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SDS抑郁自评量表,美国教育卫生部推荐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的量表之一。填表注意事项:下面有20条题目,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每一条文字后有四个格,分别表示:A:没有或很少时间(过去一周内,出现这类情况的日子不超过一天);B:小部分时间(过去一周内,有1-2天有过这类情况)C:相当多时间(过去一周内,3-4天有过这类情况)D: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过去一周内,有5-7天有过这类情况)评分:全部得分加起来为总粗分,标准分为总粗分乘以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如您全部得分为48分,48乘以1.25等于60分,60分即为标准分。结果以标准分来解释:标准分(中国常模)(1)轻度抑郁:53—62(2)中度抑郁:63—72(3)重度抑郁:>72温馨提示:所有的心理测试只能做参考,疾病的确诊需要经过专科医生面对面的详细评估。
PHQ-9量表在过去的两周里, 你生活中以下症状出现的频率有多少?把相应的数字总合加起来。0-4分, 没有抑郁情绪(注意自我保重)5-9分,可能轻微抑郁情绪(建议咨询心理医生或心理医学工作者)10-19分,可能中度抑郁情绪(最好咨询心理医生或心理医学工作者)20-27分,可能重度抑郁情绪(一定看心理医生或心理医学工作者)温馨提示:所有的心理测试只能做参考,疾病的确诊必须经过专科医生面对面的详细评估。
有很多朋友关心抑郁症的治疗期限及何时减量问题,也就是说抗抑郁药要用多长时间及后期治疗可否需要药物减量的问题,我在这里统一回复大家。若第一次抑郁发作且经药物治疗临床缓解的朋友,药物的维持治疗时间多数学者认为需6月~1年;若为第二次发作,主张维持治疗3~5年;若为第三次发作,应长期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亦有学者认为可略低于治疗剂量。 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定期随访。
“锂盐?你们还在用?”双相障碍(BD)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可增加自杀未遂及自杀死亡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及职业功能。90%的患者从导致诊断的首发康复后会有第二次心境发作,因此通常需要长期心境稳定剂维持治疗。自1949年Cade发现锂盐治疗作用后的数十年里,锂盐一直是双相障碍预防性治疗的关键药物。每名精神科医生对于使用锂盐都有丰富的经验——包括使用注意事项。过去几十年里,最初是酰胺咪嗪,后来的丙戊酸衍生物,继而是拉莫三嗪,最后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越来越多,锂盐的使用率逐渐下降;至少两个因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担心锂盐的不良反应/毒性作用;以及锂盐对于许多患者预防作用不够好。了解锂盐FDA批准碳酸锂适用于急性躁狂及BD的维持治疗。指南中将锂盐作为BD的首选治疗药物进行推荐。锂盐维持治疗的有效性是基于数十年前的一项安慰剂对照试验,以及近代将锂盐作为新制剂活性药物对照组的研究。近期研究结果支持锂盐的长期心境稳定效果。然而,锂盐对躁狂发作的预防作用显著优于预防周期性抑郁的效果。此外,锂盐可降低周期性BD-II型及BD-I型的复发风险。虽然锂盐仍是维持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并不适合每位患者。任何的治疗,当考虑使用锂盐时,第一步应该告知患者及其家人锂盐治疗的风险收益以及其他替代选择。疗效证据治疗收益方面,锂盐预防自杀的效果十分突出。大多数精神科医生熟知锂盐预防自杀的疗效证据:与安慰剂及其他积极治疗相比,长期锂盐治疗可使自杀风险降低5倍之多。Cipriani及其同事的研究明确了锂盐的此种效果,但该研究未发现锂盐与其他心境稳定剂(酰胺咪嗪、拉莫三嗪、奥氮平)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Yerevania及Choi的系统综述发现在防止BD患者的自杀行为时,没有药物或药物类与锂盐的证据相当。近期研究证据同样支持锂盐在降低BD发病率及死亡率中的作用。锂盐还有突出的神经营养作用,这或可介导直接的疾病修饰效应。BD可被视为一种神经进行性障碍,有最佳证据可证明锂盐的神经保护作用。锂盐典型的“认知迟钝”作用也被经验所验证,该药可轻微损伤记忆,影响信息处理速度和创造性。