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抑郁症,家长还不引起重视吗? 当发现孩子有抑郁症,有的父母开始四处求医或者查阅资料,开始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错误,有的开始向孩子认错检讨,有的不敢再向孩子发脾气,可是,父母的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治疗孩子的病”,按照某些孩子的话说“他们都是暂时的改变”“他们都是装模作样”“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也有一些孩子无论药物治疗还是心理干预效果都不好,情绪不稳,不能出门,不能复学,常常出现严重自杀想法,父母只好有一人陪同,日夜监护。 有些孩子,常常会沉浸在网络游戏世界,不愿出门,不愿看医生,更不愿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这些都让父母心急火燎,而又无可奈何。 有的父母不再逼孩子上学,可是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错过上学时机,父母内心又无比着急。 总之,这类青少年抑郁症会让整个家庭陷入困顿和无奈之中。当孩子出现抑郁之后,父母到底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抑郁症不是单纯的“心情不好”,它是一种疾病;患病并不是丢人的事情,但是病需要治疗。 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绝望沮丧悲伤,还有丧失兴趣、疲倦、焦虑、厌食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等等因素。 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温顺乖巧的孩子,他们看起来学习优秀令人羡慕,却暗地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有很多暴躁爱哭的孩子,他们总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不要觉得孩子性格内向或是闹脾气,置之不理等孩子自己“痊愈”。 殊不知,抑郁就像一个隐形杀手,随时会要了孩子的命。 要知道是什么导致了抑郁症? 1、心理、社会因素。一些研究提示,日常压力对孩子的身体也有看不见的不良影响,不良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婚、重病或屡遭不幸,可导致抑郁症。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引起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越强烈,越持久,其致病作用也越大。 所以当家里有大事发生,尤其要关注孩子的情绪,避免孩子长期生活在不愉快的情绪里。 2、遗传因素。调查显示,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抑郁症往往在家族中集中出现。若父母中有一人患抑郁症,则孩子患该病的机会增加10%~13%,如果孪生子中有一人患抑郁症,那么另一个人在一生中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70%。 3、个人性格缺陷。抑郁症患者病前大多有自卑,易猜忌,易嫉妒等不良的性格特点。他们在认识和行为上普遍存在着非积极的应对策略,如否认、逃避、认识歪曲,对紧张性生活事件的应付方式往往是带有情绪指向性的,这些人往往是怨天尤人,对别人是愤懑怨恨和谴责。 抑郁症重在预防,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家长首先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和症状 青少年与成年人相比,后者具有主动寻求帮助的能力,而青少年则只能依靠父母、老师或者其他照顾者,请他们辨识问题、获取帮助。如果你需要照顾一个未成年人,学习辨识他们的抑郁症症状以及如何应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 抑郁症表现和症状: 悲伤或者无助 急躁、愤怒、敌意 常常流泪哭泣 远离家人和朋友 对活动失去兴趣 学业表现变差 饮食、睡眠习惯发生变化 不安、激动 觉得毫无价值、羞愧 缺乏激情、动力 疲惫 难以集中精力 毫无原因的疼痛 关于死亡、自杀的想法 抑郁症还是青春期成长的烦恼 青少年会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化和行为异常,但是持续的个性、情绪和行为的异常则表示出现深层次的问题。如果你无法确定是抑郁症还是普通的青春期烦恼,你可以考虑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与平常表现的差异有多大等。荷尔蒙和压力可以解释偶尔的青春期焦虑,但是无法造成持续性的、不停止的嗜睡或者急躁。 青少年自杀倾向的表现 抑郁症严重的青少年经常思考、讨论自杀,做出引人注意的自杀尝试。由于出现越来越多的自杀案例,父母需要严肃对待青少年出现的自杀想法和行为。 在大部分青少年自杀案例中,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紊乱问题是主要起因。如果病人还酗酒、滥用药物,自杀的风险明显增高。由于自杀行为的后果非常严重,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的抑郁症青少年,都必须严加看管。 关注自杀警报 说自己在自杀、或者开玩笑说自己在自杀 说出“我死了更好”、“我希望我永远消失”、“我找不到出路”。 认为死亡具有积极意义,“如果我死了,人们会更加爱我”。 写关于死亡、去世、自杀的故事或者诗歌。 热衷于危险、鲁莽的行为,造成许多的意外伤害。 将自己珍贵的、喜爱的东西赠送他人。 向朋友、家人做最后的告别。 寻找自杀用的武器、药物或者方式。 父母如何帮助抑郁的孩子? 如何与抑郁症青少年沟通 专心听,停止说教。当孩子开始说时,遏制住任何批评和评价的念头。