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脑瘫的发病率大幅上升甚至达到了千分之二到三,作为一种对儿童致率极高的疾病,小儿脑瘫现在受到越多越多人的关注,大家已经明白这不是一种单一性的疾病,而是一种由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这种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症,虽然病变在脑,却会累及四肢,其具体表现多样复杂,同时部分患儿还可伴有智力底下、惊厥、听觉和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 很多新手妈妈都还不知道甚至意识不到这样的病情对孩子将来所造成的伤害,以及对整个家庭所带来的痛苦。比如,前不久有个5岁的女孩来就诊,据家长介绍自己的女儿小时候感觉基本都还好,家长都忙着工作没顾上注意更多的细节,也没有定期去做体检。一岁以内的照片看上去都很正常,一岁左右慢慢症状出现了,开始尖足脚尖不着地,走路不稳,眼睛有点斜视,智力也有点底下扥等。经过多方检查之后介绍来的我门诊,接受康复训练治疗。最初听到医生的转诊建议家长还不太相信自己女儿会有脑瘫,直到好几个骨科,儿科医生都怀疑孩子有脑瘫方面的症状时才最终找到我这儿来。实际这个孩子的情况不算严重的,当时如果早早发现早期干预治疗,现在症状会轻很多。又是一例因为对脑瘫症状不太了解而走了冤枉路的病患。我觉得一定要让广大家长朋友学会早期识别小儿脑瘫,让孩子能早日得到对症治疗。 我们所说的脑瘫早期诊断是指婴儿出生后12个月内得到病情诊断,所以,下面我按照出生后各月份的表现来教大家判断婴儿是否有疑似脑瘫症状。 1、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 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2、不会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3、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4、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可以能扭转痉挛。 5、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6、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7、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8、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脑损伤较轻微的患儿,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则有一些其他症状表现: 1、不能翻身:6个月以后还不能翻身,有诊断意义。 2、不使用下肢: 6-7个月不用下肢短暂支持身体。 3、不用单手 :7-10个月的婴儿不用单手抓玩。 4、手笨:手的精细动作,如捏小东西、解扣、系腰带不灵活,不协调,在7-10个月出现 有诊断意义。 5、不能独坐:7个月不能独坐。 6、不能抓站:10个月不能抓站。 7、不会与人再见:10个月以后有诊断意义。 8、使用脚尖站立:10个月还用脚尖站立。 9、不能迈步:13-15个月以后,还不会迈步。 10、流口水及“吃手”: 12个月以后有诊断价值。 如果孩子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尽早做相关的检查确诊,以免耽误病情。 总之,脑瘫患儿越早发现治疗效果好,如果超过六岁,治疗效果就不理想。早期发现后可以立即采取干预措施,比如早期康复训练,进行包括运动感觉功能训练、生活能力功能训练、平衡协调功能训练、精细动作功能训练、认识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等等。之后当孩子长至2岁半到6岁期间,可以根据实际病情采用外科介入手段来为后期康复训练打好基础,比如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高的问题就可以借助FSPR术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对手足徐动型脑瘫治疗效果较好的外科手术当前则是颈动脉外膜剥脱术。在解痉手术之后,如果患儿还存在明显肢体畸形话,再施行矫形治疗,之后康复训练帮助恢复。一定要有信心与恒心,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小儿脑瘫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1、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2、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3、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4、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四个月宝宝脑瘫的症状脑瘫疾病带给家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治疗脑瘫尤为重要,在治疗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脑瘫疾病的症状,那么四个月宝宝脑瘫一般会有什么症状呢?下面上海脑瘫专家为大家介绍下有关内容。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婴儿的头颈松软抬不起头来。将他悬空抱时,他的四肢下垂。婴儿很少活动。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某些体位,如在仰卧位时给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体或拥抱他时感到困难。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学会抬头、坐和运用双手却迟于同龄孩子,可能用身体某一部分多于另一部分,如:有些患儿常用一只手而不用双手。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吸和吞咽差。舌头常将奶和食物推出。闭嘴困难。6、斜视: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静,睡得太多,或者3个月时还不会笑。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怎样才能更早发现小儿有没有脑瘫呢?孩子出生后定期保健,做发育评价检查可及早发现脑瘫;而作为孩子父母也是能早期发现问题的。建议对一岁前的婴儿,作为家长也可从在不同月龄检查是否有如下表现来识别小儿脑瘫或者脑瘫的早期表现。新生儿期:是否有哺乳困难,如小儿出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或吸吮后疲劳无力;是否有表现过份安静,哭声小或持续哭闹;是否自发运动少,肌张力低下,全身松软,呈无力状态;是否表现为全身发硬,好打挺,有肌张力增强,经常从襁褓中窜出去,头背屈,有时头偏向一侧,双下肢强直伸展;是否有易惊、抽搐、尖叫或烦躁不安等表现;是否有异常姿势,如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等。