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7-11日跟随王三虎教授门诊日记因王老师每月分别在西安及柳州双城坐诊,虽然周末仍然照常上专家门诊。我工作的城市台州全城正在全力抗台,而这里却艳阳高照。我和王老师的研究生小杨早早的来到诊室等待王老师出诊。在此期间我无意间发现了一本2011年的门诊日志(当时还没有实现门诊电子化),并漫不经心的进行翻阅,但很快里面的信息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深思。2011-3-10日门诊日志提示上午总门诊数80,其中初诊病人14位,复诊率达80%,最多的一位患者复诊次数为191次,涉及疾病包括肺癌、乳腺癌、肠癌(直、结肠癌)、食道癌、淋巴瘤、肝癌、膀胱癌、胃癌、白血病、脑血管瘤、脂肪瘤、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良恶性肿瘤,尤其以肺癌、乳腺癌、结肠癌、肝癌最多,而且大部分均是伴有转移或复发且以中医药治疗为主。除肿瘤外还包括慢性胃炎、冠心病、水肿、痰饮、咳嗽等其他内科杂病。通过这本日志仿佛看到了王老师一直以来不断忙碌的情形,明白了王老师为什么能在中医肿瘤临床上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深深的体会到王老师著作中的呕心沥血.......。 正当我还在沉思之时王老师进了诊室,上午的门诊也马上开始。首先来复诊的三位患者治疗效果均非常好,给初次接触中医肿瘤的我如同早晨的咖啡让我惊奇和兴奋。第一位是88岁的周老太,8年前患结肠癌予以手术后出现脑转移,同时查出乳腺癌,因年龄大未进行放化疗,后一直在王老师门诊单纯服用中药治疗。患者虽然88岁但精神爽朗,耳聪目明,行动敏捷。因第一次遇到我不断对我说是王老师救了她的命,以后这条命就赖上王老师啦。王老师予以三物黄芩痰+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患者开心的离去。第二位患者李先生57岁,患结肠癌肝转移11年,也是一直在王老师门诊单纯服用中药治疗。单纯从患者形体精神状态看怎么也不会相信是有11年的结肠癌肝转移病史。我很想知道患者目前的影像学资料如何,就问患者你现在的CT片子带来没有。患者说11年前做了太多的检查到最后什么办法都没有,还是王教授的中医救了我,所有现在一般不怎么复查CT。 该患者结肠癌肝转移目前在王老师门诊坚持服药11年第三位患者是48岁的罗先生,9年前因乙型肝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量腹水,当时多次出血分别在南宁、桂林诊治疗效不佳后在他人介绍下找到王老师,王老师予以自拟保肝利水汤、软肝利胆汤等加减治疗后病情逐步好转恢复正常工作,目前一直在王老师门诊予以单纯中药治疗。患者既往面色黧黑慢性肝病面容,而目前颜面红润,怎么也难以想象9年前是一个晚期肝硬化的患者,最让我难以想象的是患者一直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我是肝病专业的博士,从事肝病临床多年,又先后到国内外顶级医院学习,对肝病的诊治非常熟悉,既往一直认为单纯的中医一定不可能在肝病临床方面优于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看来中医确实博大精深,我需更加努力学习王老师的经验。医者仁心微信号xhddoc1976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谈中医治疗疑难危重病该患者是我硕士刚毕业第二年诊治的一位患者,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慢性肝功能衰竭,曾先后到我院消化科及我科住院多次疗效不佳,最后一次住院我为管床医生,当时患者病情极严重,精神疲软,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腹部隆起如鼓状,身黄如桔子色,面色晦暗,下肢肿至大腿,卧床,胃肠道反应明显,几乎不能进食,反复多次出现低血糖反应,科室医生一致认为该患者已进入终末期,回天无力。当我提出用中医药治疗为主时,患者爱人及患者欣然表示同意,并表示不管结果如何都已经做好最坏的准备。后来患者除予以能量支持治疗外,其他以中医药治疗为主,1周内患者胃肠道症状缓解,小便增加,下肢浮肿缓解,腹围减小,后经3月中医药为主治疗后患者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目前10年过去了,患者已经恢复正常日常农活。该患者的成功得力于及时转换诊疗思维模式,在现代医学认为很多是不可治的时候,往往中医不一定也是不可治,此正所谓多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即多一条路。一个真正的医生不仅仅是站在西医或中医的立场看问题,而是应该站在患者的利益方面看问题。 以下内容为当时患者具体病例资料,专业人士可以继续阅读。患者王**,女性,,58岁。因反复腹胀、双下肢浮肿1 年, 尿黄三月于2005 年5 月5 日入院。患者2004 年初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伴双下肢浮肿在我院消化科住院, 以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脾功能亢进, 予以护肝、利尿、抗炎及补充白蛋白治疗后好转出院。之后, 分别于2004 年8 月、2004 年11 月及2005 年2 月再次因以上症状加重及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在我院消化科住院治疗。但患者腹水持续未消退, 而且近3 个月黄疸持续不退, 遂转入我科。查体: 神志清楚, 精神软弱, 慢性肝病面容, 面色黝黑, 可见肝掌、蜘蛛痣, 四肢及躯干部可见较多皮肤淤斑, 中下肺呼吸音减弱、叩诊呈浊音, 腹部高度隆起, 可见脐疝, 腹壁浅表静脉曲张, 肝脾未触及, 全腹无压痛反跳痛, 移动性浊音阳性, 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生化学检查提示: TBIL238. 0Lmlol/ L、DBIL 123.6Lmol/ L、ALT48u/ L、AST123u/ L、TBA180Lmol/ L、TP 80. 1g/ L、A 27. 2g/ L、G 52. 9g/ L、A/ G 0. 5、PA 61mg/ L、CHE 841u/ L, 凝血酶原时间:28. 7 秒、APT T 53. 4 秒, 血常规:WB C 3. 8×109 / L、RBC 2. 21× 1012 / L、PLT 70× 109/ L; H BsAg、H BeAg 和HBcAb 均阳性,抗H BcIgM 阳性; H BV DNA 5. 6 × 107 co pies/ L; B 超示肝硬化, 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胆泥淤积, 脾肿大, 大量腹水。胸片示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入院诊断: 乙型肝炎肝硬化( 失代偿期) , 脾功能亢进, 慢性肝功能衰竭,胆囊结石、胆囊炎。予以前列腺素E、思美泰、丹参、苦参碱、促肝细胞生长素等护肝及速尿、安体舒通利尿治疗, 并用血浆及白蛋白支持治疗后腹水及双下肢水肿有所减轻, 但先后三次复查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改善。患者出现明显恶心, 呕吐, 口干口苦,纳差,每天多次出现心悸、出汗等低血糖反应,胸闷、腹胀如鼓,下肢明显浮肿,舌苔黄腻脉弦细沉取无力。中医辨证为少阳厥阴太阴夹瘀夹饮。予以和解少阳、升清降浊、兼化瘀利湿。拟方如下: 黄芩10g、黄连6g、法夏9g、干姜5g、党参15g、瓜篓10g 、麦冬10g、厚朴10g、泽兰10g、白术40g 、黄芪45g、茵陈30g、丹参30g、赤芍30g、北沙参15g、桔梗6g 、葶苈子10g 、郁金10g、金钱草10g。同时停用以上护肝降酶退黄药物及蛋白血浆等支持治疗,继续应用速尿、安体舒通利尿。每日多次静脉输入10%葡萄糖注射液, 同时静脉补充维生素、氨基酸。口服拉米夫定, 100mg/ d。用药10 天后患者恶心、呕吐缓解, 食欲增加。尿量增多, 24 小时尿量达3000~ 3800ml, 精神明显好转, 未再出现低血糖反应。服药九剂后复查生化提示TBIL 98. 4Lmlol/ L、DBIL 41. 6Lmol/ L、ALT 43u/ L、AST 87u/ L、TBA 248. 9Lmol/ L、TP701 3g/ L、A 29.1g / L、G 411 2g/ L、A/ G 0. 7, 凝血酶原时间23. 6 秒、APTT 551 0 秒。患者要求出院继续门诊服药。一月后复查HBVDNA 11 2×105 copies/ L。此后, 以上方为基础共服药2 个半月。复查生化学TBIL 24. 6Lmol/ L、DBIL 10. 4Lmol/ L、ALT 43u/ L、AST76u/ L、T BA 24. 7Lmol/ L、TP 70. 4g/ L、A 35. 6g/ L、G 34. 8g/ L、A/ G1.02、PA 150mg/ L、CH E 3486u/ L, 凝血酶原时间15. 3 秒、APTT36.4 秒。复查B 超示未见胸腹水。三月后复查HBV DNA< 10×103 copies/ L。目前患者正常从事日常农活。