1. 耳鸣使你注意力难以集中吗? 2. 耳鸣的声音使你很难听清别人讲话吗? 3. 耳鸣使你生气吗? 4. 耳鸣使你困惑(烦恼)吗? 5. 耳鸣使你有绝望的感觉吗? 6. 你总是才抱怨耳鸣吗? 7. 耳鸣使你晚上入睡困难吗? 8. 你有不能摆脱耳鸣的感觉吗? 9. 耳鸣干扰你的社交活动吗? (如外出用餐或看电有影,打牌,朋友聚会) 10. 耳鸣使你沮丧吗? 11. 你认为耳鸣是种可怕的疾病吗? 12. 耳鸣使你很难享受生活吗? 13. 耳鸣干扰你的工作和家务吗? 14. 耳鸣让你容易发脾气吗? 15. 耳鸣使你阅读出现困难吗?(静下心做事吗? 16. 耳鸣使你心烦意乱吗? 17. 耳鸣使你和朋友或家人的关系紧张吗? 18. 注意力从耳鸣转移到其它事情有困难吗? 19. 你感到不能控制你的耳鸣吗? 20. 耳鸣使你经常感到疲惫吗? 21. 耳鸣使你情绪低落吗?(做事情提不起兴趣? 22. 耳鸣使你焦虑不安吗? 23. 你有拿耳鸣没办法的感觉吗? 24. 有压力时耳鸣会加重吗?(如考试,竞升或年终考,小孩上学或结婚急需花钱) 25. 耳鸣使你没有安全感吗?(不稳定,无保障)[3] 流行病学 耳鸣的发病率统计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作者分析了1453例耳鸣患后提出了有关耳鸣的发病率,根据随访资料发现耳鸣患病率为17.8%,其中49.1%的患者偶有耳鸣。据报道听力下降的患者中至少有70%伴有耳鸣症状。如将耳鸣不足5分钟者也计算在内,则大约60%的人在一生中曾经有过耳鸣的症状。以耳鸣为主诉的病人约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0-20% 。美国和欧洲有17%的人体验过5分钟以上的耳鸣,其中7%耳鸣者经常寻医问药, 患者的耳鸣严重影响生活、睡眠、精力集中、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 因耳鸣而犹如残疾,65岁以上33%的人有过耳鸣。据此保守估计,中国分别有10%的人体验过耳鸣,5%耳鸣者寻求医药治疗,2%患者的耳鸣严重影响生活、睡眠、精力集中、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随着饮食习惯的变化等因素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业、环境噪声的增加,耳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因此,耳鸣已经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4] 研究进展 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提出了很多可能机制。研究显示相邻神经元之间兴奋性同步排放及毛细胞超量阳离子内流可能是耳鸣产生的机制,而神经可塑性变化是导致不同形式耳鸣产生的结构基础口。5·羟色胺(5-HT)为递质的神经传递在感觉神经系统中形成一重要的调控网络,该网络影响听觉信息的过滤。因此5-HT系统功能改变在耳鸣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另有报道称耳鸣是一种听觉紊乱现象,由听觉传导通路的任一环节异常放电引起。其产生机制包括外周和中枢两部分。Jastreboff等以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原理为基础,提出了耳鸣的神经生理学模式。该模式认为,听觉通路和一些非听觉系统(尤其是边缘系统)的不同平面是耳鸣发生的基本部位。神经纤维的自发电活动能被皮层下中枢检测出来,并上传到听皮层被感知为耳鸣。皮层下中枢将检测到的耳鸣信号传送到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二系统被激活后,一方面使得皮层下中枢更易检出耳鸣信号,另一方面也使耳鸣与负性情绪密切关联并形成条件反射,长期严重耳鸣使得这种条件反射得以强化,最终形成耳鸣与不良情绪之间的恶性循环;第三方面则是,边缘系统的激活同时启动了记忆过程,耳鸣信号被中枢存储为令人不愉快的信号,在耳蜗功能完全恢复以后,中枢可能仍然有耳鸣及不愉快的感觉。 一般认为,耳蜗是耳鸣的主要病变部位,但大量的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参与了耳鸣的产生与维持。耳蜗病变完全恢复之后,耳鸣仍可持续存在,特别是迷路破坏或听神经切断后,一部分患者仍有耳鸣,或者原有的耳鸣反而加重。 听觉系统存在三个重要特征:听觉通路的各个层面尤其较低层面的神经元存在自发的随意的电活动;听觉系统能够根据外界声音大小不断调整其灵敏度或增益;听觉系统存在中枢抑制或反馈抑制。正常情况下,外界声音使得听神经纤维之间的活动同步化,神经纤维的自发电活动并不被感受为声音。