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和死亡均居三位。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胃癌发病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是胃癌在我国仍属高发癌种,且我国人口基数大,胃癌依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GLOBOCAN2020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确诊胃癌病例478508例,占全球胃癌发病的43.9%。胃癌在早期常无症状,临床确诊时多为中晚期,2012-2015年男性和女性的胃癌标化5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为35.0%和35.4%,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胃癌标化5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为36.9%和34.4%。我国胃癌5年相对生存率在近年来虽呈上升趋势,但仍然低于日本和韩国。研究表明,胃癌的早诊早治可以大幅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目前,由于人民群众对于胃癌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低等原因影响着我国胃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今天我们一起了解胃癌的相关知识。一、胃癌的高风险人群胃癌高风险人群是指患胃癌风险处于较高水平的人群,针对高风险人群开展胃癌筛查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年龄45岁及以上,且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为胃癌高风险人群:1.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区;2.Hp感染;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4.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二、胃癌相关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一)胃癌的危险因素: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2、长期高盐饮食、烟熏煎炸食品、红肉与加工肉的摄入及不良饮食习惯;3、吸烟;4、重度饮酒;5、一级亲属胃癌家族史。(二)保护因素足量摄入蔬菜、水果。三、胃癌患者的症状(一)早期胃癌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表现为无症状、腹痛、腹胀等消化不良。(二)中晚期胃癌消化道及全身症状:恶心、呕吐、味觉变化、腹胀、腹泻或便秘、黑便、食欲下降、疼痛、乏力、嗜睡或失眠等。心理症状:悲伤、苦恼、烦躁等。四、胃癌的常用检查方法(一)血清学检查1、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其生化和免疫活性特点可分为PGⅠ和PGⅡ,血清PG浓度与胃黏膜病变之间存在相关性。PGⅠ、PGⅡ、PGR(PGⅠ/PGⅡ比值)联合检查用于胃癌早期筛查。2、胃泌素(gastrin,G)胃泌素主要由胃窦G细胞产生。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是胃泌素中的一种类型,G-17的高低可以提示胃黏膜萎缩程度。G-17可以用于胃癌的早期筛查,但应与其他标志物联合应用。3、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Hp是公认的胃癌Ⅰ类致癌物。目前,Hp诊断可用呼气试验检测,根除Hp可以降低胃癌发病。4、肿瘤标志物 胃癌缺乏特异性的标志物,临床上用于胃癌检测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25(CA-125)和甲胎蛋白(AFP)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二)内镜检查胃镜检查是当前诊断胃癌最有效的检查。普通白光胃镜主要用于进展期胃癌的检查,发现早期胃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早期胃癌的发现取决于内镜医生内镜诊断水平以及更先进的检查设备和技术,如放大胃镜、窄带成像技术等。(三)影像学检查1、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患者口服产气剂,气体充分扩张胃腔后,患者吞咽钡剂,钡剂充分黏附胃内壁,医生观察胃内病变情况。目前,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被新型技术所替代。2、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以观察胃腔和胃壁情况,还可了解胃腔周围是否有淋巴浸润和远处转移,CT常用作胃癌的术前分期。3、磁共振成像(MRI)MRI无电离辐射、无毒害作用等特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MRI在胃癌诊断中的普适性不强,不作为胃癌的主要诊断方法。临床上,MRI常用于鉴别其他脏器是否存在转移。4、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目前临床常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示踪剂的18F-FDGPET/CT,对疾病进行诊断。通过病灶部位对18F-FDG的摄取特点及利用增加情况,来进行诊断。PET-CT可协助评估患者病变部位的代谢情况和全身情况,尤其是否有远处转移。五、胃癌的治疗(一)早期胃癌的治疗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ncer,EGC):指病变仅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概率较低,进而内镜微创切除治疗成为可能。目前内镜下EGC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术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mucosaldissection,ESD)。