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门诊值班,经常遇到来门诊咨询的中老年人拿着体检报告咨询有关卒中防治的问题,发现存在的误区不少。还有许多人,每天吃三七粉用来保健,结果胃肠反应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判断和误解: “老年人每年输液疏通血管就能预防卒中!” “脑卒中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卒中!” “我每天倒走1万步,还吃保健品,脑卒中就可以预防了” …… 你真的了解脑卒中吗?对于脑卒中,是不是有一些认知上的误区?那么就来看看和脑卒中相关的八大误区吧! 01 脑卒中发病突然,无法预防 在脑卒中发病前往往有许多先兆,比如,脑卒中发病前大多会有一次到多次的短暂脑缺血发作(俗称小卒中),表现为: 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面部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流利,剧烈头痛等症状,一般发作仅持续几分钟便消失,非常容易被病人及家属忽略。 如果一旦出现上述先兆症状,常常预示着脑卒中可能会来临,因此必须及时到医院求治,千万不可延误时间! 02 我还年轻,不会得卒中 有些人觉得,我年轻,没有家庭史,血压也不高,身体也不胖,每年都体检,所以不会得卒中。 其实脑卒中并非中老年人的专利,很多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被脑卒中侵袭。我国脑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66岁,但是小于45岁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1/5,这个比例还是很大的。 部分年轻人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抽烟、喝酒、过度劳累、肥胖、高脂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都会使脑卒中在年轻人中高发。 03 血压没问题,卒中不用提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患者容易得脑卒中,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 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血管管腔变得狭窄,以及先天发育不良等其他一些危险因素的存在,即使血压正常或偏低也同样会得脑卒中,只是发病的几率要比高血压患者少很多。 另外,血压过低时,血管不能正常扩张,血液循环减少,会致脑血管发生痉挛,也有可能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04 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 经常在门诊听到患者说,颈动脉检查等于脑卒中筛查,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发生脑卒中。 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脑血管、颈动脉等检查只是其中的部分,是否发病还需要它具不具有危险因素。颈动脉有斑块不一定会发生脑卒中。 同样,脑血管检查没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不会得卒中。有统计显示,1/5的脑血管病其实来自心脏,先有房颤,和血管毫无关系。所以脑血管筛查正常,并不意味着你不会患脑血管病。 05 药物都有副作用,保健品更安全 很多人看到药物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很多,发生副作用的可能性也多,实际上,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与说明书写的多少没有关系。 治疗脑卒中的药,很多人担心长期吃对肝脏有损害,但是事实是,目前并没有因为使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身体损害的病例,因此不要被说明书吓到了。 另外,有人笃信吃某些特殊的食物,或者用犀牛角梳子梳头,或者每天在公园里倒走1万步,可以预防脑卒中,还有的人每天都吃纳豆、卵磷脂、健身茶。 这些真的能预防中风吗? 对于养生保健来说,有时候规律生活甚至超过科学本身。任何食物,包括我们常说的纳豆、卵磷脂等,真正有效的不多,最好的食物还是我们每天吃的这些蔬菜水果。 06 他汀类药物在血脂达标后即可停用 他汀类药不仅仅是降脂药,也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需要长期服用他汀才能见效,若中途停药会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继续增长、斑块脱落或不稳定的斑块发生破裂,上述情况都会引发卒中再次发生。 因此,如果没有其他禁忌证,一般他汀类药物应该长期坚持服用。 07 脑卒中治愈后很少复发 恰恰相反,脑卒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容易复发,而且复发率高达25%。 这是因为,所谓脑卒中的治愈,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而某些卒中实际上是一些内科疾病的合并症,只有将这些内科疾病有效控制,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或动脉硬化、高血脂病、肾脏疾病等,才能减少卒中复发。 因此,脑卒中恢复后一定要继续治疗原发病,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复查,警惕和防止复发。 08 脑卒中康复要靠「养」 很多卒中患者及家属都错误地认为卒中早期只要住上院、打上针、吃上药就可以治好卒中导致的偏瘫等症状,往往等上1个月、2个月甚至3个月后,等到手脚关节都僵硬了、肌肉萎缩了、关节疼痛了才想到要进行康复治疗,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 而正规的康复治疗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一般来说,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进展,48 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大多数的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7天~14天就可以进行了。 而静养不仅影响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很容易造成废用综合征。
