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肠息肉?1、息肉是指长在人体内的赘生物,通常会根据它的位置来命名,比如在肠道上的叫肠息肉,长在胆囊里的就叫胆囊息肉。2、肠息肉: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通俗的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3、肠息肉刚开始会很小,可能不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症状,但是因为95%的结直肠癌是一步步从肠息肉转变过来的,肠息肉和结直肠癌发病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消化科的医生对肠息肉都很重视。二、肠息肉到结直肠癌的过程1、肠息肉“变坏”到肠癌通常经历的过程是:正常黏膜~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90%以上处于肠息肉阶段的人都因症状隐匿,从而容易被忽视。2、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1/3以上的癌症可预防,其中,结直肠癌被列为适合筛查的癌种之一。只要在前期发现并及时切除肠息肉,就能够有效阻断其演变为癌。因此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率、癌变率,甚至死亡率。肠息肉家族有很多种病理类型,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的主要包括锯齿样息肉和腺瘤样息肉。另外,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比较常见,癌变风险相对较低。三、引发肠息肉的原因有哪些?1、慢性炎症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2、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家族其他成员发生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增高;3、其他诱发因素:例如年龄增长,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2型糖尿病未有效控制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肠息肉风险。四、肠息肉的症状及如何确诊?大部分肠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少部分肠息肉患者可能出现便血、粘液便、腹痛、腹泻等症状。因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并不能根据症状来诊断肠息肉,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依赖专业的检查——结肠镜。结肠镜诊断的优势:1.高清晰度:一切病变组织在高分辨率的镜头下无所遁形;2.安全性高:由于镜身柔软,不会对肠道造成损伤;3.检查范围:可检查自乙状结肠、降结肠至升结肠一百多厘米的肠道,全面、彻底;4.视野开阔:小则细察毛细血管之微,大则环视整个肠管概况,伸缩自如。五、息肉会复发,要定期复查1、息肉切除之后,还有复发的可能,因此需要定期复查!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2、单发息肉切除病理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不复发的,证明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延长复查时间;3、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为保险起见,有条件者根据个体情况应更加密切的复查。肠息肉的切除并非一劳永逸,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去医院做复查,避免息肉的复发。尤其是对于年龄在45岁以上、家族内有结直肠癌病史、息肉病史、不良生活习惯等高危人群,更要做好相关的随访。
上期科普我们说过,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但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即使能手术,5年生存期也是比较短的。那么,如何能够更加有效的早期发现胰腺癌呢?近年来,随着影像、内镜、病理等学科的不断发展,胰腺癌诊断水平有所提高,今天我们讲讲对胰腺癌诊断很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胰腺癌初步诊断和准确分期的重要工具,这项检查遵循完整(显示整个胰腺)、精细(层厚1~2mm的薄层扫描)、动态(动态增强、定期随访)、立体(多轴面重建,全面了解毗邻关系)的基本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检查:1.CT检查:①目前检查胰腺最佳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主要用于胰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②平扫可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但不能准确定性诊断胰腺病变。③三期增强扫描能够较好地显示胰腺肿物的大小、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能够准确判断有无肝转移及显示肿大淋巴结。2.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①不作为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方法。②随着MR扫描技术的改进,可作为CT 增强扫描的有益补充。③当患者对CT增强对比剂过敏时,可采用MR代替CT扫描进行诊断和临床分期。④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及多期增强扫描的应用,在胰腺癌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更具优势。3.