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和脑鸣存在一定区别首先是感知部位不同,耳鸣包括单侧耳鸣和双侧耳鸣,脑鸣通常会感知为双侧耳鸣,或感觉头顶、脑后等部位有异响;其次是受损伤部位不同,耳鸣的受损部位通常在内耳,脑鸣的受损部位通常为大脑的中枢听觉系统;除此之外,耳鸣和脑鸣的发病原因、症状以及后续治疗也存在一定差异。耳朵听到的声音都是真实存在的,传导到耳朵里的听觉感受器(耳蜗)编码成电信号,传导到脑内翻译成声音。如果没有真实声音,却听到耳朵里面有声音,这种声音就称它为耳鸣。耳鸣的原因非常多种多样,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疾病,包括耳朵疾病和耳朵以外的疾病,都可以产生耳鸣,因此耳鸣是众多疾病的一个共同症状,本身不是一个病,不同的病都可以产生耳鸣,两个人差不多的耳鸣,可能两个人完全是不同的病。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耳朵本身的病变,一种是耳朵以外的病变。比如高血压的病人,或者血管病变的病人,经常可以听到耳朵里面有一些搏动性的耳鸣,咚咚,咚咚的,这些往往是血管的声音传到耳朵里去的,并不是耳朵本身有疾病。有些耳鸣是耳朵本身引起的,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在耳朵从外面把声音传导到耳朵里去的通路上发生病变了,比如:耳道里面被耳屎堵住了、外耳道炎、中耳炎等等。另外一种,最常见的,尤其是中老年朋友,最常见的,是所谓的神经性耳鸣,是耳朵的神经出问题,通过电测听等检查可以鉴别诊断。耳朵神经出问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于药物的副作用,一类是是噪音,比如说有些人在噪音环境长期工作,或者过年放爆竹把耳朵给震了,刺激神经。还有一种就是老年性的,老年退化,导致感知听觉的毛细胞开始坏死了,或者是供血不足,或者传导神经出现问题,甚至到大脑皮层出现问题,都可以产生耳鸣。脑鸣,是指脑干的耳蜗神经核至大脑皮质听觉中枢的整个通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所致的耳鸣。脑鸣是脑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自己总感觉脑子里有嗡嗡的声音,有时候像知了叫,有时候又像汽笛声。因此会感到非常的烦躁,影响睡眠,可能还会伴有头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脑鸣分两种,一种是心因性的脑鸣,一种是真实的脑鸣。心因性指的是患者的自我感觉,头颅里有嗡嗡响的声音,实际上这种情况在仪器上是判断不出来的,所以就认为是心因性的,即患者的自身感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种情况就针对性的给一些暗示或抗焦虑的药物来治疗。心因性的另一种是耳鸣,人们通常会认为是脑鸣,实际上耳鸣与脑鸣是不一样的,耳朵与脑部的位置不一样,患者容易混淆,对自己是耳鸣还是脑鸣描述不清楚,这类情况可能是因为神经性耳聋的前兆引起的,或者因为上火等原因,引起听觉神经的反应,这时候可以进行高压氧舱的治疗,任何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的治疗,对耳鸣都有一定效果。特殊的一种情况是颈内动脉在颅内段尤其是在海绵窦形成动脉瘘,能够通过在眼眶周围用听诊器听到吹风样的声音,这种情况需要神经外科介入治疗。心因性脑鸣,大都是因为心情因素,家庭或个人的因素导致心情烦躁,这种情况就针对心因性解决,比如抗焦虑、抗抑郁的一些药物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如果是真正的原发性脑鸣,可以做介入治疗解决问题。
在上海工作的28岁患者小红(化名)新婚后第一年,正要用力投身家庭,拥抱生命,却被诊断患有一种罕见的脊髓疾病——颈髓内占位伴四脑室囊性占位及广泛脊髓空洞症。本来指头粗细的颈髓内长满了肿瘤,而且完全位于颈髓芯部,同时伴有四脑室巨大囊性占位及C5-T11广泛脊髓空洞。脊髓包含了人体头颅以下所有的运动、感觉通路,手术切除颈髓内肿瘤很可能会造成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甚至呼吸心跳骤停。小红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难道就被病魔宣判结束了么?术前影像学资料▲「不放在心上的颈椎病 再诊是致命的脊髓肿瘤」原来两年前,小红偶有枕颈部疼痛不适,于附近医院检查X线片示颈椎轻度退变,余未见明显异常,考虑到自己平时工作长时间低头,以为是颈椎病,口服消炎止痛药后症状缓解,一直未予重视。直到今年春节,新婚后第一年的她和丈夫一起从上海回河南老家驻马店过年,假期之间突发右上肢无力,伴双下肢疼痛,持续性的疼痛及无力使得小红无法入眠。在家人陪同下,小红前往郑州某大医院就诊,行头颈部MRI平扫+增强示:1.颈段髓内占位,伴脊髓空洞形成;2.四脑室下方囊性占位。考虑到该疾病在临床上极为少见,且延髓及颈髓内占位手术风险极高,当地医院推荐去其他更高水平的医院就诊。小红的爱人又带着她回到上海,前后3个月看遍了郑州和上海的各大医院,都被告知手术风险极高,术后极有可能发生瘫痪。