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碰到前来门诊就诊的小姐姐问我:医生,我月经量少,是不是就不能有效排毒了?那我会不会因为体内毒素蓄积,开始长黄褐斑、长痤疮、长体重、长脾气……?当然,更多关注的是——月经量少了,我会不会提前衰老?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月经?什么是月经少?然后才是核心:什么会预示衰老?月经,是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95%的经血来自静脉和动脉血,其余是组织间渗出的液体和细胞碎片、炎性细胞、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经血的颜色是暗红色。所以,其实,月经就只是血啊。正常月经需要具备以下四个元素:月经周期为21-35天,平均28天;经期持续2-8天,平均4-6天;周期规律,每个周期间相差时间应短于7天;最后是大家最关注的,月经量: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月经多为20-60ml,经量多于80ml为月经过多,少于5ml为经量过少。也就是说,月经量范围很宽:5-80ml。5ml什么概念?打个比方,常见的一次性纸杯容量200-250ml,5ml相当于两个瓶盖左右。什么?小姐姐还不明白?让我再想想,对了,对于小姐姐们这样的资深护肤达人来说,5ml相当于化妆品专柜送的小样的容量。那么问题来了,小姐姐们对照下自己的经量,是不是就真的少到了这个程度?(怀疑脸)经血只要产生,就要排出,除非有堵塞。产生的多,月经就多,产生的少,月经就少,从来没有体内有什么毒素需要从经血排出体外的道理,大多数情形下,没有结构性改变(比如宫腔、宫颈粘连、子宫内膜受损等)时,排不出来月经血会憋在身体里的这种情况不存在!下面为大家列举常见引起月经量减少的原因:1、排出通道堵塞:比如人流手术后造成的宫腔粘连和宫颈粘连,经血流出不畅,表现为经量少,同时伴有周期性下腹痛,有人流病史。2、产生过少:1)子宫内膜受损:多次或过度刮宫导致的内膜损伤。这好比以前家家户户必备的铁锅(暴露年龄贴),天天和锅铲“摩擦~摩擦~”,锅底是不是越来越薄了呢?还有流产感染、结核等某些疾病,也会损伤内膜,导致土地贫瘠。所以,我又要在这里振臂疾呼:各位小姐姐,如果没有生育计划,千万要做好避孕措施,不要天真的相信体外射精、安全期避孕等所谓“他们说”。容易受伤的女人,不要等到真的想要为他生猴子的时候却迟迟怀不上,才来抓试管婴儿这根救命稻草,尽管现在医学已经相对发达,作为生殖医学科医生,我们也只能拉着你的手,告诉你个事实,那就是:即使做试管,也需要有良好的土壤才能种下健康的宝宝,盐碱地又怎么能长出梧桐树?爱自己,做好防护,“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2)卵巢功能减退:接下来就是重点啦,敲黑板!当卵巢功能减低时,雌激素水平降低,影响子宫内膜的增殖,内膜薄,相当于没人施肥浇水,苗长不起来,所以经量减少。请相信医生会通过测定性激素等来帮助明确诊断,很多时候还需要配合B超明确排卵功能。只要排卵功能正常,性激素也没什么问题,如果没有生育要求,那么基本上可以不治疗!对的你没看错。如有生育要求,那就另当别论了。合并排卵障碍导致的月经减少和/或周期不规律,就得需要在生殖医学科医生帮助下积极治疗了;同时,有排卵且激素正常,但经量少的也需要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存在。所以,不管谁去看病,医生都会一针见血地问:有没有生育要求?然后再结合检查结果,制定下一步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让该生的生,该养的养。3)其他:某些疾病和药物使用,比如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均会造成经量得让减少,甚至闭经。也请交给医生来排除和处理。此外,治疗性使用避孕药以及治疗精神病药物也可导致经量减少,所以就诊时为了帮助医生全面分析原因,请详尽提供用药情况和基础疾病病史。总而言之,月经只是一个现象,多与少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重要。导致月经减少的原因和患者需求的综合评估才至关重要。有生育要求而月经量减少或者周期、规律等异常的小姐姐们,你们要做的也不是简单的调理月经,而是在医生的帮助下分析问题的本质,针对需要制定合理的方案,首先尽可能先帮助你完成做母亲的愿望。那些其他没有生育要求的小姐姐们,比如宫腔严重粘连所指的月经量少甚至闭经,只要卵巢功能正常,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是不需要治疗的。而那些已经出现卵巢功能减退的,郑重地告诉你们:任何试图返老还童、纠正卵巢功能的治疗均是无益的(请票圈宣传卵巢保养和滋补圣品的微商们轻拍),出现不适,比如低雌激素症状以及有生活质量下降或其他困扰的也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选择性采取激素补充或替代治疗等。
