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是创伤愈合领域的一个难题, 其形成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尽管治疗方法繁多, 但是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而且治疗后易于复发。儿童腹股沟疝、鞘膜积液和隐睾的发病率高, 手术后发生瘢痕疙瘩的病例也较多, 而且瘢痕生长快, 增生明显, 多呈瘤样 , 治疗后易于复发。尽管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对瘢痕疙瘩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由于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而且治疗后复发率也较高。应用手术联合5- 氟尿嘧( 5- FU) 和糖皮质激素注射的疗法, 治疗儿童腹股沟瘢痕疙瘩, 不仅获得了较单纯激素注射更好的疗效, 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激素用量。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8 例腹股沟瘢痕疙瘩患者, 男性15 例, 女性3例; 年龄6~12 岁, 平均10 岁。共有腹股沟瘢痕疙瘩19 个。瘢痕生长时间为1~6 年, 平均2.7 年。多数患者之前已接受过手术切除或激素注射治疗, 后又复发。1.2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1.2.1 临床表现患者主诉有或无瘢痕疙瘩刺痛和/或瘙痒, 并有持续生长的趋势。体检发现腹股沟部位瘢痕增生明显, 色红, 质硬。1.2.2 诊断标准腹股沟部位有腹股沟疝、鞘膜积液或隐睾手术史; 瘢痕持续生长, 超过原始损伤界限; 色红, 质硬。1.3 治疗方法( 1) 手术切除: 根据患者瘢痕疙瘩具体情况, 进行瘢痕一次性全部切除或分次切除, 尽量减少创伤,降低伤口张力。( 2) 预防性注射: 术后2~3 周, 伤口愈合良好, 将5- FU( 250 mg / 10 ml, 针剂) 0.05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7 mg / ml, 针剂)1 ml, 利多卡因(2 mg / ml, 针剂)1 ml 混合, 以25 号针注射器注射入伤口内。注射量因伤口大小而异, 一般5 cm 长伤口注射混合液1 ml。以后每4 周注射一次。若瘢痕充血较重, 可增加5- FU 至0.1 ml, 若瘢痕有增生迹象, 可将2 %利多卡因注射液降至0.5 ml。( 3) 维持治疗注射: 待伤口瘢痕平软, 颜色变浅并且无复发迹象时, 逐渐降低药物浓度至原来的1/2、1/4, 注射间歇增加至6 周、2 个月、4 个月和6 个月等。2 结果2.1 疗效评价标准( 1) 完全治愈: 伤口平整柔软, 无瘢痕增生, 无痛痒, 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 治疗结束后不再复发。( 2) 效果良好: 伤口大部平整柔软, 局部稍高出皮面, 无痛痒, 色泽较正常皮肤略深, 治疗结束1 年后复发。( 3) 效果较差: 伤口部分瘢痕增生, 高出正常皮肤, 有痛痒症状, 瘢痕充血, 与正常皮肤分界明显。( 4) 完全无效: 伤口全部瘢痕增生, 无法控制。临床改变由三位观察者评判。对既往有治疗史的患者,比较原治疗方法和现治疗方法的疗效。2.2 治疗结果在18 例患者中, 完全治愈者13 例, 占72.2 %,效果良好者5 例, 占27.8 %。治疗时间为3~18 个月, 平均8 个月。回顾性研究发现, 在有治疗史的13 例腹股沟瘢痕疙瘩患者中, 其中有7 例接受过激素、手术、激光等多种治疗; 3 例接受过单纯激素注射治疗; 3 例接受过单纯手术治疗。尽管既往的手术和激素注射等治疗能暂时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 但单纯手术治疗1~2 月后瘢痕即开始复发, 而激素注射也在治疗结束后10 个月内复发。在经过手术切除联合激素和5- Fu 注射治疗后, 13 例完全治愈, 有5 例在1 年后出现轻度点状复发, 延长治疗时间后得到控制。2.3 不良反应及防治不良反应多为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副作用。( 1) 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或脱失: 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要准确掌握注射的范围, 控制药物弥散至正常皮肤; ( 2) 注射部位毛细血管扩张: 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增加5- FU剂量可有效控制; ( 3) 局部组织坏死: 由于局部感染或瘢痕内出血所致, 要严格无菌操作, 注射时减少创伤, 注射后充分压迫止血; ( 4) 局部组织萎缩: 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要严格掌握注射的范围和层次, 控制药物弥散。考虑到皮质激素和5- FU 的全身性副作用, 随机抽取了6 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检测, 未发现治疗后有异常表现。3 讨论瘢痕疙瘩是整形外科常见疾病。儿童腹股沟疝、鞘膜积液和隐睾的发病率高, 手术后发生瘢痕疙瘩的病例也较多, 而且瘢痕生长快, 增生明显, 多呈瘤样。