后来家人多方打听,慕名来到了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在辗转于郑州和上海几家著名三甲医院之后小红终于见到了赋予它第二次生命的人——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倪红斌教授。“倪教授细致耐心的询问了我的病情,认真的研究了影像资料,同时给我做了全面的体格检查,他儒雅的气质,坚定的眼神,以及最后简洁干练的一句“可以安排手术”,让我们一家悬了三个多月的心落地。我们抛开一切顾虑,选择信任倪教授,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感谢他!”小红回忆道。「神经外科多学科诊疗模式及显微技术为患者保驾护航」考虑到特殊的解剖位置和重要的生理功能,延髓及颈髓手术难度非常大,对医生的专业要求极高。此处牵一发而动全身,稍不留神便会损伤脊髓内的重要结构,患者也将失去感觉、意识甚至影响呼吸,后果不堪设想。同时患者颈椎存在退变及术后存在的脊柱不稳可能,所以术前倪红斌主任联合脊柱外科邱勇教授团队对该患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并制定了十分详细的手术方案。终于于2018-05-10日对小红行“后颅窝囊肿切除+颈髓内占位切除+颈椎内固定术”,在麻醉科和手术室护士密切配合下进行,手术先由脊柱外科钱邦平教授行C2-5颈椎内固定术,随后倪红斌教授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为患者实施手术,切开颈髓后发现正常的脊髓只剩下薄薄一层包绕在肿瘤周围,在电生理检测下运用双极电凝及微创吸引器等显微器械协同下聚精会神剥离肿瘤,最终,肿瘤被完整的切了下来,手术结束,整个手术过程历时7个小时。术后给家属看标本的时候小红的母亲听闻手术顺利结束双眼噙着泪花,不停的说“辛苦了,感谢!”患者术后清醒,双下肢疼痛无力及右上肢无力症状改善,无任何神经功能损伤,术后一周复查MRI肿瘤病灶完全消失,病理证实为室管膜瘤。术后两周后患者可独立坐起,并在家人搀扶下下地活动。“能在这里遇到这么多好医生好护士是我们家闺女的福气,我们回去一定要让亲朋好友们一起宣传,让更多的病人知道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知道这里有位医术精湛的好医生倪红斌主任!”每次查房时,小红的妈妈总是感激的说。倪红斌教授手术中▲术中显微镜下脊髓及髓内占位▲术后MRI示颈髓内肿瘤完全切除,CT示颈椎内固定在位,生理弧度恢复▲术后病理示室管膜瘤,伸长细胞型,WHOII级▲倪红斌主任解释:脊髓室管膜瘤起自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是脊髓内较为常见的肿瘤,占所有髓内肿瘤的60%左右,常发生于成年人,其中起自颈髓或向颈髓内侵犯者约68%。该患者同时伴有延髓空洞及脊髓空洞的病例较为罕见,同时也增大了手术难度和风险。手术最大的挑战就是在不损害正常脊髓神经组织的情况下完全切除肿瘤占位,这需要多年的临床经验的积累、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及极高的责任感,因为我们稍有不慎,对病人的损害和打击可能就是致命的。病人看病不容易,能信任我们并把性命托付给我们更是难得可贵,我们医生唯有尽全力去帮助患者解除疾病的痛苦,才能担得起“医者”这两个字的分量。这次高难度手术的成功,是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及微侵袭手术理念的结果,同时也是在科主任杭春华教授带领下的神经外科医疗团队的成功。「愿得韶华刹那,开得满树芳华」术后小红的脸上洋溢出久违的笑容,幸福的大门再次向她打开,她又重新憧憬规划着未来,芳华再续,鼓医神外团队祝愿她从此再无疾患困扰,人生路上续写华美篇章!术后两周患者自行下床活动▲
一位非常阳光的女孩,25岁,2014年脑肿瘤手术,当时是三级胶质瘤(间变型胶质瘤),术后做了常规的放疗化疗(替莫唑胺),2018年4月局部复发,再次做了手术治疗,手术后病理提示四级恶性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进而给予了动脉插管化疗,6月份来复诊,没有复发迹象,生活质量非常好。这样的四级恶性胶质瘤,我们治疗过很多,一般的发展模式是第一次手术,三级胶质瘤(间变型胶质瘤),术后放疗,可以维持2-5年不等,再复发手术,多为四级恶性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化疗,一般的平均生存时间也只有14个月。现在治疗手段越来越多,要维持生命,靠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好的体力和免疫力,以及多方位的恰当治疗。
