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并不可怕,科学诊治是关键!什么是癌痛?癌痛,通俗地讲是肿瘤患者在患病期间感受到的疼痛,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类疼痛。它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削弱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加快肿瘤的生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癌痛评估方法癌痛评估方法一般采取VAS评分,疼痛0-10分级,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1、0分:表示无痛,患者无任何疼痛感觉;2、1-3分:表示轻度疼痛,患者疼痛可以忍受,且生活正常、睡眠不受干扰;3、4-6分:表示中度疼痛,患者疼痛明显、不能忍受,常需服用镇痛药物且影响睡眠;4、7-9分:表示重度疼痛,患者疼痛比较剧烈、难以忍受,需使用镇痛药物镇痛,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同时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等,或被动体位(为减轻痛苦而被迫采取的体位)的临床症状;5、10分:表示剧烈疼痛,患者疼痛难忍,需要用强效镇痛药物缓解疼痛,且睡眠严重受到干扰,伴有情绪改变。什么是全植入式镇痛泵?全植入式镇痛泵是把镇痛药物直接的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如图)。值得一提的是,在同等疗效下,这种疗法所使用镇痛药物的剂量只是口服剂量的1/300,因此极大地降低了强效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全植入式镇痛泵适用于哪些疾病?全植入式镇痛泵不仅可以缓解癌痛,还可以缓解其他顽固性疼痛。如:腰椎术后疼痛、幻肢痛、丘脑痛和脊髓炎后遗痛等。文章来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公众号作者:丁宛海
近年来,家住江苏的小余自觉下肢紧绷,迈步前行时有一定困难,几经打听来到我院神经内科就诊,曹立主任了解病情并仔细查体后发现小余可能是一种罕见的疾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遂立即收住院进一步检查,经基因检测证实了曹主任的判断。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病,主要表现为下肢痉挛性截瘫,伴抬腿困难惑剪刀步态等;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脊髓中双侧皮质脊髓束的轴索变性和(或)脱髓鞘;早期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剪刀步态;患病人群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此病已于2018年5月11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纳入第一批罕见疾病的目录。当三十岁的小余得知自己病情源于基因,而且无法根治,其心情有一些沮丧和悲观。曹主任告诉小余:现在有一项新技术可以改善其下肢紧绷的症状,使其恢复正常行走。曹主任立即请我院步态多学科诊疗团队的丁宛海主任(神经外科)会诊,丁主任仔细分析了小余的病情后,与曹主任一起讨论并确定了治疗方案(巴氯芬泵植入手术)。丁主任为小余实施手术后,其紧绷的下肢逐渐舒展开来,又能轻松地迈步向前。手术后,小余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逐步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并由衷感谢六院让他迈出自信的步伐。科普一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病,虽为遗传性疾病,但发病年龄差异较大,多在青少年,也有在中年发病。另外,发病早期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增高(紧绷),行走时内八字步或剪刀步,易被忽视;后期病情不断进展,下肢肌张力过高而无法伸开,以致卧床不起。此病确诊需要一系列检查,特别是基因检测。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巴氯芬泵植入等微创手术(巴氯芬是一种肌肉松弛药物)来舒展其紧绷的肌肉,同时需要配合康复训练。如发现较迟,长期紧绷的肌肉可能会使足部变形,则需要通过骨科手术进行足部矫形。值得一提的是我院针对步态异常的患者特别组建了步态多学科诊疗团队,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和康复科等,为患者的步态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公众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作者:神经外科丁宛海特需门诊时间:周四上午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神经外科——周围神经疾病专病开展顽固性头痛的神经减压手术治疗。今年30岁的李女士在2年前开始出现头痛,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后脑勺和头顶部(图1A)。疼痛等级评分为7分,属于重度疼痛。发病初期,李女士采用布洛芬等止痛药进行常规治疗,但治标不治本,经常性的重度疼痛严重影响到了日常工作及生活而导致其不得不放弃工作居家休养。先后去了多家医院,被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在通过理疗,颈椎间盘射频消融手术等一系列处置后,收效甚微。与此同时,疼痛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也带来了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家人对此也深受困扰。