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患者紧张地跑来咨询感染HPV的事儿,(这个我已经在之前的科普文章里说了)接下来就咨询HPV疫苗的事儿,可这个疫苗也不是你想打就能打的,也不是你想打几价就能打几价的,下面的一张图就简单明了的告诉你什么年纪打什么样的疫苗,不同效价的疫苗预防哪些类型的HPV病毒:
很多时候患者会在门诊上拿着或者在网上提交梅毒化验的单子来咨询报告,有些人还会在一些网站提前“科普”一下自己,结果自己吓着自己。一般而言,梅毒化验报告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确诊试验,通常在化验单上表示为TPPA或TPHA;另一个是筛查试验,通常在化验单上表现为RPR或TRUST。这两个结果是要相结合起来看的。总结了一张表格如下, 基本能一图看懂结果,如果还不能理解,可以咨询专科医生。
很多女性朋友在平台上咨询,检测出了HPV怎么办?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体检的普及,宫颈HPV的感染成了很多女性朋友热切关心的话题。很多人都知道,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重要原因,但另一个事实是,HPV的感染人数远远高于宫颈癌患者,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发展成宫颈癌,绝大部分的人可以靠自身清除病毒。但是,如果查出来HPV感染,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下面,我手写了一份流程图,希望能帮到大家。 总之,对于HPV感染,我们应该保持正确的心态,既不要放任不管,也不要过于恐慌。
玫瑰痤疮须知(患者篇)玫瑰痤疮又称酒渣鼻,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累及面部血管、神经及毛囊皮脂腺单位,主要表现为面中部反复潮红、红斑。它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可以简单概括为内外两大因素,内在因素比如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天然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外在因素比如局部感染、紫外线照射、温度变化、不适当的外用药物等。患者除了积极配合医生口服、外用药物治疗外,自我护理也很重要,下面总结几点自我管理小知识:不:1、不洗热水澡,不洗桑拿、不泡温泉、不吃火锅、不喝酒、不吹热空调。2、不过度清洁、不用含皂基的清洁产品。3、不过度使用洗面奶,(过度:每天≥2次)不过度使用面膜(过度:每周≥4次)不频繁化妆,(过度:每周≥6次)。化妆品中不能添加的成分,比如:苯氧乙醇、视黄醇、果酸等剥脱性成分。要:医学护肤品及时跟上,注意防晒,最好物理防晒口罩,宽檐帽子,伞等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很多患者或者家长在就诊时问的最多的一句话那就是,医生,有什么不能吃的啊?其实,痤疮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遗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肥胖、高糖高脂饮食、化妆、不良情绪、熬夜、内分泌失调等等都是诱发因素。今天应要求从几个方面详细聊聊痤疮与饮食的关系。(一)高糖饮食高糖饮食是痤疮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什么是高糖饮食?指摄入过多血糖指数(GI)较高的饮食。高糖饮食诱导痤疮的机制主要来自胰岛素抵抗和对皮脂腺脂质合成的影响两个方面。日常生活中,GI值≥70为高Gl食物,GI值介于56~69为中GI食物,GI值≤55为低GI食物。所以呢,我们痤疮患者少食高G1食物,多食低GI食物,这些食物名称可以从网络获取。很多年轻人喜欢吃巧克力,但巧克力与痤疮的关系有争议,目前认为巧克力中的糖分可能通过甜食诱导途径参与了痤疮的发生,而巧克力成分本身并不会导致痤疮。(二)奶制品一提到奶制品要控制,很多家长就疑惑了。牛奶是近年来研究发现与痤疮相关的一种饮食。牛奶中含有的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引起皮脂分泌增多,从而导致痤疮。此外,有科学研究表明,牛奶中含有许多激素,比如雄激素前体雄烯二酮、双氢睾酮以及孕激素等,其中双氢睾酮等活性雄激素前体可能与座疮有关。研究认为这些激素可能增加皮脂的分泌进而加重痤疮。所以,建议大家要尽量少吃奶制品,包括奶粉、牛奶(脱脂,全脂牛奶)等等。又有患者或家长有疑问了,那酸奶能吃吗?有研究发现酸奶、奶酪和痤疮的发展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三)高脂饮食近年研究发现,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食物,比如鱼类及海产品可以抑制促炎症因子LTB4的合成,降低痤疮发生率,含较高ω-6的食物可能参与痤疮的发生。如果说与痤疮相关的饮食差不多讲完了,那聪明的患者或是家长们的疑问又来了,医生,你没有说辛辣食物啊?我可是一吃辣就长痘的。其实,辛辣食物与痤疮的关系仍缺乏相关证据。目前经过一系列的调查,辛辣食物不是直接引发痤疮,而是“间接”引起痤疮,可能是因为辛辣食物含盐量、含油量较高,高盐、高油的摄入会引起痤疮加重;而且辛辣可以刺激并增加食欲,从而进食更多的盐和油以及高Gl食物。有研究表明,钠盐和辛辣摄入量的增加有可能使痤疮的脓疱和囊肿的数量增多。总之,如果食用辛辣食物后没有加重痤疮则不需要忌辛辣,反之就需要忌口了。
