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老百姓俗称“蚯蚓腿”,通常进展缓慢,它可以在发病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患者觉得不痛不痒,没必要去治疗,实际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原因在于静脉曲张会逐渐进展和引起并发症。静脉曲张并发症主要有静脉炎、皮肤营养不良(色素沉着、湿疹、溃疡,其中溃疡俗称“老烂腿”)、破裂出血等,如果等到出现并发症再去治疗的话,会增加手术难度,而且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下面先介绍一下静脉曲张的并发症之一:静脉炎(一)为何会发生静脉炎? 血流淤滞、内皮损伤和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首先,下肢静脉曲张因瓣膜返流、血管迂曲、涡流等,通常会发生血流淤滞。其次,下肢静脉曲张通常存在回流障碍,患肢静脉血无法全部返回心肺进行充分氧合,导致血液含氧量降低,久之则会发生患肢营养不良,表现为静脉内皮损伤和皮肤损伤(色素,湿疹,溃疡)。此外,一旦患者由于卧床、外伤等因素导致血液高凝,继发静脉炎概率会明显增加。通常情况下,下肢静脉曲张越重,发病越久,血流淤滞和内皮损伤程度就越重,静脉炎发病概率就越高。(二)症状介绍: 一旦下肢迂曲的“青筋”(曲张静脉)局部发生红肿、疼痛,大多提示静脉炎的发生,而且往往合并血栓,也可以称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单纯静脉炎是指血管内表面炎症,仅表现为迂曲的“青筋”处红肿和疼痛,部分患者可不伴红肿;血栓性浅静脉炎则是指在血管内表面炎症的基础上,发生血栓(血管内血液凝固成块),临床表现为在迂曲“青筋”处发生红肿和疼痛的基础上,局部触诊时有条索状硬块(见图1)。(三)治疗方法有哪些? 下肢静脉曲张一旦继发静脉炎,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治疗:1.注意休息,避免久坐久站,多抬高患肢(最好足高于膝)。2.白天起床后穿静脉曲张二级压力袜,红肿硬块处可垫纱布加强局部压力;压力袜夜间可脱去。3.口服地奥司明、马栗种子提取物等药物改善下肢静脉回流,减轻炎症;同时可以辅用一些活血抗栓药物。4.外用:喜疗妥药膏外涂或硫酸镁溶液湿敷等。5.大多为无菌性炎症,一般不建议应用抗生素,除非合并周围皮肤软组织感染。6.手术治疗:目前仍然是最佳治疗方法,而且宜早不宜晚。目前各大医院多采用激光或射频为主的综合手术疗法。(四)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如何选择? 以往观点是先采取保守治疗,等局部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治疗。然而,大量临床实践发现保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许多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局部红肿和硬块往往会持续数周、数月甚至一年以上,部分患者即使治愈后也会不定期反复发作,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近几年,本人尝试对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进行早期手术治疗,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下肢静脉曲张继发血栓性浅静脉炎早期,直接在血栓硬块处做切口,将血栓挤出(见图2),并剥脱曲张静脉,彻底消灭炎症源头,同时采用激光和硬化剂等处理其余未发生静脉炎的曲张静脉。不仅可以达到一期治愈静脉曲张,还大大缩短了病人恢复时间和痛苦持续时间,从而可以早日投身工作。理论上讲,由于局部存在炎症,早期手术会增加手术风险,主要是伤口感染概率会升高,这应该是大多医生认为血栓性静脉炎应该采取保守治疗的主要原因。然而,本人发现早期手术的患者伤口感染概率并无明显增加,患者通过手术的获益远大于风险。 因此,下肢静脉曲张一旦确诊,应早期接受手术治疗;一旦继发血栓性静脉炎,更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因为现在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加大,他们经常久坐不运动,久而久之,随着年龄的加大,他们就会得静脉曲张。静脉曲张确实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病,他让我们腿胀腿疼,阻碍我们正常的运动,同时对我们生活也造成很大的困扰!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跑步为什么能预防静脉曲张?跑步到底能不能减轻静脉曲张的程度!首先,我们要搞明白为什么你会得静脉曲张?确实是因为你长时间的久坐和久站导致你的静脉瓣膜受损。这样就会使静脉血回流不畅从而导致静脉血淤积在小腿,造成我们静脉曲张!那么跑步为什么能够缓解静脉曲张呢?