1、饮食合理搭配,荤素有节:饮食要低脂、低盐、低糖,补充蛋白。少吃动物的内脏及脑,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类,添加适量瘦肉、鱼、蛋品,且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合理安排,猪瘦肉,牛肉,木耳等。2、控制血压:血压突然升高及波动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发现并及时治疗高血压,定期检查,确诊后就应坚持服药治疗,以降低及稳定血压,防止反跳及过度波动。3、戒烟酒:酒和烟都能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加速动脉硬化,有高血压并冠心并脑动脉硬化症的人,尤应戒烟酒。4、劳逸结合:避免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5、保持情绪稳定:切忌大悲大喜大怒,中医认为七情太过或不及,都会对人体健康有害,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情绪非常重要。6、入厕时宜选用马桶,不宜使用蹲便器:蹲便时,下肢弯曲会导致血管会发生严重屈曲,加支用力排便,腹内压力增高,使血压升高,同时,颅内压也会相应增大,可能发生脑血破裂导致脑出血。使用坐便器,可减少再发血管破裂,这是由于在使用坐便器时,人体股动脉虽弯曲,其弯曲角度在90度左右,血液可与平时一样保持畅通,此时,全身的重量为臂部所承受,即使时间稍长,下肢也不感吃力,使人情绪安然,不会引起腹内压,血压升高,从而减少脑中风再发的机会。7、防止大便干燥:大便燥结,用力排便可致腹内压升高,同时血压和颅内压也升高,极易使脆弱的小血管或既往破裂过的血管破裂引起再次出血。要预防便秘,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白菜,青菜、香蕉、苹果等果蔬。适当的运动及腹部按摩,或借用药物,如麻仁丸、蜂蜜口服,开塞露、药物灌肠等,可有效防治便秘。8、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一旦患病,不要歧视或言语中伤,多鼓励,支持,树立良好的婚姻家庭关系。9、防跌倒:借助助行器行走,改善家庭室内装饰,增加残疾用具,如改造厕所,将原来的厕所两侧装上扶手,便于患者二便后起来;改用防滑地砖,将门槛垫平等。10、一定要按照医生要求做好定期复查工作,一般情况下建议每年到主诊医师处复诊,必要需进行DSA脑血管造影或头颅MRI。
对于神经外科的病患,特别是脑血管病来说,很多患者虽然平时看起来是健康的,但实际上颅内的结构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譬如可以导致脑出血的脑动脉瘤:一旦发病,致死率或者致残率通常是比较高的,对毫无心理准备的患者家属来说往往很难接受。手术的成功率是很多的患者家属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也是外科医生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 我姑且尝试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回答至少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1,患者因素:对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来说,患者的年龄、平素的身体状况、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其他器官的功能情况、是否对某些必须要用的药物过敏、是否吸烟等因素可能直接影响手术结果。2,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和手术的困难程度及手术时机:有些疾病本身已经非常严重,任何的风吹草动可能都会引起患者的重残甚至死亡;有些疾病累及的范围很广,一次手术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不论是手术部分还是剩下的部分在围手术期,风险反而会增高;有些手术,尽管病灶并不复杂,但位置不好,也会增加手术的难度和并发症率。有些手术在时机选择上是很有讲究的,在病情稳定期手术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有些家属(尤其是一些小患儿的年轻父母)不能理性的听取医生的忠告,而是感情战胜了理性,总希望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手术时间上一拖再拖,到病入膏肓,再也拖不下去的时候才来找医生,结果反而降低了治疗成功率。3,医生的因素:每一个主刀医生在选择具体治疗方式时,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最成熟的经验来向患者推荐,因为这样会最有把握。因此,具体的问题必须向主刀医生本人咨询。其他医生有不同的经验、技术水准或者不同的建议是非常正常的,你问十个医生,可能会有8种治疗方案。因此,其他医生不能越俎代庖,去回答必须由主刀医生回答的问题。4,患者家属的因素: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是一件社会工程。患者家属除了要提供充足地资金支持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可忽视。有一位患者在当地发病后无法转来我院治疗,家属反复给我打电话,他声称只相信我的建议。我反复告诫他,我并不了解具体情况,要尊重当地医生的治疗方案。但结果他拿我的建议去挑当地医生的刺(其实当地医生没有错)。