当今时代,脑梗死病人越来越多,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它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这一切的发生都与错误的饮食有密切关系,很多人却不明其理,懵懂受病。何为正确的饮食?请看:《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1.五谷为养:五谷即稻、黍、稷、麦、豆,今天通指粮食,养”即“抚育”。因五谷为大地所生,故具有补益脾胃、长养身体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气亏虚,疾病更易趁虚而入。同时脾主肌肉,脾气充足,肌肉丰满有弹性,才会有更强的免疫力。在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食物金字塔”中,谷类居于塔底,是主流的营养食物。有人靠减少主食摄入量来减肥,这会削弱脾胃的滋养作用,是不科学的。2.五果为助:五果即枣、杏、李、栗、桃,今天通指各类水果,“助”即“帮助”。若只食粮食,可满足人生存的需求,但是,营养是远远不够,还需要水果来补充部分营养。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多呈碱性,可以纠正酸性体质。有研究表明,摄入不果过少是脑梗死发病的原因之一。一个人应该每天摄入三个网球大小的水果量,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入当地当季的水果最好。3.五畜为益:五畜即牛、犬、羊、猪、鸡,今天通指肉类,“益”即“补益”,是指人体有虚损时要进食肉类以补益。在古代,有知识的人即使有钱,每年也只吃十二斤肉。可是,今天的人们,吃肉并非因为身体的虚损,而是为了满足嘴的感受。在身体不需要的情况下,过多的热量进入体内,不仅不能长养我们的身体,反而积聚成毒,导致各类疾病,以血管类疾病着当其冲,如脑梗死、冠心病、眼底血管病、下肢动静脉血栓等。尤其动物内脏含脂类最多,所以,高血脂的人对动物内脏一口都不要吃。除了肉类,油脂也不能摄入过多。我曾经与一位患脑梗死的僧人探讨,为什么每日素食还会患此病呢?他说,虽然他们不吃动物肉,但是,他们的饮食中却有很多“过油”食品,如素肉、炸蘑菇、炸茄子、炸豆腐……也是不健康的饮食,有着同样的结果。4.五菜为充:五菜即葵、韭、薤、藿、葱,今天指各类蔬菜,主要是含有粗纤维的蔬菜类,如:芹菜、香菜、白菜、芥兰、油麦菜、甘蓝等不易嚼烂的菜类,“充”即“填充”。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纤维素在体内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食用后会有饱腹感,因此,多食蔬菜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从而限制体重增长;二是纤维素在体内极少被吸收,并且排泄时会带走油脂,可清除体内垃圾;三是纤维素是肠道菌群合成B族维生素的原料,而B族维生素是合成神经髓鞘的成分,若B族维生素缺乏,会造成神经损伤,长期饮酒、糖尿病、服用抗结核药物都会破坏B族维生素,进而造成周围神经病。明白以上道理,我们发现只要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就可以减肥、就可以降血脂,一个人一天可以进食3斤蔬菜。由于这类蔬菜不易嚼烂,老年人吃起来不容易,可以细加工一下再吃。有这样一个女人,请家人吃饭,一道菜是炒芹菜,大家发现,她炒的芹菜切的像大米粒一样细碎,得且勺来吃。妹妹说:“姐姐,你把芹菜切这么碎,能好吃吗?”姐姐说:“咱妈就爱吃芹菜,可你看她的牙,嚼不烂了。”一句话全场为之动容,感叹妈妈已经老到嚼不动蔬菜,更感动于女儿对母亲全身心的爱。《孝经》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我们为女儿点赞的同时,也要明白,蔬菜可以这样吃。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要处处遵循自然规律。谷、果、畜、菜在人体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因人而异,合理调整摄入比例,就能让食物维护我们的健康。
1.药物治疗主要应用中医药治疗为主。中医将恐惧症称为“恐证”,中医认为恐惧症多因七情所伤,损及肝肾心胆所致。恐惧症以虚证居多,乃精血不足之症,非阳气有余之候。主要病变部位在肝、肾、心、胆。中医辨证施治通过疏肝解郁、镇静安神的原则,治疗“恐证”。中医药治疗是针对个体证候的个性化治疗,实行一人一方,符合现代医学倡导的精准化治疗。2.心理治疗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应用认知治疗改变患者不合理和歪曲的认知,同时运用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催眠治疗等处理社交恐惧症引起的躯体症状。3.物理治疗现代物理治疗包括经颅磁治疗、经络氧治疗、音乐催眠治疗仪、脑波治疗仪等放松因焦虑紧张的神经。①经颅磁治疗是无痛、无创有效调节大脑皮质、放松神经的物理治疗。适用范围:可以有效治疗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多动症等心理疾病。②音乐催眠治疗集音乐、波的放松催眠治疗两大功能于一体,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系统,对焦虑、失眠、恐惧症、神经性头痛、肌肉紧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和治疗效果。
王先生平时对自己和工作要求完美,工作繁忙,总有很多工作安排,一天中午正在休息的时候,没有任何诱因突然出现了胸闷、气短、心慌、大汗淋漓,伴有强烈的恐惧、窒息感,甚至伴有濒死感,这种感觉无法控制,导致他以为自己得了心梗,马上呼叫“120”,立即被送进医院做了各项心脏检查,甚至心脏造影也做了,结果没有查出异常。以后又多次重复出现这样症状,曾多次呼叫“120”,多次被送进医院做了各项检查,也没有查出异常。因为对身体状况担心恐惧,让他平时也反复去医院各个科室做了各项全面检查,也没有发现异常,但是疾病发作时的痛苦和强烈的恐惧、濒死感始终在他心里挥之不去,导致他只要是可能导致心跳加快的活动都不敢做,生怕自己会出现症状,工作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人多的地方不敢去,怕自己会犯病;人少的地方也不敢去,怕犯病没人救自己;总觉自己在医院里是最安全的。曾住院过一段时间,住院的时候没怎么犯病,一出医院的大门儿,就觉得自己不行了、要发病。有医生建议他去心理科就诊,他对自己有心理疾病这个问题绝对不能接受,认为“我纯粹就是个身体的问题,凭什么要去心理科看病啊?我心理没问题!你才有病呢!”。但是后来实在觉得各科都看遍了,死马当活马医,看看心理科吧,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心理科就诊,经医生确诊为惊恐发作,通过综合治疗,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什么是惊恐发作?