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输尿管反流是指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原因而使输尿管膀胱壁段失去了抗反流的作用,当尿流积聚或逼尿肌收缩而膀胱内压力增高时,尿流从膀胱内倒流入输尿管甚至肾盂内。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在健康儿童中发病率为1%,而在尿路感染患儿中可高达20~50%。膀胱输尿管返流和反复的尿路感染可导致持续性的肾脏损害和疤痕化,从而可能引起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损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临床表现:①症状: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脓尿。婴幼儿常表现为尿路感染与反流的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嗜睡、厌食、恶心呕吐及生长发育迟滞,也可有肾绞痛。发生肾盂肾炎性瘢痕,导致继发性高血压及慢性肾功能不全。②体格检查:有时可触及增大的肾脏,偶可触及增粗的输尿管;肾区可有轻度的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尿液的常规检查及细菌学检查:用以明确尿路感染的存在、致病菌的种类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肾功能不全时血尿素氮、肌酐、尿微量蛋白都会升高。影像学检查:1.超声波检查可以显示两侧肾脏大小不一、肾脏瘢痕形成、输尿管扩张、肾积水。估计肾实质厚度和随访观察肾生长情况。2.MRU可很好地显示肾盂肾盏和输尿管形态,了解肾积水程度和肾功能。3.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MCU)确诊VUR的基本方法及分级的“金标准”;B超显像泌尿系异常者,需在感染控制后进行MCU检查。4.尿动力学检查了解下尿路梗阻情况及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可用来确定继发性反流的原发病因。根据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MCU)分级Ⅰ级:尿反流只限于输尿管。Ⅱ级:尿反流至输尿管、肾盂、但无扩张,肾盏穹隆正常。Ⅲ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和(或)扭曲,肾盂中度扩张、穹隆无(或)轻度变钝。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和扭曲,肾盂、肾盏中度扩张,穹隆角完全消失,大多数肾盏保持乳头压迹。Ⅴ级:输尿管严重扩张和扭曲,肾盂、肾盏严重扩张,大多数肾盏不显乳头压迹。治疗方案轻度反流(Ⅰ度、Ⅱ度、Ⅲ度)适用非手术疗法,目的是用药物控制尿路感染,防止肾盂肾炎对肾脏的损害。手术适应症如下:一、严重VUR患儿(IV及V度);二、如有下列情况III度及以上VUR患儿,宜尽早进行手术:①预防感染不能有效控制尿路感染的反复;②就诊时即发现肾发育延迟;③随访中出现肾功能不全,产生新的肾疤痕。手术方法开放膀胱输尿管再植术(cohen)是治疗小儿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畸形的传统首选手术方式,但其手术切口长约5-7cm,手术创伤大,出血多,膀胱内视野不清晰;术后血尿时间及恢复时间长;术后护理麻烦,术后尿外渗等并发症多;术后切口瘢痕明显,体表留下的手术疤痕也严重影响患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我科已采用经气膀胱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畸形,取得较好疗效;其具有以下优点:①CO2的压力以及腹腔镜的放大作用极大方便了术者操作,扩大操作空间,使操作视野更加清晰。②气膀胱腹腔镜下行Cohen膀胱输尿管再植术时,移植的输尿管与正常输尿管的走形基本保持一致,可避免发生吻合口梗阻。③术后护理简单方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一般术后2-3天即可恢复,腹部伤口影响小、美观。