按:该患者按当时西医诊断为慢性肝功能衰竭晚期,众多西医医生认为必死无疑。但按照六经辨证为少阳厥阴太阴合并夹瘀夹饮,予以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及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起效迅速,最终让患者起死回生且恢复正常农活工作,如今回顾不得不深叹经方之神奇,也深刻体会内经之“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医者仁心微信号xhddoc1976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由于临床工作过于繁忙感觉整理病案也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今后病案分享将尽量简化,只对辨证思路及治疗用药作简要解释,如果阅读者有兴趣或不太理解之处可以私下交流。本期病案主要包括腺癌多发转移伴多浆膜腔积液及下肢重度浮肿应用利尿剂疗效不佳,予以升陷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加减三剂显著改善,下肢浮肿基本消退案;肺癌骨、脑转移应用温阳治疗2月余整体状况明显好转案;慢阻肺并肺癌予以中药治疗2月余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案;腹痛3年予以归脾丸+丹参饮治疗一周缓解案;慢性胃炎反复门诊及住院治疗疗效不佳分别予以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逐步缓解案;反复胸闷心慌10年多方诊治无效,经过近2月调整分别予以血府逐瘀汤、乌梅丸疗效不佳,最终予以半夏瓜蒌薤白+丹参饮+生脉饮而收佳效案;耳鸣耳聋十年初获佳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而稍调整药物后无效,再次调整后再获佳效案;坏死性淋巴结炎间断应用激素治疗反复5年应用中药消瘰丸+二贝母汤加减获得近期佳效案;胶质瘤术后复发头昏头痛2月来一直依赖激素及甘露醇予以泽泻汤+温胆汤加减治疗后激素剂量减少头昏头痛缓解且对答反应较前灵敏,口齿较前伶俐案。下面详述对以上病案。腺癌多发转移伴多浆膜腔积液及下肢重度浮肿案患者,谢**,男,67岁,因恶性肿瘤脊柱转移术后,放疗后半年,胸闷气促10天入院,诊断为“1.粘液性腺癌多发转移2.颈椎转移癌术后、放疗后3.多浆膜腔积液4.2型糖尿病5.高血压6.肾功能不全,患者双下肢、阴囊重度水肿,CT示两侧胸腔、心包、腹腔、盆腔积液,予以速尿利尿治疗10天浮肿无明显消退,仍小便量少。要求中医会诊。2016-3-16日首诊见:胸闷难以平卧,干咳无痰,纳不下,纳后腹胀明显,口干不欲饮,大便三日未解,口苦小便量偏少,乏力明显,舌苔白厚腻,舌质暗红脉沉弦。诊断及辨证:粘液性腺癌多发转移(三阴虚水饮内停)处方:小柴胡+升陷汤+五苓散+葶苈大枣汤加减 5剂黄芪45生晒参12升麻5泽泻30泽漆30桂枝10茯苓30制大黄10生白术20柴胡10法夏20炙甘草6大枣30葶苈子30生姜122016-3-21二诊,诉胸闷较前减轻,双下肢浮肿明显消退,阴囊肿较前减轻,大便仍欠畅,小便可,口干口苦明显减轻,纳食增加,仍有活动后胸闷气促,舌淡红苔厚腻稍黄,脉左弦。处方:守前方加减,改生晒参18,生白术60。注:对利尿剂无效者,中医治疗应考虑调气机,畅三焦水道。该患者久病重病大气已虚下陷,三焦不畅,水湿弥漫三焦,胸腹盆腔及下肢水湿泛滥,故予以升陷汤升补下陷之大气,予以小柴胡汤调节少阳枢机,通调三焦,予以五苓散配合葶苈大枣汤利水通阳,治疗上下下焦水饮泛滥之标,全方配合标本兼治故可获得短期之佳效。此案与上周心衰、肾功能不全案应用200毫克速尿无效而予以小柴胡汤加减后当晚小便量超过一千毫升案可互参,验证通调三焦而通水道之理。晚期肺癌脑、骨转移案患者,商**,男,68岁,其女儿为某省中医药医生,诊断肺癌脑转移,予以放疗2月后脑部病灶减少,1月前出现淋巴结、骨、胸膜及胰腺转移,予以化疗后颈部淋巴结明显缩小,但患者乏力明显,精神疲软,食欲差,腹胀、腹部不适,大便无力,怕冷。舌苔白厚腻,服用中药治疗无效。后在我同学介绍下微信就诊。2015-1-30日首诊,诊断为肺癌脑、淋巴结、骨、胸膜转移(三阴证伴风寒湿邪内停)处方:海白冬合汤(王三虎教授自创方)+厚积薄发汤(吕英教授自创方)加减附子15干姜20炙甘草30山茱萸30红参15生白术60海浮石30白英30麦冬12百合12杏仁12法夏20生牡蛎30砂仁10(后下8分钟)炙鳖甲30狗脊15骨碎补30威灵仙202016-2-05日,患者家属反馈患者服用中药一剂后舌苔白腻消失,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守前方加并扁豆衣10六神曲30。患者家属对一剂药物可以让白厚腻舌苔消退称奇不已。后患者基本以上方加减,最近一次网上就诊时间2016-3-24日患者无明显怕冷,纳食胃口好,体力好转,可帮忙做一些简单家务,可以偶尔逛逛菜市场,腰髋关节疼痛缓解,止痛药物减量,仍大便不畅。处方:制附子20干姜30炙甘草40山萸肉40红参30生白术120浮海石30白花蛇舌草30麦冬12百合12杏仁12当归20扁豆衣10法夏20生牡蛎30砂仁10(后下)鳖甲30狗脊15骨碎补30肿节风20威灵仙20决明子30肉苁蓉30枇杷叶10制大黄10茯苓20 7剂注:患者虽然之前应用众多中药治疗但一直舌苔白厚腻无改善,但应用此中药一剂后即消退,再次证实患者三阴虚寒为本,风寒湿为标,故予以治病求本,标本兼治后获得短期快速疗效。患者之肿瘤广泛转移邪毒扈张,非大剂量附子温阳散寒攻毒而难以奏功,但目前医疗体制限定附子之剂量而拘束中医之手脚。另外该患者应用大剂量红参,整体价格较贵,而这是我目前在门诊临床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肺癌术后案患者王**男,74岁,首诊日期2016-2-03日,有慢阻肺、肺心病、肺癌术后2年半,刻诊:饥而食不下半月余,腰腿酸软,时有流鼻血,时有气喘,咳痰色白量多,无口干口苦,大便日2次不畅,小便频数量少,双下肢肿,舌暗胖苔白脉弱。诊断:肺心病,COPD,肺癌术后(脾肺两虚,痰浊上犯)处方:1.己丑六君汤加减 7剂2.茶碱缓释片0.2g po q12h生晒参12白术30茯苓30炙甘草30山萸肉30五味子10神曲20清半夏202016-2-11日诉服药后较前有所好转,咳白粘痰难咳出,小便频,舌胖大苔白腻,脉弱,守前方加扁豆衣10泽泻30牛膝152016-2-18日第三诊,诉好转,咳白痰难咳出,小便频好转,舌胖大郁红苔中根部白厚腻脉弱,守前方改泽泻10加熟地黄302016-2-25日诉喘气、痰不易咳出较前好转,精神明显好转,纳食较前增多,但仍有饥饿而每次吃不多,口唇轻度紫绀,小便好转,舌郁红苔白脉沉弱,守前方加蛤蚧1对附子5g2016-3-02日诉有咳痰,喘气,纳可,夜尿5-6次,舌脉同前。处方:海白冬合汤加减(王三虎教授经验方)7剂2016-3-10诉痰白粘咳不出,活动后有气促夜尿5次,纳食正常,舌胖郁红苔白无口苦口干脉沉。处方:守前方加五味子10熟地黄402016-3-17日诉咳痰较前减少,仍有咽部痰,气喘减轻,夜尿3-4次,手凉,纳食正常,舌郁红苔薄白脉沉。处方:守前方改熟地60生晒参15牡蛎30浮海石30清半夏20杏仁10当归15炙甘草10白英30麦冬10百合10五味子10熟地黄60蛤蚧1对桔梗10鳖甲24注:该患者虽然病程长,基础疾病多,但始终抓住肺脾肾本虚为主,初期因纳不下予以健脾为主兼以化痰,待脾胃功能恢复后予以脾肾双补,消补兼施,虽然药物平常,但患者临床症状逐步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脑胶质瘤术后2年复发案患者,女,56岁,我院同事母亲,脑胶质瘤术后2年复发3月余。首诊时间2016-2-29日诉:头胀痛3-4月,近2月一直应用甘露醇及地塞米松5mg治疗但只能维持18小时,以早晨明显,时有恶心,时有视物旋转及双影,易疲乏,夜间睡眠时易肢体抖动,晨起口干口苦明显,大便日一次,纳可,出汗少,舌红苔腻微黄,脉细沉。诊断及辨证:脑胶质瘤术后(少阳热化夹饮)处方:小柴胡+温胆汤+泽泻汤加减 7剂泽泻30白术20葛根60川芎20生晒参12远志10菖蒲10茯苓30陈皮10炙甘草10竹茹10半夏20枳实10柴胡10黄芩10徐长卿10补骨脂15桑寄生15狗脊15蜈蚣2条全蝎6g2015-3-07日诉头昏胀痛好转,既往每日必须应用甘露醇及地塞米松,否则必头部胀痛难受,昨日未应用甘露醇及地塞米松无胀痛,仍有口干口苦,仍疲乏,舌苔腻微黄,脉沉细,嘱不可骤然停药地塞米松及甘露醇,予以逐步减量,效不更方,守前方改川芎30g。2016-3-14日家属诉患者行走不方便,予以代诊取药,守前方7剂。2016-3-25日诉服用中药后头胀痛减轻,既往近2月一直应用甘露醇及地塞米松5mg治疗但只能维持18小时,目前应用地塞米松2.5-3mg可维持24小时无头昏胀痛,口齿较前清晰,思维较前反应快,纳可,睡眠可,下肢行走左边无力,仍右侧视物模糊,怕冷,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弱。诊断:脑胶质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守前方加巴戟天30 7剂。注:脑胶质瘤多缠绵难愈易反复,在病因病机上与肝肾亏虚及痰饮上犯密切相关,该患者既有肝肾不足,又同时存在痰饮上犯及少阳热化表现,故予以小柴胡、泽泻汤及温胆汤加减以清少阳之热,化上犯之痰饮。加用补骨脂、桑寄生、狗脊、蜈蚣、全蝎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邪,重用葛根川芎配合蜈蚣全蝎直入病邪之所,疾病深入脑髓非虫类药物难以直入病所。