惊恐发作是焦虑症的一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主要症状特点是反复出现的、突然发作的、发作急速、中止也迅速、不可预测的,一般持续数十分钟便自行缓解,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表现为严重的窒息感、濒死和精神失控感,患者常有大难临头的害怕和恐惧。患者宛如濒临未日,惊恐万状,四处呼救并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患者做各项相关检查,多数没有发现异常,或是有一些异常也不至于出现如此严重的症状,即症状与其实际病情不符。因此焦虑症的特点是“症状很重,但病情很轻”:“症状很重”是指包括了全身各个系统的症状,看着好像很重;但实际上“病情很轻”,是指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仅是功能失调,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患者的症状主要是心理压力及内心恐惧导致的自主神经活动亢奋而引起的自主神经支配的各个系统出现相应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出现胸闷、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呼吸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头痛、头昏、眩 晕、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出汗、肉跳、全身发抖或全身无力等一系列症状。患者及家属常误以为是心脏病发作而求助于综合医院急诊科;又因发作时临床表现多以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患者常在内科相关科室就诊,容易被误诊。惊恐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最近欧美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惊恐发作的终生患病率为4.7%- 15% ,患病率为2.7%- 7.3%。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呈双峰模式,第一个高峰出现 于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第二个高峰出现于 45- 54岁, 在65岁后起病者非常少见。惊恐发作的临床特征:(1)惊恐发作: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伴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伴胸闷、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头痛、头昏、眩 晕、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出汗、肉跳、全身发抖或全身无力等。发作期间始终意识清晰, 高度警觉。通常起病急骤,终止也迅速,一般历时5- 20分钟, 很少超过1个小时。(2)预期焦虑: 发作后的间歇期仍有心悸,担心再发,揣揣不安,也可以出现一些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症状。(3)求助和回避: 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而产生回避行为,如不敢单独出门,不敢到人多热闹的场所,发展为场所恐惧症。(4)惊恐障碍患者常伴有抑郁症状(5)有的病例可在数周内完全缓解,病期超过6个月者易进入慢性波动病程。为什么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都是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患者常有如下特征:1、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比如压力过大、容易紧张;2、多有一定的人格特征,比如比较敏感、要求完美;3、做检查没有发现相关器质性病变;4、社会功能相对良好,有相当的自知力:即只要没有诱发因素可以正常工作。5、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引起,或其紧张不安与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称。6、一般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疾病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即症状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患者有痛苦感,也有求治要求,但病程大多持续迁延。如何治疗惊恐发作?惊恐发作的治疗原则(1) 综合治疗:惊恐发作的患者很痛苦,需要积极的治疗。因其发病特点,常常被患者及家属误以为是心脏病发作而求助于综合医院急诊科;又因发作时临床表现多以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患者常去内科相关科室就诊,容易被误诊。多数患者在相关各科辗转反复求医,有的患者甚至辗转反复就医十多年,最后才到心理科就诊,其原因之一与有些患者内心排斥心理疾病有关。故需要医师对病情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以免误诊,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惊恐发作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也可以配合放松神经的物理治疗。研究结果提示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疗效优于单一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 2 ) 长期治疗:惊恐发作是一种慢性疾病, 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急性期治疗药物应当足量足疗程,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长期维持治疗应当以最小有效剂量,以减少复发和恢复社会和职业功能。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惊恐发作有哪些特色?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心理科坚持以患者健康为本,倡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治疗惊恐发作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主要应用中医药治疗为主。