然而,这种损伤作用在治疗6年后不会继续发展,也未在锂盐治疗应答良好的患者中发现。虽然某些证据表明锂盐的神经保护作用只存在于某些治疗应答者中,另有研究发现神经保护作用独立发生。有证据支持锂盐在基本神经认知障碍中的疗效,但无证据证明丙戊酸衍生物的疗效。询问某些双相患者是否可能从锂盐治疗中受益,或有助于处方医生权衡治疗方案。Grof将通过长期单一锂盐预防性治疗,使双相患者免于疾病困扰的个体定义为“最佳锂盐应答者”。表1描述了此类患者的特征。锂盐治疗研究国际机构的持续工作承诺会进一步推动对锂盐治疗遗传及其他方面预测的理解。对锂盐治疗应答与否或可划分出又一心境障碍亚组——包括部分双相患者及单相患者——某些有明显发作,复发病程的患者。表2比较了与其他心境稳定剂相比,锂盐维持治疗的益处。安全性考量1、过量当患者们开始意识到锂盐长期维持治疗的益处时,他们必然会开始担心相关的不良反应。我们应该权衡锂盐与其他替代药物治疗的风险与受益:丙戊酸衍生品及酰胺咪嗪与许多潜在系统性不良反应有关;拉莫三嗪可以说“仅”需担心皮疹危险——但对急性躁狂的疗效不好;多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代谢综合征及迟发性运动障碍双重风险。表3对锂盐与其他心境稳定剂的不良反应风险进行比较。推荐的维持血清锂盐浓度为0.5或0.6至0.8 mEq/L;某些指南推荐突出症状患者的锂盐血清浓度为0.8至1.0 mEq/L。多数指南推荐密切监测锂盐血清水平直至情绪正常,随后12个月中每3至6个月检测一次,自此每隔6至12个月检测一次。此后若引入可改变血清锂浓度的因素或患者出现复发时,或剂量改变后,还需要进一步的监测。应教育患者血清锂水平及可影响血清锂浓度的因素(表3)锂盐的治疗指数相对狭窄。临床医生需对潜在严重风险及锂盐毒性的临床表现保持警惕。血清浓度仅需高于有效血药浓度上线25%(如1.2 mEq/L)就可引发临床毒性。高水平锂盐暴露的强度及持续时间都可带来严重的毒性作用。老年患者或可在较低的血清浓度下出现临床毒性。血清锂浓度超量至2至3 mEq/L可给患者带来永久的残留肾毒性及神经毒性。血清锂浓度超过4mEq/L和/或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CNS或其他严重临床失代偿时,需要进行透析。在可增加锂盐毒性的情况下需密切监测锂盐水平——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如脱水及NSAIDs或血管紧张素间的药物相互作用——转换酶抑制剂及噻嗪类利尿剂。2、肾功能众所周知,锂盐对肾功能的影响包括:损伤尿浓缩能力导致烦渴、多尿及肾性尿崩症;肾功能损伤性肾病。尿浓缩能力受损较常见,并且具有速发性及剂量依赖性,某些情况下具有一过性,并且在女性中较常发生。它通过锂盐诱导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从而干扰胞外钠离子通道及水通道蛋白-2水转运通道功能性,及皮质集合管主细胞上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低血清水平,剂量单次给药以及在较严重的病例中,联用阿米洛利(一种胞外钠离子通道保钾利尿剂)或可降低对尿浓缩能力的损伤。噻嗪类利尿剂或有帮助,但需要显著降低锂盐剂量并密切监测,以避免产生毒性。接受长期锂盐治疗的患者中20%会发生某种程度的肾病。它开始于肾损伤(肌酸酐水平超过1.5 mg/dL),可发展为肾衰竭从而可能需要肾替代治疗(透析或移植)。锂盐导致肾损伤、肾衰竭和/或肾替代治疗的绝对风险由于实践原因较难发现;然而,近期研究明确了长期使用锂盐的严重危害。一项对锂盐治疗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中,McKnight及其同事发现接受锂盐长期治疗的患者中0.5%需要接受肾替代治疗,而一般人群中仅为0.2%。2014瑞典肾注册研究结果表明锂盐导致肾替代治疗的发生率为1.2%。有最差治疗结局的患者已经接受锂盐治疗超过30年,这表明近几年的密切长期监测及降低锂盐维持治疗剂量或有助于保护患者。Close及其同事比较了1990年后双相患者使用锂盐或其他心境稳定剂的不良反应情况。研究人员发现接受锂盐治疗的患者中肾损伤(10.2% vs 3.1%)及肾衰竭(2% vs 0.7%)的比率显著升高。另有研究结果提示肾病发病率或随时间增加。研究人员发现1992至1996年间每百万人口会有0.14(95% CI,0.06-0.22)例锂盐导致肾替代治疗的病例,2007至2011年每百万人口会有0.78例(95% CI, 0.67-0.90)。在此期间所有由锂盐治疗导致的肾替代治疗患者比率从0.2%增加至0.7%。3项控制潜在混淆变量的研究主张锂盐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或因密切研究低估了真正的暴露持续时间,可能肾病发生于数十年的持续暴露之后。