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前一天在家测空腹血糖7.0mmol/L,早餐后2小时血糖13mmol/L。医院举办糖尿病健康教育大讲堂,免费测血糖和提供健康早餐,当天再测早餐后空腹血糖7.3 mmol/L, 2小时餐后血糖还是7.3 mmol/L。 看来早餐吃什么,很影响血糖。其实,早餐是影响一天血糖的晴雨表。早餐后血糖好,一天血糖稳定;早餐后血糖不好,一天血糖遭殃。 早餐影响血糖的这张晴雨表,掌握在糖友自己手中,关键看你吃什么? 三类早餐升血糖最快 1.早餐食物单一 早餐经常是一碗粥、一个馒头或者一个饼。这种早餐在老年糖友中比较常见,突出的缺点是早餐淀粉+淀粉+淀粉配咸菜的饮食结构。 早餐如果长期只摄入主食类食物,这样吃下来,升糖指数不仅高,并且由于碳水化合物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不到中午就又饥饿难忍。 按这种饮食结构吃饭,餐后血糖能不高吗? 2.早餐油脂偏多 最传统的早餐:油条(或者是千层饼、油旋、葱油饼),白吉馍(为了更香,夹肉是半肥半瘦),炸馒头片、炸散鸡蛋,这些经典的早餐,其实并不健康。 炸散鸡蛋吸油率就高达43%,而炸面包片高达80%,也就是50克面包片40克油,而一天摄入的油脂不要超过25克。 有些上班族,习惯吃西式早餐。一顿西式快餐的套餐麦辣鸡腿堡+薯条+可乐(中)的能量=571+234+955=955千卡。比如1根油条的能量230千卡(肯德基),鸡米花大、中、小份的能量分别是390、318、231千卡,而芙蓉鲜蔬汤的能量是37千卡。 能量超标,血糖能不高吗? 3.早餐很随意,有什么吃什么 前一晚的剩饭剩菜没倒掉,热一热就变成了第二天的早饭; 或者把家里桃酥、饼干等零食当作早餐; 或者在路边摊买一个煎饼果子(336千卡)、配一碗豆腐脑; 或者早上不吃饭,很多上班族会在办公室备一些小零食,当遇到突发状况没时间准备早餐时,就吃这些零食代替早餐,骤升骤降的血糖很快就令人感到饥饿,结果吃了更多零食,血糖更是忽高忽低。 早餐需包含这四类食物 一顿完美的早餐,您需要提前计划好第二天早餐的食物,且保证营养均衡、低能量又饱腹这三个要素。 作为糖友,既然吃好吃对了早餐,对一天的血糖控制那么重要,所以就不能出现昨天剩什么吃什么、沿途见什么买什么、路上有什么吃什么这种毫无计划的情况,应按照以下原则准备早餐: 早餐至少有四类食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早餐有两大类食物属营养缺乏,有三大类食物属营养欠充分,有四大类食物才是合格,不仅营养均衡还有助于控制血糖。 1.五谷类 建议早餐选择25~50克左右的粗杂粮。比如粗粮面包、燕麦或红薯等。喜欢喝粥的糖友,不喝煮的黏稠的升糖快的稀饭,建议喝大麦粥、黑麦粥,水开后再下燕麦或成粒带皮的大麦、黑麦等,煮2分钟,既有饱腹感还控糖。 2.蛋类 建议糖友每天早餐都吃1个鸡蛋。早餐含蛋白质量越高,饱腹感越强,饥饿感也会越晚到来。如果不喜欢吃蛋类,也可以用肉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代替。 3.奶类 建议糖友早、晚都要喝一袋牛奶(血糖生成指数是27)或酸奶(加糖,血糖生成指数是48)。有些糖友习惯1天只喝一袋牛奶(250毫升),相比各国膳食指南中美国是720毫升、澳大利亚750毫升,奶类摄入量还处于较低水平。 奶类的升糖指数远远低于各种稀饭。另外,牛奶的含钙量100毫克/100毫升,如果每天早、晚能摄入500毫升牛奶,就能补充500毫克钙,再加上吃绿色新鲜蔬菜如油菜(含钙量108毫克/100毫克),就能很容易达到每日800毫克钙的摄入量,加上多晒太阳多运动,就不用辛辛苦苦吃钙片了。 4.蔬菜类 建议早餐加入100克的新鲜蔬菜,比如在炝锅面中加入西红柿、菠菜,再配上芹菜拌木耳,餐后再吃上黄瓜、西红柿;买早餐时选择菜包子、菜卷子等。比如一位糖友数十年坚持早餐吃一根苦瓜,餐后血糖妥妥的。 含有以上四类食物的早餐,就是控糖早餐了。
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是一种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殊类型糖尿病,典型病例通常在30岁以前发病,主要与原发性胰岛素分泌缺陷有关。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MODY的患病率占到整个糖尿病人群的1%--2%。 迄今为止,病因学研究已发现至少存在13种MODY致病基因,具体遗传分型和临床表型请见下表。 MODY 的诊疗进展:由于MODY的分型多,临床表现多样,并且对其发病机制了解有限,其临床诊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有多代遗传的糖尿病史(至少2-3代),发病年龄早的患者都应当进行基因学的诊断。通过基因测试指导的最优化治疗-个体化治疗,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医疗成本。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是人体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激素,主要包括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是植物来源的维生素D,维生素D3(胆钙化醇)是人皮肤组织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阳光或紫外线照射后形成。 目前认为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对人体的作用几乎是完全相同的,都须经过“加工”才能变的有活性。 有两个“加工工厂”-肝脏和肾脏。内源性和外源性维生素D经吸收入血后,首先在肝脏经过羟基化作用转化为有部分活性的25-羟基维生素D,随后转运到肾脏,25-(OH)D在肾脏经1-α羟化酶的作用下再发生羟基化,形成1,25-(OH)2D,这种最终“加工”后的维生素D成品才是真正有生物学活性的维生素D,在人体能发挥最大生理效应,故称活性维生素D。
病例概述: 患者女性,56 岁,体型较瘦,患 2 型糖尿病 10 余年,患病早期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良好,但没过多久,就开始强制应用胰岛素治疗。 和她一起开始胰岛素治疗的病友,血糖均控制良好,唯独她最近两年的血糖控制不佳,血糖忽高忽低,像坐「过山车」。有时稍微多吃一两口饭,血糖就从餐前的 8 mmol/L 左右升高到餐后 2 小时的 18~20 mmol/L 。有时因为血糖高,多打 2 个单位胰岛素,血糖又会降到 2~3 mmol/L。 曾多次出现低血糖症状,一个礼拜前还曾因低血糖昏迷被送进医院。 其实像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脆性糖尿病」,即血糖经不起风吹草动,很脆弱,稍有些身体或治疗上变化,血糖就会出现大的波动。 何为「脆性糖尿病」? 「脆性糖尿病」是指病情极不稳定、血糖波动范围大且难以控制的糖尿病,又称为「不稳定型糖尿病」,多见于 1 型糖尿病中。事实上,「脆性糖尿病」也可见于某些胰岛功能近乎衰竭的 2 型糖尿病晚期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情况。 因患者的胰岛功能几乎完全衰竭,其血糖完全依赖于外源性胰岛素调节,而外源性胰岛素在药代动力学以及血糖调控方面与人体自身的胰岛素分泌调控存在一定区别,因此易造成血糖忽高忽低、大幅波动的现象。 