中医将惊恐发作称为“恐证”或“惊悸”,中医辨证施治通过疏肝解郁、镇静安神等为原则治疗。中医药治疗心理疾病优势明确:(1)多靶点,有效延缓发作进程,提高疗效;(2)副作用少,既可以改善抑郁症状,又不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等残留作用;(3)如果应用西药的患者也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缓解因服用西药所致的月经失调、燥热、多汗、大便干燥等不良反应。以中药调整身体的平衡,可以获得身体的长治久安。有些患者因为症状严重影响工作或学习,可以临时服用具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这类药物有不同程度的镇静催眠、抗焦虑、肌肉松弛作用,可以有效、迅速缓解惊恐症状,但是此类药物均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得滥服。( 2)心理治疗: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应用认知治疗改变患者不合理和歪曲的认知;同时运用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催眠治疗等处理惊恐发作引起的躯体症状。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到惊恐发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学会转移或化解精神压力。平时可以多通过与亲人和朋友的思想交流或调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精神负担和焦虑。同时不断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心态平和与处世不惊,就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3)物理治疗:现代物理治疗包括经颅磁治疗、经络氧治疗、音乐催眠治疗仪、脑波治疗仪等。传统中医疗法还有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六字诀、导引法等疗法。①经颅磁治疗:是无痛、无创有效调节大脑皮质、放松神经的物理治疗。适用范围:可以有效治疗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强迫症、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多动症等心理疾病。②音乐催眠治疗:集音乐、α波的放松催眠治疗两大功能于一体,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系统,对焦虑、失眠、恐惧症、神经性头痛、肌肉紧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和治疗效果。
上周我们给患者介绍了焦虑症,很多患者都对患了焦虑症以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进行自我的调整,提出了很多问题,那么今天针对这些患者的疑问,我们统一作答。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李光英怎么样才能走出焦虑症?患焦虑症是件很痛苦的事,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又会给周围的同事及家人造成关系紧张。但是应该认识到,焦虑是正常人也有的情绪表现,只有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病态。如果在医院里经过精神科或心理科的专业人员详细的问诊及排除检查,已经确定了焦虑症的诊断,那么,下面一步就是视病情的严重程度接受心理治疗和(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主要是心理医生针对一些常见的诱发焦虑症的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环境这两者因素从认知层面帮助患者做一些调整。这需要一个过程,前者多见于那些内向、羞怯、过于神经质的人,后者常与激烈竞争、超负荷工作、长期脑力劳动、人际关系紧张等密切相关。心理治疗期间需要配合运动,生活习惯,个人认识等方面的调整等。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焦虑症的主要手段,如果与上述方法联合使用,常可以控制症状、缩短疗程。能明显改善情绪、对抗焦虑,但请在医生指导下规则使用,不要滥服。如何从心理上正确认识焦虑症?1、焦虑症的特点是“症状很重,但病情很轻”:“症状很重”是指包括了全身各个系统的症状,看着好像很重;但实际上“病情很轻”,是指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仅是功能失调,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不要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2、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应坚信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经过适当的治疗,此病是可以治愈的。3、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放松,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4、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应激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心情豁达开朗。5、争取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积极争取家属、同事的关心和理解,争取组织上的支持和帮助,尽可能解决好引起焦虑情绪的具体问题、具体事件一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包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打球、跳舞,都能迅速减轻焦虑症状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焦虑症的特色治疗方法有哪些?焦虑症的患者很痛苦,需要积极的治疗。焦虑症因为其涉及多个系统有时很难与其他专科疾病相区分,因其发病特点,因发作时临床表现多以心血管、神经系统、胃肠道等系统症状为主,患者常去内科相关科室就诊,容易被误诊。