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5NjczOTIyNQ==&mid=2247483921&idx=1&sn=947c9b9d9546ae46aba44820fa92be74&chksm=c07d30e7f70ab9f1343191924e1a918198965768718bc4c5e1d687f1930a577c9855f4316186#rd幽门螺杆菌(HP)是革兰氏阴性、螺旋形弯曲、微需氧菌,1983年由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从胃炎黏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来,1994年被WHO列为Ⅰ类致癌因子,与儿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多数发生在儿童时期,12岁以后较少发生感染,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是儿童时期感染获得的,中国儿童的总感染率约为29%,有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比无消化道症状者高2.2倍。传染源:(家庭成员)感染者和可能包括被污染水源传播途径:通过口-口和粪-口途径传播,以口-口传播途径为主,家族聚集性传播易感人群:儿童和成人均为易感人群感染后状态:一般难以自发清除,部分文献报道:儿童有10%-15%自发清除率可以无任何临床症状,也可以有临床症状,但大多数症状是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反复腹痛,以上腹部或脐周为主,其次为食欲不振、嗳气、早饱、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反酸、口臭,严重时可有呕血、便血等症状HP阳性家庭无症状儿童不建议检测无症状儿童和功能性腹痛儿童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慢性胃炎、有胃癌家族史、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监护人和年长儿强烈要求的分为两类:非侵入性和侵入性方法非侵入性方法:尿素呼气试验(UBT)(儿童常用13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HP抗原检测(SAT)、血清HP抗体检测侵入性方法:快速尿素酶试验(RUT)、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胃黏膜Hp培养、核酸检测注:除了血清HP抗体检测,其他检测前均需要停质子泵抑制剂(PPI)2周,停抗生素和铋剂4周;血清HP抗体检测不宜作为现症感染或根除疗效评估标准根据2015年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符合下述四项之一者可判断为幽门螺杆菌现症感:细菌培养阳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UT均阳性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UT结果不一致,需进一步行非侵入性检测,如UBT或SAT消化性溃疡出血时,病理组织学或RUT中任一项阳性不一定无症状:不需要治疗有症状:需要进一步分析HP感染与症状的相关性关联度不强:也可以不治疗关联度密切:建议进一步做胃镜及胃粘膜病理检查胃镜检查炎症或病变不明显:也可暂时不治疗胃镜检查炎症或病变明显:需要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1.提高药物依从性:服药的依从性对根除治疗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2.药物不良反应:由于抗HP治疗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14天,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常见,比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但不良反应多较轻微3.可能根除失败4.根除后可能会再次感染:若家庭成员有HP阳性者,建议共同根治,可降低再次感染风险2015年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一线方案(首选):克拉霉素耐药率较低(<20%):质子泵抑制剂(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疗程14天;若青霉素过敏,换用甲硝唑或替硝唑克拉霉素耐药率较高(>20%):含铋剂三联疗法(胶体次枸橼酸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序贯疗法(PPI+阿莫西林5d,PPI+克拉霉素+甲硝唑5d)二线治疗方案:由于一线治疗失败者PPI+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胶体次枸橼酸铋剂,疗程14天伴同疗法: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疗程14天根除HP辅助治疗:益生菌可减少根除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注1:铋剂适用于6岁以上儿童注2:治疗方案的选择也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病情、HP的耐药性等进行个体化的确定应在根除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即使患儿症状消失也建议复查可首选13C尿素呼气试验,若为阴性,表示根除HP治疗成功针对Hp根除治疗失败的患儿,要分析其失败原因和症状缓解的情况症状缓解:可暂缓再次根除治疗症状未缓解:个体化治疗:分析失败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疗程,并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多次根除失败:停药3个月或半年后,再次评估病情,以决定是否行根除Hp治疗避免家长进行口对口喂养家长给儿童喂食时,尽量使用儿童自己的碗筷,并定期消毒避免让儿童喝冷水和吃生食培养儿童手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其他物品后勤洗手家长有明确HP感染者一定要分餐
其实诸多父母对孩子发烧存在许多误解,尤其在中国的急诊室里,儿童发热占有更高的比例,焦急的父母怀抱着发热的小儿往往一筹莫展。 对此来自美国丹佛州的Colorado儿童医院的专家做了解读。 误区1:孩子感觉发热就是发烧了 事实:儿童感觉到热的原因有很多。用力地玩、哭,以及刚从温暖的被窝中出来,或在热天处于户外等,都会使身体发热。但这些情况下,孩子的皮肤温度在10~20分钟内就能恢复正常。当以上原因被排除时,如果孩子仍感到发热或不舒服,则有80%的可能是真的发烧了。 以下是量体温时的发烧标准:肛门、耳朵或颞动脉:38℃及以上;口腔:37.8℃及以上;腋窝:37.2℃及以上。 误区2:发烧对身体有害 事实:发烧会启动身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保护机制之一。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儿童抵抗体内感染,通常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误区3:发烧会烧坏大脑 事实:发烧合并感染不会对大脑造成损伤。体温高于42℃时,发热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并且只有当身体处在极端的环境温度下时,体温才会高到这种程度。(比如在热天把孩子关在封闭的车里) 误区4:热性惊厥是有害的 事实:热性惊厥虽然看起来可怕,但它通常会在5分钟内停止发作,并且不会造成身体的永久损伤。它也不会令儿童有更大风险。但是在下次发烧时,可能会有复发倾向。如果惊厥现象超过5分钟,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治疗。 误区5:孩子很容易导致惊厥 事实:只有4%的儿童会发生热性惊厥。热性惊厥多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眼球上翻,面部肌肉僵直,痉挛或抽搐等。有国内儿科学专家解释,即便没有药物治疗,大部分孩子的抽搐也可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所以家长最好不要随意搬动孩子,注意保持孩子头部侧向一边,以防误吸造成窒息。 误区6:治疗发烧必须吃药 事实:只有发烧在引起不适时才需要治疗。北京儿童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董丽娟说,通常孩子的体温未达到38.5℃时,是不用进行处理的,多喝水就可以。但如果孩子精神不佳、哭闹、脸色苍白发灰,就需要治疗。 误区7:如果不及时退烧,体温会一直升高 事实:这是错误的。大脑内有恒温调节器,所以由感染引起的发热,体温常会在39.5—40℃达到最高点,而很少会超过40.6—41.1℃。即便是后者,身体也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误区8:体温不降,导致感染的原因肯定很严重 事实:并非发烧的温度越高就代表感染的越厉害。 误区3:体温降下来,就不会再反弹 事实:大部分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会持续2—3天。因此,当药力逐渐减弱,体温就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并需要再次治疗。只有彻底制服了病毒时,发热才会消失。 误区9:如果发热时体温很高,说明病情很严重 事实:发热时体温高,引起的原因不一定严重。但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病得很厉害。那么病因可能会比较严重。也有医生认为,小部分的重症发热会出现没有精神、服药后发热症状仍然持续不退,以及面色发灰等现象。 误区10:口腔温度在37.1~37.8°C是低烧 事实:在这范围内的温度是正常的。体温在一天之中是有变化的,它一般会在下午和傍晚时达到最高点。而低烧的真正范围是37.8—39℃。 其实发烧并非坏事情,它能帮助孩子摆脱感染。往往是患儿针对病原体免疫功能较好的一个表现,请不必过度紧张。
