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闲,陪孩子一起读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大意是让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耐心。我突然想到前些天在睡眠门诊对一个性子很急、老抱怨睡不着的患者说的话:“就把睡眠当成你自己的孩子吧,关心是正常,过度关心就是溺爱,肯定是不对的,对她(失眠)多一些耐心吧。”五一放假前,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我三月、四月的处方习惯,氯硝西泮稳稳的蝉联冠军。氯硝西泮,主要用于癫痫和失眠,在门诊用于癫痫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是用于失眠和焦虑。氯硝西泮稳稳的第一,管中窥豹,可见我们的社会多么浮躁,失眠的人有多少?一听到失眠,大多数的医生想到的是安眠药,而不是认知行为学治疗,一说到失眠,大多数的患者希望能有什么药可以帮自己睡着,而不是去反思自己的性格、行为有哪些干扰了自己的失眠。久而久之,氯硝西泮成了双方都喜欢的“朋友”。至于处方习惯,并不是我主动喜欢开安眠药,而是许多患者都已经对药物依赖,其实更多的应该是心理依赖,氯硝西泮不仅仅是安眠药,还有抗焦虑的作用,除了部分人第二天起床可能昏昏沉沉的,其他副作用并不是太大,价格还低廉,于是,氯硝西泮自然而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至于长期服用,副作用还是挺多的,但这个习惯了“快餐”的社会,谁又真的关心以后呢?谁有那个耐心呢?睡眠门诊,不是卖安眠药的,但亲爱的你,能不能对你的睡眠,就如对你的孩子,多一点耐心呢?
睡眠门诊启动两周,就诊总计20人次,有很多患者虽然是睡眠障碍,但还不知该挂睡眠专科门诊,勿惮初难,我们会继续下去。我们欣喜的看到已经有患者在不借助任何药物的情况的,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当然,也有患者执念颇深,纠结于过往,不肯前行。听别人的故事,是我们的收获,改善别人的睡眠,更是令我们欣慰。记录于我们启动两周时。
睡眠门诊开展一周,大概接诊了10个病人,因为我对中青年睡眠障碍相对感兴趣,便也只是关注了其中5、6个人。今天的一个患者,令我印象深刻:一个30岁露头的年轻男子,挺帅、挺黑、挺消瘦……大概询问了病情:入睡困难、早醒五六年,然后我让他填写匹兹堡睡眠量表,其他人填写量表,无非是勾勾画画,他很认真,认真到我接到他写完的量表的时候略感吃惊,在其他影响睡眠的原因一栏,他工工整整的写下:工作压力、买房压力、社交压力、孩子教育,十六个字把生活在厦门打拼又无法拼爹的厦漂青年人的生活概括的淋漓尽致……诊断很容易,治疗很困难,在他面前,突然我觉得所有治疗方案都那么苍白无力。加了微信好友,即使有一天他离开这个城市,我想我也还能联系到他,知道那时的他,睡得好不好。
失眠的定义与诊断涉及失眠诊断的标准性文书中对失眠的定义和描述不尽相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4 版(DSM-W)和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ICD-10)均强调失眠系睡眠的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并持续较长时间。后者将失眠形式描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和早醒。2005年美国睡眠医学会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 2 版(ICSD-2)在涵盖上述内容的前提下又提出 3 项要素:有充分的机会去睡眠;睡眠困难的问题持续存在;与此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失眠的定义应着重强调三方面:1. 失眠是一种主观体验。2. 失眠者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也可以表述为睡眠后存在未恢复感)。3. 影响日间功能。强调主观体验是因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应单纯依靠睡眠时间来判断是否存在失眠,部分人群虽然睡眠时间较短(短睡眠者),但无主观的睡眠不满,亦未带来日间功能问题,因此不能作为失眠看待。另外,提醒临床医师注意:有些患者基于主观体验有可能提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睡眠状态。因此,是否影响日间功能成为失眠定义的核心要素,日间功能恢复是失眠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从整体考虑,《指南》将失眠持续时间作为单独要素与定义区分开来,因为若在失眠定义中量化症状的持续时间将无法涵盖急性失眠。对于敏感者而言,短期失眠即有可能干扰日间功能,因此根据失眠持续时间按病程分类是较为科学的方法。《指南》中按病程分类的依据主要参考 DSM-W、ICD-10 和 ICSD-2 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需要指出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失眠(有时为短暂性失眠)在人群中广泛存在,但这部分人群多数不会就医,因此治疗推荐所依据的循证资料中涉及的失眠研究对象绝大多数是亚急性或慢性失眠患者,即失眠持续时间 > 1 个月(或 4 周)。基于国人的习惯,《指南》对失眠的病因分类简单地按照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来处理。实际上,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难分因果,在临床工作中需注意进行鉴别,特别是慢性失眠者,不能仅关注失眠问题而忽视其他伴随症状或疾病。原发性失眠的临床诊断通常是在排他性鉴别诊断的前提下获得的,主要分为 3 种类型:1. 