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疾病的一种信号?还是疾病本身?头痛、耳痛、眼痛、三叉神经痛、颈痛、咽痛、肩背痛、心绞痛丶胸痛、胁肋痛丶胃痛、腹痛丶腰背痛丶下腰痛丶尾骨痛丶下肢痛……只有正确看待疼痛,才能找到疼痛的根源,找到有效的缓解方法,才能真正消除疼痛。
脂肪肝,初期不痛不痒,对生活毫无影响。只有当脂肪肝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诱发诸如腹胀、恶心、欲呕、胸腹满闷、食欲不振等症状xinlangkeai。重的脂肪肝,一般容易演变成肝硬化。这毛病,基本上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了——单位体检,脂肪肝这一项,往往“全军覆没”,没一个逃得了。有了脂肪肝怎么办?今天在这里,我们想和您分享一张当代名家的临床验方。【组方如下】白术、丹参各30克,茯苓、猪苓、泽泻、茵陈、山楂、丝瓜络各15克,柴胡、郁金各9克。每日一剂,分2次或者3次温服。【临证加减】肥胖者,加陈皮或法半夏各10克,泄泻者,加党参15克,炙甘草5克,干姜6克。是名方必有出处xinlangkeai。此方的拟制者,乃是我国青海杏林名宿伏新顺先生。此方,作为伏师的经验方,被多部专著收录,广为流传。我们则为您择选自《常见病名医秘验良方》一书。脂肪肝这个词儿,本来就不是中医的概念。它是基于西医学理论衍生而来的名词。用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只要肝脏对脂肪类物质的消化、吸收、氧化、转化以及分泌等代谢过程的动态生理平衡失调,脂肪在肝组织细胞内贮积量超过肝湿重的5%以上,或者肝组织有一半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化,就是脂肪肝。这么一大套。自然是让人有些眼晕。古人不懂解剖医学,更不晓得化验,没见过化验单,所以对这件事必然知道得不会如此详细。那么,古人是如何看待脂肪肝的呢?古人对其形成,又有怎样的理解呢?古人看来,脂肪肝的形成,责任主要在于三个脏器。这就是肝、脾和肾。先说肝。我们知道,肝主疏泄。我们一身的代谢,之所以正常,一身脏腑之所以能如常工作,靠的是肝的疏泄作用。说白了,它就是机器里面的“润滑液”xinlangkeai。润滑液充足,机器就运转得顺畅。因此,脂肪肝的形成,首先在于肝郁。肝气郁滞,疏泄失常,代谢失度,水谷精微不化气血而成痰湿,痰浊瘀阻又难以排泄,于是就堆积在肝脏上。体现出来,就是脂肪肝。此其一也。再说脾。看官须知,脾主运化。运化,既包括运化谷物,也包括运化水液。如果脾虚,水液运化失常,那么水液就变成痰湿。痰湿阻滞于内,不仅会以脂肪的形式“堆积”在肝脏,反过来还进一步影响脾的运化。而脾的虚弱,又导致土壅木郁的局面,令肝的疏泄之能更差。如此恶性循环,脂肪肝就找上门来,且日重一日。最后再看肾。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水”xinlangkeai。《素问》说得好:“肾者水藏,主津液”。肾气充盛,肾阴和肾阳不虚,则一身脏腑代谢水液的能力就有保证。同时,肾也决定着尿液的形成和排泄。具体讲,就是肾在蒸腾气化的作用下,可以让水液中清者为人体所用,浊者化为尿液,然后在肾的帮助下,通过膀胱的开阖作用排出体外。如果肾气亏虚,水液中浊者内积,瘀阻于肝,形成脂肪肝的又一成因。所以说,疏肝、健脾、调肾,用这三招打通身体代谢的渠道,是化解脂肪肝的重要手段。明白这些,我们就明白上方的精义了xinlangkeai。再把好方赘述一下:白术、丹参各30克,茯苓、猪苓、泽泻、茵陈、山楂、丝瓜络各15克,柴胡、郁金各9克,时间服,每日一剂,分2次或者3次温服。【方解】方里面,柴胡、郁金、茵陈能疏肝、解郁、行气、利胆,这是为了解决肝的问题。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利水,山楂消食降脂,助脾胃运化。这三味药的目的,在于健脾化痰、降脂祛浊,解决脾的问题。然后看猪苓和泽泻xinlangkeai。猪苓入肾和膀胱经,可以利水祛浊。泽泻与猪苓类似,也入肾和膀胱经,可以利小便,清湿热。两味药配合,行肾水,泄肾浊,令肾“轻装上阵”,代谢排出尿液的功能恢复正常。最后,用丹参活血化瘀,改变因为痰浊瘀阻所致的血淤问题。现代研究发现,丹参的确可以改善肝脏内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总而言之,全方就形成了健脾调肝,解郁排浊,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的方案。这对中重度脂肪肝患者,证见恶心、欲呕、胸腹满闷、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舌苔苔腻、两胁发胀、肢体困重乏力、精神疲惫不堪者,是有一定治疗意义的。当然,还是那句话:中医方剂,是经验的总结,是静态的。它不会,也不可能适合所有人。我们撰文把它详细介绍出来,目的是带您了解疾病的前因后果,以及中医的基本调治思路路xinlangkeai。虽然这只是其中侧面之一,但也有助于我们窥探健康的真谛。如果要对其借鉴应用,务必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以求万全。欢迎阅读以下我的更多文章,祝福你健康到永远。中医治疗癌症、西医治疗癌症、癌症与养生、中医、中药、西医西药、食疗与养生、女性养生、产前产后、优生优育、健康新知识、皮肤病、日常生活中的小窍门、教育、励志、杂谈、娱乐、音乐欣赏、美图欣赏,帮助。
一、肺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肺与四时之秋相应。其生理功能有四:一是主气。是指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促进气的生成,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中医学认为,呼吸运动不仅靠肺来完成,还有赖于肾的协作。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二是主行水。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肺气宣发,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到全身,外达皮毛,以充养、润泽、护卫各个组织器官。二是使经肺代谢后的水液,即被身体利用后的废水和剩余水分,通过呼吸、皮肤汗孔蒸发而排出体外。肺气肃降,使体内代谢后的水液不断地下行到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三是主治节。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心为君主,肺为辅相。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四是主宣肃。宣谓宣发,即宣通和发散之意。肃谓肃降,清肃下降之意。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则又常常相互影响。只有宣发和肃降正常,才能使气能出能人,气道畅通,呼吸调匀,保持人体内外气体之交换,才能使各个脏腑组织得到气、血、津液的营养灌溉,又免除水湿痰浊停留之患,才能使肺气不致耗散太过,从而始终保持清肃的正常状态。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二、大肠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其属金、属阳。其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传导糟粕。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二是吸收津液。