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穿刺是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痛苦比较小的检查方法,但并不是每一种病灶都可以进行肺穿刺检查,一般只有长在肺外围靠近胸壁的病变组织才可以比较安全的肺穿刺检查。对于有禁忌症的患者来讲,这项操作则会带来痛苦的同时,更带来巨大的风险。作为医务工作者需要严格掌握操作的禁忌条件。而对于患者和家属,同样需要了解这项有创操作的风险,对于自身的安全也是相当重要的。简单地讲,经皮肺穿刺的禁忌症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显出血倾向者,比如先天凝血功能异常的,后天操作前后使用抗凝药物造成凝血异常的患者。 (2)严重心脏病者。 (3)恶病质及不能充分配合的患者。 (4)高度怀疑血管病变者,会大大增加出血、咯血的风险。 (5)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大泡者,肺脏质量太差,容易出现气胸等并发症。 (6)怀疑为肺包囊虫病。
有人认为胸腔镜微创的操作方式不能有效的清除局部的淋巴结,其实这是个误解,以肺癌手术为例,我们有了胸腔镜的胸内光源的存在,等于医生多长了一只眼睛,很大程度有利于对局部组织细节的观察和清除的操作,在胸腔镜放大作用的帮助下,清除淋巴结更容易了。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和传统手术相比较,淋巴结暴露的更清晰,清扫的时候更安全,更彻底。当然实话实说,有的淋巴结长的确实太深太大太紧密,即使在开放的条件下,也很难达到要求的水准。
怎么界定微创呢?因为微创是个相对概念,是和一般性的传统相比较而言的。广义的微创应包括对病人实施所有比较传统手段创伤减小的各种治疗措施,包括:介入治疗,伽玛刀治疗,各种腔镜的治疗和各种小切口的外科治疗等等。狭义的微创,又称微创外科,仅仅包括那些原来必须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外科疾病,在无菌环境下具体的讲就是在手术室条件下,借助现代高科技器械如腔镜,激光,机器手等和先进技术,再通过医生精细操作来完成的治疗。
胸腔镜治疗是将光、电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材料科学等现代高科技成果融于传统的外科手术技巧之中,而微创的本身它是一种治疗手段的整体概念而不单指哪一种具体的手术方式。一个优秀外科医生的传统手术比一个蹩脚大夫的腔镜手术给病人带来的创伤要小,而一个优秀外科医生的腔镜手术应比他的传统手术给病人带来的创伤要小。所以微创治疗的概念中应该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是人,二是工具和手段。并不是说你用了腔镜就算是微创了,不是你切口小一点就算是微创了,而是有丰富的经验的人利用了现化的器械和技术的结合所完成的治疗才有可能是微创治疗。目前国内有好多将所谓的微创变成了“巨创”的例子,大多是因为他们拘泥以某种高科技的器械而使手术时间无限制的延长,更有甚者造成了医源性损伤,不但没有达到“微创”的效果,甚至加重了病人的创伤,特别是一些手术的新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家往往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手术时间的本身也是衡量手术创伤的重要环节。
手术是治疗肺癌最有效最常见的办法,尤其是对早期的患者,手术是唯一可以根治的方法。对于IA期患者来说术后10年生存率可达90%。有人常常问,肺癌手术,要切除多少肺啊?这个不一定,肺是肯定要切的,但切多少,要根据癌肿位置,身体情况,以及心肺功能等来确定。要想知道需要切除多少肺首先要搞清楚肺的解剖结构。这个图看起来有些复杂,跟你简单说吧,人体肺共有5叶,右肺三叶分别称为上中下三叶,左肺二叶,分别为上下二叶。每一叶又分不同的段,通常情况下右肺有10段,左肺有9段。共有19段。切多少肺,要看肿瘤的大小及部位。1、楔形切除术肺癌早期较小且局限于肺叶表面或较浅位置,将肺叶局部切除,适合不宜进行肺叶切除或者不需要肺叶或肺段切除的病人。即切除了肿瘤又同时最可能多的保留肺组织。术后恢复快,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适合于原位癌,微浸润癌。2、肺段切除术早期肺癌最好的手术方式,按照肺的解剖结构,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的发育走行彻底干净的切除病灶,并可摘除段间淋巴结。