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开学恐惧,真有恐惧怎么办?请观看视频文件http://url.cn/NjBDrR
请观看本人接受采访的视频,播出频道:CCTV-13,请直接点击以下链接:http://news.cntv.cn/2014/08/31/VIDE1409451781248408.shtml
对学生来说,考试是一种竞争,不仅是学业的竞争,而且还是心理素质的竞争。考试作为一种生活事件已经或正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激烈的考试竞争压力下,各种各样的考试心理问题便应运而生。考试焦虑是学生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它作为一种消极情绪,不但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考试焦虑是各种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既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又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的影响。一般按焦虑出现的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即考前阶段、考试过程阶段、等待考试结果阶段和公布结果阶段,其表现各不相同。典型的问题性考试焦虑者表现为: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对进入考场信心不足、心慌,考试时出现遗忘(平时最熟悉的东西记不起来)及责怪自己,有时头脑一片空白;考试结束后情绪懊恼或沮丧等。本项目采用多因素、多角度的全程干预措施,采用认知治疗、表象训练、催眠治疗、生物反馈训练及家长认知矫正等多项心理治疗技术,治疗方式采取个体治疗、团体治疗等多种方式,根据考生个体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达到综合干预的目的。此外,为方便广大考生,治疗时间均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以免影响正常学习。此项目由本人全程负责及指导。报名方式:周二下午(儿童青少年专病门诊)、周六上午(三楼心理咨询门诊)
最近在儿童假日心理门诊咨询时,连续碰到两位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让我觉得有必要说说这其中的心理学原理。先看第一个案例:小康,男,六岁,是由奶奶和妈妈带来咨询的,原因是平日好动,小动作多,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妈妈说:“我和他爸都不是爱动的人,这孩子不知道像谁!”案例二:小美,女,十三岁,是由妈妈带来咨询的,原因是总爱上穿衣打扮的网站,以致影响学习。妈妈说:“我从不化妆打扮,不知这孩子是从哪儿学来的!”下面看看咨询后的结果:案例一,小康奶奶在医生反复询问下才想起说:“他爸爸小时候有一断时间也好动,后来慢慢大就好了,但动得没他厉害。”案例二:小美在与心理医生单独谈时说:“妈妈是不化妆,但她每天搽脸都要抹好几遍,出门穿衣服也试来试去。”大家可以看出,小康和爸爸小时候很像,小美则是受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后天学习的。这也正符合了心理学原理,即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是机体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大部分身体特征取决于遗传,而遗传在心理发展中也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例如婴儿早期微笑和其他方面的社交行为被证明带有遗传性。小康正是遗传了父亲的部分性格特征。但这种先天的素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可发生某些改变。家庭、学校、社会,都是环境的一部分。家庭因素中家庭关系及父母教育方式尤为重要,家庭气氛轻松愉快、亲子关系融洽、父母对孩子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这都会促进孩子心理的良性发展。良好的校风、优秀的教师、和谐的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也起着积极的影响。反之,则容易促使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比如一个夫妻经常争吵的家庭或一个爱打孩子的爸爸都容易教出一个爱在学校打架的孩子。小美的妈妈恰恰忽略了孩子青春期的变化,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加之学校不良风气的影响,促使小美出现心理问题。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当你们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很有可能是孩子学习了你们的缺点,只要及时发现、正确引导,就可以避免问题的发生。当然想孩子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所以如果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就顺其自然,随它去吧!教育孩子,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小明,14岁,男,是一个重点学校的初二学生,成绩优秀,还是班干。平日个性认真仔细,胆小谨慎。母亲一直要求其成绩保持第一名,虽小明很努力,成绩却常在前五名徘徊。母亲因此更加严格要求。可最近半年,小明却常常在上学前反复上厕所,恶心,不愿吃早餐。并逐渐发展到上学前常有身体不适,并因此而不愿上学,成绩也不断下降。最后即使无身体不适也不愿上学,并明确告诉家人不愿去学校,若家人强制其上学,则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无逃学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常出现在星期一。在多家医院内科就诊,也未查出病因。最终来我院心理门诊。经过与孩子的交谈,医生判定为“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是儿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怖,强烈地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目前在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的居位日趋上升。病因多与个性心理素质差、亲子关系不良、学习有困难、在学校遭遇精神刺激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去学校产生严重困难、有躯体化症状、为了去学校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等。