故需要医师对病情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以免误诊,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焦虑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也可以配合放松神经的物理治疗。(1)药物治疗:主要应用中医药治疗为主。中医将焦虑症称为“郁病”。中医辨证施治通过疏肝解郁、镇静安神的原则治疗。有些患者因为症状较重或影响工作或学习可以临时应用具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这类药物有不同程度的镇静催眠、抗焦虑、肌肉松弛作用,可以有效、迅速缓解惊恐症状,但是此类药物均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得滥服。(2)心理治疗: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到焦虑症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学会转移或化解精神压力。通过与亲人和朋友的思想交流或调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精神负担和焦虑。同时不断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心态平和与处世不惊,就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李光英教授给患者做心理治疗(3)物理治疗:现代物理治疗包括经颅磁治疗、经络氧治疗、音乐催眠治疗仪、脑波治疗仪等。传统中医疗法还有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六字诀、导引法等疗法。对患者的建议(1)饮食治疗:患者饮食上应有所注意。一般对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来说,应该合理安排生活,防止暴饮暴食或进食无规律,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加重症状。对有心脏症状的患者来说,则应远离有刺激性的烟酒、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等,因为它们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速、心脏早搏等,使已有的症状更突出。建议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进食后不要马上休息。(2)适量运动:对患者建议在规律治疗的同时可以适当运动改善症状。运动能激发愉悦情绪,现代医学认为运动疗法是治疗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满足感,使自信心增强。运动者在运动中、运动后,情绪放松,心情愉悦,在运动中结交不同朋友,是获取信心、增加自信的重要方法,能減轻压抑、焦虑和抑郁情绪。另外在运动中人们可以接触到与平时工作和生活不完全相同的人。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获友谊和自信。
导致社交恐惧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如生理遗传、人格素质等均可能导致个体内向敏感、脆弱、紧张、胆怯、完美主义等生理特质,使个体比其他人更易患上社会恐惧症。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如认知偏差、早年创伤和交往技能缺乏等也是诱发社交恐惧的重要因素。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育背景、亲子关系、学校及同伴关系、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环境等多重影响。
诊断脑血管病,我们该如何做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哪些?具体的推荐是什么呢? 诊断脑血管病,除了神经系统查体、抽血化验等检查外,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血管的检查。也就是说,除常规的头颅CT和头颅MRI外,还应包括脑血管的相应检查:无创性(颈部B超、经颅多谱勒彩超-TCD、CTA、MRA、MRV),有创性(全脑DSA)。一般的顺序是从无创性检查开始,有异常后再进行有创性检查。 1、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 ▎对脑血管病的CT检查推荐: CT是脑出血的首选检查。 CT为蛛网膜出血的首选诊断检查。 CT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急诊检查。 在静脉rtPA治疗前,应完成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ECT)排除脑出血,并明确是否存在低密度缺血灶。 CT可作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初始常规检查;若发现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不明原因水肿或脑出血,应考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但此时由于CT低敏感性及假阳性率,不推荐首选。 2、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头颅MRI与头颅CT均是脑部疾病常用检查手段。 ▎对脑血管病的MRI检查推荐: 在脑卒中症状出现的6小时内,弥散加权成像(DW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优于CT及其他MRI检查方式,有助于早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 若患者症状超过3个小时,建议完善MRI-DWI、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这点对于动脉溶栓或取栓患者尤为重要。 DWI可评估大脑前部卒中严重程度和最终梗死面积,但不推荐于基底区行此检测。 MRI-DWI有助于预测最终梗死面积的大小及临床预后。 对于脑卒中亚急性期、慢性期及缺血后出血,MRI检查明显优于CT。 MRI的GRE序列可于早期诊断脑出血,同时在诊断新发或陈旧微出血灶方面,明显优于CT。 对于MRI发现但CT未显示的微出血灶,目前不作为静脉溶栓禁忌症。 3、颈动脉彩超 颈动脉彩超主要检查颈部血管(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开口)是否存在动脉硬化伴狭窄,以及检查斑块的情况(软斑块、硬斑块);同时可以发现动脉瘤、动脉夹层。 颈动脉彩超是检测颈部血管斑块最敏感的首选方法。 颈动脉彩超具有无创、简便、安全的优点,能清晰显示血管中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情况。