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浙江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助理、医务部主任、肝胆胰外科副主任、绍兴第二医院(浙大一院绍兴分院)副院长,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第六届“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获得者。主持 863 课题、973 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他是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委兼总干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肝移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这些头衔与眼前这位身着白大衣,脸上挂着暖暖微笑的儒雅男子联系在一起,正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句诗词的完美诠释。徐骁教授刚做完一台手术,顾不得疲惫便匆匆来到采访现场。 在挑战中感受医生责任和快乐患者重获健康是我最大的快乐。徐骁的父母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较早一批科技工作者,他们对医生这个带有“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解除病痛”色彩的职业充满尊敬,徐骁自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这份尊敬,这份尊敬也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高考我所有志愿都是医学专业。”对于自己当时的执着,他充满自豪感。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当他面临选择专业和导师的时候,正值器官移植、肝癌、胰腺癌等手术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开展的关键时期。1993年郑树森院士做了浙江省第一例肝脏移植手术,掀起了中国第二次肝移植浪潮。“1995年我选导师的时候,浙大一院的肝移植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郑院士的开创性工作给了我很大启示和引领,也吸引我们一群年轻人加入到郑院士的团队。”说起他的导师,徐骁总是掩饰不住的尊敬与感激。“我能在不到30岁就到香港大学外科学系玛丽医院进修,完全是郑院士给予的机会。”在玛丽医院的学习,徐骁印象最深的是其所在实验室挂着的一张照片,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郑树森院士在香港做博士后时在实验室的工作照。郑院士作为第一助手参加了香港第一例肝移植手术并获成功,该手术成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而成功的背后则是郑院士在香港艰苦卓绝地开展了400例猪的肝脏移植手术。“我2001年去香港时,差不多已过了10年,那张照片一直挂在那里,时刻激励着我勤奋向上。” 如今,他跟随着郑院士带领的肝脏移植技术团队,走到哪里,他们的技术就带到哪里。而肝移植技术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老百姓。肝胆胰外科是大外科手术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对医生的体力和脑力要求都是极为苛刻。“在我还是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的时候,曾有很多个除夕夜,当我们做完手术,听到手术室外面传来鞭炮声才感觉到,哦,过年了。” 徐骁深爱着这份极具挑战的职业,看着患者重获健康,是他感觉最快乐的一件事。 医患沟通中医生是主动方从患者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医患间的交流才能更顺畅。做好一个外科医生,并不仅仅是完成一台漂亮的手术,更需要做到与患者共同对抗病魔,因此医患间的理解和沟通更为必要。“我们治疗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患者。他想到了什么、在担心什么,如果医生能去感同身受,多替他们考虑,那么医患之间的交流才能更加顺畅。”徐骁认为,医患沟通,医生应该担当主动角色。目前像浙大一院每天都有超万人的门诊量,这些患者中有普通疾病,也有疑难杂症。然而医疗资源有限,医生很难做到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留给每一位患者。“我的专家门诊号一般严格限制在一定数目。对于近期来复诊的患者,我会建议他们只挂普通号。上午8:00~11:00集中精力诊治挂专家号的患者,11:00以后的时间就留给复诊普通号患者,回答咨询,并提供后续治疗方案。”徐骁的这项举措,对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都是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临床医生应重视科研的临床转化医生若只是机械重复前人工作,很多临床问题就永远无法突破。 “郑院士一直教导我们,患者是最好的老师。从查房、决定治疗方案、术前准备,到手术时的团队配合、术后并发症防治及术后辅助性治疗,管理一个患者可以学到很多。尤其在面对疑难病例和并发症的处理时更应迎难而上,不断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救治患者。”徐骁深刻感受到,要成为攻克疾病的医生,除了积累经验,还应该有科研思路作为支撑。“这些科研思路来源于临床实践。例如,临床实践中发现,同样是胰腺癌患者,经过放化疗,只有部分患者肿瘤明显减小,而有些没有变化甚至有进展。这提示同一种肿瘤不同分子分型对放化疗的敏感度不同。如果知道肿瘤特殊分子分型,就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疗效并为患者减少痛苦和经济损失。此外,很多肝癌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缺乏早期诊断的敏感检测手段。”“若医生只是机械地重复前人的工作,这些问题就永远无法突破。