「脆性糖尿病」并不是糖尿病的一个新类型,而是根据其临床特点来命名的一类疾病,它具有血糖波动大、血糖不易控制、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两极分化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判断患者是否有脆性糖尿病呢?除了表现为血糖波动大,、较易出现低血糖外,通常脆性糖尿病有三个临床特点: 1. 患者通常体型比较消瘦,胰岛功能极差或接近衰竭。 2. 患者病情极不稳定,即使是在饮食量、运动量和胰岛素剂量几乎恒定不变的情况下,血糖也会出现莫名的显著波动,特别容易发生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 3. 对胰岛素注射剂量的调节十分敏感。当血糖升高时,稍微增加胰岛素注射剂量(例如 2 个单位)就可能会发生低血糖,而当血糖下降时,稍微减少胰岛素剂量,血糖又会明显升高。 脆性糖尿病最大的危害是易发生严重甚至是不可逆的低血糖昏迷,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组织坏死,影响智力甚至危及生命,还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塞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就可能会使前期血糖控制带来的益处前功尽弃。 治疗方案如何调整? 脆性糖尿病患者主要依靠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一般可采取一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即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 (或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 (或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与每日 1~2 次注射胰岛素相比,这种一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给药方式更接近于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模式,对于减少血糖波动的效果更好;另外,有条件者可佩戴胰岛素泵,通过精确设定泵的基础输注率和餐前大剂量,提供最接近于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输注,从而使患者的血糖得到相对平稳的控制。 鉴于脆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除了遵循上述原则外,在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血糖控制不宜过严。由于脆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极不稳定,低血糖风险极高,因此对此类患者血糖控制的标准不宜太严,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 8.0~10.0 mmol/L 左右, 餐后 2 小时血糖不超过 13.0~14.0 mmol/L 即可, 以避免发生严重低血糖; 2. 胰岛素调整幅度不宜过大,以「微调」为宜。脆性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十分敏感,胰岛素血药浓度的微小改变,就会引起血糖的显著变化,因此对胰岛素剂量的调节应谨慎,每次调整幅度不宜太大,以免发生低血糖或血糖的大幅波动; 3. 在用口服降糖药作为「脆性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时,可考虑加用二甲双胍、拜唐苹及胰岛素增敏剂,对于减少血糖波动有一定的帮助。但不要选用胰岛素促泌剂,因为此类患者本来胰岛功能就较差,促泌剂效果不但不好且会加速其胰岛功能衰竭; 4. 应尽量选用胰岛素类似物。在实施强化治疗时,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取代中、长效胰岛素,用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取代短效胰岛素,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有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 5. 规律的生活方式。脆性糖尿病患者尤其要重视规律的生活方式,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固定每天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 6. 稳定情绪。情绪对脆性糖尿病人的血糖有很大影响,情绪变化可以引起血糖波动,血糖波动又可导致情绪改变,二者互为因果。因此调整心态,调畅情志,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睡眠,也是确保血糖平稳的前提; 7. 加强监测。患者最好自备血糖仪,常规监测和特定监测相结合。常规监测包括:早餐前(空腹)、早餐后 2 小时、午餐后 2 小时、晚餐后 2 小时、睡前,必要时加测夜间 2~3 点的血糖。特定监测包括:运动前、运动后半小时、任何感觉不适之时及特定的餐间加餐(宜加各种水果、坚果) 前后。 游乐场上的「过山车」让人兴奋又刺激,但血糖的「过山车」万万使不得。希望临床医生在处理「脆性糖尿病」患者时,谨慎调整胰岛素剂量,稳定患者情绪,加强患者血糖监测,尽可能多地摸索血糖波动的原因及规律,对患者血糖的控制目标不苛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血糖乘上平稳的「和谐号」列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原创 2017-10-12 王建华 内分泌时间 内分泌科经常面对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老是长期居高不下?或是忽高忽低、反反复复? 我们知道,影响血糖的因素众多,涉及到饮食、运动、心理、用药、诊断、监测等方方面面,而具体到每个患者身上又不尽相同。当发现患者血糖总是居高不下或忽高忽低反反复复时,咱们不妨从这 17 个方面想一想,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1. 控制饮食了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是 1 型糖尿病还是 2 型糖尿病,不管病情轻重如何,不论是否使用降糖药物,都需要饮食控制。 患者很容易把「控制饮食」理解成「饥饿疗法」或「严重偏食」,在沟通的时候需要详细了解饮食控制的具体情况。 2. 坚持运动了吗? 运动本身就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规律性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步走、游泳等)可以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以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运动还有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降糖药物的疗效;此外,运动还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减少血糖波动。 