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十个妈有九个产后会腰痛 这句话似乎只有生过娃的宝妈们才能体会到了 产后腰痛折磨着伟大的母亲们 难道,就没办法对付了吗? 产后腰痛,也就是产妇生产后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一般表现为腰部单侧或双侧疼痛,还可能牵引下肢引起疼痛。据不完全统计,产后腰痛发生率高达40%~76%。 引起产后腰痛的原因? 1、生产后身体未复原 孕期由于胎儿不断增大,脊椎、骨关节、骨肌肉的韧带被拉松使得弹性下降,产后不能恢复到孕前的状态,而且产后子宫也未得到完全复原,于是这些部位的痛感就会反射到腰部从而引起疼痛; 2、内分泌的显著改变 孕妈在孕期激素水平可达正常的三倍以上,而产后激素水平会下降,但是机体还是需要大量的激素,激素水平变化就‘导致了功能紊乱而引起疼痛,产后出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与此有关; 3、钙质缺失 孕期,胎儿会从母体获取大量的钙质,分娩后孕妈母乳喂养,也会使得体内钙质流失,如果宝妈在孕期钙质摄入不足,就会使骨组织处于缺钙状态,从而引发腰痛; 4、产后过度劳累 产后妈妈如果过度劳累,需要经常弯腰照料宝宝等,使身体过于疲劳,都可能会诱发腰肌劳损,引起腰痛; 5、哺乳姿势不对 如果妈妈给宝宝哺乳的姿势不对,经常采取不放松的姿势,使腰部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也可能引起腰痛。 6、其他 如:产后过度束腰、过早穿高跟鞋、过度的卧床、寒气入体等都有可能引起腰痛。 产后腰痛该怎么办? 一般治疗 1、进行康复理疗 温热疗法与电脑中频结合治疗 可舒筋散瘀,促进腰部肌肉的血液循环、组织代谢,还能止痛镇静,对早期患者疗效甚佳; 微波或短波透热疗法 通过热能改善腰部肌肉血液循环及缓解肌肉痉挛; 超声波疗法 除了能够镇痛、促进血液循环外,对有硬结型腰痛者疗效也甚佳; 推拿按摩 可舒筋散瘀,改善腰部肌肉血液循环及缓解肌肉痉挛。 2、适当运动,做一些康复体操 产后坐完月子,也可做一些缓解腰部疼痛的康复操,让腰部肌肉得到放松,从而缓解腰痛。 一套操一个站姿帮你缓解腰痛 一套操 疾病治疗 如果产后腰痛严重,可通过针灸、刺络拔罐、推拿及外敷药物等进行治疗;如果在哺乳期想服用一些镇痛药物,要慎重选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通过母乳进入宝宝身体,对宝宝成长不利。. 要做到有所防范 必须孕期、产后两手抓 如何预防产后腰痛? 孕期预防 孕期不能总躺床上,要适当做些运动如:散步、游泳、低强度健身操、瑜伽、举哑铃等; 孕期不能大补特补,怀孕饮食要遵循适量、均衡、多样化的原则,并控制体重。如果孕期缺钙,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钙。另外,增加素食在饮食中的比例,可避免骨质疏松而引起腰痛; 如果腰部略有不适,可买个护腰来防护以缓解肌肉压力; 孕期勿过度操劳,避免腰部肌肉受损。 产后预防 坚持锻炼,甩掉孕期增加的体重,减少腰部肌肉的压力;
(在使用本计划指导练习前,应仔细阅读完全部内容,具体特殊病例要与医生讨论并经医生许可后再予以执行)。注意事项:1、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2、功能锻炼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以患者可耐受为度。3、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目标肌肉。练习次数、时间、符合视自身情况而定,且应同时练习健侧。肌力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4、除手术肢体训练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功能整体恢复。5、早期关节活动度练习,每日坚持完成训练,尽可能早期无痛无阻力恢复较大角度,内固定不稳定需保护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6、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3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7、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即属正常现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复诊。8、训练方法见附录。康复方案变化依赖骨折类型,骨折程度,外科技术和固定方式整体康复目标:关节活动度:尽早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踝、髋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促进及提高股四头肌、腘绳肌、缝匠肌、股薄肌肌力。功能目标:达到正常步态、站立相膝关节稳定。禁忌:患肢3个月内负重,避免骨折处移位或坍陷。术前康复:患肢牵引抬高,踝泵,控制水肿。上肢和健侧肢体力量训练(等张肌张训练-抗重力、theraband抗阻等)。术后康复:阶段一:最大保护期(1天-4或6周)禁忌:膝关节施加内外翻应力,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目的:减轻疼痛,控制肿胀,恢复膝关节活动度(0°-90°),恢复患肢肌力,助行器下独立行走。1-2天:目的:减轻疼痛,控制肿胀,解除肌痉挛,预防深静脉性血栓及肺部并发症,恢复患者体位转移能力。患者能够在他人帮助上下床进入下一小阶段。康复内容:1、患肢抬高,高于心脏。2、踝泵。3、深呼吸和咳嗽训练。4、冰敷膝关节5、髋、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膝关节主动,6、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等长肌力收缩训练。7、轻柔地踝关节无阻力等张训练8、正确体位摆放。9、床上坐起和站立。10、上肢和健侧肢体力量训练。11、功能性活动:患肢无负重下可以助行器或拐杖两点步态行走。3天-6周目的: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到90°及肌力。6周x-片显示骨折点愈合良好进入下一阶段。康复内容:1、保持踝泵。2、关节活动度训练: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训练、辅助-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2周末达到90,如果未达到目标,增加锻炼的强度和频率。3、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等长肌力收缩训练。4、功能性活动:继续患肢无负重下可以助行器或拐杖两点步态行走。阶段二:中等保护期6-8周禁忌:膝关节不施加内外翻应力。