因为在我们跑步时,我们的下肢被不断地运动,在我们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小腿肌肉不断的在收缩,这就能够很好的促进静脉血,快速的回流,防止他们大量的堆积在腿部,从而造成静脉曲张,同时在跑步时,我们的血液流速加快,也能很好的防止血液在小腿部位堆积。那么,跑步缓解静脉曲张要注意什么呢?其实许多跑友在进行跑步时,往往会进行一些力量训练,确实有效的力量训练,能够很好的提高我们跑步的效率,防止我们在跑步时受到运动损伤,但是力量训练对于那些患有静脉曲张的跑友确实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在力量训练时,我们的全身会非常紧张,尤其是我们腹部的压力会急速升高,同时,这就会对我们的腿部压力造成影响,让我们腿部压力上升,从而进一步损坏我们的静脉瓣膜,这就会加重我们静脉曲张的程度!那么那些静脉曲张的朋友,除了跑步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预防静脉曲张呢?其实除了跑步之外,其他一些运动比如游泳,自行车,散步都是有益的活动,积极参加类似的运动,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延缓静脉曲张的发展。另外在运动时可以穿着弹力袜,这样对于静脉曲张的预防和控制效果就会更好。
1、饮食合理 应给予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功效的清淡食品,如丝瓜、黄瓜、西红柿、大白菜、萝卜等。应少食易燥、辛辣刺激性食品。主要目的为了保持大便通畅,减少静脉回流压力。 2、坚持锻炼 坚持步行能增强下肢肌肉的收缩能力,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患者出院后,应坚持每天步行30min,每日2次,也可以减轻术后牵拉感及疼痛。 3、常做血管保健操 由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长期的静脉高压,静脉血管张力逐渐下降,做血管保健操可增强尚没有病变的下肢浅静脉的张力,减少术后复发机会。具体方法:站立,踮起脚尖绷直后放平,反复练习,每次5分钟,每日三次,长期坚持可收良效。 4、适当穿着弹力袜 术后一周内需要日夜穿着,尤其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一周是关键时间,持续加压是确保疗效的基本保证。切不可掉以轻心擅自解除压力治疗,使得微创治前功尽弃。术后一周以后可以晨起活动时穿上循序减压弹力袜,睡眠时可不穿,一般须坚持使用3个月,至少要穿一个月以上,长期穿着更佳。使用期间应注意皮肤色泽变化及肢体肿胀情况,注意不要皱褶而产生局部压痕甚至破皮。 5、正确调节生活方式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便秘,采取坐式排便;为维持下肢血运,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位。站立时,不要总用两条腿一起支撑全身重量,可有所侧重,让两条腿轮换休息。少跷二郎腿,因为二郎腿的坐姿会阻碍一侧下肢静脉回流。休息时抬高患肢,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避免穿过紧的衣裤和腰带。
针灸放血有危害; 无根治的任何中药、药水和药膏,有时用了倒不如不用; 不要刻意用热水泡 不要按摩,错误的按摩会损伤本来就脆弱的静脉; 避免长期站立; 穿戴医用弹力袜; 步行或跑步, 定期锻炼提高下肢的肌力和促进血液循环,活动的程度以个人能承受为宜. 保持理想的体重. 坐位时不要翘儿郎腿,2个大腿不要交叉压迫。 不要相信伪科学,有的电视台为提高收视率冠以养生的名义召集无医学背景的所谓专家和著名人物,讲解按摩和刮痧的万能功效,有必要指出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经过按摩甚至刮痧后,情况会复杂化,我们遇到过患者经过按摩甚至刮痧后出现了严重的血栓性静脉炎。曲张的病变的静脉经过暴力处理后,受到损伤,加速创伤性静脉炎的发生,严重者有出现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致命危险。更有在甚者,一些中医声称并采用放血疗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曾有报纸报道并严重批判此种做法的无知、愚昧,在此明确指出放血疗法治疗静脉曲张是错误的,有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贫血等生命危险。大隐静脉曲张不治疗不会致命,但放血过多或不当会招致麻烦。门诊一女性患者告诉我曾先后放血疗法治疗静脉曲张17次,每次费用100元,结果无效,且出现静脉炎。另外 1 女性,先后治疗2个疗程,放血达20次,每周放血1次,结果找我咨询,检查发现出现了静脉炎,静脉曲张加重。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国人中的发病率超过10%。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包括压力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激光闭合术,微波闭合术,射频消融等。