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赖氨酸类似物,主要用于急性或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各种出血,也可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的继发性高纤溶状态。目前黄褐斑在日本已被列为氨甲环酸的药物适应症,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等皮肤疾病均尚处于氨甲环酸的超说明书使用范畴。最近其在皮肤科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总结了氨甲环酸在皮肤科领域的研究、作用机制、疗效、不良反应和安全性,为皮肤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选择。作用机制01抗继发性纤溶氨甲环酸作为一种抗纤溶药物,可逆地与纤溶酶原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从而阻止其转化为纤溶酶,抑制随后的纤维蛋白分解,最终达到止血的目的。02减少黑色素生成氨甲环酸与酪氨酸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可直接与酪氨酸竞争,干扰酪氨酸酶对酪氨酸代谢的催化作用,减少黑色素生成。在体外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中,氨甲环酸通过降低纤溶酶活性,干扰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抑制角质形成细胞释放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PGE2),降低紫外线诱导的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从而减少黑色素生成。氨甲环酸通过抑制正常人黑素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s,VEGFRs)的激活和黑色素生成蛋白的表达,降低酪氨酸酶活性,干扰黑色素生成。在小鼠模型中,氨甲环酸还可通过降低胰岛素原转化酶2(prohormoneconvertase2,PC2)和α-促黑素细胞激素(α-melano-cyte-stimulatinghormone,α-MSH)抑制中波紫外线诱导的黑素细胞活化。在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细胞中,氨甲环酸可通过激活自噬系统来抑制黑素细胞的生成。03抑制血管生成氨甲环酸通过抑制VEGF165诱导的正常人黑素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VEGF受体的过度表达和激活,从而抑制皮肤血管生成。1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连续外用2%氨甲环酸12周,皮肤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提示黄褐斑皮损处及皮损周围血管数量减少,同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表达下调。04抗炎和抗变态反应在玫瑰痤疮小鼠模型中,氨甲环酸通过抑制人抗菌肽LL37诱导的CD4+T细胞浸润和T细胞极化发挥抗炎作用。细胞实验表明,在HaCaT细胞中,氨甲环酸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和趋化因子(CCL10)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纤溶酶的激活可激活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介导缓激肽释放,缓激肽与皮下和黏膜下脉管系统的B2受体结合进而导致变态反应;氨甲环酸可能通过阻断纤溶酶减少缓激肽释放,也可通过减少肥大细胞数量和降低肥大细胞活性从而抑制白三烯和血小板活性因子释放。05抗衰老和抗光老化在小鼠模型动物实验中,氨甲环酸通过增加表皮细胞数量而增强透明质酸合成,通过阻断纤溶酶来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从而减少真皮中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降解,并且可降低血液中TNF-α、IL-6和活性氧分子(reactiveoxygenspe-cies,ROS)的水平来改善皮肤自然衰老。在小鼠模型中,氨甲环酸能通过增加线粒体的生物发生来改善UVB诱导的光老化,还能通过增加肥大细胞表面雌激素受体-β的表达调节下丘脑-垂体激素来改善UVA诱导的光老化。