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阴茎隐匿阴茎是一种先天性外生殖器畸形。其特征是阴茎体发育正常,其病因为阴茎皮肤没有正常附着于深层筋膜,而是呈松弛状态,致使阴茎隐匿于阴茎皮肤中。另外肉末筋膜发育不良,失去弹性,进而会限制阴茎的伸展,可能也是引起本症的原因之一。在肥胖的年长儿及青少年,则是由于其下腹部尤其是耻骨前脂肪堆积,而使阴茎呈隐匿状。部分患者上述病因可同时存在。其临床表现为阴茎隐匿于皮下,外观短小,包皮口与阴茎根距离短。包皮似一鸟嘴包住阴茎,与阴茎体不附着,背侧短,腹侧长,内板多,外板少。用手握住阴茎同时将周围皮肤后推,可以显示正常阴茎体。隐匿阴茎常合并包茎。在治疗方面,如能上翻包皮暴露阴茎头可不必手术,隐匿阴茎可随年龄增长逐渐好转。手术的目的是扩大包皮口,暴露阴茎头。禁忌做包皮环切。近期我院小儿外科成功完成多例隐匿阴茎患儿,术后阴茎状态明显改善,患儿父母非常满意。手术前小儿阴茎形态:阴茎隐匿于皮下,外观短小,包皮口与阴茎根距离短。包皮似一鸟嘴包住阴茎,与阴茎体不附着,背侧短,腹侧长,内板多,外板少。手术完成后,阴茎形态:阴茎伸直,手术后4周效果,阴茎外伸,勃起无障碍
一、包皮常见疾病1、包茎:正常小儿包皮完全覆盖龟头,因包皮口小,包皮不能上翻,露出龟头,小儿包茎属正常生理状况,不应鼓励手术治疗。青春期及成人如仍有包茎,应手术治疗。2、包皮垢;门诊上很多患儿家长因患儿阴茎远端包皮内白色肿块来院就诊,肿块可在阴茎背侧,腹侧或侧面。无感染时肿块无红肿及疼痛。无需治疗。如感染,包皮口溢出脓性分泌物,需儿外科治疗。3、包皮炎:患儿包皮口处红肿、疼痛,有时见脓性分泌物排出。排尿时患儿尿道口疼痛,不敢排尿。嘱家长注意患儿会阴部清洁,小儿衣服不能和家长内衣同洗,防止大人疾病传染给小儿。上翻小儿包皮,每天用温盐水冲洗,包皮口外涂百多帮或红霉素软膏(注意!!处理完后必须将包皮复原回原处,防止人为的造成包皮嵌顿)。如包皮不能上翻,可用氯霉素眼药水经狭窄的包皮口向包皮内冲洗,坚持几天多能治愈。4、包皮嵌顿:多为小儿急症,但有家长不了解,未治疗,导致龟头坏死,只能切除坏死的龟头,造成终生遗憾。发现包皮嵌顿,应立即去小儿外科治疗。5、阴茎异物:患儿玩耍时把环状物套于阴茎上,不能取下,至使远端静脉回流受阻,肿胀,疼痛,有时患儿害怕,不敢告诉家长,致使肿胀加重,水肿严重。见到阴茎异物不能暴力取下,造成阴茎损伤。应外涂润滑油,缓慢加压,使远端水肿处回流,肿胀减轻后,缓慢取下异物,必要时,可远端切开引流,以利消肿。6、包皮、龟头囊囊肿:患儿包皮口或尿道外口处见大小不等的囊性肿物,透光实验阳性,无红肿及疼痛,根据囊肿大小,择期手术。二、阴茎、阴囊发育畸形1、隐睾:阴囊内未触及睾丸,应到小儿外科就诊,手术时机1~1.5岁最佳。2、蹼状阴茎:也称阴茎阴囊融合,是指阴茎腹侧皮肤与阴囊中缝皮肤之间呈蹼状融合,使阴茎与阴囊的连接失去正常的阴茎阴囊角形态。蹼状阴茎一般无特别症状,但少数成年后可能有性生活障碍,因此,应该予以矫治。3、阴茎阴囊转位:单纯的阴茎阴囊转位如不影响功能,可不手术。4、埋藏式阴茎:是阴茎皮肤未附着于阴茎体上的先天畸形,阴茎体退缩埋藏于皮下组织深部、包皮及周围组织皱缩,未见阴茎体外露,如将包皮及皮肤后推则可出现一正常大小的阴茎体。患儿体重正常范围。此病易与肥胖性隐匿性阴茎混淆,后者患儿体重超过正常标准,会阴部脂肪大量堆积,致使阴茎隐匿,隐匿阴茎不宜手术治疗。埋藏式阴茎手术年龄宜在1岁左右,至迟应在学龄前治疗。5、尿道下裂:尿道下裂畸形主要的病理解剖是尿道口位置异常,阴茎弯曲和包皮在阴茎头上方堆积。择期手术。6、尿道上裂:少见,择期手术。三、女性小儿生殖器畸形1、处女膜未穿孔:在新生儿时期可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而被忽视,直至青春发育期,以原发性闭经或周期性(28天左右)下腹部胀痛或排尿困难或排便困难为主诉,经体格检查才发现。此病经发现后应采取手术治疗。2、小阴唇粘连:粘连松解手术治疗。