我们发现患儿并无明显的瘢痕体质, 患儿其他部位的损伤或手术并未发生瘢痕疙瘩, 因此这种瘢痕疙瘩可能是腹股沟局部的某种因素所导致的, 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瘢痕疙瘩的治疗上也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但目前很少有相关报道。手术切除能在短期内消除瘢痕疙瘩, 改善症状,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约40 % ~100 %[2, 3], 复发后往往增生更加严重。皮质激素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一线药物, 一直被广泛应用。常用的激素为醋酸曲安奈德, 注射浓度约10 mg / ml, 注射间歇为1~2 周。这种疗法注射的激素总量较大, 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出现激素的副作用, 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 而且瘢痕复发率较高, 约为9 % ~50 %。我们首先切除增生的瘢痕疙瘩, 在伤口愈合后早期预防性注射药物, 显著减少了激素的用量。在本组18 例患者中, 共有13 人先前曾接受过手术或激素注射治疗, 后又复发。我们认为, 瘢痕疙瘩丰富的血液供应是其复发的重要因素, 尽管激素注射能够抑制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抑制胶原分泌, 促进胶原降解, 但它不能抑制瘢痕疙瘩的血供; 相反, 由于激素的副作用, 注射局部约半数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因此, 有效抑制瘢痕疙瘩局部的血供可能是治疗并控制其复发的较好方法。5- FU 是一种嘧啶类抗代谢药, 能够抑制细胞DNA 的合成。以往也曾有文献报道采用5- FU 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 但均借用了肿瘤治疗的机理, 使用的浓度高、剂量大(40~50 mg / ml)[12, 13], 虽然未发生明显的副作用, 但是高浓度5- FU 注射可导致瘢痕组织的坏死, 易于引发一个新的创伤过度愈合过程而导致瘢痕复发。我们先前的研究证实, 低浓度5- FU( 2~4 mg / ml, 为报道剂量的1/20, 常规抗肿瘤剂量的1/300) 能够显著抑制瘢痕疙瘩的血管增生,减少瘢痕局部充血, 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因此, 我们在儿童腹股沟瘢痕疙瘩激素注射治疗中联合应用了低浓度的5- FU, 并将5- FU 用量进一步降低到0.625 mg / ml, 为成人用浓度的1/5。回顾性研究发现, 通过联合应用5- FU, 不仅获得了较单纯激素注射更好的疗效, 同时由于激素和5- FU 的协同作用,激素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减少。在本组18 例患者中, 没有发生5- FU 和皮质激素的全身性副反应, 我们随机抽取了6 例, 进行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检测, 也未发现治疗后有异常表现。这种治疗为儿童瘢痕疙瘩治疗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同时也为儿童预防瘢痕增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它的缺点在于必须坚持长期的治疗, 这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 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在治疗中采用药物缓释方法以延长用药间歇期可能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弹力套压迫预防和治疗瘢痕增生的临床观察 烧伤后瘢痕增生严重影响病人愈后的形态与功能恢复,是临床医学的难题之一。胶原代谢失衡、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收缩、真皮基质中蛋白多糖成分比例改变等因素是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基础。目前有关学者正积极地寻找人工或天然的拮抗因子。例如;抗TGF 一因子干扰素等。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或尚未用于临床。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是应用较久的方法。它常用于烧伤后瘢痕使之变薄和柔韧,因为简便易行济负担小,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但不同的使用方法结果不同。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167 例患者中,男107 例,女60 例。年龄1 岁~70 岁,平均29 岁。烧伤面积1 % - 50 % ,平均28 % ,均为深Ⅱ度或Ⅲ度烧伤,自行愈合或行植皮手术后愈合。回访时间为6 个月- 1. 5 年。治疗方法为病人创面愈合后,仅使用弹力套治疗,未使用其它任何外用药。第1 组(61 例) :弹力套每天穿用18 小时—24小时,持续6 个月以上:第2 组(55 例) :弹力套每天穿用下足18 小时,和/ 或穿用时间3 个月;第3 组(51 例) :未使用弹力套治疗。观察其痛痒症状的有无、瘢痕的软硬及平坦度、颜色。以无痛痒症状,瘢痕变软,变薄,颜色变白接近正常皮肤为效果显著:存在痛痒症状。