儿子上周感冒着凉了!第1天低热,第2天热退后咳嗽起来了,有好几次把吃的东西都咳出来了。许多家长,特别是老人,听到咳嗽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吃药,担心孩子肺炎,我们家也不例外。 看,我爸爸脸色变了,开始翻箱倒柜找咳嗽药水和阿奇霉素了,被我制止了。 我坚持一天不喂药,晚上儿子好像咳得更厉害了。我一抬头发现老爸目光严厉地盯着我,我不由感觉瑟瑟发抖…… 上面这个熟悉的场景在许多家庭上演。 孩子咳嗽要不要吃药? 什么时候要吃抗生素? 什么时候需要静脉输液? ...... 这些问题比较常见,又令许多患儿家长头疼。不吃药怕病情加重了,吃药又怕不对症。和许多患儿家长一样,我有时也会犹豫不决。 我查遍国内外文献,今个和大家聊聊儿童急性咳嗽的最新进展。 1.孩子感冒后为什么会咳嗽? 炎症因子刺激引起的气道粘膜受损、气道痉挛; 鼻、咽、喉等充血水肿,鼻咽部分泌物增多引起咳嗽; 过敏体质的孩子,感冒后容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咳嗽为主要症状。 2.什么是急性咳嗽 咳嗽按持续时间一般可分为急性(<3 周)、亚急性(3~8 周)和慢性(>8 周) 急性咳嗽以病毒感染所致的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最常见。患者常伴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鼻部症状,可伴或不伴发热。这类咳嗽有自限性,病程多不超过 2~3 周。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或其它病原体感染或混合感染,并出现脓痰及白细胞升高等表现。 3.咳嗽分类 咳嗽分为干咳和湿咳两类。 干咳为刺激性咳嗽,无痰或少痰,多病毒、支原体、支原体、百日咳杆菌感染或气道异物。 湿咳为咳嗽且喉咙带痰,多是出现了支气管炎、肺炎、咽炎、鼻炎等。成人专家建议以每天痰量>10 ml作为湿咳的标准。 4.咳嗽需要吃止咳药吗? 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听到咳嗽声的第一反应是赶紧吃药! 许多人认为只要让孩子不咳嗽,病就“好了”!这种做法其实是“助纣为虐”。 咳嗽既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同时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感冒后咳嗽不推荐使用止咳药。 5.止咳的危害 一般情况下,医生鼓励轻度咳嗽,是为了保证孩子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痰液)排出来。如果一开始咳就用药“镇住”,可能有这样的危害: 孩子不咳了,但感染没有得到控制,气道内的分泌物会越来越多,甚至引起气道的堵塞,还可能诱发新的细菌感染,严重时会导致支气管炎或肺炎。 呼吸道的异物或刺激物,如果不通过咳嗽及时排除,很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病情。所以说咳嗽不一定要吃咳嗽药。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推荐 2 岁以下儿童使用感冒和咳嗽的非处方药治疗咳嗽。 6.美国儿科学会不建议咳嗽吃哪些药物? 美国儿科学会不建议使用含下列药物止咳: 愈创甘油醚等祛痰药 乙酰半胱氨酸、溴己辛等黏液溶解药 麻醉性镇咳药可待因与非麻醉镇咳药右美沙芬 支气管扩张药治疗非哮喘性普通感冒儿童咳嗽 也不建议用益生菌来预防儿童感冒 7.什么时候需要吃止咳药? 查看基于循证医学的UPTODATE临床顾问,我明白为什么医生通常不会开止咳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常常效果不佳,并且会对儿童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如果孩子咳嗽有痰,不用止咳药物。如果孩子刺激性干咳,夜不能寐,严重影响生活,可适当使用止咳药,例如右美沙芬。 8.咳嗽需要吃抗生素吗? 咳嗽需要治疗的话,主要是治疗引起咳嗽的病因。 如果咳嗽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以用头孢或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治疗 如果咳嗽是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以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等抗生素 由病毒引起的感染(例如普通感冒)则不能使用抗生素治疗 滥用抗生素增加肠道菌群失调,艰难梭菌感染及过敏体质的风险 9.蜂蜜可以止咳吗? 蜂蜜是个好东西。我们建议将蜂蜜作为治疗1岁以上儿童咳嗽的一种选择,蜂蜜对夜间咳嗽有中等程度的有益作用。每次2.5-5ml,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温水稀释后吃。 不满1岁的婴儿不能吃蜂蜜,因为可能导致肉毒中毒。维持充分补液可能有助于稀释分泌物,并舒缓呼吸道黏膜。 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使用硬糖作为咳嗽的治疗选择。虽然没有对照试验支持,但起码不太可能有害,美国儿科学会认为硬糖或许可以为受刺激的咽喉部产生保护层。但注意嘴里含着硬糖时不要让孩子说话或玩闹、跑跳,以免造成窒息。 10.喉中有痰 有的宝宝年龄小的,痰不容易咳出;如何怀疑感染可以口服抗生素和生理盐水雾化治疗。 有一些过敏性鼻炎的宝宝特别在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时候,鼻腔分泌物增多,鼻涕会倒流到咽喉壁,就感觉嗓子里有痰。可以抗过敏及清洗鼻腔。 11.咳嗽什么时候可能是肺炎? 发热、咳嗽、呼吸增快、呼吸困难等症状提示肺炎可能。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在判断肺炎方面有较高的敏感性。 如果两个月以下婴儿呼吸≥60次/分钟、2~12个月婴儿呼吸≥50次/分钟、1~5岁小儿呼吸≥40次/分钟,>5岁≥30次/分钟,就说明呼吸急促,有肺炎的可能,要赶紧到医院诊治。 12.持续性咳嗽注意事项 持续性咳嗽为咳嗽时间大于2周,需要肺炎、哮喘、百日咳、囊性纤维化和吸入异物等可能。 13.孩子咳嗽什么时候需要及时去医院? 新生儿及半岁以内幼儿,体质较弱,更容易发生细菌性肺炎或其他的疾病,不可大意 高烧不退(38.5℃以上持续3天),伴有寒颤 精神状态差,食欲差,睡眠差、疲乏无力 咳嗽加深或发展为成串的剧烈咳嗽 伴有持续2周左右的黄绿色黏稠鼻涕 呼吸明显增快,甚至有呼吸困难,有“喘憋”的表现,小脸憋得通红或口唇青紫 如果咳嗽持续时间过长(4周以上)无缓解,就属于慢性咳嗽了 以上情况要赶紧去医院完善胸片和慢性咳嗽的病因检查,看是否有异常。 14.孩子咳嗽的家庭护理 多喝热水 相信我,这虽然是“渣男”必备金句,真的有帮助!多喝水能更好地帮助痰液排出。 小月龄的宝宝,母乳是非常不错的水分选择,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还可以通过米汤、稀释的果汁和蔬菜汁来补水。 增加湿度 蒸汽沐浴或用加湿器等增加房间的湿度,保持呼吸道湿润,有利于痰液排出。 抬高体位 如果宝宝晚上咳嗽比较频繁,可以把宝宝的肩部以上垫高,成半卧位,这样有助于减少鼻腔内分泌物流到咽部引起的夜间咳嗽。 清洁鼻腔 在鼻腔中应用生理盐水可能会暂时清除烦人的鼻腔分泌物,改善粘膜纤毛清除率,并导致血管收缩。 现在市面上止咳药物形形色色,让人看的眼花缭乱,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润。这导致许多儿童滥用咳嗽药。我在这里说咳嗽不吃药,等于踢许多人的饭碗,哈哈!但是对待儿童咳嗽,需要理性科学对待。 经过喝温水、吃蜂蜜、生理盐水清理鼻腔、家里大扫除等办法,1个礼拜过去了,我儿子终于不咳嗽了,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经常会有娃儿的家长们咨询:想查查这孩子缺点啥?补点啥?我能说:缺脑子查啥图片听听育儿专家咋说。 