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一位小友anny一起带大家了解一下“双相障碍”,这位小友是一位罹患双相障碍10多年的天才少女,她很有天赋,智商很高,艺术创作,文学创作,朗诵表演……有很高的境界。她生病很长时间,虽然不认为双相情感障碍对自己有有太大的影响,虽然在她过去的成长的过程中经常的住院而且不断波动复发。也曾因为药物副反应太大影响到生活而想减药。但是,一直和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疾病共同相处的她并没有停止对这个疾病的思考。来,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她写的关于她对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疾病如何认识认知和思考的文章吧。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精神科张炜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精神科张炜面对疾病的态度比治疗疾病本身更重要,童年生病的我依然精彩的活着——2020年6月17日anny于兔子岛童年起病的我今年26岁,开始准备考研了。看着小时候写的日记,回顾一下我走过的人生,我很难想象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严谨理性的分析了一下我的病史,重新审视我的人生经历,对疾病有了很多的反思……我的疾病和我的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双方父母家族中都带有情感疾病的遗传,虽然家族中没人去医院诊断过。父亲的家族艺术才华横溢,我的爷爷画画的特别棒,他还会杨琴,毋庸置疑,这个家族是智商都很高。母亲的家族人人都很聪明,我的姥爷是满清贵族的后代,他很浪漫,文学和音乐都很厉害。我的父母当时双双为一个小城市的高中教师。他们都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接受了当时精英的高等教育。这是我父母的两个家族。我从这两个家族而来。我传承了这两个家族的血脉。在我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注定了我先天的基因。这,真的很重要!想要了解你自己,想要明白你自己,必须先弄明白分析透你父母亲的的家族,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在这里。我的疾病和我的成长环境也密不可分。小时候我是一个活蹦乱跳的非常可爱的小孩,我父母寄予我了很大的希望,他们对我的教育尽心尽责,我会说话就会张嘴背古诗说英语了,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小学初中的孩子在英语课上不知所云的念英语了。我父母那时候感情很好,我是父亲家族里最小的一个女孩,是姥姥家迎来的第一个小宝贝,在我的记忆中那时两个家族都很富裕,我的衣服几乎都是名牌,懵懵懂懂的我地生活在一个蜜罐里,根本没有可能预料到十几年后发生的一切。后来妈妈考上了研究生,来到了另一个城市上学。她把刚上小学的我带到了身边。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妈妈毕业来到一所大学工作,我转到附近的小学上学。在我四年级的暑假,我父母开始长达数年的情感纠葛。上小学到了新环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一切都需要适应。而我四年级的暑假家庭发生了变故,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应激障碍。后来父母带我到北京看病,我住在了北医六院的儿童病房。那个时候我只有14岁。为什么妈妈下那么大决心要让我吃药和住院。妈妈学过心理学,当医生和她讲如果不吃药的话,慢慢的会变成人格障碍,就没办法治疗了。后来随着我慢慢长大,问题就越来越显现,从十岁以后,我就找不到自己是谁了。小的时候我误认为那个躁的小孩就是是自己。十岁,那么小,我就把真实的自己给丢了。从十四岁到二十二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我几乎是混乱的,我既自卑又自信。但在这期间我也不断的向外尝试,也有了很多成就。但是我始终有没有找到自己是谁,我一直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我今年二十六岁了,在做心理治疗的过程当中,我不断地在寻找自己是谁。对于我来说找的真实的自己,这真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啊!上小学后,我的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我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和小朋友打架,早上起不来床,晚上入睡困难。老师找到我妈妈建议我妈妈带我去北医六院儿科。后来我被诊断ADHD,做了一段时间的感统训练。慢慢的,到了三四年级后就自动好了。我到五六年级的时候,每天非常非常开心,完全和我家庭每天发生的状况不相吻合。没有人知道我每天回家面对的是什么,我的闺蜜、我的老师、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对他们守口如瓶。那个时候我没有伤心难过过。我每天在学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周六日课外班排满,不用妈妈接送。那时学习非常好,求知欲旺盛。在运动会上我竟然拿了第一名。那时我每天开心的像一个小鸟一样,走路都要飞了起来。然后慢慢的这种开心越来越加深,当时我们四个人一个小组。我带动这个小组的其他三个人,每天笑的都合不拢嘴。我们老师说我们四个人笑的比花还灿烂。可以说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是一种轻躁的状态,但是到初中一年级和初二就变成了躁的状态。初一的时候,我的情绪比小学高年级的情绪更高了。也做出了很多让同学和老师感到幼稚和不可理解的事情。但是因为当时太小缺乏自我认知所以我那时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比如我在我爸爸他们学校的初中部上学,我会和其他同学炫耀我爸爸是这个学校的老师。我从来不是个爱炫耀的孩子,其实我是个很深沉而且很有教养的孩子。所以我判定我那会儿一定是病了,我炫耀的这个行为是由于我那时情绪太躁而导致的。再回过头来看我一二年级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早上起不来,晚上难以入睡,眼神忧郁,这些难以解释的状况似乎是儿童情绪偏低的表现,因为ADHD和双相情感障碍可以共病也同属一个脑区。这个病也会引起躯体的反应,我有时会无缘无故的眼泪往上涌,鼻子发酸,然后开始理解不了任何东西,根本没有办法学习。我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情绪的波动。但是我大致感觉应该是情绪突然稍微低了一点的症状。可是我并没有感觉不开心……所以说这个病很可怕,我真的不骗大家!我以前对这个病还有很多浪漫的遐想,什么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我和大家说这些都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个疾病会导致人们认知上的问题,会导致人们偏执,看待问题和事物很偏激。不只是情绪的高低起伏,情绪不稳定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细小的东西,比如偏执固执的大脑,比如说注意力集中困难的问题等等。没有海水和火焰的浪漫,高涨情绪的背后就是同样深度的抑郁。如果你的家人或亲人患了这个疾病,一定要送医院治疗,因为这个人肯定会把你的生活搞乱。所以不要害怕治疗,一定要坚持吃药。疾病本身很可怕,可以剥夺一个人的意志。但是经过治疗你开始和疾病比赛看谁生命力最强,那个时候的你真的很可爱很勇敢!那是你绚烂的生命力在绽放。所以和疾病在一起共处的你我他,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生命力绽放的更加绚烂!曾经在心理治疗的中,我画过一幅画。一个月亮和一个星星,月亮是我,星星是这个病,星星挡住了月亮。现在的月亮会努力的离开星星,星星也会努力的回到自己的轨道上去。这也就是说把自己和病分开,这个层面上的分开是说疾病和自己真正的分开,也就是康复。还有一个层面,是你被症状困扰着,但是你分得清自己是自己疾病是疾病!这点尤为重要!到目前为止我通过心理治疗,慢慢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可以说是找到本质的自己是谁,也可以说是重新建立自己的那个核心形象。我是个深沉的、传统的女孩,完全不是病时的样子。我也认识到药物对于疾病多么重要,因为我这几年来状况变得越来越好,而且维持吃药和平稳的时间也长。现在正在以较慢的速度减药,为了保持稳定,我忍受着强烈的药物副作用,手抖的厉害都拿不好不好手机,口水流的很多。但是我知道,不能因小失大,要抓住主要矛盾,其余的泪水都不值得一提!因为我知道以后有更大的事等着我去做,所以,这是上苍在磨练我的心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修行且是如此!每个患有这类疾病的人,都有和这个疾病一起修行的机会。愿自己每天规律生活,安心学习。碧梧何荫郁,绿满庭宇。羽毛犹未丰,飞向何处?乘车戴笠,求无愧于生。清歌一曲,行色匆匆。乘车戴笠,求无愧于生。送给自己,也送给看到此文的每一个人!