重要的是孩子在述说自己的感受。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告诉他们,你就在这里陪着他们。 温柔而执着。最初,孩子会不理你,请不要放弃。对于青少年,讨论抑郁症非常艰难。即使他们想说,说出抑郁时的感受也非常痛苦。尊重孩子的舒适感受,你只需要强调你的关心和倾听的意愿。 承认他们的感受。即使你觉得孩子的感受和关注是愚蠢的、不合理的,你也不要要求他们走出来。通常,好心的解释“情况并不糟糕”,可能让孩子觉得你并不是认真的对待他们的感受。你只需要简单的承认他们现在感受到的痛苦和悲伤,孩子就会感觉到你在理解和支持他们。 请他人帮助。如果孩子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你可以求助于学校顾问、老师或者心理健康专业人士。重要的是存在沟通的渠道。 鼓励社交活动 孩子会远离朋友,不参加过去喜爱的活动。离群会让抑郁症变的更糟,所以尽可能的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群体。 多陪伴他们。每天分出时间来陪伴他们。在这段时间,你完全属于孩子。简单的陪伴能够有效减少孩子的抑郁。 鼓励他们参加社交互动。创造链接他人的机会。鼓励他们外出会见朋友,或者邀请朋友来家里。参加一些多个家庭参与的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与其他小孩玩耍、交朋友。 让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建议孩子参加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活动,例如运动、课余活动俱乐部、绘画、舞蹈或者音乐。由于他们是重新尝试与外部世界接触,所以最初时他们会缺少动力和兴趣,随着感觉越来越好,他们能够重新获取活力。 鼓励他们参加志愿者组织。为他人提供帮助,能够有效抵抗抑郁症,提高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鼓励他们设定目标和意义。如果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志愿服务,你们会建立好的关系。 保持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与生理健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缺少活动、休息不好、营养不良,抑郁症可能加剧。不幸的是,青少年往往具有很多不良习惯,例如熬夜、喜爱垃圾食品、长时间玩弄手机和电子设备。作为父母,你应该建立一个健康、舒适的家庭氛围,与这些坏行为作斗争。 让孩子运动起来。运动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所以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让孩子动起来。理想情况是每天最少运动一个小时,但是不要令孩子厌倦、悲伤。外出遛狗、跳舞、远足、骑自行车或者滑滑板。只要他们运动,就对他们有利。 限制上网时间。青少年往往在网络中逃避现实问题,长期待在网络世界中,他们越来越远离人群,更加抑郁。上网时间增多,运动和会见朋友的时间就会减少。这一增一减均可能加重抑郁症。 提供营养,均衡饮食。确保孩子获取足够的营养,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鼓励他们早睡,保持充足睡眠。青少年比成年人需要更多的睡眠,才能保证头脑清醒,所以每天保持9-10小时睡眠。 照顾好你自己 作为父母,你会发现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被抑郁症孩子吸引。与此同时,你可能忽略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但是在这段困难时期,多多照顾自己也非常重要。 总之,你需要多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你无法独自承担所有的事情。拥有自己的支持关系能够使你保持健康、积极,你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 不要阻塞、囤积自己的情绪。 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 不要向家人隐瞒孩子的现状。 不要忽略其他的孩子。 不要相互抱怨,多沟通、理解
亲们早安吉祥[太阳] 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缺点,不要将什么事都看得那么绝对,我们要用宽厚仁慈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出了问题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爱自己容易爱别人难。如果你能做到像容忍自己一样去容忍别人,能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就很少人会再和你计较了,你人缘将好到出乎你想象。因为,将心比心便是慈心。 今天是2018年11月27日,星期二,农历十月二十。 [玫瑰]温馨提示: 良好心态,充足睡眠, 適量锻炼,科学饮食, 看破、放下、自在, 开心每一刻~[调皮]
