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暴露于某种特定食物时出现的由特异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良健康影响,也可定义为由食物引起的对人体有害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在接触某种特定的食物时可重复发生。食物过敏可由IgE、非IgE和混合机制介导产生。食物不耐受:指对摄入的食物或食物添加剂的异常生理反应,属于非免疫反应所致,包括代谢性、毒性、药理学和不明机制。常与食物过敏混淆。1、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发病机制明确,为Ⅰ型变态反应,详见表1。2、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非Ⅰ型变态反应,详见表2。3、混合介导的食物过敏,兼有以上2种类型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详见表3。
随着气温逐渐转冷,因腹泻而就诊的患儿逐渐增多,常常先是呕吐、发热,然后开始蛋花汤样水便,这样的情况通常可能是患了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较常见),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可以自己恢复正常,但是不代表得病后不去管就可以恢复,因此正确的护理及治疗十分关键,下面就对如何处理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腹泻的治疗:原则是去乳糖喂养,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预防并发症。 1.去乳糖喂养:现有的诊疗指南强调继续进食,要以清淡饮食为主,如米糊、粥、面条等食物,不要鸡蛋、水果、海鲜及肉类等,轮状病毒的特点是会造成乳糖不耐受,因此一定要去乳糖喂养,母乳和普通奶粉乳糖比较丰富(有的会造成越吃腹泻越厉害的情况),所以最好可以减少母乳或奶粉,如果必须的话可以用无乳糖奶粉代替,或者吃奶前口服乳糖酶。 2.预防和纠正脱水:脱水是腹泻的主要危害,因此预防及纠正脱水在腹泻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轻度脱水家长可给予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在予口服补液盐的同时则需要前往医院就诊。 (1)轻度脱水:精神状态稍差,皮肤弹性可或稍差,口唇略干,眼窝、囟门稍凹陷,尿量略少,面色可或稍苍白,四肢温暖。 (2)中/重度脱水:烦躁、萎靡/嗜睡、昏迷,皮肤弹性差/极差,口唇干/极干,眼窝、囟门明显/深度凹陷,尿量明显减少/无尿,皮肤苍白/灰白、有花纹,四肢凉/冷。 3.肠道微生态疗法: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如双歧杆菌、布拉氏酵母菌、地衣芽孢杆菌等。 4.肠黏膜保护剂:通常使用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蒙脱石散/混悬剂,该药需要空腹服用。 5.补锌治疗:锌可以促进肠道粘膜修复,提高肠道上皮细胞的双糖酶水平及活性,故应该适当给予腹泻的患儿补锌。 6.控制感染:通常病毒性肠炎不需要抗生素治疗,若便中可见粘液,甚至出现便血,则需要前往医院化验便常规及便培养,明确是否需要抗生素。 7.对症治疗:若有发热等症状时,应积极退热,预防抽搐等并发症的发生。 若腹泻较重,或自行用药3天后腹泻仍未缓解,或出现抽搐、中/重度脱水等,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三、腹泻的预防及护理: 1.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喝生水,不吃隔夜或不新鲜的食物,吃瓜果要洗净。 2.奶瓶、餐具使用前后都应用开水洗烫。 3.玩具应该经常消毒。 4.病毒性肠炎的传染性较强,因此家长处理完宝宝的粪便或尿不湿后要洗手消毒。 5.不要让宝宝吃手。 6.若出现腹泻,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抗生素性腹泻。 本文系陈词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正常孩子应该是每天都要大便。吃母奶的孩子大便更好,一天可以2、3次,次数可能比成人要多,主要看大便的性状,如果消化得很好很细腻,之间没有疙疙瘩瘩的东西,这都是正常的。但是有的时候大便可能是比较干一点的,对婴儿来说,真正的成形便还是比较少,一般都是软便,都是稀糊状的,这样的大便都是正常的。一般来说,孩子每天都要大便,如果要是小孩子三天不大便肯定就是便秘了。什么是便秘呢?有哪些危害?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其水分大量被吸收,粪块就会干硬,无法顺利排出。这就是形成了便秘。研究中发现,2至6岁的儿童长期便秘者,精力不集中、缺乏耐性、贪睡、喜哭、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不爱说话、不爱交朋友。经常性的便秘,儿童会感到腹胀不适,但因无法表述自己的这种不适,更不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其注意力过多集中在便秘不适上,故会对外界事物淡漠而显得“呆头呆脑”。有的儿童几天排便一次;有的儿童虽然排便,但量太少。