这些孩子病前往往是优秀学生,学习好,品德佳。并常有神经症型的性格或对外界常感到恐惧、敏感、抑郁的人格特征。学校恐怖症易被误诊为逃学、装病等行为问题,而且在严加管教下病情加重甚至走上自杀道路,出现严重后果。此外,易被误诊为躯体疾患而去内科、儿科治疗而至久治不愈。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并且需要医师、家庭、学校三方面充分合作。若能及早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天底下最爱孩子的当然是父母,但有时父母不经意的行为也会导致孩子患上心理疾病,甚至久治不愈。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案例。明明今年七岁,半年前突然出现反复眨眼,尤其在其母批评时更为严重,与父亲一起时则略有好转。家人反复纠正仍无效果。带到医院治疗,考虑是抽动症,单纯给予明明心理指导效果不明显,后给予药物治疗也未完全好转。最后来到我院,医生详细询问后发现,其实明明的发病与父母关系恶化密切联系。这原本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半年前其父因生意不顺利常外出赌博、酗酒,有时甚至一周才回家一次,并因此夫妻经常争吵。而明明眨眼正是从此时开始。妈妈经常因爸爸烦恼,还时常为明明眨眼而大发脾气。医生根据明明的家庭情况,选择为其进行家庭治疗。经过一个时期的系统治疗,父母认识到他们的关系对孩子疾病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家庭不和,孩子眨眼的情况也随之好转。曾经有一句很极端的话“没有做错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其中也确有三分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之师,如何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角色,这要因人而异,但我想首先应该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在此我想引用美国学者尼赫茨对十万美国儿童调查的结果。孩子对父母的要求排在前十位的是:1. 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2. 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3. 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4. 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5. 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6. 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7.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8. 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9. 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10. 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做为父母虽然有很多我们都做不到,但只要时刻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并以此督促自己,我想您一定会成为优秀的父母。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很多父母都能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更是决定儿童性格甚至命运的重要因素。先让我们看一个普通的家庭。小伟是一个十岁的男孩。父亲是工程师,平日很少在家;母亲是会计,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她对小伟生活上的照顾几乎是无微不至,很少批评孩子。自小伟上小学后,由于其活泼、贪玩,成绩总在中游徘徊,远远低于父母的期望值,因此父亲变成了家中严厉的管教者。只要小伟在学习上有一点疏忽或犯一点错误,就免不了一顿打骂,母亲总是在事后安抚小伟,给他讲道理,让他今后不要再犯错。但小伟并未如他们所愿发展,成绩依然平平,犯错越来越多,甚至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为什么父亲的严教没有效果,而慈母的引导也未奏效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父母的教养方式可分为四种,即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小伟的父亲是一个专制型的父亲,他认为小伟应该无条件接受父母所制定的规则和标准,常爱使用惩罚的、专断的和强硬的纪律措施,很少进行言语讨论。母亲则是溺爱型的母亲,生活上百依百顺,很少对小伟的行为做出要求,在纪律问题上以一种接受、和蔼甚至有些顺从的方式对待小伟,只有父亲严厉批评时,母亲才进行一定的管教。他们都没有和小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最有利于儿童成长呢?权威型父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他们对儿童温暖而严厉。具体来说就是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能严格执行,同时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需要和能力相一致。他们既高度重视儿童自主性的发展与自我管理,鼓励亲子间的双向交流,能听取与接受儿童的意见,同时又承担管教儿童的根本责任。在有关纪律的问题上常与儿童进行讨论并详细做出解释。对于小伟的父母问题出在哪儿呢?首先父母的教育应该从小开始,而不是像父亲,等到问题出现了,才参与到家庭教育中。而且父亲的管教要持之以恒,不要等问题解决了,又开始对小伟不闻不问。其次对于小伟的学习问题应该先和小伟讨论,为什么学习上不去,如果努力了,成绩可以达到什么状态……,也就是根据小伟的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目标。再次对于父亲的打骂问题,从家长角度说,不打骂孩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打骂之后该怎么办?对于小伟来说,父亲打过后,应由父亲和小伟谈话,说明打骂的原因,听听小伟的解释,最好父亲能对打孩子的行为道歉,因为这毕竟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否则孩子可能会认为这是对的,并模仿这种行为,小伟在学校打架也有父亲的一部分责任。最后就是对于这位善良而辛劳的母亲的建议,对小伟从小就要给予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要培养他的自主能力,不要等到打过后才去引导孩子,平时也要多做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需要提一下,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一定要一致,不要因为对方哪一点做的不对而相互指责,尤其在孩子面前指责,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当发现问题时,应该相互讨论,在平时教育孩子时相互弥补,这样我觉得就是非常不容易了。也许您看了会觉得做父母很辛苦,是的,想做不犯错的父母是很困难,这也不可能。但是只要您能记住这些内容,在平日教育孩子时能注意到一点或两点,那您一定能看到孩子的改变,也就是对您辛苦付出的回报。