——访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杨勇超 医药卫生报记者:董菲通讯员:席娜 “全民健康才能全面小康——从关注个人到关注全民开始!”8月23日上午12时25分,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副主任医师杨勇超在微信朋友圈中写下这样一条心情。据悉,在郑州市首个“中国医师节”纪念活动中他被评为郑州市公共卫生岗位标兵。 9月19日,记者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恰逢其时的一场秋雨洗去了人们心中的燥热。穿过门诊楼,来在杨勇超医生的办公室,只见桌上静静地摆放着一本《心理分册》健康管理技术手册丛书。看到记者的到来,他热情地上前问候,言谈间充满成熟稳重的气息。 “医生”与患者 “目前,我主要负责医院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业务范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慈善救助;二是心理卫生疾病知识的健康宣讲;三是社区康复。”杨勇超坦言,社区康复实际上是心理疾病诊疗观念的一种转变,从关注个人到关注群体。最终目标是让精神病患者转变成为心理康复人员服务社会、体现生命价值。 他说,有一次去西安,在大街上被一个患者认出来。坦言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也让他体会到每一个治疗好的患者内心对医生都是充满感激的。 “我到底要不要和他们交往?”“主动谈话是一种歧视,还是不打招呼是一种歧视?”工作中,由于“精神科医生”职业角色的特殊性,杨勇超会经常思考与患者接触和交往中的细节问题。最终得出结论:两种交流方式都是一种尊重。并且,他发现在公众场合与患者之间非言语的交流(比如一个善意的微笑),患者更易于接受。 走进患者的内心深处 杨勇超说,作为心理医生,常常“走的”都是患者内心深处。 小欣(化名)是一个15岁的女孩,在初中考高中的那段时间,由于学习和心理压力较大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用被子蒙住头不停地哭泣,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在家中连话都不敢说。 后来,小欣的父亲经熟人介绍找到杨勇超,简单介绍了小欣的情况后,杨勇超决定亲自去小欣家中做心理治疗。 “我想来帮助你!”来到小欣家中,在小欣父母的帮助下杨勇超进入小欣的卧室。经过很长时间的沉默和观察,杨勇超诚恳地说道。 当时,小欣斜躺在床上,听到杨勇超的话语后瞬间泪流满面。并说出了她为什么不去上学的原因:“爸爸妈妈只会要求我考一个重点高中,一点儿也不关心我内心的感受!” 杨勇超说,经过十几次的沟通之后,小欣爸爸妈妈也认识到是由于自己和孩子通过方式的原因,导致小欣理解问题出现偏差,“结果把自己姑娘的心理破坏了。” 发现问题之后,杨勇超作为一名心理成员参加到小欣的家庭沟通里面,帮助分析问题、化解家庭矛盾。 后来,小欣父母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模式,小欣心结被解开,顺利入学并参加了高考。 “复原”与“再复原” 谈到社区康复,杨勇超感触颇深。 “判断精神病患者是否康复主要看他能否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杨勇超坦言,在门诊中,他经常会听到患者有这样的疑问:“杨医生,我的病会不会治好?” 由于人们对精神疾病有“病耻感”,很多被治愈的病人为了保护其隐私也不便做过多的宣传,导致很多患者得不到“精神疾病可以被治愈”的信息。从而触使了他对精神科疾病诊疗观念的转变,即:如何同时给更多的病人做治疗?如何从治病到防病?如何从关注个人到关注群体?于是,社区康复理念应运而生。 据悉,目前在郑州市区内已经成功开设了四个《心语驿站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试点,获得上级领导和周围群众的广泛认可。
本手册适用于所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帮你理解它到底是什么,还为你提供自救及如何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如果你是双相障碍患者的亲友,这本手册可以教你怎样帮助他。“躁郁症(Manic Depression)”,学界又将其称为“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或“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这种障碍与情绪密切相关。全球大约有六千万人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年轻人发病率更高。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5倍以上。在所有自杀死亡中,双相障碍可能占到1/4。本文目录:“躁郁症/双相障碍”有什么样的表现?“躁郁症/双相障碍”的类型哪些人容易出现“双相障碍”?我是“双相障碍”患者,我可以如何自救?作为“双相障碍”患者的朋友或家人,我能做些什么?双相障碍应该怎样治疗?-“躁郁症”有什么样的表现?-著名的电影演员,电影《乱世佳人》扮演“郝思嘉”的演员费雯丽,她曾两获奥斯卡奖,堪称电影史上最优秀、最美丽的天才演员之一。但她同时也是一位双相障碍患者。在她的传记《费雯丽传》中,作者安妮爱德华兹描写道:“费雯丽发起狂来是蛮横、执拗的,忧郁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受惊吓的、需要怜爱的孩子,其余时候才是朋友所熟悉的甜蜜迷人、聪悟豪爽的夫人。”(安妮爱德华兹, 1983)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起伏,但对于双相障碍患者来说,他们的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非常极端:时而情绪高涨,兴奋至极;时而又悲观消极,低落不已。除了感受情绪上的极端变化外,双相障碍患者的精力、行为也会出现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循环周期。他们通常会经历:·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manic/hypomanic episodes)(情绪高涨)· 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s)(情绪低落)· 在躁狂或抑郁发作的周期之内还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精神病性症状(psychotic symptoms)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发作又可能有抑郁发作的疾病。