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三、肺与大肠的关系肺为脏,属阴,大肠属腑,属阳,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女肠经属大肠络肺,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因此二者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关系。肺主气,主行水,大肠主传导,主津,故肺与大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传导和呼吸方面。(一)传导方面。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亦随之而降,以发挥其传导功能,使大便排出通畅。此外,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与否,同肺主行水、大肠主津的作用也有关系。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与大肠主津、重新吸收剩余水分的作用相互协作,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调节,使大肠既无水湿停留之患,又无津枯液竭之害,从而保证了大便的正常排泄。(二)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大肠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其气以通降为贵。肺与大肠之气化相通,故肺气降则大肠之气亦降,大肠通畅则肺气亦宣通。肺气和利,呼吸调匀,则大肠腑气畅通。反之,大肠之气通降,肺气才能维持其宣降之性。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方面。四、常见病证肺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气虚和阴虚,实证多见风寒燥热等邪气侵袭或痰湿阻肺所致。大肠病证有湿热内侵,津液不足以及阳气亏虚等。肺的病变,主要为气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腠理不固及水液代谢方面的障碍,大肠的病变主要是传导功能失常。(一)肺气虚证肺气虚证,是指肺气不足和卫表不固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或气的生化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体倦懒言,声音低怯,痰多清稀,或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弱。(二)肺阴虚证肺阴虚证,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痰中带血,舌红少津,脉细数。(三)风寒犯肺证风寒犯肺证,是指风寒外袭,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咳嗽痰稀薄色白,鼻流清涕,微恶寒,轻发热,无汗,苔白,脉浮紧。(四)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证,是指风热侵犯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五)燥邪犯肺证燥邪犯肺证,是指秋令燥邪犯肺耗伤津液,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或身热不解,或胸痛咯血,舌红苔黄脉数。(六)痰湿阻肺证痰湿阻肺证,是指痰湿阻滞肺系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亏虚,或久咳伤肺,或感受寒湿等病邪引起。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濡缓。(七)大肠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八)大肠液亏证大肠液亏证,是指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或热病后津伤未复,或妇女产后出血过多等因素所致。临床表现为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三日以上一行,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九)肠虚滑泄证肠虚滑泄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不能固摄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泻、痢久延不愈所致。临床表现为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按喜温,舌淡,苔白滑,脉弱。五、预防保健(一)应尽量避免吸入空气中的杂质和有毒气体。例如:二氧化矽、媒尘、棉纱纤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气、甲醛,有机磷农药等等,这些有毒物、有害物质吸入过多,则可引起肺部病变和全身病变。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控制空气污染,改善劳动环境和居住环境,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预防措施,,多呼吸新鲜空气,彻底戒烟。(二)积极参加运动锻炼。如早晚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做广播体操、呼吸体操、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可有效地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三)注意饮食宜忌。肺脏保健要少吃辛辣,淡食少盐忌咸,切勿过寒过热,尤其是寒凉饮冷。(四)留意防寒保暖。寒冷季节或气温突变时,最易感冒而诱发支气管炎。因此,要适应自然,防寒保暖。随气温变化而随时增减衣服,汗出之时要避风。室内温、湿度要适宜,通风良好,但不宜直接吹风。(五)加强耐寒锻炼。耐寒锻炼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感冒。具体方法可采用冷水浴面,空气浴和健鼻的保健。(六)重视疾病防治。患有发作性呼吸系统疾病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在气温变化时,大的节气交接前,尤应做好预防促健和治疗措施,以免诱发旧疾或加重病情。[伏新顺单位:青海省中医院;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338号;邮编:810000]