当人处于极其安静的隔音室内或耳聋后,听觉系统自动调整增加了它的增益,而且也相应减小了皮层橄榄耳蜗传出神经系统的中枢抑制作用,因此,神经纤维的自发电活动能被皮层下中枢检测出来,并上传到听皮层被感知为耳鸣。皮层下中枢将检测到的耳鸣信号传送到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二系统被激活后,一方面使得皮层下中枢更易检出耳鸣信号,另一方面也使耳鸣与负性情绪密切关联并形成条件反射,长期严重耳鸣使得这种条件反射得以强化,最终形成耳鸣与不良情绪之间的恶性循环;第三方面则是,边缘系统的激活同时启动了记忆过程,耳鸣信号被中枢存储为令人不愉快的信号,在耳蜗功能完全恢复以后,中枢可能仍然有耳鸣及不愉快的感觉。因此,中枢的高敏性是长期严重耳鸣的重要机制,我们暂称之为“中枢高敏学说”。很显然,早期病灶可以在耳蜗,但主要病理过程或后期结果却在中枢,最近的脑功能成像研究也证实,耳鸣患者的颞叶听皮层存在高代谢活动或局部脑血流的增加,这可能提示大脑有负责耳鸣的 “耳鸣中枢”。 全身疾病引起耳鸣的机制仍不清楚。可以肯定,全身疾病与耳鸣有关,但两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比如,一部分高血压病人有耳鸣而另一部分则无耳鸣,高血脂病患者一部分有耳鸣另一部分则无耳鸣,其它疾病也是如此。中枢敏感性的高低与先天和后天的素质有关,与痛阈一样,有的人阈值低,表现为对痛或耳鸣不耐受。 诊断及鉴别诊断 耳鸣的诊断程序应该包括:采集病史,耳鼻喉科检查,听力学检查,如高频听力损失以及听力损失导致听觉交流障碍程度等,心理素质诊断:如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及抑郁症、焦虑程度等,影像学检查。耳鸣是一种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主要是针对病因的鉴别诊断,尽可能寻找耳鸣的病因,如能明确耳鸣的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病因治疗。 针对耳鸣的测量包括3方面: 1,耳鸣的心理声学测试(Psychoacoustics): 音调测试、倍频混淆实验、耳鸣响度测试、耳鸣响度主观评估、耳鸣掩蔽听力图、耳鸣残余抑制或掩蔽后效应测试(6)。 2,患者对耳鸣的反应(Reaction to tinnitus):这通常是采用问卷的形式获得的。例如前面提及的耳鸣致残问卷(THI),另外美国爱荷华大学采用的耳鸣残疾问卷(THQ)和耳鸣活动问卷(TAQ)。 3,患者整体的心理状况(Overall psychology of patient):这也通常是采用问卷的形式获得的。例如Beck焦虑问卷等精神、心理学评估。 根据病史、听力学检查资料、全身检查资料和心理学评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和定因等四部分的诊断。 定位即确定病变部位,目前尚没有确定耳鸣病变部位的单独的测试方法,临床上通常用听力学检查确定耳鸣耳聋的病变部位。如分泌性中耳炎、蜗性病变及蜗后病变等。 定性即确定耳鸣的性质分类,另外,耳鸣应该与听幻觉和幻听相鉴别。耳鸣只能定义为听错觉,而不能定义为幻觉。幻听是精神病人的常见症状,其内容为有意义的语言,耳鸣则是单调和无语言意义的噪声。另外有一种情况,称听幻觉或听像,常是音乐家或歌唱家特有的现象,他们在冥思苦想式的音乐或歌曲创作时,常有完整的乐曲或歌声之感。 定量医生对耳鸣的评价:采用耳鸣匹配结果。 耳鸣患者本人的主观评估:对耳鸣音调的评估为低调、中调、高调。对耳鸣响度的评估见耳鸣的分类。对耳鸣所致心理反应的评估为耳鸣问卷,涉及听力、健康、生活、情感等方面。 定因确定耳鸣的病因或诱发因素。如噪声性、药物性、突发性聋及颅脑外伤后遗症等。因为老年人常常同时有耳部的和全身的多种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老年性聋、糖尿病等,所以,老年人耳鸣的病因是复杂的,又称“综合征性耳鸣”。 耳鸣是一种临床症状,多数耳鸣的病因确认困难。目前也没有一种消除耳鸣的方法。当然耳鸣可以由于一些明确的病因引起,例如噪声性听力损失、突发性耳聋、听神经瘤等。因此耳鸣患者首先应该接受医学检查除外上述病变。对于多数原因不明的耳鸣患者,可以接受一些耳鸣的治疗,以减轻耳鸣或减轻耳鸣对患者的影响。 治疗 对于多数原因不明的耳鸣患者,可以接受一些耳鸣的治疗,以减轻耳鸣或减轻耳鸣对患者的影响。我们经常处于一个周围充满各种声音的环境,但是多数这些声音并不对我们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我们从主观意识中认为这些声音是自然存在的,它们不会有害。对耳鸣的认识也是同样,耳鸣患者往往对耳鸣产生恐惧和焦虑,耳鸣影响患者的情绪(emotional wellbeing),听力(hearing),睡眠(sleep)和注意力(concentration abilities)。