不 需 要 ! 微量元素检测 ◆ ◆ 不靠谱 微量元素检测多年来深受家长追捧,甚至一度成为宝宝体检的普查项目。所谓“关心则乱”,妈妈们就是因为太想知道宝宝的营养状况,一定要查出点什么,心里才会踏实点!可是这项检查,早在2013年就被叫停了! 2013年,国家卫计委就规范儿童微量元素临床检测有关工作发出通知,禁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针对儿童开展非诊治需要的微量元素检测。 为什么不建议给宝宝做微量元素检查,先听听知名儿科医生怎么说: @张思莱医师 国际上对于微量元素的检测并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标准。所有检测微量元素的方法所显示的结果都不能真实地反映体内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真实水平,必须要结合临床表现的症状。 @儿科医生崔玉涛 现在大家希望通过微量元素检测评价儿童体内营养素状况,这是一个误区。由于钙、锌、铁等元素的生理效应部位不在血液,所以检测微量元素根本没有意义。特别是检测头发更没任何科学道理。末梢血检测,不能保证取血时不被组织液稀释,所以连血液水平都不能代表。 即使是静脉取血获得的微量元素值,也只是血液水平,不代表相应组织内的含量。比如钙质主要沉着于骨骼,血钙水平不代表骨骼内钙质水平,如果是维生素D摄入不足,即使血钙水平足够,仍会出现佝偻病。铁主要分布于红细胞内,参与血红蛋白携氧,而血液检测出的是血清游离铁水平,不代表红细胞内状况。铜则主要储存在肝脏。 @夏天的陈小舒(卫生学博士) 是不是缺这缺那,那个微量元素检查查不准的,是毫无意义的检测。这种检测澳洲是不会给孩子做的。判断孩子是否缺营养素,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生长发育达不达标,并参考ta的日常饮食情况。 @医生妈妈欧茜(儿科主治医生) 无论是通过头发、指血还是静脉血查微量元素都无法做为诊断依据,实际上测量微量元素对仪器和实验室的环境要求非常高,一般医院是无法做到的。另外判断是否存在微量元素缺乏还需要结合膳食分析、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等综合判断。 所以,无论是头发、指血还是静脉血检测微量元素,都不靠谱! 6 个月以内的宝宝,母乳或配方奶粉中的微量元素,足够满足宝宝的生长需要; 6 个月以后添加辅食的宝宝,及时添加营养丰富的辅食,并继续以母乳或奶粉为主食,也不会缺乏微量元素; 更大一些的孩子,只要不偏食,营养均衡,同样不会太缺。并且: 孩子乏力、多动、食欲差等 并不完全就是缺铁的表现 孩子挑食、偏食、消瘦等 并不全是缺锌的表现 孩子睡眠质量差、夜惊、枕秃等 并不都是缺钙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各种问题,一定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告诉医生孩子近期的生活和饮食规律,医生会结合孩子的饮食和症状,做出客观的诊疗建议! 骨密度检测 ◆ ◆ 相当于吃辐射 正规的骨密度检测 在注意事项第一条就赫然写着 但仍有父母争相给宝宝去做 无效 骨密度测试结果,使用的是成年人的骨头大小、骨头密度以及身材体态进行的计算;儿童的骨骼还没长成,身材可能还很矮小,骨头也可能很细,骨头中的矿物质含量也比成年人低,这些因素全都会对结果产生巨大影响,想要确保检测的准确性简直是天方夜谭! 有辐射 现有的骨密度测试方法基本都采用的放射技术,就是都带辐射!很多妈妈对于生活中微波炉、电视、手机对于宝宝的辐射危害都无比在意,却根本不知道一次骨密度检测,让宝宝“吃”进了多少辐射。国外医学界一致认为相比于成年人,辐射导致儿童未来患上癌症的概率要大很多! 带宝宝做骨密度检测,无疑是担心宝宝是不是缺钙、身高发育慢了点会不会是因为骨骼有问题、将来会不会长不高等。而影响孩子身高发育的,不仅仅是钙够不够,骨密度大还是小,更多的是受遗传基因、生活环境、营养、生活方式、疾病等的共同影响。与其让宝宝白吃辐射,不如给宝宝吃点好的! 母乳检测 没意义 母乳检测美其名曰可以检测出母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判断母乳的营养是否能满足宝宝的生长需要。但实际上,同一位母亲在同一天的不同时候、甚至同一次喂奶的开始与结束,母乳的组成也都不相同。而且,母亲的饮食构成与身体状况,对于母乳的组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更不靠谱的是,根本没有“标准母乳”的指标存在,又何从比对和分析某一位妈妈的母乳,营养成为含量是否合格呢?关于母乳检测,儿科专家们是这样评价的: @张思莱医师 这种母乳成分的检测一点意义都没有,母乳中成分是很多的,大约上百种,还有一些我们未知的成分,很多成分的功能还不清楚,更何况母乳成分每天也不是恒定的,与母亲饮食的质量关系也很大,通过化验其中的五项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儿科医生崔玉涛 母乳成分检测技术目前并无国家标准,且不说检测是否准确,如果母乳中蛋白质偏低,应提示母亲增加蛋白质摄入种类和数量,而不是推荐添加配方奶。母乳检测不应是忽悠添加奶粉的工具。 @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 长期母乳喂养的优势,在于有益婴儿身心,减少多种疾病风险,并可能让孩子在成年后仍然受益,不是测几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之类指标所能表现出来的。对于婴儿来说,母乳的营养素含量无需最高,只需适合。事实上,也只有母乳,可能按照婴儿的需求调整成分。奶粉没有这种可能性。 哺乳期妈妈是宝宝口粮的担当者,妈妈吃得好,宝宝的营养就不会差。想要拥有“合格”的母乳,不是要靠检测,而是该均衡自己的饮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哺乳期的妈妈这样吃: 每餐饮食都该包含谷类、肉类、蔬果。 每周最好吃2次海鱼,以提高母乳中DHA的含量。 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喝汤时将上层的油撇掉。母乳中过多的脂肪会让宝宝拉肚子,反而丢失其他更多营养。 尽量吃得清淡,以免母乳中钠含量超标。 基因检测 纯属谎言 就在上周,带儿子到某体检中心做了“基因检测”,号称通过检测孩子的唾液,就能预测出孩子未来容易生哪方面的疾病,孩子未来可能有哪方面的天赋优势,孩子的性格气质类型等。我一听就知道,娃爸又被忽悠的当了冤大头! 身边有娃的朋友问了一圈,网上的信息检索了一遍,原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天赋基因检测,简直火得一塌糊涂。 但孩子的成长 从来都不会只受基因影响 更多受到后天成长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即使孩子有某方面的天赋 也需要后天不断的努力 才能有更大成就 基因检测的危害,不仅仅是浪费钱财那么简单,对孩成长的危害在于给了家长一个“期待”。当家长通过检测了解到孩子有某方面的测试后,就会无意识的把孩子往这一方向培养,很可能就会错过了孩子自己真正的兴趣喜好。 更可怕的是,父母难免会对孩子有更高的期待,只要孩子稍不如意,就会更加感到失望和挫败。这种心态下育儿,我倒是可以预测,孩子一定长不好! 孩子缺钙的误区更严重 误区一:枕秃——钙缺乏佝偻病确实会出现枕秃症状,但枕秃不一定都是因为缺钙。 枕秃大都会出现在6个月内的宝宝头上,这个时期,宝宝每天几乎都是仰卧,头部与枕头摩擦的机率高。 另一方面,宝宝头部一出汗,觉得不舒服,就会使劲晃头,导致枕秃。 其实,大部分的枕秃与缺钙并无关系。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能独立坐,睡觉时间减少且并不都是仰卧睡,枕秃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误区二:多汗、夜惊、睡觉哭闹是缺钙的一种症状,但并不代表一定是孩子缺钙。需要综合考虑,排除其他原因。 爱出汗——婴幼儿的活动较多,植物神经兴奋性也比较高,入睡后2-3小时内头部出汗是正常的。 入睡3小时后还大量出汗就要注意分析原因了。 在排除“室内温度过高、穿的太多、盖的太厚”等环境因素后,就该考虑是否是缺乏维生素D、缺钙等导致的。 夜惊、睡觉哭闹,如果是没由来的突然出现,可能是宝宝真的病了,建议赶快去看医生。 误区三:生长痛其实并一定是缺钙导致的,需要综合分析。 孩子到了四五岁,有时候会说自己腿疼,很多父母就会认为是长得太快缺钙了,需要补钙。 其实,多数的生长痛跟孩子白天的运动量,以及神经肌肉韧带方面有关。 并不一定都是缺钙,需要综合分析原因。 误区四:新生儿出牙晚是因为缺钙,这种说法并不严谨。 新生儿出牙晚与遗传、疾病、缺乏营养和缺乏咀嚼锻炼等都有关,不一定就是缺钙引起的。 如果孩子到12月龄牙齿还未长出,建议找专业的口腔科医生进行诊治。 误区五:头发长得慢,头发黄是缺钙引起的,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 缺钙对儿童的头发生长会有影响,但缺钙只是毛发生长不好的原因之一, 其他微量元素或矿物质的缺乏也会影响头发生长。 儿童都必须补钙吗?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人体对钙的需求量因年龄的不同而各异。 对于婴幼儿来说: 0-6个月的婴儿,每日钙摄入量需300-400毫克。 1-4岁的儿童,每日钙摄入量需600-800毫克。 