一、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在四时与冬季相应。肾的生理功能有四:一主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精,又称精气。精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的统称。广义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即先天之精,以及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先天之精又称肾本脏之精,它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先天之精藏于肾中,出生之后,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实,成为人体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故又称为“生殖之精”。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其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人出生以后,水谷入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而生成水谷之精气,并转输到五脏六腑,使之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除供给本身生理活动所需要的以外,其剩余部分则贮藏于肾。当五脏六腑需要这些精微物质给养的时候,肾脏又把所藏之精气,重新供给五脏六腑。二主水液。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从广义来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习称肾的“气化”作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由于人的肾阴、肾阳是相对平衡的,肾的开阖作用也是协调的,因而尿液排泄也就正常。三主纳气。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吸人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调匀。正常的呼吸运动是肺肾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只有肾气充沛,摄纳正常,才能使肺的呼吸均匀,气道通畅。如果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吸人之气不能归纳于肾,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动则喘甚等肾不纳气的病症。四主一身阴阳。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作用。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水,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肾阴和肾阳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持着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肾为五脏六腑之本,寓真阴(即命门之水)而涵真阳(命门之火),为水火之宅。肾阴充则全身诸脏之阴亦充,肾阳旺则全身诸脏之阳亦旺盛。所以说,肾阴为全身诸阴之本,肾阳为全身诸阳之根。在病理情况下,肾阴和肾阳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能形成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病理变化。此外,当肾阴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累及肾阳,发展为阴阳两虚,称作阴损及阳;肾阳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可累及肾阴,发展为阴阳两虚,称作阳损及阴。二、膀胱膀胱又称净腑、水府、玉海、脬、尿胞。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最下处。其与肾相表里,在五行属水,其阴阳属性为阳。膀胱的生理功能有二:一是贮存尿液。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其被人体利用之后,多余的水分会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二是排泄小便。尿液贮存于膀胱,达到一定容量时,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适度,则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三、肾与膀胱的关系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在五行同属水。两者密切相连,又有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主津液,开窍于二阴;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小便,而为水腑。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促进膀胱气化津液,司关门开合以控制尿液的排泄。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尿液能够正常地生成,并下注于膀胱贮存,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能够正常地贮存和排泄。肾与膀胱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失调方面。如肾阳虚衰,气化无权,影响膀胱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癃闭、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病症。四、常见病证肾藏元阴元阳,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脏腑机能活动之本,一有耗伤,则诸脏皆病,故肾多虚证。膀胱多见湿热证。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生长发育,生殖机能,水液代谢的异常方面。膀胱的病变主要反映为小便异常及尿液的改变。(一)肾阳虚证:是指肾脏阳气虚衰表现的证候。多由素体阳虚,或年高肾亏,或久病伤肾、房劳过度所致。症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男子阳萎,女子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二)肾阴虚证:是指肾脏阴液不足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症见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三)肾精不足证:是指肾精亏损表现的证候。多因禀赋不足,先天发育不良,后天调养失宜,或房劳过度、久病伤肾所致。症见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小儿发育迟缓,智力动作迟钝,卤门迟闭,骨骼痿软。成人早衰,发脱齿摇,耳鸣耳聋,健忘恍惚等。(四)肾气不固证:是指肾气亏虚,固摄无权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年高肾气亏虚,或年幼肾气未充,或房事过度、久病伤肾所致。症见神疲耳鸣,腰膝酸款,小便频数,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失禁,或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舌淡,苔白,脉沉弱。(五)肾不纳气证:是指肾气虚衰,气不归元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或劳伤肾气所致。