疾病概述先天性巨输尿管是由于输尿管末端肌肉结构发育异常(环形肌增多、纵形肌缺乏),导致输尿管末端功能性梗阻、输尿管甚至肾盂严重扩张、积水。该病的特点是输尿管末端功能性梗阻而无明显的机械性梗阻,梗阻段以上输尿管显著扩张并以盆腔段为最明显,又称为先天性输尿管末端功能性梗阻。以单侧多见,双侧的患者约占20%,但轻重可不一致。自诊要点先天性巨输尿管症并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大多以尿路感染、血尿及腹痛为多见,从婴幼儿至成人均可发病。小儿可出现尿失禁,重者伴有全身中毒症状。本病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与体征,其确诊有赖于尿路影像学检查。治疗建议对输尿管扩张程度较轻而肾积水不明显者可随访观察。输尿管扩张明显而肾功能损害不重可行作微创经气膀胱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对重度肾积水、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应行肾输尿管切除术,伴有感染时可先行肾造瘘引流,待控制感染后再行肾输尿管切除术。注意事项儿童期先天性巨输尿管原则上应尽早手术,如儿童期无症状,随访观察病变轻、进展慢,发展为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时大多数能继续观察。
最近有些家长咨询孩子蛋蛋的问题。说洗澡时发现孩子一侧或双侧蛋蛋变大,有的说晚上看着比早晨大,还有说宝宝有3个蛋蛋,但孩子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吃喝玩正常,这是什么问题呢?嗯,最大的可能性是鞘膜积液。 通过本文,您将得到:怎么诊断鞘膜积液,透光实验是什么样的,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 目录 1鞘膜积液是什么样的? 2.鞘膜积液的影响? 3.鞘膜积液的分型。 4.鞘膜积液的原因? 5.怎么诊断鞘膜积液? 6.鞘膜积液自己会好吗? 7.鞘膜积液的治疗? 1.鞘膜积液是什么样的? ●宝宝的蛋蛋有下面的表现吗?如果有的话,那么鞘膜积液的可能性非常大。下图A中,右侧阴囊比左侧大好多,B图提示右侧好像多了一个蛋蛋,分别是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并不少见,大约1-2%的新生儿有这种情况。早产儿的发病率更高。 ●鞘膜积液就是鞘膜之间液体过多,外表上看着阴囊肿大。鞘膜是包绕睾丸和精索的两层膜,分为壁层和脏层,正常情况下,内含有少量浆液,如果积液增多,那就是鞘膜积液,如下图。 ●鞘膜积液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阴囊增大;或者阴囊上方增大,好像多了一个睾丸。 ●没有并发症的,没有疼痛的感觉。 ●交通型的鞘膜积液,孩子活动一天后,可能会变大。 2.鞘膜积液的影响? ●常见的,小的鞘膜积液通常在1岁前,可以自行消退,既不影响睾丸发育,也不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心理(哈哈,孩子太小呢),所以没什么影响。 ●巨大的、张力高的(就是硬的)鞘膜积液,可能会压迫睾丸发育,并且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还会因为摩擦导致阴囊表皮破溃、感染,并可能导致腹股沟疝,需要处理。 3.鞘膜积液的分型 ●鞘膜积液按照解剖结构分为: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婴儿型鞘膜积液(睾丸和精索鞘膜积液),交通型鞘膜积液(和腹腔相通,也称为先天性鞘膜积液)。 ◆睾丸鞘膜积液:睾丸的鞘膜囊内液体增多,有一侧或双侧,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睾丸增大、饱满,呈球形或卵圆形,如果积液过多,触摸不到睾丸。 ◆精索鞘膜积液:精索鞘膜囊内有积液,与腹腔、睾丸鞘膜囊不通,也叫精索囊肿。表现为椭圆形、梭形。牵拉同侧睾丸,囊肿可移动。 ◆婴儿型(睾丸和精索鞘膜积液):上两种合起来就是该型,精索鞘膜囊和睾丸鞘膜囊相通,表现为梨形外观。 ◆交通型鞘膜积液(和腹腔相通):也叫先天性鞘膜积液,鞘膜囊和腹腔相通,腹膜腔积液流到鞘膜腔内,形成肿大。该型可能导致腹股沟疝。 ●另外,还有一种鞘膜积液,叫做腹腔-阴囊型鞘膜积液(abdominoscrotal hydrocele),定义为哑铃型或沙漏型的鞘膜积液,两端分别在腹腔内和阴囊内,中间通过腹股沟管相连。该型也是非交通型的,按压一端,另外一端的压力和形状会变大。 4.鞘膜积液的原因? ●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原因是腹膜腔液进入鞘膜腔,导致阴囊变大,其原因就是腹膜腔和鞘膜腔之间有通道。为什么会有通道呢? ◆因为睾丸原本是腹腔内的器官,随着孩子发育,逐渐下降到阴囊的,具体过程见下图。下降过程中,腹膜壁层形成一个指状突起,称为鞘突,睾丸在其后面下降,把鞘突往下拉,鞘突包绕这睾丸进入阴囊,形成睾丸的鞘膜。如果鞘突没有完全闭合,那么腹膜腔和鞘膜腔就相通了,腹膜腔液就会流到鞘膜腔啦。 ◆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的晚,鞘突闭合的也晚,所以右侧的鞘膜积液多见。 ◆因为和腹腔是相通的,所以,要注意也有腹股沟疝的可能。 上图清楚的看到,睾丸从腹腔,经过腹股沟管(腹股沟深环和浅环之间的通道),降到阴囊(胎龄7-9月时)。 ●其他三种鞘膜积液是非交通性的,里面的液体哪里来的?如果是感染导致的,那就是鞘膜的炎性渗出;如果不是炎症导致的,通常认为是鞘膜内层分泌的浆液多于吸收的。 5.诊断鞘膜积液 ●首先可以通过体检:阴囊部位肿大,大多触之柔软。非交通型的不会变形,多呈球状;交通型的会变形。 ●可通过体格检查与阴囊透光照射进行诊断,能透光的,称为透光实验阳性,多科诊断鞘膜积液。 睾丸鞘膜积液透光实验阳性。 上图为腹腔-阴囊型鞘膜积液,可以看到阴囊区和腹股沟区全部是透光实验阳性。 ●必要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评估分型,并可以同时检查睾丸情况。 ◆下图为胎儿超声,双侧的鞘膜积液 ◆下图为1个4个月孩子双侧的睾丸鞘膜积液,黑色部分是积液。 6.鞘膜积液自己会好吗? ●小于1岁的孩子,无论何种类型的鞘膜积液都有自行吸收的可能性。 ●大于1岁的孩子,自行吸收的可能性小。 7.鞘膜积液的治疗? ●小于1岁的孩子,无论何种类型的鞘膜积液都有自行吸收的可能性,所以可以观察。但是,如果出现阴囊感觉硬,或者肿胀的特别大,或者进行性增大,或者已经出现皮肤破损,应该早期手术治疗,因为大的鞘膜积液多不能自行吸收,并且不能排除孩子会不会出现疝。 ●如果孩子大于12-18个月,通常鞘膜积液是交通型的,不能自行吸收啦,不需要等啦,需要手术治疗。 ●如果孩子突然出现了疼痛,阴囊突然肿大、变色,立即去医院治疗。
信息来源:武汉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 一、什么是隐睾 隐睾症(cryptorchidism)是指阴囊内无睾丸。在卵子受精后3~7个月间,睾丸由腹膜后腰部经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在下降过程中,一侧或双侧睾丸停止于下降途中,而未进入同侧阴囊,包括睾丸缺如、睾丸异位、睾丸未降及睾丸下降不全。隐睾早产儿发病率为30%,新生儿为4%,青春期为1%。隐睾在不同生长发育期,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在出生后睾丸仍可继续下降。足月产男婴出现隐睾症者,有70%~77%的隐睾通常会在出生后3个月内自发下降至阴囊,但6个月后继续下降的机会明显减少,因此,若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检查,阴囊内摸不到睾丸,并不能诊断为隐睾,必须3个月后进行复查,仍不能扪及睾丸者,才诊断为隐睾。 阴囊是睾丸发育理想的部位,它能为睾丸提供一个低于体内1.5℃~2℃的低温环境,让其处于恒温中,以维持正常功能。若睾丸未降入阴囊,则易受温度影响导致生精上皮细胞损害,甚至萎缩,影响精子生成。睾丸位置异常不仅影响生育能力,且易发生恶变,尤其是位于腹膜后者,发生肿瘤的机会增加数十倍。 二、隐睾的分类 1、睾丸回缩 睾丸有时位于腹股沟区,但可推入阴囊底,由于提睾肌收缩引起的一时性睾丸位置异常,此类患儿不必手术治疗。 2、真性隐睾 (1)腹腔内高位隐睾 睾丸位于腹腔内,腹股沟区不能触及睾丸。(图(1)) (2)腹股沟型隐睾 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外环处,可于腹股沟区触及。(图(2)(3)(4)) (3)滑动性隐睾 睾丸于腹腔内,有时于腹股沟管。(图(5)) (4)阴囊高位隐睾 睾丸位于阴囊上口,不能推入阴囊底。