心理生理性失眠最为常见,其特征为过度关注自身的睡眠问题,易觉醒,由此导致失眠及日间功能障碍。2. 特发性失眠仅见于儿童,无其他诱因,呈隐匿发病且失眠症状持续存在,伴日间功能损害。3. 主观性失眠的特征是患者主观存在严重的失眠体验,在排除睡眠呼吸紊乱疾病的情况下,却无与之相对应的日间功能损害。专家组成员早年曾推出供临床医师参考的失眠评价量化指标:1. 睡眠潜伏期(SL)延长,入睡时间 > 30 分钟。2. 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为 2 次或凌晨早醒。3. 睡眠质量下降。4. 总睡眠时间(TST)缩短,通常少于 6 小时。5. 同时伴日间功能障碍。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评价患者主观体验所反映出的量化数据,如睡眠日记中体现的总睡眠时间,也适用于客观睡眠状况的评价,如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的睡眠潜伏期。这一具有量化特质的评判标准,以定义延伸涵义的形式在《指南》中得以保留,同时《指南》还提供了基于 ICSD-2 的诊断标准。原因是后者为一项更为广义的诊断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失眠的诊断,能够体现失眠评价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应予以推广。《指南》并未对上述两种可以用于失眠诊断的方法评价优劣。但是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失眠患者由于自身神经心理或认知行为的改变,对睡眠状况的自我评价常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若采用上述量化评价指标可能会误导临床医师的判断,此时需要参照是否存在显著的日间功能损害进行鉴别。临床上可以利用辅助评价方式甄别日间功能损害与睡眠缺失不相符者,如客观的夜间睡眠监测设备。由于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倾向于将失眠作为一组症候群,因此在进行临床评价时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到各种潜在的影响因素,评价过程已在《指南》中祥细列出供临床医师参考。在具体临床实践中,特别是针对首诊的失眠患者也可以采用较为简洁的方法进行初步判断,包括询问和鉴别患者是否存在主观体验的失眠及其表现形式;是否存在与失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是否存在失眠相关影响因素,如睡眠卫生习惯和用药史;是否伴发有其他症状或疾病;最后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进行简单判断。通常初步判断结果即可引导临床医师作出诊断。在此基础上,临床医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采用睡眠日记、神经心理学测验量表和客观评价工具(如多导睡眠图等)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或后期治疗效果评价。多导睡眠图虽然不是诊断失眠的常规方法,但是在失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确实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接受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的患者可能会因为应激因素干扰测试结果,因此操作技师需事先与患者充分沟通,尽可能地消除应激因素的影响,对于应激反应明显者,可以采取适应夜进行过渡,即在正式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前让患者在监测床上自然睡眠一晚而不作监测,以减少环境改变后的应激效应。失眠常与精神异常同时存在。若需明确失眠是否继发于精神障碍,或是否同时存在明显的精神障碍倾向,则应由精神科医师进行相关的临床评价和诊断,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同时改善失眠症状。失眠的治疗治疗失眠的基本目标是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有效睡眠时间,消除由失眠带来的日间功能损害。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去除失眠带来的不良体验,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失眠需要重视病因的寻查和治疗,标本兼治,同时尽量减少干预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指南》已经对现行的失眠治疗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和推荐,本文仅对其中需要强调或进一步解释的内容进行说明,并附上《指南》发表至今药物治疗学方面的部分进展。1. 睡眠卫生教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作为人类的基本生理功能与个体发育、生存息息相关,良好的作息与睡眠更是维持个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在人类社会整体进入现代化后,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全天候」的社会生活方式常干扰人们的睡眠,成为诱发失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临床医师在明确诊断失眠后应了解失眠患者的睡眠卫生习惯。建议通过互动的方式对睡眠卫生习惯不良者进行宣传教育。纠正不良睡眠卫生习惯不仅是治疗失眠的基础手段,亦是预防失眠的有效方法,应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特别是在社区进行推广,从基层医疗机构开始预防失眠。