症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神疲汗多,声音低怯,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六)膀胱湿热证: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症见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尿黄赤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小腹胀痛,或发热,腰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五、预防保健(一)饮食保健。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的食物。常选用瘦肉、鱼类、豆制品、蘑菇、水果、蔬菜、冬瓜、西瓜、绿豆、赤小豆等。另外,适当吃些碱性食物,可缓和酸性产物的刺激,有益肾脏保健。(二)节欲保精。在未婚之前要防止手淫,既婚则需节欲,绝不可放纵性欲,以免失精过多而伤肾。(三)药饵保健。肾阳虚者可选用右归丸等中成药或鹿茸、海马、紫河车、巴戟天等单味药。肾阴虚者可选用左归丸等中成药或枸杞子、黄精、何首乌等单味药。阴阳两虚者,可选用全鹿丸等中成药或黑芝麻,山萸肉、肉苁蓉等单味药。(四)保持小便通畅。小便通畅,在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服用磺胺类药物时宜多喝水,同时服用苏打,使尿液变成碱性,以免沉淀结晶。(五)预防肾脏感染。讲究卫生,多喝水。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扁桃腺炎,龋齿,鼻窦炎,疮疖,皮肤脓肿,结核病等,以免引起肾脏感染。(六)慎用损害肾脏的药物。慎用二氯化汞、四氯化碳、巴比妥类、磺胺制剂、多粘菌素、先锋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灰黄霉素、链霉素等肾毒性药物。非用不可时,应采取短期少量或适当配伍,以免损伤肾功能。对患有肾炎、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时要加强对肾脏的保护。
一、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故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脾的生理功能有三:一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和运化水湿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并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消瘦、气血不足和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水肿等病症。二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生血,是指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三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升清降浊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输布和脏腑位置相对恒定的功能。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甚或脾气下陷,导致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二、胃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胃的生理功能有二:一主受纳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若胃有病,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二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会出现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症。三、脾与胃的关系脾与胃在五行属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脏腑表里配合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与胃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纳与运、升与降、燥与湿几个方面。1.纳运相得。胃的受纳和腐熟,是为脾之运化奠定基础;脾主运化,消化水谷,转输精微,是为胃继续纳食提供能源。2.升降相因。脾胃居中,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的运化功能,不仅包括消化水谷,而且还包括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脾的这种生理作用,主要是向上输送到心肺,并借助心肺的作用以供养全身。胃主受纳腐熟,以通降为顺。胃将受纳的饮食物初步消化后,向下传送到小肠,并通过大肠使糟粕浊秽排出体外。3.燥湿相济。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柔润而恶燥。燥湿相济,脾胃功能正常,饮食水谷才能消化吸收。胃津充足,才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吸收水谷精微提供条件。脾不为湿困,才能健运不息,从而保证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正常。四、常见病证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不升等方面;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方面。脾病常见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症。胃病常见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一)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所致。症见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二)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不暖脾土所致。症见腹胀纳少,腹痛喜温,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肢体困重,周身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三)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劳累过度所致。症见脘腹重坠,食后尤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伴头晕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舌淡苔白,脉弱。(四)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脾虚,或劳倦伤脾等所致。症见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伴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五)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而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或内湿素盛所致。