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一个反映农业的节气。芒种在24节气中是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3个节气。芒种有着“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的意思,因此“芒种”又叫“忙种”。从芒种开始,气温会慢慢升高,下雨会越来越频繁。天气时而炎热,时而潮湿,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身体养生,避免一些疾病的发生。1、为何这个季节人经常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芒种以后,气温进一步增高,降水量也逐渐增多。水分被炙热的阳光烘烤,弥散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湿度增大,空气潮湿闷热,人体易被湿热所困,体内的汗液无法畅快地排出,易内生湿热,导致湿热困脾,让人总是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心情烦躁、厌食,甚至呼吸都觉得憋闷了起来。2、芒种时节养生要点?需要注意预防哪些疾病?中国一些地方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很形象地体现了在这个时节,人们容易变得懒散、困倦。所以在日常生活起居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晚睡早起,中午“小憩”。在夏季,当顺应昼长夜短的季节特点,晚睡早起,适当接受阳光照射。晚上睡觉时间也不应超过23点,中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可以选择一个时间段适当“小憩”,30分钟左右为宜,有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解除疲劳。(2)勤换衣服,常洗澡。《黄帝内经》里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出汗是属于阳气的宣发功能,出汗时毛孔打开了,如果遇到湿气,湿气会阻碍阳气的正常宣发。阳气宣发受阻,气血被堵,痤疮、痱子等皮肤问题随之出现。此时节气候湿热,衣服应该选择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面料,有助于防暑降温。在芒种时节,还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洗澡,以发泄“阳热”。但要注意,出汗时不应立即洗澡,以免“汗出见湿,乃生痤疮。”(3)补充水分,勿要贪凉。芒种节气,天气炎热,人体出汗较多,应当注意适当多喝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一般情况下,可多喝白开水;大量出汗以后,宜多喝一些盐开水,以补充体内流失的盐分。还要注意,不要因贪图凉快,迎风或露天睡卧,也不要大汗后裸露上身。(4)勤晒太阳,适量运动。在这个时节,部分地区还经常下雨。在有太阳的艳阳天,可以去晒晒太阳,以顺应阳气的生发,让身体出出汗,使气血运行更加通畅。此时,也可选择游泳、跑步、打球等方式进行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3、这个时节适宜身体什么部位的养生?芒种养生重在除湿防暑,调养脾胃。芒种过后,雨水增多,天气炎热、潮湿。中医认为,湿属于阴邪,而脾喜燥恶湿,因此在夏季脾容易生病。夏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阳气最盛,人体中的阳气此时最易发散,体内剩下阴寒。再加上夏季人们贪凉饮冷,脾胃非常容易生病。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肠、肝、胆、胰等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因些芒种时节的养生要点即为调理脾胃。4、这个时节应该怎么吃呢?怎么运动?作息应注意什么?夏三月宜清补: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可适当食用化湿醒脾,清热利湿、养心护阳的食物,如黄瓜、苦瓜、莲子、薏米、藕、豆腐、丝瓜、冬瓜、绿豆、西瓜、甘蔗、梨、乌梅、柠檬、葡萄、草莓、猕猴桃等,喝水时可适当泡一些菊花、荷叶、薄荷、以提神清暑。5、食补方。莲子芡实荷叶粥原料:莲子50克,芡实30克,鲜荷叶15克,粳米60克。做法:先将莲子、芡实、粳米一同入锅煮粥,粥将成时将切碎的荷叶投入略煮即成。功效:莲子能健脾益肾、养心安神;芡实虽具涩性,但能益肾固精,亦能除湿,更加荷叶升清,粳米健脾胃,共为健脾养心,除湿升清之功。酸梅汤食材:乌梅100克、山楂100克、甘草10克、清水1000毫升。做法: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慢煮半小时,最后加适量冰糖,再煮10分钟。功效:清暑开胃、生津止渴。文案:刘晓俊插图:刘晓俊排版:刘德审校:姚娓
农历五月阳气盛极转衰,阴气骤生,侵袭阳气,人们易中“湿热之毒”、“寒湿之邪”,滋生疾病。因此,需端正纯阳之气、驱辟阴邪,从而达到阴阳平衡。古往今来,此时节我国各地有许多风俗,诸如食粽子、挂艾叶、悬菖蒲、祭祀先祖、龙舟竞渡、佩香囊、饮(涂)雄黄酒等等,以期祛毒避疫保平安。诚如古诗所云:“包中香黍分边角”、“艾叶黄酒可驱邪”、“蒲黄酒对病眠人”、“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等。五月五,烹鹜角黍端午节历久弥新,对于许多节俗,人们巧妙地将自然属性升华为精神属性,且有鲜明的中医意象和具象。古人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用菰叶将黍米包起来成为牛角状,称之“角黍”(粽子)。古时候,牛角是祭器,角黍是阴阳争时以端其正的象征。粽子制作的原材料也体现着阴阳学说,黍,又名“火谷”,火属阳。菰叶,生长于水中,属阴。菰叶与黍米结合,实为“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阴阳包裹义同参”。剥食粽子,象征着释放阴阳之气,以“辅替时节”。粽子中的糯米、红豆等具有利水湿、解热毒、补益脾胃、暖肾固精等功效。佩香囊,避邪驱瘟用于祛除阴气毒气附体的鬼怪、辟邪去灾、提振阳气、健身增寿的艾草、菖蒲、雄黄等皆性温,归为阳性之物。龙舟竞渡,夏季五行属火,人有阳刚之气,水为阴柔之性,三者共为一体,相得益彰。专家认为龙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等。