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发布了《总局关于修订茵栀黄注射液说明书的公告(2016年第140号)》,在附件文档中,修订了茵栀黄注射液说明书修订要求,在禁忌项目中添加说明“新生儿、婴幼儿禁用,孕妇禁用”,并要求在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和注意事项,那么,是否我们就真的谈“黄”色变呢,“茵栀黄”就真的无法应用于新生儿黄疸了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茵栀黄”? 茵栀黄制剂是传统的退黄利胆药物之一,纯中药制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黄芩苷通泄胃肠郁热,能使奥狄氏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增加胆汁流量,同时还有抗氧化作用;栀子素能清湿热,有利胆以及促进胆汁分泌作用;茵陈有防细胞变性坏死及明显利胆作用。市面上的茵栀黄主要有注射液、口服液、颗粒等类型。2008年就通报过茵栀黄注射液,因静脉输注导致4名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名出生9天的新生儿死亡,药监总局才发布禁用公告。这次食药监总局明确表明新生儿、婴幼儿禁用的是注射液,而不是口服液,中药注射液是指从药材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人体内的制剂,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可能跟制剂不纯、提炼技术不过关以及输注给药方式有关。口服液则是将汤剂进一步精制、浓缩、灌封、灭菌而得到的,作为国家妇儿用药直接挂网目录品种的茵栀黄口服液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目前仍在临床上予以使用,口服液就是否有效安全? 现在,指南推荐的黄疸使用药物只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和白蛋白,因是血液制品,所以有着严格的指针,而我们常用的“茵栀黄”却不在推荐之列,这是因为其药理作用在使用后会出现大便增多、腹泻等情况,许多医生对没有达到住院标准的但胆红素偏高达的新生儿,门诊都会开这类药物辅助治疗,但由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不健全,家属在家中服药无法进行有效地自我识别和判断,经常导致宝宝服用茵栀黄后出现腹泻而脱水或者尿布性皮炎的发生,所以,我们宝妈在口服茵栀黄时,需要联合肠道菌群药物制剂使用,并注意观察大便次数,若一天大便超过5次,便中有血丝,宝宝尿量减少,则需要停止服用,及时来医院就诊。既然口服茵栀黄不推荐,那宝宝出现黄疸,我们应该怎么办?什么样的宝宝容易出现黄疸,需要我们进行早期干预呢? 如果妈妈是O型血或者Rh阴性血,第一胎曾出现过黄疸,家族中有蚕豆病史或其他遗传病史,妈妈产前有过发热或者宝宝早产出生,那么,在宝宝生后就密切监测皮肤黄疸水平,及时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听取专业意见,而不应迷信百度,错过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期而导致严重后遗症的发生,妈妈们要切记,黄疸可防可治,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的将黄疸水平降下来! 我们建议妈妈在宝宝出现黄疸后,应该多进行母乳喂养。因为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3-5d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其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而且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 12%,所以我们早期出现的黄疸有可能与本身母乳喂养不足有关,因此我们要确保新生儿摄入足量母乳,必要时补充配方乳,多吃多拉,黄疸消退得也就快了。民间流传甚广的晒太阳,多喝葡萄糖水目前已并不推荐,太阳的直射在没有防护的措施下,容易导致新生儿眼睛和皮肤发生损害,而葡萄糖水的作用与母乳一致,也是为了加快体内代谢的过程,促进大便排出,从而达到降低黄疸的作用,所以最好的预防黄疸的措施就是增加我们的喂养次数。