(图(6)) 3、异位睾丸 睾丸未经正常途径下降到阴囊,可于耻骨联合上、股内侧、会阴、阴茎根及对侧。(图(7)(8)(9)(10)) 4、无睾畸形 多为单侧,少数为双侧。 (1)腹腔型隐睾 (2)(3)(4)腹股沟型隐睾 (5)滑动型隐睾 (6)阴囊高位隐睾 (7)(8)(9)(10)异位睾丸 三、隐睾有哪些临床表现 隐睾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单侧隐睾中,右侧的发生率高于左侧。隐睾侧阴囊扁平,双侧者阴囊发育较差。患侧阴囊空虚,不能扪及睾丸,80%的隐睾可在体表扪及睾丸。隐睾由于生精细胞发育受到障碍,对生育能力有很大影响。单侧隐睾成年后,生育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如为双侧,则有严重障碍。 四、需行隐睾手术有哪些辅助检查 1、超声波检查 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它既无损伤又可以反复多次检查。对于腹股沟型隐睾大多数能查到,但对于腹腔型隐睾的诊断准确率还不高。 2、CT检查 对判断患侧有无睾丸及隐睾所处位置的判断有一定的帮助。 3、腹腔镜探查 作为一种探查和治疗手段,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五、隐睾如何治疗 1、观察疗法 <6个月的患儿,定期小儿外科专家门诊随访。 2、激素治疗 适用于6~10个月的患儿。 (1)促黄体生成素释放素(LHRH)或促性腺激素释放素(GNRH) 适用于垂体分泌GNRH异常,表现为LHRH基础值降低的患儿。 (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可刺激Leydig细胞以增高血浆内睾酮浓度,促使睾丸下降。 (3)LHRH加HCG 在LHRH基础上加用HCG,每周1次,每次1500IU,连续3周。 3、手术治疗 1~2岁激素治疗无效患儿需手术治疗。睾丸固定术是主要的手术方法,手术目的是松解精索,可在无张力情况下将患儿睾丸放入阴囊,有利于睾丸发育,同时降低睾丸恶变的发生率。腹腔高位隐睾可分期手术,第一次手术时不能将睾丸固定在阴囊内,而权宜地将睾丸固定在腹股沟皮下环附近,第二次手术应在第一次手术后6~12个月进行。对于腹内高位隐睾,经充分游离精索后,仍然不能完成Ⅰ期睾丸固定,而没有条件进行其他手术方法,或该侧睾丸发育极差,毫无保留的实际意义者,应将该睾丸切除。隐睾如不治疗,2岁就可以有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因此手术年龄在两岁以前最适宜。 六、隐睾患儿的术前准备 1)入院后,完成术前常规检查如心电图、胸片、抽血检查、留取小便常规等。 2)术前1天,护士会为患儿备皮(腹腔镜手术前一天需要彻底清洁脐部)会通知禁食禁饮时间(一般需在术前禁食4-6小时)及术后需使用的用物:0.5kg装食用盐(1包)、大浴巾(1条)、毛巾(2条)、一次性垫巾(1张)。用物准备如下图所示: 3)术晨用开塞露协助患儿排便后,为患儿更换清洁、宽松衣裤。 4)为给患儿补充营养、供给热量,术前护士会为患儿输液。 5)为减少患儿术中唾液分泌,护士会为患儿注射阿托品针。 6)进手术室前,一般要求患儿排尿一次。 七、隐睾患儿手术后的护理 (1)病情观察及护理 1)术后患儿一般需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及误吸。 2)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严密观察患儿伤口有无出血。观察伤口渗液的颜色及量,如敷料渗湿通知医生及时更换。0.5Kg重力袋(0.5kg盐袋)压迫伤口6h,减少伤口出血、水肿。术后由于局部炎性反应、渗血和组织渗出早期部分患儿阴囊可出现红肿或痛性的硬质包块,家长不比担心,我们会为患儿输注止血、抗炎及补液的药液。 3)腹腔镜手术患儿应观察伤口周围有无皮下积气,少量积气无需处理,术后1~2天可逐渐消退。 (2)饮食与营养:术后4~6h可开始饮少量温开水,如无呕吐则可以逐渐进食流食、半流食,直至普食。术后第2天开始加强营养,应多吃肉类、蛋、奶及新鲜的蔬菜水果,防止便秘。 八、隐睾手术后多久可以拆线 一般术后10~14天拆线,1、3、6个月复查,此后每年复查一次。 九、隐睾手术后家长需注意什么问题 注意观察阴囊和睾丸情况,一般3个月内阴囊内包块可软化,如果发现阴囊内包块持续存在或继续增大,伤口疼痛或肿胀,阴囊红肿加剧,应立即来医院就诊。