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述患病之前,我的抑郁症知识,多来自媒体报道。三毛、张国荣、张纯如、崔永元……这一长串名单,让我想当然地认为,抑郁症是一个比较“高级”的病。精英,至少是文化人,才容易得这个病。这个误解,在我第一次去到安定医院看病时,就被打破了。在安定医院人头攒动的候诊大厅,我看到了一张张有着中国各地特征的愁苦不堪的脸。他们显然是舟车劳顿,辗转来到这里;东张西望,局促不安,一脸的惶惑和惊惧。他们经常长时间枯坐,如泥雕木塑。看着他们,我脑海里掠过王小波的一句话——“沉默的大多数”。是的,在中国,即使在抑郁症人群中,也有沉默的大多数——中国抑郁症的最大人群,是穷人,在农村。穷人是抑郁症最大群体任何阶层成员都可能得抑郁症,贫困阶层受苦更甚。只因这个阶层活在在聚光灯之外,他们的痛苦不为人所知。研究已经证明,贫困是抑郁症的一大诱因。贫困使人抑郁,抑郁愈使人贫困,二者交互作用,导致精神障碍与孤立。贫困和抑郁,是一对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抑郁症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童年时期。当我们的祖先从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演进时,一部分不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掌握农耕技术的猎人,成为抑郁症最早的受难者。由此我大胆猜测:在社会大变迁面前,不能与时俱进,被时代抛弃的人,因其焦虑、惶恐、绝望,可能成为抑郁症的俘虏——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近十几年来,中国国企下岗人员和农村留守人员,成为抑郁症高发群体。另一个旁证是:接受社会救济的人群中,抑郁症比例是总人口患病率的三倍。中国高校的贫困生一直是敏感话题。贫困生进入城市,如果得不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其心理疾病的发病概率极高。目前我国高校中,贫困生约占总在校生的15%―20%,其中有心理问题的占65%。在美国,很多穷人亦受抑郁症之苦。一项调查表明,美国85%-95%的严重心理疾病患者是失业者。贫困群体的抑郁症识别率低,是雪上加霜。一般来说,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相对优裕快乐,他们得了忧郁症,异乎寻常的痛苦相对容易被察觉;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日子本来就困顿艰难,抑郁症状会被掩盖。他自己也搞不清,他的痛苦到底是抑郁症,还是来自生活本身。很多穷人得了抑郁症,始终都不自知,也不为人所知。所以,反贫困和抗抑郁相辅相成。对抗抑郁,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穷人摆脱贫困,提升改变命运的能力。遗传基因与抑郁相关在知识阶层中,抑郁症患者也有职业之别。演员、公务员、媒体人、警察、教师比较容易得抑郁症——这是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姜涛23年行医生涯的观察。他对我具体阐述:“这几个行业收入差距大。公务员,有守法的和不守法的;记者有敲诈和不敲诈的;警察有好警察和坏警察……收入差距非常大,他们就容易不平衡,焦虑,压力大。”姜涛所说完全是个人经验描述,未能验证。不过他揭示了一个现象:内心的激烈冲突和抑郁症相关。接下来就可以讨论:就个体而言,哪些因素容易导致抑郁症?首先是生物学因素。抑郁症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内源性抑郁症往往由躯体内部因素引起,带有明显的生物学特点。这个“内部因素”其实就是基因,往往通过遗传获得,它是造成大脑中三种神经递质(5-HT、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失衡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到,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直系或旁系家属中,还有其他精神疾病患者。这说明这个家族遗传倾向明显。上海精神科医生颜文伟认为,在全世界人口中,大约有5%-10%的人有这种遗传基因,容易得抑郁症。姜涛也认为遗传因素对于抑郁症致病有重要作用。他给我一个数据:抑郁症的遗传度达到80%。所谓“遗传度”,是指如果你携带致病基因,那么发病的可能性达到80%。不过,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遗传因素和抑郁症的内在关联,还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即使再先进的仪器,也无法观测到大脑内部化学变化的过程。对生物学因素之说,心理学界反对声音甚多。他们认为抑郁症主要是心理疾病。曾有一位心理医生接受我采访时,义愤填膺地表示:西医强调生物学因素,是“想把患者都拉到医院去”。这是对抑郁症患者的伤害,会让他认为是自己的“种”不好,失去对治愈的信心。人性的“内在惩罚者”遗传因素说尚未得到科学验证,性格因素则可以认定占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人有各式样各样的性格特点。相对来说,简单、敏感、自尊、固执、要强、好胜、求全,习惯于克己、内疚、自责、自省、自罪的人,容易得抑郁症。为什么?尚无科学解释。我个人的观察是,以上性格都易于使情绪处于紧张状态;而情绪是从心理通往生理的桥梁,长此以往,紧张的情绪就破坏了大脑分泌神经递质的功能,抑郁症的种子由此埋下。