在此期间,我们应当严密的监测皮肤黄疸水平,如果黄疸持续升高,达到需要进行医疗干预的时候,就应该听从医生建议,及时光疗而避免后面更严重需要新生儿换血术的发生,面对“小黄人”,我们应防治于未然!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胆红素脑病对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的永久性伤害。网络上很多信息都是以偏概全,家长别盲目相信,也不必恐慌,茵栀黄口服液目前仍是临床辅助用药,使用仍有争议,家长在选择时需严格按照医嘱,密切监测,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本文系张榕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母乳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最理想的食物。 因为: 1、母乳能够改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生理状况、营养状况以及临床表现,降低日后肥胖的风险。 2、母乳喂养对肠道菌群的健康生长也是有利的,有研究表示母乳喂养至少 9个月可以普遍增加胃肠道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母乳中含有的人乳低聚糖(HMO)对于防止病原菌的肠道侵入,避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有重要意义。 3、母乳喂养可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但母乳喂养也是生后巨细胞病毒(CMV) 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因为:CMV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部分的育龄女性呈 CMV 隐形感染状态,若孕妇携带 CMV,在妊娠晚期受激素的影响,出现病毒的再活化,病毒分泌入乳汁,故母乳喂养是生后 CMV 感染的常见途径。 目前对CMV感染的母亲,尤其是母乳CMV-DNA阳性的母亲,如何进行喂养,有以下的意见: 1、对于足月儿,推荐新鲜母乳常规喂养,因为即使是母乳获得性CMV 感染,对于足月儿来说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引起耳聋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机率很低。 2、对于胎龄大于32周和/或出生体重大于1500g的早产儿,仍推荐新鲜母乳常规喂养,这是鉴于母乳带来的好处远大于此类早产儿 CMV感染所致风险。 3、对于胎龄小于32周和/或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早产儿,推荐巴氏消毒后的母乳喂养,直至宝宝的纠正胎龄达到34周。在此要特别提出,不推荐此类宝宝用冻融的母乳进行喂养,因为常规冻融后的母乳营养成分丢失严重,但不能减少CMV的传播。
新生儿和小婴儿容易吐奶,这其实有解剖上的原因。新生儿的胃容量很小,只有30毫升,胃的位置很高位于腹腔上部,呈水平位,就像一个浅盘子,而且胃的上口(贲门较松),所以稍一用力、晃动,奶就从嘴角溢出,量较大时也可从鼻中溢出。引起婴儿呕吐的原因很多,绝大多数是因为喂养不当引起的。如:喂奶不定时、喂奶前后哭闹、吮奶过急过快、吃的太多、人工喂养奶汁过热或过凉、奶瓶的奶嘴孔眼过大、喂养时奶瓶未垂直于面部,导致吃奶时吸进大量空气、喂奶后未及时拍嗝等等。所以小儿吐奶先要从喂养方法上找原因,只要喂养得当呕吐的发生率就会明显下降。治疗方法主要是体位治疗:抱起喂奶、奶后拍嗝、抱半小时后才放下,如果仍有吐奶,可以取30度头高、左侧卧位。如果不是以上原因引起,就要想到是否有消化道异常,最常见的是小儿胃扭转,人的胃就像一个“囊袋”。胃扭转就是胃这个囊袋扭了个麻花。治疗方法很简单,就是喂奶时应采取立位喂(小儿头靠着母亲的上臂竖起来),这样就能扭转的胃逐渐恢复正常位置,呕吐症状也就会好了。还有一种是胃上口(医学叫贲门处)肌肉松弛。胃上口在未进食时一般是关闭的,当胃上口平滑肌松弛时,导致胃在蠕动时把吃进去的奶或食物从这里溢出来,引起呕吐,松弛的贲门会随着小儿月龄的增加逐渐恢复正常。 呕吐的小儿若呕吐物是黄色胆汁样和/或伴随有肚子痛(小儿哭闹)、精神不好、拒食、发烧,就要考虑小儿是否患有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胃幽门肥大等,应及时找医生就诊。本文系黄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是早产儿,特别是孕周小,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严重者可发生骨折。诊断较困难,有时在骨折后才能诊断,需补充维生素AD及钙剂等
