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中年女性中较多见。甲状腺结节分良性及恶性两大类,良性结节占绝大多数,恶性结节不足1%。临床上有多种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退行性变、炎症、自身免疫以及新生物等都可以表现为结节。甲状腺结节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多发结节比单发结节的发病率高,但单发结节甲状腺癌的发生率较高。 发现甲状腺结节不用紧张,就医检查一下甲状腺功能、抗体以及甲状腺B超。在所有的无创检查里,甲状腺B超对结节的良、恶性判断是最经济简单有效的方法,如果B超结果可疑,可以做一个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抽取少许组织细胞送检病理明确诊断。 即使确诊为甲状腺癌也不要以为世界末日到了,大多数甲状腺癌手术可以彻底治愈,预后和良性结节一样。即使有转移,手术后结合放疗等方法也可以长期生存,在所有的癌肿里,甲状腺癌可以算一个预后最良好的疾病之一。
临床实例 上午八点,我准时出现在糖尿病专家门诊。刚一落座,就进来一位风尘仆仆的外地患者,心急火燎地向我述说了他的病情:“两年前,我查出有糖尿病,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坚持用药,多次化验空腹血糖都基本正常或略微偏高。近几个月以来,老觉着手脚发麻,看东西模糊,并且尿里查出有蛋白,通过翻阅有关书籍,才知道这些都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王主任,照理说我的血糖控制得一直还算不错,怎么会出现并发症呢?”“您所说控制得好仅仅是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高不高呢?”我问。“我平时去医院一般只查空腹血糖,偶尔查过两次餐后血糖好像都高,但我觉得餐后血糖高与进餐量过多有关,没引起太大重视。”病人回答说。问题就在这里。人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餐后状态(指进餐后4~6小时内),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对全天的平均血糖影响更大。一般说来,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要高一些,但不能超出太多,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不超过7.8mmol/L。如果经常超过11.1mmol/L,将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如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四肢麻木等。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使空腹血糖控制满意,而且要使餐后血糖保持在良好水平。并发症的罪魁祸首是餐后高血糖,餐后高血糖决对不可小视。餐后血糖还是早期诊断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因为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空腹血糖往往正常,而首先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这时如果只测空腹血糖,很容易被漏诊。很多糖尿病患者一查出来就已经有了并发症,这与没查餐后血糖、确诊时间太晚不无关系。那么,既然餐后高血糖意义这么大,应该怎么控制呢?“控制餐后高血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饮食上应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食多餐;药物可选择糖苷酶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小肠内分解糖类的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和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另外,快速、短效的胰岛素促泌剂,对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也很好。”我回答说。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甚至包括部分医生在内往往比较重视“空腹血糖”,而对“餐后血糖”的意义不甚了解,更不太重视。在诊断糖尿病或治疗后复查时只化验空腹血糖,而不注重对餐后血糖的检测。殊不知,餐后高血糖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如此做法,既不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也不能全面反映患者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更不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1.检查餐后血糖有助于及早发现“糖耐量减低”人群和“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血糖逐渐升高,“正常人群”首先进展为“糖耐量异常”患者,而后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在上述演变进程中,患者往往先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后才是空腹血糖升高。这是因为,在整个病程的早期,病人基础胰岛素分泌尚能满足机体所需,故空腹血糖往往正常;而进餐后由于血糖迅速升高,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大增,此时由于患者的胰岛储备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故餐后血糖往往偏高。一般认为,餐后血糖升高比空腹血糖升高要提早3~5年,因此,通过检查餐后血糖,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糖尿病减低”患者,通过对其实施早期干预,能够大大减少其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使糖尿病的诊断提前3~5年,这样可为早期治疗争取时间,对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具有重要意义。2.控制餐后血糖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众所周知,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同时也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国外一项大规模的“糖尿病干预研究(DIS)”,对糖尿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的关系做了11年的随访调查,结果显示两者皆与餐后血糖有关,而与空腹血糖关系不明显。DECODE研究也发现,糖尿病患者早死的危险性随餐后2小时血糖增加而增加,而空腹血糖影响不大。这些研究都说明,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且比空腹血糖能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风险。因此,通过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等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3. 