坏死性淋巴结炎反复5年案患者姜**,女,34岁,反复颈部淋巴结肿痛5年余,曾两次淋巴结穿刺活检,先考虑肉芽肿性炎予以抗结核治疗无效,后到中山医院穿刺诊断为坏死性淋巴结炎,予以甲泼尼龙片(美卓乐)治疗近2年,但仍反复,目前维持剂量1/4片。2016-1-12日首诊,诉平素无明显不适,劳累后易颈部淋巴结增大及不适,有饥饿感,易早饱,易腹胀,近期有感冒后夜间咳嗽,咽干痒,腹部不适,大便正常,易疲乏,睡眠易醒,难入睡,易上火,口唇起泡,口干口苦,舌郁红苔黄腻,脉沉细弱。诊断及辨证:咳嗽,瘰疬(太阴少阴虚寒,少阳热化)处方:癸巳寒水方(师父吕英教授经验方)+消瘰丸加减附子5炙甘草15白术30茯苓45党参50白芍30玄参30牡蛎30夏枯草30蒲公英302016-1-19日诉咳嗽已愈,腹胀好转,疲软好转,睡眠易醒,无口干口苦,舌郁红脉沉细。处方:消瘰丸+二贝母汤加减(王三虎教授经验方)7剂处方:玄参30牡蛎30夏枯草30蒲公英30茯苓45白芍30忍冬藤50连翘15甘草15浙贝母10法半夏202016-1-26日诉稍有上火,守前方改甘草20后基本以上方为基础加用白芥子20皂角刺15柴胡10,目前最近一次就诊时间为2016-3-22日,患者诉右侧淋巴结已未触及,左侧淋巴结肿大消退1/2以上,纳食可,睡眠正常,二便正常,舌郁红苔薄白脉弱。处方:玄参30牡蛎30浙贝母10夏枯草30蒲公英30忍冬藤30连翘15甘草15法半夏20白芥子20皂角刺15柴胡10注:瘰疬属痰气交阻于颈部,颈部属少阳经,故予以效方消瘰丸及二贝母汤加减以化痰软坚散结,加用柴胡引经入少阳。患者病程久顽痰胶结故加用白芥子、皂角刺以加强破开之力。附:颈部淋巴结肿大案患者,王**,女,11岁,发现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2月余,无发热,自觉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查胸片无异常,予以抗生素治疗2周无缓解。首诊时间2015-7-06日处方消瘰丸+小柴胡汤加减7剂玄参10浙贝母10生牡蛎20金银花20蒲公英15夏枯草20柴胡6黄芩6清半夏9甘草3生姜3片大枣3枚 2015-7-13日,患者父亲反馈颈部淋巴结缩小1/4,嘱继续当前治疗方案。2015-7-19日,反馈诉颈部淋巴结不易触摸到,耳后淋巴结缩小50%,守前方继续应用7剂。2016-7-26日,电话反馈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予以停药,随访至今无复发。耳鸣耳聋十年治疗反复体悟中药引经作用案葛**,女,38岁,2016-2-16首诊,诉耳鸣10余年加重1年,伴听力进行性下降,头昏,腰酸胀痛,有疲软,纳可,二便正常,舌胖有齿印,苔白腻,脉细弱。诊断:耳鸣耳聋(肾虚痰饮上犯)处方:泽泻汤+肾四味加减 7剂菟丝子30枸杞子30淫羊藿30补骨脂30蔓荆子10桂枝10茯苓30炙甘草10法半夏20菖蒲10远志5泽泻30白术102016-3-1复诊,耳鸣较前有所减轻,听力同前,有疲软,乏力,纳可,舌胖有齿印,舌苔白腻,细细弱。处方:守前方+生晒参9g 7剂枸杞子30g 淫羊藿30g 补骨脂30g 蔓荆子10g桂枝10g 茯苓30g 炙甘草10g 半夏20g菖蒲10g 远志5g 泽泻30g 白术10g生晒参9g 菟丝子30g 枸杞子30g2016-3-8复诊,耳鸣较前明显好转,既往昼夜均耳鸣,目前白天无耳鸣,夜间耳鸣有减轻,听力较前稍好,腰痛仍明显以站立时加重(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疲软乏力好转,纳可,舌胖有齿印,苔厚腻微黄,脉细弱。处方:守前方+元胡30g 牛膝15骨碎补30g 7剂2016-3-15日,患者诉耳鸣有所加重,仍腰痛,舌脉同前,处方改2016-3-1日方加升麻5柴胡52016-3-22日患者诉耳鸣减轻,听力较前好转(既往听力检测为零),仍腰痛。注:该患者治疗过程让我真正体会到中药引经作用,也深深体悟到治疗时需根据病情分步骤实施而不可随意根据症状加减包罗万象。腹痛3年案患者,徐**,女,67岁,腹痛3年。首诊时间2016-3-15日,刻诊:面色萎黄,腹痛以中下下腹痛为主,为隐痛,不能吃冷食,冷食后易胃脘不适,呃逆多,矢气少,纳可,无反酸,大便溏,手足冷,腹部不怕冷,不易疲劳,时有腰酸,睡眠不佳易早醒,口干不欲饮,无口苦,舌暗淡苔白腻有泡沫带,脉沉稍弱。胃镜提示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肠镜提示慢性乙状结肠炎,胶囊内镜提示慢性结肠炎诊断及辨证:腹痛(脾虚血瘀)处方:归脾汤+丹参饮 7剂炒白术15当归15党参15炙甘草10远志5黄芪30茯神20桂园(自备)8枚木香10丹参30元胡20薤白12瓜蒌皮202016-3-22日诉腹痛缓解,呃逆缓解,大便增多通畅,矢气增多,睡眠可,多睡眠,舌暗淡苔薄白脉沉弱。处方:守前方。注:近期多人临床辨证看似理中汤证或附子理中汤证,但临床应用疗效不佳,后阅读到经方大家江尔逊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经验,江老善于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该患者睡眠差,面色萎黄,腹部隐痛,大便溏均提示心脾不足,舌暗淡提示血虚血瘀故加用丹参饮,故予以归脾汤+丹参饮而获佳效。慢性胃炎案患者,阮**,女,67岁,有慢性胃炎史,曾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治疗半年余疗效不佳,后在我院同事介绍下到我门诊就诊。首诊时间2016-2-25日,刻诊:胃脘部冷痛,胀,纳稍多胀,有烧灼感,口干口苦,喜食冷食物,平素怕冷,大便3-4日一次,大便时干时稀,舌偏红苔薄黄,脉稍弦。诊断:慢性胃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7剂姜半夏15黄连6黄芩10干姜10炙甘草10党参15公英30连翘15瓦楞子15枳实10白芍302016-3-3日诉纳食同前,胃脘胀痛好转,口苦好转,大便正常,小便少,舌胖有齿印脉关弦处方:守前方加仙鹤草60改党参为生晒参9 7剂2016-3-10诉纳食较前增加,胃脘胀痛好转,仍口苦,小便少,舌胖苔白有裂纹,脉弱。处方:守前方加柴胡10元胡202016-3-17日诉纳食较前好转,有乳房牵引胁痛,大便不畅,舌嫩红有齿印,脉弱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 7剂柴胡20桂枝15干姜10天花粉20黄芩15牡蛎30炙甘草10当归15赤芍30川芎5白术10泽泻10茯苓10枳壳152016-3-24日诉纳食可,乳房胀痛减轻,胁痛缓解,大便薄不畅,睡眠可,面色萎黄舌嫩红有齿印,脉较前有力。处方:守前方加仙鹤草50g 7剂注:改患者病程长,反复治疗疗效不佳,初诊症状复杂,寒热虚实兼见,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后明显好转,后患者出现新的症状,辨证为少阳虚化兼血虚水泛故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而取效。
为了进一步缩短病案整理时间,提高分享效果,今后病案分享将减少病例数量,加深对辨证及用药分析。本期病案主要包括肺部占位、肺部感染、前列腺增生,纳不下,尿频尿急夜尿20多次,先后给予开胃进食方(自拟)、小柴胡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后获得佳效案;肝硬化反复每周鼻出血半年案;畏寒怕冷3年目前仍需穿鸭绒袄鸭绒裤2诊后恢复正常案;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阳痿予以一周治疗均得到明显缓解案;奇怪的过敏性鼻炎伴失眠予以乌梅丸治疗1周后明显缓解案。肺部占位、肺部感染、前列腺增生案患者,李**,男,83岁,我院呼吸科会诊病人,因“反复咳嗽咳痰胸痛1月余”入院,诊断为“右肺中上叶占位,肺癌可能性大2肺部感染3.慢性胃炎4.高血压”,予以抗感染治疗后咳嗽咳痰有所减轻,但纳不下,精神疲软,邀请我会诊。首诊时间2016-3-16日诉纳差,无饥饿感,腹胀,乏力,咳嗽痰中带血丝,稍胸痛,大便3日一解,不干,小便不畅,无口干口苦,舌嫩红部分苔剥落部分白腻苔,脉浮弦沉取无力。诊断及辨证:肺癌(肺脾两虚)处方:四君子汤+麦门冬汤加减5剂生晒参12茯苓12甘草10山药20生白术60麦冬12天冬12清半夏15炒三仙各20枇杷叶10厚朴15仙鹤草30木香6藿香6海浮石302016-3-21日第二诊,患者家属诉服药1剂后患者纳食增加有食欲,精神好转,诉咳嗽咳痰好转,无痰中带血,大便日一次通畅,小便不畅,尿频尿急尿不尽,夜尿20余次,下肢有浮肿,舌脉同前。诊断:前列腺增生 淋证处方:三焦气方(肾气丸+五苓散加减)5剂熟地45山茱萸45肉桂6附子10泽泻30茯苓30桂枝10生白术60猪苓10升麻5柴胡5黄芪45丹皮102016-3-30日第三诊诉仍尿频尿急尿不尽,夜尿20次以上(应用保列治19天),纳食尚可,精神疲软,近期有痛风发作,双下肢浮肿消退,舌脉同前。处方:当归贝母苦参丸+小柴胡汤加减5剂当归15浙贝母12苦参6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生姜10大枣10生晒参15炙甘草10桂枝15山萸肉20王不留行20刘寄奴302016-4-7日第四诊,诉纳食可,无咳嗽,精神可,夜尿减少为5次,尿频尿急缓解,有腰酸明显,舌嫩红部分剥落白腻苔脉弦沉取无力。