不过,小绿萝们现在能够看到曙光了!政府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22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各级专业精神科医院以及心理咨询机构也在开设心理健康培训课程,这些都能够挽救这些小绿萝!下面,我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小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一、狂吸负能量的小绿萝不可否认,现在父母的压力都很大,来自工作的,来自公婆的,来自配偶的,来自孩子老师的,以及对自身状况的不满。当父母的压力超标,负能量就产生了。当父亲或母亲要释放负能量,夫妻沟通又不通畅的时候,释放到哪里是最方便又最名正言顺的呢?当然是家里的小绿萝!对小绿萝释放负能量真是名正言顺!小绿萝作业没做对,小绿萝弄脏了刚刚收拾好的桌面,小绿萝又没考好,小绿萝又淘气了,小绿萝不好好吃饭,小绿萝上学太磨蹭了,小绿萝回家晚了,小绿萝又在玩手机,小绿萝不遵守学校制度,害得妈妈被老师训了······家长们不知道,孩子们对父母都是很忠诚的,你们给他多少负能量,他都全部吸收,而抑郁的孩子甚至会发酵成好几倍。很多家长都很委屈,说我们就这一个孩子,怎么可能不爱他?特别担心他适应不了社会,他有那么多弱点······可是,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您不知道的是,对孩子来讲,现实是怎么样的并不重要,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建立一个自己的心理现实——一个孩子认为“世界就是如此”的主观心理空间!如果父母只是关注孩子的缺点,从不在意孩子的优点,肆无忌惮地对孩子发泄负能量,在孩子的主观心理空间或者叫做心理现实里面,他就会理解成自己是没有任何优点、不讨人喜欢的孩子,不被家里的任何人喜欢,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喜欢自己!试问,这样的小绿萝,怎么可能自信?怎么可能自己生产正能量呢?建议:对着小绿萝投注负能量并不是绝对禁止的,但是一定要分清,哪些负能量是真正帮助孩子解决现实问题的;哪些负能量是源于自己的心理压力而对孩子要求过高造成的。这就是“管理情绪”, 如果父母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就不可能从父母那里学习管理情绪的本领!同时,我们也很理解父母为什么不会管理情绪,因为父母这一代也没有在幼年得到情绪管理训练,父母们的情绪承受能力也没有在幼年得到加强。为什么要进行情绪管理训练呢?因为管理情绪、控制自己不生产和发泄负能量很不容易!负能量有一个特点,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来不想对孩子发那么大脾气,可是到后来自己就控制不住了······很多妈妈在我的咨询室里怒气冲冲地控诉:“她就和她爸爸一样!”请注意:此时对孩子的负能量就掺杂了对丈夫的负能量了,需要区分开来,适时刹车。没关系,情绪管理和情绪承受能力的训练什么时候都不晚,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训练。家长们请记住:存在即合理!孩子之所以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是因为他的能力还没有发育到能够达到家长要求的程度。所以,家长们需要降低对孩子过高的、与孩子心身发展不同步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孩子从家长那里“继承”对自己的要求,并且会高于家长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从而感到自己永远达不到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不胜重负,无能为力,最终导致抑郁。家长可以参加一些青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程度的培训,通过学习了解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发育水平,调适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对妈妈很愤怒,认为妈妈“考多高的分,她都认为不够高!”和孩子商讨后共同制订“孩子努努力就能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孩子能获得成就感(正能量),家长也能够获得对孩子小满意,有助于对自己的情绪管理,减少针对孩子的负能量,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二、被“保护网”限制的小绿萝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意让孩子受半点委屈,他们把孩子看护在自己编织的“保护网”里,却不知道,保护网可以保护孩子,同时也在限制孩子,孩子没有机会经历挫折,增加承受力。并且,父母在保护网里对孩子释放负能量时,孩子也无处可逃。这并不是说父母绝对不要给孩子负能量!对孩子适当的投注负能量有利于孩子学习容纳负性情绪的能力,“保护网”也会给孩子这样的印象:孩子的表达是“从小到大,我从来没做过主,都是他们做主!”有的妈妈表达“我确实对她管得很严,长到16岁,她都是听我的!因为我生怕别人伤害孩子的心理!”这让我想到一件事,一次在公园里,一个小朋友乱扔东西,被保洁员训斥了一句,妈妈马上跳出来,对保洁员大喊大叫:“一个孩子,你骂他干什么!”这个妈妈不知道,孩子承受了这一点点被训斥的负能量,并且改正了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多重要!这个妈妈快速地剥夺了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练习机会。有太多的孩子,因为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畏惧社交,没有朋友,不懂得处理突发的小事件,甚至抑郁,于是就上不了学,逃避到家里去!建议:孩子们需要大量的“表扬鼓励”,也需要少量的“挫折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孩子对抗挫折的承受力,增加对负能量和负性情绪的容纳力,孩子从“保护网”外面遇到负能量并不可怕,只要孩子知道,他们有一个结实的“保护网”, 在“保护网”外面,他们也许会遇到一些负能量,他们需要学习在“保护网”外面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不管他们在“保护网”外面承受了多少负能量,回来都可以向父母寻求帮助。父母要帮助并教会孩子哪些负能量需要容纳,哪些需要输出;以及如何容纳,如何输出。三、缺乏释放途径的小绿萝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沉迷手机和电脑游戏,而且大部分都是打打杀杀的。有一位孩子玩的游戏也很有意思,从“我的世界”到“红色警戒”,“我的世界”是建筑、建设,“红色警戒”是战争,是在毁灭中让自己存活下来。他的家长问我,“他现在玩的游戏都是打打杀杀的,是不是也是在释放负能量?”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领悟力的家长,我也希望所有的家长在孩子玩“我的世界”的时候就有这种觉悟:孩子玩游戏不光有坏处,也有好处,也许是在释放自己的负能量,获取一些正能量!我会在咨询室里问家长:“你们小时候被父母打骂了,或受了委屈,你们是怎样释放的?”家长们会说“那个时候,出去找小伙伴玩玩,回来就没事了!那会儿玩伴可多了!”当然,现在的孩子几乎完全失去了这样的途径,每个孩子都被关在家里或补习班里,很多十六七岁的孩子都在诉说,自己的交际能力太差,自己以前只会学习,没有任何兴趣,不懂怎么交朋友,即使同学主动来找自己,自己也会拒绝,以致于自己与别人相处特别尴尬。于是,学习不好就意味着一大波的负能量前来侵袭!孩子用“学习好”来获取正能量的途径却被掐断了,孩子没有朋友,没有兴趣,学习不好,没有成就感,越来越抑郁。可是,这样的抑郁不只他们自己不懂,家长也不懂,反而痛心疾首:以前那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哪儿去了?更抑郁的小绿萝只能逃到最方便最便捷的游戏中去。建议:败给游戏的家长:你们不要觉得被游戏抢走了孩子,觉得多失败,因为,你们败给的是个心理专家团队!游戏的心理专家给孩子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即时满足!