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朋友因为偶发的头痛头晕,到医院后医生开了一个头颅磁共振,结果报告“颅内点状缺血灶”、“颅内腔梗灶”。不少朋友就要担心了,这个 报告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中风了呢?很多时候磁共振报告的脑缺血灶、腔梗灶或者软化灶并不是急性脑梗塞。 磁共振扫描有不同方法(加权),相当于相机的各种滤镜,对急性脑梗死诊断最有用的就是弥散加权。如果有做弥散加权 (DW加权),并且DW加权上有明确的高信号(白色异常信号),那么表明有新发的脑梗塞;如果弥散加权上没有高信号(白色异常信号),那么并没有证据表明有新发的脑梗塞。如果没有做弥散加权 (DW加权),那么光凭磁共振,不能确定有没有新发的脑梗塞。放射科医生报告“颅内点状缺血灶”、“颅内腔梗灶” 并不是确定的诊断,注意看 报告单的最底部,一般有这么一行字,“仅供临床医生参考,不做诊断证明”。是不是缺血灶或者梗塞灶,不是说光看磁共振片子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神经专科医生的判断,要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再结合 磁共振综合判断的。报告的点状缺血灶,只能说可能有由各种原因引起局部的小的脑部软化灶,也有可能是正常的血管腔隙,也有可能是脑老化的表现。 病灶较小的话,定期复查,观察有没有增大的趋势。注意睡眠时有没有严重的打呼噜情况,严重打呼噜会导致反复夜间缺氧,也会引起轻微的脑损伤。经常抽烟饮酒,也可能引起轻微的脑损伤。 建议做个常规体检,观察有没有可能会引起轻微脑损伤的各种因素,请医生用听诊器听诊下心肺,测量一下血压。常规查一下 血常规,甲状腺功能 ,血同型半胱氨酸测定,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沉 、C反应蛋白、心脏超声、心电图 。
什么是体外冲击波碎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是肾和输尿管结石治疗技术上的大飞跃,是上段输尿管结石和肾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其治疗原理是将体外冲击波聚焦于结石后将其击碎成泥砂状,经尿道随尿液排出体外而达到治疗目的。 当冲击波在传播中碰到密度相差较大的介质,如从软组织到结石时,因阻力突然增大,在结石的向波面产生巨大压力;当冲击波从结石背波面跑出时,因阻力突然降低又产生巨大拉力。结石经过这样反复多次拉压后,会慢慢碎成细粒。但是,当冲击波通过与水的密度差不多的肌肉或内脏时,则不会产生这种作用。 虽然冲击波对肾脏也有一定损伤,但较轻微,且是可逆的,两周后多能恢复。只要适应症选好,操作规范,其损伤会很小。 体外冲击波碎石后的注意事项1. 尽可能多饮水,每日约2000ml左右;按医嘱服用排石药物;多运动,可跳绳、跑步等。 2. 肾下盏结石患者需做健侧卧位加头低脚高位,辅以轻叩腰背部,每天3~5次,每次20~30分钟。 3. 较大结石患者碎石后需卧床休息2~3天,然后再开始运动,避免石街形成。 4. 每次排尿可将尿液排至容器中静置20分钟,弃去上层尿液,观察碎石是否排出。 5. 碎石后可能会有血尿或疼痛,轻者会自行消失,若有以下情况请及时到泌尿外科门诊复诊:严重血尿、疼痛难以忍受、发热。 6. 术后两周请携带病历资料到泌尿外科门诊复查,在此期间请勿饮酒,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7. 如尿液中发现结石,可将结石晾干,送至医院进行结石成分分析,可以指导平时饮食,更好地预防结石复发。
尿失禁在中老年女性中很常见,年轻女性患病率约为 25%, 40 ~60 岁患病率约为 44%~57%,75 岁以上患病率高达 75%。尽管尿失禁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只有 45% 的尿失禁患者愿意向医生叙述症状。尿失禁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它不应被认为是正常衰老的结果。 压力性尿失禁主要出现在女性中,是暂时的腹内压增加(如打喷嚏、咳嗽和大笑)导致非自愿排尿,需考虑到尿道压力的影响因素和支撑因素。