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耳鸣,但是如果耳鸣患者能够建立对耳鸣的正确认识,将减轻耳鸣对患者的影响。耳鸣的治疗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耳鸣咨询(Counseling) 声音治疗(Sound Therapy) 助听器(Hearing Aids) 心理治疗(Psychological Therapies) 药物治疗(Medications) 耳鸣习服治疗(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耳鸣活动治疗(Tinnitus Activities Treatment) 耳鸣的自助治疗(Tinnitus Self~treatment) 电刺激治疗耳鸣(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reduce tinnitus) 耳鸣咨询耳鸣咨询(tinnitus counseling)是耳鸣治疗的第一步,很多轻度的耳鸣患者仅仅通过耳鸣咨询,无需其它治疗。耳鸣咨询作为耳鸣治疗的重要方面,在国外已广泛开展,在国内由于就诊患者数量大,目前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耳鸣咨询主要包括的内容有:首先向患者解释什么是耳鸣?什么引起了耳鸣?耳鸣都有那些可能的治疗?首先让患者对耳鸣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耳鸣咨询通常是由听力学家或心理学家来进行,其目的不是要消除耳鸣,而是帮助患者不像原来那样注意自己的耳鸣;如果患者仍能注意到自己的耳鸣,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觉得耳鸣不像原来那样干扰他们的生活;如果患者仍觉得耳鸣干扰他们的生活时,通过耳鸣咨询还可以让患者了解可以寻求一些可能的应对耳鸣的方法—寻求专业的帮助。同时耳鸣咨询还可以检查患者对于耳鸣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并且告诉患者我们面对耳鸣应采取怎样的积极心态来处理。通常患者可能会出现耳鸣相关的一些情况比如听力、睡眠、注意力集中以及情感方面的问题。有些咨询过程可以检查患者对耳鸣的关注程度,并且与患者讨论如何改变他们的反应;耳鸣咨询还可以检查患者对耳鸣的认识情况,帮助他们接受耳鸣。下文提及的现在广为采用的耳鸣习服治疗(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和耳鸣活动治疗(Tinnitus Activities Treatment)都将耳鸣咨询作为他们治疗的重要环节。 声音治疗多数耳鸣患者感觉存在背景噪音或者音乐能够使耳鸣减轻,声音掩蔽可以降低耳鸣的音量或者转移患者对耳鸣的注意力。用于耳鸣掩蔽的声音包括:部分掩蔽耳鸣的声音,背景掩蔽声和耳鸣同时存在,患者一直能够听到耳鸣。这样可以使耳鸣的音量减小,转移患者对耳鸣的注意力。完全掩蔽耳鸣的声音是指背景掩蔽声完全覆盖耳鸣。用于掩蔽耳鸣声音的类型包括:宽频噪声(Broadband noise),例如sssshhhh;音乐声通常使用舒缓轻松的音乐。另外可以选择一些特定的用于放松或者转移注意力的声音,例如海浪声或者树叶坠落声,这些声音可以与音乐伴随。声音掩蔽装置包括:类似助听器的佩戴装置,便携式CD的耳机或者插入式耳机,非佩戴式装置包括CD机或耳鸣掩蔽的特定发声装置,声音掩蔽并不需要一直使用。 助听器一些耳鸣患者同时有听力下降,助听器会对他们两方面都有帮助,助听器改善语言交流的同时,会降低紧张,以减轻耳鸣。助听器还会放大背景噪声,很多耳鸣患者感觉低水平的背景噪声可以减轻他们的耳鸣。助听器放大产生的声音在听觉系统产生的神经活动可以干扰听觉中枢对耳鸣的感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到更重要的信息,例如语言、音乐等。 早在1947年Saltzman和Ersner就提出了助听器对耳鸣的治疗作用,助听器被用于对耳鸣的部分掩蔽和完全掩蔽治疗,Jastreboff的耳鸣习服治疗中也包涵了耳鸣患者的助听器佩戴,助听器也作为对耳鸣心理治疗的补充。在对美国耳鸣患者的一项调查显示:1/3的耳鸣患者在就医时佩戴助听器可以缓解他们的耳鸣。助听器对耳鸣患者的帮助能够包括:1,提高患者的听力状况可以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2,听力改善后,转移患者对听力和耳鸣的注意力。3,助听器改善听力后,让患者理解交流障碍主要是由于听力下降所致,而不是耳鸣。4,周围的噪声和助听器放大所致的噪声使耳鸣被掩蔽。5,佩戴助听器后,配合耳鸣咨询,让耳鸣患者建立对耳鸣的正确认识。[5] 具体操作强调助听器对语言的舒适水平的放大,以转移患者对耳鸣的注意力,同时放大周围的环境声音,使耳鸣不易被听到。