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湿气,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体湿是怎么形成的呢? 体湿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运动。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会越多,缺乏运动的人经常出现身体沉重和四肢无力的症状,这就是湿气重的表现,久而久之身体还会出现其他疾病。 2.饮食贪凉。经常食用凉性的食物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湿邪创造了入侵的机会。 3.过量饮酒。长期过量饮酒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也会加重人体内的湿度。 4.人体本身气血不足,脉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减弱,从而导致身体中的器官代谢速度变慢,使脾胃会受到伤害,身体中的水分就会堆积排不出体外,因此就会让很多人出现体内湿气的情况。 5.口味重。油腻、过咸及太甜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及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加之胃肠动力不足就会阻塞经络,成为能量的垃圾。 怎么判断自己体内有湿气了呢? 有病人体内,有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1、看大便: 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体内必有湿。 (2)大便虽成形,但大便有一些粘在马桶上,这也是体内有湿的表现,因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便秘,大便不成形,说明体内的湿气已很重了,湿气粘腻性使大便粘在肠子上而不能排出。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一般医生往往就病论病,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2、看起床的状态: 有的人早上七点起床还觉得困,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就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 如何对付体内湿气呢? 排除体内湿气的方法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呢? 1、喝薏米红小豆粥(用豆浆机做):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 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身体发福也是肿,叫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又不伤身体。尤其对中老年人减肥,效果很好。 经常有人自作聪明:“我熬薏米赤小豆粥时,加上一小把大米,粥就熬稠了。”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因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无论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这种清的性质,把体内的湿除掉。加进了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赤小豆、薏米的功效就大打折扣了。 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汤?这个汤是养生佳品,没什么副作用,可以喝的。但针对不同症状的人,可适当做一些加减法。体质偏寒的人,可加点温补的食物,如桂圆、大枣等;失眠者,可加一些莲子、百合;女性朋友痛经,可把薏米去掉,熬点赤小豆汤,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可以缓解疼痛。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桂圆。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汤洗脸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子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但生姜不可多放,多放使粥变辣了。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需要注意的是,妇女产后保养时,喝赤小豆薏米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以形补形,是补肾的佳品。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赤小豆汤中同煮,可润肺、化痰、止咳。 2、运动排汗运动出汗能很好地去湿气。 夏天一定要把身体里面的汗排出来,否则湿气太重,到了冬天便会得病。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非常有益,可以活络身体器官,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3、用艾草:点燃后在关元穴烤即可。 4、少盐,帮助肾排水 5、适当午睡 6、戒烟戒酒 7、早上吃三片姜 8、饮食清淡适量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食品会使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使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多食。 9、避免环境的潮湿尽量减少在潮湿环境中活动。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注意: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下雨天减少外出。不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摄取水分要适量。
因为我的这类病人比较多,所以单独列出饮食注意事项,只是我的个人建议,不能当作专家共识! 阑尾及胆囊手术后的患者,手术后病人会或多或少出现一定程度的肠黏连,甚至肠梗阻,给病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的饮食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和适应,同时手术和麻醉对病人恢复有一定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饮食结构和食量的控制: 1.循序渐进,少食多餐!(1)从手术后开始试饮水到流质饮食再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2)每次的量可以从1/3-1/2(一次性纸杯的量)开始,每次进食间隔1-2小时,每日可进餐5-6次,再逐渐适应加量至能够耐受量;(3)就餐后适当活动,睡前的最后一顿量可以适当减少。 2. 饮食的种类调整:手术后病人的食物选择上,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的易消化的饮食为主,不宜摄入过多的糖类饮食和碳酸类饮品!牛奶,豆浆在术后一两天不建议服用! 3.通过短暂时间的饮食调理和一段时间的适应,饮食逐渐恢复正常即可! 最后,祝您早日康复!
