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纯的问题,它包含了下肢力线、后足力线、足底压力载荷分布、足弓情况、关节松弛、肌力平衡、遗传因素、运动量、年龄、职业习惯及穿鞋等因素,需要医生仔细检查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拇外翻的手术治疗方式总体分为传统大切口手术、传统小切口手术及关节镜下微创手术三类,基本原则大致相同,都是复位籽骨、纠正1-2跖间角和拇外翻角。近年来小切口拇外翻手术把“微创”二字祸害了,患者到医院咨询拇外翻微创手术,很多医生把微创拇外翻手术说的一无是处,比如“微创手术太坑了,并发症太多”,患者只好选择传统大切口手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关节镜下微创拇外翻手术和传统的小切口拇外翻手术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用下面的短文帮助广大患者了解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 区别。一、传统大切口手术传统大切口手术中有140余种术式,医生可以选择适合患者的术式为患者治疗,特点是切口大,骨量丢失较多,创伤大恢复慢,学习曲线较短,瘢痕不美观,有些需要用昂贵的钢板固定,花费大,适合对治疗要求不高的患者。二、传统小切口手术传统小切口手术只有一种术式,即用廉价的磨钻头在第一跖骨颈部闭合截骨并内移跖骨头,通过过度短缩第一跖骨的长度达到纠正1-2跖间角及拇外翻角的目的,术后通过紧密包扎绷带的方法稳定截骨部位。传统小切口手术在国外并非主流,在咱们国内却如火如荼。这项技术以北京某医院为源头,受到了地方医院特别是民营医院的追捧。这部分医生正是抓住了老百姓不想做手术、少花钱做手术的心理,宣扬“1cm切口”、“微创手术”、“随治随走(当天下地)”、“价格低廉(医保报销后自付3000元一只脚)”、“不用金属内固定”,吸引了一批患者接受此类小切口手术。由于每个患者的拇外翻都不尽相同,这种“一条小路走到黑”的单一治疗术式无法个体化针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同时,由于该术式自身的缺陷,过度短缩了第一跖骨,造成踇趾无力、负重不足、拇内翻、拇外翻复发以及转移性跖骨痛等严重并发症。这种传统小切口手术由于并发症发生率太高而被很多热衷于大切口手术的医生唾弃和鄙视,称之为“假微创”手术。每年都有很多小切口术后患者无奈寻求返修手术,有些返修的效果也难言满意。痛苦不堪,悔不当初,这应该不是这些患者追求“微创”的初衷吧!三、关节镜下微创拇外翻手术国家康复医院吴刚医生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微创足踝外科,在拇外翻手术治疗方面综合国外各个中心的精华技术,结合国家康复医院雄厚的生物力学基础条件(术前术后常规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及步态分析),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技术特点。术前医生结合精准的生物力学测试进行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手术是在G型臂下利用特殊的关节镜微创工具进行闭合截骨,行SCARF、LUDLOFF、REVERDIN、MITCHELL、KALISH、JUVARA、LAPIDUS、AKIN、CHEVRON等术式,基本原理与传统大切口手术相同,但切口长度仅为大切口手术的十分之一(0.5cm左右),辅以坚强的内固定,大大减小了手术创伤。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拇外翻的优势:1)术前常规进行完备的生物力学测试,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微创建立在精准的基础之上;2)骨愈合时间缩短一半,患者可以快速恢复;3)术后疼痛及肿胀不显著;4)术后早期可以在支具保护下行走,术后4-6周完全负重行走;5)不会遗留巨大疤痕影响美观;6)治疗效果确切,不用担心复发,患者满意率很高。那么应该如何区分“微创拇外翻手术”呢?真正的微创手术应该首先保证疗效好和安全性,患者满意率高,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通过微创技术减少手术的创伤。 现在业内的普遍认识是传统小切口手术并发症较高,患者满意率较低。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这种小切口“微创手术”意义何在?国外同行评价说这是一种假微创。 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拇外翻的目标是各个手术都漂亮,临床也确实做到了效果确切、患者满意率高。关节镜微创手术对医生的经验、技巧及硬件设施要求很高,特别是手术中需要用到专业关节镜设备以及刨刀、射频、低切迹螺钉等耗材。足拇外翻畸形也可能伴随着足其他部位的畸形,常常需要同时手术矫正,有时需要分期手术矫正,需要医生仔细检查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希望这篇科普文章可以帮助拇外翻患者解开疑惑,搞清楚关节镜微创手术和传统小切口拇外翻手术的本质区别,不是号称微创的拇外翻手术都是真正的微创;也请有些传统大切口手术的医生不要以偏概全,混淆视听,把关节镜微创拇外翻手术和传统小切口手术混为一谈,一概加以否定。