瘢痕充血明显、发红、瘢痕较硬、高出皮肤为明显增生:症状或外观介于2 者之间者为好转。讨 论1 弹力套治疗的适应证:如果创面10 天~14 天愈合者,对有黑色瘢痕的病人可预防性应用弹力套。若修复需14 天~21 天,所有病人都应进行预防性加压疗法。若在2 个月—3 个月红色消退,则可断定瘢痕将日益改善,不需加压疗法。若2 个月仍高度血管化,颜色鲜红,且进行性变硬,即表示将形成瘢痕,必须继续加压治疗。如果修复超过21 天,压力疗法必须长期应用。2 加压疗法成功关键在“早”、“紧”、“久”。创面愈合后,应尽早开始加压,待瘢痕明显后,加压效果不佳。压力以2.13kPa —2. 39kPa 为宜。若弹力套变松,则失去加压作用,必须及时更换,如患者感到太紧,难以耐受时,可稍放松以减轻压力,但不能解除弹力套。弹力套必须每天穿用18 小时—24小时,至少4 个月—6 个月,甚至长达2 年。过早放松可能使瘢痕回弹。一般连续加压4 个月—6 个月后可见瘢痕充血消失,隆起变平,8 个月—10 个月后,绝大多数病例可终止加压,终止加压的标准为疤痕变软,颜色变白。3 加压治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压力导致局部缺血,激活组织代谢,增加胶原酶活性。由于局部缺氧缺血,管管数量减少,瘢痕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在缺氧状态下细胞内的氧分压降低。线粒体的功能减退甚至停止。同时发生形态学改变。如线粒体肿胀、空泡变性等。这样,承担细胞生物氧化主要使用的线粒体就不能很好地在一系列氧化磷酸化过程中释放能量,致使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受到抑制,最后发生变性坏死,生成胶原纤维和基质的功能大大降低,从而导致瘢痕变薄软化。4 加压疗法若与其它抑制瘢痕增生的药物,如硅酮喷膜、康瑞宝等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多发性寻常疣(手脚都有)怎么办? 一个两个还好说,穿宽松鞋啦!鸡眼膏啦!激光啦,手术啦,见过十个,几十个,遍布手足,咋办?面对病人恳切的脸,多是各种治疗无效的经历伴随着深深的无助甚至绝望啊,不过是平阳霉素每个一针注射而已。百分百治愈!
由免疫等因素影响人体皮肤产生色素性脱失-白癜风是可以根治的。 临床所见白癜风分为局限型:白斑局限于1-2个部位 泛发型:白斑较多,分散,可发至全身 分为活动期:白斑逐渐扩大,分散,界限不清 稳定期:白斑固定,界限清楚 局限型及稳定期的白癜风导致的皮肤色素性脱失可以通过表皮移植手术来治疗,效果相当的好! 泛发型及活动期的白癜风可以通过内服中成药和西药(1),外涂皮肤免疫调节剂(4)及紫外线照射来治疗(2),一无毒副作用,二可改善肝功能。只要坚持服药1-2个月会看到明显的效果,有效地控制白癜风的发展,并逐渐好转。白色的皮肤上正常的皮岛如星星之火就要燎原。口服药费用也不贵,大概一周100元。90%有效率哦! 有效的治疗方法;1,复方*****片+六味地黄丸 三个月一疗程 2,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仪照射(正规大医院皮肤科都会有) 3,局部色斑手术治疗(表皮细胞移植)。 4, 他莫克司软膏0.1%外涂(敏感部位0.03%) 三个月一疗程 (若和用复方卡力 孜然酊或308nm准分子激光效果更好)采取第一种方法治疗2个月。(经常骑单车前臂会嗮到)采取第一种方法治疗3个月表皮细胞移植手术治疗后具体治疗方法因人而异。欢迎留言提问交流咨询。
狐臭是一种体臭,味道较重容易令旁人感到不舒服。根据统计欧美人士有狐臭者高达80%,而东方人较少约10%。不过西方人认为此乃普通生理现象并不在意。东方人社会虽狐臭体质较少,但总闻之色变,令当事人尴尬无比。狐臭原因为何?一般而言,汗腺有两种,一种是外分泌腺又名小汗腺分布于全身,分泌99% 的水分和0.5%的盐分。另一种为顶浆腺又名大汗腺座落皮肤真皮层,开口于毛根部,只分布在腋下或阴部和眉毛,会分泌较浓稠之液体,含有油脂、蛋白质及铁分。再经由腋下上的细菌分解分泌汗,形成恶臭。狐臭大都发生于青春期,受情绪及贺尔蒙所影响。而且狐臭会遗传,根据调查,双亲皆有狐臭的人会有80%会遗传到,若父母只有一方有狐臭,那幺遗传的机率则为50%。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自身散发出的狐臭,在精神上形成压力、不安及挫折感,进而形成社交上的障碍,严重阻碍正常人格的发展。 治疗狐臭的方法如下: 1.消极性治疗:经常保持腋下部位的干爽,选择有冷气的地方减少出汗,日常生活切勿急躁紧张。此外可用菲苏德美、沙威隆、依必朗等清洁皮肤,避免细菌来做帮凶。当然可用香水或痱子粉来减低气味,但功效不易持久。 2.药物治疗:用止汗剂和除臭剂,理论上可行,但事实上效果有限,因只要一流汗,会把药剂流失,而且只是暂时性的效果,且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3.电烧疗法:用极细的电烧针,选择性的插入毛囊及附近的顶浆腺,再通以高周波电流,产生热电流,产生热凝固,来破坏毛囊及顶浆腺。此法可减少少许气味,但因毛囊及顶浆腺位置易掌握,效果并不确却,而且必须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复发机率也相当大。 4.手术切除(积极性治疗):术前准备患者术前均作血常规检查.取平卧位,两上臂上举外展,曲肘两手掌心向上置于枕后,使腋部充分暴露。沿腋毛边缘外0.5cm标记画线,为腋部皮下剥离范围。在其间沿腋窝皱襞选取1个平行切口,长3-4cm左右。浸润麻醉成功后,沿设计线切开皮肤,用眼科剪刀在真皮下层与皮下组织交界处锐性分离,使上方的皮片尽量薄,使毛囊和大汗腺尽可能多的留在下方组织瓣上。用拉勾提起皮肤,剪刀在浅筋膜浅面锐性分离至画线处,剥离充分后长组织剪从切口下端伸入皮下浅筋膜下疏松间隙内钝性分离,剪刀尖端从切口上端皮下组织内穿出,在组织剪的保护下切开包含有毛囊和大汗腺的皮下脂肪浅层直至腋深筋膜浅层。