心理学认为,自责、自罪最容易破坏人的心理结构,它构成一种内在惩罚机制,对自身进行谴责和制裁。抑郁症患者的压抑、自卑、自我评价降低、活力下降,多来源于此。我也曾认真追溯过自己患病的原因。我最后的结论是,也许和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所处的环境有关。在我出生前,我父亲就因为是右派,被发配到苏北某地农村劳动。他在外受到迫害和欺辱,回到家里就没有好声气。因天性敏感,我从小就对严酷的生存环境有着超越年龄的感受,学会了理性、忍耐和克制,以及用约束自我的方式来抵抗外在的侵略。可是,内在的反叛性,又刺激愤怒的情绪在我内心悄然滋长。少年时代,我其实是在以一种“边缘不合作”的态度,面对异己的世界。考上大学后,很多年来,我一直在用巨大的努力,来克服自小形成的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寻找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和解方式。我曾自以为成功了,岂知童年和少年时代的阴影,会成为潜意识中的条件情绪性反应,植根于人性深处。再就是环境压力因素。比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它们也应该是以情绪为桥梁,殊途同归,作用于神经递质。不过,我从来认为,仅仅单方面的压力不足以导致抑郁症。如前所说,抑郁症患者多半能够自省和克制,乃至自我牺牲。如果压力只来自一方,他们还能通过委曲求全来化解;但是,如果多个不同方向的压力蜂拥而至,并且这些压力彼此交错排斥,即使委曲亦不能求全,抑郁症就会在这时登堂入室。前两天,一位网友来找我,倾诉她的妈妈患病的经历。她说,她的妈妈性格单纯、开朗,生活幸福,工作顺利,找不到任何患病的理由。只有一个意外事件:去年,外公外婆从她的舅舅家转到她家生活;而两个老人,又属于性格自私怪癖、要求又多又高、根本不会为他人考虑的一类人。于是,家里安静有序的生活被打乱了。在她看来,她的妈妈是因为不能应付自己父母的压力,精神崩溃,得了抑郁症。从这个女孩滔滔不绝的叙述中,我听出了她以及她的父亲,对外公和外婆的反感。对于她把病因单方面归于两位老人,我犹豫了一下,决定坦白地说出我的看法。我说,即使两位老人真的自私、挑剔、无理、贪图享受,也未必能压垮她的妈妈,毕竟他们是父女、母女情分。问题是你妈妈会不会受到更多的不同方向的压力?比如,你的舅舅是不是压力?你妈妈多年未尽赡养责任,现在外公外婆不满意,她如何面对自己的弟弟?你和你爸爸的抱怨,会不会也是你妈妈的压力源?三方面都是她的亲人,她怎么办?这三方面压力交错、对立,她只能忍耐、自我牺牲;而如果委曲亦不能求全,她内心的焦虑、自责、自罪、无奈等情绪,就可能汇集在一起,成为冲垮她精神堤坝的洪流。“如果你爱你妈妈,你就先停止对外公外婆的抱怨,把你们这一方的压力撤掉。”我说。最后一个因素,是创伤性突发事件。比如失学、失业、失恋、亲人去世、炒股失败,等等。不过,突发事件只是刺激因素,不是真正的病因。抑郁症植根于你的人性深处,即使没有这个创伤事件,也还会有别的事件,差别只在于爆发的时机不同。当然,如果运气好,拖个十年、八年,自行消失,也未可知。综上,抑郁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只是简单的心理疾病,它的根源是某种错误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导致了内心的分裂和背叛,你要战胜它,惟有用另外一种方式把它矫正过来。找到病因,对于治疗抑郁症具有参考价值。不过,也不必过于纠结病因、追查病因,否则会制造新的压力和矛盾,对病情不利。在一个短时间内,仅仅个别诱因,不可能触发抑郁症。疾病既已爆发,病因就不再重要。就好像你用火柴点着爆竹,爆竹已经爆炸,你再追究火柴,无济于事。再如一个女孩病因是失恋,即使男友回心转意,她的病一时也好不了。至于病愈后怎么处理病因?这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且留待本系列最后一篇“如何重返社会”再讨论吧。
没有“更好”,只有“适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但常谈常新。先讲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男孩,因学业压力突然辍学。他拒绝和外界交流,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日没夜打游戏。怨恨父母,认为一切都是父母害的。父母很着急,带他去做心理治疗,毫无效果。耗了两个多月,孩子出现躯体症状。父母带他去精神专科医院看病,诊断为抑郁症,疑似双相。起先家长对医生的诊断也将信将疑,没想到用药仅三四天,孩子情绪好转。一周后,一改往日消沉低落的状态,主动说话、做事。本来对前途悲观失望,现在觉得“有奔头”。有一夜和妈妈聊天,聊了整整一夜,把心事都对妈妈说了。和妈妈旅行,主动把座位让给妈妈,揽着妈妈的肩膀看视频。妈妈且喜且忧,带孩子去复诊。医生确诊为双相,立刻调整用药。一周后,孩子渐渐稳定。另一个故事的主角也是男孩,同样辍学。家长直接带他去看病,诊断为抑郁症,用药治疗。但是孩子对药物不敏感,治疗数月,既不起效,也没有副作用。无奈去看心理医生,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孩子很感兴趣,坚持训练一年多,认知获得调整,症状消失,成功复学。两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不存在哪个好、哪个不好的问题,而是哪个更适合的问题。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治疗方式自然各有千秋。