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最近遇到的一位患者,因为在臀部,开始比较不好意思给我看,来门诊说开些湿疹的药膏就好,屁股上有些痒很多年了反反复复。我还是坚持要看下屁股上的情况,一眼看上去是有些像湿疹,但更多需要考虑“股癣“,这个是和真菌感染有关。赶紧让病人做了个真菌检查,荧光下亮亮的菌丝肯定了这么多年来病人错把”股癣“当”湿疹“来治疗,还用了很多本不该使用的激素药膏。这也是造成屁股上的这块反复发作,病人也被瘙痒困扰了很多年。所以想给大家提个醒:1. 皮肤上出现的大小问题要去正规医院不吝啬的给医生看;2. 不要自己乱用激素药膏(常为药店买到的名字中有“松“字的药膏)。
胎记是皮肤组织发育异常导致皮肤表面出现异常的形状和颜色,医学上称为“母斑”或“痣”,可以在出生时即有,也可以在出生后几个月甚至数年才逐渐浮现。这里的“痣”是广义上的“痣”,包含了三种含义:(1)先天性皮损或出生后早期发病的皮损;(2)良性黑色素细胞肿瘤;(3)错构瘤。什么样的胎记不需要处理,什么样的胎记需要提高警惕和积极处理,选择什么方法好?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胎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色素型胎记:蒙古斑、咖啡斑、皮脂腺痣、疣状痣(表皮痣)、太田痣、色素痣等;血管型:婴儿血管瘤、鲜红斑痣等(1)蒙古斑十分常见,是真皮黑素细胞增生所致。一般出生时即有,也可发生在出生不久后,为蓝色或暗蓝灰色斑,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因人而异(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甚至达10~20厘米),边界不清,可单发或多发,绝大多数位于腰骶部中央和臀部,其次为背部。通常数年后自然消退。又叫做咖啡牛奶斑,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颜色类似咖啡和牛奶混合后的颜色,表现为平坦的斑点或斑片,形状不一,边界清晰,可随年龄增长缓慢增大,数目增加。该病发生率10%~20%,大多数人只存在3个以内的皮损。皮损不可自行消退,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治疗,若有美容需求,可激光去除。如果数量超过6个,青春期前直径>5毫米或青春期后直径>1.5厘米时,需要警惕患有神经纤维瘤或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可能。是一种由多种皮肤成分组成的错构瘤,以皮脂腺增生为主。常在出生时即有,或儿童早期出现,好发于头皮,偶可见于面颈部和躯干。在儿童期,皮损为稍隆起的淡黄色斑块,表面较光滑;在青春期,皮损增大增厚,表面呈颗粒状、结节状、乳头瘤样,边界清楚,黄色或黄褐色;在成年期,皮损隆起呈脑回状。这个病可能受激素调控,皮损在出生时隆起,儿童期变平,青春期增厚,青春期后可能会发生恶变。因此,建议在青春期之前接受治疗。为预防并发其他皮肤肿瘤,一般推荐外科手术彻底切除。是因为表皮细胞发育过度形成的皮肤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一。通常在出生时或婴幼儿期发病,偶尔也有在10~20岁才出现。开始为小的角化性丘疹,逐渐扩大为密集的乳头瘤样、角化过度性丘疹,呈疣状增生,颜色可为正常肤色、淡红色、黄褐色至黑色,境界清楚。触感粗糙坚硬,皱褶部位的皮疹常因汗液浸渍变软。可发生于皮肤和黏膜任何部位,多为单侧性线状、带状或斑片状分布。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自觉瘙痒,发展缓慢,皮损处可并发其他皮肤恶性肿瘤如基底细胞癌、鳞癌等。对于皮损广泛分布全身的患者,可并发骨骼和中枢系统疾病,如癫痫、精神发育迟缓等。对于小面积皮损者,主要以手术切切除治疗为主,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冷冻、激光、维生素D衍生物或糖皮质激素乳膏外用、系统口服或外用维A酸类乳膏、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也有一定疗效,但仅能缓解皮损进展,缺乏大样本量临床数据证实。又称眼上腭部褐青色痣,是一种真皮色素增加的疾病,可能与遗传有关。中国人群的发病率约为0.2%~0.6%,发病年龄在婴儿期及青春期两个峰段,女性多见。多分布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域,最常见于眶周、颞部、鼻部、前额、颧部,多为单侧,5%~10%病例为双侧。约2/3的患者出生时即有眼部损害,表现为同侧巩膜有蓝染或褐色斑点。而皮肤损害可在10多年后才出现,为浅褐色、灰蓝色至黑褐色斑片,色素不均匀,边界不规则,中间可间杂正常皮肤。色斑颜色常随年龄增长而加深,日晒、月经期、妊娠等可能会加重色斑颜色。目前太田痣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激光治疗,一般需要多次治疗,逐次改善。复发率在0.6%~1.2%,复发因素可能和日晒、体内激素水平、外用化妆品等因素有关。又名黑素细胞痣,是皮肤黑素细胞发育畸形导致黑素细胞局部聚集形成的良性新生物,十分常见,几乎人人都有,从婴儿期到年老者都可以发生,往往在青春发育期明显增多。根据痣细胞的分布部位可分为交界痣(扁平、无毛、颜色较深)、混合痣(外观类似交界痣,但高起,有时有毛)、皮内痣(半球形或有蒂)。良性痣的特征是直径<3mm,颜色一致,边缘整齐,表面光滑,表皮柔软,大小和颜色恒定。对于掌、跖、腰围、腋窝、腹股沟、肩部等处易受摩擦部位的痣应该密切观察,尤其是对于一些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直径超过1.5cm的痣更应该注意。