下面结合目前我院所采用的微创综合疗法,谈一些个人见解。1.压力治疗患肢穿静脉曲张专用压力袜,可以改善静脉曲张引起的肢体酸胀、沉重感、水肿和瘙痒等相关症状,可以有效限制和减缓静脉曲张的进一步发展,但效果仅限于此,不能除根。专业的静脉曲张袜必须从足趾穿到膝盖或者大腿根部,穿上后会对患肢产生一定的压力,而且从足部至膝盖(或大腿根部)压力逐步递减。切莫贪图便宜,买一些压力设计不科学或长度不适宜(例如从踝到膝盖)的压力袜,不仅不会起到治疗作用,还会加重足部静脉回流负担。静脉曲张袜一般起床后白天穿,晚上睡觉脱掉。压力袜不仅可以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保守治疗,也可以用于静脉曲张术后压迫止血和预防复发。大规模数据统计显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坚持穿压力袜3周以上,可以明显降低静脉曲张的复发。2.硬化剂注射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向曲张静脉内注入化学硬化剂,造成静脉内皮损伤而产生无菌性炎症,使静脉管腔闭合,并进一步纤维化,最终形成纤维条索使静脉腔永久性闭塞,以达到治疗静脉曲张的目的。该疗法优点是创伤小,只需要多点穿刺,无需切口,美容,费用低,缺点是复发率相对较高。该疗法主要适用于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扩张或直径3mm以下的静脉曲张。对于中重度静脉曲张,硬化注射治疗后静脉炎可能会比较重,因此在我院主要将其应用于激光和剥脱术后残留曲张静脉的“补刀”,可以进一步减小创伤,降低术后复发率。3.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最经典和标准的手术方法。方法是在大腿根部作切口,将大隐静脉近端及其5大属支分别予以结扎,然后采用专用器械或者分段作切口,将大隐静脉全程剥脱。该方法优点是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缺点是每隔几公分就需要作一个切口,手术创伤较大。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程度的下肢静脉曲张,尤其适用于直径特别粗大和成团的静脉曲张。4.激光闭合术激光闭合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方法之一,我院率先在国内开展该项技术,至今已积累数千例病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其原理是通过光纤头端释放能量,在静脉腔内产生蒸汽泡造成静脉内皮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使管腔闭合并进一步纤维化。该方法优点是创伤小,只需要多点穿刺,一般无需切口,美容,缺点是费用相对较高,有一定的皮肤烫伤概率。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程度的下肢静脉曲张,但对于直径特别粗大或成团的静脉曲张,激光治疗后静脉炎可能会比较重,因此个人不推荐单纯激光治疗。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首先要保证治疗效果,决不能为了追求微创而忽视疗效!激光和硬化剂虽然微创,但也有其缺点,传统手术虽然创伤较大,亦有其优点,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们联合应用,扬长避短。本人采用激光处理大隐静脉主干及粗大分支,同时作小切口(5mm左右)高位结扎大隐静脉,并根据个体病情适当作小切口剥脱成团曲张静脉,最后再采用硬化剂“补刀”,不仅可以真正做到创伤最小化,还可以有效降低静脉曲张的复发。本文系张健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进展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因静脉以及瓣膜结构或功 能异常使静脉回流不畅、静脉持续高压导致下肢静脉扩张以及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多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并伴有沉重、疲劳、胀痛、水肿、皮肤营养改变和溃疡等。目前大隐静脉曲张呈逐年增高趋势,据报道在美国年过50岁中约15%男性和25%女性患有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我国统计发病率8.89%。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各类微创治疗在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中得到利用,其中主要包括激光、射频、微波等腔内热消融治疗;曲张静脉刨吸术;内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尤其是激光腔内闭合术应用最广。