可以看到腋浅筋膜和腋深筋膜的交界处有一薄层的纤维隔组织,将腋部手术区域皮下的腋浅筋膜层从腋深筋膜浅面剥离掀起并完全切除。在此过程中注意止血,可以观察到腋浅筋膜层的脂肪颗粒较为粗大且颜色偏黄,而腋深筋膜层内的脂肪颗粒较细腻且颜色偏白,这有助于术中对层次的掌握,避免损伤在腋深筋膜层内的重要血管和神经。用手指顶住皮瓣,将皮瓣上所残留的大汗腺和毛囊的部分组织剪除。生理盐水冲洗分离腔隙,挤出剥离腔内的游离组织碎块,排尽皮下积液,彻底止血,用3一0丝线间断缝合切口。凡士林纱条覆盖创面,在腋毛区上下两边各缝4针,打包固定,并用弹力绷带“8"字外固定加压包扎。术后口服抗生素7天,肩部制动至少5天。术后5天左右拆开加压包,7天拆线。 腋臭根治术的关键在于彻底去除大汗腺。韩国学者Byeon等的组织学研究表明大汗腺主要位于真皮下层到皮下脂肪层范围,主要位于腋窝中央区域。日木学者对腋臭症进行了组织学研究也认为:腋臭症大汗腺位于表皮层下1.7-3.7mm的范围内,位置较深。国内胚胎学研究证明,大汗腺与皮脂腺相似,均起缘于原始上皮胚芽,发生自毛囊的上皮细胞不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而在皮脂腺开口的上方,开口于毛囊,腺体位置较深,一般都在皮下脂肪的浅层。从上述研究可知如汗腺搔刮、汗腺剪除法等不能去除位置较深的大汗腺;而肿胀抽吸法也不能有效去除紧密黏附于真皮网状层的大汗腺。以上常用的微创手术方法都无法真正彻底的从解剖上去除大汗腺,容易有气味的残留。所以要彻底去除大汗腺,仅刮除或剪除真皮下层或皮下表浅的大汗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腋部皮下的腋浅筋膜层从腋深筋膜浅面剥离掀起一并去除。本手术方法达到了所有方法中最深的解剖层次,个人认为经腋部小切口微创 毛囊-大汗腺-腋浅筋膜层复合组织瓣剥离法治疗腋臭术是清除大汗腺最彻底的方法。
最近接诊了若干个患者,一个共同的特征。眼睛周围长了个黄色的肿物,这个难看呐,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其实可以手术切除的,我们美容外科手法很细的,小的还可以激光或高频电针祛除,稍大一些可以美容外科手术切除。再大一些就要用些专业一点的皮瓣转移啊,不过鉴于患者一般都有血脂偏高,会嘱其加强降脂治疗。年龄偏大的患者伴有眉下垂,和上睑皮肤松垂的,可以顺便悬吊眉毛或局部祛除部分皮肤使眉毛复位,切除上睑多于皮肤,这样人就切了肿物又美丽年青了许多,是一件高兴的事啊!你高兴医生也开心啊!
瘢痕疙瘩常在易感人群中因为外伤后发生,定义为一种超过损伤境界的皮肤或角膜的瘢痕,表现为瘢痕组织过度生长,超过原伤口界限,侵犯邻近组织,呈瘤样增生,故有“蟹足肿”之称。由于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仍没有能达到完全满意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方面仍然是整形外科的难题之一,但经过广大医生、学者的不断努力,也取得了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一、手术治疗瘢痕疙瘩手术治疗是历史悠久、操作直接、近期缩小瘢痕面积效果显著的常用方法,但单独使用时却疗效有限。据报道复发率因患者具体情况不同,如部位、大小、厚度、硬度、手术时机以及是否伴有炎症等方面,而达45%一100% 。故临床上常将手术与其他方法联用。如与激素注射联用可使手术复发率降低至50%以下,而联合术中放疗可降低复发率至10%。手术应遵循伤口减张、无创操作、适时拆线的原则。近年来软组织扩张术、组织瓣移植术等修复技术在整形外科的广泛应用,明显改善了瘢痕部位的外观和功能。二、物理治疗瘢痕疙瘩1、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既可作为单一治疗手段,也可以作为外科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法,单一使用有效率低、复发率高,目前常用来预防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后复发。2、激光治疗:激光也是目前治疗瘢痕疙瘩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瘢痕疙瘩最先使用的激光是CO2激光,以后,随着医用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脉冲染料激光、高能CO2 激光、超脉冲连续波CO2扫描激光、Nd: YAG激光等也不断应用于临床。其中波长为585nm 的脉冲染料激光对瘢痕疙瘩的疗效较好。目前,激光治疗的主要问题是穿透性不足,治疗深度不够,使疗效还不尽如人意,有待进一步改进。3、冷冻治疗:冷冻疗法是应用冷冻剂破坏局部细胞和血液微循环,使组织缺氧、坏死、脱落,以达到祛除瘢痕的目的。每个疗程进行2~3次的冻蚀2解冻的循环操作,间隔约25 d。冷冻疗法多需10个疗程以上方可使瘢痕疙瘩病变萎缩,一般只适用于病程短且面积较小者。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水疱形成、伤口愈合延迟、色素脱失或色素沉着等。因瘢痕疙瘩对冷冻疗法治疗反应差,其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商榷。4、加压治疗:加压疗法是以弹性织物对伤口愈合部位持续加压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加压疗法还可以同其他几种方法相结合使用。常用的压迫方法有捆绑弹力绷带、穿戴弹力织物、佩带压力耳环(主要用于耳垂瘢痕疙瘩) 、穿加压衣等。持续加压疗法是治疗瘢痕疙瘩应用较久的方法, 成功的关键在于“早”、“紧”、“久”:创面愈合后应尽早开始加压;压力应保持在3. 