“双相”即表明患者的状态在躁狂/轻躁狂和抑郁两种彼此对立的反相之间循环转变。在典型的病例中,双相障碍病人会先出现躁狂发作,而后可能会先有一个正常的间歇期,再出现一次抑郁发作,其后又有一个间歇期,如此发展。也可能是躁狂发作后紧接着一次反相的发作,即抑郁发作,在这两次、一对发作后才有一次间歇期。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s)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躁狂发作的基本特征是存在明确的时段,几乎每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有明显异常且持续的心境高涨、膨胀或易激惹,持续性的活动增多或精力旺盛,这个时间至少持续1周。躁狂发作时,通常会有欣快、过度愉悦、高涨或“感到站在世界之巅”等心境。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中的3或4项以上,很可能说明存在躁狂发作:·自尊心膨胀或夸大。可能会严重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无所不能、百毒不侵,甚至出现幻觉,认为自己可以听到别人听不到的东西。还可能会许下自己无法做到的承诺,在知之甚少的时候就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一项极为复杂的任务,例如写一本小说或创造一项发明。·睡眠的需求减少。与失眠不同,失眠是指想睡觉或感到需要睡觉但无法入睡。当处于躁狂发作时期,可能只睡很少的时间,甚至每天只睡3个小时,就觉得自己休息好了,能量充足。严重时,可能几天都不睡觉也不会觉得疲乏。·比平时更健谈或有持续讲话的压力感。可能会有持续快速谈话,不顾及他人的交流欲望,甚至是以一种侵入式的方式。如果是易激惹的状态,还可能表现出粗鲁或攻击性。·意念飘忽或主观感受到思维奔逸。在谈话时,可能会在不同话题之间快速切换,甚至毫无逻辑和组织性。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有很多个脑子”,或者想法塞满脑子,以致于说话速度跟不上脑子,而难以表达。·自我报告或被观察到的随境转移(即注意力太容易被不重要或无关的外界刺激所吸引)。可能会出现注意力分散或无法集中的情况,很容易被外部刺激所干扰。·目标导向的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激越。可能会忽然感觉自己变得友好,对人际关系或性关系非常感兴趣,不断地联络老朋友或一般朋友甚至陌生人,但不顾及这些互动行为显得具有侵扰性、专横和要求过多。通常还会表现出精神运动性激越或坐立不安,走来走去,或同时进行多重对话。·过度地参与那些可能产生痛苦后果的高风险活动。可能会疯狂购物、捐赠财产、危险驾驶、愚蠢的商业投资、轻率的性行为、滥用药物或酒精,甚至自我伤害。轻躁狂发作(hypomanic episodes)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轻躁狂和躁狂比较类似,但持续时间相较更短,一般持续4天左右,且不会出现躁狂发作时的精神病性特征,如妄想、幻觉和自伤行为。通常社会功能受损也不明显,不需要住院治疗。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s)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重性抑郁发作通常持续时间长达2周或以上,在这个周期内,可能会呈现以下症状中的5种或以上:感到悲伤、空虚、无望或不明原因的流泪、哭泣(注:儿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心境易激惹)。·对于活动的兴趣和愉悦感下降。·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或食欲减退或增加(注:儿童则可表现为未达到应增体重)。·失眠或睡眠过多。·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坐立不安或变得迟钝)。·疲劳或精力不足。·过分的、不恰当的无价值感和内疚自责(可以达到妄想程度)。·思考能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犹豫不决。·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恐惧死亡)、没有具体计划的自杀观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实施自杀的具体计划。注:还可能存在混合发作(mixed episodes)的情况,即同时符合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症状。这是最为糟糕的情况,更具不可预测性和危险性,患者更难理清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何种帮助,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同时出现,个体会更难进行情绪控制和管理,因而更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双相障碍的几种类型 -在目前的DSM诊断系统中,双相障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双相Ⅰ型障碍(Bipolar Ⅰ)和双相Ⅱ型障碍(Bipolar Ⅱ)。双相Ⅰ型障碍的诊断需要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也可能会经历重性抑郁发作,但不是必要条件。双相Ⅱ型障碍必须要同时经历过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和一次重性抑郁发作。其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如有躁狂发作,则必诊断为双相Ⅰ型障碍。