有回缩睾丸的儿童必须每年随访观察直至青春期或睾丸不再回缩。 十、隐睾术后患儿是否可以下床活动 手术后患儿应平卧1周,减少活动,剧烈活动易造成阴囊内渗液增加引起阴囊肿胀,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持久站立。 十一、隐睾手术后有哪些并发症 1、睾丸回缩 术后观察睾丸位置,如睾丸回缩至阴囊上部可继续观察,不必手术;若回缩至外环口以上,则于3个月后再次行睾丸固定术。 2、精索扭转 精索扭转后,睾丸血运发生障碍,可致睾丸坏死。若术后患儿出现睾丸剧痛和触痛,并有恶心呕吐,应立即通知医生,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3、睾丸萎缩 术中损伤精管血管
随着产前诊断的发展和超声检查的普及,许多新生儿肾积水结合产前检查在出生后即可确诊。大部分新生儿轻、中度肾积水不需手术治疗,可自行好转。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是造成婴幼儿肾积水的主要原因,以男孩及左侧发病为主。重度肾积水大多存在器质性梗阻,造成肾盂尿排入输尿管不畅、肾盂排空发生障碍。当不断增加的肾盂平滑肌蠕动力无法克服梗阻,则导致患肾实质萎缩、集合系统扩张、患肾功能受损。若肾积水进一步加重,可导致患肾功能进行性损害或对侧肾代偿性肥厚。2010年的美国新生儿-围产学委员会将以下6定为考虑尽早手术的标准:①肾盂前后径大于3 cm;②肾盂前后径大于2cm合并有肾盏的扩张;③分肾功能小于30%;④恶化的肾功能;⑤加重的肾积水;⑥有症状的肾积水。具体的手术方式,需根据患儿年龄、肾积水程度、全身状况以及医生的经验和医院的器械等多种因素决定。可选择经皮肾造瘘,择期行肾盂成形;亦可一期行肾盂成形术;最差的情况是术中探查发现患侧肾脏无功能,需切除,但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只要保证患儿对侧肾正常,该患儿的生长发育一般是不受影响的。传统的开放手术切口一般长达5-8 cm,组织损伤大,术后恢复慢,切口瘢痕明显。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的开展需要特殊设备,同时儿童腹腔操作空间小,需要术者有熟练的镜下操作技术和手术经验,但该术式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良好。
泌尿外科专家专科门诊时间:周一上午戴世希主任医师、泌外专科(雷伟主治医师)周一下午泌外专科(雷伟主治医师)周二上午戴世希主任医师、李刚副主任医师周二下午李刚副主任医师周三上午李爽主任医师、泌外专科医师周三下午李爽主任医师、泌外专科医师周四上午戴世希主任医师、泌外专科(郭晖主治医师)周四下午泌外专科(郭晖主治医师)周五上午戴世希主任医师、马慧主治医师周五下午王军副主任医师周六上午戴世希主任医师门诊、泌外专家专科医师轮诊周六下午泌尿外科专家专科医生轮诊周日上午王军副主任医师 泌外专家专科医师轮诊周日下午泌尿外科专科医生轮诊
患者:男孩子8个多月早产出生时,包皮下面一半裂开,没有包住;2个月内尿尿正常,能尿1m-1.5m远,2个月后某一天发现孩子尿尿没以前远,仔细一看,现在根部开了洞尿尿,而前端已经闭合;现在4个半月了,最近几天发现尿尿时鸡鸡没有伸长,只有1cm左右,以前尿尿还能涨起来约2CM。想问下李医生,孩子什么时候做手术比较好,他的情况会不会越来越糟糕。武汉市妇女儿童保健医疗中心泌尿外科李爽:只要排尿通畅就可以了,阴茎的情况,最好先来医院看看,是否阴茎发育不良,还要检查睾丸的情况。一般手术1岁左右做,但要看阴茎发育的情况。先天性发育畸形它的表现是不会改变的。
原创 郭恩一 闫如意 凤凰WEEKLY 2020-12-06 “生了一个女儿,去年流过一个女胎,前天查肚子里好像又是个丫头,跪求转胎药,圆我全家儿子梦。” 这样的帖子,和对“转胎丸”的迷信,依然会出现在2020年的孕产论坛上。 出于民间文化的强大影响,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年轻妈妈,为生男孩费劲了力气。民间各种“生男秘方”、“包生男”药物,此前就一直存在,以后也不会消失。 这几年,“转胎丸”格外引人注目。“转胎丸”,又名“换胎药”,这是一种自称能将孕妇腹中胎儿性别转换的“神药”——自然,多数家长都是求“女翻男”。 但是,不同于过去那些拿维生素招摇撞骗的“包生男”智商税,“转胎丸”是一种彻彻底底的毒药。 多少畸形“阴阳婴儿”, 源自一颗转胎丸 在网上随便搜下“转胎药”的相关新闻,你一定会同意我用“丧尽天良”来形容它。 