但患者运动很可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某一天非常高强度锻炼(甚至是无氧运动),某几天又完全「葛优躺」。运动细节也得沟通到位。 3. 药物选择是否得当? 糖尿病人用药讲究个体化,应当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如糖尿病类型、胰岛功能状况、血糖谱特点、年龄、胖瘦、有无并发症等等,合理用药。拿 2 型糖尿病来说,如果患者体型肥胖,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为主,宜首选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剂;如果患者体型消瘦,常常提示胰岛素分泌不足,应选用胰岛素促泌剂。而对于胰岛功能已经衰竭的糖尿病人,就应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4. 用药剂量是否合适? 药量不足导致血糖不降很好理解,其实,药量过大同样也会使血糖居高不下。这是因为药量过大可导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此时若继续增加药量,血糖反而更高,正所谓「矫枉过正」、「物极必反」。对于空腹血糖升高的病人,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若属于后一种情况,则晚间降糖药用量应适当减少而不是增加。 5. 药物用法是否正确? 降糖药种类很多,用法各异,使用不当,事倍功半。例如,磺脲类降糖药最好于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药物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恰好同步,从而使降糖效果达到最佳;拜糖平的主要作用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应当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空腹服药没有任何效果。 再如,根据药物半衰期的不同,有的药需一日三次服用,有的每日一次即可。糖适平、美吡达等降糖药均属短效制剂,应当一日三次餐前服用,如果每日 1~2 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满意控制;而瑞易宁、格列美脲等药物均属长效制剂,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6. 药物联用是否合理? 单一药物治疗在开始时多可奏效,在经历数年后,常出现药效降低,血糖逐渐升高现象,此时应及时采取联合用药方案。但联用应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进行联用,例如「糖适平+二甲双胍」、「诺和龙+阿卡波糖」等等,这样降糖效果更好,而副作用较小。 7. 治疗依从性如何?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经常忘记或遗漏服药,结果导致血糖升高、波动。不少患者服药后,血糖降至正常后就停用降糖药,等到血糖回升到很高时,再服原先降糖药的剂量就很难达到治疗目标。关于这一点,临床医生要重点告知:服降糖药时,血糖稳定在正常,要长期坚持治疗,切不可见效就停。 8. 胰岛功能是否衰竭? 随着病程的延长,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将逐渐减退以至完全衰竭。许多降糖药物(主要指胰岛素促泌剂)发挥药效的前提是患者尚保留一定的胰岛功能,因为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的。当患者胰岛功能严重降低,这类药物(主要指优降糖、美吡达等磺脲类药物)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致使血糖居高不下。 9. 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通俗地讲就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多见于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必须配合使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单独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往往效果欠佳。 10. 是否在服用对降糖有影响的药物? 要考虑到患者并存其他疾病,服用的一些药物具有升糖作用,如糖皮质激素、b—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等,很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失控。 11. 是否并存其它内分泌疾病? 有些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亢、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库兴氏病(皮质醇分泌过多)等,这些内分泌疾病同样可以导致血糖升高。 12. 是否存在应激? 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脑卒中、妊娠等应激等应激因素皆可使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等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了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居高不下。对于某些血糖居高不下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排除感染因素,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牙周炎等等。 13. 有无不良情绪? 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很大,紧张、焦虑、气恼、大喜大悲、过度兴奋等情绪变化都会引起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儿茶酚胺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因此,保持情绪稳定十分重要。另外,生活不规律,过度疲劳也会引起血糖的波动。 14. 睡眠好不好? 长期失眠或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要告诫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保证 6~8 小时的睡眠时间。 15. 是否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常常因季节变化而波动。