经历了史上最长春节假期,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一致抗疫,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逐渐好转。与此同时,有些人的体重也默默地飙升了——“不长胖个五斤八斤的,搞得好像咱家条件不行似的”。好久没见的PCOS亲们,怕不会又要重现我大唐风范了?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我国育龄女性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高雄激素血症患者比例高、继发代谢综合征比率高和重视程度低的“三高一低”特征。临床多表现为月经紊乱、无排卵或稀发排卵,以及高雄激素相关临床表现,比如多毛、痤疮、脱发、皮脂溢及卵巢多囊样改变、肥胖、不孕、抑郁等。生活方式干预是PCOS患者首选的基础治疗,但传统的膳食干预和运动强化方式减肥效果并不理想。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就将生酮饮食作为治疗癫痫的手段应用于临床。这是由于饮食结构的彻底改变,使脑部功能系统发生了改变,从而刺激神经系统,减少了癫痫的发作。到20世纪末,生酮饮食不光被引入了糖尿病、帕金森综合症等疾病的治疗研究中,还有人创建了名噪一时的减肥方法,近年来仍保持很高的热度。生酮饮食的原理:血糖是人体能量供给的主要来源。正常饮食状态下,人体可以将进入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血糖。空腹时,肝脏储藏的糖原会帮助维持血糖平衡。而当人体处于长期饥饿状态时,肝脏的糖原将被消耗殆尽,又缺乏外来糖分补充,于是身体会迫使体内的其他组分,比如甘油(脂肪的重要组成)燃烧,以保障日常生活所需能量。当使用生酮饮食疗法的时候,由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被压低,血糖来源减少,人体会被迫进入一种模拟的饥饿状态。此时体内的脂肪大量分解以提供能量,并产生大量酮体。听上去很美的“生酮饮食”,我们超重的PCOS亲们也能来一波吗?回答是审慎的。严格意义上生酮饮食用于临床治疗时对饮食要求很苛刻,要求每日所需能量的70%以上来源于脂肪,要求脂肪和蛋白质比例控制在4:1或3:1,碳水化合物来源的热量需严格控制在5%以下或是摄入量小于20克,这就意味着一个苹果可能就导致全天的碳水化合物超标。临床上的生酮饮食需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共同监督下执行,一方面需要通过监督使患者机体处于“生酮”状态,并监测可能的风险以便及时处理(除可能发生的营养不良、便秘以外,低血糖严重时也可能诱发脑损伤),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如此极端的饮食模式实在很难长期坚持。因此,2019年1月发布的《生酮饮食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专门指出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排除禁忌,并在营养师的有效监护和指导下,对于诊断PCOS并且BMI≥24kg/m2,或体脂率≥28%的患者,方可考虑生酮饮食干预。在近期美国新闻网颁布的2020年最佳饮食排名中,呐喊着“燃烧我的卡路里”的生酮饮食仅位列倒数第二,地中海饮食仍稳居榜首。总结一下,体重的增加不是单纯因为一种食物造成,排除病理因素,只是因为消耗的能量不及吃下去的多。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调控饮食结构,管住嘴,还必须得迈开腿!毕竟,体重管理是一辈子的事。我们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糖也不是油,而是我们自己。
子宫腺肌病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于子宫肌层中,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临床常见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和月经量过多。约20%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年龄在40岁以下,80%为40~50岁之间,且高龄女性更容易伴有较严重的自觉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降低女性生育力已得到公认,但子宫腺肌病与不孕的关联认识上仍有较大差距。由于以往对腺肌病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查体和手术中所见,甚至病理诊断,而需切除子宫或者腺肌瘤病灶的患者大多是完成生育的30~40岁甚至以上年龄的女性,使人们误认为子宫腺肌病多发生在生育后妇女,从而忽略了该病所导致的生育力下降问题。 