2012年,河南驻马店一女子在怀孕5个月时,吃了婆婆买来的转胎丸,结果生下辨不出男女的双性儿。 这家人带着“儿子”去医院检查,却发现孩子的染色体是女性。 本来欢天喜地,以为“转胎”成功生了个“带把儿的”,其实是由于女婴的阴蒂过于畸形肥大,看起来像是男性生殖器官。 类似的事件不止一例:2017年,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四岁的双性儿患者,询问病史后发现,其母亲在怀孕时服用过“转胎药”。 2019年,淮安一名15岁的少女检查出肾脏缺失,没有子宫,终身不育。究其原因,还是母亲在怀孕时吃了“转胎药”所致。 不要以为转胎丸只会伤害女胎,男胎也同样难逃悲剧。早在2001年,就有新闻曝出有孕妇在服用转胎药后,腹中男婴流产。 即使胎儿命大存活了下来,也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畸形。 但无论新闻写的有多明白,后果有多惨痛。在今天的网络上,我们依然能看到无数沉溺在“重男轻女”的狂热中的孕妇及家人,吃下了“转胎药”。 有人被老公逼着吃换胎药,即使担心药有副作用,却还是抵不住婆婆和丈夫的压力。 有人称自己朋友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重男轻女的婆婆喂了换胎药。结果怀孕4个月时一查还是女孩,求问大家该不该打掉这个孩子。 有的孕妇明知转胎药没有科学依据,但看着身边的亲戚吃药后成功生了男孩,便也跟风吃了起来。 一位宝妈在加入同月预产期的待产群后,发现其中不少孕妇分享着自己“吃转胎药”的故事。 她们甚至统一战线,无视他人劝告,坚信转胎药能“逆天改性别”。 这些平时小心谨慎穿防辐射服,吃个感冒药都生怕有激素的孕妇及家人,为了“生儿子”,竟然愿意吃这种根本不知道成分是什么的药。 更可悲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人问这种药“安不安全”,他们关心的,只是“有没有用”。 转胎药真的能转胎吗? 只要具备初中生物课基础的人都应该知道,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组合,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组合。想强行把胎儿的X变成Y,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 生男生女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没有转胎可言。 但为何,民间有如此多人深信转胎丸是有用的? 也许是因为有部分“成功案例”。有些孕妇本来怀的就是男胎,有的胎儿发育的时间较晚,第二性征不明确,b超一时看不真切,也是有的;另外一些看似成功的“女翻男”,家长可能还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实,那是因为大量的雄性激素让本该发育成正常女性的胎儿外生殖器男性化,肉眼看上去是个“带把儿的”。 是的,这些名为“转胎药”的产品,实际上都是雄激素——甲基睾丸素。 在胚胎阶段接触到大剂量雄激素,会导致有的孩子阴蒂畸形肥大,看起来宛如男性阴茎。有的孩子阴唇肿大融合,看起来像是男性睾丸......但同时,她们的体内又有着卵巢、子宫、阴道。 这些女婴被从小当做男孩来养,直到青春期,乳房开始发育,有的开始偶尔来月经,家长才意识到不对劲。 带孩子去医院一检查,被告知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女性假两性畸形,也就是新闻中的“双性人”。 “宝贝儿子”突然沦为了最不堪的“阴阳人”,不少家长如遭晴天霹雳,懊悔自己的无知。但最终的受害者,是那些无端承受畸形痛苦的孩子们。 他们所面临的疾苦,既是生理上的—— 许多孩子还伴有多毛症、经血不能正常排出而堵塞胀痛、尿血等问题。她们需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痛苦的手术,才能朝一个正常人靠近。 但终生可能都无法治愈的,是心理上的阴影。妇科医生 @六层楼先生 讲述过他曾亲身经历过的一个案例: 一位因母亲孕期吃了转胎丸而患有假两性畸形的小患者,在手术麻醉清醒后,感到十分困惑和难过: “我要怎么跟小伙伴说啊,跟他们玩了好几年了,回去怎么跟他们说我变成女孩儿了?太怪了!” 治疗假两性畸形,矫正手术最佳的年龄是2~4岁。