一、术前禁食目的:1、防止术中和术后呕吐引起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呼吸道梗阻而窒息;2、胃肠手术要保持胃肠内腔空虚,避免胃肠内容物污染手术野,或使术后胃肠道膨胀;3、某些手术在操作时可能刺激腹膜或内脏,而使术后出现腹胀及呕吐;4、有些局麻或神经阻滞麻醉,由于术中需改换术式而进行全麻,因此术前需按全麻要求,作好禁食准备。二、禁食时间:食物种类清饮料母乳牛奶配方奶淀粉类固体食物脂肪类固体食物禁食时间(h)2小时4小时6小时6小时8小时注意事项:1、清饮料主要包括清水、糖水、碳酸饮料、清茶及各种无渣果汁,但不能含有酒精。可在麻醉前2—4小时饮用的清饮料量应≤5ml/kg(或总量≤300ml)。2、婴儿及新生儿禁食2小时后可静脉输含糖液体,防止低血糖和脱水。3、术前需口服用药的患者,允许在术前1—2h将药片研碎后服下并饮入0.25—0.5ml/kg清水,但注意缓控释制剂严禁研碎服用。4、急诊手术患者按饱胃患者处理。5、严重创伤、肥胖、困难气道、剧烈疼痛或消化道梗阻等其他影响胃排空疾病患者有必要延长禁食时间。6、有其他特殊情况的患者特殊处理。仅供参考
在门诊遇见最多的就是包茎了,从几个月到十几岁的孩子都有,家长问的最多的问题是“需要做手术吗?”,包茎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大家一般都比较熟悉了,也就是包皮环切,我个人认为现在包皮环切做的有点泛滥了,国内毕竟大部分人没有宗教需求,“非治疗性常规包皮环切”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我们一般都是按照包茎的手术适应症来做的,即《实用小儿泌尿外科学》(黄澄如):1.包皮口有纤维性狭窄环2.反复发作阴茎头包皮炎,3.5岁以后包皮口狭窄,包皮不能退缩而显露阴茎头者需要根据病儿具体情况及家长要求掌握。关于非手术治疗,常用的是:1.包皮口扩张法 此方法需在医院进行,一般门诊即可完成。消毒外生殖器后,用血管钳自包皮口插入,一边向冠状沟处插入,一边张开钳尖分离粘连和扩张包皮开口,同时左手协助上翻包皮至冠状沟,清除包皮垢。术后需要经常上翻清洗包皮。此方法的好处是简单、快捷,缺点是较暴力,患儿有疼痛感不易配合,术后因为疼痛家长很难坚持上翻,有可能再次粘连。此方法对于包皮口不是特别狭小,仅为包皮粘连的效果较好。 要点:必须坚持上翻,否则再粘连。2. 手翻转法 医生教给家长,可以在家完成。最好2人配合,一人手掌托住小儿,另一人轻柔上推包皮,暴露尿道。此方法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强行翻转包皮,因用力过大可撕裂包皮,需循序渐进。有时家长不能长期坚持而影响效果。 要点: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3.包茎矫形扩张器治疗 此方法是2011年第八届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学术研讨会上介绍的,使用后效果良好。该产品采用国际最新材料制造,仅重0.3克,可温和、持续、充分扩张松弛包皮口,且操作简单,基本无痛苦,对于年幼患儿,包皮口狭小,暂不需手术的,治疗效果较满意。
脐疝是一种发育缺陷,为婴儿常见的疾病,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很少有延至学龄时期。女孩比男孩多2~3倍。脐疝为圆形或卵圆形的脐部局限性肿块。当小儿安静以及在卧位时,肿块即消失,哭闹、直立、咳嗽或运动等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时,肿块就突出,腹腔内压力愈高,肿块愈紧张。以指端压迫突出部,脐疝很容易回纳入腹腔,有时可以听到气过水声,压迫时小儿无任何痛苦。以指端探入脐孔内,可以清楚地触得脐环边缘,并可估计其直径。小儿咳嗽或哭闹时,指端感到明显冲击。患脐疝的小儿一般无痛苦,也不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个别小儿可能有局部膨胀不适感觉。小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这与腹股沟疝迥然不同。婴儿脐疝绝大多数皆可自愈,随着年龄增长,腹肌逐渐发达,疝孔常能逐渐狭窄而闭合,一般发生在1~2岁间,甚至到3~4岁仍可望其自愈。脐环的大小与自愈的可能性有关:一般脐孔直径在1cm左右者,不作任何处理皆能自行闭合。但脐环在2cm以上者,特别是有增大趋向的病例,自愈的可能性较小。脐疝的治疗常规是2岁以下可暂不作处理;2岁以上。小的脐疝,可试行保守疗法3~6个月;如果不闭合,即施行手术治疗;脐环直径大于2cm者,建议早期施行修补手术。
