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看医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但很多人由于对心理精神疾病了解不多,并且存在很多误解,因此很多患者饱受心理精神疾病折磨多年都不愿意去看。本文介绍的社交焦虑症就属于这种情况。下面先给大家看国外插画师 Jenny Jinya 的一组图,感受下社恐患者的日常生活。很容易口是心非害怕让别人感到不舒服不敢轻易开口麻烦别人最怕那些要主动跟陌生人开口的活动不说话的时候尴尬真要开口的话更尴尬每次要开口前压力都很大开口后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恨不得隐身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但就是没办法啊也很羡慕大家都那么开朗热情朋友那么多社交焦虑症又称社交恐惧症,是以在社交场合持续紧张或恐惧,回避社交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焦虑恐惧障碍。在美国社交焦虑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3.3%,女性较男性常见,平均发病年龄为15岁,平均发病12年后才进行首次治疗,高达80%的患者从未接受治疗,22%的患者不能工作。社交焦虑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社交焦虑症的核心症状是显著而持续地担心在公众面前可能出现丢丑或有尴尬的表现,担心别人会嘲笑、负性评价自己。在别人有意或无意的注视下,患者就更加拘束、紧张不安,因此常常回避社交行为。一些患者的眼神会控制不住的瞟别人,看别人是否在关注自己,不敢和别人有眼神对视。有些患者甚至认为自己的眼神会伤害到别人。尽管患者意识到这种紧张和恐惧是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但他们仍然设法回避相关的社交场合。患者对即将参加的社交活动充满紧张不安,前一天晚上可能会出现严重失眠,反复预演活动场面,想象自己如何尴尬的参加活动。一些需要演讲的社交焦虑症患者可能会过度准备自己的演讲稿,提前很长时间做准备,无法做到临场发挥。很多社交焦虑症心理渴望参加社交活动,想通过参加活动能认识朋友,更好的展现自己。但由于患有社交焦虑症,受到这个病的折磨,他们有时候会临时给主办方电话或用其他方式告知,自己有其他的事情不能参加了。在鼓起很大勇气参加社交活动时,会出现强烈的焦虑和痛苦,有脸红、手抖、不敢对视、出汗、心慌等多种不同躯体症状。在尽可能完成必须的社交行为后就匆忙离去,这些回避行为可严重影响患者的个人生活、职业功能和社会关系 。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患者不出门,长期待在家中。在临床中有一些患者的社交焦虑症状较为单一,如有的表现为在开会或准备演讲时会很焦虑,有的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会担心出汗或脸红,以至于出汗尴尬的场景。有的患者表现为打电话时容易紧张,说话不流畅、结巴。因此有的患者会尽量避免打电话,主要通过微信或QQ等方式与别人交流。社交焦虑症患者出现社交焦虑的场合多为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演讲、在他人的注视下签署重要文件、遇到异性,学校公司等公共场所、和陌生人见面交流等。有一些患者和陌生人交流正常,和熟人交流紧张。什么原因导致社交焦虑症患者平均发病12年后才进行首次治疗,高达80%的患者从未接受治疗?个人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1、以前精神医学主要以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这类疾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焦虑与恐惧相关疾病如社交焦虑症、强迫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症等疾病认识逐渐加深。其实这类疾病对人们的影响甚大,让很多人痛不欲生,更加痛苦。以社交焦虑症的患者为例,这类患者其实是想和别人一样有正常交往,有很多朋友,能自然的在公共场合做演讲、说笑、吃饭,不会出现脸红、出汗、手抖、说话短路、口吃、全身不自然等表现。2、社交焦虑症患者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内向、害羞,加上本疾病的特点就是与人交往时会紧张,经常有不少人会尽量待在家里,让他去医院看病,这个行为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了。因此除非严重影响他的生活和工作了,他才会鼓起勇气愿意去看医生。3、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不足,内科医生、全科医生接受的精神医学培训不足,对社交焦虑症了解不多,无法识别和转诊这类患者。社交焦虑症如何治疗?1、认知行为治疗 基本原则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反应之间的条件性联系;对抗回避反应;并在此过程中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认知。2、药物治疗(1)SSRIs和文拉法辛: SSRIs(如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等)和SNRI(如文拉法辛)是治疗社交焦虑症的一线药物,其短期(8-12周)疗效达到明显改善和临床痊愈的比例在40-70%。治疗有效者需维持治疗6-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在一年治疗后的有效者在第二年治疗后会显示出进一步的疗效。(2)5-羟色胺部分激动剂,如坦度螺酮与上述药物联合使用对于治疗社交焦虑症患者有较好效果。(3)其他:苯二氮卓类受体药物如氯硝西泮等有明确的控制焦虑恐惧的作用,但不宜长期服用。在我的门诊中,由于病人较多,心理治疗时间需要比较长,没有时间做心理治疗。一般我对社交焦虑症患者应用抗焦虑药物治疗,都能取得较好效果。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我推荐他们去做心理治疗。如果效果不好,再过来找我做药物治疗。另外有一些患者我推荐他们购买一些关于治疗社交焦虑症的自助书籍配合抗焦虑药物治疗,效果更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介绍:唐建军医生,医学硕士,心理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深圳市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任职于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三甲医院)心理卫生科(失眠门诊)。