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昼夜、四时阴阳的更替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存在着重大影响,从天文、历法、《黄帝内经》的角度分析中医时间医学的机制,揭示伏九贴敷疗法的时间医学原理,指导中药贴敷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关键词:伏九贴敷;慢性咳喘;时间医学 伏九贴敷疗法最早见于《张氏医通》,是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近年来,伏九贴敷疗法在全国各地中医医疗机构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因其操作简便、价廉、无损伤、疗效确切,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是目前中医界开展得较好的适宜技术之一。对于其特定的操作时段,笔者试从中医时间医学角度进行分析。 慢性咳喘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肺主一身之气,是机体与大自然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宣发,将卫气输布到皮毛,以防御外邪。然肺为娇脏,开窍于鼻,因此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常常首先犯肺而致病。肺病日久可致阳气虚弱,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出现咳嗽气短、自汗畏风、形寒肢冷等症状;肺虚日久累及肾则会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喘息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等症状。“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慢性咳喘患者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冬季阴寒之气盛极,则患者阳气更虚,易感受外邪,致肺气失宣,进而咳喘反复发作。 咳喘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广泛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现代医学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根治手段,而中医学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伏九贴敷疗法即能体现出中医这种“治未病”的思想,通过提高抗病能力,抵御病邪侵袭,从而有效防治咳喘疾病。 三伏、三九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的夏历(农历)是以月球运动周期为主,兼顾太阳历一种阴阳历。三伏、三九是以太阳历为基准进行推算的,起算日分别是每年的夏至与冬至。夏至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冬至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黑夜时间达到最长。三伏的推算方法: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三伏总计30天或40天。三九的推算方法:冬至后的三个9天,冬至为一九第一天,其后第10天为二九第一天,其后第19天为三九第一天,共计27天。 中医时间医学的基本观点 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相参,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因此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与昼夜、四时阴阳盛衰变化相应,人体脏腑的病理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昼夜、四时阴阳之气盛衰的影响,正如《道德经》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界的气候环境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昼夜、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相适应。随昼夜阴阳交替,人体的生理活动即随之发生变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对于疾病则会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的变化特点。