斜颈是指头部不自然的倾斜或转位。尽管存在许多潜在性的原因,包括淋巴结炎、脊柱畸形和眼球运动的异常,但最常见的原因是单侧胸锁乳突肌缩短。典型的斜颈患儿常以两种途径求治。一种是1~2个月大的小儿由其母亲或基层医生注意到患儿喜将他(她)的头转向一侧。虽试着强迫其转向另一方向,但小儿转不了。事实上,若成人强迫其转头时常感阻力。头一般斜向受累肌肉的对侧,与胸锁乳突肌牵拉同侧耳往下向肩部和往前向胸部的功能一致。体格检查时,患儿头颈部的运动幅度明显受限。胸锁乳突肌常缩短和紧张的,触诊时感到肌肉中部增厚。第二种表现是新生儿颈部出现肿块。肿块表现为胸锁乳突肌内的纤维“瘤体”,常与斜颈相关。这些婴儿因太小而无法展现真正的斜颈,所以一般较难观察到。体格检查时肿块质硬,无压痛,虽在前后水平上有一定的活动度,但还是相对固定的。体格检查时发现肿块明显在肌肉里,这一点对确诊很重要。由有经验的超声医生进行超声检查是排除其他疾病的最好的手段,并确定与斜颈有关的纤维肿块的特征性印象。肿块虽也可经CT或MRI检出,但没多大的必要,且小儿还得暴露于放射线和麻醉的风险。一旦经体格检查或超声确诊后,治疗计划应于父母亲商量。应告知父母亲该病不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长期效果较好,小儿通常发育正常。在另一方面,还应强调疗程不足或延误的治疗可以引起明显的且是不可逆的畸形。主要的治疗措施是被动牵引训练,有父母或由有经验的康复医生来操作,每天几次,连续几个月。家属应定期找有经验的儿外科医师或康复医师随访检查。开始时每天一次,若效果明显,再减少训练频率。在前2个月,大部分婴儿在负责的医生治疗下,同时辅以密切的随访,可以使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需要手术治疗的指征是小儿出现一半脸发育不良。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慢性和持续的头倾向一侧引起面部肌肉萎缩和面部骨发育不良所致。这能引起颜面部严重的不可逆的不对称和变形。虽然一半面部发育不良在一些临床医生看来是手术的惟一的指征,但持续或严重的斜颈经非手术治疗9个月至1年后无效也应考虑手术。总之,斜颈是在大部分情况下经被动牵引训练不用手术治疗而消退的不常见的问题。事实上,该病应少用手术治疗,除非是有引起一半面部发育不良的严重病例。
由于世俗观念的误导,历年来,患者发现隐睾后,不敢去医院就诊,讳疾忌医,怕外人知道后取笑,影响婚姻,致使大部分隐睾患者失去隐睾治疗的最佳时机,造成患者生育能力下降或丧失生育能力,甚至发生睾丸恶变,导致患者身心痛苦、家庭破裂等悲剧。 隐睾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睾丸未降入阴囊包括睾丸未降及睾丸下降不全或异位,有人称之为阴囊空虚症。 未降入阴囊的睾丸常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全,体积明显变小,质地松软,少数隐睾睾丸已缺如,仅见精索血管残端。隐睾患侧伴有附睾和输精管发育畸形,发生率为36%至79%。隐睾的病理组织学主要表现为生殖细胞的发育障碍。 隐睾患者睾酮的产生基本正常,因此,性征正常。但是隐睾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在2岁前即出现,并且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与年龄、睾丸位置有关,年龄越大、位置越高,病理改变越明显。 隐睾的治疗,一旦确诊就应尽早治疗。应注意对新生儿隐睾的检测,超过6个月隐睾自行下降的机会很少,应开始治疗。 激素治疗:生后10月仍为隐睾者,应开始激素治疗。但激素治疗的评价标准不一,是否完全排除了回缩睾丸等影响,故各报告之间疗效差别很大。 手术治疗:关于手术时机一般认为1岁以后、2岁之前最好。