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院后保持切口干净,如果手术切口有红肿发炎的情况,及时来医院检查,一般带三次敷贴,两天换一次,敷贴用完,即出院后一周就可以淋浴洗澡了。 2、手术后小孩子要注意保暖,有可能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这时候不用太紧张,去内科按照正规治疗就可以了,用药方面不用顾忌这次手术。 3、手术后正常活动都没问题的,但建议半年内尽量避免小孩子剧烈活动、哭闹,虽然有时候难免会闹腾,也不用太紧张,毕竟复发率不高,这方面多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小儿肠套叠可以说是儿科门急诊常见疾病,需要内外科医师随时关注的。书上说的常见高发年龄是4月至10月,但在临床过程中经常能遇到小儿或大龄儿肠套发生,且有时出乎我们医生的意料,所以对于怀疑的尽早B超是安全必需的。尤其是那些曾经肠套过的,更要当心复套的问题,且再次复套的症状没有书上说的那么典型,尤其是大小孩,腹痛的症状和查体均不重,但一查说不定就是肠套。且每个孩子复套的规律不一定,有间隔数天数月数年套的,有的甚至一个小时就再套的。也有的孩子一辈子也不套,或者就套一次。有套20几次的,从小套到大。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肠套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当然继发性肠套除外,如果大小孩反复肠套,就需要往这方面考虑了。 对于小儿原发型肠套,都是功能性的,是由于肠道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造成的,原因不明,可能是病毒感染、腹泻、药物刺激等等,说不清楚,但肯定是没有器质性的损害,原则上尽早诊断和空气灌肠,避免长时间套叠引起肠缺血缺氧性坏死,延误空灌时机,在空灌成功后适当短时间的禁食和应用解痉剂(654-2)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再次肠套的发生,但也不一定,有的人就是反复套,且频率特别高,我曾见过一小孩是1天套3次的,所以家属要心里有数,一旦套了就有复套多次套的可能。
1.什么是包皮?包皮是指位于阴茎前端包住阴茎头即龟头的那层皮。包皮本身对身体是有保护作用的,特别对于青春期发育之前的男孩而言,包皮可以包住龟头,保护龟头在运动中不受意外伤害。2.什么是包皮过长?小儿包皮包裹整个阴茎头,随着年龄的增长,包皮逐渐退缩至阴茎冠状沟后,如果阴茎头还被完全包裹,称为包皮过长。包皮口狭小不能向阴茎头后面翻转时,则称为包茎。3.包皮过长分为哪几种?包皮过长分为两种,即真性包皮过长和假性包皮过长。真性包皮过长是指阴茎勃起后龟头不能完全外露;假性包皮过长是指平时龟头不能完全外露,但在阴茎勃起后龟头则可以完全外露。4.包皮过长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小孩的包皮过长最大的影响就是感染包皮过长还可能造成的危害有:早泄;不射精;影响龟头发育;导致阴茎炎症;如果尿道口狭窄影响排尿还会损害肾脏功能;影响性伴侣健康;此外,还可能出现包皮红肿、疼痛甚至诱发阴茎癌。5.包皮过长需要做哪些检查?包皮过长者,一般通过体格检查即能明确诊断,在阴茎疲软的状态下,阴茎头被包皮完全包裹,勃起时仍不能露出阴茎头,但可以通过手法翻开包皮露出阴茎头。值得注意的是,包皮过长需要与隐匿性阴茎进行鉴别。6.包皮过长的治疗方式都有哪些?包皮过长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等待疗法和手术疗法。并非所有的包皮过长患者都需要手术,具体根据患者包皮上翻时露出龟头的程度、是否会影响到性生活以及局部是否容易发炎等情况而定。7.包皮过长什么时候做手术最好?对于包皮环切术的时机,目前仍存在争议,外国有一些是出生后立即手术。国内专家认为,7岁前的儿童如果存在包茎、包皮口纤维狭窄环或反复发作包皮龟头炎者则应该行手术治疗,包皮明显过长的也建议手术,毕竟小孩手术以后愈合更佳。8.哪些情况下适合进行包皮环切术?在我国,有些学者主张的包皮环切适应证为:包皮过长,包皮口小者;包皮囊肿或冠状沟积存包皮垢,或常伴发炎症感染者;先天性包茎出现反复感染者;后天性包茎,多继发于阴茎头包皮炎,包皮口形成瘢痕性挛缩,常伴发尿道外口乃至全尿道狭窄,甚至诱发阴茎癌;嵌顿性包茎,经复位水肿消退,炎症控制后择期行包皮环切术;包皮良性肿瘤。