四时阴阳的变化还会影响到人体气血的运行与卫气的沉浮,“天温日明,则人血淖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素问·八正神明论》)。这些现象均表明人体在阳气旺的时候不发生疾病或疾病的程度会减轻,阳气虚衰的时候会发生疾病或导致疾病的程度加重。 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贯穿了自然界昼夜、四时交替变化的始终。古人把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子时与午时是一日中阴阳转换的关键;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其中冬至、夏至两个节气是阴阳交替的枢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也会随着昼夜、四时阴阳消长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创造出多种独特的养生方法,其中以昼夜晨昏调养和四时阴阳调摄最为常见。昼夜晨昏养生指的是早晨应顺应阳气之初升,进行户外锻炼,疏通气机,调畅气血,以推动阳气生发;晚间要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以固护阳气。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养生方法则属于四时调摄的范畴,顺四时阴阳之变化进行调养可以取得最佳疗效。由此可见,中医学在几千年前就已从时间角度考察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并以此为依据创立了时间医学治疗方法来调节机体的健康状态。 三伏天、三九天为一年中最佳的贴敷治疗时间 一年之中,气温最高的时间不在夏至,而在三伏天;气温最低的时间不在冬至,而在三九天。夏至日白昼时间最长,阳光最盛,但夏至后白昼仍比黑夜长,大地处于吸热状态,加上前期的积累的热量,到三伏天大地吸收的太阳辐射达到最高值而形成一年中最炎热的天气;冬至日白昼时间最短,阳光最少,但冬至后黑夜仍比白昼长,大地处于散热状态,加上前期的热量的散失,到三九天大地吸收的太阳辐射降到最低值而形成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气。由此可见,气温由大地阳气的盛衰决定,三伏天大地阳气最盛,气温最高;三九天大地阳气最弱,气温最低。 夏至与冬至是一年中阴阳二气交接的两个临界点,此时亦为人体阴阳消长变化年节律的临界点。“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灵枢·论疾诊尺》)。冬至一阳生,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夏至一阴生,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夏至后的三伏天,为一年中最炎热之时,大地阳气达到极盛,此时人体阳气亦最旺盛,然而夏至是天之阳气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阴气渐生。阳虚体质的慢性咳喘病人,在三伏天以辛温中药贴敷可得大地阳气之助,同气相求,可获明显疗效;同时以药之温性逆天之阳气渐衰之势,遏制体内阴寒的滋长,可有一举两得之妙。冬至后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地阳气极衰,阳虚病人则更显阳气不足,极易感受寒邪而致病,而冬至又是天之阳气由衰转盛的转折点,此后阳气渐生。阳虚病人,在三九天以温药贴敷直接起扶阳抑阴之效;同时顺天之阳气之上升之势以益火之源,从而改变患者的阴寒体质。夏至与冬至为一年中阴阳变化之枢纽,三伏天、三九天贴敷疗法顺其时治疗疾病,故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中医伏九贴敷疗法的时间选择天之阳气与大地阳气盛衰之间的最佳时段,完美体现了中医阴阳理论对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 伏九贴敷日的最佳操作时辰 一日之中,气温最高的时间不在午时,而在14:00时;气温最低的时间不在子时,而是在日出前后。午时阳光最强,但气温则由大地反射到空气中的辐射决定,午后大地仍处于吸热状态,到14:00时大地辐射最强,从而形成一日中最高的气温;日落之后,大地得不到阳光的照射,进入净散热的状态,随辐射的下降气温逐渐降低,直到日出前后大地辐射降至最低,从而形成一日中的最低气温。在一日中,天之阳气最强的时辰是正午,而地之阳气最强的时间在14:00时,因此笔者认为选择伏九贴敷日的12:00~14:00时进行贴敷是一天中最佳的时机。这样不但可以利用一年中三伏、三九的最佳贴敷时段,还可以在一日中进一步优化操作时辰,使疗效实现最大化。限于各医疗机构的条件,如果所有病人都集中在贴敷日的12:00~14:00时进行操作会有较大困难,选择上午进行操作也是一个较好的时间,因为上午是一日中的阳中之阳,天之阳气处于上升阶段。而14:00时以后,天之阳气、地之阳气均处于下降阶段,此时贴敷的疗效就要差一些。 讨论 昼夜、四时阴阳的更替变化与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伏九贴敷疗法根据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的时间医学理论,选择每年的三伏天、三九天进行穴位贴敷治疗以调理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扶正固本,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咳喘性疾病的目的。