由于体内不能及时将废料排出,蛋白质腐败物就被肠道吸收到体内,容易引起毒性反应。便秘的儿童常会感到头晕、头痛、食欲减退、肚子膨胀等,对健康非常不利。 有的时候隔一天大便一次,偶然一次还可以,如果老是隔一天大便一次也算是便秘,3天没有大便肯定要找医生治疗了。假如说5、6天没有大便更不正常了,大便没有排出来,就要及时地解决。那么小孩便秘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首先从吃奶的孩子来说,一般是吃母奶的孩子便秘的比较少,吃牛奶的孩子容易便秘。特别是吃配方奶粉的便秘的现象还是比较多,他们的特征是一方面是大便数天一次,而且舌苔比较厚,而且这样的孩子心烦好哭,夜里睡不好觉。婴儿便秘时,主要表现为每次排便时啼哭不休,甚至发生肛裂。肛裂的发生使婴儿对大便产生恐惧心理,造成恶性循环,加重便秘。1岁左右开始吃东西了,这一阶段的孩子便秘发病率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在1岁到2岁的孩子要从吃奶过渡到吃饭菜,饭菜含有纤维素促使排便,特别要吃蔬菜,蔬菜里面含纤维素,纤维素通大便,有的孩子爱吃奶、爱吃饭、爱吃肉,不爱吃菜,多吃奶的孩子和不爱吃菜的孩子容易造成便秘。再大一点的孩子也有便秘,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本身就容易产生内热,如多食肥甘厚味而且偏食、不吃蔬菜水果,时间长了就可能造成消化功能下降,让食物过长时间滞留在肠道内,又生内热,两热相加,损伤体内津液,形成便秘。当然了成年人也有、大人也有、老人也有。那么,出现便秘如何治疗呢?儿童便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肠胃功能弱,需要用内外结合的方法,并通过耐心的治疗才能根除儿童便秘。一 食用双歧因子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是肠道,其中生活着100余种、数以十万亿计的细菌,包括有益菌、有害菌和中立菌三大类,双歧杆菌是最主要的有益菌,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它是肠道的守护神,与肠粘膜细胞结合形成微生物屏障,抑制有害菌生长,抵御外来病原菌入侵,增强人体免疫力。儿童便秘后会造成益生菌缺水而无法繁殖。食用双歧因子后,双歧因子不但能为益生菌提供食物,还能保持肠道水分,促进肠道蠕动。二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1、食用利于排便的粥水、糖水。2、鼓励多吃新鲜蔬菜(菠菜、芹菜、油菜、空心菜、白菜)、水果(香蕉、梨)、五谷杂粮制成的食品如普通面粉、玉米、大麦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吃些菜汁、蜂蜜水、菜粥。3、忌食冰淇淋、奶酪、精米、香蕉、胡萝卜等不要进食过量,因这些食物可以加重出现的小孩便秘。4、注意每天给小孩补充足量的水。5、养成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的好习惯。形成有规律的人体生物钟。这样有利于孩子胃液正常作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6、训练排便习惯:婴儿从3~4个月起就可以训练定时排便。因进食后肠蠕动加快,常会出现便意,故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牙齿不好,儿童就会变得挑食、食欲不振,这也会影响他排便的能力。所以,平时除了教育宝宝注意餐后正确刷牙外,也应定期(每3个月)带他到牙医诊所做检查。8、婴儿的治疗方法:①对婴儿便秘首先要寻找原因,若系母乳喂养,母乳量不足所致的便秘,常有体重不增,食后啼哭等。对于这种便秘,只要增加乳量,便秘的症状随即缓解。②牛奶喂养的婴儿更易发生便秘,这多半是因牛奶中酪蛋白含量过多,因而使大便干燥坚硬。这种情况可在牛奶中加入5~10ml双歧因子糖。③适当的增加果汁。如鲜榨橙汁、苹果泥、香蕉泥等④不满3~4个月的婴儿可在牛奶中加一些奶糕。因奶糕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部分发酵后,可刺激肠蠕动,有助于通便。⑤对于4~5个月以上的婴儿,可适当增加辅食,最好将菠菜、卷心菜、青菜、荠菜等切碎,和蓖麻油一起放入米粥内同煮,做成各种美味的菜粥给宝宝吃。⑥辅食中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等,可促进肠子肌肉张力的恢复,对通便很有帮助。三、物理疗法1、腹部按摩:睡前做做腹部按摩,可以促进肠蠕动,具体方法是:仰着躺在床上,用右手掌根部按摩腹部,按照右上腹——左上腹——右上腹方向边揉边推,但要注意手法不要过重,每次持续10分钟,每天做2~3次。2、泡澡法:可每日在热水盆里泡数次,使放松直肠肌肉,使排便过程容易进行。四、个别的有一些顽固性的便秘,经常5、6天大便一次,这种叫做习惯性便秘。还有更长7到10天大便一次,肚子胀胀的,这种便秘要考虑巨结肠病,这是先天性结肠神经发肓异常,这个时候需要找医院照X光片,如确诊是巨结肠病,需要手术治疗。家长要注意:1、便秘的药疗和食疗固然重要,但除去病因必不可少。必须做到生活有规律、不挑食、少吃寒冷饮食才能根治便秘。2、父母需根据上面提到的方法结合儿童的实际状况,不断的、耐心的加以调整。3、坚持儿童便秘不可能一下根除,这个过程有可能是几个月,甚至是半年,必须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儿童肠道功能慢慢健全后,便秘才能彻底根除。4、婴儿的胃肠道神经调节不健全,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切忌滥用药物通便,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发生腹泻等。