最大可能保留肺功能。相当于切除肺的1/19。对肺功能影响很小,即使肺功能较差的病人也可做肺段切除术。适合于肿瘤局限于段内的小于2cm的原位癌,微浸润癌,浸润癌。3、肺叶切除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以切除肺叶为主,前提是癌肿局限在肺叶内,这种手术方式好处是尽可能多的切除癌细胞,符合肺癌的解剖切除且便于淋巴结清扫,但需要切除肺的1/5,对肺功能有一定影响。适合于肺功能较好的患者以及2cm以上的较大肿瘤。4、一侧全肺切除术这是肿瘤较大且位于肺中央位置浸及肺大血管或左右主支气管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术方式。是手术的最后方式,对患者的肺功能影响较大,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可延长患者生命,是以牺牲生活质量换取生命长度的手术方法。当癌肿全部集中在肺部,并且在肺叶中也有重叠的时候,就会使用整肺切除的方法。而肺癌手术切除后,也要诸多的注意事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术后调理,这决定了术后的身体恢复,以及癌细胞扩散复发风险的高低。术后ICU肺癌经手术后,有条件的医院最好在ICU中观察一天,是为了稳定病情,保证术后不出差错,一天时间再返回到普通病房,建议一些患者及家属要理解进入ICU的原因。
食管癌的发病率占全球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九位,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尤其高。我国也是食管癌高发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显示食管癌的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四位,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多见于40至70岁之间(高发年龄段为60至64岁中老年)。食管癌高发区以鳞癌最常见,而非高发区则以腺癌常见。鳞癌多见于男性,与吸烟、饮酒等有一定的关系;腺癌常与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及食管裂孔疝等有关。食管癌最典型的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检查手段包括食管X线钡餐检查、内镜、超声内镜、CT及食管拉网脱落细胞学检查等,食管癌一旦确诊,无远处淋巴结和器官转移,且身体情况允许下,应争取手术切除。但单一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的效果不甚满意,主要是因为该恶性肿瘤易于复发和转移,故采用术前和/术后放疗、化疗,以及术后规范护理,复查等综合性治疗。一、食管癌手术后注意饮食:食管癌术后或放疗后患者,要以流质、半流质为主,逐渐过渡到软食;要细嚼慢咽,选用易消化,易咽下的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如肉冻、水果、蛋糕、酸乳酪、牛奶等;要避免任何刺激性饮食,如辣椒、蒜、油炸类等食品摄入。药膳饮食可选用山药莲苡粥,即山药20g、莲子20g、苡米60g,煲粥,常服。二、食管癌手术后注意活动:食管癌经治疗后的患者,应避免疲劳,充分休息,一般不宜做上半身剧烈活动,也不要将头过度后屈及回转。术后1至2个月,如有手术侧上肢麻木感或重压感时,应施患侧上肢及伤口周围肌肉的按摩,但要避免叩打及按摩胸壁。加强手术侧上肢的运动,以防出现上肢功能障碍、冰冻肩和肌肉萎缩。三、食管癌手术后注意复查:食管癌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了解治疗后的病情变化,防止复发、转移,并争取再次治疗。1、食管癌治疗(包括手术、放化疗综合性治疗)后的患者在第1年内,每3个月门诊复查1次,第2年可半年复查1次,以后每年复查1次,直至终生。2、复查时间根据病情而定,如遇下列情况者需随时复诊:出现进食后异常不适、恶心、呕吐、甚至呕血、黑便者;出现呛咳、发热、咳嗽、胸背痛、气促、声音嘶哑、乏力、进行性消瘦以及严重吞咽困难者,应当立即就医,作检查以排除复发和转移的可能。