9.哪些情况下不能进行包皮环切?隐匿性阴茎不能做一般的包皮环切术;并发包皮阴茎头炎症者,待炎症消退后再施行手术。10.包皮过长并发包皮阴茎头炎症者为什么不能做手术?对于伴发包皮阴茎头炎的患者,如果炎症未消退时即行手术,会增加感染机会,可能会对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11.包皮环切手术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清洗外阴部及包皮。12.包皮环切术需要什么样的麻醉?我院由于是儿童医院,手术患儿年龄都较偏小,所以麻醉是全身麻醉。13.包皮环切术是大手术吗?不是。包皮环切术是泌尿外科及男科中最常见手术,我院术后第一天就可以出院回家。14.包皮环切术后需要拆线吗?我院使用的是目前较为先进流行的套环,没有缝线,不需要拆线。15.包皮环切术会留下瘢痕吗?会。包皮环切术会有瘢痕,开始时可能比较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瘢痕会逐渐变淡,长大后一般不会影响性生活,去公共浴池洗澡也不易引起注意。16.包皮环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包皮环切术手术虽小,但仍有一定的风险,常见的并发症有:伤口疼痛、出血、包皮系带水肿、切口感染等。17.包皮环切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①观察伤口是否出血及出血量;②避免性刺激;③术后第一天开始可以外用康复新喷雾剂,一周后可以用配成粉红颜色的高锰酸钾液或温盐水泡洗创面,预防感染;④不宜活动过多;⑤穿宽松的内裤,减少对阴茎头的摩擦;⑥忌酒,少吃辛辣食物;⑦注意观察水肿程度及龟头颜色变化;⑧及时与手术医师保持沟通,按时定期复查。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B超检查理解说明(转载)先天性髋关节脱位B超检查理解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胡金艮关于B超的结果,个人认是选择性的考虑,早期可以观察,因为大部分患儿B超阳性(即所谓的髋关节发育不良(二级a或b))可以自行发育完善,可在4-5月时行X线检查,若股骨头确实不在关节腔内,可行外固定治疗。(早期股骨头没有发育,X不能显影。一般出生后6-7个月才出现股骨头发育中心)。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常见病。大家都知道一般用X线可做出诊断。但是,其实在<6月的患儿,早期筛查、诊断的有效方法是B超。一、关于a角和β角的理解。 a角是骨性髋臼顶与髂骨基线的角度;β角是软骨髋臼顶与髂骨基线的角度。怎么理解,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图,大家看了便会明白:这里需要建立一个理解基础: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在病理情况下骨性髋臼都是变浅的(变浅就意味着包裹不好),所以,代表髋臼深浅的骨性a角应该是“越大越好”------所以,正常时大于60度;β角其实就是包裹股骨头的软组织与髂骨基线的角度,这个角度越小意味着关节囊(软骨性组织)包裹越好-------所以,正常情况下小于55度。2、通过下图来理解各型的情况:看了上面的图,再来理解Graff法,B超测量的各值:a角β角正常>60<55发育不良 50--60 55--77半脱位43—50 >77全脱位<43测不出3、理解了以后,怎么才能记住这些数值,方便临床应用和考试呢?我的绝招是记住 “正常”的值,和“半脱位”的值就可以了,其他的二种情况可以推算出来。口诀是:a骨大60,β软小55 --------正常死伤武林半打妻------半脱位 --武林死伤很多,半边天都打妻子即:43--50“半脱位”>77说明几点:1.最上边的超声图片中的软骨顶线还是不正确,右边示意图中是正确的;2.中间右侧图中---骨性髋臼外侧缘,这个翻译得很生硬,国内很多的文献都是这样引用的。目前我们称之为骨缘区【《小儿髋关节超声诊断》2013】.3.Graf角度分类与临床分类(脱位、半脱位)没有明确的关系,不能硬套;这种分类法有可能导致over-diagnosis.