典型病例:患儿,男,7岁,反复腹痛4年,时好时坏,以脐周痛为主,有时反酸水,有时吃东西不对劲时呕吐,平时食欲差,个头比同龄儿童偏小,消瘦,不活泼,曾化验大便、行胃肠超声检查、拍腹部平片、化验血微量元素等均正常,补锌、补钙及间断服健胃消食片无好转。后经胃镜及尿素碳十三呼气试验检查确诊为幽门螺杆菌胃炎,经三联用药2周症状消失,食欲好转,随访3个月没复发。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1.病原菌:幽门螺杆菌(Hp)2.Hp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Hp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目前尚不清楚,自然界中也无其确定的宿主。除人外,仅在非人灵长类有其自然感染,较多的依据证明Hp是从人到人的传播。但Hp是怎样从人到人之间的传播尚不清楚,目前较多的依据是支持口-口与粪-口途径传播。有人提出母亲喂小孩饭前的咀嚼食物或吃饭时共用一个饭碗可能是发展中国家Hp感染的传播机制,但到目前为止对Hp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尚未做出肯定的结论。3.发病机制Hp的确切致病机制尚不清楚,除了细菌的毒力因素外,宿主的免疫反应,环境的影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Hp的致病机制有赖于细菌的毒力因素和致病因素,Hp的螺旋形和能动性,具有适应性酶和蛋白以及黏附于细胞和黏膜的能力,使其能在胃腔内生存,其分泌的毒素和诱导的炎性介质,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损伤。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早期症状有哪些?Hp是一慢性感染源,进入体内后主要定居在胃黏膜,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不同的临床后果,在儿童常见的Hp相关性疾病主要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少见的为胃MALT淋巴瘤,罕见胃腺癌。1.慢性胃炎 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不一,且病程迁延。主要表现是反复腹痛,无明显规律性,通常在进食后加重。疼痛部位不确切,多在脐周。幼儿腹痛可仅表现不安和正常进食行为改变,年长儿症状似成人,常诉上腹痛,其次有嗳气、早饱、恶心、上腹部不适、反酸。进食硬、冷、辛辣等食物或受凉、气温下降时,可引发或加重症状。部分患儿可有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伴有胃糜烂者可出现黑便。体征多不明显,压痛部位可在中上腹或脐周,范围较广泛。2.小儿消化性溃疡 临床表现各种各样,不同的年龄症状差异较大。(1)新生儿期:以突发性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为主要特征,常急性起病,以呕血、便血、腹胀及腹膜炎表现为主,易被误诊,此期多为急性应激性溃疡,死亡率较高。出生后24~48h发病最多。(2)婴幼儿期:此期患儿以急性起病多见,烦躁不安,食欲差,突然呕血、黑便,前期可能有食欲减退、反复呕吐和腹痛,生长发育迟缓等。(3)学龄前期:此期腹痛症状明显,多位于脐周。呈间歇性发作,与饮食关系不明确,恶心、呕吐、反酸、贫血与上消化道出血也较常见。(4)学龄期:随着年龄递增,临床表现与成人接近,症状以上腹痛、脐周腹痛为主,有时有夜间痛,或反酸、嗳气或慢性贫血,少数人表现无痛性黑便、昏厥,甚至休克。临床常为慢性胃炎和溃疡的表现,无特征性,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诊断。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该做哪些检查?Hp的诊断方法有多种,主要分为两大类:直接法和间接法。1.细菌的直接检查 用培养、PCR、组织学方法直接检测胃黏膜内的Hp。(1)培养法:通过胃镜钳取胃窦黏膜作Hp培养是最精确的诊断方法,可作为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特点是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居中,操作技术难,耗费时间较长。(2)组织切片法:另一种Hp的直接检查法,能提供组织形态学的信息,根据在组织切片上的形态特点和分布特征 (在胃黏液和胃腔之间存在螺旋杆菌状物),即可诊断Hp感染,是较可靠的方法。组织学检查特点是敏感性高,可同时做病理检查,并可永久保存资料。除常规的组织学检查外,还有免疫化学和免疫荧光方法,但需使用免疫荧光镜和免疫抗体,使检查变得更昂贵,且又不能提供常规组织学发现以外的信息,因而不能常规使用,多用于实验室研究。(3)直接涂片染色:用相差显微镜直接检查涂于玻片上的胃黏液中Hp。(4)PCR(聚合酶联反应):特点是具有高度特异性。可用于Hp感染的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Hp的分子遗传学研究。2.细菌的间接检查 利用细菌的生物特性,特别是Hp水解尿素的能力而产生呼气试验,尿素酶试验。血清学因不能提供细菌当前是否存在的依据,故不能用于目前感染的诊断,主要用于筛选或流行病学调查。对临床医师来说。