青春期是一个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 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发展阶段像青春期那样让父母感到困惑和惊愕。青少年实际上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正在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看起来像大人,玩起来像孩子。他们的思维特征包括:自我意识高涨、充满幻想、寻求独立、充满哲学思想和理论、对性感兴趣、对同伴的认同等,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行为冲动等,有时可能会社交退缩。如此复杂的阶段,该如何教育呢?首先要注意教育方式的调整,对青少年决不是“养育与管教”,而是“教养”。对事情的是非,已不是由父母单向决定且灌输,而是经过说明、解释,让青少年自己去体会、选择的阶段。也不是一味的保护、管理的时候,而是让青少年自己去尝试、体验、学习的时候。是宁可犯一点错、吃一点亏,学习宝贵经验,也不需由别人提示、带路、灌输的时期。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应付,建立自信心。其次要给予适当的性教育。主要是帮助青少年体会男孩与女孩性格有何不同,心理和身体发育会有何差异,以便学习如何与异性朋友、同学相处。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让他们了解手淫的现象,让他们知道这是寻常而非毛病或犯罪行为,此阶段是宜适当节制或避免的习惯。如何适当避免过分性刺激,且适当保持性兴趣,是青少年们需学习的课题。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同性父母的教养,因为青少年更容易和同性父母沟通、交流、商讨私人心事。譬如男孩会跟父亲谈自己的心身发育,声音变调要不要紧,如何使用刮胡刀等等。女孩也会问母亲恋爱是什么滋味等。而父母此时一定要耐心。儿女在成长,父母自己的心理、见解和教育方式也要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
每年高考前咨询,总能遇到很多考生询问失眠问题,有的考生是有严重失眠,如入睡困难、睡眠表浅、多梦、睡眠醒转增多、早醒等,且持续时间较长;但大部分考生是担心会失眠,而目前没有失眠现象或仅是偶有失眠。首先我想谈谈高考前为何会失眠?高考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尤其在父母眼中更是孩子前途的风向标,因此高考前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当一个普通人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一般都会出现情绪紧张,甚至伴有焦虑、抑郁情绪,而导致失眠。所以出现的失眠或担心失眠,为压力过大所导致的应激反应,且和父母或社会环境过分关注考生睡眠问题有关。另外有的考生临睡前刻意服用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以增加学习时间,但可能恰恰因此导致失眠,增加其焦虑情绪,使失眠加重。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如何应对呢?1、纠正认知。一是对考试本身的认知。考试是决定终生前途的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如果以“考不上一本,我一辈子就完了”等信念为唯一想法,焦虑等不良情绪必然会加重,失眠则明显。二是对考生本人的认知。部分考生尤其是成绩优秀的考生,往往在高考前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如总是怀疑“我是不是所有知识点都看到了”、“我能不能保持一模、二模的水平”,担心多了,必然会失眠。三是对高考前睡眠问题的认知。一般高考前睡眠时间比平常略短,偶有失眠,可能有时会感觉睡眠质量差,这都是正常情况,但许多考生却会因睡眠问题本身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考生要纠正以上三方面的不良认知。也就是客观评价高考对人生前途的影响;认真梳理自己的复习情况,保持自信;切勿放大睡眠问题对备考的影响。方可缓解不良情绪,改善睡眠。2、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有规律的入睡时间;保持卧室的光线黑暗、温度适宜和安静;要形成一种上床前半小时“做准备活动”的习惯,切不可看累了就趴在桌子或躺在椅子上睡着,醒了再接着看,循环往复;早晨要在固定的时间起床(这一点非常重要); 白天有规律的锻炼也有助于睡眠,但不要在午饭后运动。另外,还要避免在傍晚后剧烈的情绪性活动;可在上床前尝试吃一点东西(如热牛奶),下午以后不要喝咖啡;如果上床30分钟后仍未入睡,可起身读一会儿课外书或看一会儿电视,在又有睡意时再重新躺下,但仍要在早晨坚持按时起床,即使有可能在几天内需要补充睡眠,但仍要坚持如此。3、心理治疗。如尝试放松技术的训练。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疗法。具体步骤为首先以舒服的姿势睡好或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然后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呼出来;之后依次收缩并放松肩背部、双上肢、手部、腹部、双腿、脚部。如果已掌握此方法,可在放松状态下想象焦虑情景(如在考场上),若产生紧张立刻进行放松训练,就这样交替紧张和放松,也可逐步去除焦虑情绪,缓解失眠。如果采用此训练效果不明显,可求助于心理医生给予系统的支持性心理治疗或行为治疗等。4、药物治疗。若为严重失眠,则需至专科医生处就诊,通过药物来解除紧张情绪,延长生理睡眠时间。目前有多种既可缓解症状,又不影响学习的药物,因此若确需用药,亦不要担心。但切不可滥用安定类药物,高考前慎用此类药品,且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谈了这么多方法,总之一句:高考前失眠是可以解决的。所以莘莘学子们,放心备考吧,不要让失眠成为你额外压力!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