近日,李女士慕名来到我院神经外科——周围神经疾病专题门诊就诊,在排除了颅内疾病后,通过枕部神经阻滞,诊断为“枕大神经痛”。在超声科高维医生的帮助下进行头皮神经超声检查,B超清晰显示枕大神经扁平,内部结构紊乱,并且在其分支部位有血管压迫神经的表现(图1B),进一步佐证了李女士为枕大神经卡压引起的头痛。图1.A李女士头痛范围示意图(红色区域);B枕大神经超声检查结果。在神经外科田恒力主任的指导下,丁宛海主任医师和袁方博士在显微镜下对患者进行了双侧枕大神经减压手术。手术后李女士的头痛立即得到了明显缓解,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患者与家人都说“小手术解决了她的头痛大问题”。科普时间头部神经痛常见于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引起的枕顶部疼痛(图2A和B),耳颞神经引起的颞顶部位疼痛(图2B),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引起的额部疼痛等(图2C和D)。在内科诊断为偏头痛的患者当中,如果有病程时间长,反复发作频率高,药物控制不佳,并且有固定疼痛部位和压痛点的患者,应当考虑头部神经病变或卡压引起的疼痛,可以门诊做头皮神经阻滞明确诊断后选择手术治疗解决头痛问题。目前手术治疗头部神经痛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头皮神经切断术和头皮神经松解术。其中,神经松解术可以在治疗头痛的同时保留头皮正常感觉功能,避免因为头皮神经切断导致的麻木不适和感觉丧失,既解决了疼痛又保留了神经,是目前先进的治疗手段。图2.A枕大神经卡压引起的枕顶部疼痛;B耳颞神经和枕小神经引起的颞顶枕部位疼痛;C和D眶上神经卡压引起的前额疼痛(为疼痛区域)。神经外科——周围神经疾病专病门诊介绍头部各种神经痛的手术治疗,面瘫的手术治疗,糖尿病和透析后周围神经减压手术,和周围神经卡压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神经外科——周围神经专病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儿童在头部受伤后做不做头颅CT,往往是家长非常纠结的事情。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对射线更为敏感,虽然说做一次CT检查对孩子的伤害很小,但其辐射量还是比普通X光片要大得多,有家长担心这会对孩子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而另一方面,家长有时过于紧张,对医生的诊治也不放心,害怕未及时检查耽误孩子的病情,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其实,科学合理运用CT检查是非常必要的,而盲目恐惧并无益于孩子的治疗。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进行CT检查是绝对必要的:伤后有短暂的昏迷或高度怀疑有昏迷,例如伤后很长时间才开始哭闹;伤后出现拒绝进食,频繁呕吐尤其是喷射性呕吐,反应下降,嗜睡或者异常烦躁哭闹不止;伤后出现异常头部体征如鼻腔、外耳道出血,“熊猫眼”,头部有明显包块或凹陷;较严重的情况如昏迷不醒,全身抽搐,偏瘫失语,瞳孔不等大等等。如果孩子伤后没有上诉症状,可先进行适当的观察,暂不做CT检查,但家长也不可掉以轻心,仍需仔细观察两到三天,以防迟发的颅内出血或其他各种并发症,观察期间家长应让孩子避免剧烈活动,保持休息,特别留意孩子的意识状态,进食情况,肢体活动以及瞳孔是否大小一致等等。CT检查小贴士:儿童进行头颅CT检查时,家长应做好心理安慰,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必要时镇静及制动,以提高检查质量。另外建议前往儿童专科医院进行检查,并且检查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穿着铅衣以降低辐射量,检查结束后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也可减轻辐射带来的影响。备注:文中图片引自《儿科医生鱼小南》系列育儿漫画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圈粉无数,吸引着人们的普遍关注,剧中人物的遭遇和结局更是牵动着观众的心。在剧中众多人物中,汉东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的命运结局让人揪心不已:即将与老同学侯亮平正式联手一起在反腐第一线战斗,然而在他准备赶往北京汇报情况时,在路上被一辆急驶而来的汽车撞倒了。出车祸时,陈海正通着电话通过斑马线,不料一辆卡车闯红灯朝他直接飞撞过来,惨祸就这样发生了,陈海的电脑手提包飞到了绿化带的草丛里,而马路中间一滩鲜血,浸泡着一只轧变形的手机……令观众们没想到的是,从第六集起陈海就躺在病床上处于“植物人”状态。掌握了贪官们许多秘密的陈海最终是否会恢复意识苏醒?颅脑创伤(脑外伤)是神经外科的一个常见病,在现实生活中,交通事故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从剧中画面上,观众可以看出,陈海是被汽车撞伤倒地,以致严重的颅脑损伤,造成昏迷不醒而成为丧失意识的植物人。植物人并不等于死亡,作为重要的神经中枢,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会引发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导致长期意识障碍,如昏迷、植物人、及脑死亡。很多人往往将“植物人”混同于“脑死亡”,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植物人的脑干仍具有功能,向其体内输送营养时,还能较为正常的消化与吸收,并可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身体的代谢,包括呼吸、心跳、血压等;对外界刺激也能产生一些本能的反射,如咳嗽、喷嚏、打哈欠等,但机体已没有意识、知觉、思维等神经活动,脑电图呈杂散的波形。脑死亡是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死亡,只能靠呼吸机来维持呼吸和心跳这两个传统的生命体征“活着”的特征,脑电图呈一条直线。