张某某,女,54岁,2008年8月27初诊。该患为我科室一位护士同事的姑姑。患者多年乙型肝炎大三阳病史,1个月前出现呕血、腹胀,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破裂”,“肝硬化腹水”,行三腔二囊管止血后,口服“呋塞米”,“螺内酯”,尿量未见明显增加,腹水逐渐加重。刻下症见:腹大,面色晦暗,乏力,卧床不起,纳差,大便色黑而干,尿少,查体脾大。辅助检查:大便潜血阳性,彩超示大量腹水。方药:丹参50g,三棱10g,莪术10g,赤芍15g,黄芪50g,党参30g,茯苓30g,炒白术30g,木香15g,陈皮15g,鸡内金30g,焦三仙各20g,仙鹤草30g,郁金15g,砂仁15g,茵陈20g,栀子15g,鳖甲30g。3剂,水煎服,日1剂。另予三七粉5g,日2次冲服。因为患者病情较重,为稳妥起见,先予3剂观察病情,后面考虑每周调整一次方案,计划2~3周消除腹水,这是一个家传的效方,我对疗效心里是比较有底的。患者选择自行煎煮汤药,但是对煎煮流程的理解出现了错误,本应每天1剂,3天吃完,患者却误将3剂中药同时放入药锅中煎煮后服用!当天夜间患者即出现大量排尿,平均20分钟即排尿一次,患者自诉总尿量有“一脸盆”,约有4000ml~5000ml。第二天清晨,患者腹围恢复正常,腹水消失,可以出门行走如飞。当天我的护士同事即向我告知疗效:“老付,你的药太好使了,我姑的腹水一晚间就全消了!”但是当我具体询问服药过程后,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原来是患者由于对煎煮方法理解错误,将3剂中药一次性煎煮,一夜之间腹水全消!后来我遍查文献亦未找到如此显著的效果,简直是一剂定乾坤!2008年8月30日二诊:腹围恢复正常,体能明显改善,食欲改善,二便自调。调整处方:丹参50g,三棱10g,莪术10g,赤芍15g,黄芪50g,党参30g,茯苓30g,炒白术30g,木香15g,陈皮15g,鸡内金30g,焦三仙各20g,仙鹤草50g,郁金15g,砂仁15g,茵陈30g,栀子15g,鳖甲30g,当归20g,白芍30g,大黄10g,泽兰15g,牡蛎30g,柴胡10g。7剂,水煎服,日1剂。另予三七粉5g,日2次冲服。2008年9月7日三诊:诸证皆消。停药转以饮食调补。付东升按:患者乙型肝炎病史多年,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并且出现门脉高压导致脾大,胃底食管静脉破裂导致大呕血,虽经抢救脱险,但是腹水没有解除,提示门脉高压仍持续存在。长期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内大量假小叶形成,导致肝内出现微循环障碍。肝硬化是内科学的一种危重症,死亡率很高,还有很大的癌变几率。本案例中能够改善肝内微循环药有丹参、三棱、莪术。现代药理研究改善肝脏内微循环,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转氨酶,而且丹参有抑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延缓肝硬化的发展。三棱、莪术均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丹参,《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三棱,《本草分经》:入肝经血分。破血中之气,散一切血瘀气结,消坚积。莪术,《本草分经》:主一切气,能通肝经,聚血破血。由于本案例的患者理解错误,将3剂药同时煎煮,实际剂量相当于丹参150g三棱30g莪术30g,产生了强大的肝内微循环调节力量,故产生了一个神奇的效果。中医界常讲:“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但是因受限于医疗安全的担忧与药典的规定,临床中多数中医师不愿做较大剂量的探索,这对中医发展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本病患者曾经有过呕血病史,而且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合成也会减少,治疗方案中使用活血化瘀药丹参、三棱、莪术,存在再次出血的风险,因此在配伍上必须配伍止血药,本方案配伍的是仙鹤草、三七,特别是三七,既能止血又能活血,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中黄芪、党参、茯苓、炒白术健脾益气、利水消肿;鸡内金、焦三仙、砂仁、木香、陈皮,消食醒脾;郁金、栀子清热利疸;鳖甲软坚散结之功效。