当危害比(HR)约为2.5时可能带来较差的结局,如肾病;绝对风险差异很重要:肾替代治疗的伤害需治数(NNH:对病人采用某种防治措施处理,出现一例副作用需要处理的病例数)为330,年龄不满50岁患者的肾衰竭NNH为660,年龄超过50岁患者的NNH为44。医生需要监测肾病患者的暗示症状及血清肌酸酐/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出现肾脏受损的患者需接受更多的深度评估;并且医生需要告知患者替代治疗方案,如可以在密切监测下接受低剂量单一锂盐治疗,或使用其他心境稳定剂。在有显著周期性抑郁风险的次优锂盐剂量维持治疗中可辅助使用拉莫三嗪、喹硫平或复方奥氮平-氟西汀。有显著躁狂/混合发作复发风险的患者可辅助双丙戊酸、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或酰胺咪嗪。3、甲状腺功能与其他心境稳定剂相比,锂盐更常影响甲状腺功能。锂盐可通过一系列机制影响甲状腺轴。研究表明:30%接受锂盐维持治疗的BD患者会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这其中的50%超声波检查可见甲状腺肿大(对照组为20%)。女性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风险更大。某些情况下,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由于自我免疫性甲状腺炎,这种情况在BD患者中更常见,与锂盐暴露无关。自我免疫性甲状腺炎或需进一步评估及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不是锂盐治疗的禁忌症。精神科医生可通过为患者补充左旋甲状腺素来控制病情。建议最初6至12个月间每3个月检测一次促甲状腺激素;推荐此后每6至12个月检测一次(年龄超过45岁女性的频率可提高)。因甲状腺功能正常对心境调节有重要作用,推荐将促甲状腺激素上限从标准的5 IU/mL降至3 IU/m/L。住院医生的一个关键教学点就是对接受持续锂盐治疗的BD患者及抑郁急剧发展的患者,留意其甲状腺功能减退情况;因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继发性抑郁的典型原因之一。另外,锂盐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导致躁狂。4、高钙血症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由于锂盐对甲状旁腺钙敏感性的直接作用,锂盐导致高钙血症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一项研究中,8.6%接受锂盐治疗的BD患者被发现存在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新指南推荐在基线及后期治疗中周期性的监测钙水平(而非常规甲状旁腺激素)。同时需要告知患者不良反应包括可能引发甲状旁腺腺瘤,从而可能需要手术切除。但这类良性肿瘤的手术预后较好。5、Brugada综合症FDA将Brugada综合症描述为:一种以心前导联ST-段升高为特征的先天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晕厥或猝死风险。因锂盐即使在治疗血药浓度下也会促使Brugada综合症出现,因此作为锂盐治疗的禁忌症。它或由钠离子通道阻断诱发,因此其他精神药物可能也存在此种风险。医生应该警告患者此类风险,告知其若发生不明原因的晕厥应停止使用锂盐并立刻就诊。锂盐可同时影响心房传导及心室传导,当与其他心脏传导效应药物合用或过量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6、其他安全注意FDA将锂盐对妊娠期女性的安全性列为D级,因妊娠初期三个月暴露与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畸形)及其他心血管畸形有关。在最近的致畸研究中,妊娠初期三个月锂盐暴露导致胎儿心血管缺陷的风险为4%,而无致畸暴露的对照组为0.6%。孕期使用锂盐的女性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20%。因在母乳中的浓度较高,锂盐还可通过哺乳母亲对婴儿造成危险。另一个使用锂盐的注意事项是中断风险。对346名双相患者随访20年发现情感发病率指数始终稳定,与持续用药患者的长期疗效相一致。另一方面,与继续使用锂盐的患者相比,即使在稳定缓解及逐步停药后,患者的周期性复发风险仍明显升高。中断用药还可增加患者的自杀风险。突然停药患者的复发及自杀风险明显高于逐步停药的患者。而且,某些患者停药后疾病或可变为难治性。结 论总之,锂盐在降低BD患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有重要作用。