随着磁共振成像和高分辨率经阴道超声、3D超声等技术的发展,根据MRI表现,在有痛经和(或)月经过多的年轻不孕患者中,约53%罹患腺肌病,另内异症不孕患者也常合并腺肌病(约27%~7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子宫腺肌病显著降低IVF助孕的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及继续妊娠率,流产率升高。其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可能涉及:基底层-肌层结合带异常致内膜容受性下降;子宫内膜血流不足,子宫蠕动障碍,影响胚胎着床;子宫正常肌层结构被破坏,影响精子在宫腔内的运行;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失调,子宫内膜表面大量吞噬细胞聚集,分泌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等。此外,部分子宫腺肌病患者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使得不孕机制更为复杂。 子宫腺肌病治疗是多元化的。对较大的局限或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病灶,或反复IVF失败者,或反复流产者,在卵巢功能良好的前提下,辅助生殖技术前进行药物(主要为GnRHa)或手术治疗,待宫体大小接近正常后,再实施辅助生殖技术,以达到提高妊娠率、改善妊娠结局的目的。然而,手术治疗(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分为局限型腺肌病的腺肌瘤切除术和弥漫型腺肌病的减容术)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妊娠子宫破裂的风险(文献报道,在剖宫产后和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子宫破裂发生率分别是0.27%和1.0%,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发生率约3.6%)。对于卵巢储备功能不佳或者年龄大的女性,应先促排获胚冻存,然后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病,待病灶控制满意后再移植解冻胚胎,以增加妊娠和活产机会。促排卵方案也不应一味强调降调方案,应结合年龄、卵巢储备等综合制定。 综上所述,在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的患者治疗策略方面,药物、手术及辅助生殖技术三者之间应结合年龄、不孕病程、病情进展程度等综合考虑,由生殖科和妇产科医生共同决策,制定更加个体化治疗方案。
来做试管的亲们也有一部分是经历过宫外孕的,这些或接受了药物保守治疗,或遭遇了急诊腹腔镜手术的亲们都有一颗坚强而脆弱的心。她们常常会问:是不是做试管就能避免再次宫外孕?也有极少人在试管胚胎移植后发生宫外孕。问题来了:为什么做了试管还不能避免宫外孕呢?胚胎不是移植到宫腔里了吗,怎么还会跑到宫外去?话说胚胎移植并不是“挖个坑,埋点土,数个12345~”这么简单。虽然将胚胎直接放人宫腔内,但胚胎移植后到种植,还有机会游走到输卵管,而输卵管炎症使得胚胎无法正常返回宫腔,为输卵管宫外孕的发生提供可能。输卵管与子宫皆起源于苗勒氏管,两者的着床机制有着相同之处,即输卵管有适宜于胚胎种植的结构,并可以表达种植窗期的一些特异性分子,所以胚胎可以在输卵管种植并继续发育。除盆腔输卵管因素,患者自身的既往异位妊娠史也被认为可以增加宫外孕发生的风险。其次,试管治疗过程中会进行控制性超排(COH),促排药的使用改变了体内的激素水平,影响了胚胎在宫腔的着床,移植后游走进入输卵管。而COH后宫内的高雌环境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敏感性和输卵管肌层节律性收缩幅度增加,输卵管纤毛的活动减弱,使进入输卵管的胚胎不能被及时输送回官腔。另外,也可能与胚胎移植技术及数目相关。有学者认为,胚胎移植技术如注射时压力、注液体积,移植管头的位置等均可与宫外孕的发生有关。移植管位置过深、注入液量过大都会增加宫外孕的发生率。此外,胚胎移植的机械刺激可以引发子宫收缩,也可能将胚胎挤压进入输卵管。囊胚移植与卵裂胚移植对异位妊娠发生率影响的比较虽然也存在争议,但多数研究还是倾向于认为囊胚移植有利于降低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囊胚移植之所以降低宫外孕的发生风险,主要是囊胚相较于卵裂期胚胎,与子宫内膜的种植窗是相对同步化的,更有利于着床;而且囊胚体积大于卵裂期胚胎,降低了胚胎游走到其他地方的概率。然而,移植囊胚并不能完全避免宫外孕的发生,有数据显示发生率仍为约1%(与卵裂期胚胎比已显著降低),所以胚胎移植后如有异常腹痛或阴道出血发生,建议尽快就诊,以便得到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合理的处置。