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通常需要接种4针乙型肝炎疫苗。 HBsAg阴性孕妇的早产儿,如果生命体征稳定,出生体质量≥2000g时,即可按0、1、6个月3针方案接种,最好在l~2岁再加强1针;如果早产儿生命体征不稳定,应首先处理相关疾病,待稳定后再按上述方案接种。如果早产儿
1. 给宝宝穿3件衣服,背上不出汗为宜,内衣以薄的棉质为佳,舒适且易洗易干;2. 夜间睡觉一定脱棉衣、棉裤,可使用睡袋;3. 建议冬天适时穿棉背心、加抱裙(包及胸腹部和下肢)可减少穿棉衣棉裤,方便四肢运动和锻炼;4. 宝宝卧位时,应垫高头部、颈部、肩膀15~30度;不能让小孩在无栏杆的床或平面上而身旁无人照料;移动宝宝时要托起其头、颈部;5. 创造条件天天洗澡和抚触(需开空调+取暖炉或烤火灶),10:00-16:00为宜(气温相对较高);6. 勤剪指甲,宝宝的双手不能总是缩在袖筒里,要让其露出并多接触物件,手有点凉没有问题。俗话说“心灵手巧”,反之,手巧则心灵,锻炼双手可开发大脑;7. 帮助宝宝屈曲踝关节至<90度角、抚平手掌、按摩大拇指使其外展;8. 不是只是抱着宝宝或让宝宝躺在小车里推着外出散步,要让其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如躺在床上四肢自主划动,练习俯卧抬头、翻身、爬行等;9. 新生宝宝可视距离只有20cm,对红色、黄色、戴眼镜的男同志的脸最有兴趣,妈妈穿亮色的衣服、红色黄色气球等对宝宝视觉发育有益;10. 放一些音乐给小宝宝听,和宝宝在一起时要多同宝宝说话,用大人的口吻讲,告诉宝宝您正在干什么?周围有些什么?一定不能凶他、骂他!本文系高喜容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生儿因呼吸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和吸吮吞咽不协调,容易发生严重的呼吸问题如呼吸暂停、窒息,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因此家长们如能掌握以下家庭急救方法,可以为宝宝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若在家中宝宝发生呼吸暂停、窒息,请按以下步骤进行急救:第一步:将宝宝侧过身来,保持侧卧位(如正在喂食应立即停止喂食)。第二步:检查宝宝口腔,用手指包干净布或湿纸巾清除残留在口腔内的奶汁或异物。第三步:用空心掌快速、较用力地拍打宝宝背部3~5下,直至出现哭声。第四步:如果拍打后宝宝仍不出声、无呼吸或脸色青紫,必须大声呼叫其他人帮忙,并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开始进行人工呼吸。第五步:将宝宝仰卧,肩下放1.5~2cm高的垫子。第六步:用食指拇指捏住宝宝鼻子,均匀吸气后,张大口覆盖宝宝口鼻,平缓吹气,见到其胸廓有起伏即可放开口鼻。再吸气后吹气,如此反复,频率40次/分(如下图所示)。 口对口人工呼吸示意图经过以上急救措施,大多数宝宝可能出现哭声或面色逐渐转红润。宝宝发生以上意外情况经过上述初步处理后,家长一定要立即送其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救治。
母乳营养丰富且易消化吸收,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可提高宝宝抗病能力且喂哺方便卫生,是任何乳品所不能媲美的。但新生宝宝住院之后由于母婴分离,准妈妈们若不注意,很容易导致母乳涨退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宝宝住院之后,妈妈及时挤奶不但可以保证宝宝的口粮,且让母亲避免涨奶之苦。促进泌乳的方法1、乳房按摩(1)先用清洁毛巾热敷乳房5分钟;(2)用双手掌从乳房边缘向乳头中心按摩;(3)再将拇指和其余四指对开托起乳房轻轻抖动和拍打;(4)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分开放在乳晕处,向胸壁按压并挤压乳晕下的乳窦,以促使乳腺管通畅,利于乳汁排出,减轻胀痛再挤奶。2、刺激分泌如果产后8小时内宝宝不配合吸乳或者发生妈妈和宝宝分离的情况,妈妈应该用吸奶器每3小时吸一次,晚上也应该吸乳,以刺激乳房开始母乳分泌。3、挤奶方法(1)准备好已消毒的广口瓶或母乳保鲜袋(母婴店购买)。(2)洗手,用温热毛巾敷两侧乳房3~5分钟;(3)挤奶时,操作者拇指和食指分别放置乳晕两侧,沿着乳晕四周反复压 — 挤— 放,挤压乳晕的手指不应有滑动或按摩式动作,以免损伤乳房皮肤。