精神科医生可通过谨慎选择长期治疗的患者,教育患者全部的风险收益,定期监测不良反应及血清锂浓度,尽量保持在最低剂量维持治疗,来优化锂盐治疗受益。医生应该为纵向疾病模式符合Grof“最佳治疗应答者”特征的患者提供预防性锂盐治疗,除非患者存在医学禁忌症或随访可靠性较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情况的患者不能使用锂盐维持治疗。即使无“最佳应答者”特征的患者仍然可能有积累受益,某些时候多数BD患者(或周期性单相抑郁的患者)应当被告知这些。一种方法是对于单独使用锂盐效果不佳的患者,联合最适剂量的锂盐(来降低短期及可能的长期不良反应)与其他心境稳定剂来确保控制症状/发作。此方法来自锂盐治疗中等-剂量使用研究。在首例结局报告中,第六个月时锂盐联合优化个性化治疗未表现明显优势,但锂盐治疗组患者(平均血清浓度0.4至0.47 mEq/L)接受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少23%。观察中等剂量辅助锂盐治疗是否具有自杀预防作用和神经保护益处,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更不必说神经保护作用。来自这项工作以及锂盐研究国际机构的进一步数据,将有助于我们继续优化锂盐使用。因此对于“我们是否该继续使用锂盐”的问题,或许我的答案是——未来的回答可能仍然为“是”。
一项发表于5月14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2014;311(18):1889-1900.)的Meta分析研究显示,治疗酒精使用障碍(AUD)的药物疗效并不一致。具体来看,在已被FDA批准治疗AUD的药物中,阿坎酸和口服纳曲酮(50mg/d)在减少酒精使用方面的证据最为充分,而对于戒酒硫这一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即被批准的药物,其有效性证据则较为缺乏。在超适应证应用的药物中,纳美芬和托吡酯在减少酗酒行为方面具有中等强度的证据。“我们有若干种药物可以帮助AUD患者维持不饮酒的状态,或者减少酗酒行为。在这些药中,阿坎酸和口服纳曲酮的证据效力最高。”主要研究者、北加州大学的Daniel E. Jonas博士指出。治疗不足研究者指出,AUDs发病率很高,可导致多种严重疾病,甚至可使早亡风险升高2倍。然而,这样一种临床情况却常常被放任自流。相关药物治疗有效,但使用严重不足。为确定成人AUD治疗药物的疗效,研究者回顾了122项随机对照研究及1项队列研究,共涵盖了22,803名患者。“自1999年后,再也没有关于AUD用药的详尽综述,”Jonas医生指出,“从那时算起,针对纳曲酮和阿坎酸的对照研究所纳入的个体数增加了10倍,还有很多研究所针对的是未被FDA批准治疗AUD的药物。哪些药物疗效好,哪些药物疗效不好,人们对此并不确定。”研究者所纳入的研究中,大部分与阿坎酸(27项研究,7519名患者)及纳曲酮(53项研究,9140名患者)有关。这些研究至少持续12周,绝大部分评估了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效果,而在开始用药时,患者处于戒酒状态中。结果显示,在复饮(风险差[RD] 0.02; 95% CI, 〢.03 to 0.08)及严重酗酒(RD, 0.01; 95% CI, 〢.05 to 0.06)方面,阿坎酸和纳曲酮并无显著性差异;纳曲酮注射制剂与复饮(RD, 〢.04; 95% CI, 〢.10 to 0.03)及严重酗酒(RD, 〢.01; 95% CI, 〢.14 to 0.13)无关,而且可以减少严重酗酒的天数(加权均数差[WMD]4.6%; 95% CI, 8.5% to 〢.56%)。“由于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即被批准治疗AUD,大家对于戒酒硫可能更加熟悉。然而,高质量的对照研究显示,该药改善饮酒预后的证据并不充分。”Jonas医生称。然而,一项针对戒酒硫的大规模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复饮患者在服用戒酒硫后饮酒天数减少,提示该药可能对一部分AUD患者有效。在超适应证使用的戒酒药物中,纳美芬可以减少每月酗酒天数(WMD, ㈢.0; 95% CI, 3.0 to ㄢ.0)和每一饮酒日的饮酒量(WMD, ㄢ.02; 95% CI, ㄢ.77to 〢.28),证据强度为中等;托吡酯可以减少酗酒天数百分比(WMD, 9.0%; 95% CI, ㄢ5.3% to ㈢.7%)和一饮酒日的饮酒量(WMD, ㄢ.0; 95% CI,ㄢ.6 to 〢.48),证据强度同样为中等。安全性方面,研究者指出,鉴于很多潜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不足,准确判断与药物相关的风险颇有难度。