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做科研,且选题要来源于临床,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临床。”秉承这些理念,徐骁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2006年,他远赴德国基尔大学分子肿瘤中心开展蛋白组学研究,归国后在郑院士的支持下组建肝病蛋白组学实验室;2012年,徐骁作为项目负责人,联合国内6所大学和科研单位,成功申请863课题“肝病发生发展与肝癌转移复发的蛋白质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研究”。目前,已研究发现并验证了一批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标志物。鉴于在肝病蛋白组学领域的成就,徐骁的学术论文多次被在西班牙、美国和澳大利亚召开的国际肝移植协会年会收录。2014年6月受邀在英国伦敦第20届国际肝移植协会年会上进行学术报告,引起肝移植学界广泛关注。 忘我工作 只争朝夕“辛苦倒是说不上,只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希望能做更多的工作去帮助患者战胜疾病。”作为博士生导师,徐骁非常推崇他的老师郑院士的治学之道,也十分重视对学生们的带教和指导。他关心学生们的生活,指导他们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提高医者荣誉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热爱医学工作,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和科研上;以身作则,“授之以渔”,鼓励学生多看文献,增强创新意识,努力争取国际会议中作大会报告的机会等。“亦师亦友的时候,学生的进步最快。”他笑言,而“亦师亦友”也正是学生们对他的普遍评价。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委兼总干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肝移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是徐骁的学术身份。“我非常有感触,最近10余年来,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在郑树森院士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将致力于推动中国器官移植行业规范、标准、指南、专家共识的建立和完善,我为能在这些工作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而感到高兴和自豪。”笔者所闻所见,深有感触:“这样工作真是太辛苦了!”徐骁教授感慨道:“辛苦倒是说不上,只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希望能做更多的工作去帮助患者战胜疾病。”
经常能碰到患者或朋友面对检查单上升高的转氨酶疑惑不解,甚至忧心忡忡,前来咨询。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人不在少数,对此大家没少咨询,在这里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转氨酶的知识。转氨酶是什么?转氨酶细胞内的一种“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从细胞中来,干着维持营养代谢的活,细胞死亡或者损伤后转氨酶会释放到血液中,抽血查转氨酶就是这么一回事。临床上最常见的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这两种。转氨酶是不是指肝功能?不是,肝脏的功能很多,主要有物质代谢、分泌胆汁、解毒、免疫防御等。转氨酶只是反应肝细胞损伤的一种指标,肝脏内细胞要损伤到一定程度和比例一般才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一般先于肝功能降低。若肝细胞广泛坏死甚至还可能出现转氨酶降低、黄疸加深的表现。反应肝脏物质代谢、分泌胆汁、解毒这些代谢功能是指标才能称之为肝功能,转氨酶升高则直接称之为肝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转氨酶升高意味着什么?抽血超过参考值范围就被判为转氨酶升高,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或死亡,导致肝细胞损伤或死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炎等。转氨酶轻度上升一般不会有明显的伴随症状,而转氨酶升高幅度较大(几百)一般会食欲下降等症状。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建议再查一次,排除生理性转氨酶高的可能。如果转氨酶水平还高,且比参考值高很多(几十甚至几百)多半是由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病所致。另外,转氨酶并非只有肝脏里才有,心脏、肌肉里也有,这些部位发生了病变同样可能会引起转氨酶的升高。转氨酶升高常见的原因由脂肪肝引起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肝细胞损伤,是最常见的肝损害类型,包括脂肪变性、脂肪肝炎和肝硬化等病理改变。脂质代谢过程中出现过氧化损伤,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和坏死,因此成为脂肪肝。肥胖、酗酒人群转氨酶高通常由脂肪肝引起。由病毒引起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转氨酶高最常见原因、慢性肝炎(乙肝、丙肝)、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伴随转氨酶高。转氨酶和病毒量是慢性肝炎监测的两个重要指标。由药物引起很大一部分药物都在肝脏中代谢和排除,因药物而致的肝损伤非常常见,几乎占到了所有肝损伤的20%—30%。既往无肝炎病史,若转氨酶突然升高要注意最近是否服用过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果有,一定要注意先排除药物性肝炎的可能;由药物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停药后一般可恢复正常。