食用“以毒攻毒”的五毒饼,佩戴用中草药制成“避邪驱瘟”的香囊和“益人寿命”的五色缕,以“天中五瑞”(菖蒲、艾蒿、石榴、大蒜、龙船花)克“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江南地区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雄黄酒)等,象征着五方、五行及其相生相克。顺应天时地和,阴阳便会平衡,才能有效地防治疾病。采百草,驱逐毒邪端午时节为采药之良日,古籍云:“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最受人青睐的是艾草,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人们将采来的散发芳香的艾草,插在屋门、窗户上,妇女还插在发髻上,还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一种能“招百福,驱百邪”的神草。与此同时,人们把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扎成“蒲龙”与形似剑的蒲叶,悬挂门上。《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台湾民间流传端午时贴“午时联”的习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认为艾能消祸祛邪,带来幸福吉祥。由此可见,端午节的多种习俗无论是包粽子还是悬挂艾叶、菖蒲、佩戴香囊,都是因为端午前后的气候潮湿,为了预防瘟疫流行,应用这些中药芳香辟秽、解毒驱邪。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也体现出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具有十分浓郁的传统中国文化特色,完美融合了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知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沿袭千百年的习俗在现代不但没有萎缩反而越来越显露出勃勃生机。文案:张赟插图:张赟排版:刘德审校:姚娓
有人经常烧心反酸,爱打嗝,食物反流,或者夜间剧烈的呛咳,出现这些症状需要注意,这很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呢?胃食管反流病归属于中医“吐酸”、“嘈杂”、“梅核气”等,病位在食管、胃,与肝胆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中医讲:“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自若吞酸之状也。”体现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现代医学解剖认为食管胃交界部有抗胃酸反流的防御机制,包括食管下括约肌、食管廓清能力、碳酸氢盐屏障等。抗胃酸反流防御机制功能失调会导致胃食管反流并引起一系列食管及食管外的不适症状。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表现呢?烧心(灼热感)是最常见的食管症状,胸骨后不适或烧灼感自上腹部上升,可放射至颈部,烧心的症状可于餐后、运动及卧位时间断发生,饮水或服用抗酸药物可缓解;频繁发生则会影响睡眠及正常生活。反流反酸是指在没有恶心及干呕的情况下,食物和液体从胃回流到口咽,可以感觉到咽喉及口腔有酸性或烧灼性液体,有时有未消化的食物。弯腰、嗳气、腹压增加时可诱发。胸痛是常见的食管疾病症状,表现为胸部正中受压感,可放射至后背中部,手臂及下颌。因为食管和心脏有共用神经丛,由于胃酸刺激可引起食管源性胸痛。咽部异物感也称为“梅核气”,是咽喉部与吞咽无关的团块物堵塞或充满感,咽不下咳不出。吞咽困难及吞咽痛是由于胃酸反流,刺激损伤食管黏膜,引起食管炎及食管痉挛,甚至食管狭窄所导致进食固体食物时剑突处的堵塞或疼痛感。为什么会发生胃食管反流病呢?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食管括约肌低压、食管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食管廓清功能下降,食管裂孔疝、胃酸胃蛋白酶损伤食管黏膜、心理因素等多因素导致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认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罹胆病等,会导致脾胃升降失和,胃气上逆;脾胃损伤,烟酒无度,湿热内生,脾胃受纳,升降失常;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郁化火;胆热上犯于胃等引起烧心、吐酸、胸痛、呕苦等。此外因病久失治或邪伤血络导致血癖的形成亦是胃食管反流病迁延不愈的诱因之一。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治疗办法呢?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包括服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促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胆汁结合剂等药物治疗,胃底折叠术(即将近端胃底折叠包绕远端食管,制造抗反流屏障)、下括约肌电刺激等手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症状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常常分为:肝胃郁热证:以柴胡舒肝散合左金丸治疗。胆热犯胃证:以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中虚气逆证:以六君子汤合枳实消痞丸合乌贝散等治疗。气郁痰阻证:以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证:以半夏泻心汤、乌梅汤加减治疗。中成药有:胃苏颗粒、胃康胶囊、达立通颗粒、加味左金丸等。以上药物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经辨证合理使用。针灸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非药物疗法之一,实证常用内关、足三里、中脘等穴;虚证常用脾俞、胃俞、肾俞、膻中、曲池、合谷、太冲、天枢、关元、三阴交等穴,以泻法及平补平泻法为主。胃病要注意日常调养胃病需要“三分治,七分养。”