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和PET-MRI:①不推荐作为胰腺癌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它可以作为CT和(或)MRI的补充手段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病灶,有助于区分肿瘤的良恶性。②显示肿瘤的代谢活性和代谢负荷,在发现胰外转移,评价全身肿瘤负荷方面具有明显优势。③在胰腺癌治疗后随访中,鉴别术后、放疗后改变与局部肿瘤复发,对CA19-9升高而常规影像学方法检查结果阴性时,PET/CT有助于复发转移病灶的诊断和定位。4. 超声内镜(EUS):①在内镜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超声成像,提高了胰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②特别是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成为目前胰腺癌定位和定性诊断最准确的方法。同时还有助于肿瘤分期判断。5.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①胰头癌最常见的ERCP表现是主胰管近端狭窄与远端扩张,对胆道下端和胰管阻塞或有异常改变者,以及对不明缘由的阻塞性黄疸有较大价值。②ERCP能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必要时乳头活检,并搜集胰液作细胞学查看。③晚期胰头癌伴阻塞性黄疸的状况下作ERCP可以放置胆道支架内引流。6.骨扫描:探测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方面应用最广、经验丰富、性价比高,且具有较高的灵度,对高度怀疑骨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可以常规行术前骨扫描检查。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胰腺癌是一种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发展迅速生存时间短,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被称为“癌中之王”,今天我们就聊聊胰腺癌。(一)为何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如此高?胰腺癌的预后极差,总体5年生存率仅约5%,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等患者5年生存率也不超过20%,而未治疗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约为4个月,造成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的原因可能是:1、胰腺的位置隐藏较深:胰腺是一个长条形的腺体,位于胃后方、脊柱的前方,可以说是隐藏最深的消化器官。2、胰腺癌容易转移:胰腺不像肝脏、肾脏、脾脏等其他器官,它质地软、没有明显的包膜,外周仅有脂肪包裹,因此,胰腺癌极易侵袭周边组织和出现远处转移。3、手术切除难度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治疗中的关键一环,但胰腺周围的重要血管很多,肿瘤一旦侵犯了这些血管就意味着手术切除率的大幅度降低。4、化疗不敏感:胰腺癌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不高,治疗效果有限。(二)引发胰腺癌的危险因素:胰腺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1 长期吸烟:动物试验已证明用烟草酸水饲喂动物可以引起胰腺癌,还有研究显示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机遇较不吸烟者高出1.5倍。2 不良饮食习惯:“三高”饮食,即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以及过量饮用咖啡者发生胰腺癌机会较多。3 肥胖:尤其是BMI指数≥35kg/m²时,胰腺癌患病风险增加50%4 胰腺的慢性损伤:一些累及胰腺的慢性疾病会增加胰腺癌的患病风险,尤其是糖尿病和慢性胰腺炎。(三)胰腺癌常见的5个临床典型症状:1、腹部不适或腹痛这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常表现为上腹部或背部的隐痛、钝痛或胀痛等,疼痛程度随着疾病的加重而逐渐加剧。2、消瘦和乏力患有胰腺癌的患者身体会出现消瘦的现象,这是因为癌细胞会分解身体脂肪,使患者体重下降,甚至出现虚弱、精神萎靡等症状。3、黄疸癌细胞会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引起黄疸,表现为皮肤、眼睛巩膜变黄,小便发黄,并伴有皮肤瘙痒,这是胰头癌最重要的表现之一。4、血糖异常/糖尿病胰腺癌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患者出现血糖异常的症状,还会有尿频、口渴、乏力、头晕等症状,50%患者确诊胰腺癌时伴有糖尿病。5、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胰腺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患胰腺癌常常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便秘等。(四)提示:由于胰腺癌起病隐匿,无特殊的早期症状,一般就诊时80%的患者已是中晚期,且预后极差,所以建议40岁以上新近有以下表现者都应警惕胰腺癌的发生,尽早就医排除:1.持续性上腹不适,进餐后加重伴食欲下降;2.不能解释的进行性消瘦;3.新发现糖尿病,或者糖尿病突然加重;4.多发性深静脉血栓,或游走性静脉炎;5.有胰腺癌家族史、大量吸烟、慢性胰腺炎者。
重要提醒:我的门诊时间是每周一下午,周三及周五上午。地址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本部新大楼三楼2区11号诊室。门诊名称为:消化内镜专家门诊(注意:是消化内镜专家门诊,消化内镜专家门诊)另外,江苏省人民医院本部门诊目前需要提前一周在网上预约挂号,您可以在提前一周的早上6:30开始,搜索江苏省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从患者通道~外科~消化内镜门诊预约挂号。如果挂不到预约号的朋友,又需要来面诊,请于就诊当日的开诊后第1小时到诊间来,把您的就诊卡号给医生(如果没有就诊卡号,请先去挂号处询问或者办理就诊卡号),用就诊卡号先电脑加号后,再去挂号处挂号。敬请做好就诊的安排!