尽管睡眠卫生教育是治疗失眠的基础方法,但是在临床处置中不能将其作为独立的治疗方式,仍需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和(或)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2. 药物治疗《指南》结合国内临床治疗失眠的实际用药情况,对治疗失眠的处方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根据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专家共识进行推荐,可供临床医师参考和借鉴,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如下。(1)国内失眠药物的治疗误区:绝大多数用于治疗失眠的处方药具有服用方便、起效快速的特点,因此在各级医疗机构被广泛应用,并在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有许多失眠患者基于自己对失眠治疗学的认识,排斥处方药,自行治疗失眠。或利用一些具有潜在药物功能的物质,如酒精、含褪黑素成分的保健品;或通过非处方方式获取含有催眠成分的药物(如感冒药);或自行选择具有安神作用的中药,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等。其中酒精不能用于治疗失眠,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治疗作用,也不能代替药物;含有催眠成分的非处方药用于治疗失眠属无适应证不合理用药。上述这些行为均会干扰后期规范的临床治疗,严重的还会对失眠者自身带来危害,需要临床医师进行指导与纠正。(2)中医药治疗失眠:由于中医学实践重视个人经验,不易组织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因此中医药治疗失眠缺少符合现代循证医学模式的数据资料,需要中医医师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辨证施治。出于安全考量,不推荐无中医资质的医师向患者推荐用于治疗失眠的中药,也不推荐患者自行选择中药治疗失眠。(3)苯二氮卓类药物的选择: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在国内绝大多数地区易于获得。这些药物确实可以改善失眠症状,但是因为其潜在的药物依赖倾向使其被列为精神药品管理范畴,临床处方时会受到限制。新型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及其衍生物,药物不良反应较小,除唑吡坦外,绝大部分不属于精神药品管理范围,临床处方时受限制小,使用较为安全。如何选择苯二氮卓类药物还需辨证看待。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在老年人群中使用时可能会因其肌松作用和认知损害等不良反应而导致跌倒,造成严重后果,临床医师在处方时需向患者阐明。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以及其他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在出现失眠时禁用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和药物适应证选择新型苯二氮卓类药物。《指南》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安全考虑,以新型苯二氮卓类药物作为治疗失眠的首选药物,但这并不是否定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后者在临床实践中仍有应用价值,例如,合并焦虑症的失眠患者在服用传统苯二氮卓类药物时,因其较强的抗焦虑作用而发挥综合治疗作用,而选用新型苯二氮卓类药物则有可能需要同时加服其他抗焦虑药,增加了经济负担和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4)间歇用药和按需用药:间歇用药和按需用药是基于安全和依从性方面考虑提出的服药方式,特别适用于慢性失眠患者。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间歇按需用药模式均选用新型苯二氮卓类药物。该模式是,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不必像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需每晚服用,而是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按需)每周选择 3~7 晚睡前服用新型苯二氮卓类药物,这样仍然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基于唑吡坦缓释剂的研究显示,慢性失眠患者连续 6 个月间歇按需服药可以明显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白天工作效率,且无间歇期的反弹性失眠。就目前的资料来看,间歇按需服药治疗失眠并不是最佳推荐,仍待更多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临床医师若推荐慢性失眠患者采用该模式治疗时,需同时要求患者记录睡眠日记,包括是否服药、睡眠体验及日间情况,在复诊时反馈给医师,以便进一步的临床决策。(5)苯二氮卓类药物的疗程: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曾对镇静催眠类药物进行用药周期的限制,要求在药品说明书上标明「短期应用」,但2005年又取消了这一限制。然而,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型苯二氮卓类药物均存在药物依赖风险,临床医师在处方时需坚持最小有效剂量的原则,从小剂量开始给药,在满足临床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疗程。