2~4. 0 kPa;疗程为6~12个月或更长,每天停息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 min。终止加压的标准为瘢痕变软,颜色变白。持续加压疗法对处于活动期的瘢痕疙瘩无效,仅可作为手术或放疗后的辅助治疗;如对耳垂部的瘢痕疙瘩术后采用加压疗法效果较为满意。5、硅胶膜治疗:硅胶膜疗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瘢痕疙瘩,多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具体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硅胶膜贴敷可造成瘢痕组织低氧,增加表皮水分含量,增加瘢痕组织内温度,使间质内水溶性蛋白及许多低分子水溶性化合物向表面扩散.间质水溶性物质减少,流体力学下降,瘢痕组织因而软化。也可能包括调节和降低致纤维的生成因子,如TGFβ的表达减少。三、药物治疗瘢痕疙瘩1、肾上腺皮质激素:近年来单独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或与手术后联合应用治疗瘢痕疙瘩已成为最流行的方法。激素通过减轻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减少胶原和氨基葡聚糖的合成,以及抑制炎症介质等机制来减少瘢痕形成。2、抗肿瘤药物:通过对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其具有肿瘤的一些生长特性,因此使用这类药物,可干扰细胞核酸合成,破坏DNA复制,阻止细胞分裂增殖,减少其发生,促其恢复,达到治疗目的。3、平阳霉素:即博来霉素A5,平阳霉素是较早用于治疗瘢痕的抗肿瘤药物,该药注入瘢痕疙瘩组织内后,直接干扰瘢痕细胞的新陈代谢,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同时可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营养缺乏,最后使瘢痕组织萎缩,达到治疗效果。4、5-氟尿嘧啶(5-FU):5-氟尿嘧啶(5-FU)为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其合成胶原的能力,同时能降解胶原总量,从而达到治疗瘢痕疙瘩的目的。5、钙通道阻滞剂: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维拉帕米对一些纤维化疾病也具有治疗作用。局部注射维拉帕米可导致瘢痕萎缩、变软、变平,其联合手术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可与去炎舒松相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调节细胞内钙浓度而影响细胞周期中mRNA的合成,使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停滞在分裂期(G。期) ,减少胶原合成或通过诱导三磷酸肌醇( IP3)合成而起作用。6、玻璃酸:随着对胎儿无瘢痕愈合研究的深入,大量研究证明,玻璃酸是引起胎儿无瘢痕愈合的重要物质。玻璃酸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抑制其分化,抑制I型胶原的合成,促进Ⅱ型胶原的合成,抑制炎症反应和毛细血管增生。7、中药:中医认为,瘢痕疙瘩是气血壅滞,经络痹疽,邪毒与体内浊气、瘀血等引发的病症。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外治法、内治法、内外合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除了上述几类药物外,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药物应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疗,像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依那西普、免疫调整药物干扰素等,但尚需临床进一步观察。四、生长因子及基因治疗瘢痕疙瘩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瘢痕疙瘩形成机制方面研究的不断深人,可望通过瘢痕疙瘩相关致病基因的克隆及基因位点定位,使在基因水平上控制瘢痕疙瘩的发生成为可能。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目前已知与病理性瘢痕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因子,其中TGF-β1和TGF-β2生物活性相同,是促进ECM过度密集的最密切的正性调控因子之一,参与瘢痕形成; TGF-β3则具有抗纤维化作用。在瘢痕疙瘩中, TGF-β刺激ECM蛋白合成与沉积,抑制胶原酶的产生,增加胶原酶抑制剂含金属蛋白酶、α2巨球蛋白的组织抑制剂的产生。瘢痕疙瘩组织中TGF-β1 ,及其受体表达持续增高。因此有学者认为TGF-β1 及其受体所介导的信号系统的异常上调是瘢痕疙瘩形成的重要因素。2、血管生成因子:瘢痕疙瘩的侵袭生长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过表达有关。肿瘤血管期的启动是被瘤细胞产生的促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血管生成因子所诱发,其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参与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在瘢痕疙瘩浸润部位呈现浸润性生长的肌成纤维细胞持续过表达VEGF,可能是瘢痕疙瘩具有侵袭性生长和异常瘢痕增生因子的病理学基础。