内镜下治疗与胃癌根治术相比,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费用。(二)进展期胃癌的治疗进展期胃癌(Advancedgastriccancer,AGC):是指癌组织浸润深度达到肌层,浆膜层或浆膜外者。AGC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手术分为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通过降期提高根治手术切除率。胃癌根治术后根据手术病理结果,选择药物进行术后辅助化疗。(三)晚期胃癌的治疗出现远处转移的胃癌以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治疗原则为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1、化疗目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类(5-Fu、替吉奥和卡培他滨)、铂类(顺铂和奥沙利铂)、紫杉烷类(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多西他赛)、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伊立替康)等。2、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是使用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调控与肿瘤发生密切的突变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及扩散。目前临床治疗胃癌常见的靶向药物有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维迪西妥单抗、贝伐珠单抗、雷莫芦单抗、阿帕替尼等。3、免疫治疗肿瘤的免疫治疗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治疗方式。肿瘤细胞主要通过干扰免疫检查点逃避人体免疫监视。目前常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PD-1/PD-L1抗体及CTL-4抗体,如: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卡瑞丽珠单抗、恩沃利单抗、伊匹木单抗等。(四)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主要用于胃癌患者的术前新辅助放疗、术后辅助放疗、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治疗,以及晚期肿瘤的姑息性治疗等。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合理有计划地使用各种现有的治疗手段,可最大限度的提高治愈率。
老王今年50多岁,最近1年总觉得上腹胀满,在家人的提醒下,来到医院就诊做了胃镜,活检腺癌。庆幸发现还及时,准备行全胃切除术。老王术前焦虑,全胃切除术后,吃饭怎么办? 胃被切掉了,影响饮食吗? 食物被人体利用需要消化和吸收。胃主要负责消化功能,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由肠道负责,因此即使失去整个胃,对吸收功能的影响很小。但部分或全部切除胃之后,短期内对消化功能还是打击较大的,人体需要适应,因此术后的饮食遵循5点原则: 1.清淡:应避免刺激性食物,胡椒,芥末,油炸食物等。 2. 软食:手术切除胃之后,研磨功能受损,对固体食物的消化能力减弱,对食物的消化主要依赖口腔咀嚼,因此推荐蛋羹,豆腐羹等软食。 3.蛋白丰富:胃切除术后身体处于消耗状态,补充高蛋白食物可以促进术后恢复,推荐鸡蛋,鱼虾,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但必须煮烂以助消化。 4.补充:胃切除术后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可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等。此外,胃切除术后代谢性骨病的发生率也很高,尤其是老年人需要预防性补充钙和维生素D,牛奶,等富含钙的食物。 5.少食多餐:胃切除后丧失了胃的容纳功能,食物容易迅速进入肠道,容易引起倾倒综合征。应该少食多餐,定时定点。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饮食习惯不同,没有一份适合所有患者的术后食谱。遵守上述5点总体原则,大多数人经过1至6个月的时间,就能完全过渡到正常饮食,并恢复一日三餐的习惯。
陕西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外科李强胃肠间质瘤(GIST)是21世纪初才正式命名和普遍使用的医学新概念。由于胃肠道间质瘤起病隐匿,且容易被常规检测手段忽略,该病往往在疾病晚期才被发现,往往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胃肠道间质瘤是癌症吗?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它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所有部位,但主要发生于胃和小肠,其中胃约占50%~60%,小肠约占20%~30%。有学者评价胃肠间质瘤“尽管它不是癌,却一样可以夺人性命。“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程度与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如果未及时发现或未予重视,肿块增大,则会危害患者的生命。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间质瘤的治疗效果十分重要。首次就诊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中约20%-30%的患者已发生肝转移和腹腔其他器官的转移,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胃肠道间质瘤随着人们对这个疾病认识的加深,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本病已不是一个罕见病!虽然胃肠道间质瘤已不是罕见病,但遗憾的是胃肠道间质瘤仍未引起大家人们的重视。之所以没有引起注意,是因为胃肠道间质瘤早期症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胃肠间质瘤有什么症状?早期较小的胃肠间质瘤基本无症状。