早期的目标是放大环境声和语言声部分掩蔽耳鸣,远期的目标是降低患者对耳鸣的注意力,以达到忽略耳鸣的目的。Grant[7]建议在6个月当中预约患者5~6次,包括5部分:1,听力学诊断和耳鸣评估。2,耳鸣咨询。3,让患者尝试各种声音治疗。4,对适合助听器者进行助听器选配。 5,随访。 心理治疗对耳鸣认知行为的改变(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可以帮助耳鸣患者改变对耳鸣的认识和对耳鸣的反应。放松治疗(Relaxation Therapy)可以帮助耳鸣患者放松因为耳鸣引起的紧张情绪,例如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使用生物反馈治疗。对耳鸣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是基于对其他领域的认知行为的治疗,例如焦虑、抑郁、慢性疼痛、失眠。 药物治疗虽然目前尚未证实某种药物对耳鸣治疗有效,但是可以使用药物来缓解紧张和帮助睡眠。 耳鸣习服治疗基于目前对耳鸣的认识,针对耳鸣的治疗,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美国Jastreboff于1990年根据耳鸣的神经生理模型提出的耳鸣习服治疗(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TRT)。耳鸣习服治疗在国内外有较多的应用,但是对这一治疗方法备受争议。这一疗法主要根据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模型提出,主要强调:1,通过耳鸣咨询,使患者将耳鸣归入不重要的神经信号。2,声音治疗,通过耳鸣的不全掩蔽,减弱耳鸣相关的神经活动。 耳鸣活动治疗美国Iowa大学Tyler教授近年来提出耳鸣活动治疗(Tinnitus activities treatment),并且进行了较多的临床观察。耳鸣活动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首先对患者提供咨询,主要考虑思想和情绪、听力和交流、睡眠、注意力。采用噪声或者音乐的部分掩蔽声音治疗,应用以图片为基础的耳鸣咨询,以利于患者对治疗的参与,提供全面和有条理的咨询,鼓励患者完成相应的家庭作业以促进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加快治疗的效果。 耳鸣活动治疗针对耳鸣和耳鸣引起的相关问题,结合患者的个体状况,提供患者相应的治疗方法。首先应该让患者了解耳鸣并不是一种威胁生命的预兆,耳鸣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提供耳鸣患者咨询的同时可以进行耳鸣问卷测试,通过问卷使患者关注耳鸣相关的问题。 具体方法包括:耳鸣的部分掩蔽:使用低水平噪声对耳鸣的部分掩蔽可以使耳鸣患者同时听到耳鸣和噪声,这种噪声也不一定持续存在,因为对有听力下降的患者,噪声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听力,同时也不建议经常改变掩蔽噪声,这会使患者容易注意到耳鸣。比较推荐使用单一的低水平噪声。建立耳鸣患者合理的期望值。使用图片的形式耳鸣咨询可以使耳鸣咨询更具条理性,便于患者理解,也便于听力师不会遗忘重要的内容。耳鸣活动治疗包括三方面内容:直接的耳鸣咨询,患者对治疗活动的参与,如果需要进行声音治疗。 Tyler教授认为耳鸣主要影响患者的四个方面:思想和情绪(thoughts and emotions),听力和交流(hearing and communication),睡眠(sleep),注意力 (concentration)。耳鸣导致患者以上四方面的问题会引起进一步的个人和社会的问题。如果耳鸣患者不存在以上的问题,听力学家的咨询治疗可以忽略相关问题。因此治疗的第一步是决定以上四方面,哪些需要进行干预。 决定干预治疗的重点为了确定患者在思想和情绪、听力和交流、睡眠、注意力四方面哪些需要进行干预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耳鸣活动问卷调查(Tinnitus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问卷中对影响耳鸣患者的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评分。根据问卷结果,结合与患者的讨论,制定完整的治疗计划。 思想和情绪耳鸣患者往往存在与耳鸣无关的其他问题,医生首先需要确定患者最关心的与耳鸣相关的问题。对某些患者,他们的问题可能超出了医生的专业范围,因此可能需要寻求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的帮助。