暴饮暴食、饥饱无度、饮食偏嗜、嗜食油炸、辛辣、烧烤、高脂肪食物以及烟酒无度、喜食寒凉食物等都会引起或诱发胃食管反流病。因此饮食节制,细嚼慢咽、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限制高脂饮食的摄入等,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非常重要。调畅情志思虑忧愁、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会伤及脾胃,脾胃失常,胃失和降都会诱发或者加重胃食管反流病,因此调畅情志,保持愉悦的心情,也可以起预防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适量运动腹型肥胖的人常易发生本病,适量运动,减重,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有好处,对于夜间烧心存在睡眠障碍者,避免睡前进食并高枕卧位可减轻症状。文案:王秀芳插图:王秀芳排版:刘德审校:姚娓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说明了脾胃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大家的饮食越来越丰富,脾胃受伤的人也越来越多。脾开窍于口。口味唇色反映脾胃的问题。所以当你的“嘴巴”出现这6种迹象,可能脾胃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受损。1、“唇四白”异常脾胃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唇四白”就是嘴唇的周围白色的肌肉,嘴唇嘴外一圈,大约1毫米宽。唇四白不明显的人,是脾胃的功能减退,而出现干黄的人,则是脾胃虚弱,如果唇四白发黑、发紫是典型的脾虚湿盛的表现。2、嘴角生疮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嘴巴起泡、生疮,这是脾虚湿气郁阻,或是胃火过旺引起的。3、唇舌肥厚唇肿也是脾胃失调、功能下降导致的,《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胃火过旺,脾受灼,就会出现唇肿问题。而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则为湿气过重的表现,表示脾胃功能的下降。4、口干唇燥正常人的嘴巴是光滑、湿润的,唇色淡红,如果嘴巴总是干裂,脱皮,甚至出现裂口,说明脾胃积热上冲。5、流口水《内经》中指出,“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而涎就是津液、口水,当脾脏功能不足,不能布散津液,就会导致流口水。6、口臭平时总是出现口臭,那是消化功能减弱,消化不良导致的。胃出现异常,会导致食物代谢异常,有毒有害的废物长期储存在胃中,导致口臭。患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也会伴有口臭的症状。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若想护养脾胃,这4“怕”需要尽量避开。1、怕生、怕冷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脾虚的人可以坚持每天晨起喝一杯生姜红糖水,这有助于温脾、提升阳气。2、怕暴饮暴食中医讲,吃少了补气,吃多了食气。谚语有云:少吃多滋味,多吃伤脾胃。应做到饿了才食,每顿饭吃七成饱。3、怕生气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等诸多病症。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若想脾胃健康,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调节饮食结构中医学的脾脏还涉及消化吸收功能以及物质代谢的功能。脾脏虚损就不能很好地运化体内的营养物质,因此要调整饮食结构,禁食生冷、油腻或刺激性的食物,同时可服用健脾益气、滋阴养胃的药物,如党参、山药、薏米、百合、白扁豆等;或吃一些养脾的食物,如黄豆,可做成豆浆、豆腐、豆腐干,这些都属于养脾佳品。2、艾灸健脾胃①神阙穴:人体肚脐的位置称为神阙穴,是应用艾灸的常用穴位,可调理脾胃功能,治疗腹痛、腹泻,同时还可以活血止痛,缓解女性的痛经,以及治疗气血不足;②中脘穴:位于神阙穴上4寸的位置,即肚脐上4寸。艾灸此穴位可以缓解胃肠道不适的各种症状,比如腹痛、肠鸣音重、恶心等;③脾俞穴:位于人体后背部,第11胸椎棘突旁开1.5寸的位置,左右各一,艾灸此部位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的功效,还可治疗便血、呕吐、纳呆等症状;④足三里穴:位于小腿部位,屈膝时触摸膝盖,即为髌骨,髌骨向下所触摸的韧带,称为髌韧带,在髌韧带的内侧和外侧可以摸到两个明显的凹陷,外侧凹陷称为犊鼻穴,犊鼻穴向下3寸即为足三里穴,艾灸此穴位可以健脾和胃、补中益气;⑤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艾灸此穴位具有补肾固精,调理气血及脾胃功能的功效。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健脾养胃的药物,如健脾丸、补中益气汤等。文案:叶雪珂插图:叶雪珂排版:刘德审校:姚娓
经络是中医概念。经络本身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之间的通道。其组成包括了经脉跟络脉。经脉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还有附属的经别、经筋、皮部。络脉是属于经脉之后的分支,包括了十五络脉、孙络、浮络。《黄帝内经》说:“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且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意思是说,经络存在于人体骨肉之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的通畅与否,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经络可沟通内外、网络全身,使人体保持协调统一。当某些部位出现问题,经络不通畅,就会出现症状。人体主要有哪些经络?人体主要的经络有14条,手脚各6条。手上的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脚上的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再加上人体后背脊柱的督脉和胸前正中的任脉,共14条。