2006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香港葵涌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等地进修学习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你担心的病都是假的-健康焦虑症的认知行为治疗手册》(2019年1月出版发行)主译。对诊断和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健康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神经性贪食症、成人ADHD、青少年多动症等常见心理/精神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新春佳节将至,很多抑郁症患者至门诊开药时都会询问,现在快过年了,公司年底聚餐、朋友亲戚家人聚会多,大家都喝酒,自己能否也喝些酒?本人查找了一些资料,结合临床经验做一回答。一、抑郁症患者常用的药物有哪些?现在临床上治疗抑郁症以新型的抗抑郁药物为主,主要有以下四种:有很多抑郁症患者伴有焦虑失眠症状,因此一些患者还使用枸橼酸坦度螺酮、酒石酸唑吡坦、奥沙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抗焦虑助眠药物。二、服药期间可以喝酒吗?先给大家看下面这张图片: (本图片来源于公众号: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作者吴韡)很多朋友看了这张图片后会不明白,谨慎、不主张、不建议与酒精合用都是什么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句话:服药期间避免饮酒。如果想喝酒呢?对于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物有所区别,如舍曲林、西酞普兰这类药物一般是早餐饭后服用,你晚上喝少量酒影响不大的。如果是晚上服用上述药物,喝酒后就不要再吃,第二天继续服药。对于晚上服用米氮平、曲唑酮或安眠类药物的患者,如果晚上喝酒后,就不能再吃了,这样会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有危险。在临床中,碰到一些抑郁症的患者即使喝少量酒,也会醉酒,出现所谓的“断片”现象,对于当时做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怎么回家的都不知道。我会告诉这类患者,今后务必不能再喝酒了。三、服药期间饮食有禁忌吗?新型抗抑郁药药物与食物很少发生冲突,白天服用的话,一般放在早餐饭后服用,晚上的可以在晚餐后或睡前服用。一般我建议患者饭后立刻服用,这样就不会忘记。有些患者在饭后半个小时服用,经常由于又做其他事情,把服药的事情给忘记了。当然,有一种抗抑郁药物吗氯贝胺,不能与富含酪胺的奶酪合用,但这个药物目前国内很少使用,不必担心。四、过年期间可以不服药吗?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服药期间,病情都很稳定。到老家听家人或朋友劝说,过年不能吃药,如果吃药就会对新的一年带来不好的运气。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现在非常强调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减药或停药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过年期间减药或停药会导致病情波动或复发,又会出现情绪差,兴趣降低,活动少等各种抑郁症的症状,这样对患者更加不利。因此我想对抑郁症患者说一句话:过年期间药不能停,不要喝酒!作者介绍:唐建军医生,医学硕士,心理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深圳市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任职于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三甲医院)心理卫生科(失眠门诊)。2006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香港葵涌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等地进修学习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对诊断和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强迫症、惊恐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健康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成人ADHD等常见心理/精神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据今年12月6日澎湃新闻报道:华裔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张首晟于12月1日因抑郁症意外去世。张首晟祖籍江苏高邮,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后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深造,于1987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起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成为该校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张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于2006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评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2014年获选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被视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有力人选。