其他病理性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1、胆道疾病如“胆石症”急性发作时,除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等情况外,还可引起血胆红素及转氨酶高。2、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可引起转氨酶高。3、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除肝脏外,体内其他脏器组织如心、肾、肺、脑、睾丸、肌肉也都含有此酶。因此,当心肌炎、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多发性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败血症、肠伤寒、流脑、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麻疹、血吸虫病、挤压综合征等患者中,亦可见血中转氨酶升高。生理性升高转氨酶非常敏感,很多因素都能导致转氨酶在参考值范围外,因此转氨酶升高也并不一定就是健康出了问题(正常人的值在0-40之间)。人的很多行为、生活方式都会导致肝细胞通透性升高,继而导致那一次的检测异常:剧烈运动、过于劳累、饮酒、油腻饮食、作息不规律,甚至是生气等都有可能,生理性升高但一般不超过2倍。总结单纯转氨酶升高并不能代表什么疾病,需要综合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持续性的还是一过性的。若异常或急剧升高,还是要引起警惕。若体检发现转氨酶升要考虑是不是最近酒喝多了、油腻食物吃多,脂肪肝没控制好?提示我们需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了,调整生活习惯后复查可能恢复正常。而复查后或长期偏高多则需要注意最近有没有服用什么容易损害肝脏的药物、病毒性肝炎是否控制等等。转氨酶升高提示了身体疾病的可能,要找出原因还需要做结合病史、症状、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转自《国际肝病》
2015年12月18日,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CLTR)启动暨新一届科学委员会成立仪式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隆重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CLTR科学委员会主席郑树森院士莅临会议。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张宗久局长委托,医疗质量处樊静处长出席并讲话。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马伟杭副主任及国内各大移植中心专家团队参加本次仪式。仪式由浙大一院裘云庆副院长主持。 郑树森院士首先回顾了CLTR的发展历程,2005年中国最大的21家肝移植中心共同启动CLTR项目。作为当时CLTR的参与创建者,郑院士特别提及第一任科学委员会主席范上达院士及其团队对CLTR的巨大贡献。如今CLTR已发展成为全球三大肝移植数据库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肝癌肝移植数据。为更科学规范地管理和使用肝移植数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11月发文将CLTR转至浙大一院。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对浙大一院的信息化能力、肝移植技术及管理能力的充分肯定,翻开了我国肝移植信息化管理重要历史篇章!郑院士向与会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CLTR重要职能,并表示CLTR不但将一如既往地为全国肝移植事业提供科学性分析与信息化支持,而且将在医疗质量监控、行业资质考核、学术合作交流与公众科普教育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后,郑树森院士郑重宣布CLTR新一届科学委员会组成。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副会长石炳毅教授、叶啟发教授和彭志海教授等32位国内著名学者任委员。秘书长由浙大一院徐骁教授和王海波先生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CLTR科学委员会主席郑树森院士) 马伟杭副主任代表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热烈祝贺CLTR迁移后正式启动和新一届科学委员会成立,充分肯定CLTR和以郑树森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委员会对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祝愿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更快、更好!(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马伟杭副主任) 樊静处长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致辞,对以郑树森院士为代表的专家为推动中国器官移植事业逐步迈上规范化、国际化的轨道做出的重大贡献表示充分的肯定与感谢!习总书记在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讲话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器官移植工作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信息和数据呈爆炸性增长态势,时刻经受着大数据的影响和挑战。CLTR至今已运行10年,拥有3万余例肝移植数据,覆盖全国87家肝移植中心。