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被称为静脉曲张? 人体下肢的静脉系统主要包括深静脉、浅静脉和交通静脉。浅静脉都位于皮下组织中,位置较浅表,特别是较瘦的人隔着皮肤可以清楚地看到,即所谓的“青筋”。如果下肢“青筋”呈现像蚯蚓状的静脉团这就是所谓的静脉曲张,治疗不及时就可能变成难以愈合的“老烂腿”。 我为什么会有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壁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所致。 静脉曲张的危害有哪些? 静脉像蚯蚓般爬满小腿只是静脉曲张的早期,小腿部除了出现青一块、紫一块的不雅外观,患者并没有任何其他的症状及疼痛。但“不美丽”只是静脉曲张的副产品,正成为“健康杀手”的是静脉曲张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早进行治疗,静脉曲张会加剧恶化,出现小腿局部感染、皮肤发黑、湿疹、瘙痒难忍,一旦抓破引起溃疡,就变成难以愈合的“老烂腿”;有极少数长期不愈合的慢性溃疡可以发生癌病;最近国外有由于静脉曲张破裂导致大出血引起患者死亡的报道。因此对“美腿杀手”千万大意不得,要及早治疗。 总结如下: 危害一:美容杀手 危害二:慢性溃疡 危害三:浅静脉炎 危害四:软组织感染 危害五:破裂出血 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它? 避免久坐久站及重体力活动,长期从事久坐久站活动的易感人群,需要穿医用弹力袜(静脉曲张袜)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浅静脉压力,预防静脉曲张的发生或复发。 亲,贵在预防哦。得了蚯蚓腿也不可怕,请记得及时找血管外科医师就诊。
治疗前 患者应用长期导管透析10年,透析流量不足1月,经过溶栓等治疗效果不佳,在外院拟更换导管,切开后发现导管嵌顿,无法拔出。 治疗中 术中拆除原切口缝线,分离导管周围粘连,拔出困难,遂将导管在切口处离断,引入导丝至下腔静脉,沿导丝放入6mm球囊扩张,扩张后导管轻松拔出,再引入10mm球囊扩张,最后更换新的长期导管。 治疗后 治疗后1天 术后透析流量充足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内脏血管疾病的总称,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足、回流受阻所致的肠壁缺血坏死和肠管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是普通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具有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一旦肠管缺血性坏死,病死率高达 60%~100%。由于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现阶段缺乏特异性检查方法,早期诊断不易,误诊率高。 症状体征 根据肠系膜血管阻塞的性质、部位、范围和发生的缓急、临床表现各有差别。一般阻塞发生过程越急,范围越广,表现越严重。动脉阻塞的病状又较静脉阻塞急而严重。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一般发病急骤,早期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的腹部绞痛,恶心呕吐频繁,腹泻。腹部平坦、柔软,可有轻度压痛,肠鸣音活跃或正常。其特点是严重的症状与轻微的体征不相称。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发展较慢,多有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等前驱症状。数日至数周后可突然剧烈腹痛、持续性呕吐,但呕血和便血更为多见,腹胀和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少。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诊断要点 (1)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遇到急腹症患者,特别是老年人、有心房纤颤病史、有手术史的患者,更应警惕此病。据报道,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为5%,脾切除后的发生率高达23%,发生血栓后病死率为60%~100%。 (2)熟悉此类疾病的特点、发病过程、腹痛的性质、伴发症状等。 (3)选择必要的特殊检查,如超声、CT 等,这类检查对确诊有指导性意义。 治疗措施: 1.规范系统的抗凝; 2.肠道休息:胃肠减压,肠外营养; 3.严密观察:监测有无进行性肠管确血,肠管坏死,腹膜炎出现; 4.抗生素应用; 5.对于抗凝效果不好的患者可以考虑溶栓或腔内治疗; 6.当有腹膜刺激征时即应该考虑开腹探查手术。 预防 1.合理膳食可以有效预防心脑及周围血管疾病。要坚持均衡饮食,多吃蔬果,警惕高糖、高油、高脂、高盐“四高”食物,适量饮茶,绿茶为佳。 2.坚持运动不偷懒。增加运动,减少久坐,有助于预防血管疾病的发生。 3.养成良好的习惯,戒烟限酒,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情绪。 4.重视原发病的治疗。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饭吃八成饱,日行万步路,吃动两平衡。