一、包茎指包皮口狭小,不能上翻露出阴茎头。包茎分为先天性包茎和后天性包茎。包皮内板与阴茎头表面轻度的上皮粘连被吸收,包皮退缩,阴茎头外露。若粘连未被吸收,就形成了先天性包茎。后天性包茎多继发于阴茎头包皮炎症,使包皮口形成瘢痕性挛缩。若包茎严重,可引起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包皮垢积累时,可有阴茎头刺痒感。长期慢性刺激,可诱发感染与癌变,白斑病及结石。二、包茎的危害:可使包皮龟头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反复交叉感染,形成包皮龟头炎、包皮粘连、包皮结石,同时还可通过夫妻性生活将多种病菌带入女性体内,导致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盆腔炎等疾病的发生。三、包茎治疗:1.婴幼儿期的先天性包茎,可将包皮反复试行上翻,以便扩大包皮口。手法要轻柔,不可过分急于把包皮退缩上去。当阴茎头露出后,清洁包皮垢,涂抗生素药膏或液状石蜡使其润滑,然后将包皮复原,否则会造成嵌顿包茎。对于包皮嵌顿,需紧急施行手法复位,必要时做包皮背侧切开。2.后天性包茎患者由于其包皮口呈纤维狭窄环,需行包皮环切术,适应证如下:①包皮口有纤维性狭窄环。②反复发作阴茎头包皮炎。③3岁以后包皮口狭窄。3.埋藏阴茎(隐匿性阴茎)病例切忌做包皮环切术,应施行包皮整形术。
手法治疗: 患儿家长取坐位,患儿侧卧于其大腿上,患侧在上,背朝术者。术者用拇指与示指或中指捏住包块,顺胸锁乳突肌走行方向, 先由上往下, 然后由下往上反复多次进行捏揉约10 分钟。当包块揉软后,再用拇指、 示指两指捏住包块, 将胸锁乳突肌向其垂直方向左右拨动, 牵伸该肌增加其长度。上述手法每日 1 次, 每次 10~ 15 分钟。1 个月为1个疗程。在手法治疗基础上加中药外敷,方剂组成:当归10g、 桃仁 10g、 红花 10g、 赤芍10g、 川芎 10g、 五灵脂10g、蒲黄10g、 黄芪15g、 白术 10g。用法: 上述诸药研为细末,加米醋25ml,白酒25ml 拌均匀,装入6cm×8cm 大小白棉布缝制的口袋中。患儿睡眠时放置于患侧肿块处,外用热水袋使药与患处贴紧,并使患儿头颅保持向健侧偏斜, 每日外敷 2 次, 每次 1 小时,外敷药10 天更换 1 次, 1 个月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颅裂 脑膜囊切除及修补术 任何年龄脊柱裂 脊膜囊切除及修补术 任何年龄耳前窦道 切除术 >1岁甲状舌骨囊肿或瘘 切除术 >2岁鳃囊肿或瘘 切除术 >1岁颈部囊状淋巴管瘤 切除术 任何年龄漏斗胸 胸骨抬高或翻转术 3~6岁血管瘤 切除术 任何年龄先天性肌性斜颈 胸锁乳突肌切断术 >1岁脐疝 疝修补术 >2岁卵黄管未闭 切除术 新生儿期腹股沟斜疝 疝囊高位结扎术 >3个月鞘膜积液 鞘状突高位结扎术 >1岁肾积水 肾盂成形术 任何年龄隐睾 睾丸固定术 1~2岁包茎 包皮环切术 >3岁包皮过长 包皮环切术 >3岁尿道下裂 尿道成形术 6~18个月尿道上裂 尿道成形术 2~3岁胆道闭锁 胆道成形术 1~2个月胆总管囊肿 囊肿切除术、胆道重建术 任何年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幽门成形术 任何年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肠复位+腹膜带松解术 立即手术(有症状时)先天性巨结肠 根治术 任何年龄先天性肛门闭锁 肛门成形术或结肠造瘘术 生后12小时肛门闭锁合并直肠舟状窝或会阴瘘 肛门成形术 >6个月骶尾部畸胎瘤 切除术 新生儿期多指(趾) 切除术 6个月~1岁并指(趾) 整形术 >2岁先天性髋脱位 闭合复位+支架 0~8个月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8个月~3岁切开复位+石膏固定 3~7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软组织松解术 1~3岁骨形矫正 3~7岁三关节融合术 >10岁脊柱侧弯 矫形术 >5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软组织手术 >5岁大脑性瘫痪 软组织手术 >5岁拇指狭窄性腱鞘炎 松解术 >2岁