暑期中,每天都有好多小盆友来做包皮手术,今天在门诊做了一小时,就有5个家长带孩子来咨询包皮、包茎问题! 问题如下:1、医生,我家孩子包皮有没有问题,问题大不大?2、医生,我家宝宝如果要切包皮,几岁合适?3、做这个手术风险大吗?4、做了这个手术,对宝宝以后有什么影响? 基于以上问题,我一一解释一下! 首先,婴幼儿期包皮过长,包绕丁丁使龟头及尿道外口不能显露,这是生理性包茎!随着年龄增长,丁丁和包皮逐渐发育,青春期时,包皮向后退缩,至成人期龟头露出,但仍有一部分成人,包皮完全覆盖阴茎头! 包茎:包皮长,覆盖阴茎头,上翻包皮(用手将包皮往下撸)不能显露阴茎头。 包皮过长:上翻包皮能显露阴茎头。 第二: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包茎上,1、妨碍丁丁发育;2、可致感染甚至致癌;3、影响排尿;4、影响女性健康(你懂的)。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知道手术是必要的!而且,手术只要不找莆田系做,风险是极低的!但是,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手术,因为生理性包茎的原因,大部分孩子3岁后会自然好转,5岁后若孩子仍存在包茎,则自行好转几率很低,应考虑手术!若包皮反复感染或反复发生嵌顿,则无论几岁仍应手术治疗! 个人建议,如果是包茎,青春期之前必须把枪修好,如果是包皮过长,可以在结婚之前再把枪打磨好! 本文系张小智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口臭是一种常见症状,在生活中常会引起难堪,故求医者甚众。 口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为口鼻局部疾患,细菌滋生,化腐成秽而口臭。二为体内疾患所致。如嗜食辛辣厚味之人,虚火郁热蕴于胸胃,或肺为火灼、腐肉为脓而吐脓血之肺痈者;气滞血瘀、代谢壅滞等影响肺胃之气,上逆入口者出气皆臭。 预防: 1、培养重视口腔卫生的习惯,做到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2、饮食要有规律。多吃蔬菜水果,粗细搭配,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3、防止消化不良。当出现消化不良时,可适当服用一些助消化和胃肠动力药。 4、注意预防并及时治疗龋齿及排列不齐。少吃甜食,特别是睡前不吃甜食。 5、用中药芦根、薄荷、藿香煎液,或1%的双氧水、2%的苏打水、2%的硼酸水等,选择其中一种含漱,可减轻或消除口臭。 5、注意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要处理原发病
很多人打算去看中医,但是不知道该准备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显得手足无措。多数人也不知道看中医该注意什么,到了医院才想起忘了带这带那,这不仅不利于医生全面了解病情,还有可能延误对疾病的正确诊治。那么,看中医究竟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看病前不化妆,尤其不要抹粉、涂唇。化妆后,其面、唇的真实颜色会有所变化,不利于望诊和对疾病的判断。可简单洗洗脸,但要注意刷牙时不能用牙刷刷洗舌苔。有些疾病舌苔往往比较厚粘,感觉很不舒服,但恰好是对疾病的重要判断依据。 二、到了医院先休息一会儿。先稍事休息以后进入诊室看病,并保持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因为运动、生气后会引起脉搏、面部色泽、乃至语调的变化,不利于对疾病的正确判断 三、看病前把疾病的化验结果、诊治记录、病历等准备好。将自己病情及不舒服的感觉(如口干、口苦、疼痛、头晕。麻木、水肿、饮食、睡眠、大小便、月经、白带、性生活等)回忆一下,记不住可以用笔写下来如实提供给医生,因为往往有的患者在看完病后才想起还有某些症状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未说。有时某些难以启齿的情况也应该准确地提供给医生,这些对于医生综合了解病情,调整用药都非常重要。 四、伸舌头不要紧张用力。因为伸舌头紧张用力,舌尖肌肉收缩,淡舌会变红,红舌会变更红。舌伸得过久,舌下静脉受压,舌质可以变青紫,也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诊。 中医的诊疗过程与西医不同,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所以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比较多。在中医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听从医生的指导,避免自作主张,影响了诊断。希望上面介绍的内容能够给您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