瘢痕疙瘩的治疗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目前国内外一般都主张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将手术、药物、放疗、冷冻、激光等疗法采用二联或三联,甚至四联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随着对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基因治疗出现在我们面前,但目前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阶段,距临床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但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其治疗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成熟无疑将为瘢痕疙瘩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适应症:颞部凹陷 面部凹陷 乳房凹陷 具有一定体积的乳房增大方法: 低压力吸取(20-40毫升注射器先抽一半生理盐水) 最低压力吸引器 吸取脂肪部位以下肢及 臀部耐缺氧部位为好 低速离心 多点 多平面 多通道 移植 (2.5毫升注射器,分十次注射) 良好固定一周
容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面颈部瘢痕修复中的应用面部是人的重要美容和功能单元,烧伤、创伤及肿瘤切除术后遗留的创面和瘢痕不但影响外貌,还影响眼耳鼻等器官的功能。传统的整形外科技术-- 皮片移植、局部皮瓣和皮瓣转移等-- 在面部修复重建方面均有各自的局限性,自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应用以来,为瘢痕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手术操作 扩张器置入术(Ⅰ期手术):根据患病部位和病损情况设计切口和选择植入扩张器的形态与大小。如果面部瘢痕较大,局部无可利用的组织或颈部瘢痕挛缩畸形较重时,一般在胸部埋置扩张器(400~500ml),应用胸三角皮瓣或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面部植入扩张器时,埋置在腮腺咬肌筋膜(SMAS)浅面;颈部置入扩张器时,对于肥胖者,植入颈阔肌浅层;对于偏瘦者,植入颈阔肌下。胸部,依据拟采用的修复方式放置扩张器,拟用胸三角皮瓣修复者,以第二肋间隙和肩峰的连线为轴在肌膜表面植入扩张器;拟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者,以锁骨中点为轴,设计向外下的皮瓣植入扩张器,置入层次亦为肌膜表面。剥离时腔隙略大于扩张器周边0.5~1.0cm,扩张期置入后即刻注入适量生理盐水,分层缝合切口,术后4~7 天注水一次,注水量以皮瓣血管扩张程度和皮瓣颜色改变为指标。扩张皮瓣转移修复(Ⅱ期手术):一般情况下,扩张面积达缺损面积2 倍以上时,可以进行二期手术,行瘢痕切除、皮瓣转移术。切口的设计既要考虑扩张皮瓣的充分延展,又要考虑转移后切口的掩蔽性以便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瘢痕周围埋置扩张器者,依据部位和缺损的不同,可以采用推进皮瓣,旋转皮瓣,交错皮瓣(易位皮瓣)等方法修复缺损。面部瘢痕较大,局部无可用的组织,多采用以胸廓内动脉第2、3肋间穿支为蒂的胸三角皮瓣进行修复;颈部瘢痕挛缩者,多采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在面颈部修复时逆行设计很重要。否则皮瓣大小不够或伸展长度不足,易造成眼睑、口角和上唇的牵拉畸形;或颈部创面太大,无法一期闭合或需行补充植皮术。2 结果本组54 例102 个扩张器, 发生血肿发生2 例,感染和切口外露各1 例,所有并发症经及时对症处理后未影响手术效果。随访6~36 个月,外观色泽和弹性好,面颈胸部活动正常, 48 例患者满意,6 例患者主诉切口瘢痕增生明显,半年后行瘢痕切除缝合术,术后效果满意。3 讨论3.1 自1976 年Radovan 医师开始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以来,由于扩张组织的的颜色、质地、结构均与受区匹配,扩张术迅速成为整形外科医师组织修复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其感染、血肿、外露等并发症比较高,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减少并发症,我们认真考虑术前、术中、术后每一个细节,有效地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3.1.1 在术前,依据修复的部位、病变范围和形态,及可供扩张的正常皮肤的大小和形态来选用扩张器、决定埋置的部位和方向,同时也要预先考虑二期修复时拟用的皮瓣、皮瓣转移的方便性及二期术后切口的隐蔽性和最小化。比如对于一个比较大的圆形瘢痕,我们经常在两个对称方向上埋置扩张器,最后的修复犹如“O-Z”皮瓣,既可以有效地应用扩张组织,又可以使辅助切口最小。3.1.2 对于面颈部来说,扩张器植入术最大的并发症是血肿,很多感染并发症也继发于血肿,为了有效地控制血肿,我们多借助内镜进行彻底止血,小的渗血也不放过;另外,在扩张囊剥离完成后,我们通常并不急于植入扩张器,而是填塞温盐水湿纱布,观察半小时,再次进行止血。