本案例中可以注意到,方案中并无多少利水中药,却取得了比西药呋塞米和螺内酯更加可观的利尿效果,其原因就是中药方案是针对肝内微循环的治疗,是对因治疗,而一般的利尿药只是对症治疗,肝内微循环没有解决,门脉高压就持续存在,就会持续有大量腹水。中药能够解决肝内微循环的障碍,门脉高压减轻,腹水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本案例虽然可以称得上奇效,事后回忆还是令人直冒冷汗的,患者的自煎汤药,一定要交代清楚,要求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操作。
贾某某,女,57岁,辽宁沈阳人。2024年8月28日初诊。病史:患者10多年前出现食道烧灼感、反酸,曾诊断为“胃食管反流”,多年来虽然寻访多名中西医师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1个月前症状加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镜报告(2024-07-25)示:Barrett食管(巴雷特食管),浅表性胃炎,多发胃息肉钳除。经同事介绍来我处就诊,了解到患者平时喜欢吃甜食,晚餐进食主食量较多,有吃夜宵的习惯。刻诊:食道烧灼感、反酸,卧位时加重,夜间加重,饮食睡眠正常,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诊断:胃食管反流、巴雷特食管、浅表性胃炎。处方:清郁二陈汤、旋覆代赭汤、左金丸合方加减。法半夏9g,苍术15g,川芎15g,香附20g,栀子10g,旋覆花30g,赭石20g,黄连5g,吴茱萸5g,百合30g,乌药20g,柴胡20g,竹茹60g,海螵蛸30g,浙贝母20g,甘草10g,瓦楞子50g,蒲公英50g,败酱草30g,厚朴10g。7剂,水煎服,日二次。另嘱患者忌口甜食,控制晚餐淀粉食物摄入量,禁吃夜宵。2024年9月4日二诊,反馈如下:食道烧灼感、反酸明显减轻,卧位时加重,有时夜间加重,饮食睡眠正常,二便自调。舌淡红,舌苔白,脉弦细。前方香附加至30g,浙贝加至30g,竹茹加至90g。7剂,水煎服,日二次。饮食忌口同前。2024年9月11日三诊,反馈如下:食道烧灼感、反酸明显好转,卧位时症状及夜间症状明显改善,饮食睡眠正常,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舌苔白,脉细。患者反馈,服用中药这两周在患病10多年来病情改善最明显,患者对疗效非常满意,要求按原方再服14剂巩固疗效。付东升按:Barrett食管又称为巴雷特食管,是由于反复的胃酸刺激以及胃食管反流,导致食管下端粘膜的炎症,较长时间的病情发展食管鳞状上皮被变异的柱状上皮所替代,多数的患者会出现反酸、食道烧灼感、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巴雷特食管肠化型进展为食管腺癌的风险很高。这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癌前病变,须积极治疗以防止恶变。该患者患者平时喜欢吃甜食,晚餐进食主食量较多,并有吃夜宵的习惯,这也是胃食管反流发展为巴雷特食管的重要原因,甜食和高淀粉食物有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酸的作用,同时吃夜宵后胃内容物不会立即排空,卧位时及睡眠时胃食管反流加重,反复刺激食管下部,促进了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的变异,最终导致巴雷特食管的发生。患者多年的治疗,医生往往只注重抑制胃酸,中和胃酸,忽视了饮食习惯的调整,结果就是病情不断地复发,最终由胃食管反流发展为巴雷特食管。初诊时我就要求患者忌口甜食,控制晚餐淀粉食物摄入量,禁吃夜宵,最初患者并不是很在意饮食禁忌问题,而且常年形成的饮食习惯也不是一下就能改过来的,经过我强调后患者才初步执行起来,并且开始时忌口并不严格,在发现反酸确实有减轻,才做了严格的执行。对于胃食管疾病的病人,每个人我都要了解其饮食习惯,对于错误的饮食习惯,要嘱其及时调整。如果仅仅关注药物治疗,却没有改正不良饮食习惯,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清郁二陈汤是笔者家传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专方,出自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吞酸》:“吞酸水刺心也……是饮食入胃,气虚不能运化,郁积已久,湿中生热,湿热相蒸,故作酸也。……若是吞酸吐酸、嘈杂心烦,久而不治成膈噎翻胃症也。吞酸者,湿热在胃口,上为酸也。清郁二陈汤,治酸水刺心及吞酸嘈杂。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川芎,香附,神曲,枳实,黄连,栀子,白芍,甘草。”