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评估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rESWT)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和安全性。 29名下尿路症状提示前列腺增生的男性被纳入研究,他们行药物治疗至少6个月,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且不适合手术。每个参与者被安排rESWT每周一次,为期8周。治疗前、第4次和第8次治疗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 (IIEF-5)进行评估。测定尿峰值流量(Qmax)和空后残余量(PVR)。安全问题也被记录在案。治疗后IPSS、QoL和IIEF-5的临床改善有统计学意义,并持续到3个月的随访。Qmax和PVR在8周时明显改善,分别改善63%和70%。唯一的不良事件是偶尔出现会阴部疼痛或不适,通常在3天内消失。 研究表明,对于选择常规治疗失败且不适合手术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可作为一种有效、安全、无创的治疗方法。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的低强度光对组织产生刺激、激活、光化作用,可改善组织血液循环,抑制感觉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新生血管生长和肉芽组织增生,从而起到消炎、止痛及促进各种组织修复等作用。可用于软组织损伤、伤口愈合不良、烧伤烫伤、静脉炎、面神经炎、带状疱疹等治疗。
经颅磁刺激是通过电容器的电荷产生电流,使时变电流流入线圈,产生时变磁场,在组织内感应出电流,使某些组织产生兴奋或抑制,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磁刺激具有无痛、无创、安全性好等特点。在我科常用于治疗睡眠障碍的患者,有效的减轻了患者因睡眠障碍引起的无精打采、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等症状,我科曾治愈失眠30年的患者。此治疗仪也用于脑卒中后言语障碍、认知障碍、情绪异常等疾病,刺激脊髓也可改善患者吞咽障碍和尿/便功能障碍。
世界人口老龄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马跃文失能人群日渐增多,压疮严重影响失能人群健康。11月22日晚上19:002020年“世界压疮预防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专家带您全面了解压疮的防治。专家简介及讲座主题海虹海虹,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及骨科疾病的康复。从事康复医学工作10余年,擅长脑血管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对冲击波的临床应用有丰富经验,如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骨折延迟愈合、周围神经损伤等,尤其擅长重度压疮、造瘘口感染、下肢溃疡等难治性创口的治疗。参与编写康复专业著作2部。相关话题1、什么是压疮?为什么会出现压疮?2、受压部位有点发红是压疮的先兆吗?3、压疮能治好吗?康复科有什么治疗手段?4、压疮能自己在家中通过贴膏药、吃药治疗吗?5、压疮有哪些危害?不治疗可以吗?6、有压疮风险的患者,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陈锐陈锐,主管护师,康复医学科护士长,辽宁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委员会委员。拥有丰富的康复护理临床经验,掌握先进康复护理技术。擅长康复护理、神经内外科护理、伤口护理等。曾在2007年荣获辽宁省护士岗位技能竞赛优秀选手奖;2011年荣获“沈阳市技术能手”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院年度护理服务标兵及优秀个人。曾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 参与编写《康复护理学(第二版)》。相关话题1、哪些人群容易发生压疮?2、压疮常见的部位在哪里?3、对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怎样预防压疮?4、压疮高危患者应该怎样进行皮肤护理和按摩呢?5、用来预防压疮的辅助工具都有哪些呢?您可以下载喜马拉雅APP关注中国医大一院直播间参与节目互动,文字提问和专家交流。直播结束后,还可以通过中国医大一院主播号收听录播回放,也可以通过中国医大一院智慧医院公众号和小程序线上门诊找到专家团继续沟通交流。请记住直播时间:11月22日晚上19:00晚上19:00晚上19:00长按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就可以进入喜马拉雅App中国医大一院直播号的各科专辑选择收听啦!想和专家面对面交流咨询吗?长按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就可以预约挂号啦!