症见脘腹胀痛,食少便溏,泛恶口淡,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浮肿少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六)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常因外受湿热,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症见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肌肤发黄,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七)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而不愈,或热病伤阴,或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症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脘痞不舒,干呕不解,舌红少津,脉细数。(八)食滞胃脘证:是指食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所致。症见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吐后诸症得减,便溏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九)胃寒证:是指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腹部受凉,过食生冷,过劳伤中,复感寒邪所致。症见胃脘冷痛,绵绵不已,甚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伴胃中水声漉漉,苔白滑,脉迟。(十)胃热证:是指胃火内炽所表现的征候。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所致。症见胃脘灼痛,吞酸嘈杂,食入即吐,渴喜冷饮,消谷善饥,牙龈肿痛,齿衄口臭,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五、预防保健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又主统血、生肌肉、四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养生和防病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一)饮食保健脾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受纳、腐熟饮食,运化水谷精微,为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源和动力。(二)其他防护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健身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脾胃功能素虚者,给予腹部保暖和按摩,慎用阿斯匹林、水杨酸制剂、保泰松、消炎痛、红霉素、利血平、激素等损伤脾胃的药物。
一、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其生理功能有二:一是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血液循环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二是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有三:一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二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即广义的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狭义的神。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出生之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神还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于脑。故心脑相系,常心脑并称,心脑同治。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反之不仅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而且还可影响其他脏腑功能。二、小肠小肠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与心相表里,属火属阳。其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主受盛化物。小肠主受盛化物是小肠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称。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如化物功能失常,可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二是主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精微物质。浊,即代谢产物。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对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三、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为脏,故属阴,小肠为腑,故属阳。两者在五行都属火。心居胸中,小肠居腹,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心主血脉,为血液循行的动力和枢纽;小肠为受盛之府,承受由胃腑下移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的功能得以正常地进行。小肠在分别清浊过程中,将清者吸收,通过脾气升清而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不断地得到补充。病理上心与小肠相互影响,心火可下移于小肠,小肠实热亦可上熏于心。四、常见病证心的病证有虚实。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气郁等引起。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等方面。(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心气虚证,是指心脏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心阳虚证,是指心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心阳暴脱证,是指阴阳相离,心阳骤越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动则加重,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虚为心气虚;若兼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为心阳虚;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口唇青紫,神志模糊为心阳暴脱。