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5,对于成功率的理解问题:总体而言,成功率是针对人群来说的,对个体而言,其实意义不是很大,因为对个体而言,只有三种情况:好了、病情稳定但有症状、死亡。即便医生告诉你,在一百个同类手术中患者存活率是99%,还是有一个死亡了,对该患者而言来说,这个死亡概率就变成了100%。6,手术的成功并不一定意味着生存质量的提高。患者及家属希望通过手术,获得生命周期的延长和生存质量的提高,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对脑外科疾病而言,生命和生存质量之间经常会成为不可兼得的东西,有时,甚至是经常,需要牺牲一部分的生存质量来获得生命周期的延长。7,手术过程只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脑血管病因为风险高,患者就像站在对面悬崖上,任何的新的打击都可能使其掉下去,急需救助,而我们医护人员和家属是站在安全地带。手术就像在对面悬崖与此岸的安全地带之间架设一个独木桥。架桥的工作是我们的任务,但还需要患者能够通过这个桥,自己走到安全地带。在这个行走过程中,其他的因素,比如风雨雷电、地震等等,都可能成为新的危险。外科医生的区别在于桥的施工质量的好坏,但再好的医生也无法保证每个患者都能通过这条桥,到达安全地带。技术上的成功,并不一定意味着你所期待的结果一定会出现。即使医生尽最大的努力,总会有少数患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手术成功与否,有很多因素是外科医生掌控不了的。概率问题往往是一个回答了也差不多等于没回答的问题。
脑部海绵状血管畸形又被称为海绵状血管瘤。对于普通患者而言,一听到“海绵状血管瘤”这样的诊断,由于里面有个“瘤”字,很多人以为是个肿瘤,而且还长在血管上,因此病人往往寝食难安,焦急异常,认为自己得了非常要命的毛病。其实海绵状血管瘤正确的称号应该是海绵状血管畸形。它是在胚胎形成毛细血管网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血管畸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从出血的危险性来说,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常为渗血,一般不严重,但位于脑干或脑深部结构的另当别论。海绵状血管瘤还有长在脊髓,海绵窦,眶内等部位的,比较少见。那么普通人怎么会发现或者说被诊断出来的呢?海绵状血管瘤通常在以下情况下被诊断出来:癫痫发作;突发头痛,或有局限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经CT、MRI等检查显示脑内出血。随着CT和MRI头部扫描在体检中的应用,有越来越多没有任何症状的病人也被查处患有海绵状血管瘤。关于治疗,我认为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指征的把握非常重要,也比较复杂。对于没有症状,病灶比较小,有钙化,偶然发现的患者,不必着急,可以先观察,定期随访。有症状的患者,则要根据病灶的部位、深浅、血供程度、是否位于功能区等等因素来决定是否手术以及手术的方式。这需要外科医生仔细的评估。伽玛刀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指征的把握也是个重要问题。从患者的咨询来看,可以看到有些患者在做了伽玛刀后症状反而加重,病灶反而增大的情况。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海绵状血管瘤都不适合做,要考虑具体部位,采用合适的放射剂量才行。特别要指出的是,海绵窦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通过射波刀治疗获得很好的效果。总之,咨询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通过以上的介绍,你们可以看到,部分患者可能根本不必处理,部分患者必须处理,但是处理的方式也又有多种。请你们放下心理包袱,带上所有的片子,包括CT和MRI的,到门诊,找有经验的医生,经过仔细的评估后再做决定。
1.枕骨大孔区或者称颅颈交界区位于人体的哪个部位? 通俗的说,颅颈交界区指的是头颅与颈部相接的区域,主要包括枕骨、寰枕关节及寰枢椎以及对应节段的神经组织,如:脑桥、延髓、高位颈髓、第1-2对颈神经根等。 2.何为动静脉瘘? 人体的正常组织供应来源于动脉输送的动脉血,然后经过各级血管网提供至细胞,再由毛细血管收集回静脉。动静脉瘘指的是血液不经过上述的血管网而直接从动脉流至静脉,形成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流短路。 3.何为枕骨大孔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其发病率如何? 顾名思义,即动静脉瘘发生于颅颈交界区,属于脊髓动静脉瘘中特殊的一类,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统计报道,但其发病率极低,约相当于脑动静脉瘘发病率的十分之一。 4.枕骨大孔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如何? 