供稿:智慧医院管理部图片由科室提供编辑:宣传工作部 宋田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卒中后焦虑是一种发生于脑卒中后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情绪障碍,其在脑卒中后情绪障碍中排列第二位,仅次于卒中后抑郁。其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恐怖症等。其中广泛性焦虑患者既可以躯体症状为主,如心动过速、胸闷气短、大汗、眩晕、烦躁、注意力涣散、运动障碍等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也可以精神症状为主,如紧张、害怕、忧虑等。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通过提高大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吸收、阻断二者转运过程,提高二者在调控情感和对疼痛敏感程度的作用及机体对疼痛等的耐受力,从而使得上述两种神经递质能够充分发挥协同优势,因此,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可快速且明显改善焦虑患者病情;同时改善患者躯体不适症状。 患者骤然自行停药会导致焦虑症状再度出现并有所加重,应注意多与患者及家属(陪护)沟通、解释,消除疑虑,避免出现擅自停药的情况。患者不适症状缓解并稳定后可以停药(根据医嘱),抗焦虑药物停药时应注意逐渐减药。——本文节选自马跃文主任主编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疾病病例精解》 。
58岁女患,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麻木伴运动乏力,行头MR检查示急性脑梗死 (右侧基底节区),于神经内科给予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细胞、降血压等对症治疗14日后,转入康复科。患者一般状态可,轻微构音障碍,左侧鼻唇沟略浅,咽反射减弱,左侧肢体偏瘫,深浅感觉减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马跃文给予患者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等药物治疗; 同时应用运动疗法、关节松动训练、电动起立床训练、经颅磁刺激、针灸、 低频脉冲电治疗等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康复治疗第4日,患者自述周身发痒,难以忍受。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9分(轻度抑郁),GAD-7(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12分(中度焦虑)。考虑患者为广泛性焦虑躯体症状,给予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60mg日1次口服) 控制焦虑。 用药后患者情绪改善,周身不适症状缓解,康复治疗配合良好,患侧肢体运动能力有所提高,可独自站立并短距离行走。 康复治疗第19日时,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心悸症状,未呕吐,情绪紧张,无法正常配合康复治疗,追问病史,患者已自行停用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5日,并未告知医生,且近5日睡眠差。 嘱患者继续服用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并给予唑吡坦片(5mg日1次睡前口服)助眠,后患者情绪平稳,不适症状消失,可正常进行康复治疗。——本文节选自马跃文主任主编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疾病病例精解》 ,具体治疗剂量详见本书。
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供血区脑梗死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急性MCA供血区脑梗死主要由MCA粥样硬化所致,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进而造成MCA狭窄或闭塞,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中最为常见。研究显示,糖尿病、高血压、高龄、高血脂是MCA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该类疾病临床治疗的关键, 其中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马跃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马跃文MCA是颈内动脉的终端,承担大脑半球深部及前3/5皮质区的供血,该部位覆盖了躯体运动、感觉、认知、语言等重要的神经中枢和神经通路, 因此MCA供血区脑梗死会导致患者产生运动、感觉、认知、言语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功能障碍的种类及程度主要取决于病灶的部位及大小。通常认为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是脑干或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所致,单侧半球损伤后导致吞咽障碍较少。