樊静处长指出,如何对10多年来积累的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质控及管理,如何做到挖掘、发现、组织、导航、表达的科学化移植数据管控,而又不迷失在数据和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如何使这些数据更好的为我们临床、科研服务,最终造福于广大病患,是我们目前应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大力支持CLTR的建设和发展,希望CLTR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思路,加快大数据集成建设,加大移植质量动态监控力度,推进信息惠民,为提升全国肝移植技术水平、提升移植医疗质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处樊静处长) 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研究中心主任、CLTR原管理单位香港大学的王海波先生深情回顾了CLTR10年弹指一挥间的巨大变化。他充分肯定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浙大一院的妥善筹备。王海波先生强调,新一届科学委员会责任重大,肝移植数据应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和合法合理使用,并对CLTR新时代的到来表示殷切祝福。 随后,郑院士、樊静处长、马伟杭副主任等共同启动水晶球,宣布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启动和新一届科学委员会成立!樊静处长和马伟杭副主任为郑院士颁发科学委员会主席证书。(左起:王海波先生、樊静处长、郑树森院士、马伟杭副主任、杜冰主任)(左起:樊静处长、郑树森院士、马伟杭主任) 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与专家们参观了位于浙大一院内的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浙大一院目前已为该中心投入I期500万元人民币用于基础建设和设备购置。院长王伟林教授表示,医院未来仍将不遗余力地支持CLTR各项工作,切实保障系统的数据安全与持续服务!(郑树森院士与部分科学委员会委员合影) 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迁移后启动仪式是CLTR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在器官移植界领军人物郑树森院士的带领下,CLTR将严格遵循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政策和要求,加强肝移植医疗质量动态化、信息化、智能化监管,紧密联系中国医师协会等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器官移植医师和移植中心考核体系建设等工作。(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办公室)
2015年11月6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的“肝病组学研究与临床转化”论坛在杭州玉皇山庄成功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担任本次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处长王德平,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CNHUPO)理事长、973首席科学家杨芃原,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研究所副所长甄蓓,浙大科研院部长程术希等专家亲临会场指导,国内肝病组学研究领域多位“千人计划”获得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拔尖人才”获得者等发表学术演讲。 本次会议融合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多方向的内容,是一场思想碰撞的学术盛宴。李兰娟做了题为“肝病系统生物学研究与精准医学”的报告,详细阐述了肝病和精准医学之间的联系与研究前景。郑树森介绍了肝移植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研究进展,描述了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在内的组学技术结合的“大数据分析”,两位院士的报告获得了与会者的重点关注。随后,聂勇战教授、周钢桥教授、汪长春教授等专家也相继作了精彩报告,其内容涵盖了肝病组学研究的前沿方向和最新进展,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论坛还是浙江大学徐骁教授主持的863课题“肝病发生发展与肝癌转移复发的蛋白质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研究”总结会议。复旦大学刘银坤教授、汪长春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研究所姜颖教授、葛常辉教授等参与单位子课题负责人相继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随后,课题负责人徐骁教授进行了总结汇报。杨芃原教授对863课题圆满完成各项考核任务特别是部分超额完成表示祝贺和敬佩;国家“千人计划”、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主任秦钧教授充分肯定了课题组的成绩,指出该项目开展4年来,申请了多项技术专利、发表了多篇高质量文章,获得了诸多标志性的成果,特别是杭州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等,这些科研成果应进一步进行临床转化和应用推广。 本次论坛进一步推动我国肝病组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临床转化,并为863课题顺利通过验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际著名消化学杂志《Gut》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研究团队题为“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eyond the Milan criter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中国6000例以上肝癌肝移植数据,证明了杭州标准安全有效地增加了52%的肝移植受益人群,且较其他国际标准具有更加的预后预测能力。