临床上经常遇到跖腱膜挛缩、掌腱膜挛缩的患者,一般保守治疗及肉毒注射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跖腱膜挛缩的患者做手术,在足底做3-5cm切口,很容易发生足底瘢痕或粘连复发挛缩而导致患者负重、行走疼痛。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微创足踝外科吴刚那我们应该怎么避免呢?我们可以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请大家看看如下图片就明白了
坐骨神经痛的概念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痛的病因病理坐骨神经由腰5~骶3神经根组成。按病损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前者多见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位于椎管内,病因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多见,其次有椎管内肿瘤、腰椎结核、腰骶神经根炎等。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变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经行程上,病因有骶骼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臀部外伤、梨状肌综合征、臀肌注射不当以及糖尿病等。坐骨神经痛的症状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一、根性坐骨神经痛起病随病因不同而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病员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髋、膝关屈曲,站立时着力于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健侧,坐位进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的受压。牵拉坐骨神经皆可诱发疼痛,或疼痛加剧,如Kernig征阳性(病员仰卧,先屈髋及膝成直角,再将小腿上抬。由于屈肌痉挛,因而伸膝受限而小于130度并有疼痛及阻力);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阳性(病员仰卧,下肢伸进、患肢上抬不到70度而引起腿部疼痛)。坐骨神经通路可有压痛,如腰旁点、臀点、国点、踝点及跖点等。患肢小腿外侧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觉减退。臀肌张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二、干性坐骨神经痛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异。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下,Lasegue征阳性而Kernig征多阴性,脊椎侧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坐骨神经痛的诊断和鉴别根据疼痛的部位及放射方向,加剧疼痛的因素,减痛姿势,牵引痛及压痛点等诊断不难但确定病因十分重要。一、腰椎间盘突出病员常有较长期的反复腰痛史,或重体力劳动史,常在一次腰部损伤或弯腰劳动后急性发病。除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和体征外,并有腰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和生量前屈度消失,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椎间隙可有明显压痛和放射痛。X线摄片可有受累椎间隙变窄,CT检查可确诊。二、马尾肿瘤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病初常为单侧根性坐骨神经痛,逐渐发展为双侧。夜间疼痛明显加剧,病程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及鞍区感觉减退。腰椎穿刺有蛛网膜下腔梗阻及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甚至出现Froin征(脑脊液黄色、放置后自行凝固),脊髓碘水造影或MRI可确诊。三、腰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年男性,早期常有“间歇性跛行”,行走后下肢痛加重,但弯腰行走或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当神经根或马尾受压严重时,也可出现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痛症状及体征、病程呈进行性加重,卧床休息或牵引等治疗无效。腰骶椎X线摄片或CT可确诊。四、腰骶神经根炎因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或劳损,受寒等因素发病。一般起病较急,且受损范围常常超出坐骨神经支配区域,表现为整个下肢无力、疼痛、轻度肌肉萎缩、除跟腱反射外,膝腱反射也常减弱或消失。另外,还需考虑腰椎结核、椎体转移癌等。