越来越多的报道提示单侧半球、甚至单侧皮质下纤维的受损也可出现吞咽障碍。目前有关机制还不明确,可能有2种:①存在吞咽中枢的单侧优势。双侧半球吞咽中枢代表区不对称,存在吞咽优势半球,损伤优势中枢即不能维持正常吞咽,出现吞咽障碍。②吞咽功能需要双侧通路维持。有研究认为单侧半球脑卒中导致吞咽障碍,是由于吞咽的中枢通路是双侧的,单侧半球的吞咽通路不能单独控制吞咽动作,当一侧皮质吞咽中枢损伤后,不足以调节和控制吞咽功能正常完成,因此出现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的大脑神经元细胞代谢功能失调,呼吸中枢与效应器间的神经联系,以及各呼吸中枢间纤维联系受损,导致呼吸肌无力,出现咳嗽、咯痰困难。 脑卒中后咳嗽的有效性下降和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道感染风险增加。呼吸肌功能训练能够促进机体呼气肌、吸气肌主动参与收缩,患者在用力呼气和吸气过程中能增强呼吸肌群肌力;同时呼吸肌训练能增加呼吸肌活动度和肺泡换气量,从而改善患者肺功能。所以,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必须进行呼吸肌训练,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对预防误吸和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是非常关键的。呼吸肌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呼吸功能,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吞咽功能的改善。因为呼吸肌训练可有效地增加气道清除异物的能力,增强口腔内与咽腔压力,提高喉抬升的幅度,改善吞咽肌与呼吸肌的协调性,从而改善吞咽功能。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多发脑梗死,病灶广泛,存在多种功能障碍及并发症,康复难度较大,早期、全面、足疗程进行各项物理及康复治疗十分必要。针对患者各项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给予运动疗法、关节松动训练、作业疗法、手功能训练、电动起立床训练、低频电治疗、针灸、经颅磁刺激、磁疗等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给予左面部电子生物反馈改善中枢性面瘫;给予言语训练改善言语功能; 给予咽部肌群电子生物反馈改善吞咽功能;给予吸氧,双肺部超短波促进炎症吸收,呼吸功能训练改善肺功能;给予超短波、磁帽改善颅脑循环。针对运动障碍、吸入性肺炎、中枢性面瘫、吞咽及言语障碍等多种问题各个击破,从而改善患者各项功能,治愈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节选自马跃文主任主编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疾病病例精解》 。
52岁男患,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吞咽困难,于神经内科住院治疗,行颅脑MR检查示“左侧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多发近期梗塞灶”,对症给予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调脂等药物治疗10天,病情平稳后转入康复医学科。入康复科时患者精神状态不佳,嗜睡,体力弱,患病以来持续卧床;言语欠清,留置胃管,时有咳嗽、有痰咳不出。 患者9年前曾患腔隙性脑梗死,未遗留明显功能障碍,6年前曾患脑干梗死, 遗留右侧肢体肌力稍差、走路不稳; 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控制可,冠心病不除外,未系统诊治;吸烟30余年,无饮酒史。入康复科后给予患者及家属康复护理指导,加强翻身扣背,避免肺内感染进一步加重,预防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1、针对肢体运动障碍,给予床旁运动疗法及关节松动训练、 低频电治疗及针灸,给予颅脑超短波改善颅脑循环;逐步抬高床头——练习床上、 床旁坐位——练习床旁站立、床轮椅转移,避免体位性低血压;10天后,患者可坐轮椅下楼行康复治疗,逐渐增加电动起立床训练、作业疗法及手功能训练、经颅磁刺激 磁疗等,促进右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患者右侧肢体肌力及肌张力较前逐渐增高, 给予超声、蜡疗降低肌张力;经系统康复60天,患者由坐到站,由站到走,逐渐可在家属扶助下短距离行走。2、吸入性肺炎治疗: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每2小时翻身、扣背、排痰,保证入液量,适量吸氧,双肺部超短波促进炎症吸收,肺功能训练增强肺功能;鼻饲饮食避免吸入性肺炎;患者咳嗽、咳痰逐渐缓解,肺功能明显改善。3、中枢性面瘫治疗:给予右面部电子生物反馈改善面部运动功能。4、吞咽障碍治疗:指导患者家属鼻饲饮食、制定饮食及饮水计划,给予咽部电子生物反馈改善吞咽功能,随着吞咽功能逐渐恢复,指导患者逐渐经口练习吞咽食团、水等,2个月后拔除胃管,全部经口进食,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5、言语障碍治疗:给予言语训练改善言语功能,言语欠清较前改善,吐字较前清晰。