这是由于在剥离过程中,很多断裂的血管发生了痉挛;加上为了减少剥离过程出血,通常要应用一定量的肾上腺素,使很多小血管收缩,在早期并不出血,而在后期继发出血。这些血管如果不电凝或结扎,引起血肿的几率较大。在面部埋置扩张器时,一定要注意颧韧带中有一支血管从深部向皮肤走行的血管,如果此支剪断后不结扎,极易发生血肿,本组两例血肿均由此引起。扩张器切口外露在很多文献中排在第二位,为了预防切口外露,我们在缝合方法和切口方向上做了一些改进。在条件许可时,我们通常采用与扩张器长轴垂直的切口;对于和扩张器平行的切口,我们缝合时首先在离切口约0.5~1cm处把皮瓣固定于深部组织上,这样可有效地减少在注水扩张后切口的张力。3.1.3 对于扩张方式,我们多采用常规扩张法,因为过快的扩张,获得的“额外”组织,不是组织增生获得的,而是通过弹性扩张和周围组织蠕变得到的,术后回缩比较严重,后期效果不佳;另外过快的扩张,容易导致皮瓣出现“妊娠纹”样改变,外观不佳。3.1.4 由于面部是人的美学器官,因此扩张皮瓣转移时,要考虑到转移后的缝合口是否掩蔽和符合美学观点。同时皮瓣转移后会不会对眼、唇等器官造成继发牵拉畸形。为了减少皮瓣转移后的继发牵拉并发症,扩张皮瓣一定要大,要考虑到皮瓣的回缩。一般情况下,皮瓣以大于修复面积的10%~30%为佳。对于二期手术来说,既要有效的利用皮瓣又要获得理想的效果,逆行设计很重要。如果经验不足,千万不敢盲目做切口,在皮瓣切取、试转移后再依据皮瓣的修复面积切除病灶和瘢痕。3.2 轴型皮瓣预扩张的应用:当面、颈部瘢痕面积较大或挛缩较严重时,局部往往无可利用的组织进行扩张,应用远位或者邻近轴型皮瓣预扩张后再转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由于皮瓣进行预扩张后再转移,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手术难度,因此在手术时更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尽量减少并发症。胸三角皮瓣和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预扩张区都在前胸部,一般情况下埋置400~600ml的扩张器。因为胸三角区主要血管的吻合网均在深筋膜浅层,为了避免损伤血管的吻合支,扩张腔隙剥离时的层次要在深筋膜下,以防形成较大的皮瓣时发生血运障碍。分离到近蒂部时,一定不能锐性剥离,以免损伤胸廓内动脉的肋间穿支或颈横动脉颈段皮支。另外灵活应用延迟术,以便确保皮瓣的血运。如拟应用胸三角皮瓣,在埋置扩张器时,结扎胸肩峰动脉和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的降支,使扩张皮瓣的血供以胸廓内动脉的第二、三肋间穿支为主,起到延迟作用。而拟形成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时,则在扩张器置入时即结扎胸廓内动脉的第二、三肋间穿支、胸肩峰动脉。另外在断蒂时,如果需要携带皮瓣蒂部修复下颌或颏部瘢痕,也应该先做一次延迟手术。在皮瓣带蒂转移后,为了防止皮瓣蒂部的牵拉和扭转,我们多用石膏托固定,使颈部处于一种强迫体位,而利于蒂部保持松弛状态。为了便于断蒂术的顺利进行,我们在术后7 天即开始进行断蒂训练,通常21 天断蒂。
瘢痕疙瘩是人类所特有的良性皮肤瘤,多继发于皮肤损伤后,局部突起的瘢痕伴奇痒、疼痛不适,且向周边正常皮肤不断扩侵,无自限性,亦不发生退行性变化,好发于胸部、肩、臂、腹、颈、耳垂和术后伤口,影响容貌。目前,虽然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手术方式多种多样,如切除缝合、皮片移植、皮瓣移植等,但是,单纯运用手术治疗病理性瘢痕尤其是瘢痕疙瘩,其复发率很高。非手术治疗创伤相对较小,治疗较简单、方便。主要治疗方法有以下这些:物理疗法(压力疗法、放射疗法、激光疗法) 、传统中药治疗(积雪草甙、苦参碱) 、药物疗法(皮质类固醇药物、抗代谢药物、维甲酸类、硅胶等等) 。总而言之,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亦有其所短。平阳霉素为一种抗肿瘤药物,它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临床上治疗各种血管瘤,抑制瘢痕组织血液供应,使瘢痕组织坏死液化,另外平阳霉素还能抑制胶原合成酶的活性,使胶原沉积得以控制。为进一步寻找一种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我们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并采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组织学变化,为临床治疗瘢痕疙瘩提供理论依据。 临床治疗 A 组:常规行血常规和胸部透视,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治疗。平阳霉素溶液的配制:用平阳霉素8mg ,溶于2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剂5ml 稀释,外观呈现无色透明液体,治疗前配制,治疗后剩余部分丢弃。治疗方法:用1 %碘酒消毒局部,用5ml 注射器,持5 号针头,沿皮损基底部进针,针尖达瘢痕中部,自进针部位呈扇面均匀注射使瘢痕病变部皮肤由原来红色变为苍白色。注射完毕,加压注射点,使针孔无药液漏出。若瘢痕较大,1 次可注射多个部位,瘢痕高出皮面1. 5cm ,先行手术切除瘢痕,术后30d 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1次注射用药最大剂量不超过0. 