1、关节活动度训练::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训练、辅助-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膝关节至少(0°-90°)。2、肌力: 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轻柔的阻力训练阶段三:最小保护期8周-3个月1、开始股四头肌和腘绳肌渐进抗阻肌力训练。2、膝关节灵活性训练。3、功能性活动:12周末开始weight-bearing 在助行器下转移和步行.4、负重:部分到全负重(由骨科医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附录:1、患肢抬高:它是一种利用重力帮助血液及组织液回流来减少创伤部位肿胀,缓解疼痛的方法。尽可能地使受伤部位放置在高于心脏水平的地方,利用重力帮助血液回流回心脏。术后肿胀建议做此动作。2、踝泵:踝关节极度背伸,坚持10秒,放松休息10秒,再极度跖屈,坚持10秒,再放松10秒,依次循环,10个为一组。踝关节的运动,起到象泵一样的作用,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术后可以经常做。3、深呼吸和咳嗽训练。卧位或坐位下,嘱咐患者腹部深呼吸气;坐位咳嗽训练,尽可能的把痰排出,保持呼吸道畅通。4、冰敷髋部:本院有专用冰敷袋。术后3天,每天上下午各冰敷连续4次,每次10分钟。每次功能训练后各冰敷一次,每次15分钟。冰敷主要原理有:1)收缩受伤处血管,减少出血,从而减少肿胀;2)缓解疼痛;3)缓解肌肉痉挛;4)通过降低代谢率减少细胞组织损伤的风险。4、主动或辅助-主动或被动髋关节活动度训练:如果患者能够主动完成最好,如果患者不能够主动完成,可以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完成或被动完成。要求在患者疼痛可以耐受的范围活动。5、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次大强度等长肌力收缩训练:上面三组肌肉在骨折点无痛范围内无动作绷紧,绷紧10秒钟,放松10秒钟,为一组,每次训练10组 6、开始床上活动,卧位-坐位转换:麻醉期过后尽早让患者自主或辅助下做起,如果头晕,让其慢慢躺下;反复卧位-坐位-卧位,预防体位性低血压。7、上肢力量锻炼及健侧肌力锻炼:每次用力保持10秒钟,慢慢下来,休息10秒钟,连续10个动作为一组,每次10组8、正确体位摆放:患肢放于舒适的位子,并且于骨折点无应力影响。开始站位患肢直腿抬高:前后左右9、渐进抗阻练习法:先测出待训练肌群连续lO次等张收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量,简称为lORM(10 repetition maxi—mum,lORM)。取10RM为制定运动强度的参考量,每天的训练分3组进行,即第一组运动强度取最大负荷的50%,重复10次;第二组运动强度取最大负荷的75%,重复10次;第三组运动强度取最大负荷的100%,重复lO次。每组间可休息1分钟。l周后复试10RM量,如肌力有所进步,可按照新的10RM量进行下一周的训练。
桡骨远端骨折是前臂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说的Colles和Smith骨折即属于此类。该类骨折在35-64岁人群中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该类骨折通常会引起腕关节复合体的功能障碍。以下为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康复方案。术后0-1周:1.给予正确的保护性制动:腕关节背伸0°-20°;避开鱼际纹及远侧掌横纹,防止拇指指蹼及掌指关节僵硬。2.水肿及疼痛处理:抬高患肢,冰敷及过头顶的各种握拳动作(动作轻柔有控制,不引起明显疼痛!视情况逐日增加动作幅度及用力程度)。3.肩关节、肘关节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练习。4.手指内在肌练习:分指,并指,对指,对掌。术后第2-6周:在上一期基础上,开始轻柔进行腕关节主动--辅活动度练习:(动作轻柔有控制,不引起明显疼痛!)1.腕掌屈:将患侧前臂放于桌面固定,手心朝下,健侧手握住患侧手背并施力,被动向下压手腕,过程中患侧手指放松。缓慢用力至动作极限处保持10秒。10次/组,2组/日。2.腕背伸:将患侧前臂放于桌面固定,手心朝下,健侧手握住患侧手心并施力,被动向上抬手腕,过程中患侧手指放松。缓慢用力至动作极限处保持10秒。10次/组,2组/日。3.腕桡侧偏:手臂放置于桌面并将手悬出桌面之外,手心向内侧。手指并拢,缓慢用力将手向上偏到动作极限处,保持10秒。10次/组,2组/日。4.腕尺侧偏:手臂放置于桌面并将手悬出桌面之外,手心向内侧。手指并拢,缓慢用力将手向下偏到动作极限处,保持10秒。10次/组,2组/日。术后第7-8周:1.瘢痕治疗:伤口愈合后进行瘢痕按摩2.继续强化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练习,如果骨折愈合情况允许,可由治疗师进行轻柔的关节松动术治疗。3.屈肘90°位且上臂贴近身体进行前臂旋转练习(注意避免肩关节代偿问题)4.在医师允许下,患肢承受一定的阻力和压力;5.轻度功能性活动练习:写字、小物品的操控(精细活动),拧毛巾,开启瓶盖等日常活动训练6.继续肩、肘、腕、手指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及肌肉力量训练。术后第9-12周:1.进行腕关节及前臂的渐进性抗阻练习:从抗重力到一定阻力的弹力带等阻力单元。2.达到腕关节可能的最大活动范围3.开始工作适应性训练4.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和血清尿酸持续性升高引起的疾病。表现为:1、突然关节肿胀疼痛发作,可在短期内即达到发作高峰非对称性关节肿痛,多局限于单一关节,关节肿胀,皮肤呈红色;2、以足部第一跖趾关节肿痛多见,也可累及其他关节,多为下肢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等;3、有痛风石,高尿酸血症;4、少数患者有典型痛风发作,血尿酸却在正常范围内。六注意1.宜食馒头、西红柿、黄瓜、水果、蛋、鲜奶2.总热量摄入适当3.蛋白质、脂肪摄入合理4.菜肴要清淡5.维生素、无机盐摄入要丰富6.补充充足的水,每天达2000ml七不吃1.啤酒、烈性酒2.火锅3.浓茶、咖啡4.酸奶5.豆制品6.内脏、海鲜、贝类7.香菇、紫菜、豆苗