皮肤科临床应用01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皮肤色素沉着过度,组织学上以表皮和/或真皮色素增加和真皮毛细血管增多为特征,现在被认为是由表皮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导致,与激素、遗传和紫外线辐射等因素有关。与同一黄褐斑患者的非皮损皮肤相比,皮损皮肤中肥大细胞数量增加。氨甲环酸具有降低肥大细胞活性,抗血管和黑色素生成的特性被认为有助于黄褐斑的治疗。图片02炎症后色素沉着一项研究报告称,25例日光性黑子患者在使用532nm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后,单次使用皮内注射氨甲环酸(50mg/mL)可使4周后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发生率降低12%。另一项包括40例日光性黑子患者前瞻性随机对照研,使用532nmQ开关Nd:YAG治疗后,实验组口服氨甲环酸1500mg/d,对照组口服安慰剂,连续治疗6周,第6周时两组患者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发生率没有差异,但第6周和第12周利用皮肤镜进行评估实验组患者皮肤色素沉着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图片03Riehl黑变病是1971年Riehl首次提出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颈部的灰褐色色素沉着。一项包括10例35~50岁的Riehl黑变病患者的开放性研究中,口服氨甲环酸250mg每日2次和复方甘草酸苷片50mg每日3次治疗3个月,后调整为口服氨甲环酸250mg每日2次单药治疗3个月,利用Mexameter仪器评估黑色素指数(melaninindex,MI)和红斑指数(erythemaindex,EI),70%患者的MI和EI较治疗前降低了51%~75%,表明疾病有明显改善。图片04痤疮相关炎症后红斑是一种发生在痤疮炎症后的常见后遗症,与促炎细胞因子和新生血管增加有关。有报道称,每日夜间外用5%氨甲环酸溶液可在6~8周内起效,且使用方便,无不良反应,性价比高,对于那些无法负担激光费用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图片05毛细血管扩张症是指靠近皮肤或黏膜表面的直径在0.50~1mm之间的小血管扩张。有文献报道2例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皮损分别位于腿部和鼻根部,连续使用三次病灶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治疗间隔为1周,在第一次用药后1周内两者均观察到部分血管的消退,但在随后的两次处理后无进一步改善。图片06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面部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包括固有免疫异常、皮肤对微生物的炎症反应、紫外线损伤和血管高反应性。氨甲环酸可通过抗炎、抑制血管生成、修护皮肤屏障,还可以抑制丝氨酸蛋白酶(SP)对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的激活来改善玫瑰痤疮的症状。有报道称,在类固醇诱导的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中外擦10%氨甲环酸溶液每日两次,4~6周内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和烧灼感明显改善。另一项包括20例27~65岁的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的研究中,采用外用10%氨甲环酸溶液湿敷联合或不联合微针治疗6周后,所有患者的症状显著改善,严重程度评分(IGA-RSS)较治疗前降低2~3分,且疗效维持了四个多月。图片07慢性荨麻疹是指持续6周或以上反复出现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的荨麻疹,其严重程度与血浆中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溶解和血浆中炎性标志物浓度升高有关,表明氨甲环酸对此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一项试验性研究证实,在8例合并D-二聚体升高且对泼尼松无反应的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患者中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口服氨甲环酸1g每日3次,2周后,50%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下降了90%~100%,提示疾病症状显著改善,但停药后易复发。图片08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或黏膜组织的自限性的局限性水肿,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或缓激肽介导有关。