通过颈部动脉彩超检查,医生可以根据斑块的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给出专业的建议。 4、经颅多普勒(TCD) TCD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各个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伤性血管疾病检查方法。可直接对颅内血管的流动状态进行观察,近年来在国内外迅速发展,成为目前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TCD的临床应用中,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是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主要通过血流速度的测定来间接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最重要的它是一种功能性判断,有解剖病变提示价值,但并不能由此准确推断病变,并且检查有一定的主观性。 5、CT血管造影(CTA) CT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利用多层螺旋CT在受检靶血管内造影剂充盈达高峰期时快速连续多个层面扫描,经三维重建后显示靶血管结构的成像技术。 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既安全、方便、快速,又定性、定位明确,可作为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变筛查的一种方法。 CTA虽是无创的,但因为是给血管内注射一种造影剂,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些人会对造影剂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及神经毒性、血管毒性、肾毒性等,但风险一般较低。 6、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MRA是基于饱和效应、流入增强效应、流动去相位效应显示血管,可发现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部位,以及血管病变(动脉瘤、动脉畸形等)。 MRA包括直接MRA与增强MRA(CE-MRA),二者各有优势。直接MRA不用对比剂,简便无创,成本低,对于显示血管非常有其实用价值,已经成为临床不可少的检查方法。CE-MRA对血管腔的显示比直接MRA更为可靠,出现血管狭窄的假象明显减少,血管狭窄程度的反映比较真实。 7、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它是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两次成像完成的。在注入造影剂之前,首先进行第一次成像,并用计算机将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起来。注入造影剂后,再次成像并转换成数字信号。 两次数字相减,消除相同的信号,得知一个只有造影剂的血管图像。这种图像较以往所用的常规脑血管造影所显示的图像,更清晰和直观,一些精细的血管结构亦能显示出来。 对脑动脉主干及大脑前、中动脉及分支的显示,能清晰观察到脑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能清晰观察到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大小、形态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能清晰观察到脑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形态及血管壁硬、软癍块。 脑血管造影术是检查脑血管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成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相比前几种检查,它的最大不足是有创性,当其它检查发现可疑病变时,行DSA检查是必需的。 8、总结:CTA、MRA与DSA的比较 与DSA相比,MRA与CTA具有无创、价格便宜、快速等优点,其可靠性接近传统DSA血管造影。MRA与CTA相比,质量略差,但CE-MRA质量又有明显提高。 DSA与其它比较,诊断价值要优于B超、CTA或MRA检查,这些检查可以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工具,但不能完全替代。 通过DSA检查,我们能够准确地了解血管病变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也可初步预测或了解疾病的发展。其独特优点是: 超选择性血管内显影。 动态显示脑循环全时程及血管代偿情况。 3D显示更多的解剖细节,脑血流动力学显示动力学信息(4D-DSA)。
“我的孩子原来很挺朗的,怎么这段时间变得心事重重……”“我的孩子原来什么都跟我说,怎么现在什么都不告诉我了……”“我的孩子以前很听话,让做什么做什么,怎么现在说什么都不听,还动不动就发脾气……”“我的孩子整天抱着手机玩,也不和我们交流,他以前不这样呀”……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们经常遇到的困惑,也是家长们反映最多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是病了吗,还是受到了什么不良事件的影响?今天就和家长们一起来讨论一下青春期孩子的教养问题。 一、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 要了解这一时期的孩子,就要先了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孩子在进入12—16岁时,他们的内分泌系统会像经刚历了寒冬而遇到暖春的植物一样,迅速开始发育,这一时期的生长激素、多巴胺、性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水平会陡然增加,所以在这一时期,孩子的个头会突然开始猛长,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开始变声;孩子的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迅速发育、成熟,各项生理功能日渐成熟,身体素质的发展进入高峰,脑的形态与功能已趋成熟。所以,在这些生理特点和身体变化的作用下,孩子的心理活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急于摆脱成人的控制和束缚,并且对异性产生好感和好奇,更喜欢接近异性;好奇心更加强烈,探索世界和身体的欲望愈发强烈,行为容易冲动而且不计后果,人也会变得更加敏感和情绪化。