说到阑尾炎,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把阑尾“一切了之”,就再也不会发炎、不会痛了。但现在通过做肠镜,就可以快速有效治疗阑尾炎,免受“开刀”之苦,你是不是会觉得很神奇呢?15岁的小谢同学近两个多月来几乎每周都会出现一次肚子右下方疼痛,每次持续半天,有一次疼痛特别厉害,于是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就诊,医生为她进行了腹部检查提示右下腹有压痛,进一步行腹部CT显示小谢的阑尾有炎症、伴粪石嵌顿,急诊医生为小谢进行了消炎治疗后,她的腹痛有好转,但仍会反复发作。小谢在妈妈的陪伴下到我院消化内镜科范志宁主任医师的门诊就诊,小谢告诉范主任,自己高中课业繁重,且惧怕“开刀”。范主任听后安慰小谢:不用怕!通过内镜治疗也可以解决阑尾炎、阑尾粪石梗阻的问题。随后安排小谢住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为小谢安排了肠镜检查:通过肠镜到达阑尾开口,在内镜下看到阑尾开口处粘膜充血水肿,阑尾造影后可看到阑尾腔内有数枚粪石。范主任在肠镜下用网篮将粪石取出,用无菌生理盐水完成了阑尾冲洗,考虑到小谢的阑尾较长、开口偏大,为更好地引流阑尾腔中的炎性渗出,防止粪石再次嵌顿于阑尾腔内导致复发,范主任随后在阑尾内置入了支架并荷包缝合缩小了阑尾开口。治疗后小谢没有感到不适,三天后平安出院。急性阑尾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科急症之一,阑尾腔堵塞导致引流不畅被认为是阑尾炎的主要原因。急性阑尾炎典型临床表现有: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阑尾切除术,包括经腹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无论何种方式都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特别是腹泻,此外阑尾脓肿一般外科需要观察3-6个月,才能再行手术切除。多项研究表明,阑尾不但具有调节免疫、维持胃肠道微生态的功能,还是肠道三千多种细菌的总菌库,并非一个只会发炎的“多余”器官,阑尾值得保留!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ndoscopicretrogradeappendicitistheropy,ERAT)是在结肠镜下经结肠进行阑尾腔插管、造影,通过阑尾腔支架引流脓液、网篮或球囊取出粪石,从而达到消除阑尾腔梗阻、快速降低阑尾腔内压力、消退炎症的目的,并保留完整阑尾及其功能。ERAT的优势在于,可通过肠镜直视和阑尾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通过阑尾减压可迅速缓解疼痛,术后即可恢复饮食和活动;保留阑尾及其潜在功能,较外科更加微创,腹部无切口或瘢痕,创伤小,肠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对于一些无法进行麻醉的患者可在清醒状态下开展。对于患者而言,就像只做了一次肠镜检查。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ERAT治疗,ERAT的适应症有: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阑尾炎而未坏死穿孔者,包括阑尾粪石梗阻急性阑尾炎、阑尾炎反复发作、阑尾化脓腔内高压、阑尾腔局部狭窄、阑尾穿孔脓肿局部包裹等;以及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外科手术者。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阑尾周围脓肿使用ERAT治疗对患者有较大获益。阑尾周围脓肿多倾向于保守治疗,手术切除病灶困难,且可能引起感染扩散、肠瘘等并发症;目前CT引导下引流脓肿的治疗方式,需在局部通过皮肤进行穿刺,影响生活质量,ERAT可快速有效地引流阑尾周围脓肿,治疗周期短,较为安全,体表无伤口,生活质量高,值得进一步推广。此外,对于阑尾开口部的肿瘤,肠镜下也可直接阑尾切除,避免了外科的右半结肠切除。
据统计,2015-2016年我国新发肠癌患者约38万,因肠癌死亡的患者约19万。在上海等大城市,大肠癌已经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恶性肿瘤了 ?? 和其他癌不同,结直肠癌是一种为数不多的可防可治的恶性肿瘤。首先,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明确的,即,大部分的结直肠癌都是从肠息肉或炎症演变而来的,大致过程如下:息肉→小腺瘤→大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腺癌→晚期腺癌。 ?? 这个过程很漫长,至少需要10年,甚至20~30年。 ??这就给了我们预防的机会。