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聆听患者;提供有关听觉、耳聋、耳鸣和注意力的相关咨询信息;介绍忽略耳鸣的方法;改变对耳鸣的反应。 睡眠耳鸣患者中较多存在睡眠问题。有些患者入睡困难,睡眠中途醒,较早醒或者白天困倦。注意力无法集中和聆听困难可导致情绪紧张和疲劳。 具体分为以下步骤:了解正常睡眠;影响睡眠的因素;合理布置卧室;有利于睡眠的白天日常活动和夜间活动;使用背景声使耳鸣不明显;学会能够放松的锻炼。 提高听力和交流耳鸣活动治疗的另外一个目标是帮助患者了解耳鸣对交流的影响。因此医生应该同患者讨论如何提高患者听力的问题。提高听力应该包括:改善由于听力下降导致的交流困难;改善由于耳鸣导致的交流困难;缓解由于交流困难所导致的紧张。具体分为以下步骤:解释听觉和听力下降;理解由于耳鸣和听力下降导致的听力交流困难;提高听力和缓解紧张的方法包括使用助听装置、改变环境和加强交流能力。 注意力很多耳鸣患者存在困难集中注意力。在耳鸣活动治疗中,需要强调三方面以提高患者的注意力: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使耳鸣不明显,加强对当前从事的事物的注意力。具体步骤包括:解释注意力下降的原因;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促进注意力的集中。[6] 耳鸣的自助治疗通过书籍或小册子提供的耳鸣信息可以补充患者接受医生咨询的内容。对于耳鸣,有一些关于耳鸣信息的小册子可以帮助耳鸣患者了解耳鸣,去除对耳鸣的恐惧,建立正确的对耳鸣的认识,这种对耳鸣认识的改变本身就使一些耳鸣患者最终逐渐接受耳鸣,不需要再接受另外的治疗。 这些针对耳鸣患者的小册子通常包括的内容有:解释什么是耳鸣?什么引起了耳鸣?耳鸣都有那些可能的治疗?耳鸣咨询和声音治疗的作用。解释耳鸣并不是严重的疾病(首先接受了必要的医学检查)。解释如何会导致耳鸣,过于关注耳鸣会使耳鸣加重。解释对耳鸣的了解会逐渐减轻耳鸣的影响,学会忽视耳鸣的存在。降低迅速减轻耳鸣的期望值。推荐使用噪声发生器或其他声源,在安静的白天或夜晚提供低音量的背景噪声。 一些耳鸣治疗机构提供耳鸣咨询小册子给患者,同时这些小册子通常被作者认可可以被复制,而不存在版权,但是通常作者要求复制者标明原著的出处。例如英国剑桥大学Addenbrooke医院 David M提供的《耳鸣的自助治疗 Tinnitus Self-treatment》,美国Iowa大学Tyler提供的《耳鸣:你该怎么做?Tinnitus: How you can help yourself!》 电刺激治疗耳鸣早在上世纪80年代,Kuk等就提出了电刺激治疗耳鸣的可能。电刺激可以产生听觉--电听觉,这是人工耳蜗植入的基础。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增多,人们发现耳蜗电刺激产生听觉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电刺激抑制耳鸣。很多耳聋患者伴有耳鸣,据报道77%或更高比例的耳鸣患者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他们的耳鸣消失或者明显缓解,电刺激抑制耳鸣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倾向于用耳鸣的中枢机制来解释。对耳鸣机理的一种解释是耳鸣是听觉中枢自发放电改变所致,电刺激可能改变这种自发放电:增加自发放电、降低自发放电、对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去极化等。目前美国Iowa大学的一项研究,在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试图发现能够抑制耳鸣的电刺激参数,探讨是否可以应用一种专门抑制耳鸣的电刺激装置。 总结:现在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帮助患者应对耳鸣,目前尚无特效根治特发性耳鸣的方法,这是由于对耳鸣机理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有,我们对于引起的耳鸣的病因是否进行了认真的排查,也就是说,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认真地去寻找了有原因的耳鸣的病因或疾病。对于特发性耳鸣,现有的治疗主要围绕着如何能使耳鸣缓解或者减轻耳鸣对患者的影响。为寻求对耳鸣的有效治疗,很多学者也在不断的探索,例如上文提及的电刺激抑制耳鸣。另外基于对耳鸣机理的一些认识,例如耳鸣同一些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谷氨酸Glutamate)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