但在中国,由于家长的不重视和对这种病的无知,太多孩子就医时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 更为可怕的是,家长们对于“男孩”的畸形渴望,甚至会做出明知是错误的选择—— 而那个可怜的孩子呢? 她天生长有XX染色体,但是在娘胎里就被强行剥夺了性别,接着又被剥夺了身体器官和终身生育权。 这类假两性畸形,不是先天注定,纯粹是人为的灾难,还是家长们亲手铸就的灾难。 他们将要终生面临自己的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上的不相符,深陷性别认知障碍的泥潭,无法肯定自己,甚至想要结束生命。 为了生男孩,中国人有多拼? “转胎丸”大行其道的背后,还是对于“生男孩”的畸形渴望。 不惜一切生男孩,听起来总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2020年,重男轻女这种糟粕思想还存在吗? 很遗憾,答案是肯定的。 短视频平台上,生男生女差别待遇、花样折腾生男孩的故事,俯拾皆是。 在备孕社区里,每天依旧有很多人在孜孜不倦地祈祷女翻男、接男宝。 当然,开放二胎以后,更多人选择胎儿性别是想要凑成“好”字,儿女双全。 但也不乏有人,为了生一个男孩,连堕2个女胎,而肚子里怀上的这个,又被检查出是女孩…… 即使头胎女儿顺利出生,妈妈的压力不减反增: 二胎一定得是个儿子!否则就只能一直生下去…… 还有人拼尽全力生三胎,就为给老公多生一个儿子。 生下女儿后,老公什么都没说,反而这位妈妈自责到天天哭泣,堪称新时代《娘道》。 下面有人劝慰:生俩男孩会争家产,不如俩女孩一男孩。 但背后的想法却是,只有男孩子能继承家产。 正是这样的现实需求,才导致网上“包生男”的“良方”俯拾即是。 随手一搜,就让人梦回大清。 老祖宗都不一定信的“清宫表”,依旧在孕产论坛被封为圭臬。 这张古老的表格,号称埋在一个有700多年历史的皇陵下。号称只通过受孕年龄和月份,就能推算出700多年后的一个女人怀上什么性别的胎儿。 还有古今结合的,声称孕妇的酸碱体质会影响胎儿性别。加上初中化学水平的酸碱理论以后,信众又大大扩充,于是乎,各种调理碱性体质的产品大行其道。 有口服的: 有外用的: 还有坚信食疗的: 更玄学的是,还有“专家”说,性交姿势会影响胎儿性别。 想生男孩要趁早规划,“赢在射精前”有了最新解释。 最令人不解的是,笃信上面这类“生男”迷信的家长们,有不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也不乏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 翻阅几个帖子以后,我们发现,重男轻女这件事,跟年龄没什么关系。 比如,这位90后的妈妈,从21岁开始生孩子,连生四胎,直到今年儿子出生,才结束无休止的孕育。帖子里,这位妈妈骄傲地说,几个姐姐对刚满月的弟弟“疼得不得了”。 类似的思想,甚至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的聊天玩笑里。 重男轻女跟学历也没有什么关系。 北大硕士毕业的人,也依旧坚信自己一定会有儿子,而自己生了三胞胎女儿的朋友“命不好”。 以前谈及类似题材时,也有读者给凤凰留言说,自己211硕士的同学都深信“碱男酸女”,生不出男孩是女人的责任。 00后男孩多出1200万, 准妈妈们仍在发帖求“生男秘籍” 前段时间,一篇名叫《县城里的蝴蝶效应》的文章在微博上刷屏。 作者聊起了河北县城里的一个独特现象:年轻一辈中,单亲爸爸带孩子的家庭模式越来越多。探究背后原因发现,根源竟是几十年前当地人重男轻女的思想。 30年前,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但当地人对男孩“传宗接代”的需求太盛,以至于政策落地后,因地制宜地改成了: 如果第一胎是女孩,那么还可以再生一胎。 男女比例失衡的后果便是,当地适龄单身男性现在远高于女性。 这一方面导致彩礼价格水涨船高,连未婚女性意外去世后,冥婚的彩礼价格都高达20万。 另一方面,娶不上老婆的年轻男人开始将目标转向那些已婚女性…… 如此,便有了越来越多的妻子出走,以及,大量单身带娃的离异父亲。 高离婚率和新的家庭模式由此而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0-4岁儿童的性别比为113.62,而联合国认定的正常出生人口性别比区间是103-107。 相差的这6-10%,背后是比中国女性多出的3000万中国男性。 在一部分家长们疯狂求男孩的同时,另外一些家长,也有了隐忧:幼儿园里的小女孩越来越少了。 在不远的未来,迎接这一代小男孩的,又会是怎样的家庭模式呢? 参考资料: 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1/t20200117_1723383.html 2020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 果壳网, “转胎丸”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2018-06-08 局部观察,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求男孩、堕女胎了,2020-08-18