新型苯二氮卓类药物在长期治疗的观察中较为安全,可以作为治疗慢性失眠的长期用药首选方案。在选择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积极针对引起失眠的病因进行治疗,选择合适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缩短整体用药时间。(6)褪黑素类药物:外源性褪黑素与机体内源产物不同,治疗失眠的效果尚不确定,不推荐用于治疗失眠。褪黑素受体激动药无药物依赖性,不产生戒断症状,故已获准作为失眠的长期治疗药物,既可作为慢性失眠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亦可作为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无法依从后的替代选择。(7) 近期药物治疗失眠的进展:2011年 11 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酒石酸唑吡坦(intermezzo)舌下含服治疗夜间苏醒后再次入睡困难的失眠患者,以避免临床实践中为达维持整夜睡眠目的而增加睡前药物服用剂量产生的次日嗜睡效应。需要注意的是,该药不能与酒精饮料同时使用,且必须确保服用者保持卧床至少 4 小时。新药 Suvorexant 近期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失眠,该药为 Hypocretin ( Hcrt)/Orexin 阻滞药,与觉醒相关。临床数据显示,该药治疗失眠安全有效。新型药物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多选择,但长期效果尚需在临床实践中继续观察与总结。3.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众多,其中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具有较好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在临床实践中应优先考虑,《指南》已将其作为较高级别的推荐作出详细说明。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我国能够从事认知行为疗法的专业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在非一线城市中具有这方面专业资质认证的人员不多,推广尚需时日。在失眠的非药物治疗领域中有一些方法,如饮食疗法、芳香疗法、按摩、顺势疗法、光照疗法等目前均缺乏令人信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因此不推荐在医疗机构开展。虽然一些临床研究证明针灸治疗失眠有效,但这些研究大多不符合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因此所得结论仍需谨慎对待。生物反馈技术用于治疗失眠已有数十年,通过神经反馈纠正日间功能异常,缓解高度觉醒状态所诱发的失眠,主要用于慢性失眠患者的治疗。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失眠的结果因人而异,不能作为高级别的治疗方式推荐,仅能作为一种可替代的方式供临床医师在治疗慢性失眠时进行选择。就失眠的非药物治疗而言,所有患者均适用认知行为疗法。在无法提供此类治疗,或患者不能耐受,或治疗效果欠佳时,可以选择其他非药物治疗方式,虽然有些非药物治疗疗效还需验证,但是这些方法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并不禁止。注:本文由张鹏、赵忠新制定,发布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杂志2013年 5 月第 13 卷第 5 期。
最近,网络上关于睡眠长短决定寿命的文章引起众多网友热议。文中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药学院和美国癌症学会经研究得出:每天仅睡6、7个小时的人,比每天睡超过8小时,或少于4小时的人死亡率要低。研究者最后表示,也会存在个体差异、疾病谱系等隐藏的干扰因素影响。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我们到底睡多久合适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科普一下!睡眠不足对身体有哪些影响?科学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可能会引起90余种疾病的风险,比如阿兹海默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长期睡眠不足还会大大增加罹患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导致过早死亡。(1)神经系统疾病:如果经常熬夜或者通宵,那第二天脾气可能会变得暴躁。如果连着几周或几个月没休息好,可能会患上抑郁或出现其他持久的情绪问题。(2)心脑血管疾病:美国心脏病协会研究发现,如果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那么存在心脏病和糖尿病风险因子的人群患心脏病或者中风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两倍。青少年如果长期失眠,长大后患高脂血症的概率将会大大上升。(3)体重增加:最新研究发现睡眠时间较长的儿童与睡眠时间较短的相比有着更低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值,儿童每晚睡一小时,他们的BMI值就会有一个小幅增加。(4)癌症疾病:美国癌症协会流行病学的首席科学家Susan Gapstur研究发现小于65岁、每天只睡3-5小时的男性患致命前列腺癌的风险比那些每天睡7小时的男性高出55%。