所以,家长们要多与孩子互动,带孩子户外运动,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学习交朋友、在社交中学习处理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如果孩子看电视、玩游戏,家长尽量陪同,在陪伴中挑选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产品。帮助孩子建立心理空间的安全感,一定要给孩子树立这样一个信念:爸爸妈妈的爱是无条件的,你有任何的想法和情绪都可以和爸爸妈妈聊一聊!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关注感受和压力,及时疏导,家长解决不了时积极联系班主任和学校的心理老师,根据老师建议,需要求助心理治疗师的,要寻找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四、关闭耳朵的小绿萝小绿萝们接受过多的负能量超出吸收能力,也不能释放的时候,他们本能地会采取一些对自己的保护措施,比如:关闭耳朵。所以,关闭耳朵其实也是抑郁的一种表现,关闭耳朵的同时,关闭嘴巴。很多父母投诉自己的孩子不听话,管不了,也沟通不了。可是,这些孩子中大部分在我的咨询室都会很自然地听从我的指令做一些事或思考一些问题,这个时候我就会判断:这是个在家里“关闭耳朵”的小绿萝,因此而被父母误认为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十几岁的少年 “关闭耳朵”的标志就是:当父母开始苦口婆心讲道理的时候,孩子的头越来越低,声音越来越小,发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嗯”,“嗯”,父母感觉到很受折磨,不知道谈话怎样进行下去,大多数家长能做的只有“讲道理”。当然,对关闭耳朵的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关闭耳朵的儿童会有更多行为上的表现,有一个每个椅子上都要坐一会儿,一会儿坐在妈妈身上,一会儿坐在爸爸身上,一会儿坐着旋转椅转圈,一会儿坐着旋转椅滑行的孩子。我看到爸爸做在沙发上,一会儿转过去看看他,说“别转了!别转了!坐在那儿!坐在那儿!”一会儿转过去看看他,说“别滑了!别滑了!坐在那儿!坐在那儿!”爸爸每次都说好几句,越说越无奈,因为孩子充耳不闻,动作一点阻滞都没有。所以,父母很无助地看着我,说:“看,他就是这么不听话!”建议:要学会如何管理孩子,记住:做!比!说!有!用!!!!叫做“言传身教”,建议家长们:言传不需要多,身教一定做足!用“言传”来制定规则;用“身教”来维护规则;要坚持到达到目标为止。比如以上那个孩子,爸爸轻轻地抓握住他的胳膊,把他限制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比说上十句话都要管用。对于关闭耳朵的少年儿童,适当地操控他们的身体是很有效的“身教”。身教除了以身作则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和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和身体接触。父母欣赏的、鼓励的眼神对孩子是一种激励,抚摸、拥抱、亲吻脸颊、击掌等等都是奖励性的身体接触,而不看孩子、抓握、限制则是惩罚性质的身体接触。重要的是让关闭耳朵的少年儿童从其他的身体感官上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正能量,比天天跟孩子说“你考多少分都没关系,我们对你没要求”更管用,因为孩子们通常不相信父母这句话。五、不会表达情绪的小绿萝小绿萝们在我的咨询室里也往往全身喷发着负能量:针对父母。他们的负能量是怎么来的呢?当我问他们:“这些事你是怎么对父母说的?”小绿萝们:“不跟他们说!说他们也不听!”家长表达:“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说话,沟通不了”。从这样的互动里我获得了三个连续的信息:小绿萝们开始是试图用言语表达的;小绿萝们用言语表达的不成功;小绿萝们学会了不表达。有一个7岁的小绿萝,上学就会恐惧、发抖,因此,她不上学了。她的妈妈因为她不上学而极度抑郁、自责,当我问妈妈一些问题的时候,妈妈苦着脸不回答,小绿萝抱住妈妈,试图保护妈妈,对我说“谁都有害怕的时候!妈妈害怕了。”转头对妈妈说“不怕喔!”看,这个小绿萝很有表达情绪的天赋,可是,遗憾的是,在她表达她和妈妈都害怕的时候,父母都听而不闻,没有给予任何回应。看!“关闭耳朵”不仅仅是小绿萝们做的,父母也常常在做!我看着小绿萝澄澈的眼睛,想象着小绿萝如果没有遇到我,也许一年后,也许半年后就会扔掉表达“害怕”的本领,因为她发现这样表达是“没用的”。事实上,这个时候,这个小绿萝已经开始用“没食欲”来表达自己的抑郁情绪了,可是,她的父母并没有透过她灿烂的笑容看到她的抑郁。在我的咨询室中,还有很多小绿萝长到十几岁时学会了用想象杀死与自己恨的人或伤害自己的身体(割伤自己、用线缝自己、用针扎自己)来表达情绪,还有的孩子是对父母攻击。有一个15岁的男孩子,每次他妈妈带他来的时候都眼泪汪汪的,对我投诉儿子以前多么听话,可是现在一不高兴就打妈妈,踢妈妈。这让我想起了我女儿五六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即使开玩笑的对她说,你真是个讨厌的孩子,她就会很沉默、很用力地咬我一口。可是,这个男孩子,十五岁了,还是不知道怎样发泄自己的情绪,只好用五岁孩童的方式表达。建议:保护小绿萝们体验情绪、表达情绪的能力,关注孩子的情绪用语,帮助他们学习如何管理情绪!当然,父母也没有被教会如何体验情绪、表达情绪和管理情绪,这在我的咨询中简直是最难的一个步骤。可是,只要学,就能学会!并且,从小培养,学得更快!美国电影《疯狂外星人》中有一个片段,我觉得很值得借鉴:一个外星人正要吃名画《星空》,被一个地球小女孩抢走了,小女孩的外星朋友很不理解,说“你为什么抢这个呢?我们的食物已经够了”,小女孩说“这不是食物,这是艺术!”外星朋友并不同意,说“艺术?画的一点都不像星星!”小女孩说“星星是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欣赏这幅图的时候你所产生的感觉(feel)”。所以,艺术和情绪是联结的,语数外和思维是联结的。家长们不要在发展孩子们的思维的时候忽略了对孩子们情绪能力的培养,应该多带孩子们欣赏艺术作品,比如欣赏名画、名曲,多接触大自然,观赏大自然的美,让孩子们在其中引起情绪的共振,了解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机会的话可以参加一些心理课程、心理游戏等,让孩子接受专业人员的情绪管理训练。通过我对我女儿的情绪训练,我对她开玩笑地表达她讨厌的时候,她会表达:“宝宝讨厌妈妈这样开玩笑,宝宝不开心!”;再训练后,她会捧着她自己的脸,笑眯眯地回答:“我才不相信妈妈讨厌宝宝,宝宝多可爱呀!”所以,接受情绪训练后,她不仅能表达情绪,而且增强了自信。六、竞争和自我复原力是小绿萝们的天性我的咨询室里曾经有一个腼腆的像女孩子的男孩,9岁,他的父母反映他特别内向,从来不会对家长表达他有什么要求。他在我的咨询室里也表现的特别退缩,我建议他和父母玩掰手腕、挠痒痒等游戏的时候,他笑得很开心,但是每次父母向他发起进攻之前,他就先退后了,而且他的力量也是在同龄男孩中偏差的。可是,这样腼腆的一个男孩子的内心居然是喜欢竞技体育的!他抑郁的来源竟然是和同桌的各种“竞赛”中他总是输!他感觉在打篮球时他的心情是“小激动”的。所以,他的爸爸回去后帮他做了一个篮球框,帮助他寻找伙伴打篮球,这样,他既学会了篮球,又体会了在游戏中的竞争。结束咨询的时候,这个像女孩子一样的男孩子长成了一个高大阳光的大男孩!不仅交了好多朋友,而且拿到了朗诵、篮球等好几个奖项,成为一个自信的孩子,能够坦然地接受“输”,能回学校学习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建议:家长朋友们,不要认为你不管,孩子就甘心堕落!有的孩子的优势不在学习,但他们一定在某些方面是有优势的!孩子们都喜欢竞争,都喜欢比别人强,都喜欢竞争中“小激动”的感受,只是家长的关注点都在学习上,而孩子们的关注点在他们喜欢的其他活动上。你们还记得自己的孩子在家不喜欢吃饭,可是如果有同龄的小朋友时,他们都会“抢着吃”吗?这就是小朋友的竞争啊!小绿萝们在学习之外的活动中参加竞争并取得了成就感后,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让他们自我恢复,也让他们有力量回到压力重重的学习环境中。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这段时间不会短,所以,家长们对待这些“发蔫儿”的小绿萝,要认真对待,他们抑郁了!真正把他们当成生病的孩子,准备充分的耐心,给予充足的时间,补充充足的“正能量养分”,等待他们完全的复原。总之,孩子们都有“天天向上”的愿望,而 “不上学” 只是一种“SOS”的表达,表达他们处于抑郁之中,家长们要学习增强自己情绪承受和管理的能力,没必要随着孩子而抑郁,把“不上学”视为世界末日,不要对孩子失望,更不要把它当成自己的失败和耻辱。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用语,鼓励孩子“聊”出抑郁,带孩子寻求医生的帮助!心理治疗也可以帮助整个家庭!改变家庭固有模式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为孩子做出榜样,做到言传身教,学习找自己和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心理空间的负能量进行“清淤”, 给孩子“松绑”,鼓励他们在学习之外的竞争性活动中获取成就感。