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白色人种、肥胖、多次阴道分娩、阴道分娩后产伤、早产后使用雌激素,此外绝经或手术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目前,并没有好的食疗和药物来治疗尿失禁,传统的抗胆碱治疗仅针对急迫性尿失禁而对压力性尿失禁并没有太大效果。 有效的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包括减肥和盆底肌肉锻炼,有研究表明体重减轻 8%,患病率可减少 47%;盆底肌肉锻炼极为有效,它可以改善尿道肌肉水平,增加尿道阻力,临床症状改善率高达 95%。如果尿失禁与频繁咳嗽有关,减轻咳嗽可有效预防尿失禁;如果与运动相关,可在运动前排空膀胱。另外,若其他方法无效,可考虑外科手术。 故而,已确诊为尿失禁的患者,下一步治疗应该进行 减重和盆底肌肉锻炼并进。
医生经常建议把磁共振或者CT的片子上传,看片子比看报告更靠谱。怎么拍摄CT片或者磁共振片比较清楚呢?有个简单的方法,打开电脑显示器,在桌面上创建一个空白word文档打开,屏幕中间就有大片的白色区域了。将胶片紧贴电脑屏幕放置,就可以达到医院观片灯的效果了。如果身边没有电脑显示器,也可以用下面的方法:白天的时候,把室内的灯关掉,把片子紧贴着窗玻璃上(透明玻璃)上,也能拍出比较清晰的照片。拍摄时可以先选择拍一张“全景”,包括尽量多的小胶片;然后可以选取病变部位的小胶片,建议每四小格拍一张。
1)因包皮组织松弛,术后轻度水肿,淤血属正常现象,会逐渐消褪。 2)术后第一天、第三天来医院更换纱布。 3)出现龟头青紫疼痛,排尿困难,可放松弹力绑带。 4)纱布少量渗血不予处理,若有滴血、大血肿随时急诊治疗。 5)1周内避免辛辣食物,忌酒。 6)术后一周可洗澡,洗澡保持创面干燥。 7)手术后勃起,可以用一些雌激素药物或风油精外涂龟头。 8)手术后两周,不锈钢钉会自行脱落,如果一个月内还有不锈钢钉,可以来医院复查,把钉去掉。 9)手术后1月内不能过性生活。
经常有患者来询问,做了一个头颅CT,提示有腔隙性脑梗死,该怎么办?其实,很多时候CT报告的脑缺血灶、腔梗灶或者软化灶并不是急性脑梗塞。CT对梗死、软化、老化等病灶的分辨能力不强。 要多次CT检查,前后对比有新发的典型低密度病灶,且与症状能对应,才能诊断脑梗塞。所以CT报告的腔隙性脑梗塞,如果没有典型的偏瘫或者偏侧肢体麻木症状,大部分其实不是急性的腔隙性脑梗死,大多数都是陈旧的软化灶或者脑老化的表现。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的小穿通动脉(可以理解为大血管分出的小分支)的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血管堵塞;这根病变血管所负责的那片脑组织就会因为缺血、缺氧而坏死,称为腔隙性脑梗死。简单来说,「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类型之一,是一种病变区域相对较小的梗死。诊断腔隙性脑梗塞不能光看CT,最重要的是神经专科医生的判断,要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再结合CT或者是磁共振综合判断的。(磁共振检查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比CT要可靠的多,磁共振可以清晰的分辨出脑梗死病灶的新旧情况)。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灶大小一般都在2厘米以下,一般病灶较小,但是如果发生在脑部重要的部位,也有可能导致明显瘫痪等严重后果。如果腔隙性脑梗死多次发生,也会造成痴呆、吞咽障碍、肢体无力等严重后果。通俗一点讲,心脑血管就像自来水管,要是长期水压太高、水管里的水太脏,自来水管就容易老化,水管容易破裂或者堵塞,好好保养,自来水管就能用的时间更长。所以最重要的是保持正常的血糖、血脂、血压水平,减少血管受到的损害和承受的负荷。所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治疗是重中之重。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个体化的选择治疗方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平稳,根据情况还可以给予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以及他汀类药物软化血管治疗以降低腔隙性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包皮切割缝合器手术有以下优点: 1)应用罗哌卡因十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手术中,手术后不疼痛,在不知不觉中结束手术。 