其“酸水刺心,吞酸嘈杂”,是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状,“久而不治成膈噎翻胃症”则提示吞酸可发展为膈噎,也就是胃食管反流久病可能发展为食管癌,与现代医学观点一致,因此清郁二陈汤可以做为胃食管反流以及巴雷特食管的专方使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凡与“火”、“热”有关的上冲呕吐酸水等,泻火降逆是必用之法,故擅长降逆清胃火之旋覆代赭汤、左金丸为必用方。旋覆代赭汤对于胃气上逆病证均有明显疗效,如胃食管反流、胆汁反流性胃炎、呃逆等疾病都可以选用。左金丸可抑制胃液、胃酸、胃泌素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与其总生物碱的生物效应有关。方中柴胡、竹茹、百合、乌药,调节植物神经、脑肠肽的分泌,调节胃酸分泌水平;海螵蛸、浙贝母、瓦楞子,可以制酸,保护胃、食管粘膜;蒲公英、败酱草清胃火,抑制胃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诸药合用,在多个层次,多个节点上对胃食管反流及巴雷特食管的病因病机进行整体调理,效果非常显著。
在此分享一个家传用药经验:治疗失眠、抑郁、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竹茹剂量可用至60~90g,甚至可以用到120g,经多年临床观察效果很好,而且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神经症,痰火和心肝阴虚火旺、心脾两虚是常见病机,常用方剂有归脾汤、温胆汤、交泰丸、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等。比较常用的清心火、痰火的药有生地黄、黄连,效果较明显,但是如果剂量较大多有副作用,生地黄易致腹泻,黄连苦寒容易伤胃气。但是竹茹就有明显不同,可以加大剂量到60~90g,甚至可以用到120g,效果很明显,几乎没有不良反应。病案刘某某,男,19岁,辽宁沈阳人,2024年9月6日初诊。患者主诉为失眠4年,加重5天。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抗压能力较弱,常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多年的顽固性失眠,近期因学习压力导致失眠加重。刻诊:入睡困难,易醒,醒后不易入睡,梦多,大便不成形,舌苔白腻,左寸脉弦细。处方:温胆汤、菖蒲郁金汤加减。竹茹120g,清半夏9g,化橘红15g,茯苓30g,石菖蒲20g,郁金30g,远志15g,生牡蛎30g,珍珠母50g,丹参30g,首乌藤50g,百合30g,五味子10g,浮小麦120g,合欢皮30g,合欢花15g。7剂,水煎服,日二次。2024年9月13日二诊:入睡明显改善,仍易醒,醒后入睡较快,梦不多,大便不成形,舌苔白腻,左寸脉缓。主要症状已明显改善,大便不成形舌苔白腻提示患者仍有脾虚湿盛证候,原方茯苓加至50g,以增强健脾祛湿之力。7剂,水煎服,日二次。付东升按:本病患者为多年顽固性失眠,因学习压力导致失眠加重,因此一般的养心安神方案是难以奏效的,故本方以竹茹120g为君药,以增强清胆化痰之力。温胆汤原方以半夏为君,但因半夏有毒性,药典对其剂量限制为9g以内,这个剂量对失眠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故以大剂量竹茹代替半夏成为君药,以治疗顽固性的失眠,从患者二诊的反馈来看,效果非常明显,仅仅一周失眠就得到了明显改善。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本草述》:除胃烦不眠。《药品化义》:专清热痰,为宁神开郁佳品。……惊悸怔忡,心烦躁乱,睡卧不宁,此皆胆胃热痰之症,悉能奏效。《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中,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个,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东汉一升为200ml,竹茹剪短压实后,一升竹茹约30g,二升就差不多是60g。再看另一种来自竹子的药——竹沥。《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多个使用大剂量竹沥的方剂,如竹沥汤:竹沥五升,甘草一两,秦艽一两,葛根一两,黄芩一两,麻黄一两,防已一两,细辛一两,桂心一两,干姜一两,防风一两半,升麻一两半,茯苓二两,附子二枚,杏仁五十枚。主治两脚痹弱,或转筋皮肉不仁,腹胀起如肿,按之不陷,心中恶,不欲食或患冷。该疾病目前看是一种病毒脑炎的后遗症。《备急千金要方》为唐代孙思邈所著,但书中方剂主要来自汉代、两晋、南北朝,度量衡与张仲景时期差不多。五升竹沥就是1000ml。竹沥来自青竹茹烘烤之后流出的液体,有清心开窍的功能,擅长治疗神经系统急症,但是有明显缺点,就是伤脾胃阳气。从成分上来看,竹沥与竹茹都是来自竹体的内部,竹茹是自然干燥的竹子,竹沥来自新鲜竹子。新鲜竹子与干燥竹子在重量上的比例大约是2:1,干燥后损失的重量主要是水分。