另外还有一种快速循环型的双相障碍(rapid-cycling type),即如果个体在12个月内至少有4次符合躁狂、轻躁狂或重性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心境发作,就被称之为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在两次反相的发作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间歇期,但也有的时候,患者的情绪在一天之内,甚至一个小时之内,就会出现极端的转变。目前在DSM系统之中,这种类型并未独立出来,而是作为附属列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双相情感障碍都可能出现快速循环。此外,如果个体在至少2年内有多次轻躁狂症状(hypomanic mood states),但未符合轻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且有多次抑郁症状(depressive mood states),但未符合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则可能被诊断为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c disorder)。这些症状通常比较轻微,甚至成为了患者的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来说,处于轻躁狂期时,他们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感到自己文思如泉涌,灵感大爆发,这种障碍甚至成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工作的工具。- 哪些人容易出现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目前还没有非常清楚的发病机制。很多研究致力于寻找生物学的原因,如基因遗传和大脑病变,另外有些研究者认为,社会因素是导致双相障碍的重要原因。目前发现的主要有以下5种原因:1. 童年虐待:儿童时期经历过严重的情感创伤的人,如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创伤性事件、丧失至亲之人等,长大后更可能发展出双相障碍。2. 压力性生活事件:亲密关系破裂、金钱问题、创伤性丧失等急性应激事件可能是触发某些症状的导火索,而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之下,同样可能导致躁狂或抑郁发作。3. 自尊问题:当你情绪非常低落、自尊非常低或者觉得自己毫无价值的时候,“躁狂”可能变成了一种应对方式/防御机制,帮助你重新获得自信。4. 大脑化学: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精神病性药物可以改善双相障碍的症状,这些药物通常作用于大脑的神经递质(化学信使)。5. 基因遗传:双相障碍的家族史对于双相障碍是最强和最一致的风险因素。有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的个体的成年人亲属中,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Slater(1944)发现,躁郁症病人的直系亲属中有15%出现同样的病症。虽然家族的共患率中还包含了一定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遗传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家族成员也是你成长环境中的一部分。- 我是双相障碍患者,我可以如何自救? -双相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患病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但这里还是有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你改善和缓解自己的症状,提高你的生活质量。1. 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监控自己的情绪:你可以使用手机app来记录自己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识别触发你情绪转变的导火索:如果你在熬夜之后感觉异常兴奋或者在面临最后期限时容易情绪低落,你可以通过识别这些固定模式来避免或者减少它们对你情绪的影响;·了解你情绪转变时的征兆:每当你躁狂或抑郁发作之前,肯定会出现一些可观察到的变化,例如睡眠、食欲或行为的改变。2. 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制定常规生活计划:包括日常活动,如健康规律的饮食、按时充足的睡眠和定期的锻炼;放松或正念;兴趣爱好和社交活动;如果需要服药的话,最好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服药,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副作用,帮助你的身体系统维持稳定;·学会处理压力事件·学会管理自己的财务·为危机的发生做好准备:当你感觉非常不好,或者躁狂、抑郁期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或者常规治疗失效的时候,你可能需要紧急支持,例如选择住院治疗。3. 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学会从最亲密的家人或朋友处获得帮助;·加入同伴互助团体:同跟你有相似经历的人建立联系是一种帮助你走出困难的有效方法,你可以跟他们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等。- 作为双相障碍患者的亲友,我能做些什么? -1. 保持开放的态度从外在来看,双相障碍患者可能只是简单呈现出极端的高低情绪变化。但是对于病人自身,他们可能会同时伴有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感觉。