(二)心血虚与心阴虚证: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征候。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征候。二者常则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心悸怔仲,失眠多梦,若兼见眩晕健忘,面色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脉象细弱等症为心血虚;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心阴虚。(三)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凡五志,六淫化火,或因劳倦,或进食辛辣厚味,均能引起此证。临床表现为心中烦怒,夜寐不安,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尖红绛,或生舌疮,脉数有力,甚则狂躁谵语,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四)心脉痹阻证:是指心脏脉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痹阻不通所反映的征候。常由年高体弱或病久正虚以致瘀阻、痰凝、寒滞、气郁而发作。临床表现为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若痛如针刺,并见舌紫暗有紫斑、紫点,脉细涩或结代为瘀阻心脉。若为闷痛,并见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为痰阻心脉。若剧痛暴作,并见畏寒肢冷,得温痛缓,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为寒凝之象。(五)痰迷心窍证:是指痰浊蒙闭心窍表现的证候。多因湿浊酿痰,或情志不遂,气郁生痰而引起。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滞,脘闷作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有痰声,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六)痰火扰心证:是指痰火扰乱心神所出现的证候。多因五志化火,灼液成痰,痰火内盛或外感邪热,挟痰内陷心包所致。临床表现为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痰黄稠,喉间痰鸣,躁狂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失眠心烦,痰多胸闷,头晕目眩,或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七)小肠实热证:是指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心热下移所致。临床表现为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五、预防保健(一)科学配膳。多吃高蛋白(如植物蛋白、牛奶、瘦肉等),降脂肪(如大豆、蘑菇、花生、大蒜、洋葱、酸牛奶、甲鱼、玉米油等),高维生素(如绿叶蔬菜、五谷杂粮、水果等),低盐饮食。(二)切忌暴饮。应该渴而后饮,缓进饮料,反对大饮、暴饮。因为一次喝大量的水或饮料,会迅速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一般而言,每次进饮料不要超过400ml。(三)戒过食刺激物。凡刺激性食物和兴奋性药物,都会给心脏带来一定的负担,故应戒烟少酒,不宜饮大量浓茶,辣椒、胡椒等物亦要适量。(四)适量减肥。体重过重山会加重心脏负担。因此,青春期以后注意减少脂肪赘生,避免发胖,控制体重和减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因人而异的选择。如运动锻炼、饮食减肥等。(五)卧具适当。一般而言,床头要比床尾适当高一些,枕头高低适度,对心脏血液回流有益处。心脏功能较弱者,休息时可采取半卧式,这样可减轻心脏的负担。(六)运动锻炼。经常参加运动锻炼,可以增强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对心脏大有益处。打太极拳、导引、气功、散步、慢跑、体操、骑自行车、爬山、游泳等,都适用于心脏的保健锻炼,中老年不宜参加过于激烈的竞技运动,以免加大心脏负荷而引发意外。(七)情志平和。情志平和,则气血宣畅,神明健旺,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正常。若七月过极,则可使心神受伤。故应保持情绪乐观,避免过度喜怒、忧愁。[伏新顺单位:青海省中医院;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338号;邮编:810000]
“心不宁”则“体不安”,这是不争的事实。这里的“心不宁”,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心脏不好,而应该理解为心绪不宁、心情不好;至于“体不安”,就是身体不适甚至患病。心情不好,在中医叫做七情过度。中医认为,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但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出现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出现气机升降出入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因七情过度而病者称为“因郁致病”。七情致郁,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七情不舒,气机郁结,气滞而血瘀,气郁而聚湿生痰,化火伤阴,其病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因某些慢性疾病长期不愈,体内脏腑功能不断失调,而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者称为“因病致郁”。七情过度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然与强烈的精神刺激有关。比如癫病,多是由于情志所伤,忧郁伤肝,肝气郁结,损及脾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迷蒙心窍,不能自主而成。再比如狂病,多是由于恼怒悲愤,伤及肝胆,失于宣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结为痰浊,痰火上扰,蒙蔽心窍,神志逆乱而发。再者,异常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如眩晕患者,因阴虚阳亢,肝阳偏亢,若遇恼怒,可使肝阳暴张,气血并走于上,出现眩晕欲仆,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发为中风。七情过激可影响脏腑之活动而产生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具体而言,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主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主恐,过惊过恐则伤肾。