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术后,腰腿活动能恢复正常吗?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通过康复训练,患者基本上都可以恢复到正常人的活动水平,即生活中各种活动都可以做。但取得这样的效果需要有一定的前提: 第一,导致患者置换髋关节的疾病不是一些特殊的病。如果患者是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而需要换髋关节,那么,该患者即便在换完关节后,也可能因为这些疾病术前即存在或继续发展而出现多处关节畸形,部分患者甚至会伴有脊柱畸形,如脊柱前弓、后凸、侧弯等。而这些脊柱和关节畸形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人工髋关节的使用,进而让患者不能恢复到正常人的活动水平; 第二,如果是因为普通的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疾病导致的髋关节病变,这些患者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要保证六周内不发生髋关节脱位。一旦发生髋关节脱位,需要进行及时复位、限制活动,如果反复脱位还需考虑二次翻修等问题,即便之后经过康复训练,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才能达到正常人的活动水平。 对于以上两个前提条件,第一点因为疾病的性质,患者术后无法改变,所以无能为力。但对于第二点,患者是有能力做到的。为预防人工髋关节脱位,患者在术后六周之内,虽然坐、站等动作都可以做,但尽量不要坐矮凳子或较矮的沙发,六周之后才可以坐。此外,6周之内不要做跷二郎腿或者盘腿的动作,每次翻身如果患侧在上面时,两腿之间需要夹枕头。对于下蹲这个动作,一般建议在术后三个月或半年以后再做,术后六周内尤其不能做。 除此之外,患者术后行走的时间也有一定的要求:术后六周之内,患者可以每天早、中、晚三次扶习步器散步慢走,但每次只需走15~20分钟左右就需要坐下休息;等到术后六周之后,这个时间可延长至每次半小时左右。如果患者每次散步的时间过长,短时间内会增加人工髋关节的压力。同时容易出现患肢水肿的情况,也会因为活动时间长导致肌肉酸痛,影响术后的恢复的过程。 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康复训练:六周是分界线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不要急于进行康复训练。因为髋关节是一个球窝关节,当装上人工髋关节后,它有一个稳定的过程。为了预防人工髋关节脱位,原则上,在术后六周之内不要做太多活动,真正的康复锻炼应该在术后六周以后开始。 那么术后六周之内就躺着不动了吗?当然不是。患者在术后六周之内需要进行的康复内容包括: 术后六周内,如何防血栓? ①使用足底静脉泵(一般在医院进行):一般在术后第二天就可以开始使用足底静脉泵,坚持一周,即可有效预防血栓。因为术后患者虽然可以很快下地,但仍然需要限制活动,而在患者没有下地活动时,足底静脉泵可以帮助患者做收缩活动,挤压静脉,增加血液回流,进而预防血栓,可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收缩训练。 ②小腿肌肉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具体的训练方法为:患肢放在床上尽量伸直,脚趾均往头侧背伸到最大限度,将腿上的肌肉尽量绷紧,坚持5~10秒种,然后放松,再继续练习,每次进行20组,每天进行2~3组。这是预防血栓的一种主动收缩训练。 ③轴线的屈伸活动训练,主要包括主动的坐床边重力自然下垂以及被动的CPM机器辅助训练等。 手术六周后,如何康复训练 等到手术六周后,真正的康复训练开始了。患者需要做外展肌训练,这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重要的训练。所谓髋关节的外展肌,主要包括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小肌等。这些肌肉不仅可外展髋关节,也能在负重运动中起到稳定的作用,尤其在步行时对稳定骨盆与保持身体平衡发挥重要作用。 锻练外展肌,主要靠侧抬腿练习,侧卧在床上或者站立位均可以。具体方法为:患者侧卧,患肢在上,首先患肢外展,即抬腿,脚踝和脚尖向上勾起,与另一条腿呈45度,在此基础上,再将患肢向后侧伸展,坚持10秒钟,然后放松10秒钟,再继续训练。每日上午10~20次,下午10~20次。一般训练6周后,疼痛会有明显的缓解,行走跛行也可以改善。开始训练时,如果外展肌力量很差的话,只能先站立训练,向侧方抬腿;待训练一段时间,肌力增强后,再逐渐转为进行侧卧位的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常常要求患者做伸直抬腿的股四头肌锻炼,但这种训练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不建议做,因为容易对髋关节造成非常大的压力。伸直抬腿时需要大腿使劲,这样抬起的腿就相当于一个撬动的杠杆,用整条腿的重量撬动刚换完的髋关节,这是十分危险的。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建议做伸直抬腿,在床上平躺也只是做勾脚不抬腿的练习。 二 THA康复训练出现疼痛 两种情况属正常现象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的活动水平,然而康复训练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疼痛,那么出现疼痛就需要终止训练吗? 事实上,术后患者在家里无论进行什么样的训练,训练强度稍大时基本都会导致腿部酸疼或者伤口疼痛。这时患者一定要果断停止锻炼,进行2~3天的观察,如果停止训练后疼痛消失了,这时可以恢复训练。训练强度跟之前保持一致即可,不要因为出现疼痛而减轻训练强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停止训练后疼痛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持续,这时就需要及时就医。 