(4)本操作不应引起疼痛,否则为方法不正确。挤奶时间为每次20~30分钟,将挤出的乳汁直接收集在广口瓶内或保鲜袋内。(5)挤奶后,在乳头上涂一层乳汁,待其自然干燥,以保护乳头。保存母乳法1、将挤出的母乳装至广口瓶内或母乳保鲜袋内,袋子不要重复使用,以免乳汁受到污染;一次一袋,不能几次混装,密封冷冻保存。储奶用具最好使用适宜冷冻的、密封良好的塑料制品,如母乳保鲜袋,其次为玻璃制品,不要用金属制品,母乳中的活性因子会附着在金属上,降低母乳的营养。2、母乳装好后,可将母乳保鲜袋放在独立的保鲜盒或密封袋内,并在容器外贴上挤奶的日期和时间,再放入冷冻柜,这样可避免受到其他食物影响,防止破坏乳汁的新鲜度。3、保证每3小时挤一次奶,可以有效防止奶胀和泌乳量的减少。4、装母乳的容器要留点空隙,不要装得太满,以防容器冷冻结冰而胀破。最好将母乳分成小份(60~120毫升)冷冻。方便根据宝宝的食量喂食,不会浪费。每次使用时按日期先后使用。5、冷冻保存:如果是经常开关门的冷冻室,保存期为3~4个月;如果是深度冷冻室,温度保持在0℃以下,并不经常开门,则保存期长达6个月以上。6、解冻:冷冻的母乳在解冻时,应该先将密封袋放置在冷藏室或室温中慢慢解冻退冰,解冻后轻轻摇晃,让乳汁及脂肪混合均匀,然后倒入奶瓶中,连瓶放在50℃以下的热水中温热即可。不能将母乳直接用火或者微波炉加热,这样会破坏母乳中的营养。温热过的母乳未喝完应及时倒掉,不能重新冷藏起来用于下一次喂哺。解冻后的母乳可放在冰箱中冷藏,应避免放在冰箱门上,以免冰箱门温度不稳定,导致乳汁变质。冷藏后的母乳应在24小时内吃掉,并且不能再次冷冻。
一、概述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是新生儿期常见的问题,其确切的病因、病理生理、治疗及预后仍有争议。红细胞增多症和高黏度是不同的概念,但常相伴存在。大部分学者认为静脉血的血细胞比容(Hct)≥0.65(65%),血黏度>18cps(切变率11.5sec-1)可诊断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其发病率为1.5%~5%。二、病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宫内红细胞生成过多(主动型)或胎儿输血(被动型)而使体内红细胞总量绝对增加所致,区别于由于血容量减少所致的血液浓缩,或血流不畅、红细胞淤滞所引起的Hct假性增高等情况。1、真性红细胞增多 原因包括胎盘输血如双胎输血、胎儿母体输血、围产期缺氧,宫内慢性缺氧如过期产儿、小于胎龄儿、妊娠毒血症,母亲患病如(先兆)子痫、糖尿病、吸烟、应用普萘洛尔、心脏病等,医源性如延迟结扎脐带、挤捏脐带、过量输血,环境因素如海拔地区(环境缺氧),染色体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等,代谢异常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2、脱水 可出现体重下降、尿量减少,如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8%~10%,应考虑脱水导致的继发性血液浓缩,通常发生于生后2~3天。三、临床表现 本病累可及各个器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部分患儿虽然有血细胞比容增加,但较少有严重的并发症。1、皮肤四肢 颜色发红,活动后更为明显,呈多血质貌,指趾端可有坏疽。2、呼吸系统 表现为气促、发绀、呼吸暂停、呼吸窘迫。3、循环系统 可引起心肌损害、心率加快、心脏扩大甚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持续肺动脉高压、出血、血栓形成等。4、消化系统 胃纳差、腹泻、呕吐、腹胀、肝大、黄疸、消化道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神经系统 淡漠、激惹、震颤、烦躁、肌张力低下、嗜睡、抽搐。6、泌尿系统 少尿、蛋白尿、血尿、肾功能衰竭、肾静脉血栓。7、血液系统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核红细胞增多症、肺出血、血小板减少症。8、代谢方面 低血糖症、低血钙症。四、检查 1、血常规 出生12小时后静脉血的红细胞比容(Hct)≥0.65(65%)。2、其他 根据伴有的器官受累情况,进行相关系统的检查如胸片、心电图、颅脑影像学、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五、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多能确诊。