4-14岁的儿童,每日钙摄入量需800-1000毫克。 儿童需不需要补钙,要因个体差异而定。家长应注意孩子发育过程中是否出现缺钙的症状表现。 如果出现缺钙的症状表现,就要及时带孩子看医生,由专业的医生来给予专业指导。 儿童补钙过量,反而可能会导致身体浮肿、多汗、厌食、恶心、便秘、消化不良,严重的还容易引起高钙尿症。 同时,还可能限制大脑发育,影响正常发育。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需要补钙? 孩子需不需要补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量。 1、从食物中摄入的钙量是否足够 包括奶量,母乳喂养等这些情况。我们要看孩子食物的摄入量,是否能够满足他生理对钙的需求量。 2、是否出现了缺钙症状和体征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了缺钙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医学上称缺钙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前囟门不闭合、鸡胸、漏斗胸、手脚镯征、O/X型腿等。 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医嘱使用钙量和维生素D制剂。 最后要强调的是,只要孩子的饮食量充足,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D是不容易缺钙的。 补不补钙最好根据孩子的饮食情况和儿科医生的指导进行。
换季时节,宝宝常常会发生一点小状况:感冒发烧了、咳嗽了、喉咙红肿了,妈妈们几乎都立刻判断孩子有了炎症,要给孩子吃「消炎药」,赶紧把炎症消下去。 但这种做法真的可取吗? 炎症是什么?需要「消」吗?消炎药和抗生素是一种药吗? 1 什么是炎症? 炎症是个好东西,没有它,人类活不好。 你可能会想,得了吧,我嗓子发炎后,疼得要命,吃东西都难受;赶上发热,烧得我一点劲都没有,怎么是对我好? 那是因为炎症是人体受到伤害后,自身消除伤害因素、修复自己的一个反应。 虽然你感觉不好,但是我不要你感觉,我要炎症部位好了以后,整个身体安全的感觉。 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明白了些什么?虽然宝宝嗓子疼,全身不舒服,那最后不是难受几天就好了吗?好的代价就是这几天的不舒服。 为什么会有几天的不舒服呢?因为发炎部位红、肿、痛,因为身体会发热。这就涉及到炎症的病理了。 为什么发炎的部位会发红? 因为当身体受到损伤,比如嗓子被细菌感染后,身体为了把细菌消灭,就会把大量的白细胞运送过来,所以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那么炎症部位自然就发红了。 那为什么会肿呢? 因为为了方便白细胞等更容易从血管里出来,进入到炎症部位,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了,可以理解为组成血管的细胞之间的间隙增大了。这个时候不仅白细胞能出来,血管里面的液体也会渗出来到发炎的部位,就会肿胀起来了。这也不是没有好处,液体多了,能稀释炎症部位的毒素,能给攻击细菌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等等。 肿胀和身体分泌的各种炎性介质,还会让你感觉到疼,这样也不是没好处啊,你吃东西时,就会选择吃些软的、水分大的,不会一直刺激嗓子,让嗓子恢复得快。疼痛是告诉你,要好好注意身体啦。 同时各种炎性介质还可能会让身体发热,这样细菌在这个过热的身体环境里也不舒服,就不会大量繁殖了,白细胞清除它们也更容易些。 当然,炎症不仅能消灭病原,还能通过「修复作用」修复损伤的身体,不仅能修复我们熟悉的病原感染,也能修复外伤,比如皮肤切割伤、擦伤。 所以,大家知道了吧,炎症是个好东西。 2 炎症没有坏处吗? 当然有,初中政治就教育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 上面也说到了,炎症最常见的坏处就是让你感觉不舒服,让你疼、发热。 另外,炎症中会有渗出问题,如果渗出较多,渗出在胸腔内,就会有胸腔积液,在心脏处形成心包积液,而这些情况有时会加重病情。严重喉炎、会厌炎的时候,如果喉部水肿的厉害,阻塞气道,也会导致窒息死亡。 还有就是有些炎症是身体在没事找事,身体没啥损伤,但免疫系统会攻击身体里面健康的细胞、组织等,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所以,炎症虽好,不能过火。 3 要消炎吗?感冒、嗓子疼的时候呢? 消炎,就是消除炎症,或者降低、消除反应过强的炎症。那看完上面的内容,到底要不要消炎,咱们就基本有自己的判断了。 如果炎症对身体的坏处大于好处,那就消——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等,需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者激素等抗炎治疗; 但如果炎症对人体好处远远大于坏处,就一定不要消炎——比如手划伤了,就靠炎症反应修补呢,你干嘛要消炎? 那么感冒或者嗓子红肿、疼的时候需不需要消炎呢? 不必,这时我们还是不要打断身体的炎症过程,因为这是身体在自行修复。 但是如果不舒服,我们可以缓解下症状,让你舒服,而不是消炎。比如嗓子疼,给孩子吃点凉的东西(冰淇淋),让孩子不觉得疼就行了。对于大人,如果嗓子疼的厉害,还可以喷些局麻药,缓解疼痛。 那如果孩子疼的厉害,医生会开些布洛芬、泰诺林之类的药物,这些药物能止疼。 4 什么是消炎药?和抗生素是一种吗? 消炎药可以叫做抗炎药,英文是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 drugs,意思是能减轻体内炎症的一种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就是大家熟悉的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甲强龙这些,抗炎效果最强。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可以理解为非糖皮质激素类的抗炎药,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布洛芬、阿司匹林之类的,泰诺林在国内归于这类,但是在国外是单归一类,不属于这里。 从这里可以明显地知道,「消炎药」和「抗生素」完全不是同一类药。 那为什么大家会把抗生素叫做消炎药呢? 因为之前不懂吧,觉得用上抗生素了,过个几天也不发烧了、也不疼了,把身体里的「炎」给消了,就叫消炎药了。而抗生素起到的效果,最主要的是消灭细菌,把感染人体的根源给灭了,这样炎症也会慢慢减退,能算个间接消炎药吧。 但是抗生素是需要处方才能使用的药物,它主要用来抑制或杀灭各类微生物,如细菌、真菌、非典型病原菌等,从而达到控制或消除感染的作用的药物,也就是说,只有在感染的情况下适合使用。 但炎症并非都由感染引起,例如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等。如果在这些情况下,错误地使用抗生素,不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会造成抗生素的滥用。 更关键的是:千万!不能!滥用!抗生素!!! 儿童药物代谢的脏器还没有发育完全,可能会因为很难完成代谢抗生素的任务而产生伤害。 抗生素在控制、消灭细菌的同时,也可能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这些产生了耐药性的细菌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给其他人,使得治疗变得棘手。更可怕的是在形成细菌耐药的同时,也有可能产生超级细菌。 真到哪天我们需要用抗生素了,很有可能会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 加上抗生素对肠道菌群也有很大的刺激作用,比如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问题。 那么,在需要消炎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分辨这个药不是消炎药而是抗生素呢? 5 消炎药?抗生素? 应该如何分辨呢? 抗生素的名字比较有规律,以后看到药名里有这 8 种文字,基本是抗生素没跑了: 「霉素」:如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西林」:如阿莫西林、甲氧西林等; 「头孢」: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 「沙星」:如莫西沙星、左氧沙星等; 「硝唑」:如甲硝唑、奥硝唑等; 「磺胺」: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米隆等; 「环素」:如四环素、地美环素、美他环素等; 「培南」: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等。 太多了记不住? 没关系,还有更简单的办法——直接看说明书。 如果说明书上有「适用于 X X 细菌引起的感染」,那就是抗生素了。
