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周围神经疾病专病开展顽固性头痛的神经减压手术治疗。今年30岁的李女士在2年前开始出现头痛,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后脑勺和头顶部(图1A)。疼痛等级评分为7分,属于重度疼痛。发病初期,李女士采用布洛芬等止痛药进行常规治疗,但治标不治本,经常性的重度疼痛严重影响到了日常工作及生活而导致其不得不放弃工作居家休养。先后去了多家医院,被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在通过理疗,颈椎间盘射频消融手术等一系列处置后,收效甚微。与此同时,疼痛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也带来了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家人对此也深受困扰。近日,李女士慕名来到我院神经外科——周围神经疾病专题门诊就诊,在排除了颅内疾病后,通过枕部神经阻滞,诊断为“枕大神经痛”。在超声科高维医生的帮助下进行头皮神经超声检查,B超清晰显示枕大神经扁平,内部结构紊乱,并且在其分支部位有血管压迫神经的表现(图1B),进一步佐证了李女士为枕大神经卡压引起的头痛。图1.A李女士头痛范围示意图(红色区域);B枕大神经超声检查结果。在神经外科田恒力主任的指导下,丁宛海主任医师和袁方博士在显微镜下对患者进行了双侧枕大神经减压手术。手术后李女士的头痛立即得到了明显缓解,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患者与家人都说“小手术解决了她的头痛大问题”。科普时间头部神经痛常见于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引起的枕顶部疼痛(图2A和B),耳颞神经引起的颞顶部位疼痛(图2B),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引起的额部疼痛等(图2C和D)。在内科诊断为偏头痛的患者当中,如果有病程时间长,反复发作频率高,药物控制不佳,并且有固定疼痛部位和压痛点的患者,应当考虑头部神经病变或卡压引起的疼痛,可以门诊做头皮神经阻滞明确诊断后选择手术治疗解决头痛问题。目前手术治疗头部神经痛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头皮神经切断术和头皮神经松解术。其中,神经松解术可以在治疗头痛的同时保留头皮正常感觉功能,避免因为头皮神经切断导致的麻木不适和感觉丧失,既解决了疼痛又保留了神经,是目前先进的治疗手段。图2.A枕大神经卡压引起的枕顶部疼痛;B耳颞神经和枕小神经引起的颞顶枕部位疼痛;C和D眶上神经卡压引起的前额疼痛(为疼痛区域)。神经外科——周围神经疾病专病门诊介绍头部各种神经痛的手术治疗,面瘫的手术治疗,糖尿病和透析后周围神经减压手术,和周围神经卡压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神经外科——周围神经专病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儿童在头部受伤后做不做头颅CT,往往是家长非常纠结的事情。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对射线更为敏感,虽然说做一次CT检查对孩子的伤害很小,但其辐射量还是比普通X光片要大得多,有家长担心这会对孩子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而另一方面,家长有时过于紧张,对医生的诊治也不放心,害怕未及时检查耽误孩子的病情,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其实,科学合理运用CT检查是非常必要的,而盲目恐惧并无益于孩子的治疗。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进行CT检查是绝对必要的:伤后有短暂的昏迷或高度怀疑有昏迷,例如伤后很长时间才开始哭闹;伤后出现拒绝进食,频繁呕吐尤其是喷射性呕吐,反应下降,嗜睡或者异常烦躁哭闹不止;伤后出现异常头部体征如鼻腔、外耳道出血,“熊猫眼”,头部有明显包块或凹陷;较严重的情况如昏迷不醒,全身抽搐,偏瘫失语,瞳孔不等大等等。如果孩子伤后没有上诉症状,可先进行适当的观察,暂不做CT检查,但家长也不可掉以轻心,仍需仔细观察两到三天,以防迟发的颅内出血或其他各种并发症,观察期间家长应让孩子避免剧烈活动,保持休息,特别留意孩子的意识状态,进食情况,肢体活动以及瞳孔是否大小一致等等。CT检查小贴士:儿童进行头颅CT检查时,家长应做好心理安慰,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必要时镇静及制动,以提高检查质量。另外建议前往儿童专科医院进行检查,并且检查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穿着铅衣以降低辐射量,检查结束后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也可减轻辐射带来的影响。备注:文中图片引自《儿科医生鱼小南》系列育儿漫画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圈粉无数,吸引着人们的普遍关注,剧中人物的遭遇和结局更是牵动着观众的心。在剧中众多人物中,汉东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的命运结局让人揪心不已:即将与老同学侯亮平正式联手一起在反腐第一线战斗,然而在他准备赶往北京汇报情况时,在路上被一辆急驶而来的汽车撞倒了。出车祸时,陈海正通着电话通过斑马线,不料一辆卡车闯红灯朝他直接飞撞过来,惨祸就这样发生了,陈海的电脑手提包飞到了绿化带的草丛里,而马路中间一滩鲜血,浸泡着一只轧变形的手机……令观众们没想到的是,从第六集起陈海就躺在病床上处于“植物人”状态。