他们迫切的想要独立但又“害怕”长大;他们渴望被人理解,但又担心自己的小秘密被人窥见;他们渴望探索异性,但又被社会和道德所束缚。可以说青春期的孩子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综合体,当发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时,他们感到手足无措;当内心里不可抑制的冲动一次又一次出现时,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来应对;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面对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他们仿徨、他们沮丧,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排解。所以家长们会发现,进入青春期后,孩子性格脾气会变得和以前不同了,也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家长们也会感到越来越难以和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处了。二、做家长的要了解青春期的孩子的“三怕” 一怕唠叨。对同一个问题,家长不停地重复,反复地强调,这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还是采取这样的方法,孩子就会感到厌烦,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你越是重复,越是唠叨,我越是要和你对着干”其实这就是很多“不听话”的孩子的内心OS,在家长和孩子的“博弈”过程中,双方都被搞得非常的郁闷,甚至影响到亲自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怕不被信任。前面已经说过,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在这种觉醒的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他们急于摆脱家长的控制,他们开始有了只愿意自己独享的“秘密”,他们开始渴望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空间,所以他们回家后不愿像以前一样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不会再缠着父母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他们进入自己的房间后就会把自己的房门关上,有的甚至是锁上。这时候家长往往就开始担心了——是不是孩子受了什么委屈了?他躲在自己房间里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要锁门?为什么不让我们知道?……于是就开始各种问、各种窥探……有一个带孩子来看门诊的家长对我说:开家长会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回家后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问班主任老师应该怎么办,老师的回答居然是“把门拆掉”(真是奇葩),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普遍性。一旦孩子感到自己是不被信任的,他们就会用更加极端的手段来对抗家长的窥探和猜疑,于是新一轮的对抗和博弈又开始上演……亲子关系降到了“冰点”。 三怕家长管得太多、管的太严。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和脑结构的日趋成熟,他们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和愿望远大于成人,这也正是这一阶段孩子愿意学习、乐于学习的动力所在,但同时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当然不一定都是正确或全面的),这时如果我们做家长的还要硬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态度和评判标准强加到孩子头上,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过问,这当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曾经有一个“小患者”对我说:“从小到大,连每一天穿什么衣服、穿几件衣服都是我妈帮我找好的,……我想买的衣服她都觉得不好看,还说我赶不上潮流,其实她才是土老帽”。家长管得多、管得严,自然是为了孩子好,为了不让孩子受伤,担心孩子误入歧途,但如果太过,就变成了“过度保护”,这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会化和成熟个性的形成。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哪怕学习成绩再好,再能考上好大学,在人生漫长的的道路上也很难取得最后的成功。三、家长该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一)几个建议 1、放低姿态,和孩子做朋友(要先从自身找原因) 前面已经说过,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矛盾综合体,一方面渴求独立,一方面又害怕长大,这时候的家长,切不可还像对待童年期的孩子一样高高在上、颐气指使,要认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已经逐渐开始脱离自己而形成独立的个体了,所以应该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其实,孩子就像是家长的“复印件”,家长才是“原件”,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只要仔细思考,总能从中找到家长本身的“影子”和“印记”(毕竟我们做家长的也是从青春期一路走过来的,多回忆一下当年的自己,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就是自己的翻版)。当孩子出现不愿和家长交流、叛逆等表现的时候,家长应该冷静下来,首先检视一下自己,找一找自己的原因,看看是不是自己在哪些方面没有做好,没有给孩子做出榜样,然后坦诚、平等地和孩子沟通,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一起讨论双方都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另外,对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者是兴趣爱好,家长也不妨多了解一些,从而增加家长和孩子交流的共同语言,只要孩子感觉到家长其实是可以平等地和自己交流的,他们就会从内心里接纳家长,就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家长。