2014年11月,美国富兰克林奖委员会决定将2015年度富兰克林物理奖授予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以奖励他在拓扑绝缘体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作为一名心理精神科医生在得知张教授因抑郁症去世后,非常震惊和惋惜。本人认为作为普通大众多一些对抑郁症的认识和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depression)是最常见的心理精神障碍之一,它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二、抑郁症的常见表现有哪些?抑郁发作的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症状群与躯体症状群。(一)核心症状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这是抑郁的关键症状,诊断抑郁状态时至少应包括此三种症状中的一个。1、情绪低落:患者体验到情绪低,悲伤。情绪的基调是低沉、灰暗的。患者常常诉说自己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在抑郁发作的基础上患者会感到绝望、无助与无用。绝望: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认为自己无出路。此症状与自杀观念密切相关。无助:是与绝望密切相关的症状,对自己的现状缺乏改变的信心和决心。常见的叙述是感到自己的现状如疾病状态无法好转,对治疗失去信心。无用:认为自己生活毫无价值,充满了失败,一无是处。认为自己对别人带来的只有麻烦,不会对任何人有用。认为别人也不会在乎自己。2、兴趣缺乏:指患者对各种以前喜爱的活动缺乏兴趣,如文娱、体育活动、业余爱好等。典型者对任何事物无论好坏都缺乏兴趣,离群索居,不愿见人。3、乐趣丧失:指患者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或曰快感缺失。(二)心理症状群抑郁发作包括许多心理学症状,可分为心理学伴随症状(焦虑、自责自罪、精神病性症状、认知症状以及自杀观念和行为、自知力等)和精神运动性症状(精神运动性兴奋与精神运动性激越等)。1、焦虑:焦虑与抑郁常常伴发,而且经常成为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观的焦虑症状可以伴发一些躯体症状,如胸闷、心跳加快、尿频、出汗等,躯体症状可以掩盖主观的焦虑体验而成为临床主诉。2、自责自罪:患者对自己既往的一些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认为自己的一些作为让别人感到失望。认为自己患病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3、认知症状:抑郁症伴发的认知症状主要是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下降。这类症状属于可逆性,随治疗的有效而缓解。认知扭曲也是重要特征之一,如对各种事物均作出悲观的解释,将周围一切都看成灰色的。4、自杀观念和行为:抑郁患者半数左右会出现自杀观念。轻者常常会想到死亡有关的内容,或感到活着没意思、没劲;再重会有生不如死,希望毫无痛苦的死去;之后则会主动寻找自杀的方法,并反复寻求自杀。抑郁症患者最终会有10%-15%死于自杀。偶尔患者会出现所谓“扩大性自杀”,患者可在杀死数人后再自杀,导致极严重的后果。因此,它绝非一种可治可不治的“良性”疾病,积极的治疗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三)躯体症状群:睡眠紊乱,食欲紊乱,性功能减退,精力丧失,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疼痛、周身不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1、睡眠紊乱:是抑郁状态最常伴随的症状之一,也是不少患者的主诉。表现为早段失眠、中段失眠、末端失眠、睡眠感缺失等。其中以早段失眠最为多见,而以末端失眠(早醒)最具有特征性。与这些典型表现不同的是,在不典型抑郁患者可以出现贪睡的情况。2、食欲紊乱: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食欲减退的发生率约为70%左右。轻者的表现为食不甘味,但进食量不一定出现明显减少,此时患者体重改变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不明显;重者完全丧失进食的欲望,体重明显下降,甚至导致营养不良。不典型抑郁症患者则可见有食欲亢进和体重增加。3、性功能减退:可以是性欲的减退乃至完全丧失。有些患者勉强维持有性行为,但无法从中体验到乐趣。4、精力丧失:表现为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懒惰、不愿见人。有时与精神运动性迟滞相伴随。5、晨重夜轻:即情绪在晨间加重。患者清晨一睁眼,就在为新的一天担忧、不能自拔。在下午和晚间则有所减轻。有些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则可能在下午或晚间加重,与之恰恰相反。三、抑郁症普遍吗?根据2017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团队做的“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和服务利用研究”显示: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59%。与既往国内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抑郁症的患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按照我国人口有13亿来算,患有抑郁症的人口有超过4500万。但是抑郁症接受治疗的比例却只有10%左右,不到20%。抑郁症患者未及时就医可能有以下原因:(1)患者及其亲属不认为抑郁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2)患者及其亲属虽然觉察到有病,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如怕难为情、有病耻感,认为有抑郁症就是有精神病。不知道去哪里看,哪个科室看。或者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未能及时就医。通过上面的解释,大家可以了解到抑郁症的概念、临床表现等,也应该知道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经过积极治疗都可以得到缓解或者痊愈。你的情绪怎么样,有没有抑郁焦虑问题呢,严重吗?可以通过下面两个量表有一个初步了解。请做完以上题目再看下面的内容,否则会影响测评结果。