目前,植物人的促醒仍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一般来说,伤后1~12个月是最佳苏醒时机,大约有50%的机会能苏醒。近年来,我们神经外科颅脑创伤团队,对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救治,尤其是伤后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积水等早期预测与防治,以及严重意识障碍促醒治疗进行了一定的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植物人治疗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针灸推拿和理疗、康复功能锻炼、神经调控治疗等。从整个治疗方式来讲,临床治疗实践证明:刺激和运动更有利于康复,可使植物人有机会更快、更好地恢复。近些年来,神经调控治疗(包括脑深部电刺激和脊髓电刺激)取得的进展更多一些,发展也更快,是有效促醒治疗方法之一,让很多植物人苏醒过来。
很多人头部受到轻微撞击后,来急诊进行头颅CT检查,并没有发现颅内有出血或骨折,自身感觉也没有不适,是不是这个患者以后就不会出现问题了。答案是否定的。大部分轻微脑外伤患者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少数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或者有心脑血管疾病而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者,在受伤以后1~2个月左右会出现头痛、意识模糊、肢体活动不利等表现,这时再做CT就可能发现新问题,即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否则血肿愈来愈多,风险也就愈来愈大。特别提醒:如果出现头痛、反应迟钝、肢体活动不灵,一定要及时就诊,以防造成更严重后果,轻微头部外伤的患者,尤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的老年人,千万不能大意,需按时进行门诊随访。
脑溢血(也称“脑出血”),指不是外伤引起的脑内血管自发破裂出血,一般是高血压、高血糖和高龄所致血管硬化的结果。患者的病情轻重与出血的位置和出血量有关。脑溢血的诊治的原则是发现疑似患者,立即送医院进行头部CT检查即可确诊。如出血量不大(20毫升以下)可以通过卧床休息和药物治疗而治愈;如出血量中等量或大量(20毫升以上)则需手术将血肿引流或清除,以利康复。脑溢血的手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开颅清除血肿,第二类是穿刺引流血肿。第一类手术创伤大,后遗症多,恢复慢。第二类手术是不用开颅,后遗症少,恢复快。由于微创穿刺引流手术效果好,越来越多的脑溢血患者选择此类手术。为了进一步提高脑溢血微创穿刺引流手术效果,神经外科医生现已将手术机器人应用于手术中,不仅使手术时间缩短而且更加精准,使得患者恢复更快。
众所周知,UFO(英文UnidentifiedFlyingObject,简称UFO)是指宇宙中不明飞行物。人们对宇宙中神秘的UFO十分好奇,同时对体内的小宇宙-脑部出现的各种病灶也十分重视。针对脑部病灶,一般能通过各种无创检查(CT和核磁共振等)而确诊,但其中有少数病灶通过无创检查确诊不了。脑部病灶无法及时确诊,针对性的治疗也就不能开展,这让患者都十分头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神经外科医生用机器人对脑部病灶进行精准活检手术,手术后送病理检验可确诊。确诊后,患者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脑部病灶的精准活检手术(英文UnidentifiedFocusOperation,也简称UFO)是一项微创手术,头部切口仅有3厘米,由于手术精准而微创,所以一般恢复快且无后遗症。因此,由机器人完成的精准活检手术亦成为解锁脑部神秘病灶的一把金钥匙。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丁宛海主任成功为两名癌痛患者实施吗啡泵植入手术,解除了患者的顽固性癌痛,黄大爷就是其中一位。家住杨浦区的黄大爷因肺癌出现左侧上臂疼痛2年多,尤其是转移至左上臂的肿瘤(无法手术摘除)压迫神经产生的疼痛持续且剧烈,期间多次进行放化疗,但疼痛日益加剧。为缓解疼痛,黄大爷每天口服十几粒吗啡片剂(奥施康定),疼痛也没能得到很好的缓解。同时,由于口服止痛药物剂量过大,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黄大爷出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便秘、头晕、恶心、嗜睡等),家人心急如焚。四处求医的黄大爷来到我院肿瘤内科王永刚医生门诊,王医生在了解病情后,立即请神经外科丁宛海医生进行会诊。在仔细研究病情后,丁医生与王医生共同为黄大爷初步制定镇痛方案:吗啡泵植入。黄大爷住院后,丁医生与药剂科负责吗啡药物管理的郁静医生、麻醉科崔德荣医生进行联合会诊,最终确定手术方案。经过3个多小时紧张的手术,吗啡泵顺利植入黄大爷体内,术后黄大爷惊喜地发现疼痛已明显缓解。吗啡泵植入体内后,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药效显著,因此每天只需少量的吗啡,就达到预期的镇痛效果。看到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黄大爷的脸庞,癌痛多学科团队所有成员也倍感欣慰。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不仅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预后表现,更重要是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医生提醒,家属及癌症患者本人,应关注和重视癌痛问题,及早接受规范且有效的止痛治疗,避免癌痛带来更多痛苦和折磨。科学抗癌,无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