这些有意识的改变都可以对孩子产生根本性的帮助,孩子自然会度过低谷,学习接受和生产正能量,走出抑郁,远离电脑,走向他们理想的康庄大道!本文系张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很多家长求助,能不能让孩子“戒除网瘾,恢复自信,回到学校”?我们咨询中心也每天都在接待不上学的孩子,程度轻重不一,从间断不能上学,到一两年不能上学。那么,孩子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出现这样集体的表达——“不上学”呢?孩子们喜欢学习吗?孩子们是天生喜欢学习的!学习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既包括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知识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可是,现代的家长和社会在过于重视“正规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忽视甚至剥夺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所以,孩子们在学校和社会交往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孩子们遇到困难怎么办?通常是向父母求助,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们求助的方式明确吗?家长们能够及时准确的伸出援手吗?是不是多数情况视而不见?是不是只有孩子表达“不上学”,刺痛了家长那粗大的神经以后,才能引起家长的恐慌,最终,带他们来心理咨询室求助,解决源头的问题?其实,孩子还用了其他的方式:手机瘾、网瘾、离家出走、自伤、甚至自杀。但是,通常用“不上学”来向家长求救更温和管用: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的压力太大了,我有很多负性情绪了,我没有“正能量”去支撑自己了,你们要帮助我!的确,当孩子们用“不上学”求助后,很多家长家长就会带孩子到心理咨询机构做心理咨询。当然,心理咨询机构不能解决抑郁的问题,最终,家长“忍痛”带孩子到精神科——做心理治疗。在咨询室中,很多孩子的抑郁情绪是潜隐的,而家长们的表达都会出奇的一致——抑郁!对孩子不上学感受到极度羞耻,是自己人生最重大的失败!他们都不会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有了抑郁情绪!甚至比自己的抑郁情绪更严重!不同的是,刚刚不上学的孩子的家长都说是孩子的错,指责孩子的意志力不强,自控力差,拖拖拉拉所以完不成作业,或因为手机、电脑成瘾才不去上学,孩子内疚无助;而长期不上学的孩子的家长会说是自己的错,极度自责,痛哭流涕,后悔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才让孩子走上了“不归路”,家长不断的哭泣,抱歉忏悔,可是,孩子往往冷漠以对。每当看到这样的互动,我对家长是报以理解和同情的;同时不禁在心底叹息,孩子啊,孩子,你可知道你为什么不能上学吗?你看,你所拥有的和得到的都是负能量啊。你的正能量从哪儿来?没有正能量的支持,你怎么能不抑郁?你比你的父母更抑郁,你怎么才能让他们知道这一点呢?你怎么有力量去面对生活,尤其是上学的重压呢?你逃到网络里所得到的微弱的正能量能够强大到足以支撑你以后的人生吗?我该怎么帮助你,让你自己“生产”正能量呢?很遗憾的是,即使我看到了孩子的抑郁情绪,家长们也会否认他们最爱的孩子“不正常”。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一起来聊抑郁症”,为什么“聊”呢?因为,我们所惧怕的都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当我们越聊的多,越了解,越能接纳。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和物质滥用司司长Shekhar Saxena博士说,“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与他们信任的人聊天往往是走向治疗和康复的第一步”。世界范围内约有2.8%的13岁以下儿童及5.6%的13~18岁青少年受到抑郁的影响。青少年持续的抑郁会引起学习成绩下降、网络游戏成瘾、手机成瘾和社会功能不良甚至自残以及自杀,因此要关注抑郁的孩子!孩子为什么抑郁?首先是家庭的因素,家庭不和、躯体、性、情感虐待、父母抑郁病史都会导致孩子抑郁,大部分家长都能回忆起自己在高中前曾经有一段厌学、觉得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时光;另外,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暴力往往被孩子掩盖,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抑郁的孩子不可能处理好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导致他们孤单痛苦,抑郁症的最坏后果是,可能导致自杀。下面要聊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抑郁症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疗。治疗办法通常包括谈话疗法或抗抑郁药物,或者两种办法兼用。鼓励孩子同他们信赖的人交谈可能是帮助他们从抑郁中恢复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陪他们看医生!医生会鉴别诊断孩子是不是真的有抑郁,而不是盲目地找多个没有精神科诊断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帮不了抑郁的孩子,并且孩子多次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会总结:原来谁都帮不了我,会加重他们的抑郁。所以,逃学少年的家长们,你们是孩子信赖的人吗?你们能够及时确切的帮到孩子而不是默默地着急吗?如果家长们目前还不能接受“抑郁”这个名词的话,我们可以用另一个词来表达——“负能量”。在带孩子做心理咨询的初期,家长们都会反映:“刚回去那两天还行,后几天就又那样了!”这些父母被问及“那么,这整个期间,孩子有没有表现出什么优点?”时,几乎百分之百说不出孩子的优点!同时,孩子也都会表达自己没有优点,是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我的理解是,孩子从我的咨询中获得的正能量只够支撑他两天的,后几天正能量消耗光了,自然又掉回原来的轨道上。那么,家长们看到了,只要有了正能量的支持,孩子就会短暂的摆脱抑郁,也绝不会满足于天天玩电脑!他们都有美好的理想,他们也都想去实现!而且,孩子们在正能量的补给下都有自我痊愈的力量——只要给他们合适的环境和家庭氛围!这时,我强调的是,家长们一定要学会给孩子们创造这样的环境和家庭氛围!所以,我的咨询中,我会要求父母全部都在场,他们才是更需要被培训的成员!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说孩子是吸雾霾的小绿萝,可是,我认为孩子是吸收负能量的小绿萝!他们不断吸收负能量的同时,却被父母和社会限制了学习容纳、释放负能量的机会和途径。 从小接受了过度的正规教育,但缺乏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的机会,也就是说,他们所学的只是智商训练,极度缺乏情商训练,没有被教会如何识别、表达和排解负性情绪,一旦负能量超标,他们就失去了心理健康。本文系张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睡眠是人健康不可缺少的过程,是恢复精神、解除疲劳、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五天不睡觉人就会死去。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为“世界睡眠日”。今年3月21日是第十七个世界睡眠日,中国的主题是“健康睡眠,远离慢病”。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全球睡眠疾病相关慢病发病状况数据发布”,提出睡眠质量直接影响生存质量,睡眠障碍疾病可以直接损害健康,诱发多种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已经越来越庞大,但是人们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还很不足。要想知道睡眠不足对人有什么危害,首先要知道睡眠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我们人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所以我们的睡眠有一个节律性。在每天的睡眠中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完全静止,有一些功能仍然很活跃,比如我们的新陈代谢。