每当冬季来临,病人食量增多,户外活动减少,加之寒冷刺激促使肾上腺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血糖升高。 16. 是否存在误诊误治? 1 型糖尿病主要见于儿童,但目前看来,成人期发病的 1 型糖尿病(LADA 型糖尿病)也不罕见,由于它的某些症状与 2 型糖尿病颇为相似(如发病迟、起病隐匿、病程初期对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再加上目前对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查尚未普及,因此,常被误诊为 2 型糖尿病。这种病人在病程早期,口服降糖药有效。但因其胰岛功能衰竭很快,过不了多久,病人就会出现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导致血糖反弹。 17. 是否疏于血糖监测? 定期的血糖监测,有助于了解病情,指导药物调整。有些患者并没有听从医嘱而不重视血糖监测,吃药凭着感觉走,血糖很难得到良好控制。沟通时要注意询问并查看详细的血糖监测记录。 总之,血糖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对血糖的控制。但只要找准原因,对症施治,控制好血糖也并非难事。
糖尿病友咨询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我的血糖为什么总是降不下来,或老是忽高忽低?”这个问题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因为影响血糖的因素众多,涉及到饮食、运动、用药、监测、心理等各个方面,具体到每个病人身上又不尽相同。那么,这些影响血糖的因素归纳起来有哪些呢? 1、饮食控制欠佳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不管病情轻重如何,不论是否使用降糖药物,都需要饮食控制。饮食治疗有助于控制体重、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降低血糖、减少降糖药物用量。血糖轻度增高的糖尿病人,单纯依靠饮食控制即可使血糖恢复正常;相反,如果不注意控制饮食,胡吃海喝,即便增加药量也难以使血糖维持正常。但饮食控制绝不等于“饥饿疗法”或是“严重偏食”,这样会导致营养不良或者饥饿性酮症。 2、缺乏运动 运动本身就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规律性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步走、游泳等)可以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以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运动还有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降糖药物的疗效;此外,运动还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减少血糖波动,因此,科学合理的运动有助于对血糖的控制。运动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此外,不要做高强度的无氧运动,后者反而会升高血糖。 3、不良情绪刺激 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很大,紧张、焦虑、气恼、失眠、大喜大悲、过度兴奋等情绪变化都会引起升糖激素(如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因此,保持情绪稳定十分重要。另外,生活不规律,过度疲劳也会引起血糖的波动。 4、药物选择不当 糖尿病人用药讲究个体化,应当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如糖尿病类型、胰岛功能状况、血糖谱特点、年龄、胖瘦、有无并发症等等,合理用药。 5、用药剂量不当 药量不足导致血糖不降很好理解,其实,药量过大同样也会使血糖居高不下。这是因为药量过大可导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此时若继续增加药量,血糖反而更高,正所谓“矫枉过正”、“物极必反”。对于空腹血糖升高的病人,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若属于后一种情况,则晚间降糖药用量应适当减少而不是增加。 6、药物用法不对 降糖药种类很多,用法各异,使用不当,事倍功半。 7、不合理联合用药 单一药物治疗在开始时多可奏效,在经历数年后,常出现药效降低,血糖逐渐升高现象,此时应及时采用联合用药方案。 8、治疗依从性差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病人治疗依从性较差,经常忘记或遗漏服药,结果导致血糖升高、波动。不少病人服药后,血糖降至正常后就停用降糖药,等到血糖回升到很高时,再服原先降糖药的剂量就很难达到治疗目标。患糖尿病后,千万要牢记,任何降糖药都只能在服药时使血糖下降,而不能长期维持,更不能根治糖尿病。因此服降糖药时,血糖稳定在正常,要长期坚持治疗。 9、胰岛功能衰竭 随着病程的延长,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将逐渐减退以至完全衰竭。许多降糖药物(主要指胰岛素促泌剂)发挥药效的前提是患者尚保留一定的胰岛功能,因为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的。当患者胰岛功能严重降低,这类药物(主要指优降糖、美吡达等磺脲类药物)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致使血糖居高不下。 10、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通俗地讲就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多见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必须配合使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单独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往往效果欠佳。 11、服用升糖药物 有些糖尿病人并存其他疾病,服用的一些药物具有升糖作用,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等,很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失控。 12、并存内分泌疾病 有些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库兴氏病(皮质醇分泌过多)等,这些内分泌疾病同样可以导致血糖升高。 13、应激因素 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脑卒中、妊娠等应激等应激因素皆可使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等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了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居高不下。对于某些血糖居高不下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排除感染因素,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牙周炎等等。 14、气候影响 临床发现:糖尿病人的血糖常常因季节变化而波动。每当冬季来临,病人食量增多,户外活动减少,加之寒冷刺激促使肾上腺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血糖升高。 15、疏于血糖监测 定期的血糖监测,有助于了解病情,指导药物调整。有些病人重视血糖监测,吃药凭着感觉走,血糖很难得到良好控制。 总之,血糖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对血糖的控制。但只要找准原因,对症施治,控制好血糖也并非难事。