以一个开放的态度去倾听双相障碍患者讲述他们的经历会让他们感觉到被支持、接纳和包容。2. 为躁狂发作做好准备在他们处于正常期的时候,尝试去询问当他们处于躁狂/轻躁狂发作期的时候,需要何种帮助和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跟他们一起参与创造性活动;在他们做出承诺或者开展项目之前,你可以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避免他们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如果他们愿意,可以让他们把钱交给你管;帮助他们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包括饮食和睡眠。3. 遇到棘手的情况,最好进行沟通当他们出现幻听或幻视的时候,你很可能难以理解他们的想法,但对他们来说,感受是真实的。你需要尽量保持冷静,不要激怒或惹恼他们,试图让他们知道,即使你看不到也听不到,但你可以明白他们的感受。设身处地地去共情是很有帮助的。当他们处于躁狂状态时,可能会表现得很反常,例如做一些让你非常尴尬、奇怪或者沮丧的事情。当他们冷静下来,可以试图跟他们分享你的感受,尽量不要去评判或表现得过分挑剔,将叙述的重点集中在你对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感受上,而非对事件本身做过多的陈述或指责。4. 明确他们状态转变的征兆和触发器大多数人在躁狂或抑郁发作之前都会有一些征兆。要了解这些“信号”,最好的方法是跟他们谈话,如果你注意到了一些发作之前的典型行为,你可以用温和的态度告诉他们。此外,还会有一些触发器,例如压力事件。5. 尽量不要做过度的假设在照顾双相障碍患者的过程中,你或多或少可以观察到一些发作规律,但不是所有的情绪变化都会转变为极端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不要过分敏感或警觉。如果你不确定,最好先跟他们谈一谈,以便确认他们是否真的状态不对劲。6.照顾好自己为朋友或家人担心是很正常的,但很重要的是,你仍然需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来关爱自身。记住:要照顾好别人,首先得照顾好自己。- 双相障碍的治疗方式 -双相障碍的治疗相对困难,目前一般认为药物治疗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们能较快的控制症状。诸如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等等。还会结合一些心理治疗。如果你处在抑郁发作期,治疗师会为你制定结构化的心理治疗方案来帮助你改善抑郁症状,最常使用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如果你处在躁狂/轻躁狂发作期,治疗师更常使用的方法是谈话治疗(Talking Treatment),包括个体心理教育(Individual Psychoeducation)、团体心理教育(Group Psychoeducation)、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和家庭取向治疗(Family-Focused Therapy, FFT)。此外,面对极端的双相障碍患者(如抑郁或躁狂发作时间很长且症状特别严重、其他的治疗方法无效或患者出现自杀行为,需要迅速控制的状况),治疗师还可能使用电抽搐治疗(Ele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注:本文摘自公众号大学糖
好心态,好健康1.要无条件自信,即使在做错的时候。 2.不要想太多,定时清除消极思想。 3.学会忘记痛苦,为阳光记忆腾出空间。 4.敢于尝试,敢于丢脸。 5.每天都是新的,烦恼痛苦不过夜。 6.面对别人的优秀时,发自内心地赞美。 7.做人最高境界不是一味低调,也不是一味张扬,而是始终如一的不卑不亢。
转载自大河健康报2012.7.27第一版 健康话题抑郁症之喜怒无常型——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胡雄教授访谈(3)大河健康报记者 喜月霞 抑郁症必然抑郁,抑郁即情绪低落,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明显特征。其实,情绪低落只是抑郁症的一种类型。还有另一种类型的抑郁症,有时情绪低落,有时情绪狂躁,姑且称之为抑郁症之喜怒无常型,专业术语叫“双相情感障碍”。是“双相”,不是“双向”,“ 双相”就是两种表相。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中,情绪低落的抑郁症患者数量占第一位,“双相情绪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数量占第二位。胡雄教授说:情绪低落的抑郁症不容易被漏诊,因为情绪长时期低落,家人肯定会察觉到,会带患者看病;但是“双相情绪障碍”抑郁症就容易被漏诊,很多人认为喜怒无常是一种性格,又认为这是情绪的生理周期,调整后就没事了,不需要看医生。胡雄教授讲了一个“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的故事。他,38岁,驻马店人,是个事业有成的老板。妻子带他慕名找 胡雄 教授看病。他家暴,经常把妻子打得鼻青脸肿。家暴之后,他深深自责,追悔莫及,负荆请罪,请求原谅,若不原谅,他就要自残,若不是拦得快,他已剁掉了自己的手指头。他对 胡雄 教授说:“从小到大,他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无常,忽好忽坏。”上学时,情绪好时,他记东西特别快,感觉自己很聪明,成绩直线上升;情绪不好时,他一整天不说一句话,看不进去书,对学习毫无乐趣,成绩又直线下降。高考时,恰逢情绪好,他顺利考上大学。毕业后做生意,遇到情绪好时,谈生意很顺利,点子一个接一个,挣了很多钱,情绪不好时,脑袋一团浆糊,完全不知道咋做生意,赔得一塌糊涂。但总的来说,挣得比赔得多。以前情绪不好时,只是不愿说话,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会做生意而已,可现在情绪不好时,光想打人。