在睡眠中会有很多激素被分泌出来,可以减少蛋白质的分解,加速受损组织的愈合,促进软骨组织和肌肉组织的生长;脑神经的蛋白质合成增加,可以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这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促进学习记忆活动和精力的恢复。另外,睡眠中有一个大家都体验过的活跃的现象,就是做梦。生动的、充满感情色彩的梦可以减轻、缓解精神压力,使人将忧虑的事情从记忆中消除。这些“好处”都是在睡眠中发生的,所以睡眠缺失的人就会失去这些“好处”。 同时,睡眠障碍性疾病是多种慢病的源头,与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致死疾病直接相关。尤其是睡眠呼吸障碍(简称OSA),可以造成睡眠过程中反复的间断性缺氧,引起身体代谢性障碍,对儿童的体格、容貌和智力发育都有不良的影响,对飞行员、驾驶员等司乘人员,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提高2-7倍。睡眠障碍分为继发性失眠和原发性失眠两种,继发性失眠是有某种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原发性失眠是缺乏明确病因的,可能与失眠者的人格特征、过度觉醒、错误信念与态度、睡眠知觉紊乱等因素有关,但是不论是继发性失眠还是原发性失眠都存在着明确的心理因素。尤其是对于原发性失眠,心理治疗可以改变失眠者的认知,降低焦虑值,改善睡眠。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AASM)对单独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失眠患者进行了统计,70%患者睡眠改善,治疗后疗效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联合药物的患者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摆脱药物依赖,并且在改善睡眠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且能维持 1 年以上。大部分失眠患者在睡不着的时候都会想一个问题:“我怎么还不能入睡呢?我已经很长时间没睡着了!”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要对患者进行睡眠健康教育,告诉他们,上床后半小时内入睡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在半小时内总是想这些问题,想得自己都恐惧了,肯定就睡不着了,因为没有人能恐惧着入睡。睡眠是人体的一项正常功能,所以,恐惧会让人推迟入睡时间。在电影《饥饿游戏》里,怕被杀死的恐惧让选手们一直都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所以,那个时候他们是绝对不能入睡的,因为入睡就意味着可能死亡。但是,如果有信得过的伙伴,他们也会选择睡一会儿来恢复体力和高度紧张的神经。所以,这就涉及到另一个担忧“很长时间没睡了”。有位患者忧心忡忡的对我说“我已经半年没睡觉了!”我对她照例进行睡眠健康教育:人类五天不睡觉就会死的。但是我相信你的感觉,你的确感觉半年没睡觉了,可那不是事实,事实是,你虽然睡着了,但是你的睡眠感太差了,醒来后就判断自己没睡。如果患者能够接受这样的睡眠健康教育,他们就会减轻对失眠的恐惧和担心,并教他们学会对自己进行“放松训练”,他们就能够放松地入睡。当然,这位认为自己半年没睡过觉的患者是不会仅仅通过健康教育就解决问题的,她也服用过很多种药物,可是效果都不理想,所以她来寻求心理治疗。这是一位很有气质的中年女性,可是长时间的失眠以及她对失眠的恐惧已经让她产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干枯的头发,黯淡的肤色,明显的黑眼圈,整个人看起来没精打采。她表达了很多对失眠的担心——体质下降、乏力、身体各种不适包括心慌,甚至,她担心最终会因为失眠导致猝死。说着,她泪流满面,她说她不可以死,因为她还有孩子,她还没把孩子养大,要把孩子送出国,看孩子成家立业。大家想象一下,睡有这么严重的担心会睡得着呢?我看到她对失眠的不良后果以及不良后果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过度的夸大,这在失眠患者中也很常见,而这类患者普遍的性格特点就是“高标准,严要求”。其实,大家都知道,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选择与她探讨她原有的认知中对改善她的睡眠有帮助的内容。我问她什么时候入睡能稍好一些。她又强调她半年没睡觉了,但是在我反复耐心的引导下,她想到有一天她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结果很倒霉的,电动车坏了,她只能推回家,回来累坏了,洗洗就睡了,那是唯一睡得快的一次。因此,我帮她总结,她什么都没想就睡了,她想了想,说是的。我又问她是不是越想睡觉的事儿就越睡不着,她也同意。所以,这是我对她的认知中有用的部分的第一个总结:越是不想,越睡得好;越是想“睡不着”,就一定睡不着。接下来我感觉我们的关系建立的不错,她的思路很活跃,她对我也很信任,我用一个非常规的问话来扩展她的认知——我问她失眠对她有什么好处。深受失眠困扰了半年多,突然让她想失眠的好处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最终她想到了“失眠”的好处:她更珍惜自己的身体了,把工作等等原来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尽量多和孩子相处,更详细的分析自己,修正了一些对自己和孩子的认知,和丈夫的夫妻关系也改善了。我问她,你能不能谢谢失眠?她说“还挺不好意思的。”但是,她第二天打来电话,说“昨天睡得特别好!”其实,就是因为她能放松下来了,把失眠当成帮助她的朋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当做选在床头的利剑,解除了紧张的情绪,她自然睡好了。本文系张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今天我给老年朋友讲一讲睡眠保健。我们都知道睡眠很重要,从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始研究睡眠养生,古代没有电,所以古人更讲究顺其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国藩是其中一个代表,他非常重视睡眠养生,他常说:“眠养阴,食养阳。”他强调饮食起居,既要规律,又要定时,所以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要睡觉,但是从养生的角度看,我们要把睡觉当成是大事、重要事来看,睡眠好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特别大。我在我们医院负责的是失眠科,我的诊室里有80%是老年人,其中90%的老年人大老远来只开一种药。是什么呢?安定。他们都有共同的症状——就是“睡不好觉”。很多老年人闲谈的时候,涉及到身体健康的共同的话题就是,老了,觉少了,老早的起来又没事儿干,就开始胡思乱想,净想些不好的事儿。所以睡眠不好对老年人影响特别大。我们医院经常组织专家到各个小区义诊。义诊的时候在失眠科这个桌子前就会聚集很多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睡不好觉”。但是从我们的经验来讲,很多老年人的问题不是患了失眠症,不是病了,而是对睡眠这个事儿缺乏了解,有很多误解,因此对自己的睡眠过度紧张。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这里想给老年朋友讲一讲睡眠保健。我在这想请大家猜猜,在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失眠?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对中国城市人群的调查是,四成中国人睡眠质量差。而且在这四成中,老年人占大多数,60 岁以上老年人群中,50% 以上存在睡眠障碍,女性大约60% ,比男性更多一些。老年慢性失眠症更多的表现是早醒、夜间片段性睡眠、白天睡意增加导致的白天片段睡眠。所以很多陪伴老年人来看失眠的子女都不太理解,说我明明听见ta打呼噜了,可ta就说ta没睡着。甚至因此老年人不高兴,认为子女不信任自己,由此而发生矛盾。这是因为老年人还没睡沉呢就醒了,而且一个晚上醒很多次,所以ta就觉得自己一个晚上没睡。到这儿,我通常会问,你白天睡不睡啊?老年朋友通常说我不睡,白天也睡不着。但是,ta的子女又说了,白天让出去也不出去,就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打盹。晚上也是,开着电视明明睡着了,你不能关电视,一关电视就醒,就说没睡着。所以,不管是门诊还是义诊,大部分老年朋友的症状都差不多是这些。其实,睡眠就像吃喝拉撒一样,都是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只不过睡不好的时候,出问题的器官是大脑。这样说大家不太容易理解,我给大家举一个比较容易懂的例子,就是心脏。