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painsyndrome,MPS)被认为是由骨骼肌和筋膜组成的局部绷紧区域所引起的一种骨骼肌肉疾病,以肌筋膜激痛点为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肌肉绷紧、局部肌肉疼痛和引传痛(即放射痛)、功能障碍,在一般人群中,MPS的终生患病率高达85%,既然发病率那么高,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进行预防呢?下面就介绍9个关于它的生活小技巧,让您远离疼痛困扰。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躺平”,缺乏常规的体育锻炼,有研究表明体力工作者肌肉内生成活化激痛点的可能性低于从事较安静工作或偶尔进行剧烈体力劳动的人,这也就解释了为啥久坐的、从事脑力劳动且缺乏锻炼的人反而更容易出现颈肩腰腿痛,不运动比合适强度的运动更容易引起肌肉疼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肌肉急性外伤后慢性迁延或肌肉的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根本原因是肌肉长时间处于短缩状态,如果剧烈运动后未及时拉伸,会导致肌肉长时间处于短缩状态从而引起肌肉疼痛,运动后需要及时的拉伸。运动完后会大量出汗,汗液挥发会带走皮肤表面的温度,如要洗澡,要么等汗液完全挥发后,皮温升至正常温度后洗澡,冷热水均可;如部分朋友怕受汗臭味影响,想尽快洗澡,需使用热水洗澡,避免的皮温降低的情况下“再泼冷水”,导致局部肌肉“着凉”引起疼痛。很多朋友肌肉拉伤后第一时间会去药房买了云南白药气雾剂,它的作用是什么呢?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气雾剂喷在皮肤上具有局部降温的作用,起到“冷喷”止痛的治疗效果,其次,云南白药气雾剂里有药物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治疗效果。那云南白药气雾剂该怎么喷呢?①需距皮肤15cm(喷嘴距皮肤的垂直距离);②与皮肤呈30°角;③缓慢、均匀地以10cm/s的速度进行冷喷;④冷喷的方向沿肌肉走形的方向,喷2-3次即可;⑤冷喷结束后疼痛可暂时缓解,这时需要轻柔、无痛范围的牵伸效果更佳,拉长因疼痛而短缩的肌纤维;局部肌肉慢性疼痛可通过热敷缓解,但大家有疑问的是热敷好还是湿热敷好?湿热敷其实就是带有部分水分的热敷,简单点讲洗热水澡和汗蒸都属于湿热敷的范畴,有研究表明湿热敷比热敷更能有效地缓解疼痛。颈椎老是落枕其实跟枕头有很大的关系,落枕其实就是颈项部肌肉挛缩,出现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主要原因是人体熟睡后会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颈项部肌肉长时间保持在短缩状态就可以引起局部肌肉的挛缩疼痛,选择合适的枕头显得至关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枕头要符合生理曲度;②高度合适,常规是平躺睡时枕头的高度为自己的一横拳高度为宜,侧睡时枕头的高度为一个半横拳高度为宜;③填充物软硬合适,避免过软的填充物,以棉质物及乳胶为佳;人身上有很多的潜伏激痛点,身体受寒可引起潜伏激痛点活化,睡觉时人体处于放松状态,对外界抵抗力较弱,风扇或空调直吹可使身体受寒,可使身体潜伏激痛点活化,可加重原有疼痛或新增疼痛点,所以避免睡觉时风扇或空调直吹。吃饭除了能给我们补充能量,还能给我们补充各种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正常代谢中起关键作用的营养成分,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特殊重要性的维生素主要有五种,分别是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C,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引起维生素缺乏,从而引起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合理均衡饮食,远离疼痛困扰!如身体维生素缺乏较多,可进行药物补充!颈部肌筋膜疼痛有时治好了,但很快又出现疼痛,很多时候是因为引起疼痛的因素持续存在,说到持续因素不得不提肌肉紧束,简单点说就是肌肉勒紧,比如说肩膀上挎着的皮包带、内衣带子过紧压迫斜方肌;领带或衣领过紧会压迫胸锁乳突肌引起疼痛,所以双肩包比斜挎包好,小包比大包好,可减轻斜方肌局部负重;内衣带子不宜过紧;领带或衣领不宜过紧;总结:了解生活小技巧,远离疼痛没烦恼!
你是否试过颈肩部老是发紧、疼痛,去到医院医生说你是颈椎病?你是否试过频繁腰背部酸痛、绷紧,去到医院医生说你是腰椎间盘突出?但拍了片却仅看到轻微的间盘突出,医生告诉你这个病没有达到手术的地步,只能慢慢养和自行加强肌肉锻炼,并给你开了点药但自己治疗了很久效果却不明显,严重影响生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诊断不对?还是治疗不对?还是两者都不对?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疾病,说起来通俗易懂,沟通起来没有障碍,但也绝不能一刀切地认为:颈痛就是颈椎病,腰痛就是腰椎间盘突出;此外,中国的医疗资源是非常紧张的,医院人满为患,门诊的医生大多数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解释一些看似小而对病人影响大的疾病。