先天性无阴道隐睾尿道下裂阴茎屈曲畸形性别不清和假两性同体肾缺如和肾的其他萎缩性缺陷囊性肾病先天性肾盂积水先天性巨输尿管先天性输尿管畸形先天性膀胱-输尿管-肾反流分成小叶的、融合的和马蹄形肾异位肾尿道上裂膀胱外翻先天性后尿道瓣脐尿管畸形膀胱先天性憩室膀胱和尿道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出院时可咨询我科医护人员及发放表格等。申报材料:患儿的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填写《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个人申请表》,交至当初做手术的定点医疗机构(各科室)并按要求提供资料:1身份证明材料,证明患儿与其法定监护人关系的户口簿和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其他证明监护关系的材料原件。2疾病和治疗证明材料:病情诊断证明,住院首页及病例,出院记录,相关医学影像资料报告原件(或加盖医院公章的复印件。如有门(急)诊自付费用应一并提供门(急)诊记录。3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低保证,低收入证,建档立卡贫困户证明材料复印件,或村(居)委会等出具贫困证明材料原件(统一模板)
最近,有不少家长因为儿子鸡鸡发育小或不发育辗转多家医院求诊。小阴茎是指阴茎外观正常,但阴茎长度小于正常长度平均值2.5个标准差以上者。小阴茎是一些内分泌或遗传性疾病的外在表现,是男性化不全的最常见体征。小阴茎患儿多伴有隐睾、小睾丸、小阴囊等其它外生殖器发育不良,可影响其成年后生育能力或性生活质量,近年来受到其家长的重视。此外,在青春期开始后会发生雄激素受体和5α还原酶活性的下调,故应及早治疗。目前将小阴茎分为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发育不良型、高促性腺激素性腺发育不良型和特发性小阴茎三类。临床上以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发育不良型最为多见,其内分泌特点为LH、FSH、T值均低,HCG刺激试验为阳性反应,可能为垂体或下丘脑病变的唯一表现。下丘脑GnRH分泌受数个基因等的调控,若调控基因发生突变则可导致遗传性受体功能异常,致使下丘脑GnRH分泌产生缺陷;垂体前叶继发性受损如肿瘤、肉芽肿、囊肿或炎症等也可导致LH和FSH分泌缺乏或不足,二者均不足以刺激睾丸的正常发育。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发育不良患者的睾丸功能是正常的,只是由于缺乏促性腺激素的有效刺激而引起睾丸不发育或发育不良。性腺发育不良可导致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的T不足以促进外生殖器正常生长发育,从而产生临床所见的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发育不良型小阴茎。HCG作为胚胎期刺激生殖系统发育的自然生理活性物质,可直接作用于睾丸Leydig细胞上的LH/HCG 受体,促进睾酮的合成及分泌。阴茎的发育主要依赖睾酮及双氢睾酮的刺激;体内T合成分泌增多,在5α-还原酶作用下可转化成DHT。DHT与阴茎体上的雄激素受体在细胞浆内结合后,可促进阴茎生长发育。我科对部分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发育不良型小阴茎患儿给予HCG治疗一个疗程后,其阴茎长度也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长,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