此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很多患者都有类似的经历:走一下骨头就顶着疼。事实上,在术后三个月之内,出现这种现象是十分正常的。因为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都是在手术六周以后才开始训练肌肉,这往往导致患者的肌肉力量并不强壮。失去了肌肉保护的关节,就如同失去了润滑剂,两个坚硬的物体会顶在一起,进而引起碰撞的感觉,有时也会产生疼痛。所以,在刚换完人工髋关节后,患者往往都会有“走一下骨头就顶着疼”的感觉。 但如果超过三个月,这种痛感仍未缓解,就需要到医院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等项目,考虑有没有出现其它问题。 三 髋关节置换术后 什么样的动作算适度?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有的患者不注意新关节的保护,认为换了关节就高枕无忧了;有的患者则对新关节过度关注,做什么都小心翼翼。那么,人工髋关节术后,到底什么样的的运动、饮食才“适度”,我们来聊聊。 1.术后六周之内不建议做下蹲以及穿鞋、穿袜等动作;手术六周后,穿鞋、穿袜、散步和慢跑步、游泳等行为都可以进行。如果有些患者不放心,认为术后六周太早,也可以推迟到三个月后。 2.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不是完全不能“跷二郎腿”、盘腿。只是这些行为需要等到术后三个月,患者恢复得不错以后才能做。如果在术后六周内做“跷二郎腿”、盘腿等动作,很有可能会导致髋关节脱位,十分危险; 3.术后患者不宜长时间坐着,因为久坐对于髋关节、腰椎等都是一个考验。一般来说,这个“长时间”是指超过30~40分钟。也就是说,建议患者坐30~40分钟,就站立行走一段时间; 4.术后患者上下楼梯时需要注意“好上坏下”,即上楼时健侧的腿先上,下楼时手术一侧的腿先下。此外,在术后三个月之内,患者上下楼梯要尽量扶着扶手。因为一方面刚做完髋关节置换,关节不一定十分稳固;另一方面,患者术后可能因为肌肉无力而发生摔倒。但手术三个月以后,如果通过侧抬腿锻炼,患者已经恢复得比较好了,就不需要再如此小心; 5.如果因为饮酒造成股骨头坏死,进而需要髋关节置换,这类患者即使换了新关节,仍然建议戒酒或者减少饮酒。因为术后继续饮酒有可能导致对侧(好的一侧)股骨头坏死,同时也有可能对肝肾造成损害; 6.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在饮食上并没有太多注意事项,没有必要因为手术而忌口。 四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 教你怎么睡觉 对于只做一侧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来说,常常感到疑惑的是,换完关节后能够侧身睡觉吗?侧身睡觉会不会将新的髋关节“压坏”? 事实上,患者在术后1~2天就可以毫无顾忌的睡觉,不是一定要等到术后六周或者三个月以后才敢放心睡。因为人体有天然的“保护措施”,如关节周围的肌肉、滑液等,它们时刻保护着关节的安全。此外,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应该固定得非常结实才行。如果髋关节没固定好,即使你不压关节,它也会出问题。反言之,对于固定牢固的髋关节,随便压也极少因此出问题。要知道,髋关节置换后,人工的关节要使用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医生不可能让这个关节睡一觉就松动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六周内,患者侧身睡觉时如果患侧在上面,必须在两腿之间加一个枕头,不要让两条腿并到一起;而患侧在下面,反而不用加枕头,可以毫无顾忌地睡觉。 那么,加个枕头有什么用呢?先说个题外话,在做髋关节脱位矫正手术时,医生会让患者处于侧睡的姿势,患侧在上,内收患侧将两腿并在一起,然后把髋关节脱出来。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这个姿势是有髋关节脱位的风险的,虽然几率很小,绝大多数患者这样睡了之后也没出现什么问题,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建议术后六周之内、患侧在上面睡时,在两腿之间加一个枕头,让腿不要并在一起,髋关节会更稳固一些。等到六周后,关节囊已经长结实了,就不需要这些辅助保护了。 五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 教你怎么垫鞋垫 与膝关节置换不同的是,髋关节置换涉及两条腿的长短问题,有可能做完手术后患者一条腿长一点或者短一点。如果做完手术后,患侧腿长一点,应该在健康侧垫鞋垫,反之亦然。一般90%以上的患者,手术之后不需要垫鞋垫。术后双侧肢体的长短差别在1cm之内的情况,患者很少有不适的感觉,也不需要进行垫鞋垫的处理。只有一些特殊的病例,手术导致的长短差别大于1cm以上才需要垫鞋垫。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因为肢体不等长而影响腰椎,进而导致脊柱侧弯、腰椎退变,出现骨关节疼、腰疼、腿麻等症状。要知道,一旦因为肢体不等长而导致腰椎疾病,往往是很难修复的。 至于鞋垫到底需要垫多高,总的原则是,差多少垫多少。测量方法为:当患者两腿不等长时,脱了鞋站在地板上,把感觉短的一侧脚底下放纸,然后不停地增加纸的厚度,直到患者自己觉得两只脚踩地的感觉是一样时,纸的厚度基本就是鞋垫的厚度。 一般而言,患者需要垫鞋垫的高度为1~3公分。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两腿相差3公分以上,垫鞋垫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垫3公分。因为这类患者长期处于两腿长度相差很大的状态,腰椎往往已经受到影响,如果一下子垫高,患者会觉得短的一侧腿变长了,腰受不了。