因此,死亡率与睡眠时间因果对应关系的证据还不充分,但是睡眠不足,少于5小时或经常熬夜则更可能引发各种疾病的风险。建议青少年每晚平均需要9小时的睡眠,成年人每晚平均需要8小时的睡眠,而中老年每天需要7.5小时左右。每天睡多长时间合适?科学合理的量化每个年龄段的所需睡眠时间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简称NSF)的专家们为了确定每个年龄段确切的睡眠时间,花了两年的时间出示了一套最新的针对人生不同阶段所需睡眠量的提议。如下图:专家小组建议:初生婴儿(0-3个月):睡眠时间范围约14-17小时婴幼儿(4-11个月):睡眠时间范围约12-15小时学步儿童(1-2岁):睡眠时间范围约11-14小时学龄前儿童(3-5岁):睡眠时间范围约10-13小时学龄儿童(6-13岁):睡眠时间范围约9-11小时青少年(14-17岁):睡眠时间范围约8-10小时青年人(18-25岁):睡眠时间范围约7-9小时成年人(26-64岁):睡眠时间范围约7-9小时老年人(65岁以上):睡眠时间范围约7-8小时科学家们强调,有些人也许会比所提议的时间睡得更长或更短,这并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但那些睡眠持续时间远超过正常范围的人可能有意识睡眠不足或严重的健康问题。长期故意限制睡眠时间的人,将会影响到自己的健康和舒适。规律的生物钟很重要:科学量化解释睡眠周期睡眠专家发现睡眠存在着一定的生物节律。睡眠不规律会对超过1000个基因造成“严重破坏”,其中包含某些肿瘤基因的激活。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老上夜班、时差失调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我们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两个时相: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on-REM,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NREM睡眠又称慢波睡眠,睡眠专家根据脑电波成分的不同又分为4个阶段,即第1、2、3及4期眠。决定睡眠的质量是NREM睡眠的4期睡眠和REM睡眠的时间比例。当我们闭上眼睛开始犯困、瞌睡,脑电波出现不规则波形就是指第一期睡眠(入睡期),其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再进一步就进入第二期睡眠(浅睡眠期),一夜中人有一半时间处于这种浅睡眠状态,占总睡眠的50%。3、4期睡眠为中度睡眠和深度睡眠阶段,各占总睡眠时间的10%左右,剩下的大约25%的时间就是REM睡眠。所以每周期里深度睡眠的时间很短,约30分钟左右,每晚的总深度睡眠时间约为2小时。深睡眠期分布最多的时间段大概在凌晨2~3点左右,在这之前入睡基本都能保证比较充足的深度睡眠,此时身体肌张力逐渐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几乎无梦,生长激素增多,因此有助于恢复体力。如果我们凌晨3点之后入睡,REM期睡眠会占绝大多数(主要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不稳多梦),则无论之后睡多长时间,深睡眠时间都是不足的。因此,4个月至17岁的未成年人需要更多的睡眠。成年人应该坚持正常作息、规律入睡眠时间,建议晚上10-11点左右睡觉,早上6-7点左右起床,睡足8个小时。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睡眠异常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升高,导致人们睡眠质量下降和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引起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功能下降和脑功能减退等重大健康问题。因此,重视和发展睡眠医学是保障全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睡眠生理功能研究进展睡眠包括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后者又分为浅睡眠期和深睡眠期。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以及不良的作息规律,导致人们睡眠时间大大缩短。据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显示,超过37.3%的成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 h。睡眠不足会带来多种健康问题,甚至会影响到物种繁衍。2017年,我国陆军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睡眠持续时间或许和男性精液的染色体完整性之间存在一定关联。相比每天睡7.0~7.5h的人,每天睡眠超过9 h和不足6.5 h的志愿者精液中DNA的完整性都显著降低。研究表明,睡眠时间可能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影响睡眠的因素昼夜交替带来的光线和温度变化,会影响机体多种生理过程和行为表现。来自美国密西根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发现,睡眠时的外界温度和睡前的光线摄入都会对睡眠产生作用。当温度较低时,生物体脑内的具有促睡眠功能的DN1ps神经元会被激活,而当温度升高时,这一类神经元则会受到抑制,表明神经元能获取外部温度的信息,使睡眠活动的周期与外部气温的变化同步,这也部分解释了哺乳动物为何在温度下降时开始睡眠(如冬眠)。此外,光线也与睡眠密切相关。当我们在入睡前观看较多的电子产品时,其发出的短波光会影响体内正常的生物节律,受试者会产生入睡困难、夜间睡意降低、褪黑素分泌减弱等问题。