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受社会慈善基金资助,凡需要做人工耳蜗手术小孩,家庭经济困难,广州市户口基金每人资助6万元,除广州市外广东省户口基金每人资助1万元。联系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邹宇,电话:020-39151528,或上好大夫网邹宇个人网站。
分泌性中耳炎,也叫渗出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是常见且多发的耳科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儿童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咽鼓管的直径仅为成人的1/2,鼓室口与咽口呈水平位置,再加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因此,他们比成人更容易患上分泌性中耳炎,据有报道,约90%的儿童在学龄前曾罹患过分泌性中耳炎。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时,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有听力下降,但随着病程的迁延可引起传导性耳聋,听力开始有些下降。早期轻微的传导性耳聋常被家长所忽视,也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医院就诊,说孩子最近看电视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或者是喊他的时候经常都听不到,或者总是“啊?啊”地听不清别人的话,带去医院检查时才被发现原来是“分泌性中耳炎”惹的祸。早期的中耳炎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听力都还是可以得到迅速恢复的,但也有一些患者由于未及时发现而贻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机,使中耳持续处于负压状态,继而出现中耳硬化或粘连等现象,严重的甚至造成听力永久性的下降,给患儿的终身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早期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呢?家长或老师当发现孩子对声音的反应迟钝,或存在有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危因素,如鼻塞、打鼾、腺样体肥大、经常感冒等的时候,最好还是能带孩子去耳鼻喉科,请专业的医生通过体格检查、耳镜检查及声导抗测试等,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鼓室声导抗测试检查简便,没有创伤性,是目前诊断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方法。另外,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因后鼻孔发生阻塞,同时可对咽鼓管进行压迫而引发相关并发症,目前认为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腺样体肥大患儿应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及耳镜检查,不论听力是否有下降,最好都能常规地进行声导抗测试。一旦确诊是“分泌性中耳炎”时,对于一些不伴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因其常有自愈性,可以观察3个月,但期间要注意复查鼓膜及声阻抗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治疗。对于一些存在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先给予药物保守治疗3个月,若治疗后仍是无明显效果,或者总是反反复复发作的,则建议行鼓膜置管术等手术干预,对于腺样体肥大并发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保守3个月无效需要手术时要同时实施腺样体切除术,以免引起患儿中耳炎反复发作易变成听力永久性受损,造成终生的遗憾。本文系郭良芬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先天性耳前瘘管,可一辈子不发炎,有时本人并不知有瘘管,只在体检时被发现。这种不发炎的小洞,不影响美观,不要处理。不过一旦发生感染一次,今后就会反复发作,在急性发炎时,要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局部热敷。如已形成脓肿,应到医院切开引流。待急性炎症过后,特别是反复发炎化脓的病人,应作瘘管切除手术。这种手术虽然不大,但必须完全切除瘘管周围的上皮组织,否则容易复发。 耳前瘘管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将瘘管及其连接的囊一并手术切除。如已继发感染,则应控制感染后立即手术。没有感染过的瘘管注意不要用手去挤压,应用70%的酒精擦拭瘘管口,保护局部清洁,防止发生感染。 有的人发现这种瘘管,常用手挤压出其分泌物,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临床上的瘘管发炎化脓多因挤压引起,所以应禁止用手去挤压,避免发炎化脓。