“咳咳咳……”听着那一阵阵的咳嗽声,最难受的是妈妈们。 会不会咳成肺炎? 要不要吃药? 土办法到底管不管用? 为啥宝宝一到晚上就开始咳? 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咳嗽,都非常紧张。 其实咳嗽本身是一种症状,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表现,如果不是特别严重,没有影响到睡眠和进食等日常生活,就不用过于担心,甚至也不建议盲目止咳。 1 咳嗽没那么罪大恶极 事实上,咳嗽对人体是有好处的: 咳嗽是身体对病毒入侵的一种防御手段,它能帮忙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比如当我们呛了东西以后,就会剧烈咳嗽。 就算不是异物,咳嗽能清除痰液呀。 比如我们得了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等,可能就会有很多痰。 这些痰在气管里积攒着,我们就会特别不舒服,疾病也不容易好,也需要通过咳嗽把这些分泌物清除出来。 如果孩子咳嗽不是特别严重,就不需要太紧张,更不需要盲目“止咳”。 2 不要盲目选择止咳药! 为什么不推荐使用止咳药呢?因为小宝宝服用止咳药后,痰液无法通过咳嗽反应咳出,反而会淤积在呼吸道中,增加窒息风险。 4岁以下孩子,医生不建议使用止咳药! 如果痰很黏一直咳不出来,可以适当考虑用药,但用药要选化痰药而不选止咳药!比如说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等等。 1岁前的宝宝,不推荐自行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研究还表明,吃不吃化痰药对于疾病的恢复几乎没有影响,化痰药物的原理就是降低痰液的粘稠度,使得痰液容易咳出。 而给宝宝补充足量的水分(6个月以下的宝宝补充乳汁),同样可以达到效果,服用药物还有药物毒性。所以能不吃药,还是尽量不要吃药。 3 宝宝咳嗽的常见原因 引起孩子咳嗽的原因有很多,冷空气刺激、呼吸道感染、过敏、异物刺激等都会导致孩子咳嗽。而且伴随咳嗽而来的还有痰多、睡眠不好等。 1.呼吸道感染 因为呼吸道感染而引发的疾病,是宝宝咳嗽最主要的原因,如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2.过敏性咳嗽 如果发现宝宝经常在某个季节咳嗽,或者一接触了某种东西就咳嗽,往往属于“过敏性咳嗽”。通常会在宝宝剧烈运动、哭闹、起床时咳嗽更加剧。 要注意让宝宝远离粉尘、二手烟、三手烟、雾霾、花粉等刺激性事物,避免宝宝接触过敏原而咳嗽。 3.误吞异物 但是,如果宝宝突然猛咳不止,呼吸不畅,面部通红,不断挣扎,家长就要立刻查看是否有东西误入气管。 4 咳嗽有痰怎么办? 作为一个老母亲,看到宝宝难受,不着急是不可能的。而且宝宝太小,不会咳嗽,经常有痰也咳不出来该怎么办呢? ■ 多喝水 这能更好地帮助痰液排出,如果宝宝实在不爱喝水,加一些苹果汁、多吃水果也可以。6个月以下宝宝喝奶即可。 ■ 加湿 通过蒸汽沐浴或用加湿器、挂湿毛巾等增加房间的湿度,保持呼吸道湿润有利于痰液的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室内湿度最好控制在40%~50%之间。如果湿度过高会增加滋生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加湿器的过滤器也要每天进行清洁,否则有可能滋生霉菌,引发宝宝一些其他的呼吸道问题。 ■ 拍痰 并不是一定要看见痰吐出,只要让肺部的痰到咽部,随着孩子的吞咽,痰可经消化道通过大便排出。 拍背步骤 让孩子躺在床上,把头侧向一边,垫高下半身,呈头低脚高的姿势。 手指并拢弯曲成杯状,即“空心掌”,拍宝宝后背,力度比拍嗝稍重些。 从下往上、从两侧往中间,每次拍10~15分钟(两侧各拍5~10分钟),每天拍3~5次。 小婴儿可以躺在家长腿上,或者将其面对面竖抱靠在自己胸口,让脊柱力量尚未发育完全的小宝宝得到充分的支撑,也能防止胃食管反流,拍背排痰更加有效。 如果拍时孩子出现异样,马上停止。 5 宝宝晚上咳得厉害? 很多妈妈会发现宝宝白天咳嗽不明显,一到晚上就咳个不停。 这是因为夜间平躺时呼吸道分泌物无法下流,会聚集并刺激咽喉后部,平躺还容易出现胃食管返流等,都可能引起咳嗽加重。 可以尝试将床垫靠头一侧抬高成一个倾斜的坡度,或是把宝宝上半身略垫高一些;或者晚上入睡前,用喷鼻剂喷入鼻内,以减少鼻腔分泌这些方法来缓解。 但如果宝宝经常夜间咳嗽,还是建议家长们带去医院检查。因为过敏性咳嗽的可能性大。 6 平时怎样预防咳嗽? 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呼吸道粘膜的湿润状态有助于排痰。 保持室内干净卫生,除尘除螨,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家里大人不要在屋里抽烟,以免刺激宝宝娇弱的呼吸道。当然,雾霾天就暂时别通风了。 勤洗手!家长回家后及时洗手更衣,家长咳嗽打喷嚏时要注意遮盖,然后及时洗手! 感冒的人在家也要戴口罩,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播,要注意避免把病毒传染给宝宝,必要时接种流感疫苗。 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避免穿太多出汗太多。因为出汗后毛孔张开,为将体内多余的热量散发出来,再一受寒冷刺激毛细血管遇冷收缩,血流减少,而此时毛孔依然在开放散热的状态,就容易引起宝宝体温调节与血液循环失衡,容易感冒。 7 这些情况请尽快就医 虽说咳嗽不会引起肺炎,其实是肺炎引起了咳嗽,但作为妈妈,密切观察是少不了的。 如何判断宝宝的咳嗽是不是肺炎引起的呢?出现以下任一症状,要立即就医。 这些情况请尽早就医 新生儿及半岁以内幼儿,此时宝宝虽有一定抗体,但总的来说,体质较弱,更容易发生细菌性肺炎或其他的疾病,不可大意; 高烧不退(39℃以上持续3天),伴有寒颤; 精神状态差,食欲差,睡眠差,疲乏无力; 咳嗽加深或发展为成串的剧烈咳嗽; 伴有持续2周左右的黄绿色黏稠鼻涕; 呼吸明显增快,甚至有呼吸困难,有“喘憋”的表现,小脸憋得通红或口唇青紫; 如果咳嗽持续时间过长(4周以上)无缓解,就属于慢性咳嗽了,这时也要赶紧去医院拍胸部X片,看是否有异常。
支气管哮喘并不是接种疫苗的绝对禁忌症,孩子接种疫苗后不见得一定会诱发加重哮喘,只有在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尤其是应用全身型糖皮质激素时应暂缓接种(应用全身型激素包括口服和静脉给药)。但并不等于哮喘儿童不能接种疫苗,哮喘的缓解期(长期维持吸入哮喘药物:包括低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且健康情况较好时应进行疫苗接种。
鼻塞、流涕、咳嗽、发热……这些对于家长们来说都会觉得是「孩子生病了,感冒了」。 但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感冒」的定义。 有的说感冒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有的说感冒是普通感冒的简称,感冒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为什么会感冒? 今天,我们请到王鑫医生,来揭开「感冒」的神秘面纱。 01 感冒是一种病吗? 鼻塞、流涕、咳嗽、发热……这些都是症状的综合征,不是单独的哪种疾病。 就拿孩子打喷嚏、流鼻涕来说,确实是很常见的感冒症状,但还有一些变应原刺激也会引起感冒症状,比如鼻炎。甚至太阳光线、冷空气,都会导致人打喷嚏。 因为在感冒综合征的早期,我们很难诊断它到底是因为什么疾病引起的,只好把这些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症状统称为「感冒」。 所以,感冒不能称作一种疾病,只能叫做一种综合征。 02 感冒是受凉导致的吗? 低温和寒冷只是感冒的诱因,真正引起感冒的是病原体感染。这也是目前医学界的主流观点。 就比如说,同样是淋雨,有的孩子会感冒,有的孩子不会;同样是天冷室外玩耍,有的孩子会感冒,有的孩子不会。 孩子感冒和气温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不大。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在温度降低的时候,人体免疫力变弱,病毒就会乘虚而入,所以追根究底还是病原体导致的。 03 孩子老感冒 是不是免疫力差? 不一定。 免疫力低下或者有缺陷确实可以导致孩子感冒,或者增加患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但感冒次数多不一定是免疫力低下。 目前研究发现, 6 岁以下的孩子平均每年会感冒 6~8 次,特别是在 9 月份到次年 4 月份感染高发期,能达到 1 月 1 次,每次可能持续 2 周。 真正免疫力低下的孩子非常少,家长更不要随便给孩子吃那些「能提高免疫力」的药。 04 孩子少出门 是不是就不会感冒? 这不是个好主意。 冬天孩子老在家,确实更温暖,但如果家里不够通风,病毒和细菌更容易繁殖。 适当的环境变换,更有利于孩子自身免疫力的建立。 但在流感期间,要避免带孩子前往商场、车站等人多拥挤地方,减少感染风险。 06 预防感冒有什么好方法? 越宅越体弱,越跑越体壮,孩子免疫力变强,才是预防感冒生病的关键。 1. 多带孩子出门运动,保持健康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 2. 如果家里有人吸烟,最好戒掉,二手烟也会让孩子更容易咳嗽。 3. 家庭成员如果有人出现感冒综合征,应及时隔离,不再照看孩子。 4. 