现就七情致病的特点简介如下:过怒则气上而伤肝。气上,是气机上逆之意。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性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但如暴怒,则反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甚者呕血或昏厥。肝气横逆,犯脾克胃则可出现腹胀、呃逆、呕吐等。由于肝肾同源,怒不仅伤肝,还能伤肾。肾伤精衰,则现恐惧、健忘等症。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过喜则气缓而伤心。气缓,是心气弛缓之意。喜为心之志。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正如俗话所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但是喜乐至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使人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从而出现乏力、懈怠、心悸、失神、狂乱等。正如《儒林外史》中记载的“范进中举”,就是乐极生悲的例子。过悲过忧则气消而伤肺。气消,肺气消耗之意。悲忧为肺之志。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到心肝脾等多脏的病变。如耗伤肺气,使气弱消减,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等。过思则气结而伤脾。气结,脾气郁结之意。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过恐则气下而伤肾。气下,精气下陷之意。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过于恐怖,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等症。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夜不能寐等症。过惊则气乱而伤心伤肾。气乱,是指心气紊乱。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精神错乱等症。此外,喜、怒、忧、思、恐等情志活动失调,能够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郁而化火,出现烦躁、易怒、失眠、面赤、口苦,以及吐血、衄血等属于火的表现,称之为“五志化火”。情志失调又可导致“六郁”为病,即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生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那么我们怎样防治情志所伤呢?正是因为突然强烈的,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以使人体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而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变动又能使疾病恶化。因此,调养精神就是养生的关键。中医养生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恬”就是安静;“淡”就是愉快;“虚”就是虚怀若谷;“无”就是没有妄想。指出人们若能保持愉悦安静,虚怀若谷,无欲无求,遇到意外事件就能正确处理,做到自解,定能却病增寿。中医情志治疗有多种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说理开导。这种疗法起源于《黄帝内经》,内容有四:一是“告之以其败”,即指出疾病和危害,引起病人对疾病的重视;二是“语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与医生协作治疗,是可以恢复健康的;三是“导之以其所便”,即告诉病人如何调养,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四是“开之以其所苦”,即解除病人的消极自负心理。二是以情胜情。这种疗法也起源于《黄帝内经》:“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实践证明情志致病,按照这种治疗方法治疗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三是使其受惊。这是一种利用精神刺激治疗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失调的治疗方法。正如《灵枢》有载:“哕,大惊之,亦可已。”哕是指呃逆之古称,对这种病人,你吓唬他一下,也可能也就好了。四是语言安慰。比如医生对焦虑患者一直这样说:经过我们治疗后你的心情很快就能变得平静,不再有不安和焦虑,头痛很快就能减轻,睡眠会马上好转,放心吧,疾病会离你远去!焦虑患者很可能会真的一天比一天好。五是打消思想顾虑。首先要做一次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化验及仪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表明其并无躯体性疾病,以打消其思想顾虑,真正做到疑病解疑。六是消除不良性格。情志病患者往往具有固执、多疑、敏感、谨慎等性格特点。遇事多考虑悲观或不幸的一面,缺乏自信。为此,做到心胸宽广,努力培养乐观情绪,提高生活信心至关重要。七是转移注意力。消除疾病不一定要正面出击,也可让其注意力实行大转移,将耗费在疾病上面的精力,转移到运动、与亲友沟通,培养其他爱好等方面,从而做到淡忘疾病的目的。明朝眼科医生李瞻有“眼病意移”的成功案例,其实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作者单位:青海省中医院;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338号;邮编:810000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超过肝重量的10%时引起的肝脏疾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已成为最大的“富贵病”之一,且越来越明显的向年轻人发展。脂肪肝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脂肪肝很少见,表现为疲劳、恶心、呕吐、黄疸,个别的还可在短期内出现肝、肾衰竭而危及病人的生命。慢性脂肪肝很常见,起病缓慢而隐匿。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病人可出现恶心纳呆、神疲乏力、肝区不适或疼痛、脘腹胀满等症。临床观察发现,70%以上的脂肪肝病人是长期大量饮酒、好吃甜食和肉类的“美食族”们。笔者曾对青海省海东地区的1000余名县处级以上(包括县处级)干部进行了健康体检,结果81%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在有脂肪肝的干部中,87%的是男性。在对其平时食谱的调查结果中显示,89%的人经常饮酒或吃肉。当然,缺少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肝毒性药物的损害、嗜肝性病毒的感染、糖尿病的失治误治等等,也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变化有一定关系,应注意防范才对。脂肪肝患者饮食生活原则是戒酒,力戒白酒,尽量少喝黄酒,只喝适量红葡萄酒。