作者介绍:唐建军医生,医学硕士,心理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深圳市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任职于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三甲医院)心理卫生科(失眠门诊)。2006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香港葵涌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等地进修学习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对诊断和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健康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成人ADHD、青少年多动症等常见心理/精神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元朝末年非常著名的大画家倪瓒的生活轶事,我们大家一起浏览一下,看大家能猜得出这位画家为什么一天要洗十次澡,洗一次要换10次水?他的这种情况是病吗?是什么病?轶事一:倪瓒几乎每天洗十几次澡,水要换十几次,专门有两个人伺候他,给他擦洗文房四宝,一会不擦洗,他就感觉心里特别难受。不仅室内要擦洗,就连室外的大树他竟然也不放过,也要每天清洗树干、树枝、树叶、结果好好的一颗大树竟然给洗死了。轶事二:倪瓒喝水非常讲究,他让仆人去山里给他挑水喝,而且中途不能停歇,到家之后,他只喝前面的一桶水,不喝后面的,因为他担心后面的那桶水有屁味,倪大哥真是服了你了。轶事三:有一天,一位朋友来拜访倪瓒,因为天色太晚了,所以就在这里住下了。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的朋友咳嗽了一下,结果吓得倪瓒一晚上没有睡好觉。到了第二天就让仆人去屋里找朋友吐的痰,仆人怎么也找不到,于是就找了片树叶,说吐到树叶上了,结果倪瓒痛苦的说,赶紧仍到五里之外去。轶事四:倪瓒实在是太爱干净了,他的洁癖还表现在接近女色上,有一次倪瓒喜欢上一位歌姬,于是就把她带回了家。结果,倪瓒总是感觉人家不干净,就让姑娘去洗澡,洗完澡之后感觉还是不干净,接着又去洗,结果一晚上什么也没干成,只顾着洗澡了,估计这姑娘把皮都搓下来了。通过以上的四个轶事,我们发现这个大画家真是有严重洁癖。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多少有些洁癖是正常的,让我们可以远离细菌 、病毒,是好事。但是很多人也有和倪瓒类似的情况,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表现为反复洗手,洗澡,总感觉不干净,到处有病毒、细菌,怕被传染。因此如果洁癖严重影响到生活、工作,陷入到反复清洗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那就可能是强迫症了。下面我们看一下强迫症都有哪些表现呢?1、强迫思维:它指反复出现、持续存在、不恰当的闯入头脑中的一些想法、表象和冲动。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想法是无意义的或攻击性的,但却无法停止或控制它们,因而引起明显的焦虑和痛苦。常见的强迫思维包括怕脏,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要求对称、精确、有序、对宗教或道德的关注等,具体分类如下。强迫表象:在头脑里反复出现过去感觉到的体验(如一些恐怖的画面、表情、声音等),常常具有患者不愉快甚至厌恶的内容。如患者脑中不断闪现刚刚看过的广告字牌、路标、行人、小鸟等,像放幻灯一样播放,极力控制不想,却越频繁闪现,为此非常苦恼;脑子在开始努力学习时反复浮现过去听过的歌曲声音。强迫联想:反复联想一系列不好的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必要,却克制不住,并引发情绪紧张和恐惧。强迫回忆: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日常琐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无法摆脱、挥之不去。强迫怀疑:对自己已完成的事情不确定,产生不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如离开房间前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否则会焦虑不安;刚刚看过的句子,明明看的清清楚楚,但是总感到没有看清、反复读。强迫性穷思竭虑:对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刨根问底,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停止。如反复思考“为什么每天是24小时?”“为什么1加1等于2,而不等于3?”强迫对立思维: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自知毫无意义,却不能释怀,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高尚”,立即想到“卑鄙”;说到“白天”时想到“黑夜”等。2、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指患者感到不得不反复进行的行为或精神活动,这是为了阻止、抵消和控制强迫观念所带来的不适感和焦虑而出现的一种仪式性的反复的行为动作。常见的强迫行为包括清洁(如洗手或洗澡)、计数、重复、检查、祈祷、触摸、寻求保障、仪式化的回避等。强迫洗涤:为了消除对赃物、毒物或细菌污染的担心,常反复洗手、洗澡或洗衣服。有的患者不仅自己反复清洗,而且要求与他一同生活的人,如配偶、子女、父母等也必需按照的要求彻底清洗。强迫检查:通常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复检查。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反复核查账单、信件或稿件等。强迫计数: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门窗、地板砖数,做一定次数的特定动作,否则感到不安,若怀疑遗漏,要重新数起。强迫仪式动作: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程序化的动作,如睡前要按一定程序脱衣鞋并按固定的规律放置,否者感到焦虑不安,而重新穿戴整齐,再按程序脱下,方可安然入睡。强迫性注视:患者注视某种患者认为不该看的物体,例如与人交往上注视他人的隐私部位,越控制不住,越想看;注视余光中出现的人物或物品等。