大人和孩子都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减少病毒感染。 5. 预防流行性感冒,建议家长和孩子都接种疫苗。 05 孩子已经感冒了 能打疫苗吗? 感冒期间,最好不要接种疫苗。 感冒初期很难确定是哪种病原体引发的症状,这时候最好推迟接种疫苗。 有的疫苗,说明书上也会明确建议在急性传染病及发热时推迟接种,比如五联疫苗。 当然,紧急情况下,比如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那该打还是要打,不要推迟。 07 孩子感冒了 打针吃药会好得更快吗? 不要为了让孩子好得快而盲目打针吃药。 大多数的普通感冒都可以自愈,大概 5~7 天就可以好。 对于一些其他的病症,比如说容易引起并发症的流感,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确实会需要特殊治疗,但也要先确诊再对症用药。因为早期用药并不能阻止或者延缓病情的发展。 如果孩子一感冒就逼着医生输液,甚至使用抗生素(过度医疗),不仅对孩子没有好处,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08 不打针吃药 家长能怎么办? 如果孩子感觉到不舒服或者已经对日常生活造成困扰了,家长可以对症护理。 孩子发热、腋温 ≥38.2°C 且非常不舒服时,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2 个月)或者布洛芬(≥6 个月)来退热。 孩子鼻塞、流涕时,可以使用盐水滴剂滴鼻或者盐水喷雾剂喷鼻。 孩子咳嗽时,1 岁以上可以口服 2~5mL 蜂蜜,6 个月~1 岁可以喝苹果汁或者温水治疗。 其余的就是交给时间了,等待和观察,出现病情变化时及时去医院就诊。
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怎么区分? 很遗憾,这个没有百分之百满意的答案。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不能百分之百区分,往往要靠检查,比如血常规、病原学检查,或者密切随访孩子情况来判定。即便是检查也不能脱离医生对孩子病情的观察。 但也有一些线索有助于我们初步判定孩子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比如对于感冒,如果出现: 症状持续超过10到14天 症状持续恶化而不是在几天内有所改善 体温越来越高,没有好转趋势 感冒期间并发的这几类疾病,可能提示是细菌感染: 鼻窦感染 耳部感染 肺炎(但不是所有肺炎都是细菌感染) 所以医生在接诊时: 如果发现孩子感冒后流鼻涕持续超过10-14天,那可以初步判断可能是鼻窦感染; 又比如,流鼻水几天后的耳朵疼痛和出现新的发烧,可能是耳部感染; 原有咳嗽加重,或者持续持续超过3周,或者呼吸困难,孩子可能出现肺炎。 在此基础上医生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检查,会考虑用到抗生素。您的医生可能会通过体格检查诊断为肺炎或可能需要进行胸部X光检查。 以前老观念:也会用鼻涕、痰液是否黄绿色还是透明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我10几年前读书时老师也这么教过我。 但其实无论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还是过敏,鼻涕、痰液颜色都有可能是黄绿色,这是白细胞释放出针对外来物质以及坏死的白细胞所展现出来的颜色。 另外,医生还很关注的其他部位的细菌性疾病,比如尿路感染,通常也是细菌感染,而且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性肾脏损害。 所以对于发热的孩子,如果医生找不到明显的感染病灶,会给孩子做尿常规和尿培养。 对于婴儿,我们担心存在更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比如败血症(血液中的细菌)和细菌性脑膜炎(脑部和脊髓内细菌感染)。 但是,小婴儿不太可能向我们展示这些疾病特有的症状,比如脖子僵硬、情绪变化、抽搐等等,他们表现可能就是精神差、嗜睡、吃奶减少这些不典型的表现。所以对于小婴儿的细菌感染,我们可能会做更多的检查来排除这些严重疾病。 也有很多家长会说,不是可以靠血常规和CRP来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吗? 我也认为血常规和CRP是个很好用的检测手段,可以初步划分是病毒还是细菌,但也不是绝对。 比如有些胃肠炎孩子在呕吐数次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升高,有些病毒感染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CRP也会升高,比如疱疹病毒感染和腺病毒感染,而有些严重的细菌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则会降低。所以检测结果还是得结合孩子的疾病和症状来综合判断。 所以,既然这么复杂,我们不如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医生吧。 什么是抗生素,常见的有哪些? 治疗细菌感染,门诊常常会开的抗生素有“头孢**”、“**西林”、“**素”,成年人比较常用的“**沙星”;治疗真菌感染(普通儿科门诊很少用到),比如“**康唑”、“**霉素”。 但很多药物字眼没那么明显,而且多数是以商品名被大众熟知,比如家庭常备的“百多邦”,门诊常开的“希刻劳”,万金油一般的“红霉素软膏”,都是抗生素,如果实在把握不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说明书哦(我是认真的)。 (叨叨补充下:药品说明书里有通用名:是指在全世界都可通用的名称。如阿司匹林。任何药品说明书上都应标注通用名。而药品商品名,一般你在电视上看到的药品广告听到的名字,都是商品名。你要想知道它是不是抗生素,不要看商品名,而是要看药品的通用名。XX西林、头孢XX、XX霉素、XX沙星、X硝唑 ,含这些字眼的都是抗生素啦) 抗生素应该用在哪些情况? 抗生素发明出来是为了治疗病菌感染、挽救生命,虽然有副作用,但仍然是个有用的治疗工具。 如果因为惧怕它的副作用而抵触使用,可能后果更严重;如果使用了很短时间暂时减轻了症状而停用,相当于筛选了一批顽固的细菌残留在身体里,症状容易复发同时可能更难对付。所以药不能停,抗生素也需要足疗程使用。 以下常见的疾病就需要足疗程使用抗生素: 社区获得性细菌感染性肺炎:7-10天,并且体温稳定48-72小时及临床稳定。(如果使用阿奇霉素则为5天疗程) 急性中耳炎:小于2岁或鼓膜穿孔或有反复急性中耳炎病史,使用10天,大于2岁且鼓膜完整使用5-7天。(如果使用阿奇霉素同样为5天疗程) 细菌性鼻窦炎:推荐阿莫西林10天 链球菌感染性咽炎(大家更熟悉的是扁桃体炎,链球菌常常是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病原体):10天。(如果使用阿奇霉素则为3-5天疗程) 尿路感染: 不发热且免疫功能正常:3-5天 发热:10天 百日咳:阿奇霉素使用5天, 红霉素使用14天,克拉霉素使用7天 结核:根据疾病情况医生会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不同方案治疗时间不同,但总疗程基本都不短于6个月。 细菌性脑膜炎:如果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能找到致病菌,根据致病菌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抗生素及治疗疗程,比如李斯特菌一般需要14-21天抗生素治疗,革兰阴性细菌需要3周抗生素治疗,并且直到脑脊液培养转阴。如果致病菌未知,治疗周期往往会根据临床指标而个体化。 除此之外,对于发热性疾病,抗生素使用总的原则是建议使用至体温稳定至少72小时以上。 使用抗生素,会有哪些常见副作用? 抗生素是可以挽救生命的药物,但本身也会给个体带给一些副作用,对于个体而言,常见的副作用有: 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泻,这在阿奇霉素、头孢等抗生素中很常见。此外长期使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菌群失调本身也会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同时可能出现机会致病菌感染,导致消化道真菌感染(如鹅口疮),也可能导致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繁殖引起伪膜性肠炎。 肝肾毒性: 多数药物经肝、肾代谢,有些药物肝肾毒性较大,而年龄越小的孩子对这类药物更敏感。比如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在使用期间医生需要定期监测孩子的肝肾功能。 听力损害: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引起听力损伤往往是不可逆性的,因此在儿科这类抗生素口服和静脉输注很少用到,但可能会用到这些抗生素等外用制剂。 牙釉质及骨质损害: 四环素、多西环素等引起多见,所以这类抗生素使用有年龄限制。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大家应该不陌生,有些抗生素使用前是需要皮试。