3、复查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治疗情况、生活与活动,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每半年行胸部透视或拍片(CXR)、X线吞钡检查(GI),必要时可行食管镜(胃镜)、CT、MRI、ECT等特殊检查。四、食管癌手术后的其他注意事项1、戒烟戒酒;心理、精神调节,保持良好心态;积极乐观面对病情及治疗。2、适应饮食习惯及食物结构的变化:多次新鲜蔬菜、水果等,常服维生素B、C、A;因术后胃食管吻合口无弹性,吞咽食物时不能充分扩张,术后进食过快或吞咽较大、较硬食物时会感觉吞咽不畅,严重时吻合口可能被大块食物堵塞造成梗阻,所以进食时一定要细嚼慢咽,少量多餐,进食后最好稍微活动一会再卧床休息,以减轻返流。3、因手术切开皮肤时切断了一些细小神经末梢,所以造成伤口周围感觉异常,神经的再生大约需要3个月到半年,因此症状会在半年后逐渐好转。在此期间不能因为疼痛而放弃上肢功能锻炼,必要时可以口服止疼药物。如有胸骨后不适、咽下困难,但经GI、胃镜(食管镜)及组织学检查均为阴性者,而症状仍持续,则应密切观察,并每1至3个月重复检查1次。4、放疗时应注意有无食管穿孔、食管气管瘘,如突发出现胸骨后剧痛、反复咳嗽、咳痰、局限性肺炎、发热等,应终止放疗并详细检查;5、化疗患者一般3周以上为一个治疗周期,6至7周为一个疗程,间隔时间为5周,必须坚持进行;6、凡出现吞咽完全梗阻、食管出血、穿孔、严重恶心、频繁呕吐或腹泻每天5次以上者,均应终止化疗;7、一般肿瘤局部侵犯严重或者合并淋巴结转移需要合并术后放化疗;不能轻信市场上广告宣传,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抗肿瘤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能自己随意使用。
由于吸烟和空气污染的影响,如今肺癌是恶性肿瘤中的“头号杀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对肺癌也很重视,希望能早发现早治疗,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健康体检,对体检结果也很在意,特别是胸部CT检查。当拿到体检报告时,很多人都为报告上的“结节”和“磨玻璃影”字样而疑惑不已,不知该怎么办?听到肺里发现有一个“阴影”或“小结节”这样的消息,很多人会惊慌失措,辗转多家医院,甚至强迫大夫做手术;“肺小结节”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但也有些人不以为然,对体检报告中的定期复查置若罔闻,若干时间后出现肺部症状再来就医,往往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那么怎么正确对待肺部结节呢?为此我们提醒,肺内结节,不容忽视,但也不必惊慌。1.肺结节并不一定就是早期肺癌,它首先是个影像学概念,因此,可借助影像学征象对于肺小结节进行“慧眼视读”:①肺部CT显示的结节越大其恶性可能性越大,结节位置在上叶更可能是恶性;②结节形态呈圆形且光滑的通常是良性的,但不能完全除外恶性,呈分叶状的高度可能为恶性,表现为浓密毛刺状的高度可能为恶性,而触须状的和多角状边缘通常是炎症损害;③肺结节表现为钙化,倘若钙化中间密度增高(牛眼征)、弥漫的、分层的或爆米花样,则多为良性,而恶性的钙化通常是小点状或是偏心;④良性空洞见于脓肿、感染性肉芽肿、血管炎、早期郎罕组织细胞增生症和肺梗塞,而恶性空洞见于壁的厚度、壁光滑且厚度小于5mm,考虑良性可能性大,不规则厚壁(﹥15mm)通常是恶性的。⑤此外,肺结节生长率也是鉴定结节性质的重要线索,恶性结节倍增时间是可变的,但通常在20-400天,而随访2年结节大小无变化强烈暗示良好可能。2.通过微创手术,借助腔镜“慧眼视读”肺结节进行良恶性甄别:目前微创胸外科手术是治疗肺部小结节、早期肺癌的主要方法,胸部微创手术主要包括胸腔镜手术。术中结合CT影像学的定位(至少定位至肺段),通过腔镜放大视野下,并结合手指和/或卵圆钳触摸,“慧眼视读”找到肺结节,然后借助腔内切割吻合器切下肺结节,送检冰冻病理,在显微镜下“慧眼视读”甄别肺结节的良恶性。根据术中冰冻病理指导具体手术方式。3.社区肺小结节的筛查或医院门诊随访,通过回头看“慧眼视读”肺结节转归或演变:初次CT检查发现的肺部小结节,80%-90%都是良性病变,但却要高度重视,因为仍有一定比例的早期肺癌,定期检查必不可少。肺结节通常采取影像学随访和/或分子动态监测。根据低剂量螺旋CT检查结果及后续诊疗情况,对筛查对象实施分类随访管理,并收集相关诊疗信息,来了解结节增长情况。这是因为肿瘤的生长有一个倍增的时间,一般认为是3个月到12个月。在复查过程中,如果结节数年不变,或逐渐缩小或短期内快速增大,往往提示是良性病变,比如炎症。也就是说,肺小结节良恶性的判断有时候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通过回头看“慧眼视读”肺结节转归或演变,规律的定期随诊强于一切检查和治疗。