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大家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疾病---肌筋膜疼痛综合征,1940年美国风湿科医师特拉维尔(Travell)首次提出了“肌激痛点”的概念,而后她和西蒙斯(Simons)一起提出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概念,并将其写入传世巨作《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及其功能障碍--激痛点手册》(Myofascialpainanddysfunction:Thetriggerpointmanual),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局部疼痛综合征,以肌筋膜激痛点为特征,讲其最熟悉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说其最陌生是因为在诊断时常被忽略,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1、何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既然肌筋膜激痛点为其特征,那我们就以肌筋膜激痛点为支点撬开它的“尘封盖”,Travell教授将肌筋膜激痛点分为活化激痛点和潜伏激痛点,活化激痛点是肌肉有局部紧张带,紧张带上有压痛点,且该点可自行启动引起自发性疼痛,简单点说就是有局部肌肉僵硬+疼痛,而潜伏激痛点是肌肉有局部紧张带,紧张带上有压痛点,该点无法自行启动引起疼痛,需外来因素来激活启动,通俗点说就是有局部肌肉紧张+无疼痛,当外来因素介入时可将其激活,如疲劳、受凉等,这也就能充分解释大家有疑惑的问题,为啥劳累后疼痛加重?为啥局部受凉后疼痛加重?2、患病率、重要性、严重性患病率: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很常见,几乎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受到它的折磨。潜伏的激痛点会导致无痛的运动功能障碍(肌肉僵硬+活动范围受限),而活化的激痛点会进一步造成疼痛,前者远比后者更常见。有学者统计了门诊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占比,表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主诉区域性疼痛患者中患病率很高。重要性:骨骼肌是人体内最大的单一器官,几乎占总体重的50%,任何一块肌肉都有可能生产肌筋膜激痛点,从而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在日常活动中,具有收缩性的肌肉是最易受到劳损和伤害的组织,但临床上更多的是关注骨骼、关节、滑囊和神经。严重性:激痛点高度活化可造成剧烈疼痛和活动能力丧失,肌筋膜激痛点的疼痛与其他原因造成的疼痛不相上下,甚至会更严重,是造成骨骼肌肉疼痛这一人类神秘灾难的罪魁祸首。3、如何诊断肌筋膜疼痛综合征(1)症状:局部肌肉发紧:触摸肌肉可发现局部肌肉僵硬,呈条索状或结节状;疼痛:有钝痛,亦有剧痛,劳累或受凉后可加重;部分患者可有自主神经失调和本体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反常出汗、持续流泪、持续鼻炎、头晕、耳鸣等(2)查体:局部肌肉呈条索状或结节状;局部紧绷的肌肉上可有剧烈点状压痛和牵涉痛,压迫激痛点可复制出患者熟悉的疼痛;针刺或弹拨激痛点可引起肌肉局部抽搐反应;(3)检查:肌电图:表面肌电图和针极肌电图,可测到局部肌肉特有的肌电活动;超声:可观察到肌肉局部抽搐反应,但需有经验的医生通过弹拨和针刺触发;红外成像:可发现局部肌肉肌激痛点处温度升高。总结: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虽然诊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细心耐心诊断还是不难的,精准的诊断为好的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准确的诊断才会有有效的治疗(下回分享)。参考文献:Simons,TravellDG/,SimonsJG/,etal.Travell&Simons‘MyofascialPainandDysfunction:TheTriggerPointManual[M].Williams&Wilkins,1999.
3月份的广东因受“回南天”的影响地面总是湿漉漉的;小明下楼梯时不慎滑倒,当时屁股着地;跌倒后他立刻站了起来,当时他只是觉得屁股和骶尾部酸痛;当时他为了安全起见,去医院拍了片子;X光片示:骶尾骨未见骨折脱位,医生说问题不大,可以贴点膏药;他就开开心心回家了,可过了一个月后他还是痛;尤其是坐久了疼痛更加明显;他到底得了什么病?该怎么样做治疗?骶尾部的肌肉少且薄,不仅如此,尾骨的活动度较小,对外力的冲击无足够的缓冲,一般由软组织丰富的臀部来承受外力冲击,但当冲击力过大时会引起尾骨骨折脱位或骶尾部软组织挫伤,小明已经排除了尾骨骨折脱位,考虑骶尾部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急性外伤后没有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急性损伤演变成慢性损伤从而引起骶尾部延绵不绝的痛。(1)明确的外伤史,且拍片后未见尾骨骨折脱位;(2)外伤后无正规治疗,且长时间坐位,疼痛慢性迁延(3)骶尾部疼痛,坐硬板凳、咳嗽、大便时加重,甚至久坐后站起时觉骶尾部刺痛,并向臀部放射(4)手指压迫骶尾部时,可有明确的痛点;生活篇:(1)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久坐,每60分钟站起活动一次;(2)坐姿前倾或坐位时单侧臀部受力,避免骶尾部受压;(3)使用镂空坐垫或海绵软垫,避免骶尾部受压;(4)温水坐浴,水温50-60℃,每次30分钟,一日一次;治疗篇:(1)可予以冲击波治疗、超激光、低中频治疗等(2)局部行封闭治疗,如局部压痛点比较明确,局部封闭治疗疗效好,一般1-2次就能达到满意效果,具有创伤小、花费少、副作用小等优点(3)针刺疗法:针刺疗法主要使用的干针,主要包括针灸的毫针、针刀疗法的小针刀、浮针疗法的浮针,尤其是小针刀和浮针,效果立竿见影,且无副作用、花费少,治疗1-2次疼痛可明显改善;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骨质疏松症有哪些危害? 骨质疏松症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常被称为“沉寂的疾病”或“沉默的死亡”,甚至成为一部分老年人的“人生最后一摔或最后一次骨折”。