但皮试往往只排除了速发型过敏反应,迟发型过敏反应仍然排除不了,所以口服几天皮肤仍然有可能出现药疹。 日光性皮疹: 四环素,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具有光敏性,口服期间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之间。幸运的是这几类药物儿科很少用到。 (叨叨注:所以,不要未经医嘱,在家自行给宝宝服用抗生素药品哦!) 抗生素如果被滥用,会有什么危害? 抗生素滥用导致了世界上最紧迫的健康威胁之一:抗生素耐药性。 很多家长把抗生素当“消炎药”用,发热、咳嗽了就来一点抗生素,这样锻炼了身体内的细菌,经过数代优胜劣汰的人为选择,导致超级耐药菌出现,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负担,同时孩子年纪大了后可能无药可用。 在老年病房和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非常常见,很多无药可用,医生医术再高明也无力回天。 如果持续地滥用抗生素,不用等到我们下一代、下下一代,可能我们这代人便会自食其果。 对抗病毒感染,有哪些是有效治疗? 所有的病毒感染都靠孩子自己自愈?那也未必。 比如HIV、乙肝病毒,严重的巨细胞病毒感染、严重的EB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病人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等,还是经常要采取抗病毒治疗。 但对于感冒,通常没有特效药。家长可以发现,医生多数是开具缓解孩子症状,增加舒适度的治疗,比如退热药、鼻腔冲洗剂、增加液体摄入。 但对于流感,是有药物可以抑制其复制,如常见的磷酸奥司他韦,我们也推荐小于5岁以下患流感的孩子使用。原因是5岁以下的孩子出现流感并发症概率高,如肺炎、神经系统损害,而使用磷酸奥司他韦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概率。同时有证据表明48小时内使用磷酸奥司他韦可以缩短整个病程。 当然我们也在担心出现广泛使用磷酸奥司他韦会导致耐药毒株出现,同时也有使用磷酸奥司他韦出现副作用的个案报道,如前一段时间宣传得沸沸扬扬的磷酸奥司他韦相关性神经系统损害,因此如何权衡利弊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需要医疗监督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医生和家长共同来决策。 中成药抗病毒是否有证据证明其效果? 中药的治疗效果,行外人难评行内事。中药肯定有研究的价值,其治疗作用也不能否认,即便在国外现代医疗使用的药品也很多是传统医疗发展而来,例如做为解热镇痛药的水杨酸就是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来,这源于古老方药的启发,这才有了后来的“神药”——阿司匹林。 但目前中药治疗效果到底如何,是不是安慰剂效果,需要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需要动物试验也需要临床观察;为了阐明作用机制,还需要深挖出到底是中药里哪些分子在起作用、通过什么方式起作用;同时副作用需要观察短期也要观察长期。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与其盲目自信,还不如想方设法做出成绩让大家让世界都信服。但在此之前,对于未知的药品甚至已经屡次发生有害事件的药品,我们不建议给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的宝宝使用。 感冒时,不吃感冒药,会导致病情加重吗? 真的非常理解家长的焦虑,每当孩子生病恨不得孩子立刻、立即、马上好! 希望情况变糟糕的机率为零!生怕咳嗽咳久了“变成”肺炎,发热会“变成”脑炎。 所以很想让医生开出可以预防病情加重的药。但对于普通感冒,真的没有公认、可靠的预防性药物。 打个比方,感冒就像条河流,无论一路顺畅还是蜿蜒曲折,大概率是会流向大海(自愈),小概率在中途泛滥成灾(恶化),在看到有河水有泛滥趋势时我们即时疏通河道或分流河水(医学治疗)。 这期间我们吃所谓“预防性药物”就好比向河流丢入一些泥沙、石头,并不会改变它的流向,丢入太多影响河床(器官功能),可能出现河水泛滥出现洪灾(毒副作用)。 所以,感冒药不会预防肺炎,相反6岁以下的儿童我们不推荐使用复合感冒药;镇咳药也不会预防支气管炎,镇住了咳嗽,痰液积压在气道,反而不利于疾病恢复;没有细菌感染的证据,我们也不会给孩子吃抗生素来预防细菌感染。 这也不吃那也不吃,难道生病就等自愈? 很多疾病都可以自愈的,比如多数的普通感冒、多数的支气管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等,身体的免疫系统和组织修复能力不是吃干饭的,我们得对它们有信心。 当然疾病可以自愈,不代表生病就要硬抗,一些病毒感染,医生还是会采用一些对症治疗的方法缓解宝宝的症状,对于不需要使用的药物而且有副作用风险高的我们坚决不用。 最后我们还是要提醒,家长学习了解的目的不是在家自己看病,家长的初步判断替代不了医生的评估和检查。 孩子生病还是要及时就医,孩子生病过程中仍然需要医生随诊,观察病情变化趋势,这也是国外家庭医生工作职责之一。
天气变冷,门急诊发热的孩子扎堆。 许多家长有“发热恐惧症”,看到孩子发热,就如坐针毡。常常有人问我,“孩子吃了美林不到4小时又发热了,怎么办?”我告诉大家几点。 1. 记住!发热不是病! 发热只是一种现象,一种症状,不是疾病。所以,家长和医生不要只关注发热,还是寻找原因。 2. 什么是急性发热? 肛温≥38度,发热时间≤1周。 3. 发热的利弊? 发烧的潜在好处包括延缓某些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以及在适度升高的温度下增强的免疫功能。 发热坏处:发热使人不舒服。人体代谢率增加,耗氧量增加等有关。 4. 为什么要退热? 一方面减轻孩子发热引起的不舒服。下图0为舒服,10为非常不舒服。帮助医生、家长判断。 另一方面,退热是为了减轻家长对孩子发热的恐惧情况。因为许多家长怕孩子发热抽筋、怕孩子发热烧坏脑子了,考不上清华北大了。 5. 孩子发热,口服退热药和退热栓,优先选择哪个? 优先使用口服药。 6. 小儿发热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儿童的大多数高热病是自限性病毒感染,对于持续发烧和不适持续超过两到三天的儿童,可能需要重新评估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 急性发热儿童在下面情况的下需要及时就医 小年龄儿童 发热持续时间长 呼吸急促 频繁呕吐 精神不好 排尿异常等 7. 急性发热时如何寻找病因? 小儿急性发热,寻找病因、对症治疗是关键。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如果单纯高热,四肢酸痛,流涕等,需要甲流、乙流检查;如果是流感,可尽早使用奥司他韦。 下呼吸道感染 如果发热、咳嗽,病情有加重趋势,需要需要结合情况,进行呼吸道病原学检测,包括肺炎支原体、百日咳抗体等。 如果高热不退、呼吸增快、咳嗽频繁,呼吸音异常,需要拍胸片了解肺部情况。 胃肠道感染 如果有发热、呕吐或腹泻,注意肠道病毒检查,比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检查。如果大便粘液血丝,需要化验大便常规加肠道细菌培养。 尿道感染 小婴儿发热,如果血常规白细胞和超敏C反应蛋白高,需要注意小便化验,警惕尿道感染。 如果小便正常,需要及时抽血培养,警惕败血症。 化脓性脑膜炎 小婴儿发热,如果存在下面情况需要当心化脓性脑膜炎 1) 血常规白细胞很高或者很低 2) 超敏C反应蛋白很高 3) 精神不好,烦躁嗜睡、脖子僵硬 都提示严重感染,需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因为,婴儿血脑屏障差,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现化脓性脑膜炎。这样,有利于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我家小黄当时就腰穿过,该做的检查,我一个都没有少,怕漏诊误诊。 8. 吃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不到4小时又发热,怎么办? 不建议与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联合或交替治疗儿童发烧。 尽管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组合或交替使用可能比单独使用任一种药物更有效地减少发烧。 对儿童不适或联合或交替使用退热疗法的安全性的影响的信息很少,并且理论上也存在肝脏或肾脏损伤的问题,特别对于体质比较弱的孩子。 如果决定使用联合治疗或交替治疗,则必须给药剂量和药物间隔时间,避免药物过量。 9. 退热药过量出现哪些副作用? 肝功能损害,血清转氨酶升高; 胃炎和胃肠道出血; 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可能; 皮肤过敏等。 10. 小儿发热治疗的误区? 可以使用激素退热吗? 百害无一利! 换一种退热药怎么样? 国内外文献指出,单用1种退热药,与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合用相比,退热效果差别不大。 