当痣有轻度疼痛、灼热或刺痛、破溃或出血,边缘处出现卫星小点,突然增大,颜色加深等情况时,需提高警惕,及早切除。又名草莓样痣、毛细血管瘤,是婴儿期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是皮肤和软组织内的血管组织过度增殖导致,发病率为8%~12%,通常发生出生后1个月内,好发于头、颈部皮肤和口腔黏膜,也可发生在躯干、四肢。出生数月内迅速生长,从轻微的毛细血管扩张、擦伤样粉红色斑疹发展为隆起的鲜红色斑块,表面呈分叶状,皮温高,质地变硬,婴儿运动或哭闹时质地变硬更明显。一般在出生1年后开始消退,持续多年,表现为皮损颜色从深红色变为暗灰红色,表面变平。据统计,未经治疗的瘤体在消退完成后,大约有25%~69%的患儿会残留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或皮肤松弛等。大多数情况下可通过B超评估瘤体的大小、深浅和血供情况,少数位于头皮、骶尾部或重要器官周围的瘤体可通过MRI评估瘤体是否对周围组织器官造成影响和侵犯程度。血管瘤如果发生在颜面部,对患儿外貌造成较大的影响,情况严重者会造成颜面部器官畸形,因此目前主流观点建议积极治疗增生期的血管瘤。目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较多,包括系统或局部应用β受体阻滞剂、系统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激光治疗(脉冲染料激光、Nd.YAG激光)、聚桂醇注射、手术治疗等。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生长发育情况、症状、病变大小、范围、部位等因素,积极选择合适的方式控制瘤体生长,促进瘤体消退、减少并发症、保留器官功能和面部美观。属于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特征是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浅部的毛细血管畸形扩张,发病率0.3%~0.5%,可分为橙红色斑(鲑鱼斑)和葡萄酒色斑两种类型。橙红色斑好发于前额、眉间、眼睑、项部等中央,表现为淡粉色至橙红色斑片,不高出皮面,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剧烈活动、发热、哭闹色泽加深。绝大多数3岁前完全消退,项部和眉间损害可持续至成年期。3岁后若皮损无自行消退,可择期治疗。葡萄酒色斑常见于面部,沿三叉神经分布,表现为边缘清楚的不规则形红斑,压之褪色或不完全褪色。倾向于随身体成比例持续生长,不可自行消退,头面部病灶成年后常出现增厚和结节。可伴发其他血管畸形: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Sturge-Weber综合征等。葡萄酒色斑越早治疗越好,婴儿期开始接受治疗,疗效更好,皮损完全清除率更高。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脉冲染料激光和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脉冲染料激光是鲜红斑痣的一线疗法,对80%以上的患者治疗有效,但是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后容易引起血管重建,导致皮损的不完全消退和复发,即使经过多次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仅有10%~20%的患者能够实现皮损的完全清除。因此,皮损面积较小的粉红紫红型鲜红斑痣,尤其是婴幼儿,首选脉冲燃料激光治疗。对于面积较大、已经增厚及形成结节的鲜红斑痣,首选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对于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多次后至疗效平台期,可继续使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残余皮损;多次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疗效欠佳者,可考虑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1]金溪.你了解宝宝身上的胎记吗[J].江苏卫生保健,2022(09):50.[2]刘瑶光,黄贺,袁涛等.刃厚皮片移植治疗手掌疣状痣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19(01):82-84.[3]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4]郎小乔,刘华绪,周桂芝等.不典型太田痣一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9,35(07):432-433.[5]祖丽胡玛尔·莫沙,杨坤,李子君等.IPL联合Q开关755nm激光治疗太田痣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23,32(05):104-107.[6]范琴,王树坚,李娜等.婴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22,28(17):187-190.[7]王春晓,任菁菁,朱贤呈等.婴儿血管瘤的全科诊治与管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2,36(04):124-126.[8]李婵婵,宋继权,吴剑波等.鲜红斑痣的激光治疗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美容,2020,10(11):1-5.