为什么调理身体要先疏通经络呢?人体好比一盆花,如果你想种好这盆花,一定要定期给它浇水施肥。但是,在这之前,一定要先做一件事,就是松土。松土的目的是让土壤有足够的氧气,使花能很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如果土壤板结了,会造成养分大量流失,使得花的根部很难吸收到养分,而人体如果经络不通,就相当于种花的土壤板结着,腠理之间没有空隙,气血当然就无法正常运行了。疏通经络的方式中医上疏通经络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艾灸、刮痧、拔罐、推拿等方法。1、艾灸艾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用艾作为燃烧材料产热,对局部穴位经络进行治疗。治疗的种类又分直接灸、隔物灸、还有其他的药罐灸等方法。对于寒性疾病效果尤为明显,而且很温和。艾灸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感受到效果,切勿心急。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经活血,对腰疼、腰椎疾病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不过推拿按摩的技法是有很多种的,要选择专业的医师对症治疗。3、刮痧刮痧可以疏通经络。刮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力度适中,力度要适中,以皮肤没有明显的疼痛感,但有一定的刺激性为宜,刮到皮肤潮红,稍有充血即可,注意避免刮伤皮肤。②选位与方法,一般常选择肌肉丰厚的地方,如肩、背、腰等,使刮痧板与皮肤呈90°角,垂直下压,单方向刮,力度由轻渐重,每次每处大约刮20下左右。③需要在刮痧处涂抹润滑物,如凡士林、石蜡油、驱风油、精油、水等。可根据疾病选择相应的润滑油,如针对外感病可选用驱风油,因其具有祛风、解表、通络的功效,刮痧效果更好。文案:牛鑫插图:牛鑫排版:刘德审校:姚娓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以南的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18-20℃上下。一、为何夏季易打盹?人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立夏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已经开始,而雨水落下,湿热蒸腾,这时候空气的湿度往往比较高,身体就容易受到湿热的影响。《丹溪心法·中湿》指出:“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当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升高时,脾胃易受到湿热侵袭,大量的出汗也使身体新陈代谢负担增加,过度消耗能量,精神就容易疲惫,导致犯困喜欢睡觉。二、积极准备迎夏天根据古人“四立”划分四季的说法,立夏以后夏天就到了,因此立夏也是夏季的第一节气,到了立夏节气以后,标志着万物进入到了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但是立夏却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夏季到了的意思。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会把立夏和夏季到了划上等号,是因为它们把“夏”理解成为“夏季”、“夏天”了。其实二十四节气中立夏的“夏”并不是指夏天。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在历书对立夏节气的由来记载如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因此说立夏到了,就意味着夏季到了,这个是不严谨的。而且在国内就算是到了立夏节气以后,大部分地区都还没有进入到夏季,原因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很大,所以各地的自然节律是不一样的。而且在现代的气象学上,对于夏季的划分是以候平均气温为标准的,当一个地方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就表示该地区夏季到了。而在立夏节气后,也就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夏季。立夏时节气温变化大,雷雨天气频繁,应准备好雨具;此外随着气温的升高,要准备一些防中暑的药物,比如藿香正气液、风油精等,也要准备好防晒霜、太阳伞、遮阳帽等防晒用品,防止晒伤。除了准备上述物品外还应调整好个人的作息时间和精神状态,立夏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视“静养”,避免运动过后大汗淋漓,“汗”出伤阳。中医认为,五脏之中的心对应夏,“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心主神,为神明之用”。当气温升高后,人们更易烦躁不安,心火过旺,好发脾气。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和躯体可通过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此时不仅仅是情绪波动起伏,肌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在养心。在“立夏”之季要做好精神养生,做到调节精神,心情平和。三、谨防常见疾病1.立夏时节预防热伤风夏天感冒俗称“热伤风”。夏季天气炎热,为了散发体内的热能,人体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扩张,出汗很多。入睡后易使身体受凉而发生感冒。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病情较重时常有高热,而且出汗后热势不退,并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无力、口干但不想喝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等症。预防热伤风,主要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身体能够适应暑天的多变性。要随早晚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治疗热伤风,可适当服用藿香正气口服液或其他药物,必要时来医院就诊。