常见睡眠-觉醒障碍的研究进展失眠障碍 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睡眠-觉醒障碍,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近年来,大家逐渐认识到失眠障碍的危害。失眠障碍会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对已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共病失眠障碍还会导致心血管系统不良结局甚至死亡的发生。本课题组2017年在Neurosci Biobehav Rev和Sleep Med Rev杂志上发表荟萃分析,报告了睡眠障碍与抑郁症和痴呆的关系,发现老年人群中失眠与抑郁相互影响,呈现双相关系,且报告睡眠障碍者发生痴呆的风险显著升高,但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对痴呆的影响不一致。睡眠呼吸障碍在睡眠呼吸障碍中,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最为常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美国医师协会推荐将多导睡眠检测图作为诊断OSAHS的金标准,对于确诊的OSAHS患者建议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作为初始治疗。但2016年发表在N Engl J Med杂志的研究和2017年发表在JAMA杂志的荟萃分析都显示,虽然CPAP治疗可以降低夜间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并改善白天嗜睡,但并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示CPAP可能不能改善OSAHS患者的远期预后。而对于能够接受佩戴口腔矫正器治疗或不耐受CPAP治疗的睡眠呼吸障碍患者,佩戴口腔矫正器可作为CPAP的替代治疗。此外,一项发表在N EnglJ Med杂志的研究显示,上气道刺激也可以作为CPAP治疗不耐受患者的候选方案。展望近年来,睡眠医学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睡眠新功能的发现、睡眠与不同疾病之间的关系、睡眠障碍新的诊疗措施等都为我们了解睡眠、认识睡眠、改善睡眠奠定了基础,但这一领域仍有很多未知的问题待我们去解决。在未来睡眠医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平台,不断创新理论方法,突破现有睡眠研究的局限性,从而解决睡眠-觉醒障碍的诊治难题。
2018-04-24中国睡眠研究会失眠多由工作和生活事件引起,如: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学习压力过大、外伤/躯体疾病、倒时差等。按常理,诱发失眠的生活事件消失以后,失眠应该自然痊愈。然而,研究显示失眠发生1年后,仍然有70%的人存在失眠;失眠发生3年后,仍然有50%的人存在失眠。失眠为何迁延不愈呢?以下因素是导致失眠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1、作息不规律:经常变换作息时间,导致睡眠节律紊乱,从而加重失眠;2、过早上床:失眠者为了尽早入睡,往往采用提前上床的方法。如果没有困意,提前上床只会加重入睡困难;3、过晚起床:失眠者醒来后感觉睡眠不佳,往往赖床不起,希望通过多躺一会儿来补足睡眠。过晚起床不仅无法补足昨晚的睡眠,而且还会加重第二天晚上的失眠;4、补觉或午睡时间过长:失眠者往往感到白天精力、体力不足,经常试图通过补觉或午睡来弥补夜间的睡眠。补觉或午睡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当天入睡困难,使失眠进入恶心循环;5、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床是用来睡觉的。如果在床上做很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如看书、看电视、听音乐、上网、玩游戏等,就会削弱床和睡眠之间的关联,从而加重失眠;6、睡前过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褪黑素是促进睡眠的神经递质,而手机和电脑的屏幕发射出的蓝光会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如果褪黑素分泌不足,则出现入睡困难;7、饮酒助眠:酒精可以让人产生困意从而帮助入睡。失眠患者经常饮酒助眠。饮酒后虽然入睡变快,但深睡眠会减少,而且容易早醒。并且,如果经常饮酒助眠,则会导致酒精依赖,从而加重失眠;8、过分担心失眠:失眠出现以后,患者如果过分担心失眠带来的不良影响,则会导致过度紧张。过度紧张,又会加重失眠,从而形成“失眠-紧张-失眠”的恶心循环;9、卧床后思虑过度:很多失眠患者上床后大脑变得非常兴奋,脑子像过电影一样回忆发生过的事情或者计划未来的事情。卧床后的思虑过度会导致入睡困难、频繁觉醒等,从而使失眠加重。失眠者如果有以上加重失眠的行为,则要尽快消除掉,才能使失眠尽早疗愈。后续的文章也会介绍对治的方法,帮助失眠者培养睡眠节律、减少对失眠的担心、控制思虑过度等。转自《中国睡眠研究会》
失眠的诊断诊断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时必须满足失眠的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睡眠障障碍诊断与分类第三版(1CSD-3),关于失眠的诊断如下:1.至少存在下列1个或多个睡眠障碍症状:(1)入睡困难:儿童或青年>20min,中老年>30min;(2)难以维持睡眠;(3)早醒:比平时睡眠模式早醒30min以上;(4)睡醒后无恢复感2.存在1个或1个以上与失眠相关的症状:(1)疲劳或全身不适感;(2)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3)影响学习、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能力;(4)情绪紊乱、烦躁;(5)白天困倦;(6)出现行为问题(如冲动、易激惹);(7)精力和体力下降;(8)工作或操作过程中易出现失误;(9)对因过度关注睡眠而产生焦虑不安。