对33例继发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获得性血管性水肿患者进行回顾显示,在接受单用氨甲环酸紧急治疗后,81%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其中39%患者实现了一小时内的快速改善,但其余19%患者的症状仅部分改善。对64例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和特发性非组胺能血管性水肿患者使用氨甲环酸作为维持治疗方案,药物剂量为1~3g/d,6个月后,27%患者的发作频率减少了75%。图片09皮肤自然衰老和光老化在无紫外线暴露及身体应激的小鼠模型中,实验组小鼠口服氨甲环酸溶液(12mg/kg)每周3次,2年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背部皮肤保湿程度更高、皱纹数量更少,且雌性小鼠皱纹改善更明显。在利用UVA局部照射小鼠眼部诱导的小鼠光老化模型中,实验组小鼠口服氨甲环酸溶液(750mg/kg)每周3次,1年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背部皮肤I型胶原更多、皱纹数量更少。在利用UVB照射小鼠背部皮肤诱导的小鼠光老化模型中,3组实验组小鼠背部分别外涂3%、4%、5%氨甲环酸乳膏0.1g/cm2每日1次,连续10周,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臀部皮肤表皮厚度增加,同时真皮弹性组织变性程度更低。上述动物实验均表明氨甲环酸对抗皮肤自然衰老和光老化具有积极作用。氨甲环酸在皮肤衰老方面的应用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其疗效及安全性需在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图片10减少出血两例先天性血管瘤合并出血的患者外用氨甲环酸联合局部加压包扎治疗后,出血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有报道称对于StevenJohnson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患者,在口腔内放置浸有5%氨甲环酸溶液的无菌纱布可有效控制口腔黏膜出血。一项与Mohs显微外科手术有关的随机对照研究指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术中在手术切口上敷用浸有氨甲环酸和肾上腺素溶液的纱布后,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最近一项针对131例皮肤外科手术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将10%氨甲环酸注射液与2%利多卡因注射液1∶1稀释后用于皮肤手术前的皮内注射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抗凝剂的患者中止血效果更好。图片不良反应与安全性口服氨甲环酸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月经减少、头痛、肌痛和心悸,通常程度轻微且持续时间短。其他不良反应包括眩晕、关节痛、视力模糊、倦怠和脱发。外用氨甲环酸可能引起局部红斑、皮肤刺激、干燥和脱屑的副作用。皮内注射氨甲环酸可能引起注射部位疼痛和色素减退、短暂性的红斑和皮肤水肿。氨甲环酸具有引起深静脉血栓的潜在风险,临床医生在用药前应仔细筛查患者是否具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结语本文简述了氨甲环酸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其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为多种皮肤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目前的证据表明小剂量氨甲环酸在黄褐斑中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但未来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评估其在上述皮肤病中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探索针对特定皮肤疾病的最适剂量、剂型和疗程。随着对氨甲环酸药理机制和皮肤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更多的皮肤病患者将从氨甲环酸这一药物中受益。