处方:守前方加肾四味加减(加菟丝子30枸杞子30补骨脂30)注一:住院患者尤其是老年及重病患者由于疾病及多种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应用后容易出现脾胃功能受损纳食不下临床表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不能及时恢复脾胃功能往往轻者变重,重者变危,通过借鉴前人经验及近期临床实践发现将这类患者根据舌像之表现分为气阴不足(舌嫩红,少苔或无苔或部分剥落)及气阳不足(舌胖苔白腻)两型,分别予以四君子汤+麦门冬汤+焦三仙(气阴),四君子汤+平胃散+焦三仙+三香(木香藿香丁香)治疗往往一二剂即可见到速效。注二:前列腺增生为形质性病变,在老年患者中比较常见,患者常见表现尿频尿急尿不尽,尤其是夜尿频数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甚大,应用保列治一般需要三个月以上疗程方发挥临床疗效。我在临床中部分予以五苓散见效,部分予以金匮肾气丸见效,而本案患者先予以二方合用治疗后无效。尿频尿急尿不尽提示有湿热内停下焦,患者老年舌嫩红脉浮弦提示阴分不足,当归贝母苦参丸养血润燥清热通淋后世多应用于膀胱炎,王三虎教授多应用于前列腺癌及膀胱癌。小柴胡汤通调三焦水道,我曾多次予以小柴胡汤治疗心、肝、肾功能衰竭大量利尿剂无反应的腹水及浮肿患者而获佳效,由此提示小柴胡汤具有调节三焦及膀胱气化功能,而尿频尿急尿不尽核心病机为膀胱气化功能障碍。王不留行刘寄奴擅长活血利尿通淋,故予以小柴胡汤+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减而获短期佳效。肝硬化反复每周鼻出血半年案患者,管xx,54岁,隐源性肝硬化史,反复每周鼻出血半年余。鼻出血量多时经常需到我院五官科填充治疗,有胃出血史,后经五官科介绍到我门诊就诊。听力障碍需戴助听器。首诊时间2016-2-16日,刻诊:反复流鼻血3-4年,反复每周流鼻血半年余,纳眠可,大便时干时溏,无疲软,口干不欲饮无口苦,面色萎黄,喜食甜食。舌嫩红少苔,脉弱。诊断及辨证:肝硬化 鼻衄(气不摄血)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7剂2016-2-23日第二诊,诉上周有鼻出血2次,怕冷,轻度乏力,纳眠可,听力较前有所好转,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处方:当归补血汤+理中汤加减7剂黄芪45当归15生晒参15白术10姜炭20仙鹤草50怀牛膝20小蓟102016-3-1病史同前上周五鼻出血,体力较前好转,纳可,听力少好,舌淡苔稍脉弱,守前方7剂。2016-3-8病史同前,上周有两次鼻出血,均可自行止血,以前需到五官科止血,诉有皮肤瘙痒以夜间明显,守前方加地骨皮30白蒺藜30何首乌30 7剂2015-3-15病史同前诉上周有两次鼻出血,均可自行止,鼻腔分泌物多,皮肤瘙痒夜间明显,睡眠不佳,有脚抽筋,无乏力,纳食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弱处方:1.守前方加蝉衣10改姜炭30 2.藕5斤熬汁代水饮。2016-3-22日诉鼻出血好转,上周一次量少,舌脉同前,守前方。2016-3-30日诉上周无鼻出血,自觉疲乏,纳食可,眠可,怕冷好转,无口干口苦,舌淡红少苔脉较前有力。处方:软肝利胆汤加减(王三虎教授经验方)2016-4-06日诉上周无鼻出血,精神好转,继续予以软肝利胆汤加减治疗肝之本病。注:部分肝硬化患者纵然查凝血功能正常,血小板轻度降低,但仍然容易出现反复鼻出血或牙龈出血,临床治疗较为棘手。通过临床观察我一般分为阴虚血热型予以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小蓟茜草怀牛膝及气不摄血型,予以补中益气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改患者面色萎黄、乏力,舌淡少苔,脉弱,辨证为气不摄血,予以当归补血汤+理中汤,虽然经多诊方控制稳定,体现对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的原则。在临床中均可在辨证基础上加大量仙鹤草既补虚又止血,同时加用怀牛膝引气血下行,即治血先理气之理。畏寒怕冷3年目前仍需鸭绒冬装案患者,洪**,女,62岁,首诊时间2016-3-23日,有肺癌术史2年余,畏寒怕冷3年余,喜食热饮,大便日一次,小便正常,夏天无汗,口干口苦不喜饮水,目前穿羽绒裤仍觉冷。舌郁红苔白稍燥脉紧沉取无力。诊断:太阳少阴合并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人参甘草5剂麻黄10附子15细辛9炙甘草20生晒参18二诊时间2016-3-29日诉畏寒怕冷较前好转,仍口干口苦咽部干不适,大便正常,纳食可,胃脘不适好转,舌红苔白燥,脉沉弱。辨证:太阳阳明少阴合并处方:守前方加石膏30山萸肉202016-4-5诉无畏寒怕冷,无口干口苦,咽部无不适,目前正常着装(一件外套加秋衣),口唇有一个小溃疡,舌淡红苔薄白,脉较前有力。处方:守前方改炙甘草30。注:患者畏寒怕冷脉紧属寒邪在表,虽然有口干口苦但不喜饮水,平素喜热饮提示真寒假热,脉沉取无力且为老年及既往有肺癌手术史提示少阴本气不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太少合并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考虑患者本虚故加用生晒参炙甘草培护中焦脾土以防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散太过而有至脱之虞。服药后患者畏寒怕冷好转,但口干口苦明显且咽喉干不适,考虑三阴从阳明燥化故加用生石膏清阳明燥热后患者口干口苦咽部不适缓解,理气充实表寒除故患者畏寒怕冷3年之顽疾得以缓解。易饥饿及胃胀痛案患者,厉**,男,37岁,胃脘胀痛20余天,多呃逆,无反酸,易饥饿,睡眠欠佳,怕冷以夜间明显,二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弱。诊断辨证:胃炎(脾肾阳虚)处方:附子理中汤+连翘蒲公英7剂附子10干姜20炙甘草30白术20党参15生晒参9公英30连翘102016-4-5日诉胃脘痛缓解,饥饿感缓解,睡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舌体胖有齿印脉弱。处方:守前方。注:以饥饿一般皆以胃火论,须不知中气不足亦可至易饥饿,该患者易饥饿,怕冷,舌暗红脉细弱均提示中气不足,釜中火及釜底火不足,火不足则寒,寒性收引故痛,故予以附子理中汤后疼痛缓解,此之谓治本之法。因患者毕竟正当壮年,为防温阳燥化太过故予以公英、连翘佐制,且公英连翘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之功,已故伤寒大家刘渡舟老在下乡期间曾单独予以蒲公英治愈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且公英本为食品寒而不败胃,故我在临床中治疗消化道疾病时恒喜在辨证基础上加用蒲公英。咳嗽3月、腰椎间盘突出及阳痿案患者,李**,男,43岁,首诊时间2016-3-30日,咳嗽3月余,有腰椎间盘突出史,腰酸痛活动受限,勃起功能障碍10余天,咳嗽以夜间为主,干咳,无口干口苦,二便正常,怕冷,纳食可,睡眠可,脉沉弱。诊断及辨证:痹证(阳虚寒凝)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肾浊汤+肾四味加减7剂附子10细辛6麻黄5干姜5茯苓20白术10炙甘草20伸筋草10透骨草15威灵仙20元胡20怀牛膝15鹿角片10淫羊藿30菟丝子30枸杞子30补骨脂302016-4-5日第二诊,诉咳嗽好转6-7成,腰痛较前好转,久坐仍腰酸,勃起功能好转,怕冷好转,无口干口苦,纳眠可,舌淡红苔白有齿印,脉沉。处方:守前方。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机核心为寒及虚,治疗之基础为温阳散寒补肝肾强督脉,该患者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及肾浊汤肾四味为基础治疗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而其咳嗽和阳痿亦随之而缓解,再次阐释治病求本及抓核心病机之重要。奇怪的过敏性鼻炎案患者,杨**,女,47岁,首诊时间2016-3-23日,鼻塞流涕1年余,以晨起及受凉后明显,自觉鼻部热辣感,纳可,睡眠欠佳,有疲倦,无口干口苦,患者诉鼻炎症状易至周围人群鼻部不适,深以为苦,舌郁红苔薄白脉沉细。诊断及辨证:过敏性鼻炎(太阳少阴合并)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肾四味加减附子10麻黄10细辛9生晒参15炙甘草20菟丝子30枸杞子30补骨脂30淫羊藿302016-3-30日诉鼻炎同前无效,睡眠2-3点易醒后难再入睡,舌郁红苔薄白脉沉细。辨证:厥阴证处方:乌梅丸加减7剂乌梅30细辛9干姜15黄连9当归15附子10桂枝10生晒参9黄柏10花椒5白芷10辛夷花10苍耳子102016-4-5日诉鼻塞流涕打喷嚏较前明显好转,对周围人群影响明显减少,睡眠好转,舌脉同前。处方:效不更方,守前方7剂。