激光治疗是通过18号套管针将细光纤进入大隐静脉及其细小分支,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腔内热消融治疗的原理是基本一致,血红蛋白等血液成分吸收能量在腔内沸腾产生微气泡或直接作用于血管壁,使血管内壁损伤及闭合、机化。以激光为例:影响激光治疗效果的因素包括波长、功率、发射模式及发射时间。激光波长有810nm、915nm、940nm、980nm、1320nm、1470nm、1560nm等,由于1000nm以内波长的激光是通过血红蛋白吸收能量,以上波长通过血红蛋白及水吸收能量,因此在采用激光治疗时应特别注意根据波长的大小决定其他参数。手术步骤:于内踝大隐静脉起始部(最表浅)18号套管针穿刺,导丝、导管引导下置入光纤至腹股沟皮肤皱褶下2cm,采用连续发射模式,膝上采用14-20瓦,膝下10-12瓦,移动速度0.5-1.0cm/s,皮下脂肪少则加快移动速度,防止烫伤皮肤。助手可沿激光走行路径压迫,促进大隐静脉闭合。 除了激光闭合术外,射频消融设备的更新改造使得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它是通过射频导管将热能传递到血管壁,导致血管壁损伤、变性,胶原纤维收缩和增厚,最终导致血管永久性闭合,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而且射频的穿透能力较弱,可以减少周围组织损伤。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超声引导,若曲张的浅静脉位于下肢远段或(和)过度迂曲、多发、直径相对较细,鞘管置入困难;在过度迂曲的曲张静脉内,尽管有导丝的导引,插入射频导管也有一定的难度,有可能会因此而终止治疗过程。 硬化剂治疗静脉曲张己经有很长历史,但由于疗效不确切,副反应大几近放弃。近年来新型泡沫硬化剂聚多卡醇以其创伤小、痛苦轻,并发症少,无瘢痕遗留、方便重复治疗等优势正在被众多的血管外科医生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广大患者提供又一种新的选择。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细胞膜脂相互作用,损伤内皮细胞,引起内皮细胞的脱离,粘连。聚多卡醇对血管内皮细胞同时具有浓度依赖和体积依赖性损伤作用,进一步增强了硬化效力,因此推广迅速。聚多卡醇治疗后应常规使用压迫绷带压迫受损静脉壁,以防止过度血栓形成和起初形成的附壁血栓的血管再通。另外,聚多卡醇有局麻作用,可局部、可逆性抑制末端感觉器官(感受器)的兴奋性和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能力。在安全性方面,聚多卡醇组患者均未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且无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无肝肾功能障碍和出凝血时间等改变及其它不良反应,说明聚多卡醇具有较高安全性。且国外有相关文献已经证实其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血管渗血、水肿、瘀伤、变色、疼痛等,但总体反应相对较轻。 综上所述,腔内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有很大的优越性,有时单纯通过激光治疗可能不能使所有静脉壁均匀受热闭合时,可以利用点切口对成团静脉进行剥除,必要时可利用聚多卡醇硬化剂注射联合治疗,尽可能减少再通复发的可能性。随着技术进步,基于患者具体病情,了解患者诉求,选择腔内消融闭合,点式剥脱和聚多卡醇硬化剂治疗的有效组合方式,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极大地提高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减少热损伤,降低复发率,使手术更彻底更微创
王经理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负责人,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平时应酬很多。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请他去做足部保健按摩。刚好王经理觉得最近几天小腿比较酸胀,还有点肿。他近日奔波劳累较多,这是个休息、调节的好机会,便欣然前往。按摩前,服务人员十分热情地为王经理洗足、护足,令他感到十分舒服,疲劳顿消。服务员一边与他聊天,一边为他做按摩。开始王经理觉得腿部很轻松,然而不知不觉中,他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急、胸闷,接着剧烈地咳嗽起来。服务员见状大惊,不知所措。看到王经理越咳越厉害,甚至咳出血来,按摩店经理意识到事态的危急,赶忙把他送往医院。经诊断,王经理患的是肺栓塞,经各种紧急救护措施,总算缓解了。医生说幸好送得及时,不然可能会危及生命。“医生,您能讲讲肺栓塞到底是什么病吗?难道是足部按摩引起的肺栓塞吗?”王经理的朋友问医生。“肺栓塞也叫肺梗塞,其主要病因是由于向肺脏供血的肺动脉被血栓堵塞了,使肺脏的血液供应骤减。这种情况下,肺部氧合血急剧减少,容易引起休克;血栓阻塞肺动脉后,可产生急性肺动脉高压,从而引起右心室扩张和急性右心衰竭;肺脏本身的缺血也可造成肺泡壁破坏,产生渗出液,反过来进一步影响肺部功能。