掌握了贪官们许多秘密的陈海最终是否会恢复意识苏醒?颅脑创伤(脑外伤)是神经外科的一个常见病,在现实生活中,交通事故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从剧中画面上,观众可以看出,陈海是被汽车撞伤倒地,以致严重的颅脑损伤,造成昏迷不醒而成为丧失意识的植物人。植物人并不等于死亡,作为重要的神经中枢,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会引发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导致长期意识障碍,如昏迷、植物人、及脑死亡。很多人往往将“植物人”混同于“脑死亡”,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植物人的脑干仍具有功能,向其体内输送营养时,还能较为正常的消化与吸收,并可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身体的代谢,包括呼吸、心跳、血压等;对外界刺激也能产生一些本能的反射,如咳嗽、喷嚏、打哈欠等,但机体已没有意识、知觉、思维等神经活动,脑电图呈杂散的波形。脑死亡是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死亡,只能靠呼吸机来维持呼吸和心跳这两个传统的生命体征“活着”的特征,脑电图呈一条直线。目前,植物人的促醒仍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一般来说,伤后1~12个月是最佳苏醒时机,大约有50%的机会能苏醒。近年来,我们神经外科颅脑创伤团队,对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救治,尤其是伤后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积水等早期预测与防治,以及严重意识障碍促醒治疗进行了一定的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植物人治疗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针灸推拿和理疗、康复功能锻炼、神经调控治疗等。从整个治疗方式来讲,临床治疗实践证明:刺激和运动更有利于康复,可使植物人有机会更快、更好地恢复。近些年来,神经调控治疗(包括脑深部电刺激和脊髓电刺激)取得的进展更多一些,发展也更快,是有效促醒治疗方法之一,让很多植物人苏醒过来。
很多人头部受到轻微撞击后,来急诊进行头颅CT检查,并没有发现颅内有出血或骨折,自身感觉也没有不适,是不是这个患者以后就不会出现问题了。答案是否定的。大部分轻微脑外伤患者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少数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或者有心脑血管疾病而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者,在受伤以后1~2个月左右会出现头痛、意识模糊、肢体活动不利等表现,这时再做CT就可能发现新问题,即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否则血肿愈来愈多,风险也就愈来愈大。特别提醒:如果出现头痛、反应迟钝、肢体活动不灵,一定要及时就诊,以防造成更严重后果,轻微头部外伤的患者,尤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的老年人,千万不能大意,需按时进行门诊随访。
脑溢血(也称“脑出血”),指不是外伤引起的脑内血管自发破裂出血,一般是高血压、高血糖和高龄所致血管硬化的结果。患者的病情轻重与出血的位置和出血量有关。脑溢血的诊治的原则是发现疑似患者,立即送医院进行头部CT检查即可确诊。如出血量不大(20毫升以下)可以通过卧床休息和药物治疗而治愈;如出血量中等量或大量(20毫升以上)则需手术将血肿引流或清除,以利康复。脑溢血的手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开颅清除血肿,第二类是穿刺引流血肿。第一类手术创伤大,后遗症多,恢复慢。第二类手术是不用开颅,后遗症少,恢复快。由于微创穿刺引流手术效果好,越来越多的脑溢血患者选择此类手术。为了进一步提高脑溢血微创穿刺引流手术效果,神经外科医生现已将手术机器人应用于手术中,不仅使手术时间缩短而且更加精准,使得患者恢复更快。
众所周知,UFO(英文UnidentifiedFlyingObject,简称UFO)是指宇宙中不明飞行物。人们对宇宙中神秘的UFO十分好奇,同时对体内的小宇宙-脑部出现的各种病灶也十分重视。针对脑部病灶,一般能通过各种无创检查(CT和核磁共振等)而确诊,但其中有少数病灶通过无创检查确诊不了。脑部病灶无法及时确诊,针对性的治疗也就不能开展,这让患者都十分头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神经外科医生用机器人对脑部病灶进行精准活检手术,手术后送病理检验可确诊。确诊后,患者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脑部病灶的精准活检手术(英文UnidentifiedFocusOperation,也简称UFO)是一项微创手术,头部切口仅有3厘米,由于手术精准而微创,所以一般恢复快且无后遗症。因此,由机器人完成的精准活检手术亦成为解锁脑部神秘病灶的一把金钥匙。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丁宛海主任成功为两名癌痛患者实施吗啡泵植入手术,解除了患者的顽固性癌痛,黄大爷就是其中一位。家住杨浦区的黄大爷因肺癌出现左侧上臂疼痛2年多,尤其是转移至左上臂的肿瘤(无法手术摘除)压迫神经产生的疼痛持续且剧烈,期间多次进行放化疗,但疼痛日益加剧。