2mg/ kg 体质量,2 周注射1次,2 次为1 疗程,3 个疗程后判决结果。B 组:用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125mg 溶于2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剂5ml ,皮损基底部封闭治疗。注射方法和疗程同治疗组。 组织学切片所有瘢痕疙瘩标本均源于我院自愿行瘢痕疙瘩注射治疗后的病人,A 组共74 例,瘢痕数88 块;B 组共52 例,瘢痕数56 块。取材时间为注射后6 个月,取材局部无感染和溃疡,均无传染、免疫、遗传和皮肤等疾病。取材前均向病人说明取材目的,并征得病人同意。麻醉成功后,1 %活力碘消毒躯干四肢,切除病变部位的瘢痕疙瘩,取其中10mm ×10mm 大小瘢痕置入10 %甲醛中。 切片制作常规HE 染色: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HE 染色及封片组织化学染色(苦味酸2天狼猩红染色) : ①脱蜡,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②染色,天青石蓝液染10min ;蒸馏水洗3 次;天狼猩红饱和苦味酸液梁15~30min ;无水乙醇直接分化与脱水; ③脱水、透明、封片,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结果判断 出现绿色染色的为Ⅲ型胶原纤维, 红或黄色的为Ⅰ型胶原纤维。采用HPIAS22000 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同济千屏影像公司) 对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进行定量分析,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 个完整而不重叠的高倍镜视野( ×400) ,测定每个视野下阳性反应的阳性反应面积和所有纤维总面积,计算阳性面积率。以每例5 个视野的阳性面积率的平均值作为该例的测量值(阳性面积率= 单位面积中阳性反应的总面积/ 单位面积中纤维总面积×100 %) 。HE 染色光镜下可见A 组的瘢痕组织中有一些成纤维细胞,细胞分布在胶原纤维附近,胶原纤维较密集,呈波浪状排列。B 组的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分布在胶原纤维附近,胶原纤维密集成束, 排列紊乱,部分组织可见有玻璃样变。 组织化学染色 A 组在光镜下可见瘢痕组织中以散在分布的绿色纤细的Ⅲ型胶原纤维为主,红、黄色粗大Ⅰ型胶原纤维较少。而B 组患者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可见密集分布的红或黄色的粗大Ⅰ型胶原纤维,纤维呈条束状,排列紊乱,密度分布不均; Ⅲ型胶原纤维数量较少,呈疏网状散布于Ⅰ型胶原周围。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1 。经q 检验,A 组与B组之间, Ⅲ型胶原纤维的阳性面积率有显著性差异( P 蛋白47 明显地增加, Ⅰ、Ⅲ型胶原的mRNA 都上调20 倍,热休克蛋白47mRNA 上调8 倍,其蛋白水平上调16 倍。Santucci 经研究发现,瘢痕疙瘩并不因时间变迁而发生结构成分的改变,几乎总是表现为异常厚的玻璃样胶原纤维。这些说明,在瘢痕疙瘩中热休克蛋白47 促进胶原迅速合成, Ⅰ/ Ⅲ型胶原比值的大幅度提高成为了瘢痕疙瘩不可控制生长的基础。最近, Hsu 等对瘢痕疙瘩中的一氧化氮对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发现由于瘢痕疙瘩中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高表达导致的Ⅰ型胶原的大量增加。过度沉积的胶原不仅与胶原合成旺盛有关,还表现为胶原蛋白降解减少。间质胶原酶特异性作用于Ⅰ型胶原的前α1 和前α2 位点,使其长度降解至3/ 4 和1/4 ,更易于被金属蛋白酶进一步降解。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相比,其成纤维细胞的胶原酶活性明显降低,且胶原酶mRNA的水平较正常皮肤亦明显降低,但实验表明,在瘢痕内部注射胶原酶并不能改善瘢痕增生的状况[7 ] ,这可能与不能满足胶原酶作用的环境有关。平阳霉素( Pingyangmycin , PYM) 是一种广谱抗肿瘤抗生素,作用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的DNA 合成和切断DNA 链。因其疗效确切、安全、简便、疗程短、美容效果好、对骨髓和免疫器官的抑制作用小,近年来已被我国广泛应用于非癌性病变的治疗 。平阳霉素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临床上治疗各种血管瘤,抑制瘢痕组织血液供应,使瘢痕组织坏死液化,另外平阳霉素还能抑制胶原合成酶的活性,使胶原沉积得以控制。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治疗瘢痕疙瘩后,结缔组织中Ⅲ型胶原比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表明平阳霉素起到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少炎症细胞的活性,最终起到治疗瘢痕增生的作用。并且证明了平阳霉素能起快速控制瘢痕组织的再生与发展,对瘢痕有较好的软化作用。临床观察证明了本方法对瘢痕有确切的疗效,具有疗程短,见效快,远期疗效好,实用、安全、方法易掌握等优点。对临床治疗瘢痕疙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