控制餐后血糖有助于血糖整体控制达标血糖控制的好与坏,不能光看“空腹血糖”,还要看“餐后血糖”,更重要的是要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后者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水平的金标准。我们知道,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患者都处在餐后(指进餐后4~6小时内)状态,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对全天的总体血糖贡献更大,因此,控制餐后血糖,有助于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血糖总体控制达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查统计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罹患慢病的比例为81.1%。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感染带状疱疹病毒风险增加84%,罹患带状疱疹后,严重的无法缓解的疼痛刺激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增加糖尿病管理难度,在血糖控制良好(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在罹患带状疱疹后,有24%出现HbA1c>6.5%;COPD患者罹患带状疱疹风险增加41%,罹患带状疱疹对于50岁以上COPD患者的病情带来负面影响,增加患者比例25.5%、COPD病情加重比例12%、COPD症状加重18.8%;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风险增加34%,50岁以上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后,疼痛强度显著高于无基础病人群,并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因此,老年慢病患者值得更加关注。那么什么是带状疱疹在孩童时期经过飞沫和(或)接触了该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原发感染引起了水痘。水痘愈合后残余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当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抵抗力降低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大量复制,穿透皮肤,引起带状疱疹。在民间俗称“缠腰龙”或“蛇盘疮“。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发疹前有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患处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成簇状分布不融合,继而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中华皮肤杂志2018年6月第51卷第六期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带状疱疹最常见并发症皮疹愈合后最痛苦的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定义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PHN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60岁和≥70岁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者分别约为65%和75%。30%~50%的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据资料估计我国约有400万的PHN患者。(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常伴情感、睡眠及生命质量的损害。45%患者的情感受到中重度干扰,表现为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有研究报道,60%的患者曾经或经常有自杀想法。超过40%的患者伴有中-重度睡眠障碍及日常生活的中-重度干扰。还常出现多种全身症状,如慢性疲乏、厌食、体重下降、缺乏活动等。其疼痛程度越重,活力、睡眠和总体生命质量所受影响越严重。且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家属也易出现疲乏、应激、失眠以及情感困扰。(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带状疱疹怎样治疗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疼痛,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防止皮损扩散,预防和减轻PHN等并发症。抗病毒药物是带状疱疹临床治疗最常用药物,能有效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少新皮疹形成,减少病毒拨散到内脏。应在发疹后24-72h内开始使用,以迅速达到病维持有效浓度,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带状疱疹如何预防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手段我国批准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用于50岁及以上成人预防带状疱疹。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可以使50岁以上的人群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降低97.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下降91.2%。接种后长达十年保护效力依然可以达到89%。推荐年龄在50岁及以上且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无论个体是否有水痘感染史或接种水痘疫苗)尽早去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中华医学杂志2022年3月1日第102卷第8期带状疱疹疫苗预防接种专家共识)