昨日下午,焦煤集团中央医院血管外科邱福轩主任团队再行两例输液港植入术。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Port),是为了便于长期输液的一种新颖的输液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目前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普及。部分患者(如肿瘤)由于病程长,可能需反复接受化疗、手术、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传统的输液方法通过外周表浅静脉穿刺注射液体,易引起浅静脉炎、药液渗漏、局部硬肿,甚至大面积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输液港埋于皮下,导管植入颈内静脉,注射座植于右侧胸壁皮下,一般可反复针刺几十万次,最长可用10-20年。用于静脉输液、静脉采血化验等简便、安全。 术前设计穿刺部位、管路走形和注射座位置。 彩超检查颈内静脉相关解剖情况,做到精准定位。 该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历时2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输液港套装。 缝合后用注射器抽血顺利并用肝素水封管。 在不输液的时候基本看不出异常,不影响美观,还能洗澡、游泳!较PICC等传统管路相比优势明显。 一个输液港,能用10-20年。 有了输液港,护士再也不怕“扎针难”啦。 输液港:长期输液者的福音。
春运开启,外出的游子们,大都已踏上了归家返乡的路途,无论是搭乘长途车还是高铁、飞机,漫长的旅途不仅需要相思来填满,更需要健康来保障。 为什么会有血栓?腿部血液要回到心脏如同爬山,需要克服重力,当我们走路的时候,腿部的肌肉会有节奏地挤压、辅助,腿部长时间静止,血液会停滞并集结成块状,只有持续地搅动才能防止它们黏成一大团。久坐使血管内形成血块,突然站立会使血块像火箭一样一路向上,塞住肺部大血管,大面积肺组织坏死,进而会引起心脏和脑部的缺氧、损伤,严重者可以致命。 据统计,血栓是继冠心病和脑卒中后位列第三的心血管病。中老年人是血栓的高危人群。血栓一旦堵塞血管,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其结果是致命的。 温馨提示1. 对于长途旅行久坐的人来说,一种方法简单易用,就是久坐的时候双脚进行缝纫机踩踏的动作,即用力勾起脚尖再用力放下,记住一定要用力,手放在小腿肚子上有明显的感觉肌肉一紧一松,这和我们走路一样有挤压辅助的作用。可以一小时做一次,能够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如果条件允许,建议每50分钟起来溜达溜达。 2.坐长途车和飞机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裤子,避免血液循环不畅,对于下肢静脉及静脉瓣功能不好的人(如静脉曲张的老年人)可以买双静脉弹力袜在长途车或长途飞机上使用。 3.多喝水,干燥会造成体内的水分流失,这样会使血液浓度增大而导致血液粘稠,进而容易出现血栓。预防静脉血栓发病的关键是在交通工具内尽量使腿部多活动,同时充分补充水分。
糖尿病足有高难度,高住院日,高复发率,高花费特点。治疗要做好攻坚战准备。治疗方向我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最基础调控血糖。积极胰岛素控制血糖,在充分营养支持下,调控血糖,让病人身体调好,烂脚能“”长肉”。 2.积极控制感染。感染引起组织坏死,溃烂蔓延加重,由于足部层次较多,多发腱性腔隙,单纯抗生素控制困难,需充分扩创,减压引流。 3.改善足部血循。糖尿病病人常并发膝下血管闭塞,引起足部缺血坏死,所谓中医“阴疽”,以往属不治之症。近年来血管外科兴起,为广大糖足患者提供真真切切利益,让一些截肢病人得以保肢。 3.创面修复治疗。足部有其特殊生理机构,耐负重,大量肌腱腔隙,结构复杂。需特殊修复治疗,才能早期愈合,不是简单换药能解决。其中负压密闭引流术,为现阶段重中之重。 5.足部正畸。糖足患者多少会有足部功能障碍,治疗过程中充分评估病人运动功能,预后能恢复足的功能,能行走,不反复,至关重要。而恰恰是我们欠缺。 总之,糖足治疗我们始终在路上,远没有到终点,没有成熟,发短篇,与君共勉。
老太太,左足溃烂疼痛四个月。几个月换药溃烂疼痛越来越重。 转至我科, 术前足部血流浅淡, 术后足部血流明显增多。 足部皮温增高,足背可触及。缺血问题解决,疼痛即刻缓解,创面才有可能很快愈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花费等特点。糖尿病足现阶段认为是:糖尿病引起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感觉异常及其致足部结构畸形、血管狭窄不同程度缺血导致足部感染、破溃、甚至坏疽等深层次破坏。