干性坐骨神经痛时,应注意有无受寒或感染史,以及骶髂关节、髋关节、盆腔和臀部的病变,必要时除行腰骶椎X线摄片外,还可行骶髂关节X线摄片,肛指、妇科检查以及盆腔脏器B超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坐骨神经痛的治疗发生本病应上医院就诊以明确病因,积极治疗使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的原发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对症治疗可选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双氯酚酸等。坐骨神经痛的辅助治疗疼痛发作时,可用冰敷患处30-60分钟,每天数次,连续二至三天,然后以同样的间隔用热水袋敷患处,也可服用消炎痛等非处方止痛药。每日睡前用热毛巾或布包的热盐热敷腰部或臀部,温度不可太高,以舒适为宜。坐骨神经痛的注意事项硬板床休息,可坚持做床上体操。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适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运动后要注意保护腰部和患肢,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凉、受风。在急性疼痛期,不要拾起超过10磅(1磅=0.9072市斤)的重物和不要用腿、臂和背部用力上举重物,可推但不要拉重物。为了避免牵拉坐骨神经,以减轻疼痛,患者常有一些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喜向健康一侧睡,病侧下肢的髋膝部微屈。坐下时以健康侧的臀部着力。站立时身体重心移在健康侧,弯腰拾物时,患肢膝部屈曲,时间一久便造成脊柱侧弯,大都弯向病变一侧。任何牵拉坐骨神经的试验都可诱发或加重疼痛。沿着坐骨神经通路的各点:如腰椎旁、相当于环跳、委中穴处、踝关节外侧腓骨小头下方和脚底中央可有明显的压痛。除疼痛外,小腿外侧面和足背处有针刺、发麻等感觉,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软无力、日久有轻度的肌萎缩。
微创脊柱外科手术、关节手术、创伤手术如今在国内外蓬勃发展,结合足踝外科的特点及国外同行的新进展,我们率先在国内提出微创足踝外科的概念,很多患友非常关心微创足踝外科手术,希望以各种形式进行交流,我认为点对点的交流很必要,但因现阶段时间和精力所限,在此做统一回复,未尽事宜可以待我回国后面诊咨询,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1)什么是微创足踝外科?是不是小切口拇外翻手术?微创足踝外科手术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是医生以关爱患者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各方面微创资源进行前足、中足、后足及踝关节手术,牵涉到人文、科技、心理、医学伦理等很多方面,是高品质医疗的体现,关节镜、外固定架及经皮手术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元素,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小切口"微创"拇外翻手术所能及。20年前阑尾、胆囊、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等疾患都是要做切开手术,由于医学的进步,现在这些手术基本都转为了微创腔镜手术,甚至肺癌、食管癌、胃癌也都是这个趋势。目前足踝外科医生做开放大切口手术一般都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微创手术对医生的基本功和硬件条件要求较高,比如关节镜直径为1.9mm,很多医院不具备;有的医生不懂、不会也不学习微创技术,却总试图把水搅浑,故意将其与小切口拇外翻手术混为一谈。2)微创足踝外科能做什么?相比较传统切开手术有哪些优势?微创足踝外科技术可以替代目前常见的大部分传统切开手术,手术的名称及类型相同,但可为为患者提供效果确切、创伤更小、疼痛及肿胀较轻、恢复更快的手术治疗,更可照顾到美观的要求,相比于传统切开手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在踝关节及距下关节融合、拇外翻、锤状趾、高弓足、距骨软骨损伤、跗骨窦综合症、止点性跟腱炎、微创平足矫正、微创肌腱转位及运动损伤等方面造福患者。例如:国外经典的踝关节融合及距下关节融合均要做较大切口及剥离,损伤很大,患者对术后疼痛、肿胀抱怨甚多,而微创关节镜下关节融合手术仅需要建立通道不必广泛切开剥离,创伤可以减少80%-90%,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微创手术需要配套的设备及器械比较昂贵,对于医生专业技术要求很高,所以未来医疗市场细分以后这项技术意味着高水准和昂贵,服务的对象以中高端人群为主,费用有可能是传统开放手术费用的数倍。访学南加州骨科中心R Ferkle教授3)医生应当倾听患者的合理诉求,并把患者的安全置于第一位。微创是所有患者都希望的,但未必适合每一个患者,需要医生综合考量。我对于微创足踝外科手术的认识很客观,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但反对迷信微创,不能为了做微创而做微创。符合条件可以做微创手术,不符合条件就要做传统切开手术。4)几年前应邀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当时有位南方骨科界资历极深的80岁老专家对脊柱、足踝微创关节镜手术深不以为然,批驳“脊柱微创必定失败”、“足踝部手术都是皮包骨的地方,拿关节镜捅什么捅?