只要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息肉切掉,炎症控制好,就等于把癌症扼杀在了摇篮里。 ?? 还有一点,即使确诊时已经癌变了,但只要还是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还是非常理想的。在我国,85%-90%的Ⅰ期-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基本上可以实现临床治愈(3年不复发即为临床治愈),即每10个Ⅰ期-Ⅱ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八九个都是可以治愈的。 ?? 同时,早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可以通过肠镜下摘除病变,不仅创伤小,而且出血少、恢复快,基本不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 ??指南指出,有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在45岁以前就开始筛查,并且检查的间隔时间要缩短,或者必须选择特殊的项目。? 那么,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呢? 1遗传因素: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或者某些类型的结直肠息肉;有结直肠癌病史或者某些类型的息肉;有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家族史,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者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等。 2结直肠慢性炎症:有炎症性肠病病史(溃疡性结肠炎或者克隆氏病) 3结直肠腺瘤:腺瘤作为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4放射线损害:既往有腹部或者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史 有以上任意一项者,均属高危人群。这类人群需要在45岁以前就开始筛查,(或者根据你的情况适当提前到30~35岁)并且检查的间隔时间要缩短,或者必须选择特殊的项目。
很多病人做完肠镜发现息肉会问医生,我的肠息肉是恶性的吗?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结肠息肉分为一下几种:1腺瘤性息肉;2增生性息肉;3炎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最常见。 腺瘤性息肉的恶变主要与息肉的大小,腺管成分及有蒂无蒂有关。例如,小于1公分的息肉约1%的恶变机会,1~2公分的息肉约10%的恶变机会,大于2公分的息肉约50%的恶变机会。所以,发现肠息肉,建议首选内镜下治疗。 另外,腺瘤又分为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管状腺瘤约占腺瘤性息肉的75%,绒毛状腺瘤约占腺瘤性息肉的10%,混合性腺瘤约占腺瘤性息肉的15%,绒毛成分越多,发生恶变的几率越大。 此外,广基腺瘤发生恶变的几率较带蒂息肉的几率更大。 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如果逐渐长大,也会导致出血,梗阻等症状,因此,发现后也建议择期内镜下治疗。 因此,建议肠息肉一经发现,尽快内镜下治疗。当然,也有部分病人,息肉切除后发现已经有恶变了,但是否需要追加手术还需进一步评估。 综上所述,发现肠息肉,不要担心或者害怕,也不要自己瞎想,建议尽快到医院找医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经常有病人问我,医生,我肠癌做过手术了,什么时候复查肠镜呢?医生,我的肠道息肉已经内镜下切除了,什么时候复查肠镜呢?我去年查了肠镜没有发现问题,今年还要查吗? 下面先分享几个病例给大家 病例一 这是一个38岁的女性患者,直肠癌术后四年多,腹部造瘘,每年复查肿瘤标志物和CT,一直没有异常。因为造瘘口在左上腹,非常不方便,病人一直不太愿意查肠镜。 后来在他家属的一再催促下,终于同意做一下肠镜,造瘘口刚进去就发现一个息肉。后来我们做了内镜下治疗,还好没有恶变。 所以需要强调的是,肠癌术后,无论是不是造瘘,都需要定期复查肠镜,不能仅仅满足于肿瘤标志物和CT检查。也不能怕麻烦而推迟做肠镜,如果等肿瘤标志物或CT发现问题再查,往往已经迟了。 病例二 有个78岁的老人家,结肠癌术后,来医院查肠镜,肠道准备不好,肠镜下全是黄色的粪水,建议病人重新做肠道准备再查,但是病人嫌做肠道准备麻烦,要喝的水太多,没有重新查肠镜。结果一年后出现便血,再查肠镜的时候发现已经是乙状结肠癌了。 