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接诊过程中,一些患者咨询关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现整理一些资料,参见pdf文件。
近期在门诊工作中,遇到不少青年男女来就诊,他们的症状和体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不洁净饮食、反复腹胀、腹痛、大便性状改变等。综合年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提示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复方甘草酸苷的副作用-水肿l依据2024年CSCO抗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疗指南推荐,复方甘草酸苷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口服保肝药物。l临床使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反应,口服药物后出现周身浮肿,以下肢显著。查看使用说明书后,好像找到了病因。l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甘草酸类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特征有高血压、低血钾、肾衰竭、水肿、肌病引起的肌肉酸痛或麻木等。该类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长期或者大量使用甘草酸制剂时,激动皮质激素受体,发挥皮质激素样作用。年龄是假性醛固酮症的高风险因素之一,老年人应用甘草酸制剂发生假性醛固酮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l诊治:(1)停用复方甘草酸苷片;(2)完善检查检验,排除其他病因;(3)使用利尿剂;(4)其他:监测电解质、血压等。就诊链接:#小程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ilw2yHMTAeNOzi
■保湿软膏尿素软膏,凡士林软膏、芦荟乳剂用法,可均匀涂抹于手足部。皮肤角质增生时轻者夜间湿敷包裹,重者夜间湿敷包裹、白天涂抹。■止痛塞来昔布,普瑞巴林,可待因,利多卡因软膏■局部抗溃疡局部外喷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或维生素B溶液促进愈合,胰岛素也可喷在溃疡表面,促进溃疡愈合。■维生素维生素B6、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E、甲钴胺■糖皮质激素2级和3级,其有抗炎、抗毒、抗渗出、抗增生、消肿等作用。■抗生素2级和3级破损处可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手-足综合征(HFS)3级或4级可根据情况考虑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停药当患者出现Ⅱ级及以上症状时,应考虑停止化疗或减量化疗药物。■其他HFS者尽可能避免手足局部摩擦;注意保暖,温水洗浴,避免冷水刺激;避免重体力劳动和日光暴晒;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分级1级:手和脚感觉迟钝、感觉异常或刺痛感;2级:持物和走路时不舒适、无痛肿胀或红斑;3级:疼痛的红斑,手掌和脚底水肿,甲周红斑和肿胀;4级:脱皮、溃烂、起疱及剧烈疼痛。■预防1.经常在手、足部位使用保湿软膏2.避免皮肤刺激(如香水、酒精、强力清洁剂)3.睡觉时穿戴棉布袜子或手套以增强软膏的吸收4.避免穿过紧、刺激或不合身的衣物和鞋子5.避免使用创可贴或其他类型的黏性绷带6.避免重复性活动或长期保持单一姿势7.尽可能减少皮肤覆盖以尽量减少排汗8.用毛巾轻拍使皮肤干燥(不要揉搓)9.避免承受极端的温度、压力、摩擦或强光照射10.避免从事机械的、有压力的体力工作等
改道性结肠炎(diversioncolitis,DC)是粪便流改道后功能失调肠段常见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常出现在术后3~36个月。l 临床症状大多数DC患者无特殊症状,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浆液性、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占比40%),其次是腹痛和里急后重(占比15%)。一些报道中,还出现了便血、败血症以及双侧输尿管阻塞等重度症状,需要接受结肠切除术。l 内镜表现DC可能累及整个功能失调的结肠或孤立的结肠段,宏观表现包括红斑、弥散性颗粒及血管纹理模糊(占比90%)、黏膜脆性(80%)、水肿(60%)、尖锐溃疡及出血等,各表现的相关程度不同。l 病理表现DC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以淋巴滤泡增生(lymphfollicularhyperplasia,LFH)最显著;其余表现包括萎缩、隐窝分支、黏液耗竭、隐窝变形、再生增生、神经细胞化生、黏膜肌层增厚、弥漫性活动性黏膜炎性反应伴隐窝脓肿、上皮细胞变性及黏膜慢性炎性反应等。引文:孙强 《改道性结肠炎发生机制及诊治进展》
麦默通手术就是通常所说的乳腺微创手术,它是指在超声监视下,用专用旋切刀进行乳腺肿块的微创切除治疗或活检,最后送病理检查。 优势: 1.精确定位,准确切除病灶 深部病灶及直径仅5毫米的微小肿瘤可准确切除。 2.切口微小,美容效果好 麦默通手术切口只有2-5毫米,无须缝合、不留疤痕;而且同一侧乳房多个病灶,可以通过一个切口切除。 3.高科技设计确保安全 独特的空心穿刺针设计,手术全程只穿刺一次,避免重复多次穿刺导致的肿瘤细胞脱落后通过针道进行转移。 4.诊断更准确 可取得大而连续的标本,所取样本量为传统空心粗针的8倍,提高了病理诊断的准确率。 5.手术快速方便 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单个肿物切除10-30分钟,术后即可自由活动,住院时间短,术前无需长时间禁食水,术后短时间内可进食。 缺点: 1.乳腺组织创伤大: 虽然皮肤切口仅2-5mm,但乳腺组织损伤较开放手术无显著优势。 2.出血、淤血: 麦默通手术主要依靠胸带压迫止血,如果压迫效果不良或出血量大,可出现皮下瘀斑。严重时出现积液淤血,可能发生细菌感染。而开放手术可直视下止血。 3.肿瘤残余: 良性肿瘤活动度大,故麦默通手术仍有肿瘤残余的风险,尤其肿瘤较大时。 手术指导: 1、手术尽量避开月经前一周和月经期。 2、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需胸带加压包扎2-3天;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一般术后一周内换药2-3次为宜;一般术后7个工作日左右,领取病理报告,根据病理结果做后续处理和随访。 (2)术后如有发热、伤口出血、局部肿大或疼痛明显等不适情况,请及时来院处理;术后如局部青紫,请勿紧张,一般2周后青紫可完全消退;病灶较大的部分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轻度皮肤凹陷,一般一个月左右会恢复,不会影响美观。患侧上肢1个月内不提重物和避免强烈的上肢运动。 (3)良性病灶有复发可能,每次月经后自我检查1次,3-6个月定期门诊复诊。半年后可行超声检查。