1.O型腿和X型腿的总论●婴幼儿的腿看起来通常是弯曲的。事实上,很多孩子在1岁前都有胫骨弯曲,之后2岁前都有O型腿(像个小猴子似的走路),再之后可能看起来像X型腿(负重增加),3-4岁最常见,可一直持续到6岁左右。有时,孩子直到9-10岁时才有笔直的腿,但是笔直也意味着有7度左右的外翻,成人也是如此。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疾病导致的畸形,到青少年时期,孩子的腿将会自然伸直。●什么时候需要检查?以下症状提示孩子的O型腿和X型可能是由于严重的疾病导致的,需要去医院检查:◆弯曲的非常厉害,例如两脚踝间距大于8cm,两膝关节间距大于6cm;◆只有一条腿受到影响;◆O型腿在2岁后加重;◆X型腿在7岁后仍然持续存在;◆孩子同时还有身材矮小;◆孩子除了有症状外,还诉说腿痛。●如何治疗:O型腿和X型腿通常是下肢形态的正常变化,无需治疗。支护,矫正鞋,和运动帮助很小,并可能阻碍孩子的身体发育而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导致O型腿和X型腿的疾病有:关节炎,膝关节生长板损伤,感染,肿瘤,布朗特病(胫骨的生长障碍),和佝偻病,这些疾病都可以导致腿的曲线的改变,而这些疾病时需要治疗的。2. 相关基础知识●首先,给大家看下正常孩子腿型的变化:由下图可以看出,2岁前孩子都有O型腿(像个小猴子似的走路),18个月左右可能最重,之后随着生长自动矫正,可能会矫正过度,到3-4岁时,又变成了X型腿,一直持续到6岁左右,还有些孩子直到9-10岁时才有笔直的腿。儿科或骨科医生可以看的更细致点,下图是儿童腿型变化的详细数据图,也就是胫-股角的变化,就是通俗说的多少度内翻或外翻的度。但笔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也有7度左右的外翻,成人也是如此,看下图,有点恐怖哦。●其次,还要了解一下怎么评估膝关节的方法,因为咱们说的膝内翻/膝外翻都是以膝关节为基础的。用的最多的就是胫-股角,就是上面讲的。其次为髁间距和踝间距,A图是踝(huai)间距,就是膝盖并一起时,两脚踝之间的距离;B图片是髁(ke)间距,就是脚踝并一起时,膝关节之间的距离。胫股角有其正常值,上面第二幅图片明确表明了各年龄的角度变化,但是踝间距和髁间距比较模糊,因为儿童的体重、身高等可能影响其大小,所以不好以具体数值表示正常与否,通常以踝间距小于8cm和髁间距小于6cm为正常标准。3.O型腿(膝内翻)●O型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因为是膝关节向内成角。以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双下肢形成O型,患者股骨內髁间距增大,小腿向内偏斜。●O型腿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生理性膝内翻(O型腿)是最常见的儿童腿部扭转,继发于胎儿正常的宫内位置,由下图可以看出,孩子在宫内处于屈曲蜷缩位置,膝关节处于内翻位,所以生后头两年孩子仍处于膝内翻位置。生理性的膝内翻,孩子年龄通常小于2岁,髁间距通常小于6cm(一个拳头的距离),胫-股角小于20度,干骺端-骨干角通常小于11度(这个需要医生在X线上测量)。随着生长发育,其会逐渐正常。讲解如何测量干骺端-骨干角:胫骨长轴的垂线与经干骺端两个凸起所确定的干骺端横轴形成的夹角。●病理性O型腿:2岁之后的O型腿可能是病理性的。其原因包括代谢性骨病(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低磷酸酯酶症),生长不平衡(损伤,感染,肿瘤,Blount病),骨发育不良(侏儒症,干骺端发育不良),和先天性神经肌肉疾病。其特点为年龄大于2岁,髁间距大于6cm(一个拳头的距离),胫-股角大于20度,干骺端-骨干角大于11度,尤其是大于16度的。不会自愈。●佝偻病有典型的骨骼改变伴随干骺端喇叭口样增宽和磨损,可以和O型腿鉴别。图片A是佝偻病的表现,可以看到股骨下端骨骺部分喇叭口样增宽,并且不是很规则,不清晰,像毛刷样,图B是治疗后的佝偻病,该部位改善明显,趋向正常了。●本文最下面详细讲解下胫骨内翻。●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检查?◆孩子腿弯曲的非常厉害,两膝关节之间距离大于1个拳头或者6cm;◆只有一条腿弯曲,另一条腿正常;◆O型腿在2岁后仍然存在或者加重;◆孩子除了膝内翻外,还诉说腿痛;◆孩子同时还有身材矮小。●O型腿的治疗生理性的无需治疗,病理性的医生会根据原发疾病对症对因处理,例如解决病因(佝偻病的补充维生素D,补钙)、使用支具、手术治疗等,常见的胫骨内翻的治疗可以查阅本文末。4.X型腿(膝外翻)●X型腿,医学上称为“膝外翻”,因为是膝关节向外成角。以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膝能相碰而两足内踝不能靠拢,双下肢形成X型,患者股骨內髁间距减小,小腿向外偏斜。●生理性膝外翻:孩子在4岁左右时通常生理性的膝外翻(X型腿)最明显,可达到20度左右,其原因可能是O型腿过度矫正导致的。到6岁时,其膝外翻的程度可能减少到15度,很大程度上能自行恢复。●病理性膝外翻:孩子大于7岁,仍有X型腿且外翻角度大于12度,两脚踝之间的间距大于8cm(也可以记忆为1个拳头),在严重外翻畸形时能> 10厘米(两脚踝间距通常是< 2厘米)。导致膝外翻的病理因素有代谢性骨病(佝偻病、肾骨营养不良),骨骼发育不良,创伤后骨骺受损、肿瘤和感染。膝外翻导致膝盖受力轴的偏差和拉伸膝盖的内侧方,导致膝盖疼痛。●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检查:◆腿弯曲的非常厉害,两侧脚踝间距大于8cm(1个拳头);◆只有一条腿受到影响,另一条腿正常;◆孩子大于7岁仍有X型腿,并且外翻角度大于12度;◆孩子有X型腿,并且诉说腿痛;◆孩子同时还有身材矮小等发育问题。●治疗:当孩子小于6岁,外翻畸形小于15度的,观察即可,很少使用支具矫形,其效果也不是很显著。畸形> 15度、年龄大于6岁通常不能自行矫正,需要手术治疗。5. 家长问题●为什么膝内翻时,躺着不如站着明显?答:由下图可以看出,同一个孩子,在生理性膝内翻时,虽然有股骨和胫骨都是弯曲的,但是孩子没有负重,显示不出来,而自立承重位时,可以显示出来。●膝内翻和膝外翻和缺钙有关吗?大多数的膝内翻和膝外翻都是生理性的,和缺钙没关系。但孩子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导致的病理性膝内翻和膝外翻时,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在骨骼上沉积少所致。6. 胫骨内翻●胫骨内翻,或者叫做Blount病,是近端胫骨骨骺的异常软骨内成骨导致的发育畸形,导致内成角和胫骨内旋。如下图:●发病率在黑人、超重的幼儿、有家族史的、行走过早的孩子中较高。●根据发病年龄分为婴幼儿(1-3岁),小儿(4-10 岁)和青少年(11岁或以上)三组,小儿组和青少年组通常称为晚发型胫骨内翻。具体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婴幼儿型最常见,该型中黑人女孩多见,双侧(80%)发病,胫骨内侧干骺端鸟嘴样改变,胫骨内翻,双下肢不等长是主要表现。●晚发型特点包括黑人男孩多见,长得高/胖,双侧(50%),进展慢,疼痛较畸形明显,没有明显的近端胫骨骨骺端鸟嘴改变,轻微的胫骨内翻,轻度的内侧韧带松弛,轻度的双下肢不等长。●婴幼儿型潜在畸形程度大。●放射学评估:采用双下肢站立前后位,负重姿势可最大程度上显 示临床畸形。下图:胫骨近端骨骺内侧板变短、变薄并呈楔形改变,骺板轮廓不规则并向内倾斜,以及干骺端形成一个通常可以摸到的内侧凸起-鸟嘴(这个鸟嘴不是必须的)。内侧干骺端的碎裂是进行性胫骨内翻的特征性表现。若干骺端-骨干角大于11度,认为是胫骨内翻的早期,如果大于16度,认为是胫骨内翻。●治疗:胫骨内翻的处理基于疾病的分度,孩子的年龄,原发或再发畸形。如果孩子小于3岁,分度小于3级, 50%患儿可以使用支具矫正畸形,支具每天需要佩戴22-23小时。使用支具最长时间为1年,如果效果不好或者疾病进展,需要行手术治疗。其他手术指正:年龄大于4岁,疾病分度大于3级,严重畸形。通常采取胫骨近端截骨术和腓骨干截骨术。