经病历统计,就诊于宣武医院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近百例,归纳其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类:1)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发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无明显肢体活动障碍及感觉异常;2)延髓或脊髓水肿:颈枕部疼痛,头晕,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大小便困难;3)无症状或轻微症状:间断头晕或偶然发现。 5.如何发现枕骨大孔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 因其发病率极低,当排除外伤或其他脑血管疾病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MRI可见延髓或高位颈髓髓内水肿信号改变时需考虑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需要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来明确诊断,这是该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6.如何治疗枕骨大孔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 一旦造影明确诊断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后,依据造影的结果明确供血动脉以及引流静脉的特点和瘘口的位置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目前多采用开刀手术切断异常动静脉之间沟通的方式来治疗该疾病,并获得了很好地治疗效果。 7.枕骨大孔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预后如何? 随访观察我院近百例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患者的预后情况得出以下结论:以出血起病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患者的预后比较好,基本可恢复至发病前的状态,完全可以正常的生活工作;而因脊髓或延髓水肿起病而就诊的患者,其预后与术前的功能缺损情况密切相关,但手术避免了症状的进一步恶化,术后经过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脑动脉瘤。 通俗的讲,动脉瘤是指血管壁上的局部膨大,形似气球,其内充满血液。而颅内动脉瘤特指发生于颅内血管壁上的动脉瘤样结构,好发于颅内的willis环。由于脑血管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血流动力学原因,颅内动脉系统较颅外动脉易发生动脉瘤。当动脉瘤增大时,其破裂风险也随之增大。科学研究发现,前循环<5mm未破裂动脉瘤每年破裂率为0,既往有破裂史的再破裂风险为0.3%; 5-12mm动脉瘤年破裂率为0.5%;13-24mm年破裂率为3%,巨大动脉瘤则高达8%。后循环动脉瘤整体破裂率高于前循环。<5mm的未破裂动脉瘤年破裂率为0.5%,而出过血的再破裂率为0.7%;5-12mm的动脉瘤年破裂率为3%;13-24mm的为3.7%,巨大动脉瘤其年破裂率则高达10%。众所周知,动脉瘤破裂出血往往是致命性的。当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时,有大约一半的患者会死亡。所以动脉瘤的治疗节点就在于其发生破裂的时间,在此之前进行治疗,效果良好,能有效避免动脉瘤破裂,挽救患者生命。而一旦动脉瘤发生破裂再进行治疗则效果较差,轻症患者往往存留一定神经功能障碍,重症患者甚至都无法挽救其生命安全。但确实存在一些动脉瘤,其终身不会发生破裂,对患者不会产生任何病理上的影响,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偶然发现的动脉瘤来说,是否需要进行治疗,什么时候进行治疗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找到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前人的研究发现,动脉瘤是否容易破裂,主要取决于动脉瘤壁结构的脆弱性和瘤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医生对于一个特定的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进行评估,或决定是否治疗时,更倚重于对动脉瘤结构特点、形态变化动脉瘤壁是否存在局部薄弱和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认识。