在大部分病历中,由于置信区间过宽,他们无法得到关于服药风险的结论。不过,研究者还是通过计算得知,对于纳曲酮而言,由于不良反应而从试验中脱落的需治数为48(95% CI, 30 - 112),纳美芬为12(95% CI, 7 - 50)。研究者称,对于阿坎酸及托吡酯而言,风险没有显著增加。Jonas博士指出:“防止复饮及减少酗酒的健康意义非常重大。模型研究显示,复饮比例与饮酒量的下降可显著降低与酒精相关的死亡率、健康相关经济成本、被逮捕及机动车事故。”专家视点西雅图团体健康研究中心的Katharine A. Bradley医生和华盛顿大学精神病与行为科学系的Daniel R. Kivlahan在随刊社论中指出,该研究或增加人们对于AUD药物的了解及应用。“然而,本项研究最重要之处在于其可能催生针对AUD患者的新治疗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更加突出。”他们指出,在医改大潮下,治疗AUD被认为会带来很高的收益。“很多AUD患者将会拥有保险,这也增加了他们接受循证治疗的机会。”另外,本项研究结果“可能鼓励患者及其医生参与到AUD治疗的参与式决策中来。”“通过确定了4种可有效治疗AUD的药物,研究者强调了治疗选择问题,而目前,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尚不是基本准则。AUD患者应被提供治疗选择,包括药物、循证医学支持的行为治疗以及康复支持。并且,对于从参与式决策中获益,患者自己心里也应有打算。”
澳大利亚报告的氯氮平诱发心肌炎的发病率偏高,导致当地研究人员警告:此种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在其他地方也被忽视了。研究发表于4月11日的《斯堪的纳维亚精神病学学报》。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的调查人员推测,开始使用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4周内,心肌炎的发病率估计约有3%,上述数据来自向中央机构报告的两组病例。这与澳大利亚当地此种不良反应发病率为稍大于1%、其他地区不足0.1%的常规估计相反。对相关的氯氮平研究及病例报道进行系统综述后,研究人员同样发现,患者症状的早期临床表现与心肌炎一致,而这些症状很少被认为与典型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相关。主要研究者莫纳什大学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部高级研究员Kathlyn Ronaldson博士指出:“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心肌炎太容易被忽视;我们发现10起相关致命病例,直到尸检时才发现并确定死者患心肌炎。”警示信息Ronaldson博士称:“本调查来自于一项为探讨氯氮平诱发心肌炎风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考虑到,目前还无法解释为何澳大利亚地区介入氯氮平的患者与其他地区的假定心肌炎发病率有如此差异,这仍需要被深入探讨。”调查者发现并参考了文献中提到的几个可能导致澳大利亚地区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原因,其中包括:遗传和/或环境因素易感性;氯氮平使用差异,特别是与患者的年龄及剂量滴定相关;与诊断准确性及报告不一致。虽然与其他研究的人群和处方差异被认为不足以解释不一致性,调查者认为常被提到的“看似合理的解释”是:由于澳大利亚地区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水平较高。研究人员认为许多因素导致此种情况,包括1999年发布的心肌炎监测指南及患者初始介入氯氮平时需住院并得到适当监测的实践。Ronaldson称:“初始介入氯氮平时,需在基线及以后每周测验患者的肌钙蛋白及C反应蛋白直至治疗第28天,以监测心肌炎。……如果怀疑心肌炎,基线及后期的超声波心动描记有助于诊断及严重度评估。”研究人员指出几种氯氮平治疗早期的不良表现,在鉴别诊断中或可考虑心肌炎,包括发热及呼吸系统疾病。考虑到大量病例报道氯氮平可导致发热,调查者表示:“发热先于心脏受损证据而出现,是心肌炎的常见特征,并且被世界范围内的精神科期刊报道,却未被考虑与心肌炎有关。”研究人员指出,人们已经明确氯氮平与呼吸系统疾病或肺炎存在联系,却未考虑心肌炎。研究者在文中提出:“许多肺炎的体征及症状与心肌炎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及胸痛。”