1-3个月的婴儿:是否有拇指内收、手紧握拳或上肢内收、内旋;是否有不注意看人,眼不追视眼前东西;是否有头不稳定,颈不能竖直,头左右摇动或头偏向一侧,俯卧位不能抬头;是否有肌张力的改变,如全身发硬、躯干硬性伸展或全身发软。4-5个月:是否有眼不追视眼前东西,不注意看人,眼神不灵活;是否有表情呆板不灵活,逗引时无反应;是否仍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小于90°;是否有身体逐渐变硬,有轻度角弓反张姿势或下肢交叉呈剪刀样; 身体姿势不对称等。6-7个月:是否见到手、口、眼动作不协调;是否手抓物很快松开或不持久;是否仍有非对称姿势;;是否有坐位不稳呈前倾或后倾;是否有头背屈、肩后伸、下肢内旋、手握拳;是否有仍有原始反射存在。7-12个月:是否6个月后仍不能翻身;是否6~7个月双下肢仍不能支撑;7-10个月仍有不用单手抓握玩具,或总用一只手抓握;是否7~10个月仍感觉手笨;是否7个月仍不能独坐;是否10个月后仍不会与人再见;是否10个月后还有脚尖站立;是否11个月不会扶持站立;是否12个月仍不会迈步;是否12个月后仍流口水及“吃手”等。
脑瘫患儿自身素质较差,表现为抵抗力弱,体弱多病,这类患儿大多难以按康复计划进行训练。因此,较容易出现病情的反复,或者康复效果时好时坏的情况。但是家长们也不要着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加孩子的营养,还要注意适度给孩子进行训练。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痉挛型脑瘫的康复训练方法。(一)剪刀步态和训练 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这一点很重要),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如果内收肌张力高还可以扩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数不可过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龄儿童更小),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二)缓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训练 1.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2.站立弯腰拾物训练,牵拉痉挛的国绳肌群,缓解张力,同时增强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训练椅的应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腘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4.双杠一阶梯及站立挺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能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5.功率车,学步车训练,提高下肢主动运动的功能,增大关节运动范围。(三)膝反张的训练 “膝反张”原因有三:(1)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2)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3)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时也可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脑瘫患儿膝反张的主因是肌张力不全。 1.压膝整足法,牵踝法,摇踝法,底屈肌牵拉训练。 2.膝关节屈伸,足背屈的训练,提高伸肌力量,协调拮抗肌张力。 3.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张,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其运动功能。 4.提高国绳肌肌力降低伸肌张力,协调关节屈伸功能。 5.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张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 矫正“膝反张”,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撑在床垫上,患侧膝关节做屈伸训练,为配合协调运动,两膝交替屈伸进行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变为仰卧位或站立位进行,严重者下肢矫正或手术矫正。(四)尖足,足内、外翻的训练 1.自我牵拉法—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把双脚尖转向外侧(似卓别林)做相同的动作。 2.足背屈肌肌力训练和坐式踝关节训练椅,拮抗痉挛的小腿肌,增大踝关节活动范围,纠正畸形。 3.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牵踝,摇踝法,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内、外翻扳的应用。 4.上、下台阶和跑步车训练,在运动中牵伸痉挛的肌肉,加大活动范围,恢复功能,协调步态。(五)上肢及手功能的训练 1.肩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训练 (1)屈曲位,患儿仰卧,术者一手握前臂,沿身体中线慢慢上举,接近耳朵为止,反复操作。 (2)内收位,仰卧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时(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继续上移,直至耳根部,反复操作。 (3)内旋位,坐或仰卧位,术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将肘关节屈曲后,做外旋下压动作,反复操作。 (4)上肢负重训练,哑铃操,棒操,拉沙袋训练,增加上肢肌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运动功能。 (5)举臂摸肩(弯肱拨刀),叉腰挺胸(雏鸟习飞)训练。 2.肘关节屈曲的训练 (1)主动、被动肘关节的屈伸运动。 (2)上肢负重,伸肘抓物训练。 (3)屈伸时关节(采荷挎篮),展肩屈肘(力拨千钧),肩肘屈伸(白猿献果),双手上举(举火烧天)。 3.腕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训练 (1)被动腕手操:术者双手并列于腕关节下端,两拇指并列于腕背侧,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于手掌,将患儿手腕做屈、伸、抖、牵等手法,然后从指根到指端,用捻法和牵指法交替操作,最后用捋法在批端收尾,反复操作。 (2)手掌抓握,双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金龙探爪) (3)挠侧抓握(握笔)训练,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黄豆,绿豆,拿汤勺,拿钥匙开门等)。 (4)腕关节伸展(背屈),屈曲(掌屈),手指外展、内收的训练(五指分开,合拢动作)。 4.拇指内收的训练 拇指内收、外展、伸直训练,拇指屈曲,对掌,对指训练,双手交叉训练。手功能训练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粗大到精细的过程。