“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兴奋起来控制不住,直至狂躁,过段时间又会陷入抑郁,这跟女人的例假一样,我无法忍受但又无力改变。”他痛苦地说。他情绪低落的时侯,还会觉得头痛、胸闷。去当地医院做了所有检查,医生说他身体没问题,不用治疗。果不其然,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情绪就变好了,头痛、胸闷的症状也消失了。再过几个月,他的情绪又不好了,头痛、胸闷的症状也又出现了。后来,有医生给他出了个主意:只要心情不好,就赶紧出去旅游。他试了,有点点效果,但并不能完全改变心情。“我这段时间又心情不好了。”他说。胡雄教授说:让你出去旅游的医生,肯定不是心理科、精神科的医生;你得的是“双相情感障碍” 的抑郁发作;这种类型的抑郁症,狂躁和抑郁交替反复发作,时而抑郁悲观,时而狂躁兴奋,情绪很不稳定;其治疗也比较特殊,需要用情感稳定剂治疗,治愈率可达80%左右;此类患者若单用抗抑郁剂治疗可导致躁狂发作,甚至还可以引起混合发作常常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这类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比较困难,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双相情感障碍的平均误诊时间为5-8年。所以对双相障碍能否准确诊断也是衡量一个医生水平的标志。这类患者的治疗也比较困难,弄不好的话治疗抑郁过度了就会变成躁狂,治疗躁狂过度了又会变成抑郁。患者往往不遵医嘱服药,怕药物副作用,这就影响治疗效果;你身边有高血压患者吧?他们是不是每天必须服药?治高血压的药也有副作用,为什么他们还坚持服药呢?因为药的副作用是很小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抑郁症吃药,也是这个道理,副作用也是很小的,相比之下,控制病情更重要啊!所以,如果你抑郁了,你躁狂了,不妨告诉自己,我的情绪感冒了,我的情绪现在正在发烧,会打喷嚏,很痛苦,但,只要吃点药、放松、休息一下就会好的。”胡雄教授希望读者注意:如果你有讲不清原因的情绪不好,思维迟钝,动作减少,这三种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你就很有可能得了抑郁症;如果你周围有人喜怒无常,有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你应该提醒他去看医生,以免漏诊。
转载自大河健康报2012.7.24第一版 健康话题——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胡雄教授访谈(2)大河健康报记者喜月霞 抑郁症在媒体上已经成为一个高频词汇,因为患抑郁症而自杀的名人可谓“前赴后继”。美国作家海明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中国朦胧诗代表人物顾城,香港艺人张国荣、韩国艺人李恩珠……他们都陷入抑郁的深渊不能自拔。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胡雄教授介绍:“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会选择自杀死亡;在所有自杀者中,有抑郁障碍的约占2/3;我国每年有26万人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自杀,其中有17万人是抑郁症患者。胡雄教授说:“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是抑郁症患者的表率,他‘走出来’了,他治好了。”像崔永元这样风趣幽默的人,也会患上抑郁症,那是在十年前主持《实话实说》期间。正所谓“站得越高,责任越重”。为了追求节目效果,崔永元忙得一个月连一天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可是观众的口味却变得越来越“刁”了,尽管崔永元和同事们使出浑身解数,《实话实说》的收视率依然节节下滑。慢慢地,崔永元开始受不了了,恐慌、焦虑……非常痛苦,抑郁症就“找上了门”。一天深夜,父亲惊恐地看见儿子坐在窗台上,两眼空洞无神地望着茫茫夜色,老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父亲踉踉跄跄地冲过去,一把紧紧抱住儿子。崔永元感到父亲浑身都在发抖,哽咽着对父亲说:“爸,这样活着太痛苦了,我真想跳下去,彻底解脱。” 医生告诉崔永元的父母,抑郁症要彻底治愈并非易事,除了按时吃药,亲人的帮助和支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为了让儿子彻底告别抑郁症,父母经常和他一起回忆小时候的快乐时光,谈论他取得过的辉煌成绩,让他渐渐找回失去的自信。两位老人与儿媳商量好,不论生活中遇到什么烦恼或心里有什么不痛快,他们都不在崔永元的面前流露出来,让他以愉悦的心境面对每一天。父母还积极支持儿子的工作。崔永元想做酝酿了很久的《电影传奇》,父母就每天挤公交车去图书馆和旧货市场淘老电影海报、连环画册和拷贝。崔永元多次在公开场合甚至在节目里坦诚地说:“我得了抑郁症,很严重的抑郁症,重度。”胡雄教授对此很感慨:“小崔很了不起!像他这样把抑郁症坦然公之于众,非常不简单,这样直面问题、正视疾病的积极态度,就决定了他一定能康复。”胡雄教授据此劝告抑郁症患者:“其一,压力太大容易抑郁。其二,抑郁症非常普遍,连小崔这样的名人,也得了抑郁症,您得了,有什么难为情呢?其三,抑郁症并不可怕,最好别得,得了,也没什么,会好的。”自杀,实在令人惋惜,但是抑郁症患者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崔永元特别有感触地说:“一个抑郁症患者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特别快乐。因为他跟正常人的想法不一样,他觉得走了就解脱了,就会觉得特别轻松。” 