病人会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和窒息感,继而有剧烈咳嗽、咯血、或大量泡沫性血痰,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膜刺痛,严重者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急剧下降,甚至休克,可伴有昏厥和大小便失禁,心动过速,也可出现心搏骤停或心室颤动而危及生命。其实足部按摩本身并不能引起肺栓塞,而是病人本身就患有某些疾病,如下肢静脉已经有了血栓存在,容易在按摩时下肢深部静脉中的血栓受挤压而随静脉回流血液直接进入肺动脉,导致严重后果。据统计,下肢静脉来源的血栓导致的肺栓塞占到了90%以上,因此,这种情况不宜接受足部按摩。王经理可能已经存在了小腿的静脉血栓,但是没有经过检查而确诊,足部和小腿的按摩把小腿内静脉血栓挤压松动了,跑到了肺动脉里面,才导致了刚才的症状”医生解释道。这时,按摩中心经理总算松了口气。他向医生承认自己的员工虽经过按摩培训,但不都是医学专业出身,而且以前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医生提醒他,以后在为顾客做足部按摩前应注意了解客人的病史,对有下肢血栓的病人不要盲目按摩。“那该怎么判断顾客是不是有下肢血栓呢?”按摩中心经理问道。“对一些下肢浮肿者,在未能仔细检查深静脉有血栓的情况下,应详细了解病人过去有无类似血栓病的情况,排除深部静脉血栓后再进行足疗操作。如果得知病人患有上述疾病,应建议其积极治疗,痊愈后再接受足疗。”“那对这类患者在做足部按摩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对明确患有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的病人,不要进行足疗;对下肢骨折、经常卧床的人群,应该注意掌握操作手法,要轻,时间要短,注意不要做小腿肚子的挤捏,以免造成隐匿的静脉栓子脱落随血流到肺,从而引起肺栓塞。同样,对某些慢性病人,如肝、肾功能减退、心脑血管病、长期糖尿病等人群,在做足部按摩时一定要谨慎从事。”医生接着告诉在场的人,“足部反射区按摩疗法本身是一种保健强身的方法,同时也是常见病、慢性病的辅助疗法,实践证明它具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反射性的调节全身各脏腑器官的功能,对一些慢性器质性疾病也有着辅助治疗和康复效果。但这对按摩人员的要求很高,因此一定要经过正规培训才行。选择按摩机构也应是那些正规的、有从业资格证书的才行。”
问:什么是颈动脉狭窄?答:颈动脉是一个流向大脑的血液通道。当各种原因造成该通道内部管径变小,就称作颈动脉狭窄。问:颈动脉狭窄的原因是什么?答:最常见的导致颈动脉狭窄的原因是颈动脉动脉硬化,占据90%以上。其他有先天性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动脉迂曲、外部压迫、创伤性闭塞、夹层、炎性血管病、放射性血管炎及淀粉样变性等。问:颈动脉硬化是如何导致颈动脉狭窄的?答:随着年龄增加,人的各种动脉都会产生硬化。动脉硬化的过程与水管中水锈形成的后果有点类似:水管中的水锈可以一点点增加,最终导致管腔变细、水流变小;动脉硬化最初表现为动脉管壁上出现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一点点增大,最终形成颈动脉狭窄。问: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可引起哪些后果?答:水管里面有了东西阻塞,水流就会不足,动脉狭窄也是这样。颈动脉狭窄可以导致它所供应的脑部组织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因而产生脑缺血症状。另外,颈动脉斑块如果生长不均匀,可碎裂而产生碎屑。这些碎屑脱落后随血流飘入脑中,可阻塞末梢血管,造成一小块脑组织缺血甚至坏死。细小的碎屑阻塞的血管较细,因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面积很小,甚至可以无症状,当然多数表现为短时间的头晕、行动困难、视物模糊等,因常在一天之内回复,医学上称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叫“小中风”,英文名字叫TIA。如果碎屑阻塞的血管较粗,则形成的脑部坏死组织面积较大,可导致真正的脑梗塞出现,出现中风或卒中的各种症状如头晕、昏厥、无力、摔倒、偏瘫、失语、偏盲、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大小便失禁、行动障碍等。严重者遗留后遗症甚至有生命危险。少数病人颈动脉狭窄处可并发血栓形成,突然阻塞血流,或者血栓脱落阻塞远端脑部血流,造成急性脑梗塞,引起中风或脑卒中。问:颈动脉狭窄或斑块的发生率是多少?答:调查表明,我国年龄超过40岁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1.3%;中老年人(45岁以上)已经确诊脑卒中或TIA的病例中,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达76%。