注: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症并治》338 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虫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但长期以来乌梅丸便被视为治疗虫证的通用方, 《汤头歌决》及《医方集解》均列乌梅丸为“杀虫剂”首选方。目前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材仍沿用此说而将乌梅丸列为杀虫剂第一方。然自古以来乌梅丸并不仅仅限于治疗虫证,还可广泛用于其他内科杂病的治疗。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厥阴方中指出:“厥阴以乌梅丸为上。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之下,令入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乌梅丸实乃厥阴之主方。《医宗金鉴》明确阐明:“此方治热下寒之主方”。吴鞠通指出:“乌梅丸寒热刚柔同用,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历经古今医家的临床研究探索,其适应证涵盖了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被奉为多种疑难杂症的验方。在跟随徐苏老师徐苏老师学习时徐老师根据大量临床应用经验常将疾病表现为上热下寒、局部热全身寒、脉左关弱、舌尖红苔腻作为乌梅丸应用指征的主要辨证要点。其中上热主要表现为头昏、咽痛、口舌生疮、胸闷、心烦、口渴等表现;下寒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小便淋漓不爽、小便频数、四肢寒等表现。另外也常常根据[5]“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将以凌晨1至3点定时发作的疾病作为乌梅丸应用的重要指正。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尚需根据具体寒热虚实及具体疾病进行一些适当的剂量或药物的加减及专病专药的应用。如上热表现明显常加黄芩或以黄芩替代黄柏同时减少附子、干姜的剂量;因考虑药物口味在临床中除皮肤瘙痒症和咳嗽时应用川椒,一般不应用;腹痛明显加白芍;腹泻明显加赤石脂;睡眠表浅易惊醒加龙骨、牡蛎;糖尿病加用刘寄奴及王不留行。该患者睡眠2-3点易醒难再入睡考虑厥阴证予以乌梅丸加减而获短期佳效。
本期病案主要包括咽痒1年伴发音无力半年案;破格救心汤5天缓解口干尿频案;46岁腰酸乏力活动后喘气虚劳案;下肢麻木2年案;一剂吴茱萸汤加减缓解10年头痛案;膝关节痛案。咽痒1年伴发音无力半年案首诊日期2016-3-30日,刻诊:患者咽痒1年余伴讲话无力(发音无力)半年,腰酸疲软,时有疲软,无口干口苦,四肢冷,纳可,二便正常,舌苔白腻,脉细弱。诊断及辨证:少阴证处方:四逆汤+肾四味加减炮姜10g 姜炭10g 炙甘草30g 生晒参6g 制山茱萸30g菟丝子30g 枸杞子30g 补骨脂30g 细辛3g 麻黄3g附子104-7复诊,诉咽痒缓解,讲话无力缓解,仍有腰酸,乏力缓解,无口干口苦,四肢仍冷,舌脉同前。处方:守前方 7剂4-14复诊,诉腰酸缓解,乏力好转,四肢凉好转,无口干口苦,讲话无力缓解,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处方:守前方+乌梅10g 7剂注:患者腰酸疲软怕冷提示少阴虚寒为本,咽痒不适提示伏邪停留,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少阴虚寒必饮邪内停上犯,少阴经循咽喉夹舌本,故予以四逆汤+肾四味温补少阴治本,麻黄附子细辛汤温少阴散伏邪,不用利咽药物而咽喉自利。破格救心汤5剂缓解口干尿频案颜某某,男,77岁,2016-4-5首诊,曾因口干,尿频(夜尿频)在我科住院治疗予以五苓散、真武汤等治疗2周疗效不佳,后到我门诊继续就诊,诉口干,尿频(夜尿频,严重影响睡眠)纳可,饮水不多,口干以夜晚明显,怕冷,四肢,冷舌嫩红无苔,脉细弱。诊断及辨证:尿频病(阳虚水停)处方:破格救心汤(太师父李可老自创方) 5剂附子15g 干姜20g 炙甘草30g 生晒参18g 制山茱萸30g 龙骨30g 牡蛎30g 煅磁石30g 4-12 复诊,诉无口干,夜尿1-2次,睡眠既往需抬高枕头方可安稳,目前可平卧,纳可,基本无咳嗽,咽部不适缓解,四肢凉好转,双下肢静脉曲张有浮肿,舌嫩红无苔,脉弦细,沉取无力。处方:效不更方,守前方 7剂 改附子20g 干姜40g 山萸肉40g 加茯苓30g 骨碎补30g注:口干无苔一般认为阴虚,殊不知阳不化阴亦可至口干无苔,辨证之关键是舌苔之润燥否,饮水多寡及饮温饮凉,改患者怕冷脉细弱精神软均提示真阳不足,夜则阴盛阳消故阳气更不足,阳气无力蒸腾气化津液上乘故口干,津液不能蒸腾运化发挥滋润濡养功能而直驱膀胱外泄则尿频。故予以破格救心汤加强元气之根,增强气化之源,而诸症迎刃而解。虚劳案患者,何某某,女,46岁,2016-3-16 首诊,诉乏力、双下肢酸软,后背怕冷,反酸,纳可,易饥饿,易胞胀,记忆力差,耳鸣多年(高调),易脱发、白发,口干饮水一般,喜热饮,无口苦,大便不畅,稀,舌郁红苔薄白脉细弱。诊断:虚劳(三阴虚寒)处方:三阴虚寒湿方(吕英师父自创方) 7剂 淮山药30g泽泻20g 怀牛膝15g 白术30g 附子15g 干姜15g 炙甘草30g 制山茱萸30g 生晒参12g 牡蛎30g 龙骨30g 煅磁石30g 茯苓15g3-21 诉服药后有腹泻,乏力明显,有肠鸣,舌郁红苔薄白有泡沫,脉弱处方:生生不息方(应为厚积薄发方) 5剂 附子15g 干姜20g 炙甘草30g 制山茱萸30g 生晒参9g4-5复诊,诉服药后乏力减轻,上楼喘气明显好转,易饥饿易早饱、反酸明显,舌脉同前。处方:守前方+吴茱萸6g 黄连3g4-14复诊,诉服药后乏力明显好转,反酸缓解,易饿易饱缓解,大便成形,有口干不欲饮,无口苦有头痛,近期有易颜面红,稍劳易出汗,舌胖有齿印,脉弱处方:守前方+石膏30g 7剂注:患者乏力、双下肢酸软(根气萌芽不足),后背怕冷(少阴虚寒),反酸,纳可,易饥饿,易胞胀(己土不足,戊土化燥),记忆力差,耳鸣多年(高调),易脱发、白发(根气不足,少阴本虚),口干饮水一般,喜热饮(己土不足,气液不足),无口苦,大便不畅,稀(己土不足,运化无权,湿邪内停),舌郁红苔薄白脉细弱(本气不足)。首诊予以三阴虚寒湿方后患者腹泻明显伴乏力加重,提示患者三阴本气亏虚明显,只需培补两本,故予以厚积薄发方,以四逆汤温少阴扎阳根,予以山茱萸既可补乙葵之体,又可助乙木之用,再加人参补人之五脏从而达到资助北方生生之原动力,又能具有东方厥阴风木之有序升发之力。患者服药后里气充实故腰酸乏力缓解,活动后喘气缓解,后见阳明燥化太过故加用石膏清泻阳明之热。下肢麻木2年案患者,胡某某,男,52岁,首诊时间2016-4-5日,诉 双下肢麻木2年余,以夜间明显,晨起后消失,按压后减轻,多梦,早醒,白天头昏,精神疲软,晨起口干口苦,饮水中等,无怕冷怕热,胸前出汗,纳食欠佳,大便呈粒状,舌郁红苔白,脉弦。处方:娇芽方(师父吕英教授自创方)+当归补血汤 7剂 制吴茱萸3g制五味子5g 桂枝10g 赤芍30g 生晒参18g大枣5枚(自备) 当归15g 黄芪30g 2016-4-12日诉双下肢麻木好转5成,头晕小时,精神疲软明显缓解,纳食增加,无口干口苦,有呃逆,大便正常,睡眠多梦,双下肢有胀感,舌郁红苔黄稍腻脉弦。 处方:守前方加茯苓20g 7剂。注:夜属阴昼属阳,患者昼缓夜重提示阳气不足,按压后减轻提示气血不畅,精神疲软头昏提示厥阴升发不足,口干口苦南方热郁于上,故予以吴茱萸、桂枝、赤芍、五味子升发厥阴肝木散南方热郁,予以生晒参大枣培土,当归黄芪益气活血。治疗针对核心病机后主证得以缓解,兼症亦随之而解。一剂药物缓解10年头痛案患者,邱某某,男,38岁,首诊时间2016-3-29日,刻诊:头痛10年余,有过敏性鼻炎,脂肪肝史,头痛伴昏,嗜睡,精神不振,平素无需应用止痛药,夏天稍动出汗多,无口干口苦,舌暗红舌底静脉迂曲,脉沉弱。处方:吴茱萸汤+石膏+川芎 7剂 生晒参9g 川芎30g 石膏30g 白芷5g 制吴茱萸10g(生姜大枣自备)4-12 诉服药当天下午即头痛缓解,头昏嗜睡缓解,目前头痛未再发作,舌暗红苔白腻中有裂纹,脉稍弦,无口干口苦处方:守前方+葱白1根后下。注:患者头疼十年痛不甚,合并精神疲软多睡眠,考虑厥阴头疼予以吴茱萸汤,因舌暗红舌底静脉迂曲考虑血瘀故加用川芎,因患者体格壮实而且寒热之象不明显故加用石膏以制约吴茱萸之辛燥,而且吴茱萸配石膏亦是经方大家胡希恕老的常见配伍方法,药虽简但效力宏,体现了经方的无穷魅力。膝关节痛案患者,黄某某,男,44岁,2016-3-28 右膝关节痛1月余,为刺痛,阴雨天加重,影响行走,纳食正常,睡眠正常,无口干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紧。查膝关节DR片未见异常。诊断及辨证:痹证(肝肾不足,寒湿痹阻)处方:桂枝加白术附子汤加减 7剂 桂枝15g白芍30g 甘草10g 附子5g 茯苓30g 白术20g 伸筋草10g 威灵仙20g透骨草15g 制元胡30g 怀牛膝30g 炙龟甲12g 骨碎补30g (姜枣自备)4-11复诊,诉膝关节痛缓解,且既往20余年前左侧踝关节外伤陈旧性痛亦明显缓解,无口干口苦,舌淡红有齿印苔薄白,脉紧处方:守前方+肾四味 7剂注:痹证之所以缠绵难愈其关键是正虚邪滞,故治疗需扶正祛邪,否则邪随去而随入。予以桂枝加白术附子汤及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祛寒湿,予以龟板骨碎补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扶正祛邪,元胡活血止痛治标。待病情缓解后加用肾四味以加强培元固本以善后。