就某个个体,可能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心理治疗无效,但绝不能由此推导出对其他人也无效。如果从自身经历出发,去劝告别人不能用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是非常草率和危险的。如何选择?那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各有什么样的适应症?患者应如何选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两种疗法的优缺点。先说心理治疗。很多人推崇心理治疗,认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吃药,没有副作用;能够纠正心理扭曲,注重人格成长;疗效长远,不会复发。的确如此。但是,心理治疗有很多限制性条件:其一,心理治疗的实质是患者自我成长,这就需要患者相信心理治疗,信任咨询师,具有一定的悟性,用于自我剖析,并且咨询后能够长期坚持自我训练;其次,一位好的咨询师至关重要,他必须具备和患者的病情相匹配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能够和患者共情,引导患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付诸努力;第三,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问题同样不可能立竿见影。心理治疗有“长程”“短程”之说,但即使短程治疗,也等相当一段时间,更需要患者以更长的时间自我训练巩固疗效。再说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缺点很多,比如:部分患者对药物不敏感,可能吃了无效;吃药有副作用;需要吃药的时间太长,患者难以坚持;不能根治,停药太早病情易复发,等等。但药物治疗也有很多优点:首先,对患者要求不高。患者只要遵从医嘱,坚持服药,足量组疗程,该起作用就会起作用;其次,见效较快,如果患者对药物敏感,一般两个星期可以起效,一个月内可充分起效;第三,相对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比较便宜,治疗可及性高。分析了两种疗法的优缺点后,我想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了吧?我认为,以下情况下,患者只能选择药物治疗:a内源性抑郁症,生物因素占主导;b急性发作,来势凶猛;c病情严重,动力严重缺乏,无心无力做事;d找不到合适的心理医生;e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心理治疗费用。同理,以下情况下,患者只能选择心理治疗:a对药物不敏感,多次换药无效;b对药物太敏感,个人体质不能承受药物的副作用;c在某个特定时间段,患者有生育需求。把握时机和次序上述两种情况都比较绝对。更多时候,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不排斥的,完全可以同步进行,或交替进行,重要的是把握时机和分寸。如果存在先后顺序,我认为,患者还是应该首选药物治疗。即先尝试药物治疗,无效再考虑心理治疗。原因是,相对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成本低、可掌控。它对患者没有过高要求,只要坚持服药,把自己交给科学就行。有患者说:坚持服药也很难啊!其实,坚持服药只是一个决心问题。假如患者相信药物治疗,坚信吃药就能治好病,就一定能坚持下去。至少,坚持药物治疗,要比坚持心理治疗容易得多。再从现实情况看,如果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茫然无措,此时只能先用药物治疗解除患者临床症状,为心理治疗赢得时间和空间,最终实现“标本兼治”。在患者群,“药物派”和“心理派”经常爆发激烈争论。有时候“心理派”会流露出一些自豪和骄傲,他们认为,治疗抑郁症完全依赖药物,“不够强大”。对此,我部分赞同。的确,心理治疗体现了人类的自主意识和较高的素质。通过心理治疗战胜抑郁症的朋友,是很了不起的。但从现实出发,我还是认为,尝试药物治疗应该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我们毕竟不能从理想出发,不必为了证明自己“优秀”而放弃药物治疗。如上所说,心理治疗对患者要求较高。这不仅指个人素质,还包括其现实条件,比如物质基础、家庭情况、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是否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等等。也就是说,假如这位患者经济宽裕,外部环境友善,人生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无需面对高度对抗性竞争,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高自己,就可以选择心理治疗。但大多数人不一定拥有这么优越的条件。他们可能正处在人生的节骨眼上,承担着个人发展、养家糊口等重负,无法回避生存竞争带来的压力,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这时恐怕不得不借助药物治疗。也就是说,心理治疗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随时有条件来做的。