我AIS,是重度的不典型增生,是处于良性阶段的癌前病变。我和AAH都属于肿瘤的浸润前病变,所以是绝对安全的。当我被放射科医生逮住的时候,就存在一个选择,开刀还是不开。因为大家意识到我非常懒惰,生长非常慢,而且分化良好。所以现在的医疗界对我越来越宽容,越来越理性。往往是诊断AIS,但是建议随访。病人和家属就困惑了,明明是癌了,为什么还要随访?医生往往要费一番口舌,才能让病人理解。有的医生会说,这个GGN太小,等长到七八毫米再开。的确,五六毫米的我,确实风险很小,完全可以放着。比如,等到过3~8年后再开,是一样的结果,一样安全可行的,那我的主人这3~8年内没有开,就可以过得很舒服,生活上一点都不受影响。一般十毫米以上的GGN微浸润的概率开始大了。但不绝对,也有二十几毫米的pGGN,仍然考虑AIS前期的。还有的GGN,即使只有五毫米,已经拟诊AIS后期或MIA了,也是会建议手术的。有的医生会说,这个GGN密度太淡,再养几年看看。一般GGN的CT值在-600多到-700多HU,它细胞增生的程度很低,也就是相当于原位癌前期,不建议手术,避免过度医疗。CT值大于-600左右,也就是-500多HU,相当于原位癌中期,是可以手术,但并不是必须手术,可以继续安心随访。到了大于-500左右,也就是-400多HU,相当于原位癌后期,那就要建议手术了。当然,还要结合其他的一些表现。有的医生会说,位置不好,太深,继续养着。人左肺有两片肺叶,右肺有三片肺叶,每个肺叶的支气管血管是从肺门开始向肺周边,像一棵树一样不断分支再分支。如果GGN在肺的周边,只需要局部楔形切除,就像树冠摘掉几片枝叶。如果GGN位置再深一点,那就要段切,相当于剪掉一个枝桠。如果长在肺门区,也就是树干那儿,就只能做叶切,把树干锯掉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AIS,有的人楔切,有的人要叶切;有的人GGN非常小,却要叶切,有的人GGN很大,却只要局部切除。如果AIS非常小,但不巧位置深,只能叶切,那医生就会让你一直随访。等GGN长到一定成度了(甚至可以等发展到MIA了),再做叶切手术。如果过早的叶切,病人的生活质量会早几年受到影响,所以在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后延手术是上策。也有的医生会说,位置不好,建议积极手术。这种情况一般是AIS紧贴着胸膜或者大血管,关系密切,相当于近水楼台,血供有可能更丰富一些,变化有可能更快一些,这就把GGN的风险等级提高了,处理起来需要更积极一点。有的医生说,你是多发的,先随访吧。一方面是看看哪个GGN更活跃一些,也许有些小的GGN在未来几年反而比大的发展得更快。另一方面多叶多发的术后,对肺功能会有一定影响,所以尽量后延手术时间,前提是保证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医生常常会在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抉择与平衡。有的医生说,您已经80多岁了,非手术疗法是首选。也许等到您百年时,这个GGN也不会犯上作乱。有的医生说,你目前的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等,控制的不好,有手术的风险,你需要把这些内科疾病控制好,再做决定。或者说,你长期吸烟,有慢性肺病,这个肺功能比较差,不适合手术,我们可以选择非手术方法治疗。有的医生说,如果你心态好,就继续随访。如果很纠结很焦虑,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那就开吧。其实恐惧来自不明,当我的主人对自己的GGN风险有了明确的了解,明白了原位癌AIS不过是处于良性阶段的癌前病变,往往都会安心的。或者发现自己不是个例特例,周围有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情况,也就不会独怅孤单了。大家看到了,医生不开刀的理由会很多(太小,太淡,太深,太多,太老,太虚......),但如果建议开刀,那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原位癌坐实了,并且(或者)有向微浸润变化的趋势了。换句话说,就是GGN达到了一定的风险成度了。但这个风险成度不是由大小、密度等单一因素决定的,需要多因素综合判断。所以有的医生在术前影像诊断中,就引入了AIS前期,AIS中期,AIS后期这个概念,其实就是综合了多个因素,取其不同的权重,做出的一个整体的风险评估。比如有的人,当你告诉他是AIS,继续随访,他就会一直想,原位下一步是微浸润,我是不是就要到微浸润了,什么时候到啊,惶惶不可终日。而当你告诉他是AIS前期,他就会想,我的下一步是AIS中期,离MIA还远了,风险不大,安心随访吧,没事儿。虽然这种AIS前中后期的提法在术后的病理诊断中并没有体现,但对缓解病人的焦虑,更精准的术前判定AIS的风险,还是很有帮助、很实用的。不管开与不开,开心每一天,是必须的。