1. 保持伤口清洁,隔日换药一次;我们一般在术后二到三周拆线。如果伤口红肿、渗出或者皮缘发黑等情况,抑或有任何担心,请及时和我联系。 2. 出院后要适度下床活动。坚持股四头肌力量和膝关节屈伸训练;只要能够承受,逐步增加患肢受力直至完全负重。膝关节置换后一般有3-4月疼痛、肿胀等不适,甚至局部发热的情况,无需紧张;如果锻炼后晚上酸痛不适,第二天晨起时缓解,这个强度刚刚合适。行走时请注意控制步态正常。 3. 请尽量保持膝关节完全伸直,必要时可以做适当压膝动作,绝对禁止休息的时候在膝下垫枕。当出现畏寒发热,手术刀口有渗出破溃,膝关节静息疼痛等情况时,你要及时和我联系! 4. 请在术后4周,12周时来院复查,.当然,你也可以在你认为有需要的时候来复查或者和我联系…… 5. 和髋关节置换一样,假体植入术后需要有效控制和治疗体内细菌感染。足癣要及时科学治疗,肢体丹毒、皮肤破损、呼吸道感染及咽喉肿痛、腹泻等情况均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迟发假体周围感染、松动。 6.要珍惜、爱护关节,避免不必要的意外损伤,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
有些人清晨起身时脚一着地,脚后跟总会有剧痛难忍的情况发生,虽然过一段时间后,疼痛会自己好转,但工作或运动后疼痛感又会反复出现。这种疼痛大多发作于脚后跟内侧,虽不致于影响行走,但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而言仍是一个困扰。其实这是足底筋膜炎的症状。因为脚后跟承受全身重量,常年经受挤压,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炎症,自然就会产生如针刺般的疼痛感。有些人清晨起身时脚一着地,脚后跟总会有剧痛难忍的情况发生,虽然过一段时间后,疼痛会自己好转,但工作或运动后疼痛感又会反复出现。这种疼痛大多发作于脚后跟内侧,虽不致于影响行走,但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而言仍是一个困扰。其实这是足底筋膜炎的症状。因为脚后跟承受全身重量,常年经受挤压,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炎症,自然就会产生如针刺般的疼痛感。足底筋膜炎的“真身”足底筋膜炎是足底软组织的老化退变。筋膜炎是由于长期反复地、过度地牵拉和使用,造成足底肌肉筋膜附着处产生无菌性的炎症而导致的,其实质是足底软组织的老化退变。疼痛发生的部位不仅仅在足跟。2013年的一项研究,对多名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发现足底出现退行性改变的部位很分散,不仅仅局限在足跟周围。疼痛部位概率分布图与相似病症如何区分?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炎一样吗?跟腱炎通常发生在小腿肌肉经常紧绷的人身上。当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紧绷时,跟腱上就承受了较大的压力,这会诱发跟腱炎,此外体育运动中经常过度奔跑和使用爆发式动作也会导致跟腱炎的发生。足底筋膜炎的发生可能是由跑者的体重过大,足弓塌陷,脚踝稳定性差,鞋子太硬,运动量太大、频率过高或时间过长,以及不适应新的运动动作引起的。足底筋膜炎和骨刺有什么区别?当跟骨出现骨刺时,也会表现出疼痛的症状,但是疼痛发生在足跟与地面接触时;而足底筋膜炎疼痛往往发生在足部蹬离地面时。出现骨刺时疼痛在晚上睡觉前最严重,而足底筋膜炎患者疼痛在清晨起床前最严重。此外,超重人群最易出现跟骨骨刺,而足部力学结构的改变容易造成足底筋膜炎。预防跟骨骨刺最重要的是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对症保守治疗;而对足底筋膜炎多采用物理治疗。跟骨刺有关的知识,小美往期也有提及哟,戳这里:才知道,原来不是所有骨刺都有害缓解足底筋膜炎的四种练习足底筋膜炎患者除适当休息外,应进行适量的伸展运动,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套动作练习,没有足底筋膜炎的人练习锻炼也有预防作用哦,一起练起来,赶走足底筋膜炎吧!第一节:伸展小腿肌肉小腿拉伸有助于改善足底筋膜炎小腿肌肉是造成脚跟疼痛的主因之一,小腿肌肉耐力升高可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动作解析:站在距离墙边一步的地方,双手扶墙,将要伸展的腿向后延伸,保持脚后跟贴地,前脚膝盖弯曲,保持15-20秒的伸展,两只脚各重复4次。第二节:网球运动网球运动可伸展足弓,舒缓疼痛这个练习可让足底筋膜(下足韧带)更为灵活,通常足底筋膜会在入睡后紧绷,并在夜间缩短,因此清晨时疼痛感最强烈。动作解析:使用一颗网球或高尔夫球,以足弓踩球并来回滚动,每次可练习4-5分钟。第三节:毛巾伸展利用毛巾伸展足底筋膜动作解析:将一条毛巾(或使用阻力弹性带)放在足弓处,双手持毛巾两端,往胸口方向拉紧,练习时保持膝盖伸直,每次进行15-20秒,每只脚练习4次。第四节:跟腱拉伸跟腱伸展时,后脚跟1/3应悬空动作解析:跟腱(阿基利斯腱)的紧缩也会造成足跟疼痛,站在一个台阶或楼梯上,后脚三分之一悬空,慢慢下压,直到感觉跟腱与小腿有伸展的紧绷感,维持20秒后回到水平姿势,重复练习4次。
拇外翻是临床上常见的足结构畸形。此病多发生在中老年妇女,但随着尖头鞋与高跟鞋的流行,行走时造成足部受力的改变 ,其发病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我国发病率约在10-15%,而且90%集中在女性,也就是说我国目前有拇外翻患者约有一亿多人。本病除了畸形外,很多患者合并有拇囊炎疼痛、足底胼胝疼痛,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为什么会发生拇外翻呢? 一、穿鞋 拇外翻的发生与穿鞋不合适有重要关系。曾有人对非洲的一个不穿鞋子的部落进行统计,发现拇外翻发病率远小于城市穿鞋人群的发病率。尤其是经常穿紧束前足而又高跟的鞋子,其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约15倍。 二、遗传 遗传是拇外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青少年患者;许多研究中报道了拇外翻患者具有阳性的家族史。 三、关节疾病 拇外翻也常见于系统性关节病患者中,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滑膜炎造成了跖趾关节囊的破坏,导致拇外翻畸形。