大家理解,我们最常见的心脏病,会出现胸闷、心悸、甚至胸痛,这是因为心脏不好好工作了。同样,我们睡眠不好,也是因为大脑的睡眠中枢不好好工作了。心脏不好好工作的话,我们要保护心脏,给它营养,多给它供血,那么我们的胸闷、心悸、胸痛的症状就会好转;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变性退化,那么老年人的大脑睡眠中枢就不能像年轻时那么好好工作了,比如,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时间缩短、深睡眠比例减少、浅睡眠比例增加,再加上一些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比如邻里矛盾啊,子女矛盾啊,子女离婚啊,自己或老伴生了大病啊。这些都会让大脑思考很多的事情,增加大脑的负担。所以我们也要着重保护大脑,但是怎么保护呢?这个就和保护心脏不一样了。专家们建议首先要注重睡眠卫生。首先,睡不好觉要找原因,刚才已经说过了,有一些老年慢性病、慢性疼痛、生活压力比如和邻居子女有矛盾、钱财损失等都会引起睡眠不好,如果是因为这些原因引起的失眠,那么就要解决这些原因,原因没有了,睡眠自然就好了;或者这些事件过去一两个月,自然就不当回事儿了,睡眠也自然就好了。还有一些原因是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生病了特别担心,刚才说的那些糟心事儿老也过不去,失眠引起的恶性循环(睡眠-紧张-失眠-焦虑-加重失眠),这种原因就需要解开心结,比如向专科医生咨询,家人多些关心,多给些心理上的支持。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日常生活习惯不好引起的,比如晚上睡不着白天补觉,一天到晚喝茶,不爱运动,睡前看电视、听收音机等。这部分老年朋友只要改变生活规律就能获得一夜好眠。曾国藩说的,“养生之道,眠不在多寝,但实得神凝梦甜,即片刻亦是摄生矣。”这就是古人关于睡眠的智慧和睡眠卫生。意思就是,睡觉不需要很长时间,只要睡的踏实香甜,睡一会儿就足够身体所需了。我在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当代的专家们给出的建议。其实一部分失眠的老年朋友对睡眠是存在不合理的认识的,主要是对睡眠的要求高,希望自己有婴儿般的睡眠;过份夸大失眠的后果;每晚试图控制睡眠;缺乏睡眠感就认定自己没睡着,极度焦虑。所以,专家建议,从思想上,第一,老年朋友在价值观上不要把睡眠看得过于重要。睡眠是人身体的自然反应,困了,脑睡眠中枢自然会控制主人去睡觉,不要人为地去控制它,应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睡眠是让大脑和身体休息的最好方式,但体力劳动和锻炼也是让身心放松的另一最好方式,如果前一晚上没睡好,可以在早晨洗个热水澡,外出锻炼一下身体,精力一样充沛。第二、人每天只需要深度睡眠2~4个小时,其他是有梦睡眠,如果人真的一夜不睡,3天就可以让人的精神崩溃,5天就可以导致死亡,但有的人说好多年都没怎么睡觉,可是他思维仍很正常,所以他的失眠问题并不是想象得那么严重,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生命力。第三、许多失眠者总觉得自己晚上觉没有睡够,一有时间就要补觉,白天睡得越多,晚上就越睡不着,而且也没有心思去参加业余爱好活动。从行动上,讲究睡眠卫生:①睡眠有规律,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每天睡觉和起床的时间固定。如果是失眠患者,不困不上床; 不论几时睡,早上按时起;②上床20分睡不着,起床活动!因为失眠者在床上越躺越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③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事,比如看电视、听收音机;④日间不小睡; 避免白天过长的午休;白天睡觉晚上就睡眠不好,白天再睡觉往往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⑤避免咖啡、烟,特别是一天的晚些时候⑥晚餐时间要早,避免过饱;在睡前2小时不吃难以消化的食物; 可以吃一些对老年人身体好又助眠的食物,比如小米粥、核桃粥、酸枣仁粥、牛奶、玉米、苹果、香蕉等。 ⑦保证卧室处于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安静、空气通畅、保持合适的温度与湿度、避免强烈灯光刺激等。⑧保持规律充足的体育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广场舞、健身操、放风筝、踢毽子、骑自行车、志愿活动等。但睡前4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 ⑨睡前避免使用影响睡眠的物质,如咖啡、烟、酒、刺激性食物和中枢兴奋药等;⑩睡前避免强迫回想日间的负性事件;安排时间做放松并运用放松技术。总之,就是要在思想上保持放松、自然、自信的心态,在行动上做好睡眠卫生,这是是保证良好睡眠的法宝。如果以上这两个原则做到后仍感觉睡眠不满意,要积极主动找睡眠专家咨询,改善睡眠!本文系张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周前,我的咨询室里坐着一个痛苦的父亲和无奈的母亲。这是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三世同堂,顽固却慈爱的祖父,温柔善良的祖母,能干的父亲,居家的母亲,以及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女儿们不止是妈妈的小棉袄,还是爸爸的小情人,一家人其乐融融,直到半年前。半年前,大女儿到了初长成的年纪,开朗漂亮、善于交朋友的女孩成了父母的心病,不和父母做任何交流,再也不尊重父母,不听话,天天和朋友出去玩,在家只玩手机,亲子之间的交谈超不过十句话就充满了火药味,作息不规律,不好好学习,成绩严重下降,最后导致不上学。母亲整天以泪洗面,父亲也以工作为借口不回家,嗜酒,回家后就开始和母亲妻子争吵。终于,他们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目前的困境,经朋友介绍来到我的咨询室。第一次是夫妻两个来的,他们一致同意家庭没有任何问题,除了大女儿之外。母亲觉得对这个女儿无可奈何,不知道怎么爱她;父亲觉得自己以前很有自信,但是,这个女儿成为这样之后,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完全的失败者。我看到了女儿的“症状”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在咨询室里我听到了大女儿的各种不好和缺点,我问这对夫妻,大女儿有什么优点吗?两个人异口同声的说:“没有!”两个人列举了一串儿女儿的缺点:懒惰、脾气差、不孝顺、能力差、学习差,听起来是个无药可救的女孩。可是,根据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任何人都是有资源的,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出现了问题,一定不是这个成员自身的问题,而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这个成员只不过是个家庭的替罪羊。即使女儿的“症状”给家庭带来很复杂的影响,但是,也给家庭带来了变化的可能。因此,我建议他们改善家庭关系和相处的模式,约定下次整个家庭一起来见我。到了约定的时间,一家人欢欢喜喜地进入了我的咨询室。经过短暂的相互熟悉,我问每个人的目标是什么。爸爸妈妈的目标都是希望女儿改变。小女儿置身事外,说没有什么目标。看上去好像所有的问题都出在大女儿身上,大女儿叛逆、不懂事,又懒惰,不愿承担应负的责任。大女儿看起来很难过,但是咬牙坚持,并不承诺自己会改变。这时候我给了她一些支持,请她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候,这对父母开始七嘴八舌的对女儿说,“你说说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你得改,知道吗?”。我看到家庭的互动就是,父母越是催促,女儿越是不说话;而女儿不说话,在家中就会让父母觉得女儿叛逆,不能沟通,父母就会生气,批评,最终会争吵。可是,当我问女儿为什么不说话时,女儿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知道怎么跟父母说,因为她说了的话,父母也不会听。看,家中的沟通障碍就是这样产生的——不听对方说话,以及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强迫对方接受。接下来的过程就是改变家庭的互动,让父母安静下来,让女儿如实的说出她的想法和感受。女儿其实是一个很会表达的女孩,她首先就说自己这两年回到家就心情不好,因为父母总是吵架。这时候她开始哭,说自己即使在学校也会担心父母有没有吵架,会不会影响妹妹,她好想保护妹妹,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做。我想,这又一次符合了家庭治疗观点中的替罪羊观念,女儿不能分化出来。于是我问女孩,“你担心他们吵架会怎么样?”她说,“我担心他们会离婚。”