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合作妊娠、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糖耐量异常。研究表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不仅对母婴危害很大,而且增加了母体和子代远期发生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对于妊娠结局的影响取决于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及并发症合并情况,其中血糖控制是关键,血糖控制不良将严重影响母婴结局。那么,孕期的糖妈妈应该怎么控制血糖呢? 糖尿病专家指出,孕期妈妈一个人的健康关系着两个人的健康,孕妇的身体状况直接关系着胎儿的身体健康水平。很多的孕妇都会有高血糖的症状,孕妇患有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增大,儿出生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加大。 因此,在怀孕期间控制血糖显的极为重要。如下是专家总结的,孕期个阶段和产后控制血糖的一些知识,希望对广大孕期糖妈妈有所帮助: 刚刚怀孕的时候 孕妇体内此时还存在许多特有的抗胰岛素的激素,使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如果不能维持这一生理性代偿变化,就会导致血糖升高。但是不吸烟、少吃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等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怀孕5、6月时发现尿糖阳性 出现怀孕中期发现尿糖阳性的情况时,孕妇不要过于紧张。尿糖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它不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依据。尤其是在怀孕4个月之后,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下降,而且其他非葡萄糖如乳糖排出不断增多,所以许多孕妇常会出现尿糖阳性,但此时血糖却是正常的。因此不能因为妊娠期尿糖阳性就以为自己得了糖尿病,而应该通过进一步检查(如血糖筛查、糖耐量试验)确诊。 假如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 有些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听说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生的婴儿,将来体格和智力发育都会比正常儿童差,担忧之下往往在孕期大量服用不同类型补充剂,但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确实会产生多种影响,但对这些影响的主要预防手段不是补充”外源“,关键还是控制好血糖。 如果已经分娩 产后随着胎盘的排出,体内分泌拮抗胰岛素的激素量急剧减少,胰岛素需要量明显减少,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不需要再用胰岛素,而且部分人的血糖水平在产后6周会恢复正常。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产后会转化为2型糖尿病。
肠促胰素是一类由肠道分泌的可促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作用的因子。其英文名incretin是由intestine、secretion和insulin组合而成。1902年Bayliss和Starling首先描述了从肠道粘液提取的可促进胰腺分泌的一种因子。132年被命名为肠促胰素。GLP-1是人类的一种肠促胰素。DDP-4是可灭活GLP-1的一种酶。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王新军 Nauck等观察了在人体肠促胰素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8名健康志愿者过夜空腹后给予口服50g/400ml葡萄糖或静脉输注葡萄糖180分钟。结果显示静脉血浆葡萄糖的变化相似,但是与静脉葡萄糖输注相比,在口服葡萄糖组,胰岛素应答明显增强,提示肠促胰素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这种在口服糖负荷后所引起的胰岛素反应要强于相似血糖谱时静脉糖负荷所引起的胰岛素反应。这个现象被称作“肠促胰岛激素效应”,因为它是由于口服葡萄糖而非静脉注射葡萄糖后所导致的肠促胰岛素激素的分泌所引起。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与代谢正常的健康对照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口服糖负荷组和静脉给予糖负荷组所产生的血糖谱基本相似,尽管两组口服糖负荷后的胰岛素水平均高于静脉糖负荷,但糖尿病患者的肠促胰岛素效应仍明显减弱。目前,在人类发现的肠促胰素主要有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ucagon-Like Peptide 1 ,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GIP)。这两种多肽均与胰高血糖素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健康人体内的肠促胰岛激素GLP-1主要由回肠和结肠的L细胞分泌,在人体内的基础浓度大约为5~10pmol/L,餐后浓度可升高2~3倍。其生物活性半衰期仅有大约2分钟,主要的灭活酶是DPP-4。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明显下降,但其生物学活性并未受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GLP-1产生后很快被DPP-4灭活。目前基于肠促胰岛激素的研发策略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开发模拟GLP-1作用的药物即GLP-1类似物(这种药物不被DPP-4降解),第二种策略是开发DPP-4抑制剂,即延长内源性GLP-1活性的药物。DPP-4抑制剂可升高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从而增加和延长其活性作用。下面以西格列汀为例说明DPP-4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进食刺激胃肠道迅速释放肠促胰岛激素:GLP-1由主要位于远端肠的L细胞分泌,GIP由近端肠道的 K细胞分泌。这些肠促胰岛激素发挥众多有益作用,包括葡萄糖依赖模式地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反应,减少胰腺α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所引起血糖水平的升高,增加胰岛素水平提高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胰岛素反应和降低胰高血糖素而减少肝葡萄糖产生。肠促胰岛激素通过二肽基肽酶4 (DPP-4 )迅速灭活。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岛激素效应减低,因此GLP-1水平减低,GIP效应降低。通过抑制DPP- 4西格列汀可有效防止肠促胰岛激素降解可提高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这反过来又增强了人体自身的控制血糖能力。西格列汀增加了有活性的肠促胰岛激素浓度,从而增加和延长了这些激素的作用,最终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主要有西格列汀(Sitagliptin)、维格列汀(Vildagliptin)、沙格列汀(Saxagliptin)和阿格列汀(Alogliptin)。临床研究显示,这些药物单药治疗均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与单用二甲双胍相比,这些药物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也能够明显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评价基于Incretin的治疗药物心血管安全性的研究研究主要有:TECOS、EXAMINE、SAVOR:、CAROLINA、EXSCEL、LEADER和ELIXA等。截至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的DPP-4抑制剂主要有:西格列汀(Sitagliptin)、维格列汀(Vildagliptin)、沙格列汀(Saxagliptin)和林格列汀(Linagliptin)。