可以灌肠退热吗? 不推荐。 可以用退热贴吗? 效果不明显。 哪些退热药不适合儿童 尼美舒利、安乃近、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等西药,小柴胡等中药。 11.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如何使用? 年龄≤3个月婴儿,不建议使用退热药,可以物理降温。 ≥3个月孩子,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四至六小时口服一次,剂量为10~15mg / kg(最大剂量为1g)(在24小时内不超过5次),每天最大剂量为75 mg /kg,每天最多4克。 ≥6个月孩子,可以使用布洛芬;每六小时口服1次,每次10 mg / kg(最大剂量600 mg),最大每日剂量为40 mg / kg,最高为2.4 g /天。 12. 如果血象化验正常,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也吃了,还是发热怎么办? 考验家长的时候到了,等待再等待。热度总会慢慢退下去。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国内外指南发现,不是热度越高,病情越严重。许多家长不明白这一点,往往打着爱孩子的名义,要求医生赶紧退热,这时孩子最容易被过度治疗。 13.孩子高热不退,要充分补水分! 高热不退时,补充足够的液体是关键。因为高热时机体新陈代谢增快,容易脱水。 可以口服补液盐,想喝果汁也可以。 如果口服困难,可以静脉输液,补充葡萄糖、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避免脱水。 也可以温水擦浴。 14. 发热何时需要抗病毒药物或者抗生素? 发热大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除非是甲流乙流,需要奥司他韦抗病毒,对于其它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例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的药物包括清热解毒的中药注射液。 除非发热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例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中耳炎、化脓性腮腺炎、猩红热等,这时候需要抗菌素,其它大部分情况下都不需要使用。 天气变冷,门急诊发热的孩子扎堆。 许多家长有“发热恐惧症”,看到孩子发热,就如坐针毡。常常有人问我,“孩子吃了美林不到4小时又发热了,怎么办?”我告诉大家几点。 1. 记住!发热不是病! 发热只是一种现象,一种症状,不是疾病。所以,家长和医生不要只关注发热,还是寻找原因。 2. 什么是急性发热? 肛温≥38度,发热时间≤1周。 3. 发热的利弊? 发烧的潜在好处包括延缓某些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以及在适度升高的温度下增强的免疫功能。 发热坏处:发热使人不舒服。人体代谢率增加,耗氧量增加等有关。 4. 为什么要退热? 一方面减轻孩子发热引起的不舒服。下图0为舒服,10为非常不舒服。帮助医生、家长判断。 另一方面,退热是为了减轻家长对孩子发热的恐惧情况。因为许多家长怕孩子发热抽筋、怕孩子发热烧坏脑子了,考不上清华北大了。 5. 孩子发热,口服退热药和退热栓,优先选择哪个? 优先使用口服药。 6. 小儿发热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儿童的大多数高热病是自限性病毒感染,对于持续发烧和不适持续超过两到三天的儿童,可能需要重新评估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 急性发热儿童在下面情况的下需要及时就医 小年龄儿童 发热持续时间长 呼吸急促 频繁呕吐 精神不好 排尿异常等 7. 急性发热时如何寻找病因? 小儿急性发热,寻找病因、对症治疗是关键。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如果单纯高热,四肢酸痛,流涕等,需要甲流、乙流检查;如果是流感,可尽早使用奥司他韦。 下呼吸道感染 如果发热、咳嗽,病情有加重趋势,需要需要结合情况,进行呼吸道病原学检测,包括肺炎支原体、百日咳抗体等。 如果高热不退、呼吸增快、咳嗽频繁,呼吸音异常,需要拍胸片了解肺部情况。 胃肠道感染 如果有发热、呕吐或腹泻,注意肠道病毒检查,比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检查。如果大便粘液血丝,需要化验大便常规加肠道细菌培养。 尿道感染 小婴儿发热,如果血常规白细胞和超敏C反应蛋白高,需要注意小便化验,警惕尿道感染。 如果小便正常,需要及时抽血培养,警惕败血症。 化脓性脑膜炎 小婴儿发热,如果存在下面情况需要当心化脓性脑膜炎 1) 血常规白细胞很高或者很低 2) 超敏C反应蛋白很高 3) 精神不好,烦躁嗜睡、脖子僵硬 都提示严重感染,需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因为,婴儿血脑屏障差,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现化脓性脑膜炎。这样,有利于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我家小黄当时就腰穿过,该做的检查,我一个都没有少,怕漏诊误诊。 8. 吃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不到4小时又发热,怎么办? 不建议与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联合或交替治疗儿童发烧。 尽管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组合或交替使用可能比单独使用任一种药物更有效地减少发烧。 对儿童不适或联合或交替使用退热疗法的安全性的影响的信息很少,并且理论上也存在肝脏或肾脏损伤的问题,特别对于体质比较弱的孩子。 如果决定使用联合治疗或交替治疗,则必须给药剂量和药物间隔时间,避免药物过量。 9. 退热药过量出现哪些副作用? 肝功能损害,血清转氨酶升高; 胃炎和胃肠道出血; 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可能; 皮肤过敏等。 10. 小儿发热治疗的误区? 可以使用激素退热吗? 百害无一利! 换一种退热药怎么样? 国内外文献指出,单用1种退热药,与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合用相比,退热效果差别不大。 可以灌肠退热吗? 不推荐。 可以用退热贴吗? 效果不明显。 哪些退热药不适合儿童 尼美舒利、安乃近、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等西药,小柴胡等中药。 11.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如何使用? 年龄≤3个月婴儿,不建议使用退热药,可以物理降温。 ≥3个月孩子,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四至六小时口服一次,剂量为10~15mg / kg(最大剂量为1g)(在24小时内不超过5次),每天最大剂量为75 mg /kg,每天最多4克。 ≥6个月孩子,可以使用布洛芬;每六小时口服1次,每次10 mg / kg(最大剂量600 mg),最大每日剂量为40 mg / kg,最高为2.4 g /天。 12. 如果血象化验正常,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也吃了,还是发热怎么办? 考验家长的时候到了,等待再等待。热度总会慢慢退下去。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国内外指南发现,不是热度越高,病情越严重。许多家长不明白这一点,往往打着爱孩子的名义,要求医生赶紧退热,这时孩子最容易被过度治疗。 13.孩子高热不退,要充分补水分! 高热不退时,补充足够的液体是关键。因为高热时机体新陈代谢增快,容易脱水。 可以口服补液盐,想喝果汁也可以。 如果口服困难,可以静脉输液,补充葡萄糖、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避免脱水。 也可以温水擦浴。 14. 发热何时需要抗病毒药物或者抗生素? 发热大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除非是甲流乙流,需要奥司他韦抗病毒,对于其它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例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的药物包括清热解毒的中药注射液。 除非发热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例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中耳炎、化脓性腮腺炎、猩红热等,这时候需要抗菌素,其它大部分情况下都不需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