3、强迫意向: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自己心愿相违背的冲动,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苦恼不堪。如母亲抱小孩走到河边时,突然产生将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实际发生,但患者因为这种冲动不止,欲罢不能,因此十分紧张、恐惧;看到刀子,就出现想捅人的冲动,担心真的这样做,为此恐惧不安。强迫症患者受到强迫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内心非常痛苦,有一些患者在向医生讲述这些症状的时候,也会为有这些症状感到好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作为医生,我们首先会向患者表达对他的同情、理解,然后向患者解释这个病的发病原理,接着会和患者讨论治疗方案。大部分的强迫症患者都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大画家倪瓒生活在现代社会,经过积极治疗,生活的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作者介绍:唐建军医生,医学硕士,心理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深圳市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任职于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三甲医院)心理卫生科(失眠门诊)。2006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香港葵涌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等地进修学习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对诊断和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健康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成人ADHD等常见心理/精神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系唐建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对于看内外科,市民对看心理精神科还是有一定抵触情绪的,认为只有患了精神病才看心理精神科。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大家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就应该看心理精神科了。一、心情持续低落,不开心如果你或者周围的朋友,出现情绪低落,经常不开心,每天都无精打采,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没有动力工作、学习,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容易伤心、委屈,经常一个人哭泣流泪,脑子里经常出现自杀想法,甚至有自杀的计划。这种情况持续超过2周以上,而且即使通过运动、别人开导、休假、外出旅游等方式排解依然无缓解的迹象。那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最好至医院心理精神科找医生。二、长期感到焦虑、紧张、心慌如果你近半年或较长时间内,经常感到紧张和不安。做事时心烦意乱、没有耐心;与人交往时紧张急切、极不沉稳;遇到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积易朝坏处着想;即便是休息时,也可能坐立不安,担心出现飞来之祸。还经常感觉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全身肉跳、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这种情况可能是广泛性焦虑症也称为慢性焦虑症的表现。三、发作性出现心慌、恐惧、害怕 第二种情况的患者容易知道自己患的可能是焦虑症,因此会主动找心理精神科就诊。还有一种焦虑症,称急性焦虑症,也称作惊恐障碍,很多这类患者要走不少弯路才能意识到患得可能是心理疾病。患者在工作、休息、做公交车、地铁、飞机时会突然出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表现为严重的窒息感、濒死感和精神失控感。患者会感到胸痛、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呼吸困难,喘不过气来;头痛、头晕、眩晕、晕厥和感觉异常。也可以有出汗、腹痛、全身发抖或全身瘫痪等症状。急性焦虑发作通常起病急速,终止也迅速。一般持续数十分钟便自行缓解。这类患者会反复到医院急诊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就诊治疗,做了各项检查基本无明显异常。其实这种情况应该看心理精神科。四、反复回忆、检查、洗手有人头脑中反复出现一些不受控制的想法、表象和冲动,他们能认识到这些想法是无意义的,但却无法停止或控制它们,因而引起明显的焦虑和痛苦。这种情况是强迫思维的表现。常见的强迫思维包括怕脏,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要求对称、精确、有序、对宗教或道德的关注等。同时会出现反复清洁(如洗手或洗澡)、计数、检查、祈祷、触摸、寻求保障避等强迫行为。上述情况非常可能是强迫症的临床表现。五、与人交流、演讲、开会时紧张、恐惧有一类疾病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症,它的核心症状是显著而持续地担心在公共场合(如做演讲、与异性交流、做公交车地铁、签字)面前可能出现丢丑或有尴尬的表现,担心别人会嘲笑、负性评价自己,在别人有意或无意的注视下,患者就更加拘束、紧张不安,经常伴有脸红、手抖、心慌等躯体症状,因此常常回避社交行为。这些回避行为可严重影响患者的个人生活、职业功能和社会关系。六、经常躯体不适又查不出原因很多人经常感觉自己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自己又说不清到底怎么不舒服。这类患者通常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不适症状十分关注,总担心自己换上了某些重大疾病,但检查又查不出有任何的问题,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也不能使其释怀,患者自己又不肯承认自己有任何的心理障碍。