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头痛头晕是许多人都出现过的症状,那么大家会如何处理呢?今年32岁的李先生,也发生了头痛头晕的症状。由于发病突然,头晕发作时还伴有行走不稳的情况,几次发作之后,李先生便前往当地医院进行治疗。
1. 椎管内和脊髓肿瘤,可以活多久?脊髓肿瘤的生存期有很大的差异。首先脊髓肿瘤有不同的类型,有良性肿瘤也有恶性肿瘤,其中脊髓的良性肿瘤一般对于寿命不造成影响,可以长期存活。脊髓的良性肿瘤主要压迫
治疗前 突入胸腔的巨大胸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源性肿瘤,肿瘤直径约7cm大小,病病理为神经鞘瘤,采取后正中入路,完全切除肿瘤。 治疗中 手术采取后正中入路切口,完整切除胸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术后病理为神经鞘瘤。 治疗后 治疗后240天 术后患者完全康复,无任何神经功能障碍。
绝大部分良性脑膜瘤的患者是需要手术治疗的,如患者年纪较轻,一般情况良好,一旦脑膜瘤确诊后建议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治愈。 如患者年纪较大,基础疾病较多,一般身体状况较差,且肿瘤较小,位于非功能区。短期内不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也可以考虑暂时保守治疗,定期复查,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病情综合判断。 另外,对于颅底和海绵窦内肿瘤,手术风险比较高,也可采用其它治疗方案,比如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通过伽马刀治疗,控制肿瘤增长。
脑垂体瘤手术后有一定复发几率,特别是有侵袭性的垂体瘤,比如长入海绵窦,突破鞍膈孔长入鞍区的肿瘤。分泌激素的肿瘤例如生长激素性腺瘤,术后的复发率可以达到13%左右。泌乳性腺瘤,如果是大腺瘤术后复发率可以达到9%左右。垂体瘤术后的复发率,主要和手术过程当中是否切除彻底、是否呈侵袭性生长、是否呈多发性增生细胞有很大关系。 如果脑垂体瘤在手术的过程当中无法将肿瘤细胞完全切除,术后需要采取放疗,可以抑制残留的肿瘤细胞,减少术后的复发几率。还要定期前往医院随诊,可选择3个月或6复查一次,如果发现有复发的肿瘤还要及时给予处理。
脑垂体瘤的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体征表现。可出现视力下降、头痛、视野缺失、下丘脑综合征。 2.一般检查。检查视力、视野、测量体温等。 3.内分泌检查。如泌乳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皮质醇以及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4.CT扫描。常做冠状位平扫主要是了解蝶窦气化情况,如显示鞍底局部骨质受压下陷、变薄,有助于诊断垂体瘤。 5.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的首选方式,可提供三维观察,垂体大腺瘤,垂体微腺瘤,垂体促中MRI表现出不同信号特征。
脊髓星形细胞瘤是脊髓内呈进行性生长的肿瘤,与室管膜瘤统称为脊髓胶质瘤。起病比较隐匿,病程进展比较缓慢,恶变的程度比较低,患者通常只会出现腰部或者其他部位的不适感,一般很难及时发现。 脊髓星形细胞瘤与正常脊髓间的边界并不是特别清晰,通过手术方式很难将肿瘤全部切除,而且切除后复发的可能性比较高。因此,临床上通常采取肿瘤大部分切除,术后需要配合放疗或者化疗,预防肿瘤进一步发展以及复发。
1 什么是垂体瘤?为什么会得垂体瘤? 垂体瘤是鞍区的良性肿瘤,在神经外科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主要是因为部分垂体细胞不断增生繁殖,并且没有办法像正常细胞一样凋亡,越积越多,形成团块儿样的组织。脑垂体瘤的
有一种肿瘤,它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5左右,平均高发年龄为45岁。它更青睐中年女性,通常为良性肿瘤。它就是肿瘤中“善良的坏蛋”——脑膜瘤。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细胞,瘤体坐于硬膜上,底部与硬膜紧密粘连,它常呈球块状、盘形或哑铃形。最常见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和鞍结节。其他包括嗅沟、大脑镰、岩骨、天幕、后颅窝、脑室等。 脑膜瘤大多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症状依肿瘤大小、部位、生长速度不同而不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体征,当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高压症状时,常提示脑膜瘤体积已较大或生长迅速,瘤周出现反应性血管源性水肿。因肿瘤对脑组织或颅神经的压迫部位不同出现局灶症状各异,具有一定的定位诊断意义。 