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会出现局部或者全身骨痛、驼背、身高变矮,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为髋部、腕部、踝部、脊柱,其中脊柱及髋部骨折更为严重,大多数需要住院治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本人、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骨质疏松症最喜欢“盯上”哪些人? (1)老年人,长期卧床者,绝经后的妇女。 (2)生活方式不健康,如户外运动量不足,少晒太阳、吸烟、过量饮酒、过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高盐、高糖饮食。 (3)体重偏低者,钙和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父母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 (4)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抗凝血药、胃药等。 (5)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甲亢、甲减、糖尿病、长期腹泻吸收不良、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等。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1)疼痛: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多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可伴有肌肉痉挛、活动受限等。如果你发现疼痛越来越严重,要引起高度重视,最好尽早就医。 (2)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同时因脊髓神经受压,可出现肢体活动及感觉障碍,可能影响心肺功能及腹部脏器功能,出现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不适。 (3)骨折:患者发生的骨折多为低能量的脆性骨折,或者非暴力因素导致的骨折,从站高或小于站高处跌倒,以及因其他日常活动而导致骨折的发生,并且发生骨折的部位主要在胸椎、腰椎、髋部、踝部、腕部、肩部等受力部位。骨质疏松症严重的患者,甚至在咳嗽、喷嚏时或者用力排便时发生肋骨骨折。怎样才能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是两方面,如果为老年人已经在轻微外力下,发生骨折了,这时候在进一步检查前,就要考虑可能已经患上了骨质疏松。如果没有发生过骨折,这时候建议要做相关检查,诊断到底是骨量正常还是骨量减少了,还是已经骨质疏松了。 目前广泛使用的骨质疏松诊断方法是进行骨密度测量。而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测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检测部位主要为腰椎、髋部和肢体骨骼,被检查者所接受照射的x线量很少,仅为摄胸片的1/50,是目前认为最好的检测方法。骨质疏松症的防与治有哪些? 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宜尽早预防,长期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树立骨质疏松的预防“任何时候都不为早、任何时候都不为迟”的理念。 (1)注意日常饮食:加强营养,建议摄入富含钙、适量蛋白质、低盐的均衡膳食。 (2)充足的日照,规律的户外运动,加强肌肉力量,增加骨密度,减少跌倒风险。需要注意的是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不宜剧烈运动,且应当注意预防运动中发生骨折,选择比较轻柔的运动,以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长期卧床或骨折后限制运动的患者易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应坚持在床上进行肢体运动,功能锻炼,减少骨量流失。 (3)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4)药物治疗:对于骨密度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已经发生过椎体或髋部等部位脆性骨折和骨量减少且具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如二膦酸盐类的药物、活性维生素D3、钙剂、雌激素、降钙素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应注意个体化、长期化,在治疗前及停药前需要专科医生全面的评估。 (5)外科治疗:1)如为老年患者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微创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脊柱微创治疗常用方法之一,适用于新鲜不伴脊髓或神经根症状、疼痛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止痛效果术后立竿见影。2)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桡尺骨远端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且累及关节面,骨折愈合后易残留畸形,常造成腕关节和手指功能障碍。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手法复位,可用夹板或石膏固定,或外固定器固定。对于少数不稳定的骨折可考虑手术处理。3)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骨坏死率及不愈合率高,致畸、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手术治疗包括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和外固定器等,术后早期积极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减少并发症,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恢复,重返家庭及社会。 (6)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等。通过增强肌力与肌耐力,改善平衡、协调性与步行能力,而且可改善骨密度、维持骨结构,降低跌倒与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物理因子治疗如脉冲电磁场、全身振动、紫外线等物理因子治疗可增加骨量,超短波、微波、经皮神经电刺激、中频脉冲等治疗可减轻疼痛。对骨质疏松骨折或者骨折延迟愈合可选择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体外冲击波等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 (7)生活中需预防跌倒、坠床与意外损伤,建立安全的家居环境,避免发生骨折,避免过度弯腰或长时间弯腰工作,注重日常预防。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很多人都会有过颈肩背部疼痛的经历,多数可在短时间内自行改善,但部分病人颈肩背部会反复疼痛,甚至会加重,大家会有疑问,到底是不是颈椎病?其实大多数病人并不是颈椎病引起,而是颈肩部肌筋膜综合征。颈肩部肌筋膜综合征是指由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如下:1、颈肩部肌筋膜综合征常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不适,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2、颈部活动时有牵扯感和不适,但多无明显活动障碍,临床检查发现颈后、肩脾骨内上角、内缘、肩脾区常有多处压痛点,压痛区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物;按压痛点偶可引起枕、肩、臂部放射痛;3、部分病人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不适;人在低头俯身位时,就会牵拉颈肩肌筋膜,长时间的牵拉容易引起颈肩肌筋膜退变,造成纤维弹性降低,以至肌肉活动时不能协调地同步伸缩,甚至不能回缩,肌肉可表现为条索状或结节状,在颈椎活动时,肌肉与筋膜两者就不断发生摩擦、牵扯,最终引起无菌性炎症;在过度劳累、受潮湿、受冷或受惊等诱发因素作用下,这种炎症会加重,造成局部水肿、粘连从而引起疼痛不适;简单点讲,把肌筋膜比作一条绳子,但现在打了结;(一)病因:急性软组织损伤后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导致软组织慢性劳损;长时间伏案工作或游戏、不正确的姿势等导致软组织慢性劳损;(二)诱因: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引起发热的疾病;气候变化,如寒冷潮湿;过度劳累;既然肌筋膜打结了,那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把结打开。(1)改变日常生活习惯:选择正确的姿势:建议选择符合人体工效学设计的桌椅;使用电脑时上半身应保持颈部直立(可将电脑显示屏垫高);操作键盘或滑鼠,尽量使手腕保持水平姿势,避免肘关节悬空(建议前臂及肘关节全部放于桌面上);选择合适的枕头:睡眠时使用的枕头的高度形状应符合颈椎生理曲度,睡觉时不宜将枕部和颈项部悬空,习惯仰卧者,枕头高度为8~12cm,和自己一个拳头等高;习惯侧卧者,枕头高度建议与一个半拳头等高;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娱乐时均应避免长期维持屈颈、扭头等同一姿势,超过约60分钟应作仰头、伸颈、点头等活动,可以减轻疲劳、避免发生颈部肌肉的损伤;(2)药物治疗:止痛药: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塞来昔布、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等;解痉药:乙哌立松片、替扎尼定片等;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膏、跌打损伤酒外用;(3)物理治疗:热敷:采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等均可使痉挛肌肉松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症状作用。必须注意防止烫伤;理疗:主要有超短波、低中频电疗法和磁疗等;(4)中医治疗:中医针灸、中医推拿、中药外敷等治疗;(5)封闭治疗:在痛点使用局麻药+激素类药物做定点封闭;(6)小针刀或浮针:此两种方法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应用尤其广泛,尤其浮针疗法,创伤极小、费用低,且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一般当场有效),大多数3-5次即可解决问题;(7)功能锻炼:急性疼痛缓解后,开始颈部肌肉功能锻炼,以增加肌肉力量和弹性,确保颈椎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减少复发。居家锻炼:A:活动度练习(放松练习):自然坐位,颈部做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活动;B:牵拉练习:用手做颈部肌肉的自我牵拉练习。颈部向左侧屈,左手经头顶上方触右耳帮助侧屈;还原。右侧同理;C:抗阻练习:两手手指交叉抱头,向前用力;同时,头后仰,互相抵抗,持续5~8s后放松。一般每日练习1次,每一动作重复4~10次;练习时动作宜平稳缓慢(如下图)。运动锻炼:建议做能仰头的运动,如打羽毛球、游泳等。