还有一些患者经常长期感觉胃痛、头痛、身体疼痛,经过长期治疗,效果欠佳。这些情况不妨到医院心理科看看。七、失眠很多人都有失眠的经历,但不知道失眠也应该看心理精神科。另外失眠常常是某些精神障碍的一种症状,例如早醒(即早上比平时早1-2小时醒过来,醒后无法再入睡)通常提示抑郁症的可能,而入睡困难常常与焦虑有关。长期受失眠困扰的患者最好给自己找个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看一下,不要讳疾忌医,以免延误病情。八、敏感多疑、行为异常如果一个人近期变得敏感多疑,经常感觉同事在背后议论她,说她的坏话,认为他遭人陷害或者跟踪,别人一言一行都是针对他的。有时还说耳边能听到一些别人议论他、评论他的声音。这些情况以前都没有过,对生活工作造成了影响。这种情况可能患的是一种精神障碍。九、持续4天以上的兴奋话多、精力旺盛很多朋友知道如果一个人持续情绪低落,不开心,那可能是抑郁了。如果一个人持续很开心,精力好不是好事吗?未必。如果一个人没有原因的持续4天以上兴奋话多,精力特别旺盛,晚上睡4/5个小时,甚至睡更短的时间都感觉精力充沛。话变得比以前多,喜欢参加各种活动,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脑子转的比平时快。那警惕是轻躁狂或躁狂的表现。需要至医院心理精神科找医生进一步判断和治疗。以上是本人总结的常见心理精神疾病的表现,请各位朋友谨记,如果出现上述情况,积极面对,寻找专业医生判断和治疗。作者介绍:唐建军医生,医学硕士,心理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深圳市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任职于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三甲医院)心理卫生科(失眠门诊)。2006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香港葵涌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等地进修学习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对诊断和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健康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成人ADHD、青少年多动症等常见心理/精神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很多抑郁症患者朋友经过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情绪稳定,不再像以前那样情绪低落,不开心了,也没有再出现过自杀想法。工作状态恢复正常,可以和朋友、同事有正常交往。吃饭好了,睡眠也好了。很多患者朋友就不再来复诊,还有一些复诊的患者就问医生“我服药1、2个月心情变好了,生活恢复正常了,现在可以停药了吗?”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医生,需要给大家讲讲抑郁症患者需要服用多长时间的药物?什么时候可以停药?抑郁症作为高复发性疾病,目前倡导全程治疗。抑郁发作的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三期。单次发作的抑郁症,50%-85%会有第二次发作,因此常需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1)急性治疗期:一般抗抑郁药物治疗2-4周才开始起效,持续治疗8-12周。如果用药治疗6-8周无效,改用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可能有效。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治愈与促进功能恢复到病前水平,提高患者生活治疗。(2)巩固治疗期:在急性期治疗达到症状缓解后,应继续巩固治疗4-9个月。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定,复燃风险大,原则上应继续使用治疗有效的药物,并强调治疗方案、药物剂量、使用方法保持不变。(3)维持治疗期:抑郁常反复发作,因此需要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维持治疗结束后,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但应密切监测复发的早期征象,一旦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迅速恢复原治疗。WHO早期推荐单次发作、症状轻、间歇期长(≥5年)者,可以不进行维持治疗。多数意见认为首次抑郁发作维持治疗为6-8个月;有两次以上的复发,特别是近5年有两次发作者应维持治疗至少2-3年;多次复发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有资料表明以急性期治疗剂量作为维持治疗的剂量,能更有效的防止复发。抑郁症患者如果按照以上维持服药时间病情都稳定,可以考虑停药。停药时务必在主诊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停用,尽量不选择在重大的生活事件(比如结婚、失业)、假期前及应激性事件发生时。当停止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在几周内逐步停药,使撤药反应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患者务必不要突然停药,在旅行或外出时需要随身携带药物。撤药反应主要包括对情绪、精力、睡眠及食欲的影响,这种情况短期内会消失,患者出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参考资料: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作者介绍:唐建军医生,医学硕士,心理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深圳市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任职于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三甲医院)心理卫生科(失眠门诊)。