为缓解疼痛,黄大爷每天口服十几粒吗啡片剂(奥施康定),疼痛也没能得到很好的缓解。同时,由于口服止痛药物剂量过大,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黄大爷出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便秘、头晕、恶心、嗜睡等),家人心急如焚。四处求医的黄大爷来到我院肿瘤内科王永刚医生门诊,王医生在了解病情后,立即请神经外科丁宛海医生进行会诊。在仔细研究病情后,丁医生与王医生共同为黄大爷初步制定镇痛方案:吗啡泵植入。黄大爷住院后,丁医生与药剂科负责吗啡药物管理的郁静医生、麻醉科崔德荣医生进行联合会诊,最终确定手术方案。经过3个多小时紧张的手术,吗啡泵顺利植入黄大爷体内,术后黄大爷惊喜地发现疼痛已明显缓解。吗啡泵植入体内后,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药效显著,因此每天只需少量的吗啡,就达到预期的镇痛效果。看到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黄大爷的脸庞,癌痛多学科团队所有成员也倍感欣慰。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不仅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预后表现,更重要是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医生提醒,家属及癌症患者本人,应关注和重视癌痛问题,及早接受规范且有效的止痛治疗,避免癌痛带来更多痛苦和折磨。科学抗癌,无惧疼痛!
糖尿病患者,如血糖控制不佳,同时腿脚疼痛伴有下肢发凉,可能是“糖尿病足”(糖尿病所致足部的神经和血管病变),并应及时做相关进检查,如确为“糖尿病足”,需多学科的联合诊疗(内分泌科、神经外科、骨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等),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目前,“糖尿病足”治疗方案有药物和微创手术两大类。药物治疗:采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和营养神经的药物。微创手术:介入血管支架手术、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手术。介入血管支架手术是将受糖尿病影响而狭窄血管撑开,从而使下肢血液循环改善,而不致出现下肢疼痛和发凉。另外一种微创手术是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手术,通过植入脊髓硬膜外腔的电极将神经刺激器产生的电脉冲传至脊髓,对脊神经进行弱电电流刺激,可阻断和干预疼痛信号的传导,仿佛为患者的受伤神经“按摩”一般,不仅有效缓解糖尿病足疼痛,而且舒张下肢血管,改善下肢微循环,可避免日后下肢的坏疽和溃疡的产生和恶化。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1.2%,居全球首位,糖尿病控制率目前仅为49.2%,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足的主要表现:早期为下肢和足部疼痛和发凉,中晚期为下肢和足部的皮肤溃疡和坏死。糖尿病患者需要做到“三早”: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具体来说,早预防:戒烟戒酒、管理好血糖、选择松紧合适的鞋袜。早发现:没有原因的出现下肢疼痛和发凉,均为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糖尿病由于病程长,高血糖导致下肢神经及血管发生病变,如脚上的伤口或感染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感染扩大,并向肌肉、骨骼内蔓延,往往有截肢的风险。因此,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每晚洗脚时需检查足部皮肤有无皲裂和破损,洗脚后最好能涂抹护足霜,如发现可能为糖尿病足,需要到医院进一步诊治。
众所周知,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发展的神经类疾病,这种疾病主要影响患者的身体肌肉,大部分人在发病初期表现为肢体僵硬或震颤,然后逐渐发展为面部肌肉僵硬,发音和吞咽困难,患者看上去面无表情,动作僵硬,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罹患帕金森病多年的患者,尽管每天服用药物,但药效随着病情的发展,愈来愈不理想,四肢震颤、僵硬的症状不断加重,尤其是晚上睡觉时翻身都十分困难,起夜时也无法自己翻身下床,总是需要呼唤家人来帮助,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质量。虽然有效的治疗药物不少,但随着病情进展,药效逐步下降,此时脑起搏器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并不需要开颅,仅需在颅骨上钻孔植入电极就能完成,是一种微创手术。脑起搏器是脑深部电刺激器的俗称,当神经刺激器释放信号,颅内电极就会适当刺激神经核团从而改变神经电活动,病人的症状就能随之改善,仿佛重启了患者的生活。脑起搏器不仅能够治疗帕金森病,还可以治疗梅杰综合征(眼睑痉挛)、抽动症、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书写痉挛、难治性癫痫、酒精成瘾等疾病。医生会根据患者疾病选择脑部合适的治疗区域,并根据病情调整脑起搏器微电流的电压、脉宽、频率等参数,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