不如切开做爽快!” ,几年过去了,国内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及足踝关节镜手术发展速度却让人始料未及,显示需在传统经验基础上做出进步。学术有不同观点很正常,但不应经验主义至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何不敞开胸襟,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们中国人并不笨,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跟在洋人后面学步呢?国内的医疗环境非常差,每个医生面临的医疗风险都很大,我想这是有些医生宁可选择固步自封也不愿更新知识体系的原因之一。思想陈旧、没有微创观念、不会做微创手术的医生会对足踝微创手术不屑一顾,实际上是降低了对自己技术进步的要求,忽略了患者的需求。5)在欧洲和美国访学期间我结识了很多新朋友,见识到了各种适用于微创的新技术和设备,参加此类学术会议并接受了workshop培训,我也把国内开展的“MIS Gastrocnemius Recession with Kobygard”拿出来跟大家交流,与相近的微创技术进行对比和讨论后证明了我们这项技术的优势。6)我在做传统的开放足踝外科手术的同时也在思考、研究微创足踝外科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事实上这是解决问题所用的两类不同方法,两者并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各有利弊,最好的做法是我们将两者取长补短,形成效果确切、创伤较小的治疗模式和规范。以拇外翻为例,我对于小切口拇外翻手术认识比较深刻,特别是接诊了不少外院小切口手术失败的患者之后,片子看上去惨不忍睹,患者唉声叹气,悔不当初。近几年通过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及自己的深入思考,我逐渐认识到,在拇外翻的手术治疗方案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性化设计,虽然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总有一条最为省时省力,最适合患者,在这个方面不应该思维僵化,程序化地使用微创手术或Scarf等大切口手术,以不变应万变,这肯定是错误的。1)小切口拇外翻手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这种做法是通过过度短缩第一跖骨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会导致转移性跖骨痛及拇趾无力等问题,同时由于没有坚强的内固定,很容易出现拇内翻或外翻复发,并发症比较多,患者满意度差。2)我所熟知的部分微创足踝医生可能在错误的做正确的事情,本身对于微创前足手术的理解有限,外语水平较差的情况下与国外交流不充分,只能在国外来看看回去就照猫画虎,不能领会其精髓,加之手术适应证较宽,发生并发症也就在所难免了。3)小切口拇外翻手术并发症不少见,开放手术是否就没有并发症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同样传统开放的拇外翻手术也有不少并发症,并发症取决于适应症的把握、诊断水平、治疗方案及医生的熟练程度,不能武断地认为只有小切口拇外翻手术会发生并发症,开放大切口拇外翻手术没有并发症。4)综合了国内外拇外翻各个流派的诊疗特色和经验,我们总结关节镜下微创拇外翻手术是一项很好的技术,吸收了传统大切口手术和小切口手术的优点,回避了二者固有的弊端。5)关节镜下微创拇外翻手术比开放手术难度要大很多,学习曲线相对较长。医生一定要有丰富的开放手术经验,对于解剖结构了然于心,闭着眼睛就知道该处局部解剖的细节,这样做微创手术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传统的开放手术是基础,真正的微创手术是升华,这在于膝关节、肩关节甚至妇科、胸科、腹部外科、脑外科都是物同一理!6)优秀的医生需要有全面的技术,既可以做开放手术很漂亮,也可以做微创手术很完美,把两者结合是最理想的,也是最有挑战性的,没有思想的医生做不到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再顶级的医院、超牛的科室也有手术很差的医生,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对患者来说选择手术方案固然重要,但是选对医生是最为重要!7)刚参加了第五届上海足踝外科高峰论坛,来自英国的Parsons和来自荷兰的Van Dijk围绕着足踝部微创手术特别是踝关节和后足手术进行了系统阐述,大家反响十分强烈,国内越来越多的足踝外科医生开始关注微创足踝外科手术,悄然兴起的微创足踝外科手术将以燎原之势发展壮大起来,希望国内有共识的医生联合起来更好地造福我们中国的患者。借用著名微创脊柱外科专家周跃教授的名言与大家共勉:微创脊柱手术,实则将困难留给了医生,将福利送给患者;足踝外科微创手术又何尝不是如此?