“若未进行(或未及时进行)专门的心脏研究,有上述症状的氯氮平诱发心肌炎病例很容易被诊断为肺炎,而非心脏方面疾病。”降低氯氮平使用率?针对该研究的两篇评论均表达出对额外监测可能减少氯氮平使用率的担心。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精神分裂症临床和研究项目的Oliver Freudenrich博士表示:“我特别担心不现实的(或未得到支持的)推荐可能有碍于氯氮平的应用,特别是仍有许多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缺乏资源的公共部门中接受治疗。”肯塔基大学精神卫生研究中心的Jose De Leon博士认为:“在证据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宁可推崇安全性,而不制造更多的氯氮平恐惧,并鼓励开展针对氯氮平的临床试验:所有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缓慢滴定氯氮平。”Freudenreich博士同样赞成缓慢滴定作为降低心肌炎及其他早发不良反应事件风险的方法。另外,尽管担心此举会有碍于氯氮平的使用,Freudenreich博士仍推荐几种监测手段以及时发现心肌炎,其中包括:除常规血检查外,至少在最初4周对炎症标志物(如CRP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及心肌损伤证据(如通过监测肌钙蛋白或肌酸磷酸激酶水平)进行评估。在这一点上,评论员及研究人员的观点一致。Ronaldson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某些地区介入氯氮平治疗的患者在基线及随后的每周接受血细胞计数检测,持续数月,在此基础上再加两项测试(肌钙蛋白及CRP)至治疗第28天,几乎不会增加患者或保健机构的负担。”参考资料:K. J. Ronaldson1, P. B. Fitzgerald, et al.Clozapine-induced myocarditis, a widely overlooked adverse reaction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1 APR 2015
有不少朋友咨询“压力大或情绪不好,如何减压的问题”,在这里推荐大家读一本书《正念》,书附带有光盘,光盘中有8段录音,每天练习可起到很好的减压、缓解情绪的作用。本想把录音放在网上供大家下载,但没地方上传。
老李的一生很苦,尽管61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小,但是...... 用他的话说就是,自他年轻时候起就在与疾病打交道。17岁的他莫名出现腹泻,每天6-8次稀便,整整2年,在一次牙痛服用抗生素后腹泻莫名好转,转为间断性每天2-3次大便,就这样一直过了21年,偶然自己在药店买了“肚痛整肠丸”,腹泻转为便秘,同时出现怕风怕冷,开始服用感冒片,13年后用偏方调理好胃肠道。2015年4月9日住院开始治疗怕风怕冷,4月23日出现完全恢复。老李的生病历程:17岁--18岁,严重腹泻,用抗生素缓解18岁--39岁,间断性腹泻,用“肚痛整肠丸”转为便秘40岁--53岁,便秘,40岁--61岁,同时出现怕风怕冷,开始服用感冒片,后期严重到基本完全不敢出门54岁--便秘恢复正常61岁--怕风怕冷恢复正常请看来自广东电视台的报道:http://www.letv.com/ptv/vplay/22590569.html
对周姨的生活及家庭带来无尽烦恼的“心脏病”,原来是心理疾病,7年后首次在心理科就诊,得到了有效解决。请看来自电视台的报道。http://v.gdtv.cn/html/ItemId68/2015-04-24/249850.html
“武警医院真的能戒!”央视一套《生活早参考》栏目组根据一个止咳水成瘾患者的亲身经历,特来我院心理科(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就止咳水成瘾的治疗问题进行专访。该节目于1月16日播出后,处方药成瘾危害进一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我科针对成瘾问题的专业化、人性化治疗又一次成为业界标杆。节目通过讲述一个接治患者的案例,真实再现了止咳水成瘾的一系列戒断症状和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严重伤害。随后心理科唐记华主任强调了专业综合戒瘾的必要性,同时展示了“心灵家园快速脱瘾”法:具国际领先地位的全麻下超快脱瘾术帮助患者躯体方面成功戒瘾;以个体、团体和家庭多角度干预的心理治疗根本上治愈患者的心瘾。更有一位痊愈患者在节目中“现身说法”,印证了从身、心两层面入手戒瘾法的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