大量饮酒会严重损害肝细胞;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以保护肝细胞和防止毒素损害肝细胞;多食蔬菜和水果和菌菇类;多吃以鱼类和家禽为主高蛋白饮食可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食物少用煎、炸、炒,以蒸、煮、炖、拌为主;主食减少精米和白面的摄入,配以粗杂粮混食;一周五天有氧运动,每天40分钟,以控制体重。脂肪肝患者可以适当多吃的食物有玉米(玉米中含有丰富的钙、硒、卵磷脂、维生素E等,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大蒜(含硫化物的混合物,可减少血中胆固醇,阻止血栓形成,有助于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洋葱(所含的烯丙二硫化物和硫氨基酸,不仅具有杀菌功能,还可降低人体血脂,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可激活纤维蛋白的活性成分,能有效地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海带(含丰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血及胆汁中的胆固醇;食物纤维褐藻酸,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促进其排泄)、甘薯(能中和体内过多食用肉食和蛋类所产生的过多的酸,保持人体酸碱平衡。甘薯含有较多的纤维素,能吸收胃肠中较多的水分,润滑消化道,起通便作用,并可将肠道过多的脂肪、糖、毒素排出体外,起到降脂作用)、牛奶(因含有较多的钙质,能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可减少人体内胆固醇的吸收)、燕麦(含极丰富的亚油酸和丰富的皂甙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豆类及其制品(黄豆、豆腐、豆渣、豆浆、冻豆腐、黑豆、绿豆、赤豆、黄豆芽、绿豆芽)、胡萝卜(炖排骨可保存胡萝卜素90%,炒菜保留80%,生吃只吸收10%,与其他果菜合一起打汁可破坏维生素C)、黄瓜(可将胆固醇、促排泄、抑制糖类物质转化为脂肪,减肥美容)、西红柿、丝瓜、苦瓜、茄子、竹笋、芹菜、黑木耳、金针菇、香菇、菌菇、猕猴桃、菠萝、苹果、柠檬、鲜枣、莲藕、马兰头、北山楂、无花果、鳊鱼、草鱼、鲤鱼、鲫鱼、深海鱼、米醋、薏米仁、普洱茶,需要少吃的食物有腌菜、香肠、火腿、咸肉、猪脑、肥肉、黄油、奶油、猪油、蛋糕、油条、油饼、黄酒、白糖等。脂肪肝属于中医学的“胁痛”、“积聚”、“痞满”等范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瘀阻络为其病因病机特点,治疗当以健脾化湿,疏肝活血为法,使脾健湿祛,肝疏气行,瘀去络畅,则肝脏脂肪得以祛除。笔者临床多用白术、丹参各30克,茯苓、猪苓、泽泻、茵陈、山楂、丝瓜络各15 克,柴胡、郁金各9克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服,以1个月为1个疗程。方中白术健脾化湿为君,泽泻、茯苓、猪苓淡渗利湿为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泽泻能改善肝脏脂肪代谢。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安神,与白术、猪苓三药合用是针对本病脾虚生湿、痰热血瘀的病机。丹参微寒,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痛,养血安神之功效。现代药理认为丹参可以改善肝内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佐以柴胡疏肝理气解郁,气行则血行。丝瓜络通经活络,清热化痰。广郁金行气活血止痛,清肝利胆。茵陈清利肝胆之湿热。山楂消食降脂,软坚祛瘀。作者单位:青海省中医院;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338号;邮编:810000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各种病毒引起心肌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病人轻者可无症状,较重的出现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等。心电图可有心肌损害或心律失常的表现。及时、有效地治疗可使疾病痊愈,未及时治疗者可留有后遗症,若症状反复发生可发展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病人大多思想包袱较重,担心疾病预后。特别是年轻人认为心脏受到损害,担心今后能否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护士针对病人的这种心理状况,指导病人克服焦虑及过重的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大部分是可以痊愈、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促进心肌细胞恢复。注意少食多餐,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戒烟酒。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待症状和体征如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恢复后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应避免过度劳累。遵医嘱按时服药,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由于其药理特性,必须按时、按疗程服用,以确保疗效。当用药后症状不减轻或出现其它症状时,应报告医生,不可擅自停用或改用其它药物。预防各种感染,特别应避免受凉,防止呼吸道感染,以减轻毒素对心脏的损害。
笔者曾用滋阴养血、荣筋熄风法治愈一不安腿综合征半岁女婴,现报告如下:这名吴姓女婴两小腿内侧不停地互相摩擦,哭闹不休,入夜尤甚,难以入睡,易于惊醒,每天睡眠时间不足3小时,乳食不思半月,经当地县医院儿科确诊为不安腿综合征,但治疗因西药毒副作用较大主诊医生不敢使用,遂建议病儿父母找中医大夫看看。就这样,我成了这名女婴的主治医生。只见患儿两小腿内侧不停地互相摩擦,局部红肿,并有擦伤及出血点,颜面潮红,烦躁不安,哭闹不休,舌红少苔,指纹暗红。中医辨证当属精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治宜滋阴养血、荣筋熄风,方用首乌、黄精、生地、麦冬、生牡蛎、炙鳖甲各3克,地骨皮、银柴胡各2克,天麻、钩藤各1克。首方一剂,加水浸泡两小时后用大火烧开,然后用小火煮沸20分钟,连煎两次,分3~4次温服。第二天家长抱患儿再次来诊,代诉用药后昨晚总共睡了4个小时,但仍然眠后易惊,醒后上症复发,但发作强度有所减弱,持续时间明显缩短。遂在原方基础上加用蝉衣、僵蚕、丹皮、赤芍各2克以增强凉血熄风之效,并加茯苓、内金各5克以顾护脾胃,健脾消食。处方三剂,日一剂,煎服法同上。第五天复诊,诸症明显缓解,晚上可睡6个小时,白天可睡2个小时,眠而不惊,乳食增进。遂效不更方,每2~3天继服上方一剂,连用9剂,诸症消失而宣告痊愈。由此看来,滋阴养血、荣筋熄风法治疗不安腿综合征有着明显的临床疗效,值得实践、探索和研究。作者单位:青海省中医院;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338号;邮编: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