中医经典学习体会目前不仅普通民众认为中医主要功效在于调理慢性疾病,就是对很多从事中医的同行也是如此看法。但是真正的中医其实在治疗很多急重危疑难病上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的优势,而且有时候甚至现代医学都望尘莫及。为什么目前中医会衰落到如此程度,主要是因为中医传承的断层,让许多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应用没有正确传承。毛泽东曾高瞻远瞩的说:“中国美食和中医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两大礼物。”随着我国经济和国力的逐步增强,中国文化复兴势在必然,而且目前显示出良好的开端。今年屠呦呦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正是基于从中医思维和方药出发,在现代药学理论指导下成功的典范,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而李可老中医历经曲折领悟中医治疗急重危疑难病之法门,在前人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创立破格救心汤,在临床中治疗多种内外妇儿各科危急重症,尤其是治疗各种难治性器质性心脏病取得良好疗效,今有幸到经典内科学习,见识应用李可老破格救心汤治疗心肺功能衰竭,体会其神奇疗效,为让广大患者和同道受益,近期将特录部分病案与大家共享。患者,李**,女,86岁,因“反复胸闷气促伴下肢肿2年余,加重一周”余2015-10-30日入院,诊断为:高血压病(极高危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IV级,慢性肾功能不全。入院症见:神清,精神软,气促不能平卧,稍活动后更明显,少许胸闷,无胸痛,偶心悸,时头晕,间断咳嗽,咳少量白痰,面色苍白无华,口唇紫绀,下肢凹陷性浮肿,大便3日一次,夜尿频,舌淡暗边有瘀斑有裂纹,少苔,脉沉弱无力。入院查心脏超声提示EF20%,pro-BNP10078pg/ml,Cr98umol/L。中医诊断为心衰病(少阴病脾肾阳虚,湿浊瘀阻)治疗方案:西药(速尿片 20mg po bid)中药处方(2015-10-30):熟附子 120g 干姜 60g 炙甘草 90g 红参 30g(另炖兑入) 生山萸肉 120g 牡蛎45g 龙骨45g 磁石30g生半夏65g 砂仁30g(后下) 山药60g 怀牛膝45g茯苓60g 泽泻30g 沉香10g(后下) 酒大黄30g(后下)细辛15g2015-10-31日,患者诉胸闷、气促好转,白天小便明显增多,下肢浮肿好转,大便日1次,纳食增加,守前方2剂。2015-11-2日,诉胸闷、气促明显好转,下肢浮肿消退,可床上活动不受限,患者要求自行下地上厕所,嘱继续卧床,床上二便,守前方。2015-11-04日病情好转,精神好转,纳食较前明显增多,无胸闷、气促,昨日大便2次,尿路可,复查pro-BNP显著下降,可自行下床二便,拟明日出院。 治疗前后脑利钠肽前体变化趋势图 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唯一应用西药速尿片(医嘱)按:该患者入院后西药仅仅应用速尿片,其他完全应用破格救心汤联合温氏奔豚汤加减治疗,起效迅速,疗效卓越。破格救心汤由全国名中医李可老先生始创于六十年代初期,历经五十年临证实践,逐步完善。李可老认识到危重病病机复杂,既有阳气衰微,又有阴液内竭,故以四逆加人参汤为基础方,初步实践发现对心衰轻症或许有效,但救治心衰垂危重症却生死参半。经过思考发现仅关注了“心衰”疾病本身,而忽视了垂死病人全身衰竭的整体状态,导致存活率不高。后受到张锡纯“来复汤”启发,重加山萸肉、生龙牡、磁石、麝香以固阴敛阳,回阳救脱,当心衰垂危之际,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焦,已被重重阴寒所困,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用此方阳回则生,阳去则死,由此破格救心汤方遂成。李可老从1961年开始治疗各类心脏病人2万例以上,其中有1000例是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放弃治疗的垂危病人,救活后基本康复。目前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经典内科成立5年来,应用李可老经验治疗心肺功能衰竭,取得良好疗效,让众多患者健康状况明显好转和提高。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前看了李可老的书籍后就一直认为李可老是当代最具实力中医大家,后来随着对李可老学术思想的进一步系统学习,并且在中医经典内科见识其临床经验的具体实践,更加增添了对李可老的敬佩之情。难怪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称李可老是“中医的脊梁”,而国医大师朱良春朱老则称李可老是“当代张仲景”,而外界则称李可老为中医界的“无冕之王”。李可老之所以能够从一个乡村赤脚医生发展到“无冕之王”,中间有太多的曲折和艰辛,但李可老在总结中认为重返古中医之路,闯三关(明理关、剂量关、毒药关),才可以浴火重生。之前觉得李老的东西好,也想学习效仿,但是剂量关和毒药关一直是自己心中的坎,无法跨越。通过这段时间在经典内科耳闻目染以及自己亲自尝药后终于从自己内心过了剂量关、毒药关,深刻体会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将尝药体会与广大同道共享,相信一定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同时也是对上次众多同道看了我的微信平台后给予留言的答复。首先谈破格救心汤。破格救心汤是李可老最具代表和最有影响的方剂之一,组方如下:附子30~100~200g,干姜 60g,炙甘草 60g ,高丽参10~ 30g(另炖兑入),生山萸肉60~ 120g,生牡蛎30g,生龙骨30g,活磁石30g,麝香(分次冲服)0.5g(因药源紧张且价格昂贵一般神志清者不用)。一刚开始看到附子如此大的剂量,而且李老书中所写全部应用于各种危重病晚期。直觉认为该方量大效力非凡,服药后当有如千军万马之力从而挽狂澜于即倾,可到经典内科后发现该方是每天应用最多的方剂之一,不仅仅应用于心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而且在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神经官能症等其他疾病中也广泛应用,后通过对病房患者服药感受调查发现,所有患者均感觉药物较既往在其他地方所服用中药口味好,而且大部分人都感觉服药比较舒服,没有发现服用药物后有不良反应。一刚开始老师建议我们试药物时感觉难以接受,觉得他们像信徒中毒一般,但通过对大量患者,尤其是很多非危重病患者服药调查后对破格救心汤的安全性有了充分把握,从而也产生了试药的冲动。先后试包含附子120g/200g/30g三种不同剂量组,后发现破格救心汤味道确实较一般中药味道好,味甘微辛辣感,服药后无明显其他感觉,后问其他实习同学及进修同学服药后的感觉,只有个别平素内热的同学服用后有轻度头昏及燥热感。接着谈生半夏秫米汤。观伤寒论中半夏均为生半夏一般用量为半升至一升,但后来因生半夏有毒一说导致在剂量和用法上均受到限制,目前一般中药房一律均应用法半夏、清半夏或姜半夏,但经过炮制后其功效已经所剩无几。而所谓半夏有毒之说,其实是指半夏生用口服时其表皮中含有对口腔及咽喉有刺激毒性,而我们临床中谁会吞服生半夏呢?其实生半夏经高温煎煮后其毒性即消失,而并非一定要生姜解毒。首先我在第一天予以生半夏50g秫米50g煎煮1小时后一次性顿服,当时感觉药物甘微香微辛,较一般米粥味道好,大约服用药物半小时后有睡意,当晚睡了6个多小时(近十年来我一般晚上睡5个半到6小时)。第二天,我将生半夏100g秫米200g煎煮一小时后与另外一名同学分服,我服用后因当晚看书较晚对睡眠没有影响,但第二天感觉整个上午都口干渴饮,而另外一位同学服药后也有要睡觉的感觉。通过这次的生半夏试药说明三点:生半夏煎煮1小时后可以破坏表面毒性成份,而不需要生姜解毒;生半夏秫米汤确实具有一定得安神促睡眠作用;生半夏还是具有燥性。再接着谈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以前一直将四逆汤定位在回阳救逆的作用上,但李老认为养阳长寿就喝四逆汤。我试用的四逆汤剂量为制附子15g,干姜30g,炙甘草30g,水煎煮1小时,服用后味道甘辛微辣感,连续服用两天无明显不适无上火表现。隔三日后试服通脉四逆汤,剂量组成为生附子30g,干姜60g,炙甘草45g,水煎煮2小时,服用后感觉自口腔至胃脘均有辛热感,约持续5分钟左右消失,但第二天口腔出现一枚溃疡伴疼痛,连续服用两天大便稍干,口稍渴,无其他不适。体会:炙甘草剂量大于干姜后取土伏火之意,少火生气,药性平稳,而不会有火上逆之害,确实可以养阳保健。而干姜、附子大于炙甘草后则取破阴散凝之效,如体内无阴寒内盛必至火气上逆为害。再接着谈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是目前所有尝试药物中最难吃的药物。第一天先尝试麻黄10g,制附子30g,细辛30g,煎煮1小时,分两次服用。