1.什么是甲状腺?甲状腺是一个蝶形的内分泌腺,通常位于颈部的下前。其主要功能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包括T3和T4,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代谢,促进产热,甲状腺激素是一种重要激素,没有这种激素,人体不能生存,如果不足,会引起代谢下降、心率过慢,血脂升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胎儿和婴幼儿甲状腺激素缺乏,可以引起智力障碍;此外,甲状腺还合成另一种激素,叫降钙素,生理功能是调节血钙,但是作用很弱,降钙素水平明显升高见于甲状腺髓样癌,临床很少见。2.什么是甲减?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简称,是甲状腺功能活动不足。甲减意味着甲状腺不能分泌足够的甲状腺激素来保持身体正常运转,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太少。据调查,在我国,40岁以上女性甲减的发病率高达10%。3.甲减有什么危害?轻度甲减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心率过慢,怕冷、便秘、浮肿、乏力,胆固醇水平增高、月经异常和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严重者可以出现粘液性水肿性昏迷,危及生命。4.甲减有哪些类型?l病变部位:甲状腺性(原发性)、中枢性甲减(继发性甲减(垂体性和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外周作用障碍所致的甲减l年龄和时期:在胚胎期或婴儿期发病者称之为先天性甲减;妊娠期甲减、l严重程度: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减:5.引起甲减的原因有哪些?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因有多种,90%以上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系因甲状腺本身疾病引起。引起甲减的最常见原因是桥本甲状腺炎,又叫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其次是放射治疗后,如甲亢经过放射性碘治疗以后;第三.甲状腺手术以后,由于甲状腺组织切除和毁损引起;再次就是碘缺乏,在我国,由于碘盐的普及,已经基本消灭碘缺乏疾病,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碘缺乏仍然是甲减的最常见原因,还有就是其他原因,造成甲状腺功能减退,如免疫学药物,干扰素治疗、肿瘤的免疫学治疗药物6.甲减都有哪些症状?非常复杂,很容易漏诊误诊。举两个例子多发性浆膜腔积液,另一个心率34次的阿斯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嗜睡、体重增加、便秘、记忆力减退等,严重者可出现黏液性水肿昏迷等危险情况。最常见就诊原因浮肿、腹胀、便秘、记忆力下降、月经失调。1)面色苍白,眼脸和颊部虚肿,表情淡漠,痴呆,全身皮肤乾燥、增厚、粗糙多脱屑,非凹陷性水肿,毛发脱落,手脚掌呈萎黄色,体重增加,少数病人指甲厚而脆裂。2)内分泌系统:女性月经过多,久病闭经,不育症;男性阳萎,性欲减退。少数病人出现泌乳,继发性垂体增大。3)神经精神系统: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嗜睡,反应迟钝,多虑,头晕,头痛,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腱反射迟钝,跟腱反射时间延长,重者可出现痴呆,木僵,甚至昏睡。4)运动系统:肌肉软弱无力、疼痛、强直,可伴有关节病变如慢性关节炎。这是甲低的症状在运动系统上的表现。5)消化系统:厌食、腹胀、便秘。重者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胆囊收缩减弱而胀大,半数病人有胃酸缺乏,导致恶性贫血与缺6)心血管系统:心率缓慢、心音低弱、心脏呈普遍性扩大等。7)铁性贫血。8)甲低的症状在心血管系统的表现:心动过缓,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低,心音低钝,心脏扩大,可并发冠心病,但一般不发生心绞痛与心衰,有时可伴有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7.治疗甲减的药物有哪些?两种临床常用药物,国外还有三碘甲腺原氨酸制剂,——甲状腺片和左甲状腺素钠,左甲状腺素钠片(加衡、优甲乐、雷替斯)。还有口服T3制剂和静脉T4T3制剂。8.甲减需要终生吃药吗?绝大多数甲减需要终身服药。由于甲减是由于甲状腺直接或间接毁损,导致功能异常,迄今没有办法修复毁损甲状腺或再造甲状腺,实际上也没有人这样做,因为成本太高,肾脏移植、肝脏、心脏移植,没有人研究甲状腺移植,市场前景足够好,但是成本太高,每天一次左甲状腺素钠治疗,一个月才30元钱。尽管终身用药,足够方便,不影响生活质量,不影响寿命。所以不必过分纠结。9.甲减患者必须要注意哪些事?坚持用药。绝大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服药,避免不必要的幻想而影响治疗:主动告诉医生我有甲减,避免走弯路。举例胃肠道、月经不调、不孕、心律失常、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10.T3T4联合治疗甲减会比单用T3治疗效果好吗?目前临床证据不足。由甲状腺每日分泌大约85μGT4,正常人约每日生产总T333μg,约80%(约26μG)来自外周T4转化,只有20%(约6.5μG)直接来源于甲状腺,现已公认,T4是甲状腺分泌的主要产物,在外周组织中的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由于T3与核受体结合引起,T4是T3的激素前体。健康成人空腹口服LT4片剂制剂后,胃肠道吸收范围在70%–80%之间,由于半衰期长达7天,所以可以每天一次给药,就能达到稳定的血清T4和T3。这种用法会在服药后4小时出现一个短暂血清T4和游离T4的约15%峰值。