我们一定要谨慎评估自己的条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想起了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话:“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最后概括为一句话:把药物治疗作为首选,先尝试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再考虑心理治疗。当然最佳方案是两者同步或交错进行,那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部分内容转载自 妊娠患者精神药物治疗的考虑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陈淑宝刘铁桥)对于所有服用抗精神药物的育龄妇女,最关心的的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怀孕,如何怀孕。对于这一重要问题,下面的文章也许能给您提供一些帮助。即使是身心正常的夫妇也难以保证一定会孕育出“正常”的后代。研究发现:早期妊娠的自然流产率为10%~20%,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为2%~3%;生活方式对妊娠结果影响很大,已经证实妊娠期间吸烟、饮酒、咖啡摄入过多及营养不良等对胎儿会产生不良影响;孕前肥胖可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的风险。此外,孕期精神病是胎儿先天畸形和围产儿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期精神药物治疗是否安全尚无法100%确定,因为不可能在怀孕的人体进行设计严密的实验。因此,对于孕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选择都是基于一些有局限性的资料。我们对目前已经发现的有限资料进行总结如下(1)对所有育龄期女性精神障碍患者:①要经常与其讨论怀孕的可能性(因许多怀孕是计划之外的)。②应告知尽量避免使用孕妇禁用药(尤其是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2)对新近诊断精神疾病的孕妇:①除非利明显大于弊,否则妊娠前三个月(主要器官形成期)应避免使用所有药物。②必须使用药物治疗时,应使用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3)对正在服用精神药物且打算怀孕者:①如果患者目前情况良好且复发的可能性很小,则可以考虑停药。②对重性精神病且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停药是不明智的选择。可以考虑换用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但应告知换药可能增加复发的风险。(4)对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且已怀孕者:①对患重性精神疾病且复发率高的患者,突然停药并不明智。与继续有效的药物治疗相比,复发对母亲及孩子的危害将更严重。②建议维持目前有效的药物治疗,不要轻易换药或为减少胎儿的药物暴露量而尽量减药。(1)目前大量的资料显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致畸风险最小。(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s)资料正在积累之中,有关奥氮平和氯氮平的研究相对较多。有研究发现:奥氮平可能引起低体重儿及增加新生儿进重症监护室的概率,并且可能诞下巨大儿。氯氮平似乎不会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尽管妊娠期糖尿病和新生儿抽搐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3)有限的资料表明利培酮和喹硫平对人类没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其它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资料因为上市时间较短,目前还比较缺乏。程医生总结起来就是目前的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相对还是比价安全,未发现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对胎儿有一些潜在的风险比如引起胎儿体重过低或过大,增加出生后进监护室的概率。但孕期发生的精神疾病症状也会增加胎儿的死亡率和畸形率,所以虽然最好孕期不要使用药物,但在权衡利弊之下也不是绝对不能使用药物。
这年头大家都有病,没个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之类的病,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还有一些人利用这些干扰他人,比如最近流行的带红点的朋友圈头像,很多人都表示非常抓狂不淡定。那么强迫症是怎么样的呢,又应该怎么治疗呢?强迫症是临床上较难治愈且预后较差的一种神经症,其病程迁延,症状改善较慢,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令人唏嘘的是,很多患者因强迫症症状而走向自杀之路来寻求解脱。目前证实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ERP)、认知疗法和药物疗法是对强迫症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一、那些名人强迫症患者1、霍华德·休斯历史上最饱受强迫症折磨的名人当属霍华德·休斯,是美国著名的航空工程师、企业家和电影导演,提起他的名字,美国人无人不知。