年龄过小,手术耐受性差,部分病例可自行下降或激素治疗有效;年龄过大则睾丸损害、心理影响加重。研究表明,隐睾的病理改变2岁前与2岁后有明显差异,而且睾丸恶变的可能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愿隐睾患者及其家属走出世俗观念的误区,抓住隐睾治疗的最佳时机,减少不育症的发病机率。还患者一个健康身体,完美的人生。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之一,俗称“小疝气”、“小肠气”、“气蛋”、“大蛋”等,发病机理不同于成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膜在腹股沟内(俗称:大腿根)向外延续出一囊状突起叫做“鞘状突”。它一般在出生前后逐渐萎缩闭塞。有学者统计,生后一年内未闭或部分未闭的约占57%,而有疝的表现者为数远低于此。在此期间如小儿经常哭闹、咳嗽、便秘及排便困难、或腹腔内有肿瘤、腹水时,腹压增大,腹腔内的脏器如肠管、阑尾、女孩的卵巢、输卵管等就顺势钻入这个囊内,医学上称之为“斜疝”,这个囊被称为“疝囊”。这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疝。如果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长时间停留而不能自行复位,引起疝入的内容物血液循环障碍,就称之为“嵌顿疝”。如果嵌顿时间过长,或多次嵌顿,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如疝入的脏器缺血坏死。男孩的精索过度受压,睾丸就会坏死;女孩可能出现输卵管粘连、堵塞,卵巢缺血坏死,给小儿造成严重损失。那岂不是 “小不治而酿大祸” 了吗?即便没有嵌顿,疝内容物长期压迫精索也会使睾丸血液回流障碍,血供减少,从而引起精索静脉曲张,睾丸淤血、缺氧,最终萎缩。而且随着小儿年龄增大,活动量增多,下坠的肠管使肠系膜受牵拉,不仅行走不便,而且会出现腹痛、恶心等不适症状,在学校,同龄的小朋友看到后会讥笑,甚至给起外号,影响小儿的心理发展。 一般来说,对于六个月以下小儿,疝囊口很大,疝内容物可自由出入疝囊者,短期内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家长可不必过分紧张,可暂缓手术;然而,如果频繁嵌顿,就要引起重视,尽快手术了。六个月以上的腹股沟疝自愈的机会很少,家长不要抱有过分幻想,应尽早积极进行手术,以免出现文章开头所说的悲剧。 关于治疗,许多家长都期待不治自愈。其实小儿斜疝是有自愈的可能,临床上也见到少数自愈的病例,但一味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年龄增长,活动增加,疝块的增大,就会滋生并发症的出现。所以,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最好方法。 保守治疗是家长最期盼、最乐意接受的,有的家长甚至设法诱导医生,让医生为其提供保守治疗的办法,而以此作为一劳永逸的法宝,如家长常常提到的使用疝气带。疝带的使用并非没有任何道理,但不是对任何病人都是通用的。对六个月以内婴儿,或有其它严重疾病不适合手术者以及小疝囊,疝块出现机会不多者可试用。不过要正确使用疝带,勤观察,如疝在疝带下脱出,就达不到治疗效果了。使用疝带时间不宜过久,效果不佳及时改用手术为好。我们已遇到多例因使用不当或长时间使用疝带造成精索静脉曲张,精索周围粘连。不仅旧病没治好,又添了新病,而且给手术增加了难度。那可就是“雪上加霜、屋漏遇雨”了。 有关嵌顿疝手法复位,这仅仅是救急的手段,治标而不治本,对同一个病人不宜反复使用。手法复位是有严格的适应症的,一般嵌顿时间在十小时以内,病人全身及局部状况良好可试行手法复位,但最好由工作3年以上的专业小儿外科医生操作。嵌顿时间较长,复位前可给适量的镇静、解痉药。复位的手法是很有技巧的,不是一般人看看书就可掌握。由于小儿肠管比较薄弱,嵌顿后肠壁水肿、脆性增加,粗暴的操作很可能出现肠管破裂、便血、发热等不良后果,那就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