肺癌是恶性肿瘤中的“头号杀手”,早发现早治疗是治愈肺癌的唯一方式,现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随着定期体检人数的增加,在体检中发现肺部结节及磨玻璃影的患者也越来越多。面对令人纠结的肺部小结节,海上名医大讲堂特地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主任李鹤成教授与大家在线互动,为大家揭开肺部小结节的神秘面纱。错过了直播也不要紧~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收听李鹤成教授的海上名医大讲堂回顾啦!什么是肺部结节?肺部结节是指肺部实质内类圆形、境界清楚、直径小于等于3cm的软组织病灶。临床上把肺实质内小于等于3cm的病灶称为“结节”,大于3cm的病灶称为“肿块”,而小于2cm的结节多称为“小结节”,小于5mm的结节称为“微小结节”。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结节的大小与结节的良、恶性具有一定程度相关性,大于3cm的病灶多为恶性,而更微小的结节,良性的可能性居多。胸部CT检查时发现的密度轻度增高的云雾状淡薄影/类圆形结节,其样子像磨砂玻璃一样,又称为“磨玻璃影结节”即“GGO”。结节内部的实变与生长速度的加快(范围变大)常意味病变性质的转变——肺部磨玻璃结节(GGO)可以由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或原位腺癌(AIS)逐步演变为微浸润性腺癌(MIS)、浸润性腺癌(IAC)。肺部小结节的病因有哪些?肺部小结节的性质多种多样,临床上肺部小结节的病因有很多,总的可分为良性与恶性病变两种。良性结节包括炎性假瘤、错构瘤、结核球、肉芽肿、肺脓肿、硬化性血管瘤、真菌球等,癌前病变如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恶性的则可能是原发性肺癌或肺转移瘤。了解到以上引起肺部结节的常见原因,就能发现肺部小结节并非一定就是肺癌,还有许多良性疾病也可以表现为小结节。哪些肺小结节需要警惕?得益于人们对体检的重视和CT分辨率的提高,初次发现的肺部小结节直径大多小于1厘米,因此对其良恶性的判断比较困难,即使全身PET-CT检查也不敏感,甚至进一步进行穿刺活检,有时也不一定能明确诊断。因此,对于难以明确良恶性的肺小结节,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随访复查,来了解结节变化情况。肿瘤的生长有一个倍增的时间,一般认为是3个月到12个月,在复查过程中,如果结节数年不变,或逐渐缩小,或短期内快速增大,往往提示是良性病变,比如炎症。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慢慢增大或密度增高变实的小结节或磨玻璃影。在医生建议定期复查CT时,很多患者会担心辐射问题。其实,目前对于肺小结节的复查,医院一般采用低剂量CT,其辐射剂量是常规胸部CT的1/10至1/20,相当于拍10张胸片或更低的剂量。同时需要提醒患者的是,复查最好在同一家医院进行,这样前后的影像资料更有可比性,能更准确判断肺小结节的变化。随访是否会延误病情?患者常有这样的担心:“让我过3个月再复查,要真是恶性肿瘤的话,会扩散转移吗?”答案是否定的。体检首次发现的肺小结节如果判断是恶性可能性大,医生一定会建议尽快手术治疗。而如果性质一时不好判断,临床上目前又没有更好的手段来帮助诊断,医生常常建议抗生素治疗后复查,或3个月后复查,来了解结节变化情况。对于一时诊断不明确的1厘米以下小结节,即使是恶性、直径增长1倍也还属肺癌早期,可采用胸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进行微创手术,术后2到3日即可出院,5年生存率接近100%,一般后续无需接受放化疗。也就是说3个月后复查并不会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相反,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及相关风险。体检时发现肺里长出小结节,有时对患者来说,就像是发现了一枚定时炸弹,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心理压力。那么怎样看待这些偶然发现的肺内小结节病变?又应该如何处理呢?如果体检发现肺部有小结节,先不要担心,它不一定是癌。对于不明性质的结节,进行规律的随诊,强于一切检查和治疗!