然而,就是这位将神话与怪异集结一身的天才人物于中年时患上了强迫症。由于害怕外界的灰尘和细菌,他将自己房间的门窗用塑胶布密封,为了拿一样物品,必须用 6-8 张纸巾,就连吃他最喜欢的豆子,也要用特殊的叉子把豆子按大小排序后再吃。这是典型的顺序强迫症与洁癖强迫症的表现。最后,由于饱受强迫症折磨和严重依赖可卡因,休斯形容枯槁,难以辨认,当他逝世时,只能依靠指纹来辨认身份。2、查尔斯·狄更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他一天中要梳几百次头发,在平时他喜欢接触某样东西三次,认为这样能带来好运,睡觉时他喜欢头朝北极的方向,认为这样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3、贝克汉姆这位英国的足球王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传球精准,任意球脚法独步天下。堪称完美球员的贝克汉姆在家中也是一个绝对追求完美的人,贝克汉姆在接受采访时称,「我摆东西时,要么把它们排成一条直线,要么就必须成双成对。我会把百事可乐放在冰箱里,如果正好多出一罐,我就会把它放到另一个橱柜里。」看到名人也有强迫症,是不是觉得平时那个不停的整理房间,所有物品必须按颜色按顺序整齐放好,房间必须保持整洁,一遍又一遍的打扫房间和整理房间的物品的自己,突然可以被理解了?二、什么是强迫症?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特点的神经精神疾病,患者总是被侵入性的思维所困扰,患者常感到不安、恐慌或担忧,借以通过某种行为达到减轻焦虑舒缓压迫的目的。强迫症的基本症状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在任一时刻反复在患者脑海中出现并且使患者陷入痛苦或焦虑的一种侵入性的不必要的思想(如污染),表象(如暴力画面)或意向(如刺伤某人)。患者试图忽略或压制这些带有其他想法或行为的强迫观念,但常常无所适从。强迫行为或强迫仪式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而反复出现的行为(如反复洗手)或心理活动(如计数)。强迫行为是患者为了压制或减少自己的焦虑、恐惧、担心而所采取的行为。三、强迫症有哪些表现?每个人偶尔会被一些事情所困扰。然而,强迫症的诊断通常意味着强迫性思想每天持续一小时以上。此外,与强迫症有关的强迫观念既不是突然发生也不是以一个特定事件而结束。并且,强迫症患者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强迫思想,大部分患者都有多种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的几种表现:1. 强迫怀疑: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怀疑,如反复检查是否关好门窗,忘记带钥匙。2. 强迫性穷思竭虑:明知毫无意义,却反复思索一些无意义的事,如为什么太阳不是方的?3. 强迫联想:患者脑海中听到或看到某一观念或一句话,便自然而然地想到另外一件事物。4. 强迫回忆:脑海中反复出现经历过的事。5. 强迫计数:对可以计数的物品强迫性计数,如计数路人。强迫行为的几种表现:1、 强迫检查:患者为减轻强迫性怀疑采取的措施。如反复检查自己是否忘记锁门。2、强迫清洗:为了消除对脏物或细菌污染的担心,害怕被污染或是污染其他人,害怕被细菌、传染病或是其他环境因素污染,害怕被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的人污染。3、强迫询问:为了消除怀疑给患者带来的焦虑,常反复询问他人给予解释。4、强迫性仪式动作:患者为减轻或防止强迫观念引起的紧张不安采取的动作。如,每天必须 10 点上床睡觉。5、强迫性迟缓:因仪式动作而行动迟缓,如出门前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已锁,而导致上班迟到。四、一些关于强迫症的统计数据1、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强迫症患者接受了适当的药物治疗,不到 10% 的患者接受了循证心理治疗。2、强迫症是继抑郁症,酒精 / 药物依赖,社交恐惧症之后,第四位常见的精神障碍,终身发病率为 1%-3%。世界卫生组织将强迫症纳入全球非致死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3、成人强迫症患者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比例为 1:1。强迫症患者的发病年龄呈现双峰分布,童年期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10 岁,青春期或成年早期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21 岁。男孩的发病年龄早于女孩,30 岁以后发病的患者则较为少见。在童年期发病的强迫症患者中,男孩较女孩相比,更易患强迫症,患病的性别比例为 2:1 到 3:1。与此相反,青春期男孩与女孩的患病比例为 1:1.4。4、一般情况下,强迫症的症状随着病程迁延而逐渐加重。如果强迫症未经治疗,通常病程迁延并且症状此消彼长。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会逐渐消退,约在一年的时间内逐渐恢复正常,少部分患者病程会超过一年,病情持续波动,可达数年。5、发病原因目前不明,据相关研究评估,童年期发病的强迫症患者有 45-65% 可遗传性,青春期或成年发病的强迫症患者有 27-47% 的可遗传性。