2006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香港葵涌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等地进修学习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对诊断和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健康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成人ADHD、青少年多动症等常见心理/精神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门诊中,我的很多患者经常会询问,自己患有抑郁症,应该服用抗抑郁药多长时间呢? 抑郁症的治疗有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的三个期。对于首发的抑郁症,首次治疗时间应该至少要一年。当然有的患者需要更长时间,为什么需要要更长时间呢? 因为我们说抑郁症,它容易受到外部的工作压力,生活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具体的治疗时间,可能还是需要由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商定。 切记不要自行停药。对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患者,治疗时间要更长,甚至需要终生服药。作者介绍:唐建军医生,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深圳市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罗湖区高层次人才,任职于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心理卫生科(失眠门诊)。 对诊断和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惊恐症、社交焦虑症、失眠症、强迫症、疑病症/躯体化障碍/健康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心境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等常见心理精神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治心得,主张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患者康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经常对抑郁症有了很多的认识。有的朋友甚至在公开场合开玩笑的说我有抑郁症了。但是当周围的人或自己真正患有这些疾病的时候,有多少人能真正面对,积极寻求治疗呢?以下是本人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患者对本病及治疗的常见误解,看看您有吗?1、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其实,心情不好只是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之一。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有三个,一是情绪低落;二是兴趣下降或者愉快感的缺失;三是身体会觉得疲乏无力,感觉精力不够用。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1)要判断他是否符合抑郁症的症状标准,核心症状有三条: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或愉快感的缺失;身体觉得疲乏无力,感到精力不够用。其次是附加症状。例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对前途悲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一个患者如果符合至少两条核心症状、两条附加症状,就符合轻度抑郁症的诊断症状学标准。(2)从病程上看是否符合抑郁症的临床标准,即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持续存在上述临床症状,并达到两周及以上。(3)判断患者是否符合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标准,即上述临床症状对个人的社会功能产生影响。例如,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差,并因此无法完成学业;一个每天处于工作状态的人,工作效率降低,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等。2、患了抑郁症就没有办法治疗了。这是很多抑郁症患者典型的错误想法。他认为自己的抑郁症很严重,不能正常工作了,是家人的拖累,这个病是一个严重的疾病,一定治疗不好了。其实只要抑郁症患者勇于面对,积极寻求治疗,按照医嘱,绝大部分患者都能康复,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3、患了抑郁症自己调整就好了。在门诊中我发现经医生详细问诊和检查,诊断患者为抑郁症,有的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出现了自杀的想法,对生活工作影响已经很大,医生建议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甚至到专科医院住院治疗。但患者及家属认为抑郁症是心病,解开心结,自己调整一下就会好的。其实得了抑郁症就需要按照我们医生的建议,自己调整很难会好的,只会让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自杀的悲剧。4、患抑郁症是性格懦弱的表现。抑郁症的发病涉及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患有抑郁症并不是性格懦弱,性格坚强、外向的人也会得抑郁症。家人或朋友对抑郁症患者说“你患的抑郁症不是病,不用治疗,坚强一些就好了”等安慰的话,对患者而言没有一点作用,反而会让患者感到更加痛苦绝望,感觉家人都不能理解他。因为抑郁症的内心痛苦远远比躯体疾病更严重、更隐秘。5、患有抑郁症就是“作”,给家人添麻烦。在门诊中有的家属陪同患者就诊,认为家人平时对患者非常关心,衣食无忧,不明白患者为什么会得抑郁症,认为抑郁症不是病,是患者“作,装病,故意这样,给家人添麻烦”。由于抑郁症不像其他躯体疾病能通过仪器检查,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家属无法做到感同身受,抑郁症同样是疾病,需要治疗,更需要家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嘲笑。6、患了抑郁症就是疯了,得了精神病。