【编者按】 生命科学的发展从宏观到微观带来了现代医学的进步,一方面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至分子、基因等越分越细;另一方面自分子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诊疗手段和方法更加多样化。近年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胸外科汪进益大夫对整合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初探,并通过医学论坛网的途径科普阐述,以飨读者并有益于广大市民。 现今的医学专业越分越细,越分越散,不仅说明不了生命的真谛或人体的本质,而且容易出现只见树木甚至树叶、不见森林的现象。医学需要整合,整合的结果就是整合医学,就是还器官为病人,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到临床,从药师到医师,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整体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ivemedicine,HIM)的概念,即是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整、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医学体系。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和现代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走向了分科细化的历程,从最初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的划分逐渐走向了三级学科,如今又有了更细微的划分;专科细化提高了治疗的效率和精准性,带来了医学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医学知识碎片化或非系统化的新问题,给临床医生诊疗疾病带来了愈加明显的局限性。面对疾病进程的慢性化、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致病因素的多样化以及病理改变的复杂化;随之人类健康意识的也不断提高以及医疗费用的日益高涨,使越来越多的医学人士认识到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经历再一次“合”的革新与改进。医学模式的转变,“整合医学(integrativemedicine,holisticmedicine)”作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已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所患疾病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多个脏器,由此牵涉到多个医学专业。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患者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发展。整合医学是传统医学观念的创新和革命,是医学发展历程中从专科化向整体化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医学知识指数级的增长态势,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分析技术开展整合医学研究,通过信息整合的方式实现各领域最先进医学知识之间的最佳整合,各专科最有效临床经验的最佳整合。附:胸部整合医学专科门诊:上海市东方医院(陆家嘴院区)周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