在门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年轻的妈妈抱着宝宝焦急的跑进诊室,“医生,我家的宝宝今天早上起来突然眼睛周围出现了很多疹子”,医生仔细一看,宝宝眼周均匀密集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再加上几句简单的询问,往往压力性紫癜的诊断和原因便能了然于心。原来是因为小宝宝昨晚哭闹严重,用力过度导致的眶周压力性紫癜。压力性紫癜包括机械性紫癜和淤积性紫癜(直立性紫癜),是由于血管内压力增高导致的局部皮肤的小血管破裂,血管中的红细胞外渗引起的。该病有以下临床特点:①儿童多见;②发病时有明确的原因,如啼哭、剧吐、剧烈咳嗽、分娩、便秘等;③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部、颈部等组织疏松部位,并以上、下眼睑为多见。④皮损为细小的瘀点压之不褪色,无其它伴随症状。看起来似乎来势汹汹的压力性紫癜,一般祛除诱因后不需要做任何的处理,三天左右大多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看到这个小科普,如果大家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就没那么紧张了。
光疗班的小故事 -----你不知道的光疗那些事儿 故事开始一个银屑病患者第一次照完窄谱紫外线就跑来投诉了,“医生,我照那个光眼睛还没眨几眨就结束了,我前面那个人照了很久,钱都是收的一样的吧?” “第一次照光可短暂了,眼一闭一睁就过去了” 好吧,趁现在空着,来给你答疑解惑吧,照一次的费用是一样的,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时间也会增加,也就是说照射时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时间与剂量有关。患者:照射时间为什么每个人不一样?医生:一开始我们的初次照射时间是都很短的,一般以70%的最小红斑量来确定,通常情况下医生会根据皮肤的类型来确定初次照光的时间,一般我们中国人属于Ⅲ-Ⅳ皮肤,如果是银屑病,起始剂量定在0.3-0.5J/c㎡,时间也就是你说的眨巴眨巴眼睛就结束了。以后随着你的耐受性的逐渐增加剂量,后面的时间就会有延长了。患者:那我这个疗程是多久?要一直照下去吗?医生:一般为每周来2-3次,下一次照光根据上次照光的反应来确定是否增加剂量。建议在皮损基本消退(>95%或75-100%)后改为维持治疗,每周2次,连续4周;接下来是每周1次(末次照射剂量),连续4周;再之后每2周1次(75%末次照射剂量)连续4周;之后每4周1次(50%末次照射剂量),逐渐减量停止治疗,这样能够减少病情复发。患者:要每周2-3次呢,那如果我出差了一段时间再回来照怎么办?医生:如果间隔4~7天,维持原剂量;如果间隔1~2周,那就得减量25% ;如果间隔2~3周,得减量50% ;间隔4周及以上那就得回到初始剂量了。患者:好像懂了点,医生,要不你再给我科普科普一点这个照窄谱紫外线的知识吧。医生:好,那我就来和你聊聊窄谱紫外线光疗还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哪些病可以做光疗知道吗,用紫外线来治疗皮肤病有百年的历史啦,现在已成为皮肤科常规治疗手段,是银屑病、白癜风、特异性皮炎等慢性皮肤病的基础疗法。就说你这个银屑病吧,就算是在当前生物制剂开始爆发的时代,光疗仍是一线选择呢!★哪些病不可以做光疗?光敏疾病史比如着色性干皮病、红斑狼疮、卟啉病等不能照;还有服用光敏药物比如抗生素类的四环素、磺胺类、喹诺酮等,比如噻嗪类、抗真菌药、胺碘酮等暂时不能照;有黑素瘤病史的也不建议紫外线光疗。当然,你是符合照光条件的。★光疗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要注意防护眼睛,你刚才就戴了专用眼罩,还有男性需要遮盖生殖器部位,女性要保护乳头乳晕,这个可以涂防晒霜的。每次照光前需要告知当班的治疗医师前一次治疗反应,比如你,下一次治疗前询问你时,要详细告知这次照光后皮肤有没有发红,是否瘙痒等等。而且,还要提醒你,照光前不要涂抹厚厚的保湿霜,如果外用了卡泊三醇软膏至少得2个小时后进行治疗,如果口服阿维A后,也要和治疗的医生说明,我们会适当调整你的照光剂量的。患者:医生,打断一下,是不是紫外线照多了会得癌的?!医生:不要担心,窄谱紫外线还是很安全的,目前还没有窄谱紫外线光疗得皮肤癌的报道呢,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得当不良反应还是轻微的。
? ? 寒冬腊月,很多人裹上了厚厚的冬装,但是还有很多爱美的年轻女性偏偏不怕冷,要身材要漂亮,穿得少不说还喜欢穿一些紧身衣裤,美丽“冻人”,冻出来一种皮肤病,这不门诊上就来了一位大腿外侧长了好多紫红色疙瘩的年轻女性。 ? ? 一进诊室的门,小姑娘就很焦虑的躲进帘子里叫我看她大腿,说发现好多疹子,还有点痒痒的痛。我发现她就穿薄薄一条紧身打底裤,两侧大腿外侧、臀部多发紫红色斑块、硬结,整个皮肤触摸上去冰凉。寒冬、薄薄的紧身裤、脂肪厚的大腿和臀部,再结合临床表现,我初步考虑是寒冷性脂膜炎。嘱咐她保暖,不再穿紧身衣裤,外用冻疮膏,有条件可以每天来红光理疗。 ? ? 1928年Lemez报道了寒冷性脂膜炎,新生儿和6个月以上婴幼儿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伤害,与冰块接触时也可以形成皮下组织结节。现在年轻女性也多见,常由寒冷引发,表现为脂肪较厚且保暖不到位的部位比如大腿外侧、臀部出现紫红色斑块、硬结,并伴有瘙痒、刺痛、触痛,严重时还会溃烂。这是由于皮肤受到寒冷的刺激后表皮血流不畅,皮下脂肪血供不足,脂肪细胞受寒冷刺激时,很易发生凝固变性,从而导致脂膜炎。如果在严冬仍然要风度不要温度,穿着单薄、紧身衣物,很容易导致大腿和臀部受凉,从而引发此病。 ? ? 预防寒冷性脂膜炎,最简单最好的方法就是防寒保暖,平时也要注意锻炼,增加抗寒能力。同时也可适当补充一些高热量高纤维含量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