这时,父亲及时插话,说:“你放心,我们不会离婚的。”同时又对母亲说:“你看,你吵架的时候提过离婚,以后要注意。”母亲点头同意。这时候,我看到,家庭的“罪恶焦点”已经不再集中在女儿身上了,而是分散到让他们重新观察家庭的每个成员做过什么,让家庭的氛围这么紧张。我又问女儿:“你觉得他们如果离婚的话是你的错吗?”女儿刚刚平静的情绪再度激动落泪,重重的点头,说“是的,我担心是我的错。”父亲及时给予了支持,说:“我们不会离婚,你以后也别这么担心我们,你不让我们担心就可以了。”女儿点头同意。父亲提出“以后你改,我们也改。你以后出去玩不许不接电话。”女儿说:“我正是爱玩的年纪,我希望你们让我出去玩。”父亲说“没有不让你出去玩。”女儿不说话。这时父亲敏锐的发现了什么,转头对母亲说:“你老不让她出去玩。”母亲很委屈,说,“她总是和男人出去玩,我担心她。”女儿仍然不说话。我对她说,看来你没有让妈妈放心啊。女儿说:“我理解妈妈担心我,但我出去玩都是很多人,而且一定有很熟的人。我能保护我自己。”说完,沉默了一下,女儿又哭着很委屈的说,“而且妈妈总是发脾气,对我的朋友也发脾气。”我说,“妈妈没有尊重你,让你和朋友很没面子是吗?”女孩说:“是的。”爸爸马上支持女儿,说,“孩子大了,你得尊重她,给她面子,跟她们当朋友。”妈妈认可。这时我决定支持妈妈,我说:“现在的社会的确很乱,妈妈肯定担心女儿的安全。但是女儿也要听听妈妈的意见和经验,身为女性的经验。”妈妈终于有了一些笑容,说“时代不同了,我也管不了女儿了,她自己知道保护自己就可以了。”我又支持了女儿,指出她的很多能力和资源。一家人除了小女儿仍不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能平静又开心的交流。妈妈对爸爸说:“你以后不要喝酒了。”爸爸也愉快的保证,并对女儿说,以后你有什么事情都要跟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会尽量帮你。女儿说好。至此,咨询结束。家庭的动力和关系通过咨询得到了重新的调整和改善。希望他们的小女儿长到这个年纪他们可以有经验来与孩子建立正确的沟通渠道,保持良好的问题解决机制。一周后进行结束阶段的咨询,父亲笑容满面的说,女儿真的懂事了,不在家期间每天都会打电话报平安。女儿也报告家庭氛围和谐了,自己可以放心的做自己的事,上学也不会担心家里了。母亲和小女儿也很轻松的坐着,母亲对小女儿一如既往的亲密,对大女儿也没那么担心了。经过三次的咨询,家庭结构重新组合,边界更加清晰,家庭成员间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系张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生活得没有意义”、订了计划又“说了不做”。也有很多青少年会说自己“无聊”,在一次咨询中,有一位青少年重点和我讨论了她的“无聊感”,经过她的同意,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追求意义”的家长和青少年有所借鉴。这个一个曾经抑郁的女孩,现在她的抑郁情绪没有了,她也把自己的生活安排了很多活动,比如游泳,弹琴,拼拼图,做作业等等。这个看上去很丰富多彩的计划,她每天都坚持完成。但是,她依然觉得自己很“无聊”。那么,对于这个女孩来说,为什么“无聊感”会充斥她的整个生活呢?在咨询中,她经过思考,认为伴随着“无聊”感,是有一些想法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是不对的,她应该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她感受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感受不到自己生活的价值。”她在给自己安排的活动中寻找价值,或者更准确地说,她在这些活动的结果中寻找价值。因此,她去游泳不是为了寻找乐趣,而是关注自己的速度、减肥的斤数;弹琴不是为了享受一个个音符在手指间跳动,而是寻求自己学习几天才能学会一首曲子,一个月学会几首曲子;拼拼图也很着急,急着完成这个“任务”。换句话说,她从来没有享受这些活动,而是把这些活动按照任务来完成。所以,她每天不是开心的开始这些事情,而是要很困难地开始这些“艰难的任务”,一旦开始,她希望“快点做完这些事”,感觉这些事“无聊透顶”。是啊,别人看上去丰富多彩的生活,却让这个女孩拼尽全力才能去启动、完成,并没有获得一丝乐趣,没有收获任何意义。那么,我感觉我能理解她的无聊了,此外,我还感受到她很自律,因为这么折磨她的很无聊又有规律的生活,她已经坚持了2个月了,尽管每天她启动并坚持完成这些活动需要付出很多的心力,需要消耗她很多能量,可是她依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接下来,不需要我给出任何指导,她自己就领悟到,她不能只追求结果,应该放慢速度,体会这些活动的快乐,享受过程,比如身体泡在水中的感觉,耳朵听到琴弦的美妙的声音,在寻找拼图过程和拼好一小块拼图的成就感。只有享受过程,才能收获快乐,“挤走”无聊感。所以,我也给大家一点建议:希望各位家长和青少年,放慢自己的速度,享受过程,享受慢生活,收获小快乐!
因为害怕家长、老师批评,孩子就离家出走;因为考试作弊被发现,学生就做出极端行为;因为缺少严加管教,熊孩子就高空抛物……其实,这些负面行为的产生都是因为家长、老师不注重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心理弹性别把成绩当衡量孩子的标尺连日来,某大学一名大二学生作弊被抓后坠亡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有人说老师没有做好心理辅导,有人说学生有错在先,没有抵抗压力的能力。“孩子的心理弹性是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受到同样的刺激,心理弹性好的人可能消沉一段时间,就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活,但心理弹性不好的人可能就会被压垮了。”石家庄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中心主任、青少年心理卫生首席医师张炜说,其实,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抗逆力需要从出生后就开始。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依恋”,也就是说,家长要从孩子一出生就跟他有互动,关注孩子的需求,比如理解孩子哭的意思是饿了,还是哪里不舒服了,然后赶紧满足他、与他多些互动,这样孩子就会建立一个“安全性的依恋”,他们才会把父母当做一个“安全基地”。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弹性也会更好一些。而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不能仅把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主要量尺,如果无限放大学业成绩,会使孩子很难建立真正的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无法得到提升。因为一旦学业上出现失败,孩子们就容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苛责、同学们的嘲笑,从而使他们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严重时可能会出现重度抑郁情绪甚至悲惨的自杀事件。其次,老师、家长不要经常把不同孩子进行比较,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循循善诱,多关注孩子遇到的困难,助其不断成长。此外,学校则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权益,以降低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水平,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定期开设心理相关科普讲座和小组活动,释放压力,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责任感最有效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近日,一个7岁男孩将一瓶墨水从高楼上泼下,妈妈立刻带着孩子挨家挨户道歉,和孩子一起手洗染色衣物;爸爸还请了专业人员清洗楼外墙,让孩子陪在太阳底下。熊孩子高空抛物的事件屡见不鲜,但家长应对的方法却相差很大,有的家长替孩子隐瞒,逃避责罚;有的家长不但不把高空抛物当回事,而且振振有词“护赎”;还有家长会带孩子挨家挨户道歉,用行动责罚孩子,让他谨记这一教训。其实,熊孩子肆无忌惮的破坏性行为背后,究其根源是责任感的匮乏、规则意识的淡漠。然而熊孩子不是生来就没规矩,反映的正是父母责任教育的欠缺。因为如果家长总是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和错误“买单”,甚至包庇、祖护、帮孩子逃避责任,势必会养出是非观念模糊、行为缺乏界限的熊孩子。