2)手术时间短,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常规手术需要30分钟以上。应用包皮切割吻合器,十分钟之内可结束手术。 3)几乎不出血。 4)切口整齐,美观。 5)无需缝线,术后不拆线。 6)门诊手术,不住院。 7)不用输液。 8)费用省,全部费用2千元不到。
脑梗塞(正规医学术语叫脑梗死,脑梗塞是通俗说法)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种。脑血栓形成是由于长期高血压、高血糖等原因导致脑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神经症状。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所带来的栓子阻塞而引起,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软化、坏死,故而出现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临床表现,发病在脑内,病根却在脑外,最常见原因的是心房颤动(心脏跳动不规律)导致的心源性血凝块脱落。所有可能引起血管堵塞或是破裂的原因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比较多见的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心房颤动(持续的心跳不规律会导致心脏里面出现小血凝块,这个血块掉下来随着血流跑到脑子里就会发生脑梗死)、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等。所以最重要的是保持正常的血糖、血脂、血压水平,减少血管受到的损害和承受的负荷。如果发现有心房颤动要及时就医处理。通俗一点讲,心脑血管就像自来水管,要是长期水压太高、水管里的水太脏,自来水管就容易老化,水管容易破裂或者堵塞,好好保养,自来水管就能用的时间更长。如果水泵有问题(心房颤动),水泵里就容易堆积水垢,水垢掉下来也会堵塞水管。所以,心房颤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治疗是重中之重。特别提醒,有肥胖、睡觉时候严重打呼噜的人,一定要注意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可能,这种疾病增加脑卒中、高血压风险,需要及时去耳鼻喉科进行睡眠监测,如果睡眠时缺氧程度达到中度以上,可以考虑睡觉时带无创呼吸机(5000~10000元左右),效果非常好,也很舒适,能大大改善呼吸和睡眠情况,改善身体状态,对控制血压也很有帮助。定期的体检也很必要,如果能提早发现危险因素,并在其对血管造成破坏之前及时控制,对预防中风非常有利。如果患有心房颤动、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及时正规的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发生中风的风险,很多疾病都是这样,重在预防。
肾囊肿,一般指单纯性囊肿。肾囊肿会逐渐增大,压迫肾实质,致肾实质变薄,静静,尿液回流受损,引起肾功能减退。大于4厘米的肾囊肿,或者伴有腰痛、血尿,肾实质肾盏压迫,就有手术指征,目前腹腔镜去顶减压是治疗肾囊肿的首先方法。手术只要在腰部打三个小孔,具有创伤小,最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第二天可下床活动。