即使随着瘤体的增大可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胃肠道出血最为常见,表现为贫血、呕血或黑便,自觉腹部疼痛不适。发生在胃贲门部的间质瘤可出现吞咽不适、吞咽困难等。肿瘤堵塞胃肠道还会引起呕吐、腹胀等胃肠道梗阻症状。少数患者可因发热、体重下降、晕厥或肿瘤破裂导致的急腹症入院。由于胃肠间质瘤的起病隐匿的原因,该病极容易被忽视和漏诊。要如何发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建议至少两年做一次胃肠镜的检查,不仅可以预防、筛查胃肠道间质瘤,还对胃癌、结直肠癌的早查早筛有重要意义。对疑似胃肠道间质瘤的朋友,需做下面一些检查:1.消化道内镜/超声内镜检查消化道内镜包括胃镜和肠镜检查是重要手段。胃肠道的管腔相对比较薄,且管腔内充满气体或食物残渣,B超、CT等其他检查手段对于肠腔的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远远低于内镜检查。其中,超声内镜是目前诊断黏膜下肿瘤最为准确的方法,也是用于诊断和术前评价间质瘤的一个最有价值的手段。2.CT/PET-CT腹部的CT扫描是评价间质瘤的一个重要方法,通常是手术前用来观测间质瘤是否侵及邻近器官、有无腹腔内或淋巴结转移。PET-CT可以反映肿瘤细胞的代谢水平,可以显示治疗开始后的早期相关功能改变情况,因此广泛应用于靶向药物疗效的监测。胃肠间质瘤要怎么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不同于其他种类的肿瘤,它对放化疗都不太敏感,因此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分为:内镜下手术和外科手术。内镜下手术适用于比较小的间质瘤,可以在做胃镜/肠镜的同时切除管腔内的肿瘤,创口小愈合快。外科手术一般用于比较大的间质瘤或合并穿孔、出血等情况的患者。间质瘤的靶向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十分重要,在晚期间质瘤的患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见的间质瘤的靶药药物有: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等。胃肠道间质瘤通过手术切除和靶向治疗,很多晚期肿瘤患者可以实现长期“带瘤生存”。正确认识、早诊早治、还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一个健康的明天!
生长在结直肠黏膜表面并向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称为结直肠息肉,通常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有可能转变为结直肠癌,因此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切除是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措施。现在,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许多源于腺瘤,而结直肠息肉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常被忽视,肠镜检查是发现它的重要手段。结直肠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根据绒毛成分所占比例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指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研究指出,结直肠息肉癌变需10-15年,且与性别、年龄、息肉的大小、息肉中绒毛成分含量的多少等因素相关。对于年龄>40岁、男性、直径>1.5cm,病理类型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息肉患者应高度重视。如发现息肉应尽早切除并行病理学检查。腺瘤性息肉切除后,还需定期复查,一般半年复查一次;重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内复查。结直肠癌的发生与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因此要重视结直肠息肉得早期发现、治疗及复查。
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新增胃癌病例103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居第5位和第3位。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高居第2位,死亡率居第3位。癌症幸存者指“完成初始治疗,进入随访期的癌症患者”。高质量规范化的随访管理,有助于及早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胃癌幸存者随访管理内容:胃癌幸存者的随访内容应以症状评估、营养状况评估和肿瘤心理护理需求为基础。建议从以下方面对胃癌幸存者进行全面随访。1 躯体症状对胃癌幸存者的症状评估主要包括术后并发症和化疗不良反应的评估。2 营养状况营养评估指标有体质量丢失量、体质量指数等身体成分营养评估指标,血浆白蛋白等实验室营养检验指标及营养状况评分等。3心理状况急性心理困扰情况在胃癌幸存者中较为常见。胃癌幸存者需要积极的心理支持护理。4 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通常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健康。5监测复发早期发现疾病复发是随访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随访指南指导方针可归为两大类:规律化随访和症状主导性随访。监测随访策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血液检验(特别是肿瘤标志物)、影像学和内镜检查。肿瘤标志物监测常规推荐糖类抗原724、血清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CT被作为一种评估胃癌术后复发不可替代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PET-CT近年也已被广泛用作胃癌术后复发监测和风险评估的补充影像学检查方法。胃镜检查随访的主要目的是在胃镜下发现新生肿瘤或原发肿瘤复发,胃癌随访指南建议每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