压迫前额叶的脑膜瘤 可出现人格分裂、性格改变等精神症状;压迫海绵窦的脑膜瘤可累及眼动、三叉神经,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和面部感觉异常; 压迫视神经的脑膜瘤 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视力丧失、突眼、视乳头水肿、视野缺损等特征性症状;压迫中央区的脑膜瘤,可出现抽搐、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压迫脑干、面听及后组颅神经的脑膜瘤,可出现行走不稳、听力下降、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 巨大脑膜瘤 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昏迷、瞳孔改变等脑疝危象。 WHO分类方案将脑膜瘤分为3级: Ⅰ级良性、Ⅱ级非典型性及Ⅲ级间变性/恶性。 #约90%的脑膜瘤属Ⅰ级包括脑膜内皮细胞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粒体型、血管瘤型、微囊型、分泌型、淋巴细胞丰富型及化生型,病理上具有多形性,偶见核分裂象。 Ⅱ级 主要包括脊索样型、透明细胞型、非典型性 Ⅲ级 包括乳头型、横纹肌样型、间变性3型脑膜瘤生存率及复发率与分级有关, Ⅰ级脑膜瘤 5年生存率约92%, Ⅱ级脑膜瘤 5 年生存率约78%, Ⅲ级脑膜瘤 5 年生存率约37.7%。手术切除后 Ⅰ级脑膜瘤 复发率7%~25%, Ⅱ级脑膜瘤 复发率29%~52%, Ⅲ级脑膜瘤 复发率50%~94%。肿瘤坏死或灶性坏死、出现有丝分裂象,被认为是脑膜瘤易复发的指标。多数脑膜瘤由于发现时体积较大,又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并不困难。 MRI,是对脑膜瘤最具诊断价值的影像学手段,可以清晰显示脑膜瘤作为颅内最常见脑外肿瘤的特征:宽基底附着于硬脑膜表面、特征性的“鼠尾征”、与脑组织之间常有蛛网膜间隙。 典型脑膜瘤 在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CT作为对MRI的补充,在发现脑膜瘤钙化、相邻颅骨反应性增生、破坏或侵蚀方面有独特价值。 脑膜瘤的治疗应遵循个性化原则,依据肿瘤分级、大小、部位、生长速度、年龄和一般情况综合决策。对于意外发现、无症状的脑膜瘤,采取观察是第一选择。第一次复查间隔3个月,然后每年复查一次。对于生长或有症状的脑膜瘤,手术切除是首选。对于高龄、不能耐受手术、部位特殊、手术风险大的小(直径<3cm )脑膜瘤,放射外科(如伽马刀、射波刀)可以作为替代方案。 WHOI级脑膜瘤 全切除后不需要放疗,定期随访,每年复查一次MRI,5年后可延长复查间隔时间;有残留可以观察,也可以放射外科或分割放射治疗。 WHOII级脑膜瘤 全切除后可以观察,或分割放射治疗预防复发;有残留建议行分割放射治疗。由于复发风险增加,随访间隔应为6个月,5年后,建议间隔1年。 WHOIII级脑膜瘤 生长迅速,早期复发,有全身转移的风险,具有特殊的分子病理特征。如果可行,建议根治性手术,然后行分割放疗或联合药物试验性治疗。 手术切除 是脑膜瘤治疗最有效的方法。随着显微外科和颅底技术的发展,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愈。 手术原则 遵循安全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术中切除程度是防止肿瘤复发的最重要因素。肉眼全切除后复发率为11%-15%,未全切除肿瘤5年复发率为37%-85%。 放射治疗 作为控制肿瘤生长、降低术后复发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已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认可。放射治疗分为放射外科和分割放射治疗。对于需要手术而风险大的、因生长位置无法全切,或WHO分级为II-III级的脑膜瘤,建议选择合适的放射治疗以控制肿瘤生长、降低复发率。脑膜瘤多属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对放射线敏感性低,因此放射治疗的目的不是快速消灭瘤体,而是使瘤细胞接受一定的放射剂量,使其增殖能力下降从而控制或阻止其进展。 脑膜瘤病人的预后,与肿瘤分级、部位、大小,有无全切及病人状况有关。大部分脑膜瘤患者,均可获得良好的预后,良性脑膜瘤全切除后,10年生存率超过90%。
近年来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戴大伟教授团队手术的脊柱、椎管、脊髓肿瘤病例日益增多,大量患者病种丰富,除了日常手术大量常规肿瘤(神经鞘瘤、脊膜瘤、室管膜瘤、脊髓星形细胞瘤、脊柱转移瘤、骨巨细胞瘤等)外,团队近日手术全切了一例颈椎椎管内脊膜瘤碰撞瘤一例(脊膜瘤+肺小细胞癌),相对罕见,患者术前表现为脖子痛和右上肢麻木。术后颈椎恢复较好,根据肺癌病理分型及基因分型,呼吸科及肿瘤科进一步靶向治疗。术前增强MR冠状位,肿瘤位于颈段脊髓右侧(C2)术前增强MR轴位,肿瘤位于颈段脊髓右前方,压迫脊髓手术全切肿瘤术后病理证实碰撞瘤(脊膜瘤+肺小细胞癌)那什么是碰撞瘤呢?碰撞瘤(collisiontumor):是指由两个独立的原发肿瘤相互碰撞或相互浸润而形成的肿瘤,即两种不同的肿瘤同时发生在同一部位。这一例患者,就是原先考虑是脊膜瘤可能性大,手术完整切下来一颗肿瘤,病理化验证实有两种肿瘤成分,且这两种肿瘤细胞属于不同来源,为两种独立的肿瘤,相互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