这时候患者需要先从垫1公分的鞋垫开始,适应4~6周后,再增加到2公分,最后逐渐过渡到需要垫的高度。 至于鞋垫到底需要垫多久,一般而言,两条腿长短差距越大,垫鞋垫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如果两条腿长短相差1~2公分以内,一般垫1年鞋垫,就可以让人体接受并适应这样的差距;两条腿长短相差2~4公分,鞋垫就可能要垫很长时间,5年甚至更久都是有可能的,因为在短时间内,人体很难适应这样的差距,只有等到腰部慢慢代偿,才能逐渐适应;如果两条腿长短相差5公分以上,则有可能需要垫更长时间的鞋垫。 六 THA术后伤口疼痛 先找原因再治疗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很多患者都反映,虽然医生说手术成功了,但伤口一直疼。那么,这种疼痛是手术导致的吗?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做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需要开一个比较大的切口,先将“坏的骨头”锯掉,然后装上新的关节。这么大的一个手术,术后伤口完全不疼是不可能的,但这种疼痛也要分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如果术后六周之内伤口出现疼痛,患者不需要过度紧张。因为这种疼痛是手术导致的组织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只需使用一些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即可,如芬必得、扶他林等。对于有胃部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对胃刺激较小的西乐葆、美洛昔康,以及对胃肠道基本没有刺激的吲哚美辛栓剂等药物。此外,也可以适当用一些活血化淤的药物。总而言之,六周之内的疼痛多数是无菌性炎症性疼痛,吃药就能解决问题。但如果患者认为这只是一个小问题,自己扛扛就能行,不需要吃药,那么,这种未处理的炎症有可能进一步损伤患者的关节,后果不堪设想。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六周以后,伤口和关节囊都应该基本愈合,功能基本恢复良好。如果这时患者仍然感到伤口疼痛,则需要积极寻找原因。一般,术后超过六周仍然疼痛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感染造成的疼痛 如果患者术后超过六周或者3个月后,仍然反复出现疼痛,尤其是出现明显的间歇疼痛、夜间疼痛等,需要首先除外感染。这时要积极就医,复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这两项指标,请主刀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肌肉训练造成的疼痛 手术六周以后,患者需要进行肌肉力量的训练,如果训练情况不佳,患者走路时间稍长,就会感到髋关节酸疼或者髋关节外侧臀部附近酸疼。这时通过外展肌锻炼就能够缓解疼痛。 3.其他原因造成的疼痛 术后超过六周出现突然疼痛,或者出现关节绞锁现象(即关节在活动过程中突然被卡住,不能伸屈,这时通常有突然的疼痛),需要考虑是否出现髋关节脱位,或者因为外伤导致的骨折,这时需要积极就医治疗。 七 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肿胀怎么办?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很多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有下肢的肿胀。之所以出现肿胀,是因为在做髋关节置换的过程中,医生要对髋关节周围的组织、肌肉进行松解,让肌肉松弛便于手术,这不可避免地会伤害到一些并不十分重要的小血管。当血管受到影响后,血液循环变差,静脉回流不畅,就会导致下肢肿胀。尤其髋关节处于一个较重要的位置,下肢血液回流都要经过髋关节,所以手术后更容易出现下肢肿胀。 一般,患者在康复训练后,下午和晚上这两个时间段会出现明显的下肢肿胀,而经过一晚上的平卧休息后肢体肿胀会消失。术后六周或三个月以后,如果仍然出现下肢肿胀,尤其跟另一条腿相比,患侧腿肿胀比较明显,建议患者到医院做一个双下肢静脉彩超,排除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要知道,下肢静脉血栓的典型症状就是肢体肿胀,此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由于血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因此,这时如果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这时要以治疗血栓为主。 如果做了彩超,确定不是下肢静脉血栓以后,为了消除肿胀,患者可以使用一些对血管有消肿作用的药物,如迈之灵、吲哚美辛栓等。同时,需要适度减少行走等康复训练的强度,并且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让静脉回流更加畅通。 八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 感染是灾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要特别小心关节感染,因为一旦出现感染,患者就要面临再次甚至多次手术,可谓是一种灾难性的后果。现在,全世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低的感染率基本控制在1‰~2‰;在中国,术后感染率基本在2‰~5‰之间。一般来说,以下三种人群容易发生感染: 1.抵抗力较差的病人; 2.术前伴有糖尿病、贫血等疾病,导致其它器官功能比较差的病人; 3.皮肤条件差,人工髋关节置换前有过外伤史的病人; 4.