上周五,国家康复医院微创足踝外科团队成功地为一位87岁高龄患者实施了局部麻醉辅助关节镜下右足拇外翻合并跖痛的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结果。据悉,这是国内首例微创关节镜下成功治疗拇外翻合并跖痛症的病例。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微创足踝外科吴刚这位高龄老人右足拇外翻畸形非常严重(见图),前脚掌下方有很厚的老茧,站立的时候剧烈疼痛;第2、3足趾骑跨到拇趾上方,足趾趾间关节背侧因长期畸形挤压摩擦而疼痛难忍,无法行走,家属慕名来到我院微创足踝外科手术治疗。考虑到这位高龄患者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伴返流等病史,而传统足部手术切口及损伤太大、手术风险较高,经过与国外多位知名足踝外科专家汇商,吴刚主任提出局部麻醉辅助关节镜下为其实施微创手术。在完善各项术前检查的基础上,多次邀请内科专家会诊,共同进行风险评估,最终确定局麻对患者全身情况影响很小,患者可以耐受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据吴刚主任介绍,关节镜微创手术是足踝外科的发展趋势,相比较传统大切口手术,关节镜下微创手术优势非常明显,包括:切口微小、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没有明显疼痛及肿胀、术后可以快速恢复及早期下地行走等。国家康复医院微创足踝外科是国内首家以微创为特色的足踝专科,目前开展的关节镜下拇外翻手术等多项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由于治疗效果良好且创伤微小,受到了包括空姐、白领、高管在内众多患者的赞誉。手术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对于高龄合并多种内科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具有重大意义。问医生与医生电话交流 开始 网上免费问医生开始 预约就诊 收藏 分享
跖间神经瘤又称之为“莫顿神经瘤”,英文名字有很多,包括:Morton toe、Morton neuroma、Morton metatarsalgia、interdigital neuroma、interdigital neuritis、interdigital nerve、compression syndrome等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微创足踝外科吴刚跖间神经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趾总神经受到长期卡压等慢性机械刺激后的瘤样病理变化,主要是神经内和神经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多,外观形似瘤样。可能与性别、穿鞋及行走习惯、慢性损伤以及神经退变等因素有关。足底趾间神经由内,外足底神经的分支组成,可发生在任何趾间神经,二三趾间常见。单侧神经瘤比双侧更常见,女性比男性更多。病人最常表现为前足跖侧或足趾疼痛,疼痛多为烧灼样,行走、穿窄小的鞋、高跟鞋可加重症状,而休息、脱去鞋或按摩局部可缓解症状。部分病人自觉趾蹼间跖侧有肿物或可感足趾麻木。保守治疗:穿宽松、低跟的鞋,于患处近侧加用跖骨垫,症状缓解不满意者可行局部封闭注射(利多卡因和类固醇激素)。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切口位于足背趾骨间,长约3-4cm,手术中为了显露清楚常常需要用撑开器,创伤较大,一旦手术效果不佳需要翻修时,再做背侧入路会由于瘢痕粘连困难重重。关节镜下微创跖间神经瘤切除是近年来最新的治疗方法,我们选择1.9mm直径的关节镜,采用趾蹼间入路,从足背侧和足底均看不到伤口,关节镜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更加精确,大大减少了跖间神经、血管的误损伤,患者术后无明显疼痛,可以早期下地,恢复较快。
时光荏苒,不觉已接近2020年,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持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疗水平相比较20年前提升了太多,外科整体上发展趋势是微创,这一点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业内人士的共识,足踝外科也不例外,从踝关节、后足、中足、前足都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安全有效治疗。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微创足踝外科吴刚就拇外翻而言,为什么一定要做大切口呢?为什么一定要切开显露跖骨头呢(对关节影响很大)?为什么一定要做拇囊紧缩缝合呢?为什么外侧软组织松解要切那么大呢(5mm就可以搞定)?为什么一定要放置钢板呢(既大又厚外加昂贵)?我已经不能接受传统大切口手术,今天和尹医生整理搜集到的这些看上去丑陋的切口照片,再对照我们微创手术漂亮的照片,不禁感慨:是时候和拇外翻大切口手术说再见了!
近十年来,国外足踝外科发展迅猛,国内还停留在模仿和拷贝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足踝外科微创化是大势所趋,但国内却知之甚少。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今年有些足踝会议专门设立了微创专题,越来越多的足踝外科医生开始反思现有传统大切口手术的得失。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微创足踝外科吴刚现代微创足踝外科技术是基于传统大切口手术之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巧妙运用小型关节镜及微创配套设备,在保障手术安全和效果优良的前提下,将创伤和切口做到了最小化。