2.立夏时节谨防皮肤病夏季天气潮暖,有利于各种真菌、细菌的繁殖生长,加上夏天人容易出汗,皮肤潮湿,如不及时擦净并保持干燥,真菌便会侵害我们的皮肤,引起皮肤癣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防治癣病的基本要求。尽量分开生活用具是预防癣病传染的重要措施。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干爽,夏季要使用爽身粉;勤洗澡并更换内衣,穿皮鞋的男士,袜子要选用棉质的,以利吸汗、透气;不要共用鞋袜、毛巾;尽量避免在游泳池、健身房等地方赤足行走。3.立夏时节谨防头痛夏季的高温、闷热、雷雨、大风、天气骤变,常会诱发或加重头痛。另外,睡眠不足、情绪激动、精神疲劳都可诱发头痛。应对夏季头痛,不能过分依赖药物,可通过调节饮食、补充水分,消暑降温、节制冷食、调整情绪、注意休息等手段进行治疗。4.立夏时节小心脾胃受损很多人在夏天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胃肠道问题,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入夏后人体胃口自然变差,消化功能本来就易受天气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嗜好冰凉的食物,刺激肠胃,使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血管骤然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导致生理功能失调。从养生方式来说,在立夏时节养护脾胃,最好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此外,新鲜蔬菜水果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在食物中,清热利湿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这些都有一定消暑作用。而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最好不要急着吃,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5.立夏时节预防菌痢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除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外,还与夏季气候适宜痢疾杆菌的繁殖、人们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控制菌痢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其次应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对饮食、水源的管理,消灭苍蝇,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新鲜的食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四、注意饮食《黄帝内经》记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吃进的食物能顺利转化为水谷精华,并且顺畅运送到身体各个脏腑。夏季人们贪凉,吃寒凉食物和冰冻冷饮,易损伤脾胃。因此,护养脾胃不能过多食寒凉食品。立夏之后,因气候燥热而食欲不振,如果过多食用肉类和油腻食物会增加肠胃消化负担,减弱肠胃运化动力,加重湿热蕴积。除保证每日所需基本蛋白质之外,应减少肉类的摄入。多吃清淡的食物和稀食,有利于调养胃气,增强肠胃运化能力。早晚喝些糙米薏米粥,体质弱的人还可以增加一些红枣或者生姜。这样既有助于生津止渴,还能帮助滋养胃阳。五、运动养生中医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步行有助于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起到提升阳气的作用。立夏过后,气温逐渐升高,运动最好安排在清晨阳光初照或夕阳西下时为好,宜选择柔和的散步、跳舞、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时间在1小时左右。不适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剧烈运动容易出现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液,也会损阳气。立夏后,随着气温升高,容易出汗,立夏时节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千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头痛等多种疾病。此外,提倡每日温水洗澡。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文案:牛鑫插图:牛鑫排版:刘德审校:姚娓
平时到医院看中医时大家可能常常会在处方末尾,看到“姜枣引”字样,或者是在选择自煎汤药时医生常会提醒一句“药里加两三片姜和两三个枣”。可能许多人没有注意到处方中的“姜枣引”,也可能许多人注意到了并且习惯自煎时加姜枣但却不太明白这么做的用意。那到底什么是“姜枣引”?为什么熬药要放姜枣呢?“姜枣引”,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俗称的“药引子”。“药引子”属于方剂理论中的引经药或佐使药,其在方剂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配合方剂中的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2)消除或削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3)引方剂中的诸药直达病所;(4)调和方剂中的诸药。“姜枣引”的主要药物就是鲜生姜和大红枣。鲜生姜性味辛、微温,归肺、脾经,具有发汗解表、疏风散寒、温胃止呕、调和药性等作用,是药食同源的食材;生姜还具有解毒的作用,如果方剂中有半夏,多数都会加生姜,主要是用生姜来解半夏之毒,减少半夏对身体的伤害。大红枣性味甘平,具有补益脾胃,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姜、枣同用具有调和营卫,调和脾胃、温中止呕的功效。此外,姜、枣同用还可防止补气壅滞之弊。二者需相须为用,取其一气一血,一补一散,一营一卫之力。