该研究结果可以让更多肝癌病人得到肝移植机会,重获新生,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拥有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和800万终末期肝病患者,乙肝相关性肝癌是肝移植主要适应症。肝移植是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严重影响长期存活,所以受者的科学合理选择是保障移植疗效的关键。米兰标准是以往国际公认的肝癌肝移植标准,但是该标准过于严格,使得很多肝癌病人失去肝移植机会。杭州标准是由郑树森院士团队在2008年提出的世界上首个纳入肿瘤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特征的移植标准。国内外肝移植领域专家认为杭州标准的提出是对现有国际标准局限于肿瘤形态学的巨大突破。 该研究基于国际上最大宗的乙肝相关肝癌肝移植病例,验证了杭州标准相对国际其他标准的优势。并基于杭州标准进一步提出预后评判体系,实现肝移植受者有效筛选,指导个性化治疗。该研究是对杭州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充分说明了杭州标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证明了杭州标准的预后评判性能优于米兰标准等其他肝癌肝移植标准,并可有效指导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这是基于分子分型的肝癌个性化治疗的重大成果。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获得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徐骁教授。该项工作得到科技部863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原文链接: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beyond the Milan criteria
一则“久咳不愈竟是肝癌作怪”的消息引发人们的重视。咳嗽真的是肝癌的早期症状吗?专家表示,“肝癌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不想吃东西,脸色发黄,上腹部疼痛,腹胀等”,而咳嗽不是肝癌的常见症状,在现实中也有许多网友因为忽视肝癌症状,导致病情被拖延,下面为网友总结了肝癌早期最为常见的几大症状。症状一:肝区疼痛 常见指数:★★★★★ 绝大多数中晚期肝癌患者以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发生率超过50%。肝区疼痛一般位于右肋部或剑突下,疼痛性质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钝痛或刺痛,疼痛前一段时间内,患者可感到右上腹不适。疼痛可时轻时重或短期自行缓解。疼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肿瘤迅速增大,压迫肝包膜,产生牵拉痛,也可因肿瘤的坏死物刺激肝包膜所致。少数患者自发地或于肝穿刺后突然出现肝区剧烈疼痛,多是由于位于肝脏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出血所致。若同时伴有血压下降、休克的表现,腹腔穿刺有血性液体,则说明癌结节破裂出血严重。遇此情况需紧急抢救。若无上述伴发症状,疼痛较为局限,则表明出血位于肝包膜下。疼痛可因肿瘤生长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变化,位于左叶的肿瘤,常引起中上腹疼痛;位于右叶的肿瘤,疼痛在右季肋部;肿瘤累及横隔时,疼痛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易被误认为肩关节炎;肿瘤位于右叶后段时,有时可引起腰痛;肿瘤位于肝实质深部者,一般很少感到疼痛。症状二:消化道症状 常见指数:★★★★☆ 据不完全统计,约37%的肝病患者患病初期都误以为是“胃病”而贻误诊疗。食欲下降、饭后上腹饱胀。暧气、消化不良、恶心等是肝癌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其中以食欲减退和腹胀最为常见。腹泻也是肝癌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国内外均有报道,发生率较高,易被误认为慢性肠炎。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所致的门静脉高压及肠功能紊乱可致腹胀、大便次数增多,腹胀亦可因腹水所致。胃肠功能紊乱还可导致消化不良、暧气、恶心等症状。症状三:发热 常见指数:★★★★ 相当一部分的肝癌患者会出现出汗、发热。多数发热为中低度发热,少数患者可为高热,在39℃以上,一般不伴有寒战。肝癌的发热多为癌性热,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坏死后释放致热原进人血液循环所致。肿瘤患者由于抵抗力低下,很容易合并感染,亦可出现发热,与肝癌的癌性发热有时不易区别,需结合血象并观察抗菌治疗是否有效才能判定。症状四:消瘦乏力 常见指数:★★★☆ 肝癌患者常较其他肿瘤患者更感乏力,此与慢性肝炎患者相似。乏力的原因不明,可能由于消化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能量不足,或肝细胞受损,肝功能下降,使得代谢障碍、某些毒素不能及时灭活,或由于肝癌组织坏死释放有毒物质。消瘦也是肝癌患者的常见症状,系由于肝功能受损。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所致。随着病情的发展,消瘦程度可加重,严重时出现恶病质。症状五:出血倾向 常见指数:★★★ 肝癌患者常有牙龈出血、皮下淤斑等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肝功能受损、凝血功能异常所致,它在肝癌合并肝硬化的患者中尤为多见。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所致。事实上,消化道出血也是导致肝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症状六:下肢水肿 常见指数:★★★ 肝癌伴腹水的患者,常有下肢水肿,轻者发生在踝部,严重者可蔓延至整个下肢。临床上曾见到有的患者下肢高度水肿,水液能从大腿皮肤渗出。造成下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腹水压迫下肢静脉或癌栓阻塞,使静脉回流受阻。轻度水肿亦可因血浆白蛋白过低所致。症状七:急腹症 常见指数:★★ 癌结节破裂通常引起肝区疼痛,体检时肝区有明显压痛,为肝包膜刺激症状。部分患者癌结节破裂后,表现为急性腹痛,伴有腹膜刺激症状,易被误诊为急性腹膜炎。癌结节破裂引起的腹痛通常伴有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的表现,与一般急性腹膜炎不同。——转自《国际肝病》