疾病介绍 烟雾病是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引起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这种颅底异常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图像上形似“烟雾”,被称之为“烟雾状血管”。因此,1969年日本学者Suzuki及Takaku将该病称之为“烟雾病”。烟雾状血管是扩张的穿通动脉,起着侧枝循环的代偿作用。病变可累及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近端,少数亦可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 (烟雾病典型脑血管造影表现) 流行病学 烟雾病在韩国、日本等亚洲东部国家高发,其发病在性别、人种、地域等差别较大。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多(约2.8:1).发病原因 烟雾病和烟雾综合症的病因不明,有的和遗传有关,有的合并糖尿病,甲亢,自身免疫性疾病,钩端螺旋体感染、动脉粥样硬化、脑膜炎、脑肿瘤、唐氏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等等。临床表现儿童及成人烟雾病患者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儿童患者以缺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及脑梗(cerebral infarction)。成人患者出血症状与缺血几乎各占50%。(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缺血性卒中(脑梗塞) 烟雾病患者通常可出现颈内动脉供血区(尤其是额叶)缺血。因此,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如构音苦难、失语、偏瘫。此外,少部分患者可出现缺血所致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如晕厥、轻度截瘫、视觉症状或出现不随意运动。部分儿童患者可因额叶缺血、梗塞出现智力受损,甚至有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认知障碍(近事遗忘、易激惹或焦虑等),这部分患者常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多动症等精神疾病。 儿童患者的缺血发作的一个特征是可由颅压增高诱发,如患儿在哭闹或吹奏乐器(用力或过度换气)时诱发。(二)颅内出血 近半数成年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出血往往可以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而且患者还面临着反复出血的威胁。文献报道烟雾病患者再出血率高达28.3%-33%,甚至达60%,年再出血率为7.09%--30%。烟雾病患者发生颅内出血主要有两个原因:扩张的、脆弱的烟雾状血管破裂出血或基底动脉环微动脉瘤破裂出血。烟雾状血管破裂出血:1, 由于持续的血流动力学压力使脆弱的烟雾状血管破裂,通常出血发生于基底节区、丘脑及脑室旁区域,且常常合并脑室内出血。2,,基底动脉环动脉瘤破裂出血。3,脑表面的扩张的动脉侧枝破裂所致。 (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1, 头痛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儿童患者,主要表现为额部头痛或偏头痛样头痛。2, 癫痫及出现不随意运动也是烟雾病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不随意运动主要见于儿童患者。 (四)无症状性烟雾病 脑血管DSA造影提示烟雾病,但患者无上述临床表现者通常被认为是“无症状性烟雾病”。其与症状性烟雾病患者相似,好发于女性,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之比约为2:1。近来的研究表明,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命名”。大约20%的无症状性烟雾病患者头颅MRI可发现存在静寂型梗塞灶,40%患者存在脑血流动力学分布紊乱(摄氧率增高、脑血流储备功能下降等)。平均随访随见为43.7个月,未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34名患者中有7名患者出现TIA、脑梗或颅内出血,可见约20%的无症状性烟雾病患者出现了临床进展。因此,无症状性烟雾病患者可能并非真正的无症状,可能只是出于疾病发展的早期或临床症状轻微阶段。诊断鉴别辅助检查 1.头颅CT和CTA、头颅MRI和MRA对诊断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2.脑血管造影是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药物治疗 用于烟雾病治疗的药物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均无临床试验证实。