服药后即刻出现舌体前半部分麻木(如同嚼碎花椒的感觉,但比花椒更麻,为细辛的作用),约持续10分钟左右时间缓解,无出汗,后饮用热水一杯后周身出汗,而当天夜间口渴明显,饮水甚多。其他同学服用少量麻黄附子细辛汤后有恶心感,部分同学闻到气味都感觉难受。第二天予以麻黄5g,制附子15g,细辛15g,煎煮45分钟,服用后感觉同第一次。第三天按照伤寒论原剂量麻黄30g,生附子30g,细辛30g,煎煮2小时,与另外一同学分服。我服用后感觉药物味道较前明显好,没有之前的麻,其他无不适感。而另外一同学服用后有心慌感且当晚失眠。通过此次麻黄附子细辛汤体会:单纯麻黄附子细辛汤味道确实难喝,但按照伤寒论比例药物口味明显好转;在临床上可适当加用炙甘草或予以葱白换细辛或减少剂量以改变口味,不然很多患者难以接受;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破格救心汤合用后口味明显好;麻黄剂量过大确实需注意对心脏和血压及睡眠的影响。其实我最开始试服的方剂是引火汤。其主要组成为熟地黄90麦冬45天冬45巴戟天30五味子6茯苓25肉桂6(后下),煎煮1小时,分两次服用。因当天早晨腹泻2次,当晚服药后夜间腹泻15次以上,伴发热(具体体温未量)。该药味道非常好,闻起来香甜,喝起来甘甜。而导致我大泻不已我考虑为当天有腹泻,遂三天后再次服药,这是加干姜20砂仁10,服用后未再腹泻。此次引火汤试药提示:胃肠道不好或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因刚开始感觉引火汤是最平稳的药物遂由引火汤开始试药,谁知平静之下是波涛汹涌,因此临床必须辨证用药最为要紧。最后谈一下大剂量熟地试药体会。前段时间看有老师应用大剂量熟地配肉桂治疗失眠有佳效,心中情不自禁想试用,因为失眠的患者太多,而且经常很多方法疗效不佳。遂以熟地200g,肉桂6g(后下),煎两次浓缩后夜间一次顿服。第一次服用后约半小时腹中开始不适,感觉肠鸣后至腹中雷鸣,轻度腹痛,夜间腹泻5次,但腹泻不急迫可憋住,腹泻后第二天无明显疲软感,但最初的目的自然落空。今天再次试药,额外加砂仁5g,生姜20g,第一次加水1000ml煎好后400ml,后浓缩成200ml后中午顿服,服用后约半小时开始腹中肠鸣不适,有便意感,但可憋住,没有急迫感,下午一直到4点钟一直腹中肠鸣,共解稀水样黑色便3次,无疲软感。晚上18:00点我煎好药物后再加乌梅7枚,白冰糖30g再次浓缩后服用至今腹部无不适感,无便意。熟地尝试体会:熟地确实滋腻滑肠,非阴虚燥热之人应用需注意剂量及进行合理配伍;失眠的治疗需要准确辨证;熟地至腹泻但没有大黄至腹泻的急迫及腹泻后导致的疲软,因此大剂量熟地可考虑应用于习惯性便秘患者。注:1.因以上药物剂量均为超常规剂量,且以上尝药均是在充分进行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而进行,请读者不要进行盲目模仿及尝试。2.因时间有限关于伤寒论一两应该换算为今之15g,及附子、细辛、半夏等正确应用无毒的文献理论依据暂不提供。
跟随王三虎教授门诊日记在王老师门诊就诊的患者大部分为各种良恶性肿瘤,但每天也有一些内科杂病的患者,尤其是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内科疑难杂病。今天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的患者。该患者是一名17岁的高二学生,自行来看病,进入诊室后与王老师热情的打招呼,丝毫没有在医院里的紧张和陌生感。看患者神采奕奕,笑容满面,全身散发着青春和阳光,根本看不出病人的样子,心中开始揣测患者究竟是什么疾病。王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随后详细向我介绍了该患者的病情。王老师介绍说别看患者年龄不大,但却是我的老患者,从小学二年级到目前高二。患者11年前因进行性右上眼脸无力,在人民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予以治疗1月后无好转并出现右眼脸难以睁开,后在他人介绍下由外公带来门诊诊治。首诊时间2004-7-26日,当时症见右眼睑下垂,眼球运动不灵活,身体其它部位肌肉未见累及,饮食、睡眠、呼吸、二便、肢体活动均正常,活动后感乏力,大便时溏,舌嫩少苔,脉弱。诊断: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睑废。辨证:脾肾两虚,脾虚为主。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0g,黄芪30g,白术6g,茯苓6g,升麻6g,柴胡6g,当归9g,炙甘草4g,千斤拔15g,牛大力15g,五爪龙15g,山茱萸9g,太子参9g,熟地黄10g。患者以此方为基础加减治疗4月余恢复正常,后偶尔会感觉右眼睑不适感故每月或2月来服用上方10剂。目前患者诉学习任务中,偶有右眼睑疲劳感,面色稍黄,纳食正常,睡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弱。处方:党参15g,黄芪50g,白术10g,茯苓10g,升麻10g,柴胡10g,当归12g,炙甘草6g,千斤拔30g,牛大力30g,五爪龙30g,山茱萸12g,太子参12g,熟地黄15g,杜仲12g。按:根据后世医家“五轮”学说,目部与脏腑的有机内在联系。其中“肉轮”—眼胞(眼睑)属脾,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根据前人这一理论,认为眼睑下垂主要是脾虚气陷,脾阳不足,清气不升,故提睑无力。治疗大法宜以大补脾气,使脾阳健运,清阳上升,则眼睑活动可复常。要升发脾阳,应首选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本病的形成除与脾有关外,尚同肝肾相关,因除眼睑下垂外,还有眼球运动障碍,引起复视、斜视等症状,所以治疗上除大补脾气外,还应根据肝肾同源、肝虚补肾之原则,同时补肾,即既补脾又补肾,使先天(肾)与后天(脾)同补,故加用山萸肉、熟地、杜仲补肾强筋,以图根治。因患者发病前有感冒病史,考虑本病发生与感受外邪密切相关故加用千斤拔、牛大力、五爪龙既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同时具有补气血、强筋壮骨,以上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发清阳,补肝肾、强筋骨、舒经活络之功。 患者愉快与王老师合影留念 虽然跟随王老师门诊时间不长,但深深体悟其治学之严谨,师于古而不泥于古,虽精于仲景之学,诚如斯言:“伤寒论成就了我的梦想”,“大树底下好乘凉,我就是抱住了张仲景这颗大树。”但不泥于伤寒论,广泛涉猎后世诸家学说,并且在临床中根据具体疾病及现代科学研究不断发挥和创新。如新加半夏泻心汤是王老师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胃炎、胃癌、消化性溃疡的基础方,由半夏泻心汤加枳实、瓦楞子、蒲公英组成。现代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炎、溃疡及胃癌密切相关,而蒲公英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且蒲公英甘寒,清热解毒不败胃,枳实、瓦楞子行气制酸,软坚散结,故在临床上应用疗效更佳。又如独活寄生汤本为风湿痹证而设,但王老师根据癌症骨转移的主要症状为疼痛剧烈,且寒邪在癌症发生发展中意义深远,寒邪治病的最大特点是疼痛,故以独活寄生汤治疗。但王老师在临床应用中取独活寄生汤之法,而非照抄照搬其全方。王老师认为癌症之所以转移至骨,如内经所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在予以大量补肝肾强筋健骨基础上祛风散寒止痛,形成新的独活寄生汤,组成主要包括杜仲,狗脊,桑寄生,秦艽,防风,骨碎补,山药,独活,醋龟板,白芍,甘草,威灵仙,徐长卿,石楠腾。在临床应用于癌症骨转移取每获佳效,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停用镇痛药物。由此不难理解王老师不仅在中医肿瘤治疗中常获奇迹,而且也在其他内科疑难疾病治疗中以屡起沉疴。