长期服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的药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病因导致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率各不相同。其中,因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者强直性脊柱炎等炎症性关节病,需要置换人工髋关节的患者,其术后感染率是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病因的2.7倍。因此,建议这类患者在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2天;术后使用抗生素的时间也要稍微长一点;术后两年以上,如果身体其它部位出现感染灶,如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肺炎等,也一定要使用抗生素保驾护航。 一般而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关节感染,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主要表现为伤口红、肿、热、痛以及流脓。而慢性感染时,患者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疼,如静息疼(即患者呆着什么也不做,仍然感到关节疼痛)、负重疼(即患者踩地时感到疼痛)、夜间疼等。现在大多数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感染都是慢性感染,即细菌不是很厉害,不会让患者伤口出现红、肿、热,而只有疼痛表现。当怀疑出现感染时,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到医院做X线、查血沉、C反应蛋白等项目来明确诊断。 九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人工关节可以用多久?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新的关节能够使用多久,是患者及家属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事实上,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使用,人工髋关节的使用寿命也大大提升。如陶瓷技术已经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塑料聚乙烯内衬也从普通的聚乙烯发展到交联聚乙烯,到现在高交联聚乙烯的使用,耐磨程度越来越好。研究发现,每十年磨损情况不到0.1毫米。可以说,随着新材料的使用,因摩擦导致的假体失败率已经越来越低。 另外,人工髋关节的设计越来越符合人体的解剖生理学,比如现在的技术可以让患者自己的骨头长到人工髋关节里面,这样髋关节与骨头之间的固定就更加牢靠,保证了新关节的使用寿命。从最新的文献,以及很多登记系统,如瑞典登记系统、美国登记系统、英国登记系统中发现,除感染、外伤等因素之外,人工髋关节使用15年~20年后的优良率为90%—95%,20年~30年的优良率为85%—90%。也就是说,装了人工髋关节20~30年以后,100个患者中仍然有85~90个患者可以继续使用。 十 髋关节置换术后 三种情况立即就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要住院的时间大大缩短,很多术后康复训练及护理,都逐渐转为在家中完成。然而,对于患者来说,由于并非专业人员,面对术后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是否需要就医的问题上往往犹豫不决,不去就医怕出现大问题,去就医又怕只是虚惊一场。事实上,如果患者出现以下几种症状,就需要立即就医: 1.出现髋关节脱位 要知道,即使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已经很多年了,髋关节也有可能因为不恰当的姿势或者外伤导致脱位,一旦出现髋关节脱位就要考虑复位或翻修等问题,需要立即就医。 2.术后伤口流脓 如果手术后发现伤口发红,且开始流脓、流水,这时要高度怀疑出现感染,需要立即就医。 3.术后持续不断出现疼痛 术后患者一直都能感受到疼痛,甚至疼痛加剧,也需要及时就医。 说明 本文来源:骨科康复时间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一般以休息,不要长时间弯腰或者久坐等,注意腰部保暖,有明显症状时可适当服用些药物,做做理疗,或者也可以尝试针灸推拿 手术指证主要由患者症状来定的,如果经过保守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那自然没必要手术。如果症状持续不改善,影像学显示明显压迫神经根或者脊髓等重要结构,确定责任病灶,那可以考虑手术。如果双下肢持续性肌力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那也考虑手术 所以总结一下,手术与否还要结合症状,影像学作为参考 腰突症的治疗目前还是以保守治疗为主。 腰椎间盘突出疾病除少数病人,出现如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无力、剧烈的疼痛经多种保守治疗仍不能缓解等情况需紧急手术外,其余的大多数病人属于外科中的“择期手术”,也就是说,手术的时机并不像急诊手术那么急迫,而是属于不影响生命,但会影响工作、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之类疾病。患者可以咨询、斟酌、权衡、比较、选择……,手术的时机、方式等由多种因素决定。这时,医生的意见一般也只是建议,要不要做手术的最终决定权完全掌握在您的手里,您需要可能地考虑做与不做之间的优缺点和您将可能面对的风险和利益等。 若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医生建议您做手术。您需要考虑的是:若做!一般而言,手术是安全的,可以较快的缓解症状、为神经恢复创造条件。若不做,您也要考虑到可能面对的风险,如:剧烈的疼痛或持续性、顽固性疼痛会长期地影响生活质量、影响工作,神经长期受压可能会进一步损伤,导致麻木、肌肉萎缩、力量下降等致身体残疾等,错过了最佳时机,后期即使再做手术,神经也难以恢复、效果可能会比较差等。