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微创足踝外科技术的优点:1 切口减小90%,美观,足部瘢痕不显著,减少了软组织粘连的几率;2 微创闭合截骨,骨愈合时间缩短一半以上;3 创伤小,出血少,显著降低血管神经损伤的几率;4 手术时间短,对麻醉的要求不高,很多都可以在局麻下完成,对患者全身情况影响最小,尤其对老年人意义更大;5 术后疼痛和肿胀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高;6 术后早期下地负重,患者生活质量好;7 术后快速康复,有利于患者尽快返回工作和生活状态;8 减少患者在院时间,节省社会医疗资源。微创足踝外科技术的缺点:1 对主刀医生要求很苛刻:除了要有一颗关爱患者的心,术者必须有大量开放手术的基础和现代微创思维,对足踝部解剖学和下肢生物力学非常精通;2 微创足踝技术学习曲线长:需要系统培训外固定技术、经皮内固定技术、小关节镜技术、肌腱镜技术、微创截骨技术和美容外科技术;3 微创足踝外科门槛较高:微创足踝技术需要使用价值昂贵的专业工具和设备,投资回报周期长,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没有能力配备。
发表者:吴刚 18人已访问 先天性高弓足是一种以足纵弓较高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畸形,往往合并内翻畸形。少部分为先天性发病,多数为3岁后发病,系神经系统疾患所致,如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空洞、遗传性神经疾患等。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微创足踝外科吴刚高弓足的发病原因仍不明。一些原因不明的高弓足常有家族发病史,故认为有遗传因素参与发病,但缺乏遗传学证据。由于畸形的程度不同,患者表现出轻重不等的症状和体征:1.典型的畸形表现为高弓、马蹄、爪形趾畸形。足纵弓较高,足长度变短,可见跖趾关节背伸,趾间关节跖屈。跟腱挛缩,跖腱膜挛缩,胫前肌无力。足底跖骨头部皮肤可有胼胝形成,甚至发生坏死。2.患者大多不能持久行走,足易疲劳,感觉酸痛。3.足部无弹性,踝背伸受限。4.足底接触地面的面积减小。但畸形轻者,站立负重时畸形减轻甚至消失,足印呈正常形态。影像学检查应摄负重条件下的足正侧位X线片。正常足第一楔骨远、近端关节面相互平行,而高弓足者因前足有跖屈畸形,多发生在第一楔跖关节,使远近端关节面的平等线在跖侧会聚。M′eary角测量距骨中轴线与第一跖骨中轴线的夹角,足弓正常时两条线相连续。若可测量出角度,表明足弓增高。Hibbs测量跟骨中轴线与第一跖骨中轴线所形成的夹角,正常值为150°~175°。而高弓足畸形此角度减小。此外,正位片测量跟距角,若<20°表明有后足内翻畸形。根据患儿步态异常、足纵弓增高伴爪形趾畸形,以及X线检查M′eary角增大、Hibbs角减小,可做出高弓足的诊断。但是,高弓足多系神经肌肉性疾病所引起的畸形,应该进一步检查,寻找原发性疾病或潜在的发病因素,如做肌电图、头颅或脊髓CT或MRI检查。明确病因对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高弓内翻足的手术治疗有几种流派:截骨内固定术、外固定架矫正术及微创手术,总的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改善足行走功能,矫正并防止畸形加重。(1)跖腱膜切断术适用于痉挛性高弓足,可在1岁以后进行。一般选择内踝下前方,于前足背伸时跖腱膜最紧张处切断,术后石膏固定4~6周。(2)足拇长伸肌腱后移术适用于麻痹性高弓足。方法为将足拇长伸肌止点后移至第1跖骨头后,使成为防止前足下垂的动力肌腱。必要时可同时后移趾伸肌腱,并松解足跖侧挛缩的软组织。术后石膏固定3个月。(3)中跗关节截骨、跗骨截骨矫形术和三关节融合术适用于畸形明显的较大患儿或成年患者。足背侧跗骨V形截骨具有较多的优点,它不损伤跗骨骨骺,故适用于6岁以上的儿童。它不使足缩短,并可矫正前足内收、内旋畸形。其手术要点是:1)取足背横切口或纵切口,于骨膜外显露足跗骨。2)在足弓顶点设计V形截骨线,一般位于舟骨中央,内侧支从舟骨斜向第一楔骨内侧皮质。3)完成截骨操作后,术者向远端牵拉前足,并将前足抬高,同时下压截骨远侧断端。如有内旋、内收畸形,可将前足外旋、外展,予以矫正。然后用一枚克氏针从第一跖骨内侧穿入,通过截骨线止于跟骨的外侧部分。术后用小腿石膏固定六周。解除石膏固定后,拔除克氏针,并摄X线片观察截骨愈合情况。若已愈合,可逐渐开始负重行走。传统高弓足的手术切口比较多,切口很大,患者创伤很大,术后三个月不能踩地,同时医生很担心切口愈合问题,微创手术治疗高弓内翻足的优势在于关节镜下肌腱转位和融合、微创截骨联合内、外固定及微创松解这些核心技术,患者手术创伤很小,伤口并发症的几率显著降低,患者可以术后快速恢复,早期下地。
腓骨肌腱滑脱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多见于军人、高水平运动员及体力劳动者,往往有明确的外伤史及肌腱脱出、踝关节不稳定等表现,传统的手术包括切开探查腓骨肌间沟加深、腓骨截骨螺钉内固定加深腓骨肌间沟等,切口及损伤比较大,术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一般三个月不能下地行走,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微创足踝外科吴刚微创足踝外科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的核心技术:微创关节镜下腓骨肌腱探查、腓骨肌间沟加深及滑车重建,切口仅0.5cm,不需要截骨,不需要螺钉内固定,术后三周患者可以不扶拐下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