中医抗癌门诊我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研究,对当前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及问题有过较长时间的思索。针对当前中西医结合备受诟病,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医从业人员往往相关排斥。但如果深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绝大多数中医大家西医知识匮乏、一般中医人员中西医皆不强、西医基本不懂中医、当前医疗市场化后患者成为中西医师更多的是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但当我跟随王老师学习后让我的观念大为改变。王老师长期研习经典,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出了风、寒是肿瘤的重要病因;寒热胶结、润燥相混是肿瘤的重要病机;肺癌从肺痿论治;把根留住抗癌论及人参抗癌论。在此理论指导下上自创一系列抗癌方剂如:治疗肺癌的海白冬合汤,治疗乳腺癌的二贝母汤,治疗肝癌的软肝利胆汤及保肝利水汤方等。后历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以上理论的正确性。虽然王老师一直将精力专注于中医药研究,但王老师却从来不反对西医的诊治。相反有时会劝患者进行适当的西医诊治。这就是王老师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我们医师应该站在医师的立场而不是中医或者西医的立场考虑问题。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一个病案是王老师以上观点的一个典型表现。患者,李**,女,38岁,因发现右侧腮腺肿块于2014-4-11日在柳州市肿瘤医院全麻下行右腮腺区域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右腮腺腺样囊性癌。建议患者行右腮腺癌根治术,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治疗,予以出院。2014-5-20复查右腮腺取肿物复发。2014-7-16日复查右腮腺取肿物较前增大,患者仍拒绝手术。后在他人介绍下来王老师门诊要求应用中药治疗,王老师建议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经与患者反复沟通后予以入院。2014-10-15日入院后进一步评估考虑诊断明确,治疗原则为手术+放化疗,经反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患者及家属表示拒绝手术及化疗,同意放疗,后共完成放射量72GY/36f。当时右耳后可见一约3cm手术疤痕,可见右耳后肿块约3*2.5cm,质硬与周围边境不清。舌质红苔白腻,脉弦,中医辨证属为痰气热互结,治疗予以清热化痰,散结消肿。处方:山慈菇15夏枯草30浙贝母15瓦楞子30猫爪草15白花蛇舌草30g甘草12g丹参30g穿山甲10g鳖甲30g胆南星10g柴胡10g黄芩12g法夏15g土贝母15g。患者放疗中出现放射性口炎,局部皮疹舌红苔黄舌有裂纹,辨证为痰气热互结,阴虚血热生风,予以清热化痰行气散结祛风。调整处方如下:鳖甲30乌梅12蝉蜕12马齿苋30防风12荆芥12山慈菇15桔梗12九节茶12夏枯草30浙贝母15瓦楞子30猫爪草15白花蛇舌草30胆南星10柴胡10丹参30穿山甲10黄芩12法夏15土贝母15。患者于2014-12-24日出院,患者出院时右耳后肿块缩小不明显。后一直以上方加减治疗。2015-4-25日再次住院复查腮腺+颈部MR平扫+增强提示:右侧腮腺癌术后改变,考虑肿瘤复发。考虑患者既往已行右腮腺肿瘤放疗,目前有所缩小,但结合MR结果,仍有残留,建议患者行全身化疗,患者表示拒绝,要求出院门诊继续中药治疗。之后患者一直在王老师门诊单纯予以中药治疗。根据病例记载2015-4-29日门诊第19次复诊,患者右耳后可见一约3cm手术疤痕,可见右耳后肿块约2.3*2.5cm,质硬与周围边境不清。患者诉右侧耳垂下胀,偶有疼痛,口干口苦,纳食可,睡眠欠安多梦,二便调,舌质红苔白腻,脉弦,中医辨证属为痰气热互结,治疗予以清热化痰,清肝散结消肿。予以二贝母散+小柴胡汤加减,具体药物为:土贝母15g,浙贝母15g,山慈菇12g,瓜蒌皮30g,夏枯草30g,青皮12g,甘草10g,郁金12g,路路通12g,漏芦10g,姜黄12g,醋柴胡12g,黄芩12g,法夏15g,生牡蛎30g,瓦楞子30g,猫爪草20g,皂角刺12g,白芥子15g,僵蚕12g,全蝎9g,麻黄12g,细辛3g,防风12g,白蒺藜30g,天花粉30g,王不留行50g,紫苏子30g,连翘30g,龙胆草12g,胆南星12g。患者继续服用3月后右耳后肿块消失,一直以上方加减治疗至今。今日患者第31日复诊,看患者耳后可见手术疤痕,视诊及触诊未见异常,患者一直不停的夸赞王老师技术高明,欣喜感激之情尽显脸上,患者诉纳大便溏,纳食失眠可,小便可,无头疼头晕,睡眠好转,稍腰酸,舌红苔白稍腻,脉弦。处方:土贝母15g,浙贝母15g,山慈菇12g,瓜蒌皮30g,夏枯草30g,青皮12g,甘草10g,郁金12g,路路通12g,漏芦10g,姜黄12g,醋柴胡12g,黄芩12g,法夏15g,生牡蛎30g,瓦楞子30g,猫爪草20g,皂角刺12g,白芥子15g,僵蚕12g,全蝎9g,麻黄12g,细辛3g,防风12g,白蒺藜30g,天花粉30g,王不留行50g,紫苏子30g,连翘30g,龙胆草12g,胆南星12g,白术12g,茯苓12g,薏苡仁30g,粉葛根40g,骨碎补30g。开完处方后我心中又增添了疑惑,为什么用这么多的药啊?待门诊结束后对王老师说出了我的困惑。王老师说该方药物确实比较多,我也希望用少量的药物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但是我们前期应用二贝母散联合小柴胡汤治疗疗效欠佳提示癌毒胶结,病重药轻,而且患者一般状况可以耐受攻毒治疗故药物多剂量重,以期进一步清除残留之邪。随后王老师又向我详细解释方意:二贝母散化痰散结;小柴胡疏肝和胃,疏通三焦,白术、茯苓、薏苡仁、粉葛根、骨碎补调补脾肾,共同杜绝生痰之源,且可顾护中焦防止攻邪药物损伤脾胃;僵蚕、全蝎、麻黄、细辛、防风、白蒺藜性善走动搜剔内尔脏腑外而经络之风痰;生牡蛎、瓦楞子、皂角刺、白芥子、王不留行、胆南星善祛皮里膜外之顽痰;山慈菇、猫爪草、全蝎、薏米仁均有解毒抗癌之作用,故全方药虽多但法不乱,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化湿、化痰软坚抗癌之作用。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中医抗癌进行时 前几天我在日记中记录了几位以中医药抗肿瘤治疗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良好效果,显现了中医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每天都可以在王老师的门诊见证这样的奇迹,但是肿瘤终归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顽疾,中医药不可能治愈每种肿瘤,而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去提高,时时去改善。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位颅内肿瘤患者朱**,女,40岁,来自柳江县农村,在柳江县城务工。病例记载首诊日期是2009-8-25。在当地医院查CT提示右侧侧脑室前角中线可见一团块状稍高密度灶,大小约38mm×28mm×26mm颅内占位稍高密度灶,双侧侧脑室扩大,中线结构稍向左移位。因患者经济困难,且当地无法处理,后在其他病人介绍下到王老师门诊要求服用中药治疗。当时患者诉头痛如裂、伴头昏50天,无口干口苦,纳食可,二便调,眠差,舌淡红苔白脉滑数。诊断为脑瘤 真头疼,辨证为风痰上扰,顽痰胶结,脑络不通,予以祛风化痰通络止痛。处方:防风15g,天麻12g,白蒺藜30g,细辛3g,礞石30g,川芎20g,泽泻30g,白术12g,蜈蚣2条,全蝎10g,石菖蒲10g,远志6g,土贝母20g,山慈菇15g,蜂房15g,红参12g,7剂。患者诉头疼头昏明显缓解,已正常上班。后基本以此方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患者头疼、头昏消失,睡眠好转。于2009-12-10日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侧脑室前角中线可见一团块状稍高密度灶,大小约30mm×28mm×22mm颅内占位稍高密度灶,双侧侧脑室扩大,中线结构稍向左移位,较前病灶有所缩小。患者诉偶有耳鸣伴右侧听力下降,守前方加葛根30g。后一直继续以此方为基础加减治疗至2012-8-12日,患者自觉除右侧听力下降与正常时无差异,一直正常上班。复查CT提示右侧侧脑室前角中线可见一团块状稍高密度灶,大小约40mm×30mm颅内占位稍高密度灶,双侧侧脑室扩大,中线结构稍向左移位,较前病灶有所增大。继续守前方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偶有感冒咳嗽。2015-1-30复查CT提示病灶同2012-8-12日相仿。今日复诊患者诉右侧听力下降,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舌体胖有齿印。考虑病久及肾,守前方加补骨脂15g,益智仁15。 门诊结束后我问王老师该患者颅内的肿块怎么还长大了?王老师语重心长的说:“每治疗一名肿瘤患者对我们来说都像是一场考试。你看小学、初中的时候考试比较容易得一百分,但是到高中、大学后就很难考一百分。我们当前在肿瘤面前能拿70到80分就已经很了不起。因此,在肿瘤的治疗中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挖掘古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实践,争取向更高分努力。”王老师还补充说:“在肿瘤的治疗中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专注在肿瘤的大小上,往往需更注意关注患者本身。在不能完全治愈肿瘤的情况下,达到长期带瘤高质量的生存也是一个不错的目标。”至此我真正深刻体会到王老师的“把根留住抗癌论”。注:微信公众平台(医者仁心 xhddoc)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