3.失眠不能单纯用没有合适的睡眠时间或恰当的睡眠环境来解释4.失眠及与之相关的日间症状每周至少发生3次。5.失眠及相关的日间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6.失眠及相关日间功能障碍不能用其他睡眠障碍解释(四)鉴别诊断失眠本身可以作为独立疾病存在称为原发性失眠,也可以与其他疾病共病或成为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在诊断失眠时需要区别是原发性失眠还是继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需要进行详细检查,通过病史询问、相应的临床检查以明确病因。需要与失眠鉴别的睡眠疾病:1.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多见于中年肥胖男性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出现打鼾、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憋气等现象,醒后常感疲劳或无恢复感,白天易出现头晕、头痛、过度嗜睡或记忆力减退等。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也常伴发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伴发高血压者给予降压治疗效果不佳。多导睡眠监测能记录到典型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可以帮助鉴别2.不宁腿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时或处于安静状态下,双下肢出现极度的不适感,迫使患者不停地活动下肢或下地行走,当患者一旦返回到休息状态时症状会再次出现,并因此严重干扰睡眠。不宁腿综合征常伴发周期性腿动,在多导睡眠监测发现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觉醒次数增多、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增高(>5次/h)。对多巴制剂治疗有效3.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睡眠中出现昼夜周期性的、反复发作的、高度刻板的肢体运动,患者对睡眠中的周期性肢体运动现象并未察觉,而常常被同睡者发现,患者常感睡眠不足,醒后无恢复感,白天也可表现过度嗜睡现象,多导睡监测在胫前肌的肌电图上可以记录到肌肉重复地收缩,每次持续0.5~10s,至少连续出现4次可帮助诊断。4生物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因各种原因导致睡眠觉醒周期时间发生变化,可表现为睡眠觉醒周期提前或延迟如果按照社会常规作息时间运行时则呈现入睡困难或早醒但总睡眠时间不少于6h5.继发性失眠:内科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科疾病(如帕金森病、痴呆)及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患者)都可以出现失眠,因此对失眠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生化检验、相关量表评估等有助于鉴别。6.主观性失眠:在失眠患者中并不少见,患者往往自身感觉的睡眠时间与实际睡眠不相符,甚至夸大失眠主诉,且增加镇静催眠作用药物剂量也不能缓解。7.短睡眠者:属正常睡眠的变异,尽管睡眠时间不足6h,无因失眠所导致的醒后无恢复感和日间功能障碍等。对失眠的筛查目前可参照“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2版)及2014年发布的ICSD-3。
甲状腺功能正常,颅脑CT正常,面前的这个中年女性,尽量保持微笑来掩盖自己的疲态,在睡眠门诊的诊室里。谈话中,说话不急不慢,有问必答,态度诚恳,我不明白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失眠……那就听故事吧,我在门诊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患者给我讲故事,听那些我未体验过的真实的人生经历。生活,远比小说精彩。年轻时和丈夫一起来厦门打工,多年下来,靠所有积蓄开了家小超市营生。唯一的儿子当年自然成了留守儿童,直到高中才来到厦门与她们夫妻团聚,长年没生活在一起,自然也不是太亲近。高考时,关于高考志愿,母子发生了强烈的争执,谁也说服不了谁,儿子选报了自己喜欢的一个专科读书,带着父母给的学费、生活费,一走了之,三年,互不相扰。这期间其丈夫冬天洗澡时煤气中毒,鬼门关走一趟回来,除了记忆力差些,没留下其他什么后遗症,还算运气好了。然后,儿子专科毕业了,想报考英语专业本科,夫妻俩均很支持,但儿子报了名后整天只玩手机,压根没看过书,作为母亲,就这事唠叨过几次,每每最终都是以争吵作为结局,不欢而散,自此,懒得再说……失眠,从刚来到厦门打拼的那段苦日子就开始了,症状很轻,儿子高考时选择专业的争执,加重了症状,从此便开始吃安眠药,一年吃365天,遇到闰年,吃366天。最近儿子是考学还是找工作,又是两难,于是,我有幸听了这段故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她家的,不比别人家的好念,她也没念好:她希望儿子按她的期望发展,但儿子有自己的想法,但也只是停留在想法上,更多的精力在玩手机,一句“我也懒得管他了”道出了作为一个母亲的无奈(和我母亲当年是同样的心情吧?汗……),于是,她的生活每天便是日起而作、日落却不能息。安眠药虽然不能陪她说说话,但至少可以让她感觉自己睡了一会。我觉得第一个发明安眠药助人睡眠的,应该拿诺贝尔化学奖、医学奖,以及和平奖,至少保证失眠患者们的家庭和平。她离开诊室的时候,心情看起来不错,似乎终于把憋在心里的话在今天说了个痛快,但估计今晚安眠药还是要吃的。她的儿子,究竟是打算继续读书,还是找工作呢?