自从公众平台开放后,经常会收到朋友们的咨询信息,其中关于放屁的问题很多,如一天放多少屁属于正常?总放屁是怎么回事?响屁不臭,臭屁不响吗?为甚么我不放屁?为什么我放屁特别多?为什么我放的屁特别臭?不放屁就是肠梗阻吗?......... 屁从哪里来?简而言之,屁是由您吃进去的食物在肠道产生的气体,以及您在进食吞咽时下咽的空气混合而成。 屁有什么用?举几个与屁相关的词语:"屁用"、"屁大点事"、"屁话"、"屁滚尿流"等等,您觉得这屁能有什么用? 其实,皮对人类的贡献很大,可能您还不知道而已: 1. 屁是人体代谢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不放屁,那是要命的; 2. 屁给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注入了非凡的活力,有"屁"的词语通俗易懂,口语表达更接地气; 3. 放屁有利于人体心理健康,有人研究有防癌、促睡眠和改善抑郁; 4. 放屁可以明显缓解腹胀、腹痛。四大“舒服”之一就是放大屁。 屁的成分咽下的空气中的氮和食物分解后产生的氮是屁的主要元素,占70%。屁的成分复杂,多达400多种:引起臭味的主要是氮、硫化氢、吲哚、粪臭素、挥发性胺、挥发性脂肪酸等。 胃肠外科医生为啥喜欢“屁”?腹部手术后,由于由于炎症和手术刺激,患者的肠蠕动尚未恢复,一般3-5天不放屁。随着病情恢复和肠道逐渐康复,患者表现出放屁和排便,这就表明了胃肠功能已基本恢复,提示患者可以进食进水了。所以,医生查房时问你放屁没有,千万不要不好意思额。 憋着不放的屁去哪里了?忍住的屁会沿着大肠逆行进入小肠、胃、食管,最后一部分从口腔中排出。所以有人骂人"你放屁,闭住臭嘴"是有科学道理的。 少量气体和屁成分也可以通过肠壁弥散入血,最后从肺中排出。入血的屁成分会导致皮肤老化,组织衰退。所以,要年轻貌美,屁憋着不好,该放的时候就放。 为什么放屁多?如果摄入了过多的淀粉类(番薯、山芋等)、蛋白质类(蛋类、瘦肉、海鲜、奶制品)或者刺激性食物(大蒜、洋葱和韭菜等),就会在肠道酵解或者代谢产物产生很多气体,放屁自然就多。 如果吃饭速度过快或者食物吞咽过多,就会无意识吞入较多空气导致频繁放屁,这不属病态,也无需治疗,少吃、慢吃就OK啦! 每天放屁多少? 正常人每天要放5~18次屁,平均10次/天,约排出500毫升左右的气体。 当屁量大大多于平时,则有可能会有消化不良、胃炎、胰酶缺乏、肝炎等。 如果放屁过少或不放屁,说明有可能会肠道功能障碍,结肠传输过慢,甚至肠梗阻。 大部分情况,多放几个屁,如果没有其他不适,也属于正常情况。 臭屁哪里来的 ?若屁奇臭难闻,不一定是病态哦! 摄入过多的肉类酸性食物或高蛋白饮食(鸡蛋、牛肉等),这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如色氨酸,经过代谢,产生了硫化氢,就是屁中的臭鸡蛋气味。 蛋白质腐败,细菌分解,放出的屁也会很臭。 进食过多大蒜、洋葱和韭菜等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也会使屁变臭,你不必担心。 如果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时,积存在消化道中的血液被细菌分解,产生一种特有的“腥臭”味,此时要高度警惕。有可能是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小肠炎、肠道恶性肿瘤、肝硬化出血等。 屁的声音和大小屁的大小和声音的高低与排气的速度和肛门口的大小及松紧度有关,肠道气体较多气流较大时,肛门较松弛时,肛门振幅就大,声音较响。若直肠气体冲力未达到临界值,且肛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则不会发出声音。所以屁的大小和声音高低与健康关系不大,与肛门口的松紧度有关。 响屁不臭与臭屁不响主要是心里层面的因素,屁的声音具有预警功能,人听到屁声,人要躲开或使人期望值过高,当嗅觉细胞真正接触到气体时,往往发现高估了预期判断,所以显得不臭。而不响的屁被嗅觉细胞感知时往往没有防备,因此会感觉臭。所以,"响屁不臭,臭屁不响"还是有点科学依据的。 “屁”贴士1. 如果有屁不放,屁会逆行从嘴巴里打嗝而出或者从肺里呼出,更臭! 2. 人明天平均10个屁; 3. 男女放屁数量无差异; 4. 由于声速较快,所以先闻屁声,后闻屁味; 5. 条件合适,有屁快放! 6. 放屁有利于缓解压力和抑郁,有利于心理健康; 7. 臭屁与粪臭素、吲哚和硫化氢有关; 8. 屁特别“腥臭”有“腐败”味道时,需去医院化验粪便和隐血,当心消化道出血和大肠肿瘤; 9. 健康与屁的大小和声音高低无关; 10.无屁未必是好事,多屁可能是坏事,臭屁可能要出事; 11.放屁时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标志; 12.想年轻貌美,皮肤健康,有屁就放; 13.放屁虽有利健康,但也要注意时间和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