怎样对待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崔永元说:“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得了这种病,希望你不要歧视他,然后鼓励他去看医生,医生可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我一直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服药,然后再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此同时,感谢父母,是他们挽救了我,给予了我第二次生命。”怎样对待身边的抑郁症患者?胡雄教授说:“我注意到一个问题,人们对抑郁症了解的特别少,人们认为得这种病,就是想不开,就是小心眼,就是太爱算计了……人们都是这样想。有些所谓心理咨询师也不完全了解抑郁症,他们往往笼统地说患者性格不好、受过刺激,或者是家庭教育、家庭背景有问题,其实这些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或是诱发因素之一,而实际上抑郁症的原因更多是生物学上的,得吃药。同时,心理治疗也是战胜抑郁症的好帮手。”每天治疗抑郁症,胡雄教授对人生的看法是:“人生,不在于有多大的名气,事业多么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健康的身体,能正常地工作着,这就是幸福美丽的人生。得了抑郁症的人,都要像崔永元一样,能勇敢承认,正视疾病,才有利于治疗。”
转载自大河健康报2012.7.20第一版健康话题——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胡雄教授访谈(1)大河健康报记者 喜月霞抑郁症,如今已不是个新鲜名词。因为我们身边有许多抑郁症患者,他们有的愿意直面疾病,积极治疗,很快就能康复;可惜的是,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即使知道了也不承认、不治疗。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胡雄教授说:“很多抑郁症患者首发症状是身体不适。”很多抑郁症患者刚开始就诊时,只是向医生诉说自己身体不适,如头痛、失眠、胃痛、胃胀、胸闷等。头痛失眠的患者看神经内科,胃痛、胃胀的患者看消化内科,胸闷的患者看心内科。做了一堆检查,医生却查不出病因。患者便生气了,觉得这个医生水平不行,就再换专家,或者再换医院。一段时间内,去了很多医院,找了很多专家,还是查不出病因。或能遇到一个有经验的大夫,建议他看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他,导致他身体不舒服的“病根” 不在躯体,而在心理,。胡雄教授说:“每一个找我看病的患者都带了厚厚一摞检查单,最少的花了几千块,最多的花了十几万。一查,原来是抑郁症导致的身体不舒服,其实患者的心境也不愉快,但却不说,不是有意隐瞒,而是认识不到。因此,抑郁症也叫‘心身疾病’,由心而身。”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世界,治疗抑郁症的花费在所有疾病中占第4位,预计2020年会上升为第二位。可是,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并不贵,为什么花费巨大呢?原来,钱都花在了确诊之前的反复检查中了,花在了毫无疗效的对症不对因的治疗中了。胡雄教授说:“很多抑郁症患者对抑郁症不了解,觉得身体不舒服时,第一时间不会往抑郁症上联系,更愿意认为这是躯体疾病。人都有内敛的一面,即便对家人也不会轻易敞开心扉。当身心都不舒服时,也往往淡化心理上的不适,只说身体不适。这时,家人会赶紧带他或劝他看医生,看的当然是治疗生理疾病的医生。如果他对家人说我心情不好,家人可能也会赶紧带他或劝他去看心理医生。但是这样的患者寥寥无几。其实,越是抑郁症患者,心扉越是紧闭,即使家人提出看心理医生,患者也多会断然拒绝:‘神经病才看心理医生呢!’他们觉得看心理医生很丢人。”治疗抑郁症,不是没药可吃,而是有药不吃。现有治疗抑郁症的药都能调节脑内单胺类递质浓度(如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有效治疗抑郁症。多巴胺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神经递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主要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发现多巴胺的科学家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时,脑内的神经递质会减少,缺什么补什么,调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浓度就成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胡雄教授说:“凡诊断明确,治疗过程中能严遵医嘱,并配合心理治疗措施,抑郁症患者均能在治疗过程中获得临床痊愈。可惜,很多人并不能严遵医嘱。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半个月才能起效,很多人吃上三五天,见没效,立即停药。这怎么可能治好病?有些人,我说让他吃药,他同意,但家属不同意,认为吃药对身体影响不好,结果他的信心也动摇了,不愿吃药了;有些人,家属同意吃药,但他不同意,要么干脆不吃,要么偷偷扔掉。除非患者和家属都同意用药,并能耐心坚持吃药,才能达到效果。”治疗抑郁症,光靠药物也不行,必须施以心理治疗。胡雄教授说:“我每次坐诊限号12个,即使这样,如果上午坐诊,到中午一两点才勉强看完。不是我看病慢,是患者需要心理治疗,这得需要时间。如果没有这个环节,吃再多的药都是白搭。吃完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就是现在没事了,但保不齐未来还会犯。怎么办?要想‘长治久安’,就得做心理治疗,从病根解决问题。”病根“盘根错节” 。胡雄教授说:“除了遗传因素无法控制之外,童年的创伤性经历、从小到大形成的性格特征、社会环境因素、常年得慢性病导致的抑郁,这些都能通过心理治疗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