恶性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营养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防止营养不良及肿瘤恶液质的发生,增强患者的体质、改善生存质量,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肿瘤患者却陷入了以下常见的饮食误区—— 误区1 多喝汤即可补充营养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煲汤是一种“大补”。家属为患者煲汤,如乌鸡汤、牛尾汤、鱼汤、海参汤、甲鱼汤、猪蹄汤等,并嘱咐患者,“精华都溶解在汤里了,喝汤就行,汤渣可以扔掉”。 实际这是错误的。 汤里面的营养成分很少,鱼肉类食材,汤中含有非蛋白氮、嘌呤、肌酐、少量游离氨基酸、少量的钾、钠、钙、镁等离子,营养密度低,所以,煲汤不是人体营养成分的良好来源;大量喝汤,会影响其他食物的摄入,膳食单一,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 如果吞咽困难、咀嚼困难、发热、卧床等肿瘤患者需要进食流食的话,可以将各种食材,如粮食类、蛋类、奶类、肉类、鱼类、豆制品、蔬菜类等,分别制备软烂,单独或混合用打浆机(豆浆机)打碎,制成糊或熬成粥,这样既便于吞咽又有利于消化吸收。 误区2 吃得越有营养,肿瘤会长得越快 一些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以素食为主,并认为“得了肿瘤不能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否则肿瘤会长得快”,甚至一些医生有时也会要求患者限制饮食。 事实上,肿瘤细胞生长速度跟患者吃多少营养并无关系。 肿瘤细胞直到人死亡前,都在抢夺正常细胞的养分,即使患者营养不良,癌细胞依然会增长,饥饿只会让患者身体消耗的更快,加速疾病恶化。 肉类、鱼类、蛋类、奶类、豆制品是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是组织细胞修复的重要原料。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研究的结果:癌症患者膳食热量至少应比平时增加20%;目前无证据显示人体增加营养,会使癌细胞成长更快,反而有许多患者因营养状况良好、无恶液质而长期存活。 营养状况好的患者,在对治疗的耐受性和预后方面都明显要好于营养状况差、消瘦的患者。癌细胞可以“饿死”的说法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误区3 “发物”助长癌细胞,吃素比较好 所谓“发物”是民间的一种说法,指能引起旧疾复发或新疾加重的食物,如有记载豆芽、韭菜、苜蓿、鹅肉、鸡肉、狗肉、牛肉、海鲜等属于发物。许多患者虽想食用,却又担心引起肿瘤复发,敬而远之。 关于“发物”与肿瘤的关系,其科学性还有待考证。至少到目前为止,未见明确因食用发物而导致肿瘤复发的病例,因此,这些信息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误区4 盲目依赖抗癌食品和保健品 许多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互相交流饮食经验,盲目跟从别人的做法,如盲目补充所谓的抗癌食品、抗癌保健品,价格昂贵。这些靠谱吗? 某些营养素或植物化学物具有抗癌作用,也是在其所含的天然食物在发挥作用,补充营养素及某些植物化学物制剂作为抗癌食品和保健品,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其抗癌作用。 其实,这种补法对疾病本身的稳定和康复不利,肿瘤是一个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过程,忽视正常饮食,花高价吃所谓的抗癌食品是错误的。 误区5 癌症患者忌食“辛辣”等食物 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似乎成为对任何疾病患者的饮食要求。但实际上这是缺少依据的:国内很多地方吃辣已经成为习惯,然而并没有在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等方面高于其他地区;吃辣会刺激肿瘤生长加速更是没有任何根据。 辣只是人的味觉,和酸甜苦等并无特殊差别,不少患者只有吃辣食物才有食欲,而得了肿瘤之后,因为这样误解,则被要求完全忌口。这样一来,肿瘤本身以及放化疗都会引起食欲减退,再改变吃辣的饮食习惯,往往会让患者更加没有食欲,这样对患者的康复也就没有任何好处。适当的辛辣会增加患者的食欲,刺激消化液分泌,有助于进食量,过于清淡没有意义。 误区6 只要能打营养针,不吃饭也没关系 当肿瘤患者食欲不振、食物摄入不足时,有的患者、家属、甚至于个别医生认为,不吃饭静脉营养也能满足营养需要。这是错误的。 人体通过胃肠道进食是自然状态,食物进入肠道吸收,如果长时间不进食,肠黏膜就会萎缩,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黏膜屏障作用被破坏,从而也易感染。大量研究证实,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进食障碍,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建立起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通道,只要肠道有功能,就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