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总体未发现有明显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体内研究表明,西格列汀不会对CYP同工酶CYP3A4、2C8或2C9产生抑制作用;体外研究表明,西格列汀不会抑制CYP2D6、1A2、2C19或2B6或诱导CYP3A4。但经肝脏CYP3A4/5代谢的沙格列汀,在与CYP3A4/5抑制剂如酮康唑共同使用时,需要将5mg/d减量一半。 总之,目前的研究显示,DPP-4抑制剂治疗可产生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差异的HbA1c, PPG 及FPG的下降,实现全面的血糖控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风险发生率低且体重无或轻微改变;2b/3期大规模人群的回顾性分析显示无心血管事件不安全信号。DPP-4抑制剂为血糖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具有良好的受益/风险比的治疗选择。大规模、长时间评价心血管安全性的临床研究将给我们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病房不仅为患者接受治疗提供必要的场所,还为患者社交提供了便利。病床之间挨得很近,有些病床还共用一个大的床头柜,新患者入院后只要极短的时间便会和左右临床熟络起来,而且熟络后便会像处了几十年的老邻居一样家长里短无所不聊。 聊天内容包罗万象,从国家大事到锅碗瓢盆,不过聊天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当然是医生和药物。“我听说哪个哪个大夫可厉害了,那谁的病就是他治好的。你哪天什么时候再去挂他的号看看,一挂就能挂上。”“你说那个几床怎么这么年轻就得这么个病,以后可怎么办啊?”“大夫给我开的这个药挺好使的,血糖确实降了不少,这药叫什么名字来着,你等着我找药盒给你看看。” 病友聚到一起,总喜欢相互打听对方用了什么药。有时两个人血糖的情况明明差不多,可大夫给开的药却完全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大夫平时是根据什么给患者开药的呢? 不爱动的王女士 12床的王女士最喜欢待在病房里,倒不是她不爱出去和人家走动,只是她特别怕热。虽然已经是秋高气爽的天气了,可刚去楼下送走来探病女儿的王女士又是一身汗。王女士说年轻的时候她还不怕热,就是退休之后开始胖了起来,走不了两步路就一身的汗。而且因为太胖了,越发觉得走路时膝盖使不上劲了。 前几天,王女士因为血糖控制不好,空腹血糖(11.3mmol/L)太高从门诊直接办理了住院,目前正在服用医生开的二甲双胍。住院调理几天后,王女士的血糖确实下来了,而且医生告诉王女士,坚持治疗一段间体重也会有所下降。 专家点评: 二甲双胍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在欧美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使用。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肝脏释放糖原,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对控制空腹血糖有良好的作用。而且服用二甲双胍后,患者体重会有所减轻,所以十分适合空腹血糖高并且体形肥胖的患者。 “长寿”的李师傅 李师傅今年40多岁,跟病房里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同志相比,他只能算个“小年轻”,但大家都爱开他玩笑叫他“长寿”。为什么“小年轻”会和长寿联系起来呢?因为李师傅个子高高的,可身上还没二两肉,看起来长长瘦瘦的,所以大家都叫他“长瘦”,久了就变成“长寿”了。 李师傅刚踏进糖尿病这个圈子没几天,他是上个月体检的时候查出来患糖尿病的。和前面的王女士一样,李师傅也是空腹血糖高,但住院后医生却一直在用磺脲类药物给他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师傅不但血糖平稳了些,脸上也有点肉了。 专家点评: 磺脲类药物控制空腹血糖作用良好,对餐后血糖的控制作用比较一般。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所以接受治疗的患者必须有一定的胰岛功能。像李师傅这样的新患者,胰岛功能受损还不十分严重,就可以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并且磺脲类药物有长体重的作用,所以“长瘦”的李师傅就比不爱动的王女士更适合接受磺脲类药物的治疗,不然王女士就会更不爱动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临床上很多患者听说服用磺脲类药物会导致低血糖,那主要是因为服用剂量不准和没有严格遵循禁忌证的原因。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缓释片剂类的磺脲类药物作用持久平和,有效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所以,大家不要因噎废食,只要正确使用,磺脲类药物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新诊断的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上可以应用非磺脲类促泌剂。促泌剂主要通过关闭胰岛B细胞膜上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而促进胰岛素分泌,非磺脲类促泌剂对胰岛B细胞上的钾离子通道选择性更强,因而其特异性更高。 临床上应用非磺脲类促泌剂 瑞格列奈(苯甲酸衍生物)所得数据显示,它特异性地促进早相胰岛素分泌的能力,使它可以使胰岛素分泌峰值与餐后血糖升高的峰值更加协调。在血糖控制相近的前提下,瑞格列奈治疗组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比磺脲类治疗组降低60%。不仅如此,已有研究证实,瑞格列奈不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 刘奶奶的少女心 花白头发的刘奶奶是南方人,个子不高,头发盘了个髻,平时和大家说话的声音软软的,不管是吃完饭还是喝完水,她都要掏出一块小花手绢擦擦嘴,大家都非常喜欢她。可是刘奶奶最近和大家说话的时候有时会突然跑到厕所去,出来的时候两颊泛红。大家问她怎么了,她只推说肚子最近不太舒服,可能吃坏了什么东西。 刘奶奶岁数大了,肝肾功能有些衰退,餐后血糖控制得不太理想,前些日子才刚住进来。医生根据刘奶奶的状况给她服用阿卡波糖后,她的症状有所缓解。医生说阿卡波糖常见肠道反应,排气会增多(比较容易放屁),也会引起腹痛和腹泻,要刘奶奶留心观察。这下大家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原因。可是刘奶奶每次都两颊泛红,就跟害羞的小姑娘一样,所以大家即便心知肚明,却不点破,只当没事发生。 专家点评: 阿卡波糖属于α-糖苷酶抑制剂,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葡萄糖甙水解酶,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成葡萄糖,使糖的吸收相应减缓,因此具有使餐后血糖降低的作用。但也正因如此,糖类在小肠内的吸收变缓,停留时间延长,经肠道细菌分解产气增多,因而可引起腹胀、腹痛及腹泻等症状,服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阿卡波糖主要在肠道降解或以原形方式随粪便排泄,不经过肝肾代谢,几乎不进入血液循环,所以对肝肾几乎没有影响。它非常适合刘奶奶这种肝肾功能衰弱且餐后血糖较高的患者。但是如果制药厂家能考虑到像刘奶奶这样生性腼腆患者的苦楚,将来研制出可缓解排气症状的剂型,相信会受到更多患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