五、易与强迫症误诊的其他疾病1、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常常反思,易被误认为强迫观念;抑郁性反思是抑郁症的主要表现,如常因自身不足或负性自我评估内疚。2、焦虑症:焦虑症的特点是担心,易被误认为强迫性思维;焦虑症患者通常关注现实生活问题,如经济、健康和亲人,并不是强迫症患者不切实际的想法。3、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往往存在妄想信念,而强迫症与之类似,如害怕感染艾滋病病毒而拒绝摸门把手;不同在于强迫症患者清楚地知道他们的想法荒谬,却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精神障碍患者不能正确认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4、多动症:多动症患者存在注意缺陷,做事拖延的特征;强迫症患者需要将事情做好的「恰到好处」或以一个完整的方式进行,强迫症患者不能及时的完成任务,存在强迫性迟缓,易与多动症混淆;重要的是,务必确定注意缺陷是否存在精神仪式或强迫性思想。六、强迫症的治疗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证明,暴露与阻止反应疗法(ERP)或认知疗法对强迫症治疗更为有效。美国精神病学会推荐 CBT(包含 ERP)和 SSRIs 类药物为治疗强迫症的安全且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法;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会和美国心理学会推荐 CBT(含 ERP) 为治疗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强迫症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帕罗西汀,氟伏沙明,氟西汀,西酚普兰,艾司西酚普兰和舍曲林等。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药物维持治疗时间通常为 1-2 年,然后视具体情况逐渐减量。但是,强迫症的药物试验主要是短期药物试验,主要涉及年轻人或中年人,并且缺乏长期的获益数据和危险因素,以及儿童和老年人强迫症患者的使用情况。以上治疗请寻找专业人士进行,不要自行诊断治疗。其实我们身边那些说着自己有强迫症的人并不一定真的有强迫症,更多时候我们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给自己找一个心理归属。在我们嘻嘻哈哈开着玩笑的时候,真正的强迫症患者,在努力隐藏自己的症状,饱受着强迫症对生活的困扰。也许你的身边就有真正的强迫症患者,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但是一旦发现,还请理解他们,并带他们立即就医。参考文献:美国芝加哥大学Jon E. Grant 博士 《NEJM 综述:强迫症治疗》 文献编译:丁香园精神频道
春季来临,气候开始变暖,阳光日益明媚灿烂,许多人一扫冬天的寒冷和忧郁,身心都随着万物一起复苏,每年的3~5月,是精神疾病患者初次发病最常见的季节,也是各类重性精神疾病最容易复发的时候,民间甚至有“菜花黄,痴子忙”的俗语。 发病率和复发率高与气候有关 为什么在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春天,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如此高呢? 首先是气候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春天给人的印象好像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但实际上冬春季更替中,气温总是忽冷忽热,如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对于这种气候不稳定的状态,加上春季气压较低,人体为了适应这个气候变化,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就会积极地进行调节,导致人的中枢神经兴奋性和紧张度较高,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的分泌机能活跃。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都能适应这样的气候变化,至多会出现春困等精神倦怠现象。但是对于有精神病患者来说,由于精神疾病和一些神经递质或激素的分泌失常有密切关系,而气温变化容易引起其体内环境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甚至异常,从而诱发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等重性精神疾病。在一些地方,由于春季连绵不绝的梅雨天气,日照不足,则容易诱发抑郁症。祖国医学认为,春季疾病是由风温之邪郁于肌表,肺气失于清宣所致。精神疾病患者,在春天常因外感、风邪加剧而对其起着促发作用。 “动静相宜”预防精神疾病 那么,如何适应春季变化,预防精神疾病发生和复发呢? 首先,要动静相宜顺应自然。 “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受外界牵制,以豁达开朗为前提,以愉悦身心为目的。其次,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但要避免睡眠过多;营养全面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的食物,同时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动”就是进行体育锻炼、增进人际沟通。