恶性肿瘤患者和家属对于肿瘤的治疗都很积极,但是对于肿瘤治疗过程中肿瘤患者的营养问题却重视不够,甚至是忽视。在治疗过程中恶性肿瘤与营养,是什么关系呢?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类疾病,随着病情的延续及进展,患者会出现消瘦、全身无力等营养不良情况,这种情况对手术、化疗、放疗的耐受力及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等方面会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营养,对肿瘤患友来说至关重要,营养治疗非常必要。营养治疗是肿瘤患者的一线治疗、基础治疗,与手术、放疗、化疗等肿瘤疗法有着相同的重要性。肿瘤营养的最低要求是能量达标、蛋白质达标。能量和蛋白质达标,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营养疗法要遵循膳食优先、口服优先、营养教育优先、肠内营养优先的四个优先原则。在抗肿瘤期间,营养跟上,可以降低相应的并发症、减少医疗花费。因此,肿瘤患友们应尽早重视营养。
癌症家属和患者都有许多问题,这里也许有你想要的答案!七、X线、CT、PET/CT检查会致癌吗?回答:不会。X线、CT、PET/CT等医学检查中,辐射被严格控制在绝对安全和尽可能少的范围之内。八、出现新的淋巴结转移,什么情况?答:如果肿瘤出现新的淋巴结转移,即为疾病进展,治疗疗效不佳。九、癌症治疗结束,出院回家后还要不要随访?答:要!恶性肿瘤具有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的可能性,所以对肿瘤的治疗是长期的,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监测。
癌症家属和患者都有许多问题,这里也许有你想要的答案!一、肿瘤标志物异常是不是得癌症了?回答:不是,良性疾病肿瘤标志物也能升高。肿瘤标志物只能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确定癌症,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很多癌症发生时,肿瘤标志物的检验结果可能会明显高于正常。但一些特异性不强的癌症,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正常的时侯,就可能已经患癌了。二、患癌预防没用?回答:基因突变是癌症发生的必要条件,而外界某些因素也是诱发基因突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因突变的诱因如来自外界因素,那么这种癌症就可以预防。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恶性肿瘤1/3可预防,1/3可治疗,1/3可治愈。三、一直体检,为什么一发现就是晚期?回答:因为普通体检与防癌体检侧重点不一样。健康体检不能代替癌症早期筛查。健康体检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变有较好的筛查作用。癌症筛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况来选择,40岁以上的女性注重选择乳腺B超和钼靶检查。抽烟人群每年做胸部低剂量螺旋CT。四、早期癌症100%能治愈的吗?回答:不是。早期癌症有治愈的可能,但早期癌症在有效治疗后仍有一定的复发率。但癌症早期诊断后,都有着很高的治愈率。五、有没有“夫妻癌”?回答:某些癌症有人群聚集倾向。夫妻两个人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类似,所以患同一种癌症的几率会增加。一方有经常吸烟,夫妻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就会增加夫妻双方患肺癌的几率。六、癌症可以被饿死吗?回答:肿瘤病人担心营养会促进肿瘤生长,因此减少营养摄入,希望饿死肿瘤。缺乏营养,正常细胞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结果饿死的只能是病人本人,而不是肿瘤细胞。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人体骨髓中造血干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毒副作用称为化疗后骨髓抑制,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三系细胞减少。因此复查血常规非常重要,大夫常嘱咐血常规每周查二次。为什么血常规要每周查2次?各类血细胞下降的周期略有不同,一般认为,粒细胞下降通常在化疗后1周,第10-14日达到最低点,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血小板降低在2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后即回升。红细胞下降出现的时间则相对更晚。如果在入院化疗前只做一次血常规(21-28天后),此时血细胞已经自然回升,各项血液指标均可正常,但患者很有可能出现过骨髓抑制,但是医生却无法了解,可能就会错过下次用药需药物减量的重要信息提示。如果每周2次检验,这样可以准确评估出骨髓抑制是否发生过。遵医嘱,复查血常规,的确很重要。
抗肿瘤治疗中的一大手段就是化疗。很多朋友会问到化疗间隔期是多久?有事,晚几天可以吗?今天学习认识一下化疗。一、化疗周期如何算? 化疗周期是根据药物半衰期以及肿瘤倍增时间来制订的,如果化疗周期是21天,就指从使用化疗药物的第1天算起,到第21天,为一个周期。在化疗周期中,不是每天都用化疗药。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包括白细胞、血小板降低通常出现在第7-14日,后逐渐恢复,绝大部分患者在21日可以完全恢复。二、化疗能提前吗?不能,提前化疗增加了化疗药物的剂量和毒副作用。三、化疗能延迟吗? 有多种原因会造成化疗的推迟,如: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出现其他不适等原因。一般来说延迟几天对疗效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若多次延期,疗效将会受到影响。当然,还是建议,按时完成化疗。四、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化疗药物常见的毒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周围神经毒性、皮肤粘膜损害等。一旦出现上述毒副反应,应积极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