临床上有很多处方中,生姜、大枣往往必不可少。在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或运用寒凉药时,可以加入姜枣以顾护脾胃,减轻寒凉药物对脾胃的影响,脾胃好了,饮食改善了,病情就会恢复的很快;风寒表证者在煎煮中药时也可加入姜枣同煮,有利于解表达邪,调和营卫;在燥湿化浊的方剂中,姜枣可使脾胃调和加强其运化之力,湿浊自去;在补虚药中,二者可加强药剂的吸收,又免于补益之剂的壅滞;在活血化瘀药中,二者既能助活血,又能防其伤正。在很多的医书和古籍中可以看出古代医家非常喜欢用生姜配伍大枣作为引经药或佐使药,以此来加强方药的药效,故生姜和大枣在方剂中的重要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需要说明和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方剂都需要加用生姜和大枣,二者用与不用、用量多少都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而调整,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文案:鞠文雪插图:鞠文雪排版:刘德审校:姚娓
2022年4月5日迎来清明节气,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冬至后的第108天,每年公历4月5日左右,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古人认为此时万物欣欣向荣,天气清澈,景物明晰,所以叫清明。清明节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这时桃花初绽,杨柳泛青,一派春日景明之象。在清明节,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例如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就中医养生而言,清明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气。为何清明时节尤其是孩子特别容易生病?有何应对的方法吗?1.时至清明,我国大部分地区虽然已经转暖,但也正是冷暖空气冲突剧烈的时候。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日益加强,经常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会形成忽冷忽热、时晴时阴的天气。日照与降水量都明显增多,温度变化也大,增减衣物不及时,身体适应不好,就容易生病。尤其是小孩子抵抗力较弱,更容易感冒发烧。因此,家长们一定要给孩子做好预防措施,根据气温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外出回家要先洗手,同时注意居室通风换气,避免细菌滋生。2.春季空气中漂浮的花粉、粉尘更多了,加上气温起伏不定,这些现象使得很多孩子出现了过敏症,比如鼻炎、哮喘、湿疹、结膜炎等,如果孩子出现过敏症状,同时既不能确定过敏原也没有好转的迹象,家长要先带孩子到医院做过敏原筛查检测,再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3.清明前后正是踏春的好时机,很多家长会带孩子外出游玩,有些孩子在外出时不小心受到了惊吓,因此产生了夜寐不宁、易惊易醒甚至发展成为高热不退、腹泻绿便、食滞呕吐等情况。因此,建议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流密集的地方。在清明时节,小孩应该多喝水,多休息,多运动,少进补,少吃零食,少吃寒凉食物。只要孩子健健康康的,免疫力提高了,自然就不容易生病了。清明踏青的注意事项是什么?1.预防过敏春季百花争艳,要预防花粉过敏,首先要减少与致敏花粉的直接接触,特别是在有风的天气,不宜长时间在户外停留,尽量少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更不要口唇、鼻子直接接触花朵或树叶,以免发生过敏现象。2.量力而行春游踏青以近郊为好,最多不超过两天的路程。过远春游,舟车之累,身心疲惫,既不利于健康,也减少了兴趣。另外,要补充各种营养,不能乐而忘返,造成过度疲劳。如果出现心悸、乏力多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应尽早休息,切忌勉强。3.穿戴适当春天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要带足衣服,以防感冒。鞋子应选用轻便、无跟防滑和高弹性的运动鞋,大小要合适,以免影响血液流通,防止脚趾挤伤和脚底麻木不适。同时可准备戴防风镜和墨镜。4.注意饮食保健踏春时,体力消耗较大,身体内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较多,所以踏青中的饮食是保健的重点。5.注意场所选择踏春宜在田野、湖畔、公园、林区、山区等场所,以摄取较多新鲜空气,起到健脑驱劳、振奋精神的作用。6.防止昆虫叮咬春天是各种昆虫滋生的季节,如果你不慎被昆虫叮咬,切不可搔抓,而应立即涂擦风油精或皮炎平等糖皮质制剂,被松毛虫、蜘蛛、蜜蜂、蝎子等叮伤后应冷敷处理,及时到医院就医。在清明这个冷暖交替的节气里该如何进行养生呢?1.注意预防传染病清明时节,天气多变,而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经常注意天气变化,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2.忌食“发物” 此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3.换衣不宜过早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节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时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直到清明过后,四月中旬才可换春装。当然,“春捂”的过程也应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衣服增减。一般来讲,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4.保持心情舒畅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通过祭祖和扫墓活动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不过,悲伤过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控制情绪,以防旧病复发。