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头部向患侧偏斜,并随患者年龄增长而逐渐引起面部及头颅畸形的一种常见病。该病以儿童为主,在婴幼儿发病率为0.4%~1.3%[1,2]。若早期得不到合理治疗,随年龄增长畸形将逐渐加重,将对病人心理、工作、婚姻带来很大的影响。对该病虽已有几百年的认识,但目前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无定论,各家说法不一。McDaniel[3]报道引起斜颈的病因达40余种,Kiwak[4]报道有80余种。故对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需进一步探讨,为临床诊断治疗该病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1 病 因1.1 血肿学说 早在1838年Stromeyer[5]就提出由于婴儿在产程中损伤胸锁乳突肌,并在肌肉内形成血肿机化所致。1897年Hilderbrand[6]描述胸锁乳突肌肿块中肌纤维变性,但未发现含铁血黄素。1965年Armstrong[7]报告35例斜颈中,32例有胸锁乳突肌血肿,镜检25%可见含铁血黄素,提示有血肿吸收。近年来多数学者在早期及晚期的病变肌肉中均未发现出血的痕迹,肌肉切片中也无创伤的表现[8]。因此对是否为正常产伤撕裂造成肌肉组织纤维化,都持否定态度。刘润玑[9]报道近年来臀位产率已明显减少,本病患儿多为正常分娩或剖腹产,也发现很多患儿在出生时就有颈部歪斜和面部不对称,日后证实为肌性斜颈。而年龄在10月~1岁手术的肌肉标本,其肌纤维呈肿胀、透明变性,也不符合正常肌纤维撕裂后的病理过程。因此,认为对分娩时外伤造成的肌肉血肿是致病的原因,应重新认识。1.2 静脉受阻学说 1930年Middeton[5]通过动物实验,指出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的原因是肌肉损伤后肌内静脉回流阻塞。Brooks[6]在狗的动物实验中,研究了肌肉血液循障碍引起的病理改变,将肌肉的主要静脉完全闭塞,但保留完整的动脉,结果造成肌肉纤维水肿、变性及急性炎症,最后肌纤维坏死并为纤维组织所代替。此结果与肌性斜颈的改变相似。如只有动脉永久性闭塞,可造成肌肉极度萎缩和坏死,都不能引起肌肉组织的纤维化。后经Tepson和Middleton的类似实验得到相同结论[10]。在Brooks[6]等人的实验中,分娩时无外伤史者,而出生后可出现相同的肌性斜颈表现。因此,认为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可能是在宫内头颈已长期处于过度侧屈受压的位置,使胸锁乳突肌的主要静脉压迫受阻或仅使该肌的某一部分静脉受压迫闭塞,而动脉供血可能仍通畅,造成该肌肉静脉回流障碍,使该肌肉纤维水肿、变性。无论分娩时有或无难产、外伤史,最终都表现为纤维组织代替坏死的肌纤维,使肌肉挛缩导致肌性斜颈。1.3 动脉受阻学说 1948年Chandler[5]提出由于胎儿在子宫内位置不当,胸锁乳突肌受压缺血,以致该肌纤维化。甲状腺上动脉是一终末枝,供应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及中部肌腹。当胎儿在宫内,尤其经产道分娩时,通常出现头部前屈、侧弯和旋转,造成胸锁乳突肌中段扭转,动脉狭窄、闭塞[7],如果持续一段时间,则肌肉缺血、水肿而导致间室综合征,最后肌肉纤维化而挛缩。Davids[11]通过1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MRI检查,发现患侧胸锁乳突肌信号和前臂、小腿的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信号相似,考虑该病可能与间室综合征的后遗症有关。并对3例成人尸体做了解剖,证明胸锁乳突肌和周围有完整的间室。术中对3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胸锁乳突肌进行肌肉注射和压力测定,发现该肌确有间室。将尸体的头颈前屈、侧弯和旋转时,发现同侧胸锁乳突肌中部扭结,认为这是胸锁乳突肌损伤的机理。1.4 遗传学说 1927年Hellstadins[5]认为斜颈的发生可能存在着基因的因素。1951年Reye[5]提出系由肌先天发育缺陷,以致诱发在宫内或产程中肌肉损伤缺血。