此外无甲状腺患者应用LT4治疗使血清TSH达到正常后,FT4水平通常升高,而血清T3正常或低于正常值,T4和TSH的稳态水平一般在初始治疗后6周内达到,(约五至六个半衰期)。在某些情况下,单纯LT4可能无法恢复T3水平达到参考范围内,见于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残余甲状腺內不能产生内源性甲状腺激素。在甲功正常的甲状腺全切术后患者给予非抑制性治疗时,如果吧T3水平作为治疗目标,使循环T3水平回复到术前的合理水平,并且使TS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此时的FT4值常常高于参考范围水平,但是临床上并任何证据表明此时会有不利影响。11.最常用的左甲状腺素钠片如何服用?一般每日一次,每日空腹口服。由于食品和左旋甲状腺素联合用药可能影响甲状腺素的吸收,我们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左旋甲状腺素始终采取要么早餐前60分钟及睡前(晚餐后3小时或以上)为最佳,一致的吸收。12.服用左甲状腺素钠期间忘了服药怎么办?1天忘记用药,第二天加倍;如果连续7天忘记用药,可以连续7天每天2倍剂量,第8天常规剂量,但是如果担心不良反应,可以维持原有剂量。国外有研究显示,对于依从性差者每周一次用药,剂量为日剂量7倍,也能达到治疗效果。13.服用左甲状腺素后心慌怎么办?区别对待,心脏评估,心理因素?14.如何把握左旋甲状腺素的起始剂量和加量幅度?指南未见提示,个人认为评估一下TSH水平,推测用药剂量,然后小剂量25-50微克开始。15.服用左旋甲状腺素治疗期间,多长时间复查一下甲状腺功能?需要注意,只要服药剂量等发生变动,均需要等6周后复查,最少4周。原因是优甲乐半衰期是7天。16.服药期间抽血化验,要求空腹还是餐后?要求空腹查血,查完服药。但是进餐后化验影响不大。17.药物会不会影响左旋甲状腺素的吸收?患者在左旋甲状腺素剂量要求都远高于预期,胃肠道疾病如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萎缩性胃炎或腹腔疾病的评价,应考虑。此外,如果这种疾病的检测和有效的治疗,甲状腺功能与左甲状腺素剂量重新评估的建议。碳酸钙、PPI(兰索拉唑)、消胆胺、硫酸亚铁硫酸亚铁、含铝的抗酸剂、阳离子交换树脂18.根据什么指标决定是否需要治疗?或者治疗剂量是否合适?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目标。亚临床甲减一般不需治疗,但如果促甲状腺素(TSH)>10mI/UL,结合患者病情,可选择补充甲状腺激素治疗。促甲状腺素的评估4–6周后剂量变化。19.如果不该治疗而给予治疗会有什么结果?或者治疗过多或过少的甲状腺素的潜在有害影响是什么?医源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有害健康的影响包括房颤和骨质疏松症。因为这些影响,我们建议避免过量甲状腺激素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值低于正常,尤其是TSH值低于0.1mIU/L,尤其是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20.轻度甲减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不利影响?甲状腺激素缺乏症的不良反应包括对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恶化的不利影响。建议左旋甲状腺素足够,使正常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肥胖,月经异常、受孕,妊娠临床加减患者应用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发现怀孕后应该每周增加两个日剂量,21.妊娠期甲减对胎儿有哪些影响?由于胎儿的大脑发育需要甲状腺激素,尤其在妊娠早期,即妊娠的前12周,处于胎儿脑发育的第一快速发育期,但此时胎儿自身的甲状腺功能尚未建立,胎儿脑发育所需要的甲状腺激素完全依赖母体供应。如果准妈妈在这时患甲减,就不能为胎儿脑发育提供充足的甲状腺激素,将会影响胎儿脑发育和出生后的智力,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害。22.甲减会遗传吗?女朋友患了甲减,还能怀孕吗?孩子会不会甲减?可以怀孕,孩子将来患甲减的机会也不是很大。不必由此过分担心甲状腺疾病有遗传倾向,也就是父母遗传给孩子患甲状腺疾病的机会很大,甲减也不例外。但后天受环境因素影响,如精神压力、感染、过劳、创伤等诱因,自然、社会环境改变、污染等因素也可引发甲减疾病的发生。孕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甲低)有可能影响孩子智力发育,桥本氏甲减会遗传,但有的甲减如果是由于合成甲状腺激素某个环节上障碍所引起,有的也有遗传。而且,不能排除以后生了孩子,孩子不会有甲状腺疾病的出现,病人要特别注意了,最好是先医治好甲减,确定彻底治愈后再要孩子。甲减孕妇生产的婴儿患甲减的概率增高,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服药合理、规律,能保证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之内,对婴儿的影响不大。甲减是有一定得遗传几率的,在此甲减女性患者。如果在患病期间有生育要求,最好是将疾病治愈之后在选择生育。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必要治疗后在选择孕育后代。23.甲减与不孕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临床甲减和不孕症之间是有确定的关联的,而亚临床甲减和不孕症之间则存在可能的关联,尽管亚临床的文献提供的证据不那么清晰,现在还没有临床试验研究亚临床甲减的治疗对非借助IVF和生殖技术怀孕的孕妇的影响,而在以经左甲状腺素治疗的IVF(体外受精)孕妇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试验中。有两个研究表明,使用左甲状腺素进行治疗有改善妊娠结局的作用:增加怀孕成功率、增加胎儿出生率以及降低流产率。24.那么甲减患者如何怀孕?首先,甲减能够怀孕,但是必须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前提下才能怀孕。育龄妇女甲减怀孕时,继续左旋甲状腺激素治疗,需要监测甲状腺功能。也同时必须将孕早期sTSH控制于低于2.5IU/ml,而孕中期和后期控制在3.0IU/ml以内。另外,怀孕母亲需要每月监测甲状腺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胎儿和母体平安。25.甲减患者怀孕时服用左旋甲状腺素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补充的甲状腺激素与体内天然的甲状腺激素没有区别,所以只要补充生理需要量的甲状腺激素,对与母体和胎儿都是没有药物的副作用的。26.妊娠期甲减治疗后TSH治疗目标是多少?孕早期TSH0.1–2.5mIU/L,孕中期TSH0.2–3.0mIU/L孕晚期TSH0.3–3.0mIU/L27.听有些医生说,服用左旋甲状腺素会通过胎盘屏障,所以甲减患者停药期间不宜喂奶,是这样吗吗?不是的,这种说法不对,小孩甲状腺出生后已发育完全,具有正常的分泌甲状腺素的功能,此时已不依靠母体甲状腺激素来维持甲状腺的内分泌功能。