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临床特点是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常见强迫观念有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等,常见强迫动作有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询问等。强迫症病程多慢性迁延,常常对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下面我汇总了临床上强迫症患者及家属比较关心的10个常见问题。 1. 洁癖是强迫症吗? 答:洁癖多用来是形容某些人卫生习惯显得过于严格和刻板,不能和强迫症等同。但如果有些人洁癖很严重,如因反复清洗和怕脏而明显影响了生活质量和人际交往,要高度怀疑其存在强迫症。 2.有强迫症状就是强迫症吗? 答:强迫症状可以出现在很多精神障碍中,除了强迫症,还可能出现在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所以有强迫症状,还需要仔细鉴别,不能认为有强迫症状就是强迫症。 3.强迫症吃药管用吗? 答:目前强迫症最有效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大量临床对照试验证实药物可长期显著缓解强迫症状,药物治疗比心理治疗更容易获得,效果更有保证。然而单用药物治疗痊愈率不高,如果能配合心理治疗效果会更好。 4.强迫症应该首选哪种药物? 答:目前治疗强迫症的首选药物是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氟伏沙明,氟西汀等。三环类抗抑郁药中的氯米帕明抗强迫效果较好,但因副作用较大,限制了其使用,目前作为二线选择。 5.药物治疗多久能起效? 答:临床研究显示抗抑郁药治疗强迫症状时大多在10到12周才开始起效,有时候甚至在3-6个月才有效。所以希望强迫症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治疗剂量要充足。 6.强迫症需要治疗服药多久呢? 答:强迫症为慢性病程,所以维持治疗也要长一些。我国强迫症指南建议,3个月急性期治疗有效者,要进行1~2年的维持治疗。 7.哪种心理治疗对强迫症的效果较好? 答:目前有较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认知行为治疗是强迫症首选的心理治疗方法。暴露反应预防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的一种,该疗法鼓励患者主动地、长时间面对那些引起焦虑、痛苦并诱发强迫行为的物体、想法或情境直至焦虑和痛苦情绪自发减少,这个过程也被称为习惯化。 8.强迫症患者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吗? 答:不一定。大部分强迫症患者能意识到自己的强迫症状多余的,但是往往自己难以控制。但也有一些严重的患者对自己的症状缺乏自我反省,主动求知的欲望也不强烈。甚至个别强迫症患者会出现短暂的精神病症状(如妄想),容易被误诊。 9.强迫症会遗传吗? 答:国外家系调查研究发现,强迫症家属中强迫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提示强迫症有遗传倾向。它很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成人强迫症遗传度在27%~47%,遗传风险小于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 10.强迫症患者的家属能做些什么呢? 答:当强迫症患者出现强迫行为时,如果家属一味迁就,很可能加重患者的症状,有些患者甚至会要求家属和自己一起遵循其强迫性洗手或者整理的“规则”;如果过分指责、批评,严格限制,也可能加重其抑郁、焦虑情绪。强迫症家属要多些耐心,爱心,还要积极求助专业人员学习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帮助患者减轻强迫症状。 11.强迫症的病因是什么? 答:目前强迫症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也在以下四方面有所发现。a、遗传因素(上面已经提及);a、神经生化研究,最为公认的是5羟色胺系统功能异常,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有效治疗强迫症就是这一假说的有理证据;c、神经影像学研究,脑功能性影像学研究发现强迫症存在大脑和中脑边缘系统环路异常,这些脑区在静息状态和强迫被诱发时兴奋性都有所增强;d、心理学认为儿时的教养方式,持续的心理社会冲突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抑郁症是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或愉快感丧失,精力减退疲乏感,还会伴有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低,悲观消极念头,食欲和睡眠紊乱等症状。 抑郁症有轻有重。如果把经历轻度短暂的抑郁比作一个人掉入水坑,他也许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周围人的帮助及时摆脱,而中重度抑郁症就好像一片沼泽,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摆脱,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即使有些人可能会慢慢好转,但常常会残留症状,以后更容易复发。 今天就利用陷入泥沼这个比喻来谈一谈如何摆脱抑郁症。 1.呼救。 我想这是每个人陷入泥沼后的本能反应,但现实生活中抑郁症患者主动求医的并不多,向周围人求助也不一定能获得理解和同情。阻碍他们求救的最大敌人就是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和病耻感。绝大多数老百姓不知道抑郁症患者脑中很可能发生了局部脑区和神经通路功能状态的变化,神经传递物质的不平衡。他们认为抗抑郁药会成瘾,抑郁症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这使得不少患者不懂,也不敢去就诊,其实国内外抑郁障碍指南都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更容易获得痊愈,减少残留症状和复发风险。 2. 抓住救命稻草。 好的社会支持就好比救命稻草,这在药物起效前尤为重要。如果担心一颗稻草不堪重负,不妨向多方面求救,家人、朋友、甚至公益团体。 3. 减负。 暂时放下肩上的重担,应该会有助于病情缓解。如果平时有过度的社会责任或者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在这危急关头不妨学会——放下。因为没有你地球照样转,而生命只有一次。 4. 接纳现状。 不能接纳自己的现状,继续采用以往僵化的思维和应对方式,就像在泥沼中无谓的挣扎,进而激活负面情绪,加重自责、无助、无望等负性思维。不妨试着接纳现在的自己,运用放松等方法缓解情绪,对自己进行全面的梳理(也可以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可以帮患者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思维和应对的灵活性)。找对努力的方向,才更容易摆脱困境。 5. 抓紧救生筏。 我把药物治疗比喻成救生筏,它可以快速把抑郁症患者带出泥沼(尽管有效率只有60%-80%)。药物治疗需要疗程,神经通路的修复也需要时间,所以过早地停药,特别是症状还没有完全消失时停药,很容易导致复发。 6. 活出生命的宽度。 当通过治疗从抑郁症急性期中恢复以后,我建议那些以前过分执着于事业或整天盯着孩子的人,要调整一下自己的价值系统。顺境时,生命的高度让你风光无限,而逆境时,生命的宽度往往能带来更好的抗压能力。兼顾事业、婚姻、爱好、健康、亲情友情等多方面,就像木桶理论一样,这样会增加抗压能力,保持持久而稳定的幸福感。 7. 重建自己的生态系统。 人是群体动物,亲情、爱情、友情这些亲密关系,让人们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好的亲密关系将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抱团取暖,就像沼泽上的一片片草甸,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梳理、修复、重建自己的人际圈。注重感受情绪,表达情绪,耐心倾听,这些都有助于建立情感联结,增进亲密关系。但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际圈充满了不稳定性。过于物化的社会价值取向,也使人际关系中参杂了更多的竞争和交易。 8. 与世界联结。 人不但需要与人联结,也需要与世界联结。我们不期望像高僧大德一样,能吸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给他带来片刻的舒适和宁静。运动、摄影、绘画、音乐,即是人们感受世界的方式,也是人们产生共鸣,建立情感联结的平台。已有证据表明这些集体活动有助于改善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抑郁症的病因主要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绝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发展和复发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当抑郁症患者通过药物治疗使自己恢复以后,积极地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调整将是预防复发的重点。 抑郁曾使你痛不欲生,但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它让你更好地认清自己、促使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