六、预防 做好孕期保健工作防止宫内缺氧防止高危妊娠、防治母亲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先兆子痫母亲妊娠期间不应吸烟、酗酒慎重用药。提高接生技术,防止脐带结扎延迟等。七、治疗 1、对症治疗 低血糖症与红细胞增多症关系密切,应测血糖,高胆红素血症者应进行光疗,其他包括保暖、吸氧、输液等处理。2、纠正脱水导致的血液浓缩 如果患儿存在脱水但无红细胞增多的症状和体征,可在6-8小时内纠正脱水,根据日龄及血清电解质情况决定补液的性质,每6小时重新测定一次Hct。3、部分换血疗法根据个体不同情况选择。(1)适应症 无症状者,静脉血的血细胞比容在 0.65~0.70,仅需密切观察;静脉血的血细胞比容在0.70~0.75,是否换血仍有争议;>0.75时,即使无症状,也应部分换血。(2)方法换血部位可选用脐血管或周围血管。优先使用生理盐水或5%白蛋白,不推荐使用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3)注意事项 避免低血容量,环境温暖,胃内抽吸排空,换血后禁食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血糖,准备好复苏设备,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八、预后 本病的预后报道各异。有症状患儿部分换血后虽近期有疗效显示临床症状改善、脑血流速度恢复正常,但对远期预后影响无显著性。对无症状患儿,预防性部分换血疗法对近远期预后均无肯定的效果。围产期因素对预后的影响较本病更为重要,特别是围产期慢性缺氧者对器官和组织的损害较本病更为严重而广泛。 审稿人: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黄瑞文主任医师
一 概述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指出生后4周内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是常见的危及新生儿生命的疾病,本病常为败血症的一部分或继发于败血症,一般新生儿败血症中25%会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儿的0.2‰~1‰,早产儿可高达3‰。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尤其早产儿),颅内压增高征出现较晚,又常缺乏脑膜刺激征,故早期诊断困难,故疑有化脓性脑膜炎时应及早检查脑脊液,早期诊断,及时彻底治疗,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二 病原菌 一般认为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与败血症一致,但并非完全如此,因有些脑膜炎可无败血症,而由病原菌直接侵入脑膜或仅只有短暂的菌血症。国外有B族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克雷伯杆菌、沙门菌、变性杆菌等,而国内的病原菌各地不同,有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变形杆菌等。三 感染途径1.出生前感染 极罕见。母患李斯特菌感染伴有菌血症时该菌可通过胎盘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化脓性脑膜炎偶可成为胎儿全身性感染的一部分。 2.出生时感染 患儿多有胎膜早破、产程延长、难产等生产史,病原菌可由母亲的直肠或阴道上行污染羊水或通过产道时胎儿吸入或吞入而发病。3.出生后感染 病原菌可由呼吸道、脐部、受损皮肤与黏膜、消化道、结合膜等侵入血液循环再到达脑膜。有中耳炎、感染性头颅血肿、颅骨裂、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皮肤窦道(少数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的新生儿,病原菌多由此直接侵入脑膜引起脑膜炎。四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包括精神、面色欠佳,反应低下,少哭少动,拒乳或吮乳减少,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黄疸、肝大、腹胀、休克等。2.特殊表现 呕吐、前囟隆起或饱满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出现较晚或不明显,颈项强直甚少见。(1)神志异常 烦躁、易激惹、惊跳、突然尖叫、嗜睡、、感觉过敏等。