刘润玑[9]提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伴发畸形发生率较高,其中以髋关节畸形最多见,在先天性髋脱位和髋臼发育不良中,7%~10%合并有先天性肌性斜颈,而且两者都发生在同侧。Porter[12]报道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例中10%~20%合并有先天性肌性斜颈畸形。John[13]等报道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及髋臼发育不良与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同时发生率为8.5%。Tavill[14]报道1例家族性婴儿期胸锁乳突肌假瘤,被证实其家族两代人中婴儿期均有肌性斜颈,从而提出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有家族易感性。Schmalbruch等[15]亦报道1例先天性胸锁乳突肌、前臂肌、胫骨前肌营养不良病例,其三代家人均患此病,有自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因此,本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或先天性畸形有关。1.5 过度伸展学说 有学者认为先天性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胸锁乳突肌先天性发育不良,加以分娩时该肌被过度伸展(外力和重力的过度负荷)[10],结果是反应性肉芽组织产生,临床出现胸锁乳突肌肿块。表现为肌纤维从原纤维束脱离、融解,发生循环障碍,肌纤维间质水肿,高度进行着肌纤维的退行性变性和肌纤维间的肉芽组织形成,日后渐次纤维化,成为瘢痕组织,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后期是典型的斜颈[16]。 总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原因是患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胸缩乳突肌之所以发病,众说纷纭,除以上所述的几种学说外,仍有胎内负荷学说,炎症学说,胎儿运动学说等等,其中产伤血肿学说已被多数学者否定,认为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为多种因素所致,肌肉的血循环障碍为直接的发病原因,但不能排除先天性致病因素,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2 病 理2.1 显微结构改变 1893年Taylor[6]尸检中发现1例胸锁乳突肌肿块,镜下示肌束间纤维组织增多代替了肌纤维,一些部位表现为白色纤维组织。1923年Jonesenel[6]认为瘢痕样组织斑块显示于肌肉中,亦可几乎完全代替肌肉酷似腱样组织,一些患儿中可见钙化。Nazoki[17]提示胸锁乳突肌肿块内有肌纤维原发性分离、溶解,周围为纤维组织包围,最后形成疤痕,无肌肉血肿或缺血证据。Apple[18]对胸锁乳突肌肿块病例进行了针吸活检,发现肌细胞营养不良和退行性改变,肌细胞呈多核碎片状,并有大量的纤维母细胞混杂其中。肌纤维为致密结缔组织分开,肌纤维萎缩,部分细胞变性,被分隔成小岛状,其间为增生的纤维母细胞、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浸及,认为间质增生及纤维化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10,19]。间质增生的细胞呈梭形,为成纤维细胞。多数作者认为胸锁乳突肌肿块与肌性斜颈有一定的必然联系[20],但两者之间的变化过程仍未阐明。Canale等[21]报道1/3肌性斜颈中有肿块史,Ippolito等[22]报道25%有肿块史。Gonzales[23]用针吸活检法排除胸锁乳突肌肿块的恶性可能,认为是一良性纤维病变,是早期的纤维瘤样改变,指出纤维瘤病为一组包括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瘤样增生性病变,具有局部侵袭性,切除后易复发,侵袭肌肉时可引起萎缩,但常有肌细胞增生或再生。其研究结果显示纤维增生是继肌组织退性变后发生的,其中疏松的纤维增生区有时可见较多血管或增生母细胞,个别有炎性浸润,表明纤维增生是从肉芽组织发展而来的。