第一阶段(3天内) 1.股四头肌训练:这是患者在仰卧位首先可做的几个练习之一。 将卷成柱状的毛巾放在大腿下方,以毛巾为支点,在重力的作用下作膝关节的屈曲练习。使用更大的毛巾可以使膝关节的屈曲角度进一步增大。保持大腿肌肉收缩状态10秒,放松,重复20次/组,3~4组。 2.踝关节背屈背伸运动:仰卧位主动最大限度屈伸踝关节及抗阻训练。踝关节的活动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是显著的,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之一。每个动作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3~4组/天。 3.臀收缩运动:仰卧伸腿位,上肢舒适地放于体侧,收缩臀部肌肉保持10秒,放松,双手用力撑,做抬臀动作并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 第二阶段(4-10天内) 1.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主动为主,被动为辅):保持时间由15秒开始逐渐增加,10次/组,2~3组/天。 2.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护士可一手托膝下,一手托足跟,在不引起异常疼痛的情况下屈髋屈膝。10次/组。2~3组/天。 3.在床边做膝关节屈曲:患肢的髋关节外展,脚置于床外,用力屈曲膝关节,使膝关节屈曲度逐渐增大。 4.仰卧伸膝:患者仰卧,将枕头或柱状的毛巾垫于同侧踝关节下方。这样可借助下肢的重力逐步伸展膝关节。如膝关节伸直受限明显,应在术后早期夜间睡眠时关节表面压沙袋。 5.俯卧位伸膝:患者俯卧,借助足的力量下压进行伸膝练习。 6.终末伸膝练习:患者仰卧,将枕头或毛巾置于膝关节下作为一个支点。患者主动将足抬离床面,直至完全伸直膝关节为止。 第三阶段(术后2至3周) 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并注意保持已获得的关节活动度。 1.股四头肌抗阻练习 坐在床边伸膝,患踝加沙袋伸小腿,从1kg逐渐增至4.5kg,50次/回,2回/天。 2.腘绳肌抗阻练习 注意事项 1.应该明白,任何一个关节的康复训练,都是两个目的:1)关节活动度的训练;2)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对于膝关节,早期以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为主,后期以肌肉力量恢复为主。 2.强度:应因人而异,是病人情况增加训练内容,但应有最低限制和要求。 3.负重:伤口不疼的情况下,扶拐下地行走,刚开始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最迟一个月后可逐渐完全负重。 4.活动度:拆线出院时膝关节活动度应达到90度,2个月应达到120度,一般不用CPM机,而是由病人自己锻炼。 5.拐杖:早期应用,最迟一个月后应逐渐去掉。 6.爬楼梯时,应该对侧肢体先上,手术侧下肢后上。“上楼梯时,好腿先;下楼梯时,坏腿先”
股骨头坏死国际分期(ARCO分期)及解读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把股骨头坏死分为四期,即股骨头坏死0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其中Ⅰ期、Ⅱ期、Ⅲ期根据坏死的不同程度又可细分为三度,分别用A、B、C表示。 具体分期如下: 0 期:活检结果符合坏死,其余检查正常 1 期:骨扫描或/和磁共振阳性 a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 30% 2期:股骨头斑片状密度不均、硬化与囊肿形成,平片与ct没有塌陷表现,磁共振与骨扫描阳性,髋臼无变化 a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 30% 3期:正侧位照片上出现新月征 a 新月征长度4-mm 4期:关节面塌陷变扁、关节间隙狭窄、髋臼出现坏死变化、囊性变、囊肿和骨刺。 ARCO分期解读 〇、 0 期股骨头坏死 0 期股骨头坏死属于股骨头坏死的超早期,所有的影像学检查均无阳性表现,但病人的股骨头内的确发生了缺血性坏死病理性变化。这种情况临床很难发现,偶可见于高危人群的检测或发现一侧股骨头坏死后对另一侧股骨头的穿刺活检检查。 一、 Ⅰ期股骨头坏死 Ⅰ期股骨头坏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股骨头坏死早期,X线片无法查出,患者得通过ECT或MRI等影像检查来确诊。分期的依据是股骨头坏死部位在股骨头骨髓腔或中央。股骨头坏死Ⅰ期A类的股骨头受累程度小于15%,B类股骨头受累程度处于15%~30%之间,C类股骨头受累大于30%。 二、 Ⅱ期股骨头坏死 Ⅱ期股骨头坏死在X线片上会有异常现象,表现为股骨头呈斑驳样硬化和有空囊形成。无论是X线片还是CT片,此期均无股骨头塌陷象征,无髋臼的改变,但是股骨头损伤受累部位扩大,损伤区包括股骨头内侧、中央和外侧。股骨头坏死Ⅱ期A类的股骨头受累程度小于15%,B类在15%~30%之间,C类股骨头受累大于30%。 三、Ⅲ期股骨头坏死 Ⅲ期股骨头坏死的CT片表现为囊状空洞,骨质硬化,软骨断裂。MRI影像显示多层次骨质、软骨断裂。股骨头受累部位损伤区仍为内侧、中央和外侧。股骨头坏死Ⅲ期A类的股骨头塌陷小于2毫米,B类股骨头他现在2—4毫米之间,C类股骨头塌陷约为4毫米。 四、Ⅳ期股骨头坏死 Ⅳ期股骨头坏死就是我们所说的股骨头坏死的末期,此期X线片显示为关节面扁平、关节间隙狭窄、髋臼有骨硬化改变、囊腔形成、边缘生成骨赘。 一、Ficat分期法 1980年,Ficat和Arlet根据X线片和骨功能检察提出股骨头坏死四期分类法。这种方法简单,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它阐述了骨的功能检察是早期诊断不可缺乏的,但其对坏死范围没有量化,也就无法推想预后。 