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能够降低烟雾病患者出血率。 外科治疗 : 烟雾病手术治疗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目前绝大多数的烟雾病患者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烟雾病有进展性,因此诊断明确后即应手术。手术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的血管重建手术。外科治疗方法包括三类:间接血管重建手术、直接血管重建手术以及组合手术。 就是将尽可能多带血管的组织与脑血管进行沟通。一、直接血管重建手术包括: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最常用,就是将颞浅动脉直接缝合到脑血管上,让它直接灌血; 二、间接血管重建手术:就是把颞肌、硬脑膜等与脑表面接触,等待其血管自然生长。此种治疗对于小儿患者几乎均有效,但是对于成年烟雾病患者,只有约50%的病人生长血管。术前根本无法判断哪个病人会生长血管、哪个病人不会生长血管。三、我们的手术方式是组合手术: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结合颞肌贴敷、硬膜翻转贴敷的组合术式,随访DSA发现间接手术形成的脑膜中(副)动脉、颞中深动脉、蝶腭动脉均与皮层动脉形成的不同程度的吻合并相应的较术前明显增粗。手术疗效:手术治疗效果要好于药物治疗 接受保守治疗的成人患者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风险亦显著高于接受手术治疗组,Hallemeier等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一组包含34例接受保守治疗的烟雾病成年患者5年内反复发生起病同侧卒中的比例为65%,5年内发展为双侧血管均受累并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比例高达82%。出血仍是成人烟雾病最为严重的表现,既往文献显示患者随访2-20年,成人患者出血的发生率为30-65%不等,且出血既可以发生在与前次相同部位,也可以发生在与前次不同部位。烟雾病的一个临床特征是患者既可以发生缺血症状,又可以发生出血性卒中。一项包含1156名烟雾病患者的Meta分析,平均随访时间为73.6个月,约50%-66%的患者病程进展,最终神经功能受损加重,而仅2.6%的儿童患者出现病程的缓解。 1、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手术疗效 血管重建手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受损、减少患者缺血型卒中的发生率,对于缺血性烟雾病人疗效是肯定的。2、出血性烟雾病患者手术疗效 出血是烟雾病患者最严重的临床表现,可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目前,尚无对预防烟雾病患者出血确切有效地方法,血管重建手术是唯一的有希望的预防措施。大多数患者的随访过程中可以发现烟雾状血管在血管重建手术后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脆弱的烟雾状血管破裂出血是烟雾病患者出血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血管重建手术后烟雾状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压力减轻,其破裂出血的风险下降,这可能是血管重建手术能降低患者出血率的机制。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血管重建手术并不能明显降低烟雾病患者出血率。目前尚无全世界范围内关于血管重建术能否预防烟雾病再出血的全球范围内统计,但是在日本几个大的中心已经认为血管重建术可以降低烟雾病再出血率,把不手术的再出血率60%降低为15%。在我国,几个治疗烟雾病的中心都已经认为血管重建术可以预防烟雾病再出血率,并且我们已经发现一些没有手术的病人反复出血死亡。因此我们建议手术,但即使手术后仍有少数病人出血的可能性。 以上陈述了烟雾病相关的概念,仅代表了部分观点而不是全部。
我们希望有“梨子”,介绍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极微创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通过在三叉神经分叉的部位置入一个球囊,再在球体注入特别液体,球体对三叉神经的感觉细胞形成压迫达到根治三叉神经痛的目的,完美的手术球囊会成为图一所示的梨形,而这种手术医生需要直接暴露在X一光下完成,而手术过程中我们很少想到射线对我们的伤害,只想手术顺利、病人平安,所以医生的工作很多时候就是牺牲自己的健康换取病人的健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今天的手术让76岁的老人已经从极度痛苦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