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应该在甜美的睡梦中度过……作者|李土豆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入睡后,身体消耗的物质得到补充,为第二天活动积蓄力量。充足的睡眠使人身心放松。然而全球近15%的成年人饱受失眠的困扰,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个月里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人正在遭遇不同程度的失眠,近半数严重失眠已经持续10年以上。每个人生理所需睡眠量按照年龄划分:新生儿约18—20 h,儿童12—14 h,成年人7~9 h,老年人一般只需5—7 h即可满足。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主要表现为:1.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 min);2.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3.早醒;4.睡眠质量低下;5.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6.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者们除了失眠往往还伴随着精神不振、肥胖、脱发、记忆力减退等诸多困扰。部分失眠者们因为心理排斥或身体对药物副作用反应较大拒绝服用安眠药进行治疗。对于这一部分患者,心理和行为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最常见的便是认知行为治疗(CBTI)。曾有研究显示,CBTI长期疗效及安全性都优于药物疗法。1睡眠卫生教育睡眠卫生教育主要纠正失眠者在睡眠认知上的偏差,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首先应保持卧室环境舒适、气温适当、通风良好和被褥整洁。形成规律的就寝及起床时间。引导失眠者保持有规律的锻炼,推荐轻度锻炼20—30 min/d,并在睡前3 h完成。睡前热水泡脚,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睡前喝一杯热牛奶可促进睡眠。2睡眠限制睡眠限制是通过缩短卧床时间,增加患者对睡眠的渴望,从而提高睡眠效率。以患者主观感觉到的睡眠时间为根据,逐步缩短卧床时间。要求患者每天在相同时间卧床和起床,即使没有入睡或睡得很短。一旦睡眠时间固定,逐步增加卧床时间。3刺激控制法刺激控制法是治疗失眠的方法中研究最多、也最有效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 仅在产生睡意时才上床睡觉。2. 不在床上和卧室中进行除睡觉以外的活动(例如看电视、玩手机等)。3. 如果上床20 min内不能入睡,则立刻起床到另一个房间,只有当产生睡意时才再回到床上。4. 无论夜间睡多久,第2天早上按时起床。5. 避免白天小睡。刺激控制法主要是纠正患者对睡眠时间和环境因素形成的条件反射,重新建立床、卧室与快速入睡之间的条件反射。4松弛疗法松弛疗法可以降低失眠患者睡眠时的紧张与过度警觉,从而促进患者入睡,减少夜间觉醒,提高睡眠质量。松弛疗法对夜间频繁觉醒的失眠患者尤为适用。首先,平躺在床上,深深吸进一口气,保持15秒,然后慢慢将气呼出来。然后,伸出前臂握紧拳头,用力握紧保持15秒,彻底放松双手,体验放松后的感觉,失眠者可能感到沉重、轻松,或者温暖,这些都的放松的标志。稍作停顿后,重复以上两步,使失眠者达到松弛状态。5音乐疗法睡觉时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市民安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缓解其焦虑情绪和应激反应。同时也可以起到将患者的注意力从难以入眠的压力中分散出来的作用。促使患者处于放松状态从而改善睡眠。6时间疗法和光照疗法时间疗法和光照疗法适用于昼夜节律失调的失眠患者,主要用于调节患者的生物钟。时间疗法即让患者在一段“自由时间”里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依照患者生活规律安排个性化睡眠时间。光照疗法即让患者处于光亮环境中,按照既定的觉醒睡眠节律时间和周期进行光照治疗。例如使用光照治疗引导白天安眠,可促使夜班工作者在白天也能拥有高质量睡眠,从而改善其工作时的精神状态。7催眠疗法催眠疗法可以增加患者放松的深度,并通过放松和想象的方法,减少过度担忧以及交感神经兴奋。其中最常用的催眠疗法便是言语暗示加视觉刺激,又称为凝视法。即让被催眠者聚精会神地凝视近前方的某一物体(可以是一光点或一根棒等),数分钟后,施治者便用单调的暗示性语言开始进行暗示。“你的眼睛开始疲倦了……你已睁不开眼了,闭上眼吧……你的手、腿也开始放松了……全身都已放松了,眼皮发沉,头脑也开始模糊了……你要睡了……睡吧……”如求治者暗示性高,则很快进入催眠状态;如求治者的眼睛未闭合,应重新暗示,并把凝视物近求治者的眼睛以加强暗示,使两眼皮变得沉重。在失眠症实际的诊疗中,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组合多个方法进行多模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