乳腺叶状肿瘤 叶状肿瘤属纤维上皮性肿瘤,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1.0%。 1 临床特点 1.1病史及查体特征 叶状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女性,25~50岁多见。肿块多表现为质硬或质韧的无痛性肿块,边界清楚,卵圆形或分叶状,活动性良好,与皮肤无粘连。叶状肿瘤多隐匿起病,病史较长,也可短时间内迅速增大。 1.2组织病理学特点 叶状肿瘤起源于小叶内或导管周围的间质,管内型生长方式是其典型表现。2012年WHO乳腺肿瘤分类中推荐将叶状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3?级。肿瘤分级诊断标准: (1)良性叶状肿瘤:间质梭形细胞核形态一致,核分裂像常<5个/10 HPF,在间质细胞稀疏的区域常可见玻璃样变性或黏液变性。 (2)恶性叶状肿瘤:具有细胞核多形性明显、间质过度生长以至于低倍视野下仅见间质而未见上皮成分、间质细胞弥漫性增多及浸润性边界等特点,核分裂像≥10个/10HPF。 (3)当肿瘤不具有恶性叶状肿瘤的全部恶性组织学特点时,诊断为交界性叶状肿瘤。 1.3影像学特征 1.3.1 彩色超声表现 肿瘤直径平均大小约4~5 cm,大者直径可>40 cm。超声表现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的低回声肿物,常可见分叶,肿物内部纤维分隔也较常见。快速生长的肿瘤内部可能发生梗死,超声表现为肿物内部的囊性腔隙。当出现肿物后方回声衰减伴较高的血流阻力指数时,应警惕恶性可能。 1.3.2乳腺X线摄影表现 多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卵圆形或分叶状高密度肿物。有时可见肿物周围透亮晕环,由肿瘤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形成。 1.3.3磁共振表现 肿瘤多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边缘清楚的肿块,内部信号强度不均,T1加权像常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或等信号。 1.4复发转移风险 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叶状肿瘤的复发率分别为10%~17%、14%~25%和23%~30%,随着肿瘤复发次数的增多,其分级可能有所进展。恶性叶状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66%)、骨(28%)和脑(9%),发生远处转移的叶状肿瘤病人预后较差。良性及交界性叶状肿瘤通常不发生远处转移。 2 诊断 叶状肿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彩色超声。对于年龄≥30岁的病人,可加做乳腺X线检查。叶状肿瘤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切除活检或空芯针穿刺活检均可。乳腺肿瘤如直径>3 cm、病人年龄>35?岁、肿瘤快速增大或超声中可见肿瘤内部多发无回声区等特征,建议行空芯针穿刺活检。 3 治疗 治疗以手术为主,NCCN指南建议叶状肿瘤的阴性切缘范围应≥1 cm。当局部扩大切除不能获得阴性切缘时,可考虑行乳腺切除,但对年轻病人应尽量保留乳头乳晕,可考虑行Ⅰ期或Ⅱ期乳房再造。良性叶状肿瘤,无论切缘宽度如何,不推荐再次切除阴性切缘。叶状肿瘤主要通过血行转移,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5%,除非病理学检查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否则无须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目前,普遍认为辅助放化疗对叶状肿瘤并无显著疗效,尚无内分泌治疗的相关证据[17]。 叶状肿瘤术后可疑局部复发的病人应完善乳腺彩色超声、乳腺X线检查及组织病理学诊断,除外远处转移后,可再次行局部扩大切除,并尽量获得更宽的阴性切缘。对于伴有远处转移的局部复发叶状肿瘤的治疗,可参考NCCN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 4 随访 肿瘤复发的高峰时间段在术后2年之内,建议术后2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年随访1次。 参考1:Contemporary Multi-Institutional Cohort of 550 Cases of Phyllodes Tumors (2007-2017) Demonstrates a Need for More Individualized Margin Guidelines. 参考2: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CTLA-4)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1、皮肤不良反应:斑丘疹、瘙痒、片状皮炎、广泛性皮炎、皮肤色素减退等。 2-3周皮肤反应多发34-40%。 2、消化道不良反应:腹泻、肠炎、痉挛、里急后重、腹痛等。 5周消化道不良反应多发1-2%。 3、肝炎: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 6-7周免疫相关肝炎。 4、肺炎:新发或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发热及乏力等。 3%。 5、甲状腺功能异常和垂体炎:甲亢、甲减等。 6-7周常出现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异常4-10%。 免疫相关垂体炎<1%。 注意:一旦发生上述并发症,及时到医院就诊。 参考:2021版CSCO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