因此,即使您甲低哺乳也不会影响婴儿的发育,正如有些婴儿生下来后吃奶粉喂养一样。同时,即使您服用左甲状腺素,也不会影响婴儿的身体状况,因为优甲乐从乳汁分泌的量很非常少。28.甲减患者分娩后如何服用左旋甲状腺素?妊娠前诊断的甲减或亚临床甲减患者,妊娠期左甲状腺素的需要量逐渐增加,增量为原剂量的25%~50%,产后可快速恢复原剂量,4-6周后复查甲状腺功能。妊娠早期发现的甲减患者,产后左甲状腺素剂量减少50%,4-6周复查甲状腺功能。妊娠早期发现的亚临床甲减患者,若TSH在5.0左右,产后可直接停药,动态观察,4-6周复查甲状腺功能;若TSH明显升高,建议产后将甲状腺素剂量减少30%或50%,4-6周复查甲状腺功能。29.是否应对所有的妊娠妇女进行常规的甲状腺激素筛查?国外存在争议,国内没有争议。30.妊娠孕妇TSH的正常值是多少?正常的上限值划到2.5mIU/L,但有人认为TSH对于抗体阴性的任何人,推荐的新标准是4.0。31.谈谈产后甲状腺炎产后6月内,甲状腺不大,甲功早期为甲亢,以后逐渐恢复,部分出现甲减。32.甲减患者需要补碘还是忌碘?关于补碘还是忌碘,临床医生给患者的建议并不统一,常令患者摸不着头脑。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碘摄入量增加与甲减的发生发展显著相关。碘超足量(MUI201~300μg/L)及碘过量(MUI>300μg/L)时,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及甲减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显著升高,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人群发生甲减的概率也会显著增加。另外,碘缺乏地区补碘至碘超足量可促进亚临床甲减发展为临床甲减。因此,防治甲减的基础措施就是维持碘摄入量在尿碘100~200μg/L这一安全范围,对于具有遗传背景、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和亚临床甲减的易感人群更加重要。但这不代表所有甲减患者都需控制碘的摄入。相反,妊娠期和哺乳期甲减患者一定要补充适当的碘以供胎儿和小儿甲状腺所需,碘补充量一般为250ug/天,但不超过500ug/天,尿碘理想范围是150~250ug/L。33.如何筛查儿童先天性甲减?我国1995年6月颁布的母婴保健法已将该先天性甲低列入筛查的疾病之一。多采用出生后2~3天的新生儿干血滴纸片检测TSH浓度作为初筛,结果大于20mU/L时,再检测血清T4、TSH以确诊,该法采集标本简便,假阳性和假阴性率较低,故为患儿早期确诊、避免神经精神发育严重缺陷,减轻家庭和国家负担的极佳防治措施。34.先天性甲减如何治疗?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终身服药;3.甲状腺素足剂量开始,标准或小剂量为5–10μg/kg/d,大剂量为10–15μg/kg/d.对于3.5kg新生儿,小剂量为17.5-37.5μg/kg/d,大剂量为37.5-52.5微克每日,相当于50微克优甲乐的半片到一片,以前的文献说从小剂量开始是不对的。尽早2周内吧TSH达到正常范围0.5-2.0mIU/L,T4达到正常范围平均线以上1–3岁LT44–6μg/kg/d,;3–10岁LT4剂量3–5μg/kg/d;10–16岁LT4剂量2–4μg/kg/d35.甲减孕妇在补充左甲状腺素疗法同时还要补碘吗?只用LT4(左甲状腺素单独疗法)。我们会建议美国的所有孕妇补碘,但也有些例外,如完全甲减的,在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中的孕妇就不需要另外补碘了,因为左甲状腺素含有了足够的碘,供给胚胎发育和自身甲状腺功能需要。36.谈谈中枢性甲减由于下丘脑垂体病变引起,常伴有性腺、肾上腺轴受累及,所以要评估其他轴功能,常见诱因,产后大出血、垂体瘤术后、颅底外伤。37.什么是粘液性水肿性昏迷?粘液性水肿性昏迷是危及生命的甲减,跟甲亢危象恰好相反,粘液性水肿性昏迷属于甲减,由于甲状腺激素主要作用是产热,极端严重甲减时产热不足,在感染、寒冷或麻醉时出现低体温,可以危及生命,治疗上主要是静脉给予左旋甲状腺激素,但是国内至今没有药,所以死亡率会很高。还要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甲状腺素。一个200–400μG左旋甲状腺素可给予负荷剂量,老年患者和有冠状动脉疾病或心律失常病史患者可以每日1.6μ克/公斤体重,之后剂量减少到75%,如果不能静脉给药,可以考虑口服治疗或其他肠内治疗,如果不能采用口服途径,可能会制定后,病人临床上提高粘液性水肿昏迷患者T4转化为T3的能力可能下降,静脉在静脉注射LT4同时给予T3注射。可以先给予一个5–20μG负荷剂量,然后每8小时给予2.5–10μ克维持剂量。38.桥本氏甲状腺炎是怎么回事?桥本甲状腺炎没有特有的表现。因为通常病情进展非常缓慢,多年来,Hashimoto甲状腺炎的人可能不在早期没有症状,甚至当特征TPO(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的血液测试)可以检测。TPO是一种酶,甲状腺激素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本病导致缓慢和慢性细胞损伤导致甲状腺肿(甲状腺肿大)的发展,逐渐的甲状腺功能衰竭,大多数患者最终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包括:疲劳,体重增加,便秘,增加对冷敏感,皮肤干燥,抑郁,肌肉疼痛和运动耐量的减少,不规则月经或重。39.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症状是什么?当甲状腺激素水平太低时,身体的细胞不能得到足够的甲状腺激素和身体的过程开始放缓。当身体变慢,你可能会注意到,你觉得冷,你更容易感到厌倦,你的皮肤越来越干,你变得健忘而沮丧,你开始便秘。因为这些症状是可变的、非特定的、唯一的办法知道你是否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一个简单的TSH血液测试。40.如何诊断桥本氏甲状腺炎呢?甲状腺炎的诊断往往是当病人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常伴有甲状腺肿的发现(甲状腺肿大)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符合甲状腺功能减退,血清TSH低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水平。抗体TPO通常升高。有时,这种疾病可能被诊断为早期,尤其是在一个强大的家族史的甲状腺疾病的人,在常规实验室检查,甚至之前病人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孤立性轻度血清TSH升高,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TPO抗体阳性41.桥本氏甲状腺炎如何处理?但升高的TPO抗体测定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TSH、游离甲状腺素)不需要治疗。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TSH和甲状腺激素低水平升高)的治疗包括甲状腺激素替代(见甲状腺激素治疗手册)。