咳嗽与鼻炎有非常密切关系,比如说鼻炎或鼻窦炎引起的鼻涕倒流入咽部即是非抽烟者的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鼻过敏者易引起鼻咽喉等粘膜瘙痒感,也偶有咳嗽的动作,另外再加上急慢性鼻窦炎的分泌物倒流则可使症状加重。 有些小孩咳嗽拖了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尤其在半夜睡觉时,或清晨刚起床时咳嗽加重,甚至于恶心想吐。此时用止咳药物多无效,检查时即发现鼻内鼻窦开口附近有非常粘稠而且黄色的分泌物附着,且形成一条细细涓流向下缓缓流至鼻咽部,再检查口咽,偶可见到上述“黄色小瀑布”样鼻脓继续向下流至咽后吞入胃内,或于睡觉无意识时流入气管造成夜咳不断。 起床时由于鼻咽处分泌物很快地卡在咽处,造成恶心的现象及食欲不振(因吞入过多鼻脓),故只给予一般止咳药物或袪痰剂无法根治,经给予抗生素治疗加上粘液稀释剂多能有效解除咳嗽症状,所以一般学龄甚至学龄前的儿童,若咳嗽超过数星期,除了一般过敏性呼吸道或气喘,一定要检查有否鼻窦炎的可能,毕竟这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1、 患耳朝上,过氧化氢溶液倒入患耳,手指轻揉耳后(预防药物入眼),可见较多泡样液体,患耳朝下倒出液体。2、重复清洗患耳直至耳内无泡样液体。3、患耳朝下半小时,待过氧化氢溶液全部流出。4、患儿朝上,滴耳液 3滴 滴患耳(浸泡10分钟)。上述步骤每天重复3次,每次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再用滴耳液滴耳。
现在许多年轻妈妈由于育儿经验不足,习惯让孩子躺着吃奶。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婴幼儿的咽鼓管比成年人短、宽而平直,若哺乳位置不当,特别是哭闹时,如平卧吮奶,乳汁或呕吐物就会经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对策:建议年轻母亲一定不能让孩子躺着吃奶,以免奶汁通过咽鼓管流入孩子中耳,喂奶后可先轻轻拍打宝宝的后背;此外,家长还应特别注意,孩子感冒时的鼻塞可引起咽鼓管周围黏膜肿胀,管口开放欠佳,另外,大力擤鼻后容易使鼻涕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造成中耳炎,所以感冒时应避免大力擤鼻,预防中耳炎发生。若孩子不慎感染后,应及早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直至症状消退5~7日后才停药,务求彻底治愈,不可症状消退后即停药,以免变成慢性中耳炎。
有关腭裂伴发中耳炎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腭裂患者的中耳功能障碍率高达40%~100%,远远高于相同年龄段的正常人群。对行唇腭裂修补术患者的检查发现,60%的患者有鼓室图异常,50%的患者有轻中度的听力损害。单纯腭裂整复术的效果明显劣于腭裂整复术同期鼓膜切开置管术。即使到了中小学学习阶段,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存在中耳功能障碍,其中6~7岁的患者中大约70%存在中耳功能异常,50%存在轻中度的耳聋;12~15岁患者中大约50%存在中耳功能异常,40%存在轻中度的耳聋。所以对腭裂伴发中耳炎不应消极等待,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中耳功能。腭裂伴发中耳炎具有高发性、隐匿性、潜在危害性和自愈的有限性等临床特点,应该早期检查和积极进行治疗。对腭裂患者中耳功能的检查与治疗有益于早期发现和改善患者的中耳功能异常,且术后并发症少,在唇腭裂序列治疗中应加以坚持和推广。腭裂及唇腭裂患儿引起中耳功能异常的原因主要为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连续性中断;腭裂患儿的口腔、鼻咽长期处于开放状态,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累及咽鼓管;咽鼓管管腔的异常以及咽鼓管软骨发育不良而致咽鼓管顺应性差等。以上原因也是传导性耳聋致病基础之一。
患者提问:疾病:变应性鼻炎病情描述:宝宝两周岁,男孩。每天睡觉鼻子堵塞,咳嗽。白天正常。运动后会咳嗽。晚上睡眠状况不好。希望提供的帮助:希望您能帮我解释一下化验单子上的数据怎么看,因为我们看不懂。非常感谢您!所就诊医院科室:上海东方儿童医学中心 耳鼻咽喉科用药情况:药物名称:西替利嗪滴剂,盐酸左巴斯汀鼻喷雾剂服用说明:西替利嗪滴剂(每日一次每次五滴)盐酸左巴斯汀鼻喷雾剂(每次两揿,每日两次)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邹宇回复:总IgE高,说明小孩有过敏体质,结果中户尘螨过敏,注意防尘;鸡蛋白过敏,饮食上注意避开。
患者提问: 疾病:先天附耳病情描述:宝宝两个月,出生双耳附耳,听力正常,外耳廓也正常,就是多了个像肉丁一样的东西,1厘米长,根部不大 希望提供的帮助:几个月可以手术,局麻可以吗?疤痕是否明显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邹宇回复:按住局麻也可,如要美观,1岁左右全麻作美容缝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