[9]肖沙,薛梅.鲜红斑痣的临床治疗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08):509-512.[10]范琴,王树坚,李娜等.普萘洛尔联合聚桂醇治疗血管瘤的临床观察[J].新疆医学,2022,52(08):901-903+920.[11]王攀,郑源泉,卢静静等.不同β受体阻滞剂外用联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儿血管瘤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2,15(01):14-17.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上常常会碰到一些患者,因为术前检查发现感染了梅毒,但是既往没有不洁性交史,没有梅毒病史,也没有任何症状,怎么会和梅毒扯上关系?同时,有的患者的家属担心这会不会被传染。也有另一些患者,因近期有不洁性交史,担心得了梅毒,数次来医院抽血化验。对于这个令人闻之变色的疾病,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它?梅毒螺旋体存在于梅毒患者的皮损处、血液、唾液、尿液、精液和乳汁中。一期和二期的梅毒患者具有传染性,随着病期延长,传染性越小。(1)性传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2)母婴传播:未经治疗的梅毒孕妇和产妇在孕育、生产、哺乳过程中都可能将梅毒传播给胎儿、婴儿。(3)间接传播:接触梅毒患者的皮损处或接触到梅毒病人沾污的物品用具可能会被感染。(4)血源性传播:输血、共用针头、共用刮胡刀、共用纹身针、医疗暴露等可能会导致梅毒的传播。据疾病预防控制局统计,2021年我国梅毒发病约48万例,梅毒死亡30人,即发病率为34.05/10万,死亡率为0.002/10万。(1)梅毒分期根据传播途径不同,梅毒分为先天性梅毒和后天获得性梅毒。以2年的病程为分界线,又可以分为早期梅毒(2年内)和晚期梅毒(2年以上)。根据临床症状,早期梅毒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隐性梅毒。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未治疗患者可发展为晚期梅毒,分为晚期良性梅毒、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晚期隐性梅毒。(2)梅毒的临床表现梅毒的症状多样,感染早期可出现皮肤黏膜损害,包括典型的硬下疳、梅毒疹、扁平湿疣、虫蚀样脱发等,可能会伴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咽痛、头痛、关节痛等,这些症状可以自行消退,容易被忽视。如果未经治疗,可逐渐转为潜伏期,没有任何症状。感染晚期可能会累及心血管、神经、骨骼、眼、肝脏等,继而出现相应的症状,造成伤残,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梅毒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分为特异性抗体检查(即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如TPHA、TPPA)和非特异性抗体检查(即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如TRUST、RPR)。(1)筛选试验临床上一般选择检测特异性抗体进行梅毒初筛(TPPA、TPHA)。如果特异性抗体阳性,只能反映患者感染过梅毒,但是不能判断是既往感染还是现症感染。一旦感染过梅毒,即使病情治愈,特异性抗体也会是终身阳性。(2)确诊试验要确认目前是否感染梅毒,需要结合非特异性抗体结果判断(TRUST、RPR)。非特异性抗体检查是反映患者体内梅毒螺旋体的活跃程度,临床上可通过观察非特异性抗体的滴度评估治疗效果。1)如果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均为阳性,提示目前感染梅毒。2)如果特异性抗体阴性,而非特异性抗体阳性,不能诊断梅毒,可能是存在其他因素导致非特异性抗体生物性假阳性,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肝炎、麻风病、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他螺旋体疾病等。3)有极少数晚期梅毒患者的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可能为阴性。(3)窗口期值得注意的是,梅毒血清学检测存在窗口期,一般认为是4~6周。因为人体接触梅毒螺旋体到人体免疫系统对梅毒螺旋体产生免疫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如果感染不足6周,梅毒抗体检测阴性,建议于感染6周后复查。梅毒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剂量足够,疗程规则,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不规则治疗可增加复发风险以及促使晚期梅毒损害提前发生。同时,所有梅毒患者都应该排查HIV,其性伴侣也应该同时检查和治疗。1)首选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1周1次,共1~2次。2)或者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臀部肌内注射,1天1次,连续15天。3)替代方案头孢曲松0.5-1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1天1次,连续10天。