最近总有人问:——为什么要给我查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这跟备孕有什么关系?跟复发性流产有什么关系?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人体内一种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主要通过蛋氨酸循环(辅因子维生素B12)和分解代谢(辅因子B6)两条途径代谢。当维生素B6、B12、叶酸或某些代谢酶缺乏时,则会出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Hcy是多种疾病的高危因素,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疾病。体内高水平Hcy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NO代谢障碍,造成大动脉硬化,导致高血压病;同时Hcy升高促进血管平滑肌增殖、促进血小板粘附性增加,损伤血管壁引起动脉损伤,最终导致炎症和管壁斑块形成,从而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者中约有78%发现合并高Hcy。高Hcy与某些妊娠相关疾病的关系也相当重要。现已发现,血浆中Hcy水平增高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生长受限、复发性流产等的发生密切相关。Hcy与复发性流产:1952年首次发现4-氨基叶酸拮抗剂可以致胎儿死亡,叶酸缺乏与自然流产有关。高Hcy可能引起绒毛膜绒毛血管发育不良,抑制卵黄囊血管分化,导致胚胎/胎儿从母体获得血供减少,而致细胞过度凋亡、损伤胚胎线粒体,同时还可损伤子宫动脉基地层小动脉的内皮细胞、激活血管表皮多种凝血因子,增加血凝块形成,进而影响胎盘绒毛血供,最终导致胚胎死亡。有研究表明,妊娠Hcy>18umol/L是复发性流产发生的危险因素。Hcy与胎儿畸形:母体叶酸水平和Hcy水平影响神经管的发育,当母体缺乏维生素B12时,发生神经管畸形的风险大大增加,而口服叶酸可显著降低其发病率;纠正高Hcy也能有效降低唇腭裂的发生率。Hcy与胎盘血管疾病胎盘血管疾病包括胎盘梗死(伴胎儿生长受阻)和胎盘早剥,发病率1%~2%,血浆叶酸水平低、Hcy水平高时,发病危险增加,其中胎盘早剥风险增加2~6倍。Hcy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HDCP)多数HDCP在妊娠晚期出现症状,而早在胚胎形成时已出现血管内皮损伤,高Hcy可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妊娠早期监测Hcy有预测HDCP作用,中期血浆HCY水平升高者发生HDCP的风险增加3.2倍。目前高Hcy可独立成为HDCP的危险因素,对其早期动态监测对HDCP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Hcy与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发生常伴随血管病变,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Hcy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密切关系,通过诱导炎性反应、胰岛素抵抗等可能机制发挥作用,推测极有可能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那么问题来了:高Hcy怎么办?建议饮食中增加绿叶蔬菜、水果、坚果、糙米,并适当增加肉蛋类、动物内脏的摄入;同时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治疗剂量叶酸并补充维生素B6、B12,并定期复查,以期降低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生几率。
“大夫,我明明每个月都按时来月经,排卵试纸也次次都能测到两条红杠,你为啥还说我没排卵??”“你这是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哦~”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s,LUFS),是无排卵性月经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导致排卵障碍性女性不孕症的原因之一。患者可以有规律的月经,可以有排卵期阴道分泌物的改变(白带拉丝),可以有双相体温变化,检查孕酮水平也可以升高,但卵子的确没有排出,发生了原位黄素化,也就是说卵子被生生的“活埋”了。来看看LUF的诊断标准:B超监测可见正常卵泡发育,卵泡发展到直径20mm左右仍不破裂而出现:1)优势卵泡体积不变,囊壁逐渐增厚或内部回声逐渐增强,2~4 d后卵泡内出现大量光点;2)卵泡体积迅速增大至30~50mm或更大,内部有网状强回声,甚至呈囊实性,血清孕酮水平>9.5 nmol/L(约3ng/ml)根据目前的文献统计,正常育龄女性5%~10%的周期可出现LUF,而在不孕女性中这一比例高达25%~30%。临床观察发现,LUF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高泌乳素血症和垂体性闭经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在克罗米芬诱导排卵的周期中,约有35%发生卵泡持续生长而不破裂的现象,另外盆腔粘连,特别是发生在卵巢周围的炎性粘连包裹,也是导致LUFS的原因之一。