6、辅助药物治疗:给予患者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病程满20天时停用)、调脂、抗炎 (3周)、化痰、扩气道、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降压、营养心肌等对症药物治疗。患者治疗3个月,右侧肢体运动功能、肺功能、右面部功能、吞咽功能、言语功能明显改善,已拔除胃管,可自主进食,吸入性肺炎治愈,可在家属扶助下短距离行走,遗留平衡功能稍差。——本文节选自马跃文主任主编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疾病病例精解》 ,具体治疗剂量详见本书。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年发病率为11.5-53.3/10万人,是神经内科常见病。 男女均可发病,男性略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患者的预后与年龄有关,儿童及青年患者较年老患者疗程短、 预后好、后遗症发生率低。 面神经水肿为其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同时可有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神经髓鞘或轴突变性,茎乳孔有自发性疼痛及压痛,面神经内压的升高与神经水肿有关。 神经损伤的早期大多为生理性或功能性麻痹,为可逆性传导阻滞,此时积极治疗可促进功能恢复。一般于发病后2周开始恢复,大多数于1-3个月内好转康复,有的需要6-12个月,也有一部分患者不能彻底恢复,6个月以上无恢复迹象者预后较差。肌电图检查可提供预后估计。 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为:①茎乳突孔或以下部位受损,临床表现为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②面神经鼓索和蹬骨肌神经受累,临床表现为面部表情肌麻痹,还伴有舌前2/3味觉减弱或消失及听觉过敏。③膝状神经节受累,岩浅大神经也可受累,临床表现为面瘫,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泪腺分泌减少或消失。患者经合理治疗后约90%的患者预后较好,而10%的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出现面肌痉挛、病理性面肌联带运动及鳄鱼泪征等后遗症,高龄、发病时面神经损伤重、受损节段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治疗延迟及治疗方法单一是容易留下后遗症的影响因素。针对影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危险因素,尽早采取相应的适当的治疗和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康复治疗:综合应用电、 光、 声、 磁、 热等物理因子治疗,辅以主-被动相结合的运动训练。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及家属心态平和、积极配合,即使是难治性面神经炎最终也会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节选自马跃文主任主编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疾病病例精解》 。
19岁女患,因右侧抬眉不能、眼睑闭合不全、示齿口角左偏近3个月入院。发病后患者曾于诊所行患侧面部及耳后针灸、口服中药 (具体种类及剂量不详) 治疗6周、常规物理治疗20天,效果欠佳。患者发病前1周曾行胸腺瘤切除手术。 患者右侧眼裂增宽,鼻唇沟变浅,抬眉、耸鼻及龇牙均减弱,右眼睑闭合不全, 右鼓嘴漏气,示齿口角偏向左侧,右耳后乳突部压痛(+)。面部肌电图示:右侧面神经颞支完全性损害,颧支、颊支重度部分损害。给予患者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给予患者右乳突局部物理因子治疗:超短波、紫外线、超声波、激光等联合治疗减轻神经根水肿,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给予患者右面部物理因子治疗:超短波、激光、直流电、超声波、电子生物反馈及磁热疗法等联合治疗促进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治疗20天后右侧闭目、耸鼻、鼓嘴、龇牙等力量明显提高,抬眉力量略改善。治疗40天后患者出现右侧眼周和口周肌肉的联动及轻度痉挛,给予右乳突和额面部的冲击波治疗缓解面肌联动及痉挛。治疗3个月后患侧眼周、口周肌肉的联动程度减轻;痉挛发作的频次减少。治疗5个月后发现患者右侧眼裂逐渐变窄,考虑与眼轮匝肌痉挛有关;给予眼周冲击波对症治疗。治疗6个月后局部痉挛明显缓解。 后续治疗过程中,逐渐调整物理因子治疗剂量。坚持治疗10个月后患者右侧眼裂基本正常, 鼻唇沟略浅,抬眉、耸鼻及龇牙均基本正常,眼睑闭合完全,鼓嘴漏气,示齿口角略左偏,右耳后乳突部压痛 (-)。复查面部肌电图示:右侧额肌、提上唇肌、口轮匝肌仍可见失神经电位; 但右侧面神经颞支、 颧支、 颊支MCV波幅及传导速度较前明显提高。——本文节选自马跃文主任主编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疾病病例精解》 ,具体治疗剂量详见本书。