因此,清明前后人们不要过于悲伤,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5.养生重在养肝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所以,春季的养生保健方法应以养肝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因此,清明养生重在养肝。6.科学锻炼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可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比如公园、广场、树林、山坡等地慢走,在锻炼的同时呼吸加深,新陈代谢旺盛,使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清明时节的饮食攻略?1.柔肝养肝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春季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所以不宜食用“发物”。清明时节养生应多吃柔肝养肺的食物,荠菜、菠菜、淮山药、银耳都是不错的选择。2.清淡饮食同时饮食上要清淡,应定时定量,限盐,补钾。多吃蔬菜、水果,以防上火。可适当“增甘”即多食甜食,顺应春天养生生机。但肥胖者宜相应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对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相应增加钾的摄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类食品。3.“明前茶”著名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清明时节养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尤其是“明前茶”。“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有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的功效。俗话说“春眠不觉晓”,饮用“明前茶”则有提神醒脑之功,如李时珍所说的“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宜饮茶为铁观音、龙井和花茶等。清明时节起居作息的禁忌,预防哪些疾病?1.心脑血管疾病春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中老年人要注意不要过度劳累或情绪波动过大,踏青登山要量力而行,注意不要高强度运动,要多提醒自己稳定情绪,随身携带降血压的药物。2.皮肤病春天也是花粉症、桃花癣、丘疹样荨麻疹等的高发期。在花粉季节,有过敏史和敏感性皮肤的人应尽量躲避花粉,加强个人防护,防止吸入致敏花粉。有过敏史的人最好能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并穿着长袖衣物,避免直接与过敏原接触,以减少花粉侵入。外出回家后用清水洗脸可将落在脸上的花粉、灰尘洗去,减少发病的机会。3.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冷暖空气交替最活跃的季节,天气多变,这样的天气条件会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所以,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应当注意不宜过早减少衣物。4.类风湿病清明时节,气温仍然时高时低,特别是南方地区雨水频繁,湿气严重,气候的变化无常对类风湿病患者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患者在春季乍暖还寒之时,应更加注意调养和治疗。清明时节,阴雨绵绵或久居雾气之地,都容易有“湿邪”,表现为身体沉重、疼痛,尤其是关节伸缩不顺,引发腰背病或关节痛。因此,春季要注意防潮,切勿久处湿地以防感受湿邪,尤其是老人,更要做好保暖防湿的保健。清明时节最适合的食补方子?由于清明时肾气渐弱,心气渐起,木气正旺,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少吃“发物”,可以多食枸杞子、山药、西红柿、土豆、苋菜等食物,同时,也可以结合食疗药膳进行调理。1.太子参大枣陈皮茶太子参15克,大枣5枚,陈皮3克。将太子参、大枣洗净,连同陈皮共同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取汁。代茶频频饮用,可连续冲泡3~5次。有理气和胃的功效。2.枸杞瘦肉汤鲜枸杞叶300克,猪瘦肉150克,油、精盐、味精适量。鲜枸杞叶洗净,猪瘦肉洗净后切片。炒锅烧热,放入油,加入猪瘦肉片,翻炒片刻,加适量水,放入鲜枸杞叶,大火煮熟,加精盐、味精调味即成。有健脾养肝补肾的功效。3.土豆山药粥土豆100克,鲜山药50克,粳米200克,白糖适量,桂花卤适量。将土豆削皮洗净,切成大丁。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沙锅里,煮开后加入土豆丁,山药去皮,洗净,切碎,放入锅中,转用小火熬成粥,待粥将成时放入桂花卤、白糖即可。有健脾益肾的功效。4.菊花枸杞粥鲜枸杞子100克(干品20克),菊花10克,粳米200克,猪肉末50克,豆豉汁、精盐、味精、麻油各适量。将枸杞子拣洗干净备用。把粳米淘洗,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米粒开花,加入猪肉末、豆豉汁、枸杞子、菊花、精盐、味精、麻油,稍煮后便可食用;食时可调入红糖。有益肾养肝明目的功效。文案:刘米特插图:刘德排版:刘德审校:姚娓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并能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症。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随着社会的突飞猛进,竞争对手也不断的变强,使人们不得不起早贪黑的工作,因此失眠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失眠的症状表现1.睡眠感觉障碍:缺乏睡眠的真实感,许多患者虽然能酣然入睡,但醒后坚信自己没睡着,而同房间的人或配偶却说他一直在打呼噜。2.