在天气好的时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打球、爬山、散步、晒太阳等都可以疏解不良情绪。工作压力大的人要注意劳逸结合,培养一些能帮助放松的个人爱好,比如钓鱼、养花、练瑜伽等;其次,任何时候都要谨记,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是消除心理压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遇到问题及时与合适的人倾诉、沟通,获取支持和安慰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心态。 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春季尤其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首先,家属要明白,精神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实际上是大脑的慢性疾病,大部分能够有效治疗但不能“断根”,因此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即使停止治疗后仍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般来说,精神病患者的复发都是缓慢发生的,常见的迹象是失眠、情绪不稳定、少语、生活变得懒散、工作效率下降等,其中睡眠是精神障碍复发的晴雨表,严重的睡眠紊乱通常是疾病复发的早期表现和征兆。家属要随时注意这些早期信号,及时洞悉患者异常表现及时就医。 其次,对于过去有过春季复发的精神病患者,最好在春季来临后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加强治疗,如适量增加药物用量等。
* 不要孤立自己。和你的爱人和朋友,宗教顾问和家庭医生保持联系。* 给自己设定计划。不要期望去做自己正常情况下能做的事情。设定一个现实的计划。* 不要相信自己消极的想法,比如责怪自己和预测自己会失败。这些想法是抑郁症的一部分,它们会随着抑郁的好转而消失。* 不要因为自己抑郁而责怪自己。这不是你的责任。* 积极参加那些能够让你感觉很好或有成就感的活动。* 不要做重大的人生决策(比如分手或离婚)。在你抑郁的时候,你的思维是不清楚的,所以这个时候做出的决定不会是最好的。如果你必须做一个重大的决定,请求你所信任的人帮助你。* 避免药物或酒精。这些都会让抑郁加重,并且可以和抗抑郁药产生危险的副作用。* 长做运动可以是你感觉好转。体育活动能够让体内产生改善情绪的化学反应。每周运动4到6次,每次30分钟是一个好的目标。但即便比这少的活动也有帮助。* 均衡饮食,健康饮食。* 保持充足的睡眠。* 按照医生的嘱咐规律服药和复诊,服药和复诊的频率至少达到医生的要求。如果你很长时间才吃一次药那么药物不会起效。* 为自己制定小的目标,因为你的精力不够。* 记着鼓励自己。* 尽己所能获取关于抑郁症和如何治疗的信息。* 如果你开始有自杀的想法,立即给医生或当地自杀危机处理中心打电话。* 不要灰心。抑郁症恢复需要时间。耐心一些。* 不要放弃。转载自健康中国人网
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十大因素李某,男性,28岁,3个月前因为做恋爱失败,逐渐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发现父母亲说话常常“话里有话”,故意针对自己,开始怀疑自己的房间里被人录音与摄像。并且听到原来的女朋友的声音:来自很遥远的地方,说自己是一个卑鄙之人,还警告自己不要与其再联系,否则的话就不客气。因此,不敢出门,害怕有人要害自己。睡眠不好,难以入睡。。到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家人非常担心,恐惧。迫切想知道精神分裂症能不能治好。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病程多迁延,容易复发。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50%左右,慢性精神院患者的60%左右。影响精神分裂症的预后结局的因素有哪些呢?根据临床的观察可能有以下十个个方面:1,发病年龄 :发病年龄越小,因为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因此预后越不好。2,精神刺激:有一定的精神诱因的,预后要好一些。 3,起病形式:缓慢起病的,一般预后不好。起病急的预后要好一些4,病前性格 :性格内向的,偏执的,预后通常差些。5,分型 :精神分裂症通常分为:单纯型;青春型;紧张型;偏执型;未分化型等,一般来讲单纯型的预后最差,一般会出现精神衰退。紧张型的效果比较好。6,治疗 :精神分裂症虽然没有找到大脑器质性的改变,但这种疾病对大脑的损害时肯定的,因此治疗得越及时,大脑的损害就越小,因此预后就越好。 对治疗的反应越敏感,药物的作用起效越快,精神症状消失得越彻底,预后就越好。 7,复发次数 :复发次数越多,预后就越不好。8,病程长短:病程越长,预后越不好。9,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越完善,预后就越好。10,有无器质性的改变,对预后也有很大的影响。有改变的,预后不好。湖南省脑科医院心身疾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谌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