都说孩子的笑是纯真的,但是有一部分孩子却不能拥有纯真的笑容,张先生的孩子已经四个月大了,别的孩子逗着都会咯咯的乐,可是自己的孩子却不会,一直是一副没有表情的脸,不是吃就是睡,经检查发现原来是脑瘫患儿,这让张先生一家都陷入了痛苦。北京燕竹医院陈丽萍主任谈到,小儿脑瘫只要发现的及时,治疗的手段权威是可以治愈的! 脑瘫的早期症状有以下几点: 症状一、哺乳困难:孩子在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乏无力,经常出现呛咳、吐奶现象,嘴不能很好闭合,体重增加不良。 症状二、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症状三、固定姿势:儿童在出生后十分安静,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症状四、不笑:如果儿童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智力低下。 症状五、身体发硬:身体发硬是肌张力高的症状,在幼儿期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小儿脑瘫。
轻度脑瘫会有哪些症状表现?专家表示,轻度脑瘫同样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伤害,而进行早期的治疗能够有效的减轻疾病对患者的伤害,这时就需要我们对轻度脑瘫症状有所了解。了解轻度脑瘫症状是脑瘫患者治疗的关键,那么,轻度脑瘫的表现有哪些呢? 1、下肢运动障碍:如1岁以上还“不会走路”、“走不好”,行走姿势异常(如足尖着地、剪刀步态、跛行等),不能下蹲。 2、手运动障碍:如不“灵活”。不会握物,不会用匙吃饭,平时常用一只手。 3、智力发育落后或可疑落后。 4、1岁半后还不会说话。 5、早产儿。 6、低出生体重儿。 7、有明显新生儿黄疸史。 8、有新生儿窒息史。
痉挛型脑瘫药占脑瘫,患儿的70%-80%,表现为肌肉的牵张反射亢进,肌肉张力增高,一般表现为站立或步行时,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歩,尖足,脚跟不能着地,膝关节屈曲或过伸,足内翻变形,严重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肉毒素是一种能降低肌肉张力,缓解痉挛的有效方法,它能相对容易地治疗肌肉痉挛,(药有2%的患儿体内含有抗体,对于肉毒素的治疗不能产生效果)。因此,目前在一些中小医院或基层医院仍然作为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主要手段。然而由于肉毒素的有效期为2~6个月,在重复注射A型肉毒毒素时,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会出现对肉毒素的抵抗,可能是抗体。肉毒素在消除痉挛、张力障碍、阵挛时,同时也会兑?肉的随意运动产生不良的影响,会不可逆地损伤运动神经末梢。因此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脑瘫诊疗中心常崇旺博士建议痉挛型脑瘫患者治疗不选择注射肉毒素,即使因为治疗需要,尽量避免重复注射。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来说,降低肌张力最稳定有效的方法是脊神经后跟选择性阻断术(FSPR).
小儿脑瘫是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受到损伤而引起的。总结了一下关于小儿脑瘫的早期表现。 一、小儿脑瘫早期表现 在新生儿和婴儿早期(1~6个月)就会出现早期症状。由于损伤的原因、轻重程度不同,早期症状亦多种多样,现归纳小儿脑瘫为以下主要表现: 1.易于激惹、无缘由持续哭闹、不能很好地哺乳;或者过分安静、哭声微弱、哺乳无力、吞咽困难、易吐、体重增加不良。 2.肌张力低下、自发运动减少、姿势异常。 3.哭闹兴奋时身体发硬、好打挺、动作僵硬且不协调。 4.反应迟钝、不认人、不会对视和追视。 5.大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不会抬头、不会翻身、不会坐、双手握拳、不会抓握。 6.经常有痉挛发作(这是危险信号,预后不良)。 应该强调,不管以上任何早期表现,单独存在价值都小;但复合存在,即各种表现组合存在则有重要意义。 另外,有些病情较轻微的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l2个月间)则有一些症状,也可看作是早期表现,例如,双下肢不会支持跳跃、双手不会对掌抓握、不会抓站、不会与人再见等。 通过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
挠他孩子的康复时多种多样的,在家庭中什么样的方法适合有方便又有效果,下面内荣希望帮助到大家常见的脑瘫的护理措施是温度刺激按摩法,用冷(15℃±)热(38℃±)水皮肤交替刺激,以达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发育完善,起到了促通的作用。方法:在用该方法初期,患儿母亲用盛有凉、热水的两个盆,各放入两条毛巾。 最有效的家庭生活中的脑瘫的护理措施是四肢皮肤触觉刺激按摩法,患儿母亲及护理人员用手轻轻摩擦脑瘫儿双手掌、双足掌及双上肢、下肢的皮肤。重点摩擦大小腿内侧皮肤。主要通过刺激脊髓丘脑系,强化感觉传入通道的刺激,来促进大脑某些功能神经细胞的发育。1、生活起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起居,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尤其对禀赋不足者更应注意保暖,以避免风寒,预防感冒。天气晴暖时,可带领患儿到户外阳光下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并协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以增强体质,阻止病势进一步发展,促进生长发育。 2、清洁卫生搞好患儿的清洁卫生,定期洗浴,并及时更换衣服、床单、被褥等。 3、注意安全患儿因发育迟缓,各种动作的发育均迟于同期的健康小儿,行动不便,故应有专人守护,注意安全,以免造成跌仆伤,烫伤等意外伤害。 4、预防感染,按时接受预防接种。 5、 室内环境室内宜温暖、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地面经常用消毒液拖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