总体来讲,这些发病者中,经历过促排卵治疗的约占45.82%,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占22.92%,合并慢性盆腔炎的占12.5%,诊断高泌乳素血症的占8.33%。LUFS患者即使应用大剂量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0IU~10000IU),卵泡仍然可能不破裂,而最终形成的囊肿,有时甚至需要等待数月才能消失。那问题来了,该如何解救这些卵子?又怎么避免后续卵子也被活埋呢?发生了LUF的卵子已无法正常排出,也就是“寿终正寝”了。而如何让其他卵子避免“蒙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原发病治疗:积极处理造成LUFS的局部机械性因素,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等等;精神过度紧张甚至焦虑患者予以适当心理疏导避免情绪压力;2)药物促卵泡破裂:如加大HCG剂量,或更换为GnRHa类药物,或添加Gn加强排卵前FSH峰值,以及使用小剂量孕激素预处理等等;3)机械性处置:适度利用B超探头在超声引导下挤压,或联合使用穿刺针刺破卵泡帮其排出;4)如应用其他方法仍不能成功排卵者,建议积极选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即在进行控制性超促排卵后,在阴道超声引导下利用穿刺取卵针取卵,然后在体外进行精卵结合后,将胚胎移植入宫腔。
每一个结了婚的女人,都梦想着做一个完美的妻子和妈妈。但是,你知道怎样做一个对丈夫、孩子和自己都有利的选择吗? 答案很简单,优生优育—在黄金年龄做好当妈妈的准备,为一家人的幸福考虑。 女性一生的卵细胞数量在出生时就已经固定,每月会在激素的作用下有一个原始卵泡发育成熟并释放出卵子。所以,女性的生育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降。导致女性不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卵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这一缺陷被称为“染色体非整倍性”,它出现的概率会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同时也是年长女性不孕或者胎儿不足月的关键原因。 有一个确切发生在笔者身边的例子:患者安某,26岁,婚后2年未孕,因月经不规律在外院就诊后,诊断为卵巢功能减退(卵巢生成素15-30U),一度出现高达40以上,B超偶可见卵泡,人工周期及中药治疗半年无果转至我科,仍给予人工周期及中药调理并做了试管婴儿的术前准备,在调理半年后卵巢可见一个卵泡时行促排卵治疗,获卵1枚,成胚一枚,术后半年解冻胚胎移植,成功怀孕。 有人可能要问,24-35岁不是生育的黄金年龄吗?26正好就是正中间,这具有代表性吗? 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几大可能会影响到广大女性的误区! 误区1:生育力到绝经时才终止 ——生育力下降开始于绝经前10~15年,,45岁以后甚少妊娠,所以年纪大的妇女怀孕才成为新闻 误区2: 有排卵就有生育 ——随着年龄增加,卵子数量不足,并且质量差,表现为排卵稀发,或者空卵泡 误区3:只要年轻就可以等待 ——生育力存在个体差异,不能光靠日常生活经验,20几岁的人如果出现月经周期明显改变超过半年,可能就是卵巢早衰的预警 误区4:“原因不明” 就是“没有原因” ——“原因不明” 不是“没有原因”,而是现有科技水平没有找到明确的病因 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不孕的概率增加,流产率、妊娠率也是年轻时候更具有优势,年龄增长卵子质量下降增加,非整倍体率随年龄增加,纺锤体异常随年龄增加,染色体排列不正常发生率随年龄增加,科学家们指出,纺锤体缺陷问题在存在与年长卵细胞生理活动效率降低有关。有生育生育需求的要抓紧了!年龄可是一天天增长,无法回头再来的。
月经与排卵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很多备孕的女性对此很纠结。月经正常是否意味着排卵正常?用排卵试纸又测不到排卵期呢? 『有月经不一定有排卵』 ●月经和排卵的关系:没排卵就没月经。 ◆月经和排卵关系密切,排卵决定月经,如果没有排卵,就不会有月经;更确切地说,没有排卵就没有排卵性月经,就不能生育。因此,判断月经是否正常,应首先判断有没有排卵,有排卵的月经是正常的。正常情况下,月经周期受大脑皮层控制,由下丘脑—垂体—卵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还受甲状腺素等其他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所以一般女性在排卵前都会分泌雌激素,排卵后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女性的子宫内膜正是在这两种激素作用下出现增生期和分泌期的变化。