合成甲状腺素在适当的剂量,口服是廉价的,在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症状改善,恢复正常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非常有效。大多数Hashimoto的甲状腺炎患者需要终身治疗甲状腺素。找到合适的剂量,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与TSH每6-8周任何剂量调整后测试,直到正确的剂量确定。之后,监测TSH每年一次就足够了。当患者在适当的剂量,它没有副作用。然而,当剂量不足取,血清TSH水平持续升高,患者可能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如果剂量过大,会抑制血清TSH和患者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2.有什么办法能让桥本甲状腺炎或甲减病人的TPOAb阳性转为阴性吗?目前没有特效办法来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但是有证据显示,低碘饮食、硒制剂、维生素D与可能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有关。低碘饮食每日100微克以下(碘盐摄入为150-300微克),20微克以上,我国国家标准是每公斤食盐添加35±15毫克碘.如果每天10g食盐,含碘350微克,用的是碘酸钾不是碘化钾。碘摄入的推荐剂量是12岁以上成人150微克/天,孕妇哺乳期妇女250微克/天,碘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1000微克/天。24h尿碘是一个金指标。补充硒制剂,每日小于200微克每日,这一结论可能存在偏移,长期大量补充硒制剂可能导致皮肤癌。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原料,碘对甲状腺病的影响非常复杂,12岁以上成人摄入碘的推荐剂量是每天150-300微克之间,孕妇哺乳期妇女250微克/天,碘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1000微克/天。碘摄入不足可以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单纯性甲状腺肿,推广全民食盐加碘补碘以后,碘的摄入量明显增加。过量的碘对甲状腺并不利,尤其是有甲状腺病史和甲状腺病家族史病人,碘的摄入要慎重,对于甲亢患者过量碘摄入会使甲亢不易控制,容易复发;对于桥本甲状腺炎和甲减患者,碘摄入过量会影响甲状腺的自身免疫,甲状腺容易变硬,容易产生压迫症状;对于甲状腺已经完全萎缩,甲状腺功能完全缺失的患者,碘的摄入量大小对于甲状腺功能已经没有多大影响;对于长期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的甲减患者,因为左旋甲状腺素中含有碘,即使额外补碘,也不会发生缺碘。低碘摄入可以提高甲亢患者的缓解率,延缓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发展成甲减的进展,因此对于甲亢和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建议低碘饮食,碘的摄入量在每日100微克以下,但为了防止碘缺乏,最好碘摄入量在20微克以上。有研究显示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在12-20g之间,我国国家标准是每公斤食盐添加35±15毫克碘,由此计算,即使按每天摄入10g食盐,每日摄入仍达碘350-500微克之间,这个碘摄入量是远远超过对甲亢和桥本甲状腺炎患者推荐的每日100微克以下剂量,因此对于甲亢和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建议食用非加碘盐。有些专家指出,可以对加碘盐进行加热使碘蒸发,从而降低碘含量,这种说法是靠着不住的,要知道,我国选择加的碘是碘酸钾,原因是其稳定,价格便宜,而不是美国等国家用的碘化钾。碘化钾在空气中易游离出碘,易于消耗,我国1995年后全部加碘食盐所使用的都是而碘酸钾,碘酸钾对热非常稳定,不易蒸发,此外,为了防止食盐受潮吸水结块,我国的碘盐中普遍加用亚铁氰化钾,加热到400度后会产生剧毒的氰化钾,因此把加碘盐加热来挥发碘的做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一家人中同吃一锅饭,甲亢或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需要单独吃无碘盐,而家里其他人是否非要吃碘盐不可?实际操作中不好操作,实际上在我国多数地区并非缺碘地区,此外在外面进餐、购买成品食品,用的几乎都是加碘盐,所以,即使甲亢患者家属在家里同吃的非碘盐,也不会造成碘缺乏。24h尿碘测定是评价是否缺碘的金指标,甲状腺病患者为了评估自己的碘摄入水平,可以测定一下24小时的尿碘水平,把24小时尿碘水平在20-100微克之间可能更为理想,具有一定参考价值。43.维生素D缺乏跟众多疾病有关,那么是否与甲减有关?维生素D的水平常与人体包括多种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相联系,自然而然地,研究人员们也在探究其是否与甲状腺疾病存在一定联系。来自伊坎在西奈山医学院和皇后医院中心医学部的JosephYasmeh和同事对185名就诊患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探究桥本氏甲状腺炎与维生素D缺乏是否有关,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推荐25OHD水平在40-50ng/ml之间,推荐每日剂量在2000IU-10000IU之间。
我们调查了5531例北京城区居民的25羟维生素D水平,首先报道北京城区居民维生素D缺乏患病率高达87.1%,女性更严重,冬春季更明显,一年四季中,春季维生素D缺乏最终,一年12个月中,北京城区居民10月份维生素D水平最高,4月份最低,这一研究也是首先发现,不同于北半球的其他城市(8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推测可能与空气污染好气候有关。
维生素D缺乏非常常见,如何治疗,国内没有缺乏研究方案,我们首先应用60万维生素D3 口服治疗维生素D缺乏,可以快速纠正维生素D缺乏,明显减轻相关的症状,如腰背酸痛、关节疼痛、容易疲劳、多汗、痛经症状,这是国内第一篇关于维生素D缺乏的治疗方案研究,得到了众多医生的关注。
不同品牌和类型的胰岛素对于未开封时的保存温度要求基本一致,都是2~8℃,而开封后虽然都要求室温保存,但温度要求略有差别: 人胰岛素制剂大多要求保存在25℃以下,而胰岛素类似物制剂则大多要求保存温度不超过30℃,可保存4周。 请注意:使用中的胰岛素建议不要放入冰箱冷藏。 有些患者在夏天会把使用中的胰岛素放在冰箱冷藏室,这种做法会有两个问题: 如果胰岛素未恢复到室温就注射,会增加注射不适感,而且不容易混匀; 胰岛素的温度反复大幅度变化会对胰岛素效能有一定影响;如果使用的是胰岛素笔,温度变化还可能导致药液渗出或空气进入笔芯。 只要不是在很高温(如海滩地面上),也不是直接在阳光照射下,短期内胰岛素是不会变质的。夏天的气候适宜出行,对于外出驾车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胰岛素放在保温盒或保温袋里随身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