这样的孩子除了在外“惹是生非”,在个人成长方面也有缺陷,比如不懂得自我负责、内在软弱、喜欢推卸责任等等,而且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婴”。“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一定具备两种人格特质,一是善于倾听,二是具有责任意识。其中,家长必须重视教育孩子自我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张炜说,“而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首先要言传身教,这是最有效的教育。就像新闻里的那对父母,带着孩子诚恳地低头道歉,并让孩子用行动弥补过错、做出赔偿。让孩子明白自己犯的错,自己必须要主动承担后果。”其次,家长要学会信任孩子,当孩子有能力了就要去放手让他们做他们该做的事,给孩子自主权,学会自我负责。张炜谈到,培养孩子责任感除了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也要对个人的成长负责。“当然,给孩子自主权不是撒手不管,也不是给无限制自由。在安全性问题、原则问题上,还要给孩子明确的界限,尽量多让孩子自己选择、决定事情。比如学习上的计划安排、兴趣爱好的选择等等。”安全感批评不要侵略性,时长要控制近日,浙江两名小学生在上学途中失联了,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急寻找,终于在12公里外找到了她们。而她们“离家出走”的原因竟是迟到了几分钟,怕被大人批评。“孩子撒谎、离家出走,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对于家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不足。”张炜医生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会保护他们不受到任何伤害,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家长很有可能就变成了孩子的对立方。“比如,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了,他可能会很委屈,但是,给家长说了这件事,家长会告诉孩子‘老师都是为了你好’,虽然家长说的不错,但孩子会在此时觉得家长和他不是一伙的,家长是对方的支持者,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很孤单。”张炜解释。还有一些家长会加入到批评的队伍,对孩子各种贬低,这时,孩子的自尊就会受挫。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对家长不信任、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既然会被老师、家长骂,那孩子想当然地就会选择回避,所以,就出现了孩子离家出走,或者把不良情绪转移到身体上,出现头痛、失眠、胃痛、抑郁、焦虑等等。“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是为了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对方,要达到某种效果。因此,批评也要讲技巧,首先,老师、家长在批评的时候,要注意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不要搞得特别有侵略性,也就是说,不要让孩子一想到你,就不愿意看你,这样的话就达不到一个好的批评效果。”张炜医生建议。其次,批评的内容要简短。很多家长批评起孩子就不管不顾,一说说半个小时,孩子不仅听不下去,也会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因此,“家长在批评的时候要适当控制,并且要观察孩子有没有听进去,他听到的是什么,他有没有作出反馈等等。”
高考对人生有重大影响,从高考生本人,到高考生家长,甚至到路人、交警,都全力为高考护航。所以,如此重大的事情,考生和家长高度重视,非常紧张,都是人之常情。但是,越是重要的事情,越要有条理,不能忙中出错。马上面临高考了,想说说临考前的三点禁忌:1.忌关注过度;2.忌睡眠不足;3.忌准备不足。一、忌关注过度。关注过度其实是家长过于焦虑。在理性层面,家长们知道,孩子们都非常紧张,内心都想着“就这么几天了,不能给孩子压力,要给孩子一个轻松的迎考环境”。但是,在做法上,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度关注,结果适得其反,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更强烈的紧张情绪。有一个调查,高考生最讨厌听到的话包括:“你肯定能考进XX学校,至少能考进XX学校。” “你一定能考到XXX分的。”“别紧张,反正到这个时候也成定局了。”很多家长请假陪考,给孩子准备各种补品和吃食,让孩子“多吃点,再多吃点”,不厌其烦地询问孩子“XX物品准备好了吗?”当家长这样说话的时候,不自觉得暴露了自己的紧张和重视,这种紧张会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孩子,给孩子原本的紧张“雪上加霜”。同时,一味给孩子增加补品也和孩子日常的生活习惯不符,有可能引起孩子胃肠功能紊乱,导致孩子身体状况不好。所以,家长一定要尽力保证自己的“平常心”,保持日常生活状态,不要提前请假在家和孩子腻在一起,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二、忌睡眠不足过度紧张就成为“焦虑”,焦虑情绪很容易导致一些身体反应,如食欲不好、入睡困难等,睡眠不好会导致第二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降低考试效率,甚至导致考生更加紧张,本来会做的题都不会做了,甚至开始胡思乱想,这些都会影响高考成绩。甚至有报道,考生第二天午睡睡过头,导致错过一门考试。所以,临考前一定要保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不要做“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事,用牺牲睡眠时间为代价来付出更大的代价。也不要在床上看书,或半夜醒来看书,把书放在书桌上,要分清界限:书桌是看书的地方,床是睡觉的地方,在床上唯一要做的,就是睡前把脑子放空,好好睡觉。失眠问题严重的考生,可以到精神专科医院看门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少量副作用小的助眠药物。三、忌准备不足准备不足主要与过度焦虑、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有关,家长反反复复问“今天考什么啊,明天考什么啊,考什么的时候你要注意什么啊……”或者多次提醒,“要带的准考证啊笔啊橡皮啊一定要带好,不要忘记。”这样的“信息轰炸”也会导致考生心烦、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真的忘记带准考证出门、准考证等信息错填(漏填)等重大失误。可以和孩子一起列一个物品清单,保证物品携带齐全。希望各位家长以平常心照顾好孩子,祝愿各位考生轻装上阵,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
我们医院的心理热线(0311-68052995)开通了1个半月多的时间,接到了很多家长的求助——孩子不去上学了,怎么办?这些家长都非常焦虑,有些家长朋友凌晨三四点打来电话,问我们的热线志愿者:“怎么让孩子回去上学?快告诉我方法!”今天我想带着这些家长来看看,是什么让我们的厌学孩子的家长在凌晨三四点放弃睡眠,起床打电话的?我想,那是一种非常非常难以承受的情绪,焦虑、抑郁,或者崩溃,孩子不上学了对我来讲好像是天塌下来了!对于这些家长,我想说的是:请您先看看您自己的情绪,先照顾好自己,然后才能帮到孩子。谁还不是个宝宝?虽然我们家长朋友在职场如鱼得水,在家身负养育神兽的重任,但是养育孩子实在不是家长的专长,很多时候,亲子沟通比朋友间的沟通要难得多。当“更年期遇上青春期”是时候,家长感到备受煎熬。其实,家长的内心也都有个宝宝,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也会伤心哭泣,束手无策,对心理专业人员倾诉并不是难以启齿或证明自己能力不够,而是勇敢寻求解决问题的行为表现。所以,请各位家长看看下面的一些问题,并问一问自己,给自己一个回答:如果您对下面的问题有2项以上回答“是”,您要先关注您的心理健康,预约心理咨询师,1.我的孩子不上学了,这是不是证明我作为爸爸/妈妈很失败?2.每当看到或想到孩子不上学,我的情绪是不是马上低落下去?甚至食不下咽,夜不能寐?3.自从孩子不上学,我是不是自觉低人一等,也不愿意去参加原来愿意参加的聚会了?4.自从孩子不上学,我是不是比以前明显更容易因为小事发脾气,出现很多身体不舒服的感受?家长朋友一定要知道,孩子不能去上学,是他们遇到困难了,这些困难是他们克服不了的,他们需要家长或老师的帮助,但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家长要先稳定住自己,保养好自己,才能做好孩子坚强的后盾和前进的保护伞,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