颈肩背痛很难熬,正确诊断很重要,及时干预效果好,用对方法疼痛跑;注意:如颈肩部疼痛伴手脚麻木无力,建议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的退变、外伤或工作生活中反复轻微损伤导致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腰骶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导致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好发生于青、中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部位为腰4/5、腰5/骶1节段,占90%以上。常见分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康复治疗可达到临床症状的缓解及功能的改善,但可能复发。致残性腰椎间盘突出少见,仅10%—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前面跟大家介绍过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一些方法,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保守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屁股针”。“屁股针”即为骶管注射治疗,骶管注射治疗又称骶管硬膜外药物注射治疗,即药物经骶管裂孔注入硬膜外腔,使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神经根及脊髓,阻断疼痛传导及恶性循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从而起到解除疼痛、改善功能的目的,已被证实在治疗腰背痛伴神经根放射痛有确定的疗效。操作简单(简单穿刺,门诊即可操作);创伤小(如同打屁股针,做完即走);安全系数高(相比于手术,较安全);价格低廉(几十块钱即可,性价比高);起效快(治疗后20分钟左右起效);目前多采用“鸡尾酒”疗法,即多种药物混合而成,药物组成包括:生理盐水、神经营养药、激素、局麻药等,亦可采用臭氧注射;一周一次,三次一疗程。轻、中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腰、腿痛症状];轻型腰椎管狭窄患者;月经短时间紊乱、颅内压升高、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损伤症状、感染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患者不适合此治疗方法,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会加重,甚至引起马尾神经损伤;此治疗虽简单且性价比高,但不建议治疗频次过于频繁,度的把握异常重要;三次无效应改用其他疗法及经半年非手术治疗后没有效果的应采用手术治疗;找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注射(在注射精准度、注射深度、药物注射量、药物配比等方面更有经验),可极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前 患者杨xx,男,24岁,因车祸致腰骶丛神经损伤1年余,车祸后患者虽可自主排尿,但自觉排便费力,既往短短几十秒的事情,现在却变成了几分钟,除此之外,小便还排不干净,常有尿液残余,让年轻的他苦不堪言! 治疗中 行骶三神经prp注射,手术10分钟,出血1ml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患者自觉拉尿较前顺畅很多,等待时间缩短,排尿量较前增加,残余尿量减少。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出现颈肩腰腿痛,去医院就诊时部分医生会建议行封闭治疗改善疼痛,患者听到封闭这个词时会产生惧怕心理,会觉得“封闭针”千万打不得,那“封闭针”到底是“良方”还是“毒方”呢?今天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封闭针”是从局部麻醉演变而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将局麻药和激素类药物的混合物注入疼痛部位,以达到消炎镇痛的目的,目前广泛应用于骨科、疼痛科,其中局麻药一般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其中之一,激素类药物一般是倍他米松、曲安奈德及甲泼尼龙等其中之一,局麻药的作用为神经阻滞,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创伤小、见效快、疗效好、反应轻。“封闭针”常用于颈肩腰腿痛等慢性软组织疾患,如颈肩腰背部肌肉劳损、肩周炎、网球肘、高尔夫球肘、鹅足滑囊炎、腱鞘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背部筋膜炎、跟腱炎、足底筋膜炎等。封闭针并不具有依赖性,激素一般在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后才会产生依赖行,封闭针使用的激素量较小,且绝大多数颈肩腰腿痛患者一次或几次封闭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且不再复发,如需多次注射,注射时间间隔至少大于2周。极少会出现过敏反应,所以行封闭针治疗患者建议操作完成后平卧休息15分钟后再离开;极少数女性病人会影响当月月经;因剂量较小,基本不会引起骨质疏松症。注射部位皮肤破溃病人;局部或全身感染病人;凝血功能障碍病人;封闭针总体来说是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可帮助绝大多数病人解决慢性软组织疼痛,是个值得信赖的良方,但治疗过程中一定要规避禁忌症、注意治疗的频次及药物剂量,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很多朋友都会有腰背痛的经历,咨询的时候,第一句往往是“我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应该需要怎么治疗”,当时我也很懵圈,为啥他觉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难道腰背痛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怎么样才能走出诊断的误区,不然真的是花了钱受了罪达不到满意的效果。