问:颈动脉斑块或狭窄都会引起中风吗?答:多年大规模人群调查研究发现,最近几年引起中国居民死亡排名首位的原因是脑梗塞(中风),这其中90%左右是脑缺血或脑血管阻塞,而里面又有半数与颈动脉狭窄有关。因此,颈动脉狭窄引起的中风约占总数45%左右,包括腔隙性脑梗塞、局灶性脑梗塞、大面积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等。另外,有脑部缺血症状、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的病人2年内脑卒中发生率高达26-30%。即使无症状,查体发现颈动脉狭窄者,脑卒中发生率也达到约6-28%,而且随年龄增大而增加。问:如何自己早期辨别脑部血管疾病的各种症状?答:以下症状都可能是早期脑部血管症状,也可称作中风前兆甚至中风的早期表现:生活中失去活力,如白天思维不清、昏昏沉沉,晚上失眠,精神萎靡,淡漠忘事;性情短期内大变,如突然沉默寡言或脾气暴躁、固执己见、无理取闹;突然一阵头晕甚至失去意识;突然眼前一黑或眼前看不到部分东西;突然软弱无力甚至瘫坐、瘫倒;突然发呆说不出话、语言含混或胡言乱语;突然口唇麻木、流口水、口眼歪斜;突然手脚无力,尤其半身的肢体活动不灵便,走路不稳、想停下却不听使唤甚至摔倒。如果半小时内清醒过来,可以称作小中风,也就是TIA;失去意识超过半小时,就是中风了。问:如何知道自己有无颈动脉斑块或颈动脉狭窄?答:没有专业颅颈部血管知识的民众难以知晓自己是否有颈动脉斑块或颈动脉狭窄的。但可以根据是否有“脑缺血”、“小中风”、“脑梗塞”、“中风”的各种症状推测颈动脉狭窄的可能。当然,最简单的办法是去医院做一个颈动脉的超声波检查。问:如何发现颈动脉狭窄或斑块?答:最常用的手段是做一个颈动脉的超声波检查。这是一种无创伤、简单、准确的检查,随着超声设备在我国的普及,任何二级以上医院都能开展这个检查项目。超声也是大规模体检和筛查病变的主要手段。问:颈动脉狭窄还有什么诊断方法?答:除了超声,还有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都可以检查颈动脉狭窄。这些是大型检查手段,多数在超声检查基础上为了确定最佳治疗方案而采用。另外,还需采用核磁共振了解颅脑组织本身的病变情况,例如,有无腔隙性脑梗塞、梗塞灶的数量和位置以及该梗塞灶是否与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相对应。例如,左大脑半球有个小梗塞灶,但发现颈动脉斑块和狭窄在右侧颈动脉,这两者就无对应关系。而如果右大脑半球有个梗塞灶,就可能与右颈动脉狭窄有关。问:比较合理的检查应该怎么安排?答:我院神经内科、血管外科是诊治该病的主要承担科室。可以到这两个科室的门诊进行咨询,经医生问诊、查体后获得风险(危险度)评估和初步诊断,然后一般先做颈动脉超声和脑部的核磁共振扫描,了解颈动脉有无斑块和狭窄、脑部有无梗塞灶。然后将病变与症状进行定位分析,找出是否相对应,即可最终确诊。进一步检查是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R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这些检查一般作为选择准确治疗方案的手段。问:颈动脉狭窄和斑块需要早期治疗吗?答:需要的。尤其中老年人发现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常需口服降脂药物,起到稳定和软化斑块的作用,并延缓血管狭窄的进程;还需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其他常见并存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下肢动脉狭窄疾病等等,也需医生酌情安排治疗。问: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主要的内科治疗手段是什么?答:内科治疗主要依靠药物。象上面所说的降血脂的药物、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下肢动脉狭窄的药物。另外,有心率失常者,还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或抗凝药;已经有过脑梗塞、中风者,根据脑部病灶、认知情况、行动情况,还需酌情适用神经细胞活性药物。除了药物治疗,还应在饮食起居等生活方面注意调理,主要由门诊医生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建议。问;颈动脉狭窄和斑块除了内科治疗,还有什么方法?答:除了内科药物治疗,还有外科手术治疗、腔内介入治疗(包括颈动脉支架术和置管溶栓术)。问:手术方法是怎样的?答:外科手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或斑块比较彻底的方法。既然颈动脉斑块就如水管的水锈,因而这些东西可看做“垃圾”。