现代社会虽然对抑郁症有了不少认识,但是很多人对到医院心理科或精神专科医院看病还是非常抵触的,担心去医院确诊了抑郁症就相当于得了精神病。其实抑郁症和精神病是两码事,精神病一般是指重性精神疾病,主要是精神分裂症。其实患有抑郁症首先去综合医院心理科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可以减轻患者的抵触情绪。7、患了抑郁症就是想自杀。其实大部分抑郁症的患者并没有自杀想法,基本上可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是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在出现自杀想法前就应该积极进行治疗和干预。8、患了抑郁症自己知道就好了,不告诉家人,怕他们担心。在门诊中发现不少抑郁症患者都是独自一人来诊,问其原因。很多患者说自己患了抑郁症,担心家人不理解,怕他们担心。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一般强烈建议患者下次复诊时需要家人陪同。原因是抑郁症的治疗不仅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人的关心、支持、督促同样重要。更何况有的患者出现了自杀想法,这个时候更需要家人的陪同和监护了。9、抑郁症是个少见病,只有我得了这个病。有不少患者朋友对自己患有抑郁症非常惶恐,认为抑郁症是个很少见的病,看到周围人大家都好好的,那么开心就会想上天为什么对自己这么不公平,让自己得了这种病,不敢告诉大家,只能默默承受。其实,抑郁症很普遍。该病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全世界共有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遍布各个年龄组。2017年我国的调查研究显示抑郁症患病率为2.1%,其中30岁左右成为多发人群。因此我想告诉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你身边有人患有抑郁症的,你并不孤独,只是你不知道他患有这个病。10、患了抑郁症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效果明确,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抗抑郁药物对治疗抑郁症有良好效果。心理治疗对轻度抑郁症有一定效果,治疗效果与心理咨询师接受的培训有较大关系。在我国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治疗率仅有10%左右也说明了这个状况,其实经过专业系统治疗的患者大多都能恢复正常生活。11、抗抑郁药物含有激素,有副作用,依赖性,让自己体重增加。有一些患者听到医生给他开抗抑郁药物就很害怕,连忙询问医生你开的药物是不是含有激素,有副作用,会产生依赖性,让自己变胖。其实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抗抑郁药物不是激素,不会产生依赖性。在使用药物期初可能会有一些口干头晕心慌胃肠道不适症状,一般在服药1、2周适应就好了。定期做一些化验检查,监测药物对肝肾功能、心脏的影响就可以。有一些抗抑郁药物如米氮平服用后会让患者体重增加,但对一些食欲不佳体重明显降低的抑郁症患者是个好处。12、服用抗抑郁药物会让患者大脑变迟钝。不少患者误认为服用抗抑郁药物会使自己大脑变迟钝,变傻。其实抑郁症的一个症状是大脑思维变迟缓,不灵活。因此如果抑郁症得不到及时治疗的话,会让患者感觉变笨,头脑反应变慢。服用抗抑郁药物后会让患者大脑恢复正常。13、服用抗抑郁药物心情好了,就不再服药了。抑郁症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为改善这种高复发疾病的预后,防止复燃及复发,目前倡导全病程治疗。急性期治疗8-12周,主要是控制症状,达到临床治愈,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巩固期治疗4-9个月,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定,复燃风险较大,继续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并强调治疗药物剂量保持不变。维持期治疗时间研究尚不充分,一般倾向于2-3年。多次复发(3次或以上)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14、心情不好时才服用抗抑郁药物。很多抑郁症的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只是在心情特别不好时才服药,心情好转就不服药了。作为医生经常反复叮嘱患者,抗抑郁药物起效需要时间,心情不好时再服药时药物起效也没有那么快的。最好是遵照医嘱,坚持服药。15、做心理测试就能判断是不是抑郁症。抑郁症的诊断和躯体疾病不一样,它的诊断不是依靠仪器,主要是依据医生对患者详细的精神检查,心理测试只是一个工具,它的结果需要结合医生的问诊。单纯的做心理测试就诊断患者为抑郁症是错误的。另外,做一些化验检查的目的是评估患者的躯体健康状况,是有必要做的。16、严重抑郁症也不住院。一些抑郁症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已经出现自杀想法,准备实施自杀;有过几次自杀行为幸好被家人抢救过来;出现幻觉妄想症状;有严重的拒食木僵情况;伴有严重躯体疾病;门诊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医生判断患者的情况比较严重的,建议专科医院住院治疗。但患者及家属对本病没有足够认识,仍然不愿意住院治疗,那就非常有可能出现一些悲剧。介绍:唐建军医生,医学硕士,心理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深圳市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任职于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三甲医院)心理卫生科(失眠门诊)。2006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香港葵涌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等地进修学习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对诊断和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健康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成人ADHD、青少年多动症等常见心理/精神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