Ⅰ期X线片表现正常,但有髋关节僵硬和疼痛,且伴随髋关节部分功能受限。可进行血液动力学、核素和组织病理学检察以确诊。 Ⅱ期X线片上有骨重建的迹象而股骨头外形及关节间隙无改变。表现为坏死区骨质疏松、骨硬化和囊性变。临床症状明显,髓芯活检一定有组织病理学改变。 Ⅲ期X线片上骨的持续性遭到摧毁,股骨头顶端可有塌陷或变扁,尤以与髋臼接触处明显。死骨局限于相应受压部位,可有断裂和嵌压,并可见呈圆锥状下陷。出现新月征,关节间隙正常。临床症状加重。 Ⅳ期X线片示股骨头进一步塌陷,关节间隙变窄,呈典型的骨关节炎表现。臼顶变形以与扁头相对应,圆形关节变为椭圆外形。临床疼痛明显,关节功能障碍,只保存伸展功能,外展和旋转功能完全丧失。 二、Steinberg分期法(宾夕法尼亚大学分期法) 1995年,Steinberg根据股骨头坏死X线改变,骨扫描检察及MRI表现将股骨头坏死分为七期。这种方法首次对坏死范围进行了量化,并指出骨坏死的预后和疗效主要取决于病损的大小。它第一个将MRI作为骨坏死分期的明确方式,并第一次将丈量坏死外形和大小的方法引入骨坏死的分期体系。但其分期法标准过细,使得在临床应用中的可反复性较低。 O期疑惑股骨头坏死,X线片、骨扫描和MRI表现正常或非诊断性。 Ⅰ期X线片正常,骨扫描和(或)MRI异常。 Ⅰ-A轻度,MRI股骨头病损范围小于15%。 Ⅰ-B中度,MRI股骨头病损范围15-30%。 Ⅰ-C重度,MRI股骨头病损范围大于30% Ⅱ期X线片表示股骨头内囊变和硬化变等异常表现。 Ⅱ-A轻度,X线片股骨头病损范围小于15%。 Ⅱ-B中度,X线片股骨头病损范围15-30%。 Ⅱ-C重度,X线片股骨头病损范围大于30%。 Ⅲ期软骨下骨折产生新月征,X线片上表现为软骨平面下1-2㎜处的细小透亮线,延伸到整个坏死范围. Ⅲ-A轻度,软骨下塌陷(新月征)占关节面小于15%。 Ⅲ-B中度,软骨下塌陷(新月征)占关节面15-30%。 Ⅲ-C重度,软骨下塌陷(新月征)占关节面大于30%。 Ⅳ期股骨头关节面塌陷。 Ⅳ-A轻度,关节面塌陷小于15%或压缩小于2㎜。 Ⅳ-B中度,关节面塌陷15-30%或压缩2-4㎜。 Ⅳ-C重度,关节面塌陷1大于30%或压缩大于4㎜。 Ⅴ期髋关节间隙狭小和(或)髋臼软骨发生改变。 Ⅵ期股骨头和髋关节进一步退行性改变,关节间隙逐渐消逝,关节面明显变形。 三、ARCO分期法(国际分期法) 1992年,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ARCO)在X线、MRI、骨扫描等检察基础上提出了更系统、更全面的ARCO分期。此分期考虑到了股骨头坏死的部位在分期中的作用,在阅历了数次改良后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中。很多学者以为这是最有用的分期法,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很高的价值。 O期骨活检结果表示有缺血坏死,其他检察正常。 Ⅰ期骨扫描阳性或MRI阳性或两者均阳性。病变根据部位划分为内侧、中心、外侧。 Ⅰ-A病变范围小于股骨头的15%。 Ⅰ-B病变范围占股骨头的15-30%。 Ⅰ-C病变范围大于股骨头的30%。 Ⅱ期X线片异常:股骨头斑点状表现,骨硬化,囊性变,骨质稀少。X线检察及CT扫描无股骨头塌陷,骨扫描及MRI呈阳性,髋臼无改变。病变根据部位划分为内侧、中心、外侧。 Ⅱ-A病变范围小于股骨头的15%。 Ⅱ-B病变范围占股骨头的15-30%。 Ⅱ-C病变范围大于股骨头的30%。 Ⅲ期X线片上可见新月征。病变根据部位划分为内侧、中心、外侧。 Ⅲ-A病变范围小于股骨头的15%或股骨头塌陷小于2㎜。 Ⅲ-B病变范围占股骨头的15-30%或股骨头塌陷2-4㎜。 Ⅲ-C病变范围大于股骨头的30%或股骨头塌陷大于4㎜。 Ⅳ期X线片上见股骨头关节面变扁,关节间隙变窄,髋臼骨硬化,囊性变,边沿骨赘形成。
股骨头坏死是一个病理演变过程,初始发生在股骨头的负重区,应力作用下坏死骨骨小梁结构发生损伤即显微骨折以及随后针对损伤骨组织的修复过程。造成骨坏死的原因不消除,修复不完善,损伤-修复的过程继续,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变形,关节炎症,功能障碍。股骨头坏死固然会引起病痛,关节活动和负重行走功能障碍,但人们不要受“坏和死”文字含义恐怖的影响,股骨头坏死病变,毕竟局限,累及个别关节,可以减轻,消退和自愈,即便严重,最后还可以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补救,仍能恢复步行能力。 病因: 股骨头坏死病因不外有两种:一种发生在股骨颈骨折复位不良的愈合,股骨头内的负重骨小梁转向负重区承载应力减低,出现应力损伤,所以坏死总是发生在患者骨折愈合,负重行走之后。另一种是骨组织自身病变,如最常见的慢性酒精中毒或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坏死,同时骨组织的再生修复能力障碍。此外还包括儿童发育成长期股骨头生发中心-股骨头骨骺坏死,又称儿童股骨头坏死,扁平髋。 临床表现: 股骨头坏死的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病痛出现的时间,发作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都是以病理演变作为基础。而各种临床表现都不是股骨头坏死所特有的,许多髋关节疾患都可以发生,换句话说,难以通过患者的主观症状和临床检查做出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来。例如髋和骶髂关节许多病变可表现为“4”字试验阳性,(即屈膝并使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摆成“4”字形状放在对侧伸直下肢上,一手按压对侧髂嵴上,另一手放在膝内侧手同时下压,引起臀髋痛)因此也不是诊断股骨头坏死特定体征。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髋关节、大腿近侧,可放射至膝部。疼痛可以因坏死组织-修复的炎症病变或炎症病灶内的高压引起,可表现为持续痛,静息痛。