此外,扁平足,第一跖骨关系不协调,如第一跖骨头呈圆球形,第一跖骨过长、过短等均有较高的发病率。 拇外翻在临床上有什么表现? 由于拇趾外翻,导致第1跖趾关节受力增加,长期受压导致局部出现红肿、积液,称为拇囊炎,长期的拇囊炎可能并发骨剌发生,从而加重症状。严重拇外翻患者可出现其他足趾的偏斜、骑跨。 但拇外翻的患者不一定都有疼痛,而且畸形也与疼痛不成正比。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拇跖骨头内侧隆起后压迫和摩擦而引起急性拇囊炎。拇跖趾关节长期不正常,发生骨关节炎引起疼痛和第2~3跖骨头下的胼胝引起疼痛 。 如上图所示:根据畸形的不同程度划分拇外翻的分度:(1)轻度拇外翻拇外翻角小于30°,跖骨间夹角小于13°。关节常是匹配的,畸形可能由趾间拇外翻引起。(2)中度拇外翻拇外翻角30°~40°,跖骨间夹角 13°~20°。跖趾关节常不匹配(半脱位),拇趾旋前并常对第二趾造成压迫。(3)重度拇外翻拇外翻角大于40°,跖骨间夹角20°或更大。拇趾旋前并常常重叠在第二趾之上或之下,跖趾关节不匹配。第二跖骨头下时常有转移性疼痛,可能有关节炎改变。在早期,由于拇囊炎的发生即可出现疼痛。 拇外翻,需要做什么检查? 人体的足部在休息及负重时有不同的形态表现,对于拇外翻,需要在站立时行负重位X线平片,并需要测量如下数据: (1)拇外翻角第一跖骨和近节趾骨干中线之间的夹角,正常值小于15°。 (2)跖骨间夹角第一、第二跖骨干中线之间的夹角,正常值小于9°。 (3)跖骨远端关节面夹角(DMAA)第一跖骨头关节面与第一跖骨长轴的交角:正常为跖骨头关节面向外侧倾斜小于10°。 (4)关节匹配度第一跖骨头和近节趾骨的关节表面是否有半脱位,如果关节的两侧倾斜,关节是不匹配的。 (5)趾骨间夹角第一趾近节及远节趾骨中线间的夹角,正常小于10°。 如何预防、治疗拇外翻? 一、保守治疗 对于有阳性家族史的患者,应该尽量减少穿窄头鞋子或者高跟鞋,较宽松的或露趾的鞋子可以减少对内侧突起的摩擦,以及通过降低对前足的挤压来延缓拇趾偏斜程度和其余足趾畸形的进一步加重,最佳的鞋跟高度为2cm左右,这样前后足的受力比较均匀,可以预防拇外翻的发展。 对仅有畸形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行保守治疗。换鞋,在鞋内放置软垫可以减轻足底疼痛区域的压力。应用拇外翻垫、夜用夹板及足趾间垫可能暂时缓解疼痛,延缓畸形进展。拇囊炎可做理疗、热敷。 图示:在早期,一此简单的功能锻炼可以缓解疼痛,延缓畸形进展。 图示:也可以通过佩戴支具或者缠绕胶带来进行矫形可缓解疼痛。但疗效不确切。 二、个性化手术 如果保守治疗不能缓解拇外翻畸形的症状,可以建议行手术矫正拇外翻。手术方法有多种,但没有一种手术方法适合所有的拇外翻患者。 拇外翻手术是一个极其个体化的手术,因足部畸形及发育的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部分单纯性的拇外翻,且角度不大的,可行采用跖骨头内侧骨赘切除,拇收肌腱切断或切除。拇收肌腱断端移位至跖骨头颈部外侧或采用跖骨头颈部截骨外移。如果第一、第二跖骨夹角大于15°,一般更多采用第一跖骨干或基底截骨术。手术的切口及恢复的时间亦不相同,故需要在专科医生的建议下制定详细的手术及康复计划。 图示:拇外翻手术是极具个性化的手术,根据不同的畸形程度有不同的手术方法,早期可以微创手术治疗,切口小,美观,恢复快,但严重畸形的往往需要大切口,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最后,在此也建议大家:平时买鞋时,应注意选购一双让自己的脚趾有足够空间活动的宽头鞋子,这样可以减少鞋面对脚趾造成的压迫。一般可以在下午或者傍晚的时候去买鞋,因为那个时候脚处于一天中最大的状态。同时,一定要让两只脚都试穿上鞋子,来回走动,感受鞋子是否舒适以及适合自己。鞋底一般不要太薄,最好能有吸震、减压效果的,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双脚。
足跟痛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疼痛,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主要为足跟蹠面疼痛、肿胀和压痛,走路时加重。本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肥胖者,男性发生率高,一侧或两则同时发病。 引起跟骨痛的原因? 1足底跖腱膜炎: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 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2跟骨骨刺: 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隆起的骨刺,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3足底脂肪垫萎缩: 老年人的足跟痛较为复杂,除了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外,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4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5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6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可的松。 足跟痛的鉴别诊断: 1、足掌痛: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症状包括足跟痛、足掌痛、肋间肌痛等。 2、外踝前下方肿胀和疼痛 :踝关节急性韧带损伤大多有明确的外伤史。临床上可发现患者的外踝前下方肿胀和疼痛、局部出现压痛、皮下产生瘀斑,关节活动受限及跛行等。 3、足趾痛:痛风性足趾痛多发生于中年男性。常急性起病。以趾、踝等关节红肿热痛起病者居多。 预防跟骨痛应注意? 一、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 二、在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也可以应用中空的跟痛垫来空置骨刺部位,以减轻局部摩擦、损伤。 三、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四、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五、当有持续性疼痛时,应该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六、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局部封闭治疗是疗效最快的治疗方法。 脚后跟疼怎么锻炼? 脚后跟疼怎么办?专家特别指出,足跟痛患者应避免长期站立和长期行走,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避免穿着薄底布鞋,多用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另外,常做三个动作也可以缓解足跟痛。 1、足弓拉伸:平躺在床上,抬起并伸直腿,用一条毛巾把足前部裹起来,然后双手拉动毛巾,拉伸大脚趾根部球状关节和脚踝,直到膝盖伸直,足部慢慢指向鼻子。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拉伸足跟筋膜。 2、脚底蹬踏动作:平躺在床上,双脚伸直,模拟登自行车的动作,这个动作能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3、脚趾夹物法:这个运动专门拉伸处于足底筋膜下的肌肉组织群,只要简单的把脚趾弯曲做出宛如要夹住一支铅笔的姿势即可。