(2)眼部异常 两眼无神,双眼凝视、斜视、眼球上翻或向下呈落日状,眼球震颤,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大小不等。、(3)惊厥 眼睑抽动,面肌小抽动如吸吮状,也可阵发性青紫、呼吸暂停,一侧或局部肢体抽动。(4)颅内压增高 前囟紧张、饱满或隆起已是晚期表现,失水时前囟平也提示颅内压增高。四 检查 1.实验室检查(1)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严重病例白细胞降低到4×109/L以下,血小板计数减少。(2)细菌培养血培养和病灶分泌物的细菌培养,血培养阳性率可达45%~85%,尤其是早发型败血症和疾病早期未用过抗生素治疗者较高,尿培养和病灶分泌物的培养有时也可阳性。(3)脑脊液检查对疑有脑膜炎者,应立即做腰椎穿刺,用测压管测脑脊液压力,并留取脑脊液送检:压力常>3~200pxH2O,外观不清或浑浊,涂片可发现细菌。蛋白,足月儿>0.1~1.7g/L,早产儿>0.65~1.5g/L。白细胞数>10~30×106/L,分类以多核或单核细胞为主。葡萄糖降低、乳酸脱氢酶增高。培养阳性。2.其他辅助检查(1)颅骨透照、头颅B超和CT颅骨透照、头颅B超和CT的检查可以帮助诊断脑室炎、硬脑膜下积液脑脓肿、脑积水等。(2)放射性核素脑扫描对多发性脑脓肿有价值。(3)磁共振成像(MRI)对多房性及多发性小脓肿价值较大。五 诊断 根据患儿的病史及上述的检查可明确诊断。六 并发症 临床疗效不佳,或治疗过程中脑脊液检查好转而体温持续不退、临床症状不消失;病情好转后又出现高热、抽搐、呕吐,前囟饱满或隆起,应考虑发生并发症。1.硬脑膜下积液硬脑膜下腔液体超过2ml,且蛋白定量大于0.6g/L,红细胞<100×106/L,可确诊。2.脑室膜炎其发生率可达65%~90%,甚至100%,年龄愈小、化脑的诊断和治疗愈延误者,则发病率愈高。行侧脑室穿刺液检查提示异常。七 治疗 1.抗生素治疗 尽早、大剂量、足疗程,选择易进入脑脊液的杀菌剂。病原菌不明确时,可根据本地区的新近病原菌情况来选择抗生素,一旦病原菌明确则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2.并发症治疗(1)硬膜脑下积液少量积液无需处理。如积液量较大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应做硬脑膜下穿刺放出积液。有的患儿需反复多次穿刺,大多数患儿积液逐渐减少而治愈。个别迁延不愈者,需外科手术引流。(2)脑室膜炎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以缓解症状。同时,针对病原菌并结合用药安全性,酌情选择适宜抗生素脑室内注入,但疗效不确切,应尽量避免。3.对症和支持治疗(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定期观察患儿意识、瞳孔和呼吸节奏改变,并及时处理颅内高压。(2)及时控制惊厥发作,输注新鲜血浆、血或丙种球蛋白等。(3)监测并维持体内水、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对有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表现者,积极控制脑膜炎的同时,适当限制液体入量,对低钠血症症状严重者酌情补充钠盐。(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在危重症患儿的应用仍有争议。对于长期发热、脑脊液蛋白高、外观浑浊等情况时,可小剂量短期应用以缓解病情。九 预后 早期诊断、及时正确的治疗是成功的关键。如能及时诊断, 尽早得到正确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同样可以彻底治愈,对减少后遗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病死率近年来无明显下降,一般资料显示可达12%~30%,低体重儿和 早产儿可达50%~60%,幸存者可留有失听、失明、癫痫、脑积水、智力和(或)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十 预防 预防重在杜绝细菌入侵机体并向脑部蔓延,如防治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感染及时治疗鼻窦炎中耳炎和新生儿脐部感染等,如有局部感染应尽早治疗。注意消毒隔离。审稿人: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黄瑞文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