骨软骨塌陷变形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或有髋关节周围肌肉韧带附着部位慢性损伤性疼痛。髋部活动受限,特别是旋转活动受限,或有痛性和短缩性跛行。 检查: 早期X线片可没有阳性发现,随进展,于负重区出现骨小梁紊乱,中断,以后股骨头软骨下骨囊性变、夹杂硬化。随病变进展,修复障碍,病变区出现线性透亮区,围以硬化骨,呈现新月征。晚期出现塌陷,变形,半脱位,关节间隙变窄。X线可以确定病变的范围,排除骨的其他病变,具有简单、方便、经济和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仍作为股骨头坏死的基本检查方法。 同样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CT片可表现为正常。CT扫描对判断股骨头内骨质结构改变优于MRI,对明确股骨头坏死诊断后塌陷的预测有重要意义,因此CT检查也是常用的方法。早期:股骨头负重面骨小梁紊乱,部分吸收,杂以增粗、融合,囊性吸收、部分硬化。CT可显示新月征为三层结构:中心为死骨,且被一透亮的骨吸收带所环绕,最外围则是新生骨硬化骨,晚期:股骨头出现塌陷变形,中心有较大低密度区,关节软骨下出现壳状骨折片,髋臼盂唇化突出,可有关节变形。 MRI可早期发现骨坏死灶,能在X线片和CT片发现异常前做出诊断。股骨头坏死MRI的多样信号改变反映不同层面病变组织的代谢水平。T2加权像呈高信号的病理特征是骨和骨髓的坏死引起的修复反应,以骨髓水肿、局部充血,渗出等急性炎症病理改变为主要特征。T1加权像多为低信号。T2加权像显示为混合信号,高信号提示炎症充血,水肿,低信号的病变组织多为纤维化,硬化骨。T1加权为新月形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信号。如果T2加权像显示中等稍高信号,周围不均匀稍低信号环绕,则呈典型的双线征,位置基本与CT的条状骨硬化一致。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也是能做到早期诊断的检测手段。 诊断: 诊断股骨头坏死要依据影像学,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与病变的轻重及病理进程相关,病理改变决定影像学多样化。临床上有很多根据影像,病理进程和临床表现的分期,但这样的分期不能被割裂看待。 治疗: 病因治疗是终止病变进展,使之有可能进入良性转归的轨道上的关键。例如针对本病在中国排在第一第二位的病因酒精和激素中毒,采取戒酒和终止使用糖皮质激素措施。保护已发生的坏死,并同时通过生物学反应促进骨再生和病变组织修复,尽可能使之修复完善,有效,恢复承重能力,防止股骨头变形塌陷。因此第二个关键治疗在于减少负重,行走,降低股骨头负重区的载荷,避免减弱的骨组织发生显微骨折,塌陷。主张病人少量分次行走,切忌蹦跳,,在坏死病变进展期宜靠扶持助行。鼓励病人做减负式运动,如骑自行车、游泳。在急性进展期宜卧床,避免负重。 在股骨头坏死病变区难以用药物干预,其组织反应,衰减了的成骨再生能力难以靠药物增进,没有任何一个药物是特效,专门用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但仍可试用促进骨和软骨营养和生长的药物。 对于频临塌陷或已塌陷变形,长久疼痛功能障碍者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该手术技术成熟,效果肯定,成功率高。 预后: 股骨头坏死累及髋关节,引起功能障碍的程度取决于病因能否终止和病理改变和修复的结果。病因消除是股骨头坏死病变停止进展和逆转创造先决条件,一般而言,股骨头没有塌陷变形或变形轻微,病变修复到重获得承重能力,股骨头坏死可以治愈,保持髋关节功能。只有长久反复疼痛影响负重行走,才考虑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预防: 避免酗酒,尽可能不使用糖皮质激素。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时力争做到解剖复位。
(1)物理治疗:主要是改善全身各个关节活动度和残存肌力增强训练,以及平衡协调动作和体位交换及转移动作(例如:卧位到坐位、翻身、从床到轮椅、从轮椅到厕所马桶等移动动作)。 (2)作业治疗:主要是日常生活动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职业性劳动动作,工艺劳动动作(如编织等),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另外,作业部门还给患者提供简单的辅助工具,以利家庭生活动作的顺利完成。 (3)心理治疗:针对心理不同阶段(如否认、愤怒、抑郁、反对独立求适应等各个阶段)的改变制定出心理治疗的计划,可以进行个别和集体、家庭、行为等多种方法。 (4)康复工程:可以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来练着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备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这些工具来补偿功能的不足。 (5)临床康复:用护理和药物等手段,预防各种合并症发生,亦可进行一些治疗性临床处理,减轻症状,促进功能恢复。(6)文体康复:利用文娱、体育手段使患者进行全身综合训练及轮椅的使用训练(如耐力和技巧训练),并且为进行社会活动做出适应训练。 (7)营养治疗:制定合理食谱,加强营养以适应康复训练的需要。 日常护理: 1、日常生活饮食原则为:以高纤维、低脂肪、低油、低胆固醇饮食为主。 2、饮食摄取上应避免高热量食物如:油炸、肥肉、甜点、蛋糕、冰淇淋或汽水、红茶饮料等。 3、煮食烹调时应避免使用猪油,另外应减少蛋黄、内脏类、过量的海鲜等高胆固醇之食物,而应增加的是高纤维类食物如:蔬菜、谷类、水果与足够水分。 4、摄取足量蛋白质,并可多摄取一些强化身体细胞抵抗自由基,如维他命A、C、E、矿物质硒等,以达到能同时控制体重及维持长期复健治疗所需之能量消耗。 5、褥疮是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每两小时翻身一次,即使半夜也要记得定时翻身。翻身时要注意不要擦破皮,且要顾虑到脊椎的稳定度。 6、应注意防寒防感冒,可引起诸多并发症,冬季阳光充足时可晒太阳,春季不要过早换取衣物。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标准): A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 B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仅存某些骶区感觉。 C损伤平面以下仅有某些肌肉运动功能,无有用功能存在。 D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 E深浅感觉、肌肉功能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