痛风急性关节炎发作,也称为痛风性关节炎,古称“富贵病”、“帝王病”,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剧烈疼痛,俗语即有“痛风猛于虎”。它是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及高尿酸血症肾病等。痛风性关节炎按照当前临床分期可分为4期,即①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③间歇期痛风;④慢性痛风石痛风。具体分期及治疗阐述如下。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单纯性血尿酸高无关节炎、痛风石或尿酸盐结石表现的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而所谓尿酸,依其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尿里的酸,那它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呢?事实上尿酸80%来源于身体内部代谢产生包括能量消耗和遗传物质分解,而另外的20%则来源于含在食物里的“嘌呤”,造成痛风性关节炎的罪魁祸首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食物里的“嘌呤”。此外尿酸高也与遗传、运动不当等相关。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主要危险是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和痛风石或肾石的形成但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者结石发病率并不比常人高,故当前对于是否应该于此期给与治疗意见尚不统一。一旦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者出现关节炎、痛风石或尿酸盐结晶任何一种表现时则标志着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的结束和痛风起病的开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当人体摄食不当或寒冷、饮酒等因素导致血液尿酸盐浓度高于人体处理极限时,尿酸盐就会以结晶的形式沉积于关节处,引起局部炎症,表现为关节处红、肿、热、痛。关节疼痛常发生在夜间持续2-4个小时。初次发作常为单个关节且以足拇趾跖趾关节最为多见。急性痛风关节炎常持续1-3d治疗或不治疗可自行恢复,不遗留后遗症。反复急性发作的关节炎症状是痛风性关节炎的特点和规律,在发作间歇期病人可表现为无症状,但总的趋势是发作的间歇期越来越短,而关节炎症状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与此同时,病情将由单关节或少关节非对称性受累逐渐转变为四肢关节受累,直至过渡为慢性痛风石痛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治疗目的主要是迅速控制和缓解症状并恢复关节功能。目前治疗急性发作主要采取:1、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至疼痛缓解72小时后方可恢复活动。2、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常用有:扶他林、布洛芬、奈普酮、消炎痛、阿司匹林等。3、应用秋水仙碱,可抑制粒细胞浸润,对急性痛风关节炎有选择性的抗炎作用,但副作用较大。间歇期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后的完全无症状状态称为间歇期痛风痛风,该期长短不一。对间歇期是否采取治疗措施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临床间歇期多采取不予处理。慢性痛风石痛风本期患者呈无间歇期的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关节炎,全身多发痛风石,血尿酸高,X线可见受累关节破坏性病变。而所谓的痛风石,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围绕着尿酸钠结晶核心的慢性异物肉芽肿,呈白石灰样,其大小和硬度不一,偶尔可从自然破溃的皮肤流出。痛风石常见部位包括关节滑膜、软骨下骨、手指、足趾等关节附近。痛风石或肾石的出现标志着痛风进入晚期。此期治疗主要依靠降尿酸药,相反,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及非痛风石痛风的间歇期,都不是使用降尿酸药的指征。此外,本期患者还需坚持低嘌呤饮食和忌酒,多饮水,保持尿量达2000ml及维持尿pH在6.5-6.8,必要时可补充碳酸氢钠。此外,痛风病人的自我保健也很重要,其中饮食控制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猪、牛、羊肉、鸡、鸭、鹅、兔以及各种动物内脏(心、脑、肝、肾)、骨髓以及沙丁鱼、蚝、蛤、蟹等含嘌呤量高,应尽量不吃;②鱼虾类、菠菜、豆类、蘑菇、香菇、花生等也有一定量嘌呤要少吃;③大多数蔬菜、各种水果、牛奶和奶制品、鸡蛋、米饭、糖类可以吃;④避免暴饮暴食或饥饿;节制烟酒,尤其不能酗酒,特别是啤酒;不喝浓茶、咖啡等饮料。宜多饮水,以利尿酸排出,要使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⑤肥胖病人应减少热卡的摄取,降低体重;⑥痛风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受冷及关节损伤等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因素;⑦要穿舒适的鞋;⑧定期监测血尿酸及肾功能。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应长期坚持安全有效的降尿酸治疗并教育患者自觉避免诱发痛风发作的危险因素。