干燥后的竹茹含有与竹沥类似的成分,但是寒性大减,不再伤脾胃,还可以治疗胆胃之火,还保有一定的开窍作用。按比例计算,1000ml竹沥可以用来抢救颅脑疾病,干燥的竹茹按2:1剂量上限可以到500g。竹茹用60~90g,安全性是有保证的,实际上我经常用到120g也没有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且效果非常好。我曾经用过天竺黄,但是目前天然的天竺黄很少,而且价格昂贵,一般都是人工天竺黄,还不如使用天然的大剂量竹茹。使用大剂量竹茹与大剂量生地黄的效果据我观察是差不多的,但竹茹加量几乎无不良反应,生地黄就很容易造成腹泻,出现腻苔。本案例的患者素有脾虚湿盛,苔白腻,大便不成形,就不适合使用生地黄,故选择大剂量竹茹就成为非常适合的方案。竹茹的煎煮问题:竹茹体积大,蓬松,建议患者自己煎煮时用剪刀剪成小段,否则容器放不下,但是竹茹比较容易煎煮,不需要久煎。
晚期肿瘤多有患者消瘦、乏力、厌食、恶心、大小便不畅、胸腹水等恶液质症状,存在多脏器衰竭,病变部位累及全身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其病机的复杂程度用脏腑辨证往往不能准确概括,因此需要更高维度的辨证体系。受《黄帝内经》启示,笔者提出升降出入辨证以概括肿瘤晚期的恶液质证候:《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神机指的是生物体内的生生不息之机,出入指的是生物体内部和外部的能量交换和物质代谢;气立指生物体依赖气化的作用而存在,即因气而立。如果生命的升降出入功能停止,人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停止导致病人死亡。《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凡属须治标者,均为危重证候,晚期肿瘤病人如果出现腹部胀满的症状和大小便不利的症状,就要先“治其标”,以挽救其生命。结合肿瘤晚期病人的特点,笔者对《黄帝内经》经文发挥如下:饮食难入者,治其标。久患肿瘤的病人,出现食欲严重下降,是胃气将绝的危重证候,必须保证饮食正常,生命支持要贯穿肿瘤治疗始终。医案患者:于某某,男,59岁,2023年6月15日初诊。病史:患者2个月前于沈阳市某三甲医院诊断为肝占位病变,骨转移,全身黄染,不能进行手术及化疗,尝试使用靶向治疗方案未见明显效果。刻诊: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乏力气短,食欲差,恶心,腹膨胀,大便不畅,小便短少,睡眠差;超声检查显示中等量腹水;舌紫暗,苔黄厚腻,脉沉。处方:家传抗癌方化裁。1.黄芪90g薏苡仁90g仙鹤草90g白英30g龙葵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藤梨根30g蜈蚣2条石见穿30g莪术20g三棱15g鸡内金30g焦三仙各30g厚朴30g草果15g茵陈50g车前子30g白茅根60g土茯苓50g 10剂,水煎服,日二次。2.转移因子胶囊,8粒,日3次口服; 复方斑蝥胶囊,2粒,日3次口服; 云南白药胶囊,2粒,日3次口服。2023年6月28日二诊,反馈如下:食欲增加,面色改善,体重增加,体能改善,小便量增多,腹胀明显改善,提示腹水减轻;舌淡、苔腻、脉沉。处方:1.在前方基础上,藤梨根加至50g,加土鳖虫10g。 14剂,水煎服,日二次。2.转移因子胶囊,8粒,日3次口服; 复方斑蝥胶囊,2粒,日3次口服; 云南白药胶囊,2粒,日3次口服。2023年7月12日三诊,反馈如下:食欲好,面色红润,体重增加,体能明显改善,可以外出散步1~2千米,无腹胀,超声提示腹水已消。处方:1.在前方基础上加瓦楞子30g。 14剂,水煎服,日二次。2.转移因子胶囊,8粒,日3次口服; 复方斑蝥胶囊,2粒,日3次口服。 患者目前状态良好,已脱离危险,与初诊时判若两人,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很有信心,目前仍在继续治疗中。按语患者初诊时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均非常差,呈明显恶液质,在其首诊医院已告知为终末期肝癌,生存时间约在3个月左右。因我单位同事推荐来我处就诊,患者对中医治疗仅仅抱试试看态度,家属也非常焦虑,为尽快扭转患者的衰竭状态,遂决定重拳出击,采用大剂量方案扭转危局。 初诊的中药处方以笔者家传抗癌方化裁:1.大剂量黄芪升提中气,托毒抗癌,振奋患者免疫力;2.薏苡仁健脾除湿,其含有的酯类成分有抗癌功效;3.仙鹤草,又名脱力草,对乏力,体能弱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现代研究仙鹤草有非常强的抗肿瘤作用;4.白英、龙葵、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功效清热解毒、抗肿瘤,其中龙葵、白花蛇舌草还兼有利尿作用,以治疗肝癌的腹水症状;5.莪术、三棱、石见穿,活血化瘀,抗肿瘤,是肝脏肿瘤必用之品;6.蜈蚣,以毒攻毒,有很好的抗肿瘤功效;7.鸡内金、焦三仙、厚朴、草果,开胃进食,行气通便,以恢复脾胃升降出入功能;8.