4)青霉素过敏者,选择多西环素100mg,口服,1天2次,连续15天。1)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1周1次,共3次。2)或者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臀部肌内注射,1天1次,连续20天为1个疗程,也可考虑给第2个疗程,疗程间停药2周。3)青霉素过敏者,选择多西环素100mg,口服,1天2次,连续30天。1)首先需要排除神经梅毒,合并神经梅毒的心血管梅毒必须按神经梅毒治疗。2)排除神经梅毒的心血管梅毒患者,如果存在心力衰竭患,先治疗心力衰竭,待心功能可代偿时,从注射小剂量青霉素开始注射,避免发生吉海反应:第1天10万U,单次肌内注射。第2天每次10万U,共2次肌内注射。第3天每次20万U,共2次肌内注射。自第4天起按下列方案治疗: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天,肌内注射,连续20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或更多),疗程间停药2周;或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3)青霉素过敏者,选择多西环素100mg,每日2次,连服30天。1)青霉素1800万~2400万U/天,静脉滴注(300万~400万U,每4小时1次),连续10~14天;必要时,继以苄星青霉素,每周240万U,肌内注射,共3次。2)或普鲁卡因青霉素240万U/天,单次肌内注射,同时口服丙磺舒,每次0.5g,每日4次,共10~14天;必要时,继以苄星青霉素每周240万U,肌内注射,共3次。3)替代方案:头孢曲松2g每日1次,静脉给药,连续10~14天。4)对青霉素过敏者用多西环素100mg,每日2次,连服30天。梅毒经足量规则治疗后,应定期随访观察,包括全身体检和复查非特异性抗体滴度。早期梅毒建议随访2~3年,晚期梅毒需随访3年或更长时间。治疗后第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1年后每半年复查1次。神经梅毒治疗后每3~6个月做1次检查,包括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1)早期梅毒治疗有效的评估标准包括皮肤损害消失,临床症状控制或消失,同时驱梅治疗结束后3~6个月,非特异性抗体滴度较治疗前下降4倍或以上(如从1∶32下降到1∶8)。大多数一期梅毒在1年内血清学试验转阴,二期梅毒在2年内转阴。(2)复发1)血清学复发:非特异性抗体滴度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较前次升高4倍以上。2)临床复发:有临床症状反复并伴有非特异性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较前次升高4倍以上。遇到上述两种情况,首先考虑是否有再感染可能,若确定是复发,要排除神经梅毒可能,排除神经梅毒后应加倍药物剂量复治(治疗2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周)。(3)梅毒血清固定少数梅毒患者经过正规驱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但非特异性抗体在规定的随访时间结束后持续不转阴,并排除了神经梅毒等其他系统感染和再感染梅毒的可能,这种情况称为血清固定。可定期观察,包括全身体检及血清学随访。如滴度有上升趋势,应予复治。(1)需要进行检查的梅毒性伴侣包括:1)一期梅毒患者:应该通知其近3个月内的性伴。2)二期梅毒患者:应通知其近6个月内的性伴。3)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应通知其近1年内的性伴。4)晚期潜伏梅毒患者:应通知其配偶或过去数年的所有性伴。5)胎传梅毒患者:应对其生母及其生母的性伴进行检查。(2)性伴侣需要进行治疗的情况:1)如果性伴的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应该立即开始抗梅治疗。2)如果为阴性,推荐在4周后每月复查,连续3次。如果不能保证其后的随访检查,建议立即进行预防性抗梅治疗。3)如果性伴无法立即做血清学检查,也应进行预防性抗梅毒治疗。4)早期梅毒患者传染性强,在3个月内有过性接触者,无论血清学检查结果如何,都建议考虑进行预防性抗梅毒治疗。预防性抗梅毒治疗的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共1次。1.疾病预防控制局.202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http://www.nhc.gov.cn/jkj/s3578/202204/4fd88a291d914abf8f7a91f6333567e1.shtml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20年)[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53(3):168-179.
患者2岁,无治疗史,光动力治疗一次后对比 患者3岁,局部激光,效果不佳,光动力治疗二次后对比 患者13岁,局部激光,效果不佳,光动力治疗一次后对比 患者20岁,无治疗史,光动力治疗五次后对比 患者1岁,无治疗史,光动力治疗二次后对比 患者2岁,无治疗史,光动力治疗一次后对比 患者1岁,局部激光,效果不佳,光动力治疗四次后对比 患者3岁,无治疗史,光动力治疗五次后对比 患者1岁,无治疗史,光动力治疗一次后对比 患者19岁,无治疗史,光动力治疗一次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