根据医院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用于病人是重要的,目前主要采用联合方法诊断。(1)快速尿素酶试验:因Hp是人胃内惟一能够产生大量尿素酶的细菌,故可通过检测尿素酶来诊断Hp感染。尿素酶分解胃内的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浓度降低,氨浓度升高。基于此原理,已发展了多种检测方法。胃黏膜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具有简便、实用快速、灵敏等优点,但受细菌数量影响,此方法主要用于最初检测Hp感染。(2)呼气试验:用核素标记尿素,口服后测定呼气中标记的CO2量,能间接反映尿素酶的量,属非侵入性检查。呼气试验具有快速、可靠、安全、无痛苦的优点,适合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目前是否有Hp感染,而不是曾否有过感染,因此优于血清学检查。有研究发现服用胶态次枸橼酸铋剂2h后,即可见14CO2量明显降低,因此用于疗效观察是一种较敏感的指标,也是随访的一种理想方法。呼气试验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13C-尿素呼气试验(breath test)和14C-尿素呼气试验。(3)13C-尿素呼气试验:收集的气体标本用质谱仪分析,计算13CO2含量。有Hp感染者在口服试液后20min即出现13CO2升高,在100min内持续升高,而无Hp感染者无13CO2呼出。13C为稳定性核素,无放射性,可反复检查。(4)14C-尿素呼气试验:用14C-尿素取代13C-尿素,得到同样满意的效果。检测14C用液体闪烁计数器即可,因而更为实用。其缺点是14C有一定的放射性,不适合于孕妇及儿童。但呼气试验仅能提供Hp存在的信息,而不能区分消化道疾病,无法代替胃镜检查,不能作为有上消化道症状儿童的最初评价方法。(5)血清学检查:血清学试验由于为非侵入性且简单在儿童中应用受欢迎,是一个理想的筛选试验,小儿中由于Hp感染比成人少。阳性发现较成人更有助于诊断,但血清学不能作为单一的诊断试验用。且因Hp根除后抗体下降缓慢,故也不能用于抗菌治疗后的即刻随访。常规做胸片X线检查和B超检查,除外某些慢性疾病如结核、肝炎。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怎么治疗?1.Hp根除治疗的对象 是否所有的Hp感染儿童都需要接受Hp的根除治疗?尽管儿童是Hp的易感人群,已有的资料也显示中国儿童人群中Hp感染率很高,感染后所造成的结局相差有悬殊;因根除治疗困难以及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产生不良反应等因素的存在,所以对所有Hp感染者都给予根除治疗显然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1997年来美国、欧洲、亚太地区胃肠病学和微生物学专家先后召开了Hp的共识会议,针对儿童达成的治疗对象为:(1)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不论溃疡是初发或复发,不论活动或静止,不论有无并发征(出血、穿孔)史,均需抗Hp治疗。(2)有明显的胃黏膜病变如糜烂、萎缩、肠化生等的慢性胃炎。(3)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2.现在主要采取 2种和3种药物联合治疗,疗程2周,定期复查。3.常用于儿童Hp治疗的药物(1)抗生素: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②替硝唑,③甲硝唑(灭滴灵),④克拉霉素。(2)铋剂:①枸橼酸铋钾(胶体次枸橼酸铋)。②水杨酸铋。(3)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奥美拉唑。预后:一般预后良好,但易复发,至病情迁延而影响小儿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
1.为预防维生素A缺乏,婴儿出生后应及时需补充维生素A1500~2000IU/d持续补充到3岁;针对高危因素可采取维生素A补充、食物强化等策略提高维生素A摄入量。2.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胞胎应在出生后补充口服维生素A制剂1500~2000IU/d,前3个月按照上限补充,3个月后可调整为下限。3.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每日应补充维生素A2000IU/d,以促进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恢复,同时提高免疫力,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风险。4.慢性腹泻患儿每日应补充维生素A2000IU/d,以补充腹泻期间消耗掉的维生素A,有利于腹泻症状的恢复,降低腹泻的发生风险。5.缺铁性贫血及铁缺乏高危风险的儿童,每日应补充维生素A1500~2000IU/d,降低铁缺乏的发生风险,提高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6.其他罹患营养不良的慢性病患儿往往与维生素A缺乏同时存在,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A1500~2000IU,将有助于改善患病儿童的营养状况、减少维生素A缺乏风险,改善慢性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