很多病人不愿意做肠镜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肠道准备太麻烦,要喝大量的水。有的病人甚至做肠道准备,喝了水就吐。但是没办法,我们做肠镜的基本要求就是肠道准备要充分,干净,肠道准备越差,漏诊率越高。 病例三 有个62岁的病人,有结肠癌家族史,病人第一次来查肠镜的时候发现结肠多发息肉,做了内镜下治疗,其中一枚息肉病理是绒毛管状腺瘤,建议病人一年后复查肠镜。但是病人工作繁忙,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不适,也没有及时来复查。结果又过了一年,出现大便隐血阳性,再来医院复查肠镜,发现已经是结肠癌了。好在术后病理是早期,不需要进一步行放化疗。 可能有人会问,肠癌能长那么快吗?我的回答是,会的,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及结肠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我们一定要重视,及时复查,不能认为息肉切了就没事了,即使息肉切了,也可能在其他部位再长息肉,甚至恶性肿瘤。尤其是有结肠癌家族史的病人。 复查的方案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结直肠癌术后2年内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约为80%,因此2年以内需要密切复查,建议术后2年内6-12月复查肠镜;10%-20%患者复发转移发生在治疗后3-5年,因此术后3-5年间仍需要6-12月复查一次肠镜。手术5年后仅需1年复查一次。 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凡是术前因肿瘤导致肠道狭窄或者梗阻未完成全结肠镜检查者,建议术后3月行肠镜检查。以明确其它部位有无结肠息肉或结肠癌。我有好几个病人,因为第一次查肠镜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肠道狭窄,镜身不能通过狭窄部位,后来去做了手术,但是术后一年才来复查肠镜,结果,有的病人发现了结肠多发息肉,好在还没有恶变。其中一例病人在升结肠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侧向发育性肿瘤,做了内镜下ESD手术,还好病理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不需要追加手术。 2一定要重视肠道准备的质量: 大部分病人不愿意做肠镜的原因之一是肠道准备比较麻烦,甚至有的病人觉得肠道准备很痛苦。以至于做肠道准备的时候,不能喝足够量的水,导致肠道准备的不够好。病人觉得我大便已经是水了,但是等医生做肠镜的时候都是黄色的粪水。黄色的粪水往往会把早期的结肠病变掩盖,从而导致肠镜的漏诊,所以,一定要重视肠道准备的质量。 同样道理,胃癌或食管癌术后,也要注意胃镜的复查。只有定期复查胃肠镜,才能及时发现一些早期的病变,及时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消化道是息肉的好发部位,以结肠息肉多见,随着胃镜的普及,胃息肉的报告也逐惭增多,检出率在0.6%~10%,且有逐年增加倾向。 接下来我们看看胃息肉的分类。1)胃底腺息肉,最常见,约占所有胃息肉的77%,胃底腺息肉多发生在无萎缩的胃底腺范围,即胃体和胃底部,由胃底腺的过形成和囊状扩张形成。也有胃窦、贲门部异位性胃底腺息肉的报道。女性多见,常为多发也可单发,呈半球形或球形、广基底,数毫米大小,息肉表面光滑,淡粉红色或无色调变化,有的在短期内增加或消失,一般不会癌变。该类病例Hp感染率较增生性息肉低。近年来报告长期(1年以上)服用PPI制剂可导致胃底腺息肉发生率增高。部分患者停用PPI后胃底腺息肉会自行消退。因此,对于此类息肉,可以选择内镜下治疗,或者定期胃镜+病理随访观察。2)增生性息肉,发生率仅次于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又称过形成息肉,为最常见的息肉,可见于全胃,以胃窦多见,也有报告胃体多见,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其常见于Hp感染或自身免疫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的患者中,多发生于胃窦,大小0.5-1.5cm不等,,其中约1-20%会发生肠化或者异型增生。 对于这类息肉,建议一旦发现,行内镜下治疗;当然,如果很小,胃镜活检也可夹除3)第三种常见息肉为腺瘤性息肉,分为三种:胃小凹型腺瘤,肠化型腺瘤,幽门腺瘤。腺瘤性息肉多发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Hp感染致相关性肠化生的胃粘膜上皮。此类息肉癌变率高。这类息肉,一经发现,建议行内镜下治疗。4)最后一种即为真性错构瘤性息肉,其常发生于错构瘤性息肉综合征家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