目前有多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手术方法将这些“垃圾”清除掉,在颈部做一个几公分的小切口,把血管切开,去除病变,再缝合起来,称作“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较少用的方法是采用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在颈动脉狭窄的上下部位“搭个桥”,让血流绕过这段“残破路段”,称作“颈动脉旁路术”;还有一种手术是针对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情况,即用一段自体血管把颅骨外面的血流引导颅内血管,称作“颅内外动脉搭桥术”。问:其他疗法是怎样的?答:除了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还有腔内介入治疗。对于难以手术的患者,可以通过动脉穿刺将支架植入颈动脉,将狭窄的通道撑开,或压迫斑块,开放通向大脑的血流,称作“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于明确脑梗塞或颈动脉血栓者,还可以在早期(发病6-8小时内)将导管放到颈动脉内部,注射药物将血栓溶化,称作“颈动脉置管溶栓”。问:颈动脉狭窄或斑块严重到什么程度需要手术治疗?答:一般手术指征是按照狭窄率来判定的。国内外业界对此有三项规定,一是颈动脉狭窄超过70%,无论有无症状,须进行手术;二是颈动脉狭窄超过50%,产生了脑部血管症状者,须进行手术;三是颈动脉狭窄超过50%,虽然没有症状,但斑块是混合型、溃疡型、不稳定型或局部并发血栓者,须进行手术。问:颈动脉狭窄或斑块治疗后要注意什么?答:首先是无论经过了内科还是外科治疗,之后都必须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后续的药物治疗,维护前期的治疗效果;还要同时治疗房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小板、肥胖等等常见的并存病。另外,还要定期复查超声,了解血管局部的情况变化;定期验血复查相关指标。最后,要在生活起居饮食工作等等方面注意调养。问:生活中如何调养才能减少颈动脉狭窄和中风的发作?答:保持心情愉快;起居作息规律;避免情绪波动;避免重体力劳动或过量体育锻炼;避免饮食、饮酒过度,尤其注意控制高脂肪、高糖食品的大量摄入;适量活动如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注意维持大便通畅。起立、下蹲、上下楼梯等需缓慢。
下肢静脉曲张,老百姓俗称“蚯蚓腿”,通常进展缓慢,它可以在发病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患者觉得不痛不痒,没必要去治疗,实际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原因在于静脉曲张会逐渐进展和引起并发症。静脉曲张并发症主要有静脉炎、皮肤营养不良(包括色素沉着、湿疹、溃疡,其中溃疡俗称“老烂腿”)、破裂出血等,如果等到出现并发症再去治疗的话,会增加手术难度,而且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下面介绍一下静脉曲张的并发症之二:皮肤营养不良 (一)为何会发生皮肤营养不良? 皮肤营养不良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可以分为浅静脉血流淤滞和深静脉血流淤滞,部分二者兼有。浅静脉血流淤滞是由于下肢静脉曲张或浅静脉瓣膜返流引起,而深静脉血流淤滞则是由于深静脉瓣膜返流或血栓阻塞引起,少数还与患者心脏泵功能差有关。患肢静脉血无法全部返回心肺进行充分氧合,导致血液含氧量降低,久之则会发生局部皮肤营养不良。此外,患肢长期的慢性静脉压升高,可以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细胞、蛋白和细胞因子等溢出到血管外,导致患肢局部疼痛不适、水肿和色素沉着等。由于脚踝内外侧分布有大的穿支静脉,而且静脉压最高,这些部位的皮肤容易早期发生营养不良,而且容易进展加重到溃疡阶段。 (二)症状介绍: 早期主要表现为患肢小腿远端皮肤上的点状色素,继而蔓延成片,部分会进展至整个小腿区域。如果静脉淤滞状态得不到及时纠正,患肢局部皮肤可能会发生湿疹。病情继续进展,色素沉着会进一步密集,导致皮肤硬化,像黑色皮革一样。如果病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局部皮肤营养不良状态持续加重,最终会发生溃疡,俗称“老烂腿”。少数患者病情可呈跳跃式发展,可不经历色素沉着阶段而直接发生湿疹或溃疡。典型照片见图1。图1 左小腿广泛色素沉着,局部皮革样;右小腿“老烂腿” (三)治疗方法有哪些? 下肢静脉曲张一旦继发皮肤营养不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1.注意休息,避免久坐久站,多抬高患肢(最好足高于膝)。 2.白天起床后穿静脉曲张二级压力袜,有皮肤溃疡者创面垫纱布后再穿压力袜;压力袜夜间可脱去。 3.如已进展至老烂腿阶段,建议每日采用碘伏等消毒剂消毒创面,并更换无菌纱布。 4.口服地奥司明、马栗种子提取物等药物有助于改善下肢静脉回流。 5.一般不建议应用抗生素,除非合并周围皮肤软组织感染。 6.手术治疗:目前仍然是最佳治疗方法,在手术处理静脉曲张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溃疡清创,待创面肉芽新鲜后进行植皮手术,部分创面条件较好者可在首次手术时直接植皮。 (四)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如何选择? 皮肤营养不良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患肢的静脉淤滞状态。对于浅静脉淤滞引起的,需要针对静脉曲张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深静脉淤滞引起的,需要通过压力治疗和(或)药物治疗改善下肢静脉回流;如果浅深静脉均存在血流淤滞,在排除深静脉血栓后,应首先针对静脉曲张进行手术,术后继续采用压力治疗和(或)药物治疗改善下肢静脉回流。如果患者身体情况良好,无心脑肺等器官重大合并症,建议早期手术。对于身体状态差、无法耐受手术和麻醉的患者,如果能够严格长期坚持保守治疗,尤其是压力治疗,是可以有效改善静脉曲张皮肤营养不良并发症的,即使是“老烂腿”期也有治愈可能。然而,如果单纯采取保守治疗,疗程通常很长,而且后期容易反复发作,因此,手术仍然是最佳治疗方法。 以往针对下肢静脉曲张“老烂腿”,一般仅针对静脉曲张进行手术,对于溃疡则是在术后采用绷带或弹力袜进行压力治疗,定期换药,后续治疗过程仍然较长。得益于大量糖尿病足治疗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近几年本人尝试在进行静脉曲张手术的同时,对“老烂腿”溃疡进行清创去腐+持续负压引流,等创面干净后进行植皮手术,如创面条件较好,则在首次手术时同时进行植皮,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这种复合手术方法一般仅需要1-2次手术即可做到下肢静脉曲张“老烂腿”痊愈,大大缩短了患者康复时间,为下肢静脉曲张“老烂腿”患者带来了福音。 无论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在“老烂腿”痊愈后,建议患肢长期穿弹力袜进行压力治疗,原因则在于部分患者患肢的血液淤滞状态无法完全得到纠正。 下面介绍两个实例:图2 “老烂腿”一次手术治愈(静脉曲张激光术+清创植皮负压引流)图3 “老烂腿”三次手术治愈(第一次:静脉曲张激光术+清创负压引流;第二次:清创负压引流;第三次:清创+植皮后负压引流)
糖尿病除了危害心脏、脑、肾脏等重要内脏器官外,对下肢的危害也相当严重。据统计,糖尿病住院病人中,约十分之一以上出现下肢动脉供血不足表现,包括脚冷、脚趾疼痛、脉搏消失、足趾溃烂、脚部向上蔓延的变黑、坏死等,统称“糖尿病足”,发生后如果处理不恰当,轻则惨遭截肢,重则性命不保。糖尿病治疗中,以前基本以内科药物保守治疗为主,对其引起的下肢动脉缺血并发症办法不是很多,效果也较差。很多糖尿病足只好一截了之。近年来,随着血管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外科手术治疗糖尿病足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肢体保全率较以前大大提高。那么,利用血管外科方法是如何保全肢体的呢?外科治疗糖尿病足的基本原理就是想方设法恢复下肢远端(脚部)的血液供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手术方法:第一类,微创手术直接经皮穿刺,将导管到死等引入血管中,利用手法将狭窄或阻塞的动脉打通。糖尿病最喜欢侵犯的动脉是小腿的血管。早期病变往往是局部的段状狭窄,可以采用球囊扩张或附加支架植入的办法将血管开通,恢复正常血管口径,从而恢复血液供应。该方法无须开刀,仅靠穿刺完成,是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另外,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动脉硬化,故许多大动脉也会产生狭窄甚至闭塞,这种方法的微创优势体现的更多。缺点是:由于小腿动脉口径比较细,时间久了容易再发狭窄。到病变中后期,往往出现长段的血管狭窄。此时,虽可以连续植入多个支架将血管开通,但再堵率高,而且费用也较大。另外尚可用一些机械旋切设备,例如超声消融仪器,将闭塞的血管段开通,缺点也是容易再发生狭窄。第二类,旁路手术,俗称搭桥术即采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其他部位的血管作为移植物,也就是“桥”,两端分别吻合于狭窄或闭塞段以外的正常血管壁上,使血流绕道流向下肢远端,恢复下肢的血液通道。这是传统的血管外科方法,已经应用于动脉硬化闭塞症数十年之久。近年来发现用于糖尿病足也有很好的保肢效果。缺点是由于血管比较细,数年后有一定比例的再阻塞率。第三类,静脉动脉化手术就是把动脉的血液引流到下肢静脉中,利用自身现有的“管道”将动脉血运输到脚部,创伤小,方法简单,再阻塞少。缺点是有的病人会出现下肢肿胀。第四类,其他手术主要有腰交感神经切断术、大网膜移植术等,应用较少。根据糖尿病足发展的不同阶段,可灵活选择上述各种手术方法,采用单一或联合应用的方案。近年血管外科医生不但掌握传统的开放手术技术,也掌握了精细的导管导丝微创技术,可以利用各种技术的独有优势,应用于不同部位的多发病变,称作杂交手术或复合手术,以最微创的技术达到重建下肢血液通道、改善下肢血液供应、减轻症状、减少肢体坏死范围、避免截肢、保全肢体的效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