睡眠浅容易做梦:患者自感睡不实,一夜都是似睡非睡的,一有动静就醒,还有的患者经常做恶梦,从恐怖惊险的梦境中惊醒,紧张心悸,面色苍白,再也不敢入睡。3.入睡困难:辗转难眠,患者本来也很困,也想睡觉,可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翻来覆去的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心静不下来,睡眠时间明显减少。4.恶性循环,无精打采:患者白天发困,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夜间却兴奋不眠,开会、上课打盹,看电视靠在沙发上就睡着,可往床上一躺就又精神了,说什么也睡不着,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失眠病与病人的精神状态有较大的关系.精神压抑、焦虑、紧张、情绪不稳定均会导致病情加重。失眠的主要原因失眠约占人群的20%-40%,尤其常见于老年人和女性患者。大脑里有很多传导递质,很多疾病、精神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大脑和递质,导致失眠的出现。1.精神刺激:情绪波动大。2.焦虑障碍:又叫病理学紧张,让人进入警觉状态,无法入睡。3.抑郁障碍:抑郁症病人早期往往有难以入睡的症状。4.不良习惯:习惯性熬夜,无法调整好生物钟。5.精神活性物质刺激:长期依赖酒精、安眠药、咖啡、激素类等,会剥夺人的睡眠波。6.其他:如睡前玩手机等。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主要如下:1.注意调神:情绪不佳可以引起失眠,因此调神可以治疗失眠,石菖蒲、远志、茯神等药物有安神作用。2.平衡阴阳:阳不入于阴则会导致失眠,有些药物可调整阴阳,如交泰丸中的黄连和肉桂可以治疗入睡困难型的失眠。3.补气血:气血不足的患者表现为睡眠浅、多梦、睡醒后疲乏,建议患者通过归脾丸治疗心脾两虚的失眠。4.滋阴降火:阴虚火旺的患者也会出现失眠,同时表现为舌头干红、无苔、烦躁,建议服用黄连阿胶汤治疗。5.其他:同时建议患者注意运动和饮食,运动时间尽量选择在早上,从而改善睡眠。严重的失眠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作息,此时还应及时就诊。文案:刘米特插图:刘德排版;刘德审校:姚娓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我们的皮肤经过漫长的“冬眠”之后也渐渐苏醒,人体皮脂腺与汗腺的生理活动日渐增强,皮肤显得细腻而有光泽。然而,有一部分人的皮肤却红肿、瘙痒、发炎、脸上的小疙瘩不断等等,这都是因为春季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那为何春季皮肤易过敏?又有什么预防保健的小妙招呢?《灵枢·终始》说“痒者阳也”,而春季正阳气升发,故多皮肤瘙痒病症。《类经》言“痒者散动于肌腠,故为阳”,说明瘙痒之症多在表属风。春季风气当令,春风一吹,各种皮肤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正是由于“风邪善行”,所以春季皮肤瘙痒多为全身瘙痒。另外在中医观点中,过敏主要是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是指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正虚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亏虚。现代人好吃冷饮,饮食习惯差,脾胃功能多有损伤,脾土克肾水,从而会造成肾精亏损。肾精亏损,必定引起肺气不足,肺肾两虚,稍微活动就会引起哮喘。肺主皮毛,湿气外泛,就会引起皮肤过敏。《内经》有云“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肤病与肺息息相关,属典型的肺卫不固。当卫气不能固表时,就好比人体失去了一层保护膜,所以容易被病邪侵袭,内外失守,各种不适就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综上所述,要调理过敏性病症,主要是以固护正气,祛风除邪为调治原则。解决过敏的根本大法在于提高免疫力,即增强卫气(卫外功能)。《针灸大成》曰“在肌腠非熨火芮不能以达”,表明了用艾灸治疗皮肤病,可以直达病灶。所以皮肤问题可采取艾灸进行防治。艾灸不仅可以起到消炎、杀菌消毒的作用,还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抑制渗出,提高免疫,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对于大多数皮肤病有非常好的预防和调治的作用!现代研究也表明艾叶的挥发油具有活血、消肿、止痛、收敛、止痒、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细菌、抗真菌等多种作用,若通过燃烧艾叶烟熏或煎煮艾叶洗浴,则由于高温的作用其香味成分挥发更彻底,治疗效果将会更好。灸五穴,防治病1.阿是穴:在防治各种皮肤病时,艾灸首要取穴就是阿是穴(病患部位)。即哪里痒艾灸哪里,哪里皮肤有问题灸哪里。2.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对于阳气不足、身体虚寒又易过敏的人群来说,用艾灸的方法将温煦的力量由大椎穴输入体内,对于改善症状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3.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此穴善治皮肤瘙痒和内脏湿热疾患,是驱除周身之风的常用穴。4.膈俞穴: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处,因本穴内应横膈,故名膈俞。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膈俞作为血会,是治疗的关键点。5.风市穴: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风市偏走气分,以祛风止痒为主,治疗瘙痒效果极佳。以上穴位可以2-3天灸一次,一次灸20分钟。日常注意事项:有皮肤病或易皮肤过敏者,要戒掉烟酒,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晒被子勤洗衣服,此外,还需保持心情舒畅,情志舒畅了,经气才能畅通。当然,若是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就医。文案:叶雪珂插图:叶雪珂排版:刘德审校:姚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