很多时候,事情来得并非无缘无故。比如每日里的一些不是很好的行为习惯,或许就会让癌症悄悄发芽。懒得出门晒太阳易患多种癌症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欧范努兹认为,晒太阳能预防癌症,皮肤只有在接受紫外线辐射后才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能消除肿瘤形成的血液环境,预防结肠癌、前列腺癌等。婴幼儿每天晒15-30分钟,老年人每天晒40-60分钟,其他人群就尽量多出门接受阳光照射。懒得刮胡子易患呼吸道癌症 人体呼吸时排出的多种有害气体都可滞留在胡子上,再加上大气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微粒,汽车尾气排放的多环芳烃、铅等也会被胡须吸附,这些有害物有可能进入呼吸道。 俄罗斯研究人员发现,胡子上存有多种有害物质,如苯、甲苯、氢硫化物、丙酮、氨等。此外,空气中的灰尘和微生物,烟雾中含有的致癌物质以及汽车尾气中的铅也容易吸附在胡须上。如果不能勤刮胡子,这些有害物质就极易侵害呼吸道,加大患癌风险。懒得洗衣服易患肾癌 懒人常把衣服送到干洗店清洗,然而干洗衣服时会用到一种四氯乙烯的化学品为活性溶剂,它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损害,若长时间接触这种毒物有可能患上肾癌。 干洗衣服时这种化学品会被纤维吸到衣服上,在空气干燥时会从衣服中释放出来,但干洗店的衣服往往放在不通风的小屋里,造成四氯乙烯不能充分挥发,如果急于穿在身上,易将有毒化学物质吸到体内,最好把干洗后的衣服挂在通风处晾1周后再穿。懒得关灯睡觉易助癌细胞生长 习惯开灯睡觉的儿童,患癌症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与夜晚暴露在灯光下有关。有研究表明,4~5个月的婴儿易受到非自然光线影响,光线会使人的生理节奏混乱,抑制褪黑素分泌,而褪黑素减少与癌细胞生长有关。懒得上厕所憋出膀胱癌 很多人有了尿意,但就是不愿放下手头的工作,忍到不能再忍了才去上厕所。研究表明,这样首先会损伤膀胱的括约肌。含有毒物质的尿液不能及时排出,会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炎症向上感染还会诱发肾炎。研究人员发现,有憋尿习惯的人,患膀胱癌的风险会增加3~5倍。懒得刷牙增加患癌风险 漱一次口能减少20%的口腔细菌,刷一次牙可减少70%左右。懒得刷牙不仅会导致溃疡、牙龈出血、牙周病,还会增加老人患感冒和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日本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发现,懒得刷牙患癌几率比一天刷两次牙的人高出2.5倍。刷牙能及时赶走口腔内残留的链球菌,从而降低患癌风险。每天早晨和晚上刷两次牙最好。
胆管癌是指源于肝外胆管包括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的胆管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其病因可能与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有关。输了健康,赢了世界又如何? 香港闻名节目主持人、被人们称为开心果的肥姐演员沈殿霞,2008年2月19日因胆管癌辞世,给前夫郑少秋和女儿郑希怡留下了一生都无法挽回的遗憾。也让喜欢肥姐的人唏嘘不已。 而引发这些病灶的原因,你一个都不会陌生:如运动少、吸烟、饮酒,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饮食过于油腻、经常熬夜等等。这些,你中招了吗?胆囊的健康关乎整个身体的健康! 胆囊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在人体的消化、吸收、免疫和维持胆道系统内环境平衡稳定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胆囊的健康关乎着整个身体的健康,它具有九大功能—— ①储存胆汁的功能; ②吸收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③分泌功能(分泌粘液蛋白和消化酶等功能); ④免疫功能; ⑤胆汁酸肠肝循环功能; ⑥维护胃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 ⑦调节胆道流体压力的功能; ⑧调控Oddis括约肌的功能; ⑨餐后突击性排泄胆汁助消化的功能。健康,自己比上帝更重要! “上帝造人是不公平的,正常的人都会有两个肾、两个肺、一双眼睛……但却只有一个胆囊”。所以,自己必须好好珍惜爱护这唯一的胆。 ①胆囊的健康首先跟饮食是分不开的。爱护胆囊必须合理膳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油炸、膨化食品;不吃早餐易引发胆结石,彻底改变不吃早餐的习惯。 ②多喝水,一天保证8杯以上的饮水量,少喝隔夜水,温水适宜,不要太烫或者太凉,以免伤到胆和其他消化器官。 ③习大大说“年轻人不要老熬夜”是极有道理的。爱护胆囊一定要做到劳逸结合,尽量不要熬夜,充分的睡眠对胆汁的分泌也是有帮助的。 ④坚持多锻炼,多做健身运动。早晚可以做好晨练和饭后轻运动,保持心情舒畅,不要易怒,不要生气。 ⑤定期前往专业医院做胆囊检查,已检查出胆结石的患者务必遵医嘱、及时就诊。 胆囊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如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胆囊先天性畸形、胆囊良性肿瘤以及胆囊恶性肿瘤、胆囊癌等,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爱你的和你爱的人,请好好爱护胆囊!——转自《国际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