一旦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就会坏死、脱落,月经来潮,这就是正常的排卵性月经。而无排卵性月经,卵巢只分泌雌激素,不分泌孕激素,所以子宫内膜只有增生期变化。当雌激素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子宫内膜脱落,女性也一样会出现月经。 『打乱月经周期』 ●影响女性月经周期的因素 ◆精神因素:过分紧张、劳累、营养不良、偏食、过分节食、消瘦、肥胖都可能导致不排卵不来月经的现象。 ◆疾病因素:内分泌失调、子宫发育不良及一些全身疾病都会导致女性不排卵不来月经。 ◆药物因素:由于长时间服用避孕药、抗排斥药等药物的刺激可能导致女性不排卵不来月经。 如今,以瘦为美的时代,很多女性为了能穿下漂亮的衣服,保持苗条的身材,往往少吃或者不吃晚餐,午餐跟早餐也是以水果作为营养的补充。这些行为都是对女性自己的不负责,营养的缺乏对女性月经周期的变化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哦。 『导致女性无排卵的原因』 卵巢有规律的排卵是生育的必要条件,造成无排卵的原因多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任何一环存在病理障碍所致,但也可能受身体其他内分泌腺疾病因素所影响。因此,女性若是出现无排卵症状,请记得要查清楚导致无排卵的因素在哪一环节。 ●引起女性无排卵症状的原因 ◆卵巢病变,包括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功能早衰,卵巢肿瘤等。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引起无排卵月经、闭经。女性的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忧伤等不良情绪,而致脑部功能失调引起不排卵或排卵不正常,或因席汉氏综合征、高泌乳血症引起不排卵。 ◆其他全身疾病,如重度营养不良,甲亢等疾病均可引起不排卵。 总之,月经和排卵关系密切,排卵决定月经,如果没有排卵,就不会有月经;更确切地说,没有排卵就没有排卵性月经,就无法顺利怀孕。看女性是否不孕,要先判断月经期排卵是否正常,有无排卵。
生育子代是一个十分复查的过程,达到正常生育需要具备以下一系列的条件: 有足够数量和活动能力的正常成熟精子 能将精子送到女性的宫颈口处 精子能通过宫颈口上行入宫腔进入输卵管 卵巢能产生正常成熟的卵子排出卵巢 卵子能进入输卵管内与精子相遇受精 受精卵开始发育下行进入宫腔植入子宫内膜 最后在卵巢分泌足量的激素下生长发育 可想而知,女性输卵管在受孕时的重要性,就像是牛郎和织女的桥,有了它,精卵才有见面的机会。但是对于有过异位妊娠手术史或多次盆腔手术操作史,或盆腔炎病史的女性来说,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输卵管粘连甚至梗阻的情况就十分常见,这样的输卵管自然受孕的几率要比正常人低,而且再次异位妊娠的概率也大。而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你还年轻,卵巢储备功正常,排卵正常,并且男方的精液正常,可以考虑宫腹腔镜手术进行粘连的松解,但是术后6个月如果仍没有妊娠,手术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对于年龄偏大的女性,对于她们来说时间胜过一切,卵巢功能衰退明显,不要过度关注输卵管功能,更要重视卵巢功能,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即使不使用自己伤痕累累输卵管,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也能圆自己的生育梦。 建议年龄大于35岁,子宫输卵管造影提示:双侧输卵管不畅者,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后或输卵管造口术后半年仍未孕的患者尽早行试管助孕。
转自-中国超声医学 在妇科门诊经常因超声检查诊断“盆腔积液”而来就诊者,多数患者往往无任何症状,而神情紧张。 盆腔积液是病吗?需要治疗吗? 腹膜腔内有肠管、大网膜、子宫、输卵管、卵巢、肝脏等脏器,这些脏器属于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覆盖腹腔脏器及盆腔与腹腔表面,腹膜可漏出少量液体,称为腹膜漏出液。漏出液多为淡黄色,稀薄透明,可避免腹膜腔内的脏器相互粘连对肠道蠕动起润滑作用。正常情况下,腹腔漏出液一般少于200ml,盆腔是腹膜腔的一部分,站立时处于低位,卧位时子宫直肠凹处于腹膜腔的最低位。因此,超声时可见子宫直肠凹内有液性暗区,也即称为盆腔积液。 在排卵时,由于卵泡液的排出及排卵创口的渗血,这时积液量可有所增加,有时甚至可再超声时见到排卵,此时盆腔积液量可能有所增加。 这种腹膜漏出液以及排卵产生的卵泡液等,均可导致盆腔积液,这种积液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了解了这种情况,就知道在妇科门诊多见这种超声提示的“盆腔积液”,实际为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