只有坚持医患双方沟通合作,方能将痛风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痛风治疗新观点:痛风是一种可以治愈的难治性疾病(2013年欧洲年会共识)。既然痛风可以治愈,为什么还那么多人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呢?有两方面原因:一、部分医师未认识到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不重视降血尿酸治疗。二、患者缺乏痛风治疗相关知识,治疗不规范。常常表现为:1、不重视早期治疗。2、只在痛风发作期治疗。3、长期滥用止痛药、糖皮质激素。4、过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不能坚持血尿酸规范化达标治疗。5、过度控制饮食。6、对非药物治疗(饮食、运动、复查)不重视。结果就是痛风反复发作,出现持续性关节炎、肾结石、痛风石,甚至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等严重的不可逆的并发症。因此,必须规范化治疗痛风,治愈痛风,避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早期痛风治疗指南只强调急性期的治疗;近期痛风治疗指南不仅强调急性期的治疗,同时开始关注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尤其是分层的降尿酸治疗。痛风治疗最新的最佳方案:药物+非药物综合规范化治疗。坚持规范化治疗,就能逐渐减少痛风发作,直至不再发作痛风,最终逆转和治愈痛风。痛风综合规范化治疗由六个方面组成:一、痛风的非药物治疗:管住嘴、迈开腿、控体重、多饮水(一)管住嘴:体内20%的血尿酸来源于食物,控制饮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尿酸和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的作用。选用低嘌呤食物,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汤、肉汁、海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和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不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尽量少吃)。避免酒精饮料(特别要避免饮用啤酒)。牛奶、鸡蛋、精肉等是优质蛋白,要适量补充。嘌呤易溶于水,肉类可煮沸后去汤食用,避免吃炖肉或卤肉。注意:饮食控制必须兼顾到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合理均衡,过度控制饮食有害健康。严格控制饮食只能降低70-90μmol/L血尿酸,不能只吃疏菜、水果,否则会因为饥饿、乳酸增加,痛风更容易发作。(二)迈开腿:坚持适量运动,痛风患者比较适宜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运动量要适中,控制心率为:170-年龄(有氧运动最大适宜心率)。运动要循序渐进,首次运动时间15分钟;保持2周增加到30分钟;再过2周增加到45分钟,可一直保持。因故暂停运动重新开始运动要重新计算运动时间。每周运动5次以上即可。(三)控体重:控制体重使体重达标可有效预防痛风的发生。超重或肥胖就应该减轻体重,减轻体重应循序渐进,否则容易导致酮症或痛风急性发作。(四)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增加尿酸排泄。以水、碱性矿泉水、果汁等为好,不推荐浓茶、咖啡、碳酸饮料。二、碱化尿液碱化尿液可使尿酸结石溶解。尿液pH<5.5时,尿酸呈过饱和状态,溶解的尿酸减少;pH>6.5时,大部分尿酸以阴离子尿酸盐的形式存在,尿酸结石最容易溶解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将尿pH维持在6.5左右最为适宜。常用的碱化尿液药物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对胃刺激比较大,可间断性服用,不建议长期连续服用。三、积极治疗与血尿酸升高相关的代谢性危险因素2006年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关于痛风防治建议中强调,积极控制高血脂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戒烟,是痛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四、避免应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有些药物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应避免使用。常见会导致血尿酸升高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大于2g/d)、利尿剂、环孢素、他克莫司、尼古丁、酒精、左旋多巴、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对于需服用利尿剂且合并高血尿酸症的患者,避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同时碱化尿液、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选噻嗪类利尿剂以外的降压药物。科素亚(氯沙坦钾片)是目前经过验证的既能降压又能降低血尿酸的降压药,可作为优先考虑的降压药物。五、使用合适的药物把血尿酸控制到目标值(一)用药治疗原则应满足以下其中1个条件:高尿酸血症(血尿酸超过530μmol/L);痛风急性发作1次以上;痛风石形成;慢性持续性痛风关节炎;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受损;发作时关节液中MSUM微结晶。(二)用药注意事项用药应当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停药,积极治疗,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痛风发作期不能开始降尿酸治疗,应先给予消炎镇痛治疗直到缓解1-2周后再进行降尿酸治疗。降尿酸治疗初期,可能因为血尿酸浓度迅速下降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此时无需停药,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一旦接受降尿酸治疗,建议不要停止。大部分患者达标治疗就可获益,难治性痛风患者在能耐受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血尿酸。(三)血尿酸控制目标血尿酸控制在血清饱和浓度之下,而不是达到正常值即可,血尿酸>400μmol/L仅仅减慢了进展而不能逆转病情。