2、赏识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孩子也一样,其实他们非常在意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这样。所以,家长们在和青春期的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一定要注意多赏识孩子,尽量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赏识的前提下,再提出他们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提要求时切忌唠叨,要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告诉他,希望他怎么做,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最多说两次,第三次仍然没有改正,就要按照事先说好的惩戒措施给予惩戒;另外,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可以事先和孩子约定:承诺不会未经他们的同意翻看他们的日记和其他东西,但前提是遇到困难一定要和父母讲;也可以和孩子约定:回家后可以关上自己房间的门,但不要上锁,父母进门之前一定要先敲门。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信任和受到尊重的,那他们就会倍加珍惜这份信任和尊重,也就愿意把自己的秘密拿出来和父母分享,或者向父母寻求帮助了。3、适当放手,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动物园黑熊事件,可能很多家长都不会陌生。刘海洋的母亲无疑是一个非常勤劳也非常愿意为孩子付出的母亲。作为一个单亲母亲,她几乎包揽了刘海洋从小到大的一切事物,包括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都是母亲一手包办,只让他专心做一件事——学习。刘海洋也的确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但是在上学期间,他为了证明自己的一个小小的想法就把硫酸泼向了动物园饲养的黑熊。这是他从小到大自己做出的唯一的一次决定(刘海洋自己说的),就是这唯一的一次决定就让他身败名裂,还触犯了法律。这就是因为家长的过度保护而导致孩子社会化不足的典型案例。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孩子不要受一点点伤,所以什么都愿意为他们去做,什么都愿意为他们去承担,但是要知道,孩子不跌跤是永远也学不会走路的,我们什么都替他们去做了,恰恰是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在温室和七彩的保险箱里长大的孩子是经受不住风雨的,漫漫人生路,我们父母只能陪他们走一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的放手,才是我们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二)关于手机和网络 的确,几乎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能看到手机和电脑网络的影子,很多家长对手机和电脑都感到深恶痛绝,当孩子沉湎于手机和电脑的时候,其实我们家长更应该首先检视一下自己是不是拿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了,还应该检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和孩子、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是“机不离手”,不停地低头玩手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要想让孩子完全和手机、电脑、网络等这些信息化设备隔绝开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对待手机和电脑这一问题上,家长们切不可简单粗暴的采取没收手机、断网等方式来解决。建议的方式是和孩子一起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平等地和孩子协商对于手机和电脑的使用和管理,确定在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可以玩哪些内容、可以玩多长时间,如果违反了要怎样惩罚(父母没有遵守约定的事项同样要受到惩罚),商定后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整理出来,双方签字认可,把这份纪要贴在家中醒目的位置,大家共同遵守,任何一方违犯了都要平等地接收处罚。另外,只要是在约定的时间内玩游戏,甚至家长也可以参与到游戏中和孩子一起玩,一起交流玩同一款游戏的经验,只要双方都共同遵守约定好的时间规定,就可以尽情地玩,这会比简单的禁止和断网更加有效。(三)关于早恋 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充满了好奇,特别愿意和异性亲近,这时候的他们,还不能完全和准确的区分友情和爱情,他们往往会把对异性同学和朋友的好感误认为是爱情,这时我们家长如果一味地横加指责,甚至是粗暴地禁止和异性同学的交往,将会适得其反。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迹象,最好不要“单刀直入”地询问他是不是早恋了,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与孩子共同谈谈关于性的话题(这对很多家长来说的确很难做到),关键是要让孩子能够正确的认识那种萌发的性意识和性冲动,最关键的是要告诉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也可以开诚布公地和矮子交流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重点是要让孩子明白,中学时代我们提倡要建立广泛的异性之间的友情,只要自己足够优秀,爱情自然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没有必要过早因为爱情耽误自身的发展,把利弊说给孩子,他们一定能听懂并接受的,必要时不妨用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他们做一次“现身说法”,这样会在轻松的气氛中化解这一难题。 以上就是想和家长们交流和探讨的关于青春期孩子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及应对的策略,以上观点仅仅是个人的一些建议,家长们如果还有什么困惑或更好的应对方法,欢迎在好大夫网站里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