1度半月板损伤:MRI片显示结果为半月板内有椭圆形的信号升高,未与关节接触。1度损伤除了由外伤引起的原因,慢性退变也是引起损伤的原因之一。 治疗方式:1度损伤以半月板边缘供血区轻微损伤为主,多为5mm以下的撕裂,次种损伤只需对患肢进行活动限制,如需活动上身需尽可能少负重,必要时可扶拐,半月板通常可自行康复,如症状未能减轻并有加重迹象,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2度半月板损伤:半月板内出现线形高信号线,并逐渐延伸至半月板关节缘,但仍为达到半月板关节缘,半月板结构变脆,但撕裂仍不明显。MRI呈现水平的略高信号线,其特点是未延及半月板的关节缘。 治疗方式:2度损伤是1度损伤的扩大,通常在1度损伤未能及时的愈合,因其护理不当致使损伤扩大,撕裂延伸至无供血区后导致疼痛加重,恢复困难,但在无供血区撕裂较小时仍有通过保守治疗恢复的希望,如撕裂较大就只能采用手术治疗来恢复,不然只能加速膝关节退化。 3度半月板损伤:当板内略高信号线累及半月板的关节缘时,既为Ⅲ级改变。几乎所有的Ⅲ级MRI均有纤维软骨撕裂,其中5%-6%的病例为板内撕裂。 治疗方式:3度损伤后撕裂已深度延伸至无供血区,通过保守治疗恢复损伤基本不可能,此时临床上一般通过半月板缝合,修整,切除来治疗,临床效果良好,半月板切除后对膝关节的稳定性会产生一定影响,膝关节退化速度加快,但远比拖延治疗取得的效果要好很多,也是目前3度损伤主要的治疗方式。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 (5)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颈椎病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3)除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6)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颈椎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6、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以后,某些外伤,慢性劳损等综合因素,使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向外膨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等组织引起的腰痛,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爱找上什么人? 多发生在20--40岁之间,男性,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人,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售货员、纺织工人等。? 长期坐位者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 1、注意工作时腰部的正确姿势; 2、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 3、防止腰部受到外伤及寒冷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4、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加强腰部肌肉锻炼。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缓腰部肌肉和椎间盘的劳损 1、不时变换姿势 在一个姿势下持续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应适当伸伸腰,锤锤腰,使腰部的紧张的解放片刻,防止腰部肌肉的疲劳。 2、正确桌椅高度和坐姿 长期坐位工作时要注意调整桌椅的高度,坐下的姿势以及桌椅的高度以舒适。或者在靠背椅 的腰部放一个小垫枕,保持腰部平直,腰肌放松。及时变换坐姿,觉得腰部酸痛不适的时候,及时休息或者起来在室内散散步,改变工作姿势。 3、正确读书姿势 可尽可能选用前高后低的倾斜式桌面(类似绘图台面),可减少腰前屈的程度。 4、正确弯腰 弯腰搬重物、弯腰抱小孩、突然扭转腰等动作都有可能损伤腰部的肌肉以及腰椎间盘。如果搬抬重物时应当屈膝下蹲,身体向前靠,使重力分担在腿部肌肉上,减轻腰部的负担;同时,应当逐步加大用力,防止腰部的突然受力。 5、工间操 腰部的适当运动,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腰部肌肉痉挛,加强腰部力量。对有腰痛症状的患者,应当减少工间操的幅度及运动量,甚至停止进行工间操。在体育锻炼时,先充分准备,防止腰部扭伤。 6、已有腰痛怎么办? 已经有腰痛症状者,应当减少工作量,适当休息;症状较重、发作频繁者,应当停止工作,绝对休息,而且,最好能卧床休息。这样有助于提高疗效,促使病情早日缓解与康复。须知,只有在健康的状态下,才能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只有注意日常保健,才能既勤奋又轻松地工作。 此外,还应注意睡眠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