国外的资料,有效的降尿酸治疗可以缩小痛风石。痛风石下降速率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血尿酸越低,痛风石缩小速度越快。尿酸理想目标值1:血尿酸<360μmol/L能有效防止痛风的发生及复发;尿酸理想目标值2:血尿酸<300μmol/L可以减少和消失痛风石,可预防关节破坏及肾损害。(四)降低血尿酸的常用药物:1、抑制尿酸生成药(推荐别嘌醇或非布索坦单药治疗):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了尿酸的生成。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尿尿酸≥1000mg/24h),肾功能受损、泌尿系结石史、排尿酸药无效患者。用法用量:别嘌醇:口服,成人用量:初始剂量一次50mg,一日1~2次,每周可递增50~100mg,至一日200~300mg,分2~3次服,每2周检测血和尿尿酸水平,如已达控制目标,则不再增量,如仍高可再递增。但一日最大量不得大于600mg。非布索坦:口服,起始剂量为40 mg,每日一次。如果2周后,血尿酸水平仍不低于360μmol/L,建议剂量增至80mg,每日一次。2、促尿酸排泄药(推荐苯溴马隆):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适合肾功能良好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时无效,尿尿酸大于600mmol/d时不宜使用。用药期间多饮水,尿量保持2000ml/d,并服用碳酸氢钠3~6g/d。用法用量:苯溴马隆:成人起始剂量50mg,每日一次,早餐后服用。1-3周后据血尿酸水平调整剂量为每天50-100mg。肾功能不全时(Ccr<60ml/min)推荐剂量为50mg,每日一次。(五)血尿酸达标后的长期维持治疗:在血尿酸达标、痛风症状(体征)消失后,应继续坚持所有的治疗手段,以保证血尿酸长期维持在目标值范围。在血尿酸达标后,可尝试减少药量,如血尿酸还在目标值范围内,可再次尝试减少药量,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小维持剂量。六、自我管理和定期复查自我管理和定期复查是痛风规范治疗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一)自我管理了解痛风的发病机理、过程和治疗方面的知识。了解自己的综合治疗方案、措施、目标和预后。预防、监测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放松心情,将心理调节纳入日常生活。很多人得了痛风,就怨天尤人,消极悲观,认为一旦患病,就会终身痛苦。其实不然,早了解规范化治疗方案,坚持规范化治疗,就能避免高血尿酸带来的危害和并发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吃什么?吃多少?是病友们都面临的一个大难题。食物的品质、产地、成熟程度、水分含量等因素都会影响食物的嘌呤含量,有些食物还没有嘌呤含量测定的数据。病友的年龄、工作强度、身高、体重等各种不同因素决定了病友们的饮食结构不可能千篇一律。低嘌呤饮食控制必须兼顾到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合理均衡。怎么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既能满足到身体的营养需要,又能控制血尿酸达标,还能尽量减少维持药量呢?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跟大家分享:①优先选择低嘌呤含量的食物。②不吃动物内脏、啤酒、肉汁、浓汤等高嘌呤含量的食物。③尽量少吃或不吃菌类、豆类、豆制品。④嘌呤易溶于水,肉类先煮一下再食用。⑤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食物数量,保证充足的营养。⑥使用最小剂量药物控制使血尿酸达标。⑦勤查血尿酸,通过检查结果反推饮食结构和用药是否合理,控制稳定后就有了适合自己的食谱。(二)定期复查在调整降尿酸药物过程中,每2-5周测定一次尿酸,尿酸测定是调整药物剂量的依据,也有利于判断患者对治疗药物的依从性。定期复查规定项目,密切关注各项指标,可以减少药物使用,减小药物副作用的伤害,提高治疗效果。3-6月复查一次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6-12月复查一次的项目:肝功能、血糖、血压、消化系统B超、泌尿系统B超。正确使用将尿酸药物血尿酸增高分成三种类型:尿酸排泄不良型、尿酸生成过多型、混合型。三种情况用的药也是不同的。应该请医生给予专业指导后再合理用药,切莫自行购买服用。严格控制饮食,血尿酸能够达标的患者,可以不吃降尿酸药,继续保持合理的饮食、作息就可以了。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血尿酸依旧不能达标的患者,降尿酸药就得长期吃了,尤其是已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别嘌醇别嘌醇是最经典的降尿酸治疗药物,经济实惠,作用效果确切,剂量可调控,根据个体耐受性,从100mg/D到600mg/D调整药物用量。但是,该药存在一定的肝肾功能损害的风险,然而,这并不是我们所担心的,只要规律监测,别嘌醇所致的肝肾功能损害属于可控范围。我们更为担心的,是别嘌醇的严重过敏现象,约2%的人对别嘌醇过敏,其中1%属于严重过敏,甚至威胁生命。使用别嘌醇前需检测HLA-B*5801基因,预期判断患者用药可能出现的风险,大大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非布司他非布司他是近年来新面世的药物,其降尿酸作用之强大,可以实现快速达标,并且相比别嘌醇,肝肾功能损害风险更低,过敏现象罕见。对于经济条件好的病人,可以优先选择此药。余医生所在医院痛风门诊,向病人耐心解释降尿酸治疗可以选择的药物及优缺点,大部分病人还是愿意选择使用非布司他的。大部分的40mg,少部分约2-3%患者需加量至80mg/D,而需要加量的患者,往往加量以后降尿酸治疗效果也并不理想。苯溴马隆苯溴马隆的降尿酸治疗作用力度其实一点也并不逊色,对于尿酸排出的减少者,使用苯溴马隆效果相当好。苯溴马隆50mg-100mg/D一般即可取得较好的降尿酸治疗作用,达标后缓慢减量,多数病人可减量至25-50mg/D维持。然而,使用该药后尿液中尿酸浓度高,尿酸盐结晶可能损伤肾小管或形成泌尿系结石。因此对于本身就存在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此药。而对于另外一部分,以尿酸生成增多为起病原因的患者,则使用该药效果可能欠佳。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等到痛风发作疼的不得了了再去吃药,降尿酸药应该每天按时服用,并每半个月到一个月去医院做一次血尿酸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