任何的疾病诊断都是放在第一位的,而疾病的诊断需要多方面结果的综合,也就是我经常讲的“症状+查体+检查”,症状就是病人的主诉(哪里疼、哪里麻等,时间多久了),查体就是医生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西医讲究视触叩听+特殊检查,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三者的结合才是正确诊断的前提,才能有更好的治疗。腰背痛是以背部疼痛为代表的症候群或症状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腰骶臀部的疼痛症状,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症状。①特异性腰背痛:如肿瘤、骨折、感染等明确病因引起下腰痛,发生率最低,仅占腰背痛的0.2%;②非特异性腰背痛:引起疼痛的具体病理部位不是很确定,如腰肌劳损、腰背部筋膜炎等;③根性腰背痛:又称坐骨神经痛,由坐骨神经或神经根收到压迫、刺激所致,多由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通过上述的分类,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腰痛只占一小部分;腰背痛病因很多,下面将介绍腰背部的最常见原因------软组织损伤。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是腰背痛最常见的病因:①急性腰扭伤诊断特点:明确扭伤时;椎旁肌肉压痛,肌肉可触及条索状;疼痛特点:平卧休息可缓解,活动后加重;治疗特点:卧床休息为主,并予以止痛药(NASID止痛药,如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塞来昔布等)+解痉药(乙哌立松、巴氯芬等),一般治疗5-7天可恢复正常,辅助康复治疗(推拿、针灸、理疗等)可缩短恢复时间。②腰背部筋膜炎诊断特点:腰背部弥漫性钝痛或局部疼痛,肌肉痉挛及活动受限,多由慢性损伤、寒冷刺激、外伤等因素导致治疗特点:止痛药(NASID止痛药,如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塞来昔布等)+活血化瘀药物,并辅以针灸、理疗、银质针等项目,治疗效果明确;③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诊断特点:腰部扭伤或闪腰史;伤后腰部立即发生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腰部呈僵直屈曲位,后伸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无神经根刺激体征。治疗特点:早期止痛治疗,牵引和按摩治疗效果较好;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诊断特点:痛点位置局限,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治疗特点:局部神经阻滞可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腰背疼痛原因多,莫只认为“腰突”过,早期诊断很急迫,及时治疗不会错。下期再跟大家分享引起腰背部疼痛的其他原因,敬请期待!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和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脊髓损伤后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四肢瘫或截瘫,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患,给患者、患者家属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脊髓损伤后累及系统较多,因此存在较多并发症,给其治疗带来较大难度。很多脊髓损伤初期的病人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生,我还能走路吗”,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也会打个大大的问号,脊髓损伤病人到底能行走吗?肢体运动功能在伤后最初3个月恢复最明显,多数恢复持续至伤后9个月,但直到伤后12-18个月亦可出现额外的恢复。恢复步行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的重要功能,部分研究人员将步行所需的运动功能要求确定为:一侧屈髋肌力大于3级,同时对侧股四头肌肌力大于3级;早期的系统康复可有助于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但具体能不能达到期望值主要跟损伤严重程度、损伤平面及手术及时性等因素有关。脊髓损伤后有挺多因素是步行功能的有利预测因素(如下图),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就能粗略估计患者能够恢复步行功能的大概几率。恢复步行功能是众多脊髓损伤患者的梦想,早期的系统康复可有助于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但具体能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主要跟损伤严重程度、损伤平面及手术及时性等因素有关,通过步行功能的有利因素进行粗略判断,可更加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亦能跟患者更清楚地交代预后。总而言之,脊髓损伤早期康复目标在于肢体功能、大小便功能的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后期康复目标旨在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预防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