茵陈、车前子、白茅根、土茯苓,利尿消腹水,茵陈兼退黄疸。 配合使用的成药方案,转移因子的剂量为说明书剂量的4倍,是笔者10多年来通过大量肿瘤病人总结的一个重要经验。转移因子是猪或牛的脾脏提取物,主要成分是肽类物质,有调节免疫力的作用,本病案患者使用的转移因子胶囊,每粒含多肽3mg,说明书最大剂量每次2粒,每日3次,可用作肿瘤辅助治疗,但是笔者按照此剂量治疗恶性肿瘤,均未见明显疗效,一度对其抗肿瘤的作用有所怀疑。后因某位患者误服了每日量24粒胶囊,相当于说明书剂量的4倍,并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却观察到肿瘤疾病状态的明显改善,为此我专门查阅资料,均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的报道。后征得多名晚期肿瘤患者同意后推广观察,发现可显著提升抗肿瘤的作用,能很快提升免疫力水平,由此大剂量转移因子成为笔者治疗恶性肿瘤的必用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转移因子是一种西药,其安全性与中药很相似了。复方斑蝥胶囊是1970年代全国肿瘤治疗大协作的重要成果,效果显著。斑蝥本身有剧毒,如果使用不慎,容易出现中毒,使用中成药复方斑蝥胶囊有利于掌握剂量,避免出现中毒。云南白药胶囊有临床报道有良好的抗肿瘤功效。由于肝脏肿瘤影可能响到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出血倾向,云南白药可以预防出血,并且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对肿瘤骨转移有一定治疗作用。 患者二诊后体能,食欲,大小便,腹水均有明显改善,提示患者的升降出入失常已有缓解,正气来复,加土鳖虫增强抗肿瘤功效。到三诊时患者恶液质状态已经解除,脱离了危险,前后只有一个月左右就有显著疗效。小结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医药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方案,深入挖掘经典理论,以升降出入辨证这种更高的维度概括晚期肿瘤的病因病机,可以获得显著疗效。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因此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睡眠是身体自我的修复的重要时间,良好的睡眠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相反糟糕的睡眠将导致身体损伤的修复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各种疾病。一、不同年龄段的人睡眠时间有着明显的差异:1.新生儿每天睡眠约16个小时。2.成年人每天平均睡眠约7-8个小时。3.老人年每天平均睡眠约6小时二、好的睡眠质量的标准:1.入睡快,在10分钟左右入睡。2.睡眠深,不易醒。3.夜梦少,梦境很快忘记。4.总睡眠时间应达到年龄段的平均水平。5.白天头脑清晰,工作效率高,不困倦。三、失眠症的常见表现:1.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2.夜间觉醒次数2次以上。3.睡眠浅,多梦。4.总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5.晨起倦怠、乏力、精神不振。四、常见失眠的原因:1.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喝茶。因为咖啡因和尼古丁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2.某些疾病的症状影响睡眠:如疼痛、心悸、喘促。3.睡眠环境改变导致身体不能适应。4.抑郁症、精神分裂症。5.中枢神经兴奋药。五、常见治疗失眠的方法:1.西药镇静催眠剂,此类药存在严重弊端:A多数镇静催眠剂有严重副作用,如头晕、头痛、出虚汗等症状。B易出现药物依赖,停药后往往出现失眠反弹,严重的患者整夜会睡不着。抑郁症患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C镇静催眠药有2/3都是由非精神科医师开出。2.中医中药,有着明显的优势:A个体化治疗方案:辨证论治,一人一病一方。B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C疗效稳定:停药不反弹D毒副作用小:不产生依赖性,可长期服用,而且可以随时停用。3.非药物疗法,应引起足够重视:A.心理调节:有较大心理压力时可以积极主动调整心态,摆脱情绪的应激状态。B食疗:宜进食牛奶,香蕉等食物,不宜饮用咖啡,茶叶等兴奋性饮品。C音乐疗法:可以听轻音乐,如班得瑞轻音乐,有助于睡眠。D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使身体略感疲惫,入睡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