曹之安等[24]对32例胸锁乳突肌进行活组织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有肌肉之间的疏松纤维组织增生,增生性纤维均有胶原化。25例有韧带样致密的纤维增生性改变,仅3例显示肌细胞肥大,未见有肌细胞增生现象。2.2 超微结构改变 通过对胸锁乳突肌假瘤的电镜检查,发现间质增生中为多细胞成分组成,可以是成纤维细胞、肌母细胞、肌纤维细胞及间充质样细胞[24]。肌母细胞呈不同的分化阶段,肌细胞及肌母细胞均有退变,表现为内质网扩张空化,肌丝排列紊乱及溶解,核固缩,同时伴有不同程度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分布于肌细胞之间,认为间质细胞增生和不同分化时期的肌母细胞是胸锁乳突肌假瘤病理变化的特征,是认识本病的关键点。早期肌性斜颈的病理变化中,间质增生以梭形细胞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形成,其间散在有肌细胞片段,这种间质细胞增生程度,胶原纤维的多少及肌细胞片段的比例是胸锁乳突肌纤维变程度的病理基础[25,26]。刘贵堂等[27]电镜观察显示肌纤维间纤维母细胞呈梭形、椭圆形,胞质有长突起,内充满扩张的粗面内质网,部分扩大成囊或泡状,内有灰染絮状物胞质,外周区见多少不等的微丝、微管及致密斑。周永德[28]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有线粒体变性,表现为嵴减少甚至变成囊泡状丧失功能,不能产生ATP,因此虽有肌肉也必处于僵直状态。虽然部分基质膜尚完整,肌微丝与胶原纤维互相嵌插时,肌原纤维进一步变性,而肌质膜和肌微丝完全消失时,即完全变性成为胶原纤维,出现纤维化病理变化。 综上所述,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是肌性斜颈的基本病理变化,引起该肌纤维化的病理变化过程,目前无明确定论,仍需从基因、细胞的凋亡代谢及细胞外基质蛋白和糖胺聚糖等的变化中进一步研究阐明其病理过程。
很多家属对于疝气不以为然,以为不用管或者能自然回纳,孰不知疝气有嵌顿造成肠管和睾丸或者卵巢的可能,甚至危及生命,如果真的疝气嵌顿了怎么办呢?怎么复位了?当然我们建议去医院,但是如果时间不长,就数个小时,患儿精神好,没有呕吐及腹胀等异常情况,我们可以尝试手法复位,下面就具体步骤给大家说下。1、必须确定无肠管坏死!(根据时间、压痛、肠鸣音、阴囊红肿、呕吐、腹胀、精神状态等等)2、体位:足高屈髋位。3、手法1:先探查肿块质地,如果质地均匀,囊性感,可试行复位。左手食指及拇指置于外环口上方,向下推,不需太大力量,只要能够阻挡疝囊向外环上方突出即可。右手环形张开,压在疝囊的内、外、上、下方,持续缓慢用力便可成功。原理:保持疝囊外口呈漏斗状,防止皱褶粘膜阻塞肠腔。将复位分成两步,第一步------还纳肠内容物。第二步------空虚肠管自行还纳!嵌顿疝手法复位手法2手法1大约可以解决70%以上的嵌顿疝,如果无效,可使用方法2。保持手形不变,左右手指配合将嵌顿肠管向下牵拉,然后手法1 。原理:将肠管向下牵拉!!!使肠管嵌顿水肿部向下离 开外环口,肠腔重新开放。注意:并非越向上肠管越粗,只是系膜稍有增加。但是只有梗阻上方的肠管才是柔软通畅的。回不去,出来没问题了吧!! 我们建议孩子有了疝气尽早治疗,如果有嵌顿,最好是及时的去医院就诊。
造成鸡胸的原因有先天发育异常,营养不良,先心,佝偻病等.鸡胸多为小儿佝偻病所致,即身体内缺乏足够的维生素D,使钙磷吸收发生障碍,出现骨软化症,胸部肋骨与胸骨相连处内陷,使胸骨前凸,形成鸡胸.3岁以下的鸡胸患儿,应积极给予抗佝偻病治疗,包括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而3岁后的患儿,多为后遗症,使用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无效.一般轻度鸡胸随体格生长会逐渐消失,加强体格锻炼,如扩胸运动,俯卧撑,抬头等运动,一日两到三次,可加速畸形的矫正.如果鸡胸严重而且影响到呼吸循环的需要手术治疗.佝偻病引起的鸡胸是长期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骨骼改变,需要做骨碱性磷酸酶的检查才能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